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庭;王满宜;蒋协远;张力丹;刘兴华;公茂琪;滕星

    目的 探讨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诊断要点、手术治疗原则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7例肘关节"可怕三联征"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随访结果,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38(14~72)岁.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23例采用单纯外侧入路,3例采用外侧加内侧入路,1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7.5(6~3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病情主诉、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腕关节活动度、双侧握力以及X线片情况.用MEPS(Mayo Elbow Perfof-mance Score)和Broberg & Morrey评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用Morrey等提出的"5%"校正值对主力侧和非主力侧的握力标准化后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在未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均没有明显疼痛及不稳定.患侧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平均为107°(30°~150°).患侧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平均为147°(0°~220°).患肢握力较健侧平均减少13.7%.MEPS评分平均为93.4(72~100)分,优良率92.6%.Broberg&Morrey评分平均为91.2(68~100)分,优良率88.9%.结论 对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诊断要紧扣其定义,且须与肘关节其它损伤相鉴别.对肘关节"可怕三联征"应采用手术治疗,大多采用单纯外侧入路即可完成,必要时可加用内侧入路.治疗原则为重建肘关节同心圆性中心复位及可靠的稳定性、对桡骨头、冠状突骨折尽量进行复位内固定并重视对软组织的处理.

  • 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雷;魏武;李兵;滕星;杨胜松;赵刚;张军;王满宜

    目的 探讨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胫骨骨缺损合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患者57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15~52岁,平均34岁.57例胫骨缺损长度为5~20 cm(平均11 cm),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5 cm×4 cm~20 cm×8cm.对12例行一期胫骨截骨术,其余45例行二期截骨术.截骨术后10~14 d开始延长,每日延长1 mm.在胫骨远,近缺损骨端相遇后,对对合良好者加压以促进愈合,对缺损骨端之间对合不好、皮肤内陷、骨不愈合和(或)感染者行复位、清创或自体骨植骨术.结果 从开始治疗到去除外固定架,平均治疗用时21(11~32)个月.56例胫骨缺损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与健侧相差<4mm.1例新生骨部分成骨不良,行自体骨植骨术.创面均得到覆盖,仅2例要求接受瘢痕皮肤修整术.15例(26%)患者骨缺损接触端自行愈合,1例长期存在一个窦道,清创术后随访半年感染无复发,窦道愈合.骨段滑移过程中4例患者主诉膝部疼痛,11例主诉小腿疼痛.6例患者出现马蹄内翻足.5例出现轻度屈膝畸形,经功能锻炼4例恢复,1例屈膝10°.结论 骨段滑移术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其疗效满意.

  • 浮肩损伤手术治疗的内固定策略

    作者:李连欣;周东生;王鲁博;王伯珉;郝振海;穆卫东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浮肩损伤的适应证、复位顺序、内固定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浮肩损伤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31.6(18~62)岁;肩胛颈骨折合并锁骨骨折18例,肩胛颈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1例.全部采用内固定治疗.取浮动侧卧位,先将患者体位向后浮动,变为侧仰卧位,复位固定锁骨后,X线透视检查锁骨及肩胛骨,如果此时肩胛骨也已复位,可以考虑仅固定锁骨即可而不必再内固定肩胛骨.如果肩胛骨未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则将体位向前旋转变为侧俯卧位,取后路复位并固定肩胛颁,若存在肩胛骨等其他部位的肩胛骨骨折,应考虑同时复位固定.如果锁骨骨折无明显移位,则仅采用后入路复位固定肩胛骨.本组中肩胛骨与锁骨同时固定13例,单纯肩胛骨同定2例,单纯锁骨固定3例,1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者采用张力带固定并行韧带修复.结果 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4年,平均26个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8(8~16)周.肩关节功能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牢为88.2%.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浮肩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应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复位顺序与固定方法.浮肩损伤大多须将两处骨折同时固定,以便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手术时先复位固定锁骨后复位固定肩胛骨有利于手术完成,减小手术创伤.

