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Pilon骨折术后踝穴形态改变与踝关节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洪建军;代风波;裘超;卢晓郎;余可和;郭晓山

    目的 探讨Rt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术后踝穴形态改变与术后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7例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患者,男20例,女27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个月.在末次随访时所摄X线片上测量如下指标:(1)踝穴高度,(2)踝穴宽度,(3)踝穴深度,(4)踝穴冠状位角度,(5)踝穴矢状位角度.根据Mazur等评分方法,对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分组,其中优组28例,良组11例,可+差组8例.通过对47例患者患侧与健侧踝穴五项指标的比较及对三组间各项指标患侧与健侧差值比较,分析踝穴形态改变与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显示47例患者患侧与健侧踝关节各项指标比较,除踝穴高度无统计学差异外,踝穴宽度、深度、冠状位和矢状位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良、可+差三组踝穴各项指标患侧与健侧差值比较,除高度差值与评分无相关外,余四项差值均与评分呈负相关,随评分等级降低差值变大,说明术中踝穴宽度、深度、冠状位及矢状位角度的处理与术后踝关节功能显著相关.结论 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患者术中踝穴宽度、深度、冠状位及矢状位角度的解剖复位对术后踝关节功能有显著影响,故术中应尽可能恢复踝穴的解剖形态.

  • 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作者:杨胜松;黄雷;滕星;赵刚;王满宜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6例创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男性患者的资料,年龄9~43岁,平均24.5岁;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35°~85°,平均47.6°;膝关节活动度0°~70°,平均15.8°.其中5例为膝关节陈旧性骨折伴马蹄足畸形,畸形角度为25°~37°,平均31.8°;1例为股骨髁上骨折.采用环型外固定架逐渐矫正屈膝和马蹄足畸形,其中4例因膝关节骨性结构严重破坏且软组织条件差,在膝关节恢复伸直位后行膝关节融合术;另2例膝关节恢复伸直位后,白天松开螺母活动膝关节,睡觉时将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1个月后去除外固定架改长腿支具保护3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8个月.6例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47.67°±18.63°恢复到屈曲9.33°±3.50°.5例伴马蹄足畸形患者踝关节跖屈角度由术前31.80°±4.65°恢复到术后3.00°±4.47°.4例患者术后膝关节成功融合,2例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30°和75°.术后6例患者均可拄手杖行走.术后2~4.个月,4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使用双氧水清洁针道后约2周感染控制.结论 采用Ilizarov技术可有效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屈曲畸形.对膝关节骨性结构损伤且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行膝关节融合术.

  • 股骨颈嵌插型骨折空间移位程度的三维重建研究

    作者:杜长岭;马信龙;张弢;马剑雄;孙晓雷;付鑫;张清功;卢晋

    目的 测量股骨颈嵌插型骨折股骨头的空间移位参数,以重新认识股骨颈嵌插型骨折.方法 收集50例股骨颈嵌插型骨折患者双侧股骨近端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男17例,女33例.将原始数据(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生成双侧股骨近端三维模型.在健侧生成骨折侧的镜像模型并将其与健侧相配准,使配准后的骨折侧镜像模型在CT横截面图像上生成新的蒙罩,在蒙罩上进行关键点的标记,通过软件三维测量技术计算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并分析测量数据.结果 嵌插型骨折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为17.17°±10.40°,70% (35/50)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分布于10°~35°之间,30% (15/50)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20°;股骨头中心的移位距离为(6.49±3.60) mm,股骨头小凹深点的移位距离为(10.42±5.92) mm.部分股骨颈嵌插型骨折存在很大的空间移位及成角,将其完全归类于Garden Ⅰ型骨折存在一定的偏差.结论 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测量股骨颈骨折的真实空间移位程度.经典的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对于嵌插型骨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医生需重新认识嵌插型骨折,从而制定更适宜的诊疗方案.

  • 创伤性腰骶丛神经根损伤的临床分型

    作者:王树锋;薛云皓;栗鹏程;易传军;杨勇;郑炜;孙燕琨;熊革;吴新宝

    目的 探讨腰骶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临床分型.方法 2004年11月至2011年8月,共为36例创伤性腰骶丛神经根损伤患者进行腹膜后腰神经丛及(或)盆腔内骶神经丛及(或)腰骶管神经根手术探查.男24例,女12例;年龄7~49岁,平均29.5岁.伤后时间为2~36个月,平均9.3个月.对每例患者术中探查的神经根损伤情况与其术前临床表现、物理查体一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组合的腰骶丛神经根联合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并进行临床分型.结果 将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分为六型:腰骶丛神经根完全损伤型(L1~S3)4例,腰丛+上骶丛损伤型(L1~S1)6例,骶丛神经损伤型(L4~S3)9例,上骶丛损伤型(L4~S1)11例,下骶丛损伤型(S2,3)4例,腰丛神经损伤型(L1-4)2例.全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腰丛+上骶丛损伤型及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者共19例,73.7%(14/19)的损伤部位位于椎管内,且均发生神经根的断裂或撕脱.而上骶丛、下骶丛及腰丛神经根损伤共17例,其中64.7%(11/17)的损伤部位在盆内段及(或)骶前孔处,均为挫伤或牵拉伤.结论 上述临床分型基本涵盖腰骶丛神经根损伤的常见类型,为腰骶丛神经根损伤范围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不同类型的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其损伤部位及性质明显不同,对顶后的判定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