  • 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双重损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李豪青;吴晓明;王秋根;王建东;王传舜;高伟;陶杰;黄建华;李凡

    目的 探讨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双重损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SSC双重损伤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40.1岁.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例患者因严重合并伤接受保守治疗.根据Goss对SSSC的定义,将其双重损伤分为4型:Ⅰ型,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中1/3骨折,共7例,5例接受锁骨骨折及肩胛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Ⅱ型,喙突-喙锁韧带-锁骨连接体(C4连接)损伤,共1例,肩锁关节脱位行锁骨钩钢板固定,喙突骨折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Ⅲ型,喙突-肩胛盂上部分-肩峰联合部损伤,共6例,5例接受手术治疗,肩峰骨折行小"T"形钢板固定,喙突骨折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Ⅳ型,肩峰-肩锁关节-锁骨外1/3损伤,共1例,肩峰骨折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锁骨外1/3骨折行锁骨钩钢板固定.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13.2(6~2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2(8~12)周.手术组随访结果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1.3(70~100)分,Rowe评分平均92.9(80~100)分,Herscovici评分平均14.6(12~16)分.保守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58.3(55~60)分,Rowe评分平均50(35~60)分,Herscovici评分平均6.7(4~9)分.结论 根据Goss对SSSC的定义对其双重损伤进行分型,并以此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手术治疗应以恢复SSSC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目标来选择进行一处还是两处切开复位内固定,通常需行两处复位内固定.

  • 肩胛骨骨折与其合并伤关系的探讨

    作者:吴晓明;黄建华;王秋根;李豪青;杨庆;吴振凯

    目的 分析115例肩胛骨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肩胛骨骨折粉碎程度和涉及部位与合并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115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病史及其影像学资料,分为单部分骨折组(83例)和多部分骨折组(32例),比较两组合并伤的发生率及特点.将单部分肩胛骨骨折组按Nordqvist与Petersson方法分成3组:肌肉覆盖部分(64例)、骨突起部分(11例)及肩胛盂部分(8例),并比较3组合并伤的发生率及特点.结果 绝大部分肩胛骨骨折是严重多发伤的一部分,致伤原因与高能量损伤有关.常见的致伤原因是车祸伤(70.4%).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值(injury severity Scale,ISS)平均14.0,42例(36.5%)患者ISS>16.98例(85.2%)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合并伤,其中又以胸部合并伤的发生率高(85/115,73.9%).多部分肩胛骨骨折组胸部简明损伤定级法评分值(abbreviated injury score,AIS)和总体ISS值均高于单部分肩胛骨骨折组.在单部分肩胛骨骨折组中,肌肉覆盖部骨折组较骨突起部和肩胛盂部骨折组的胸部AIS值和总体ISS值更高.结论 肩胛骨骨折尤其是骨折涉及多部分或肌肉覆盖部时更容易并发严重的胸部损伤.多部分肩胛骨骨折致伤原因多为高能量损伤,常伴发严重的胸部合并伤,可作为胸部严重损伤存在的一项骨性指标.

  • 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神经根撕脱伤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应用

    作者:王树锋;薛云浩;刘佳勇;栗鹏程;褚寅;熊革;孙燕琨

    目的 观察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神经根撕脱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取15具成人尸体标本,显露双侧闭孔神经及腰骶丛神经根.测量闭孔神经从主干起始部至闭孔入口处的长度及其在闭孔入口处的横径和纵径,计算横截面积,并在高倍显微镜下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以相同方法测量并计算股神经相应指标.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共为5例腰骶丛损伤患者进行闭孔神经移位术.行健侧闭孔神经经椎体前腹膜后通路移位与患侧股神经直接吻合4例,闭孔神经移位与同侧S1神经根直接吻合1例.结果 闭孔神经的平均长度为(10.51±0.9)cm,横径(2.03±0.37)mm,纵径(2.78±0.29)mm,有髓神经纤维数目(5974±1996)根;股神经横径(3.79±0.58)mm,纵径(6.53±0.61)mm,有髓神经纤维数目(15 860±4350)根.术后3~7 d,所有患者供肢内收肌肌力均减弱至2~3级;术后3个月,4级2例,3级2例,2级1例(至术后1年时,内收肌肌力恢复3级).4例修复患侧股神经的患者,术后分别随访8个月~5年,股四头肌肌力4级2例,2级1例,1级1例;1例行闭孔神经移位与同侧S1神经根直接吻合的患者,术后11个月时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肌力恢复至3级.结论 闭孔神经可作为一个安全有效的动力神经源,用其修复腰骶丛神经根撕脱伤可获得满意疗效.