    作者:李连欣;周东生;杨永良;郝振海;王永会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对16例髋臼前柱骨折、10例耻骨支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于髂结节至髂前上棘做3~5 cm斜行切口,沿髂骨内侧骨膜下剥离至髂前下棘、髂耻隆起、髋臼前柱,再于耻骨结节向外2~3 cm横行切口,沿耻骨支前上方骨膜下剥离显露耻骨支,两个切口分别向中间潜行剥离后形成沿耻骨支髋臼前柱相贯通的骨膜下隧道,复位骨折,将重建钛板预弯后导入隧道,固定骨折.结果 根据Matta标准,术后解剖复位13例,复位良好11例,复位较差2例.23例患者获得平均15.6个月随访(6~30个月).髋关节功能按照D' Aubigne评分:优13例,良6例,可4例.骨盆功能按照Majeed评分:优12例,良9例,可2例.无感染、股神经或股血管损伤、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相对较高.髂耻前柱放置钢板对钢板塑形的要求低,固定可靠.

  •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曾裴;杨建平;任秀智;蔡少华;张中礼

    目的 探讨尺骨截骨后成角延长钢板内固定或单臂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Bado Ⅰ型13例,Ⅲ型6例.按照尺骨截骨后固定方法分为钢板内固定组(12例,治疗时平均年龄为5.3岁,受伤时间平均为6.8个月;Bado Ⅰ型9例,Ⅲ型3例)和单臂外固定组(7例,治疗时平均年龄为11.8岁,受伤时间平均为16.6个月;Bado Ⅰ型4例,Ⅲ型3例).对两组患儿的年龄、受伤时间、术后并发症、肘关节与前臂旋转功能、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9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10个月(6~36个月).术后钢板内固定组1例发生桡骨头再脱位,单臂外固定组1例发生筋膜室综合征.钢板内固定组、单臂外固定组两组患儿除1例外,术后屈肘功能平均120°(110°~130°),前臂旋前功能均有15°(10°~20°)的受限.尺骨截骨成角延长后的愈合时间:钢板内固定组平均8周(6~15周),单臂外固定组平均22周(10~44周).按Nakamura等影像学评估标准:钢板内固定组优11例(图1),差1例;单臂外固定组7例均为优.结论 尺骨截骨成角延长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矫正尺骨骨折后畸形的关键,截骨后的两种固定方法不同、目的相同.术前评估重要:年龄小、受伤时间短患儿选择钢板内固定,而对年龄大、受伤时间长者选择单臂外固定.

  •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间在体运动的观察

    作者:宁尚龙;夏群;苗军;白剑强;贺金亮;刘恺;马信龙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理载荷下椎体节段间三维运动学特点.方法 L4-5间盘退变突出患者15例,年龄为(40.2±4.1)岁,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10名,年龄为(54.4±3.5)岁,为对照组.受试者腰椎进行薄层CT扫描,导入三维建模软件中建立椎体模型,将椎体模型与双荧光透视影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DFIS)捕获的不同运动状态下(站立、屈伸、旋转及侧弯)的腰椎透视图像进行匹配,以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通过测量椎体上的三维坐标系,获得病变节段(L4-5)和相邻节段(L3-4)椎体间在体运动学数据.结果 实验组病变节段(L4-5)在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矢状轴和垂直轴的位移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沿冠状轴的旋转角度(3.7°±2.1°)较对照组(1.9°±1.1°)明显增加(P<0.05);在左右侧弯时,沿冠状轴位移运动范围[(1.7±0.8)mm]较对照组[(1.0±0.6)mm]明显增加(P< 0.05),沿冠状轴旋转运动范围(3.4°±5.0°)较对照组(1.9°±2.1°)明显增加(P< 0.05);左右旋转时,沿冠状轴位移及旋转运动范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相邻节段(L3-4)在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矢状轴及垂直轴的位移均较对照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左右侧弯时,沿垂直轴位移运动范围[(1.1±0.4)mm]较对照组[(0.3±0.2)mm]明显增加(P<0.05);在左右旋转时,沿垂直轴位移运动范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相邻节段在各体位下的旋转运动范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三维运动模式与正常人不同,表现在病变节段屈伸活动及左右位移增加、沿垂直轴旋转有减少趋势,而头侧相邻节段位移运动范围增加.