  • 两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田海军;陈德玉;卢旭华;袁文;王新伟;何志敏;陈宇;杨海松

    目的 比较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间的差异.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分别行上述两种手术治疗的11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PLIF组60例,PLF组53例.术前在腰椎侧佗X线片上测量椎间高度、滑脱率、节段角度、椎间孔面积等影像学指标,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主观评价表等指标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术后即刻对卜述指标进行重复测量.并坚持随访,分别计算两组滑脱复位率和融合率.结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PLIF:(194.3±54.7)min.(402.2±123.9)ml;PLF:(179.3±45.7)min,(367.2±102.3)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PLIF组椎间高度、滑脱率、节段角度、椎间孔面积等影像学指标的恢复与维持均优于PLF组,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6.7%、88.6%(P=0.099);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l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主观评价优秀率分别为56.7%(PLIF)与37.7%(PLF).结论 与PLF相比,PLIF对腰椎滑脱的矫正、椎间高度的维持、生理曲度的恢复以及椎间孔面积的扩大等指标均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临床疗效主观评价优秀率亦高于PLF组.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徐宝山;胡永成;闰广辉;夏群;黄震源;吉宁;张继东;苗军;宁尚龙;谭清实;周静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疗效,并发症及适应证.方法 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行PVP和PKP治疗椎体疼痛性血管瘤、溶骨性肿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178例,其中PVP 115例,PKP 63例.结果 (1)16例血管瘤(PVP 14例,PKP 2例)灌注剂均无明显渗漏,优良率87.5%.(2)68例恶性肿瘤均行PVP,灌注剂渗漏率27.9%,除2例椎管内少量渗漏引起一过性神经根性症状外,其他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优良率70.6%.43例平均随访10个月,9例病情恶化敛疼痛复发,其他患者疗效稳定.(3)94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33例行PVP,61例行PKP,灌注剂渗漏率PVP为18.2%,PKP为9.8%,均未引起临床症状;PVP复位效果不明显,PKP均能在椎体内扩张造成空腔,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34.2%,Cobb角平均矫正3.3°;PVP和PKP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良率92.6%;64例平均随访3年,2例PKP相邻椎体骨折再次PKP后好转,其余患者疗效无明显变化.结论 椎体疼痛性血管瘤、溶骨性肿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PVP和PKP的主要适应证;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行PKP呵压缩周围松质骨骨折造成空腔,减少灌注剂渗漏.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角度.

  • 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策略

    作者:徐华梓;池永龙;倪文飞;林焱;黄其杉;毛方敏;王向阳;水小龙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骨折按Gertzbein综合分型:A型185例,B型26例,C型9例;载荷分享评分4~9分.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23例,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75例,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治疗22例.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 220例患者均一期完成手术,189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后路小切几270°减压重建术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min、125min、215min.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2.3 cm、5.6 cm、5.8 cm,术后Cobb角矫止平均为11°、18.6°、21.3°.仅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有6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椎管占位病例术后CT显示椎管腔扩大,减压彻底.结论 合理运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基于Gertzbein分型和载倚分享评分确立的各种微创手术适应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冠状面失衡分型及对截骨矫形术式选择的意义

    作者:邱勇;王斌;朱锋;朱泽章;俞杨;钱邦平;孙旭;马薇薇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冠状面躯干失衡的分犁及对截骨矫形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 统计自2000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均接受后路三维内固定截骨矫形术,男13例,女23例.年龄49~73岁,平均60.1岁.术前Cobb角33°~86°,平均48.3°.术前根据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冠状面失衡情况将患者分为3型:A型,C7铅垂线(C7plumb line,C,PL)偏距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3 ca;B型,C7PL偏向腰椎主弯凹侧>3 cm;C型,C7PL偏向腰椎主弯凸侧>3 cm.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12个月~5年.平均28个月.根据分型标准,A型10例,B型20例,C型6例.手术策略根据分型选择,A型和B型采用单纯后路顶椎区凸侧入路截骨矫形术,术后Cobb角平均22°,矫正率平均为58%;C型采用后路矫形,后路截骨水平在主弯远端,术后Cobb角平均26°,矫正率平均为40%.两种截骨术后患者冠状面平衡均恢复良好,术后A、B、C 3组C7PL与CSVL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6 cm、1.0 cm和1.2 cm,随访时矫正无明显丢失.无死亡,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冠状面失衡分型系统基于退变件腰椎侧凸冠状面失衡情况而设定,以此分型为依据有针对性选择不同截骨矫形策略可以使术后躯干平衡恢复更具预测性.

  • 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

    作者:刘一;张绍昆;闫明;付长峰;赵松;牛丰;张琪

    目的 评价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 应用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35例.合并Chiari Ⅰ型畸形12例(34.3%).典型侧凸18例,不典型侧凸 1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针对脊髓卒洞的治疗措施.手术分组:(1)一次手术组(30例):患者手术年龄>10岁,一次性后路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二次手术组(5例):患者年龄≤10岁,一期手术行可自行延长的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矫形手术,4~6年后行二期矫形内同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66.5°(32°~121°);术后平均22.6°(0°~78°),平均矫正率69.4%(31%~100%);平均随访58.4(13~113)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3°~78°,平均25.9°.终矫正率63.9%.6例随访时出现追加现象,其中5例融合下端椎没有融合至稳定椎.术后出现腹壁反射消失1例,浅感觉减退范围扩大1例,未予处理.结论 对于伴发未经治疗的非扩张型脊髓窄洞的脊柱侧凸,如果术前无或仅伴随轻微神经损害症状,可以直接采用后路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进行矫形治疗.建议对这类脊柱侧凸远端应融合至稳定椎.

  • 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中期随访

    作者:孙武;仉建国;邱贵兴;于斌;刘勇;王以朋;翁习生

    目的 评价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2~6年随访结果.方法 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收治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5~16岁.平均11.7岁.半椎体分布:T5 1例.T6 3例,T7 1例,T8 4例,T10 3例,T11 2例,T12 2例,L1 1例,L2 1例.L3 2例.均行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同定器械包括:CDH 4例,TSRH 9例,儿章TSRH 2例,Isola 2例,儿章Isola 2例,MossMiami 1例.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及顶椎偏移.复习病历以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4~72个月,平均40.5个月.手术时间140~520min,平均315 min.术中出血量180~1600ml,平均798 ml.固定融合节段为2~9节,平均4.7节.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61.7°矫正至18.3°,矫正率为70.3%;后凸由术前平均48.2°矫正至16.6°;顶椎偏移由术前3.7 cm矫正至1.9 cm.并发症包括:术中加压时椎弓根切割1例,代偿弯加重1例,曲轴失衡2例.结论 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中期随访疗效可靠;但对于骨龄小的患者,若阻滞范围不够,仍可发生曲轴失衡.

  • 含庆大霉素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控制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道俭;朱天岳;蔡彦丽;卢宏章;梁春永

    目的 评价含庆大霉素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假体控制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仿生溶液法制备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在体外实验中检测庆大霉素的释放情况.将50只中国白兔分成5组,每组10只,第1组植入HA假体,第2组带菌植入HA假体,第3组带菌植入含庆大霉素HA假体,第4组带菌植入HA假体并肌内注射庆大霉素,第5组带菌植入含庆大霉素HA假体并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手术当天及术后第28天拍摄左胫骨X线片,进行评分;术前、术后第3、7、14、21、28天检测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肛温和体重;术后第28天处死动物.对髓腔和假体进行细菌培养,对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在体外释放庆大霉素可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低抑菌浓度.并可持续10 d以上.第1组无感染,第2组全部感染,第3组6只感染,第4组6只感染,第5组3只感染.第2、3组体温比第4、5组高;影像学评分、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和体重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落数比较,第2组>第4组>第3组>第5组.结论 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能够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协同,较好地控制局部感染.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

    作者:李玉军;张春雨;周一新;张洪;周乙雄;殷建华;徐辉;李为;郭晓忠;黄野;黄德勇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32例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平均56岁(32~80岁).髋臼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3例,ⅡA型9例,ⅡC型5例,ⅢA型1例,ⅢB型4例;对Ⅰ~ⅡA型髋臼骨缺损(22例),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对ⅡC~ⅢB型髋臼骨缺损(10例),给予植骨、加强环和髋臼网等方法进行充分重建,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1例,Ⅱ A型4例,ⅡB型1例,ⅡC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ⅢC型2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8例(ⅡC型5例,ⅢB型3例),近端固定生物型假体5例(Ⅰ型),广泛涂层型假体11例(Ⅰ型6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远端同定型假体8例(ⅢA型6例,ⅢC型2例).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年2个月.术后2例患者反复发生感染,因患者拒绝再次取出假体,仅行清创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仍存在窦道;Harris评分分别为65和78分.其余30例患者效果满意,Harris评分由二期手术前的平均48分(31~7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分(80~95分).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当时的X线片对比,30例患者的假体均无下沉、移位和松动.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手术的成功率高,手术重点是确认感染已获得良好控制后,针对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假体.

  • 应用Ilizarov支架一期矫正儿童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

    作者:任秀智;杨建平;曾裴;蔡少华;张中礼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支架以一期手术、渐进矫形的方法治疗儿童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的可行性以及根据畸形的病理变化正确组装支架的方法.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间收治的6例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患儿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术前常规拍摄双下肢全长站立位X线片,测量患肢短缩和成角畸形的程度并确定成角旋转中心的位置.术中安装支架时,铰链安置在成角旋转中心水平.术后7 d开始通过调整支架螺杆渐进矫正成角和短缩畸形并且每2周拍摄X线片观察畸形矫正和新骨生长情况.全长X线片证实恢复了下肢机械轴线和长度后停止调整支架,每月拍摄X线片复查,待新生骨痂矿化满意后去除外固定支架.随访中记录肢体长度、畸形有无复发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并根据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关节水平线与机械轴线角度以及新牛骨塑形情况.结果 6例患儿中除1例于骨折畸形愈合部位截骨矫形,邻近骨段延长外,余5例均利用微创截骨部位完成矫形与延长.术后平均矫正成角畸形34.8°(20°~58°),平均延长5.3 cm(3.5~6.5 cm).所有患儿下肢机械力线恢 复,相关关节角度恢复至正常范围,双下肢等长.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延长骨痂愈合良好.结论 应 用Ilizarov支架一期矫正儿童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安全、可靠,可精确恢复下肢长度与机械轴线.术前 须科学分析畸形的病理变化,正确设计支架铰链的水平与位置.

    关键词: 儿童 骨延长术 下肢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五年以上随访研究

    作者:沈彬;杨静;王燎;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THA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2月至2002年7月在我院采用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55例(6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测量内衬磨损率.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任何原因的臼杯、股骨柄翻修或影像学假体明显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45例(57)髋获得5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个月,随访率为81.8%.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19±18.0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1.78±3.52)分,尚无假体翻修病例.聚乙烯内衬平均磨损率为(0.27±0.14)mm/年.5髋髋臼侧发生骨溶解,8髋股骨侧近端发生骨溶解.Kaplan-Meier分析假体总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 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5年以上随访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效果尚可,但存在较高的聚乙烯磨损率及骨溶解发生率,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DDH患者,THA手术时应选择新型耐摩擦界面假体.DDH患者的定期随访尤为重要,可甲期发现骨溶解,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型骨折治疗的随访研究

    作者:周宗科;裴福兴;杨静;沈彬;屠重棋;康鹏德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总结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重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男7例,女15例;年龄平均65岁(53~75岁).Vancouver分类B1型5例,B2型4例,B3型13例.B1型骨折采用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加钢丝环扎治疗;B2型骨折选择加长股骨柄翻修;B3型骨折选择骨水泥柄翻修,加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和钢丝环扎同定.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7~95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X线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抗体免疫复合物检测 和核素骨显像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2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21例患者能自由行走,1例需要助 行器帮助.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9分(79~93分).患者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移植骨板与宿主骨骨性愈合,股骨皮质厚度增加3~5mm;核素骨显像骨板移植区放射性核素分布较对侧浓集.3例患者移植骨板出现部分吸收现象.术后2年.骨板与宿主骨融合,移植骨板吸收停止.结论 针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不同方法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在维持骨折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增加局部骨量和改善骨强度方面有较好疗效.

  • 高度屈曲畸形膝的全膝关节置换策略

    作者:蒋青;翁文杰;陈东阳;徐志宏;邱旭升

    目的 探讨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的临床特点和矫形手术的技巧.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8例膝关节屈曲畸形>60°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均使用旋转铰链式假体(Plus RT-solution).男3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63.3岁.术前诊断:骨性关节炎4例,创伤后畸形愈合1例,结核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强直1例.创伤后畸形愈合的病例采用原膝关节内侧入路,其余患者均采用正中切口髌骨内侧入路,所有病例均未行髌骨置换.疗效评估主要采用影像学观察和膝关节HSS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术前屈曲畸形平均96.5°(70°~105°),HSS评分平均10分(3~15分),无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9.9个月(9~80个月).影像学显示无假体松动,髌骨轨迹良好.术后平均伸直阻滞8°(5°~15°),HSS评分平均85分(74~93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90°(80°~110°).1例患者有髌股关节症状,无感染、松动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的患者,行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合适的截骨,并结合使用旋转铰链式假体,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基于陕速成型技术的可控结构多孔硅酸钙支架的制备及体外研究

    作者:许宋锋;王臻;于秀淳;王林;林开利;王路;李涤尘;常江

    目的 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可控结构多孔硅酸钙(rapid pfototyping-calcium silicate,RP-CS)支架,并评价其特性和体外生物学表现.方法 利用间接快速成型技术,结合固态自由成型和凝胶铸模的优点.制备町控结构RP-CS支架.与采用间法制备的多孔磷酸钙(RP-tricalcium phosphate,RP-TCP)支架相对照,将其置人体外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体外骨髓细胞共培养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备RP-CS支架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道结构,平均孔隙率为71%,平均轴向压缩强度为28MPa.平均孔道直径为(555.82±29.77)μm.体外SBF浸置试验发现RP-CS支架上有羟基磷灰石的沉积,说明此支架具有体外生物活性.体外细胞共培养试验表明,兔骨髓细胞可以在此支架表面贴附并分化.MTT表明共培养7 d、14 d,细胞增殖RP-CS组均明显高于RP-TCP组(P<0.05).共培养7 d时,碱性磷酸酶活性RP-CS组明显高于RP-TCP组(P<0.05),提示CS可能具有促进骨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结论 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可控结构RP-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修复犬膝关节负重区骨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强;彭江;卢世璧;郭全义;姚军;汪爱媛;赵斌;许文静;康红军;李智

    目的 观察以骨软骨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ffl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犬膝关节负重区骨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利用软骨细胞外基质作为软骨支架部分,以脱细胞骨作为骨支架部分,采用相分离技术制备骨软骨双相支架,将成软骨诱导的BMSCs种植到双相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并以此复合体修复犬膝关节股骨髁负重区骨软骨缺损,分为细胞-双相支架组(实验组)和单纯支架组(对照组).分别在术后3和6个月时取材,根据大体、组织学、Micro-CT等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或定量评估.结果 大体及组织学评价表明:同一时间点实验组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修复效果优于其术后3个月时,两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小同时间点修复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cro-CT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软骨下骨均得到重建,两者的差异尤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软骨双相支架复合成软骨诱导的BMSCs能成功修复犬膝关节负重区的骨软骨缺损,其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支架植入组.

  • 脊椎截骨后脊柱短缩安全范围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新宇;郑燕平;李建民;王延国;张凯;贾龙;宫良泰

    目的 探讨单脊椎切除对脊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并确定脊柱短缩的安全范围.方法 采用120只4~5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单椎板切除(A)组、双椎板切除(B)组及三椎板切除(C)组,每组40只,行L3全脊椎切除术.再根据压缩L3椎体总体高度的25%、50%、75%及100%将每组分成4个亚组.每亚组10只.测量不同脊柱短缩程度下硬膜囊长度、迂曲大处硬膜囊直径、硬膜囊-神经根交角、硬膜囊矢状位迂曲角、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情况及Tarlov评分.术后72 h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脊髓皱缩严重部位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压缩高度≤总体高度50%时,各组硬膜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变,但术中脊髓功能监护及术后Tarlo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仅A组可见脊髓出现少量出血灶.压缩高度为总体高度75%时,A组硬膜囊形变及Tarlov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理切片可见髓内出血灶增多、白质水肿,而B组及C组仅出现少量髓内出血灶.完全压缩时,B组及C组硬膜囊形变及术后Tarlov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见A组出现大片出血、神经元皱缩,而B组及C组可见髓内较多出血灶.结论 脊柱短缩的高度及椎板切除范围对脊髓形态及功能有较大影响.单椎板切除组压缩安全范围仅为总体高度的50%,而双椎板及三椎板切除组可安全压缩至75%.同样压缩高度下,增加椎板切除范围町有效改善脊髓迂曲、避免术中脊髓皱缩造成的脊髓损伤.

  • 骶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华莹奇;张治宇;李健;胡硕;孙伟;李国东;郑龙坡;蔡郑东

    目的 探讨骶部肿瘤的切除与重建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长海医院骨科及普外科收治并进行手术切除的61例(男34例,女27例)骶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此类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手术类型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患者手术时年龄平均48.5岁(18~71岁).单纯前路经腹切除肿瘤9例(14.8%),单纯后路切除肿瘤22例(36.1%),前后路联合入路30例(49.2%);行腰椎一骨盆重建25例(41.0%),未行腰椎-骨盆重建36例(59.0%).结果 4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5个月(3~72个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患者因肿瘤侵蚀范围广术中行血管移植和Miles手术.4例术后2~5年因肿瘤转移死亡;4例肿瘤原位复发,完整切除后未见复发.41例(83.7%)得到1年内良好局部控制,5年局部控制率为69.4%.结论 (1)对于巨大的骶部肿瘤,手术较复杂.应强调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多学科协作,完整切除肿瘤,并建立和谐的转诊制度;(2)手术入路对于骶部肿瘤切除至关重要,对于巨大的骶部肿瘤,优先选择前后联合入路;(3)切口感染是骶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因此在围手术期,对于切口感染必须足够重视;(4)对于涉及骶髂关节面的骶部肿瘤须进行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软骨终板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尹若峰;QIU Gui-xing;邱贵兴;王以朋;杨福全;吴志宏;仉建国;赵宏;李书纲

    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侧凸顶椎椎间盘软骨终板进行蛋白质组学鉴定,尝试寻找诱发或加重椎间盘不均衡发育的分子因素.方法 经一期前路脊柱侧凸矫形术获取6例AIS患者主弯顶椎椎间盘的软骨终板组织,提取蛋白组织,用Brad-ford法对所获取蛋白质样品进行浓度测定;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对蛋白质总量和分子量范围进行初步鉴定;后用鸟枪法蛋白质组鉴定技术比较凸、凹侧所含蛋白成分的异同,分析蛋白的种类和功能.结果 Bradford法测量软骨组织中获得的平均蛋白质浓度为3.02 mg/ml;SDS-PAGE显示顶椎凸侧终板软骨内所含蛋白质的种类明显多于凹侧;从凸侧软骨终板中鉴定出103种蛋白质,凹侧软骨终板内鉴定出55种蛋白质,其中凸侧特有蛋白58种,凹侧特有蛋白10种.结论 对AIS患者侧凸顶椎软骨终板蛋白质进行分类研究后表明侧凸顶椎软骨终板凸、凹两侧的特有蛋白与脊柱侧凸顶椎椎间盘的不对称发育存在一定的联系.

  • Matrilin-1基因多态性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展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志军;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

    目的 探讨Matrilin-1基因多态性在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scoliosis,AIS)是含进展为严重脊柱侧凸方面的价值.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AIS患者267例,男40例,女227例.104例手术治疗,163例定期门诊随访,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或术前大Cobb角、初潮年龄、侧凸弯型、身高、臂长及体重.选取Matrilin-1基因启动子区域位点rs1149048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基因分型.进展型侧凸(脊柱侧凸进展成为严重脊柱侧凸)定义为骨骼发育未成熟时Cobb角>40°或骨骼发育成熟时Cobb角>50°.AIS患者被分为进展型与非进展型两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分析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267例AIS患者中162例(60.7%)为非进展型,105例(39.3%)为进展型.进展型组月经初潮年龄较晚(>13岁),且三弯及胸腰双主弯所占比例高,基因型GG的个体在进展型组比例高(55.2%).初潮年龄晚、三弯、胸腰双主弯及基因型CG为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Matrilin-1基因多态性可被用来预测AIS进展,结合其他相关预测因素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获奖名单

    作者:

    关键词: 骨科杂志 论坛
  • 筑建全新平台,促进期刊发展——记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作者: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于2008年12月12至14日在美丽的时尚之都--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此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期刊的稿件来源,为优秀稿件开辟一个快速刊发的渠道;为作者与专家提供一个双向交流的机会,具有"大定稿会"的效果;提高骨科同仁的参与意识,扩大<中华骨科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促进期刊的发展.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