  • 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早期疗效

    作者:梁磊;王新伟;袁文;李君;陈华江;祁敏;王占超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使用Prestige或Discover人工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术中彻底去除减压节段后纵韧带.全部病例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15.1个月.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健康调查简易量表(The Short Form-36,SF-36)评分及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交感神经症状采用“20分评分法”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变感神经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术前为(8.5±2.5)分,术后1周为(1.6±1.4)分,末次随访时为(2.3±1.1)分.患者主观满意度:优15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85.2%.JOA评分:术前为(10.8±2.4)分,术后1周为(11.1±2.5)分,末次随访时为(14.9±1.4)分;SF-36评分;术前为(102.7±8.7)分,末次随访时为(129.8±5.5)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影像学检查提示:手术节段颈椎活动度得到保留(术前活动度为7.3°±2.7°,术后为7.7°±3.2°).全部假体位置稳定,未见松动、移位.结论 应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早期效果良好,术中彻底去除致压节段的后纵韧带可能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因素.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新发上胸弯转归分析

    作者:于斌;王以朋;仉建国;沈建雄;赵宇;李书纲;邱贵兴

    目的 对术前无上胸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矫形手术后新发上胸弯的情况进行转归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对新发上胸弯的冠状面Cobb角、T1倾斜、放射学肩高度等影像学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术前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54.3°,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4.1°,手术矫形率平均为74.6%.术前5例患者为负性T1倾斜,16例为T1水平;术后均出现正性T1倾斜及新发上胸弯,T1倾斜平均6.0°,新发上胸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16.0°;末次随访时T1倾斜平均4.0°,上胸弯平均为13.2°,18例患者仍存在正性T1倾斜,17例患者仍存在10°以上的上胸弯.术前5例患者放射学肩高度为双肩等高,16例为右肩高;术后19例患者为左肩高,6例患者存在双肩不平衡;末次随访时有14例患者为左肩高,5例患者存在双肩不平衡.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比,T1倾斜程度、上胸弯冠状面Cobb角均有改善(t=2.755,P=0.009;t=2.142,P=0.038),但上胸弯比例、左肩高发生率、双肩失平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421,P=0.107;X2=0.123,P=1.000; X2=3.535,P=0.130).结论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手术矫形时新发上胸弯不易自行代偿,且易对双肩平衡产生影响,应以预防其发生为主.

  • 颈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比较

    作者:李君;王新伟;袁文;陈德玉;陈宇;梁磊;王占超;姜东杰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5(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变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27例(A组):男21例,女6例;年龄33~80岁,平均60.4岁;减压3~6个节段.同期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41例(B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22~77岁,平均58.7岁;减压3-6个节段.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度,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比较B组中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B1组)与32例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B2组)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结果 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7%( 1/27),B组发生率为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 0.05),10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于术后14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B1组手术前后CCI改变率为38.07%±18.03%,B2组为22.81%±12.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结论 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 经椎弓根截骨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

    作者:钱邦平;季明亮;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蒋军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行L1 PSO矫形内固定术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18例,女3例;年龄(35.6±10.8)岁(21~53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即刻X线片的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globe kyphosis,GK)、固定节段角度(angle of the fusion levels,AF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结果 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TK和PI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L的变化与PT(r=0.59,P=0.005)、SS(r=0.64,P=0.002)、SVA(r=0.49,P=0.025)及AFL(r=0.60,P=0.004)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PT的变化与SS(r=0.94,P=0.000)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AFL的变化与PT(r=0.59,P=0.005)、SS(r=0.61,P=0.003)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PSO能够显著地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LL的重建与骨盆矢状面形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前后生活质量与影像学参数分析

    作者:宋凯;张永刚;郑国权

    目的 进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8例无脊髓神经症状与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男24例,女14例;年龄22~57岁,平均35岁.测量AS患者矫形前后身高、颌眉角、屈膝角、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e,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患者矫形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脊柱侧凸研究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分析矫形前后外观、影像学参数及主观评分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及主观评分行偏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矫形后外观、生存质量、活动能力、心理状态趋于正常;Cobb T1~S1、SVA及骨盆位置性参数(PT、SS)显著改善.矫形前Cobb T1~S1、PT、SS、SVA与ODI行走、站立分项呈偏相关.矫形后PT、SS与ODI总分、行走、站立呈偏相关,但Cobb T1~S1、SVA与ODI总分、行走、站立不呈偏相关.结论 骨盆后旋状态导致AS后凸畸形患者直立活动能力下降,确保骨盆中立位是矢状面平衡重建的终目标.

  • 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踝关节炎

    作者:徐向阳;朱渊;刘津浩;王碧菠;杨崇林

    目的 探讨和评价踝关节周围截骨矫正术治疗踝关节炎的指征、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11年5月,采用踝关节周围截骨手术治疗65例踝关节炎患者.女43例,男22例;年龄35~74岁,平均55.5岁.Takakura踝关节炎分级:2级29例,3级32例,4级4例.接受单纯踝上胫骨截骨20例,踝上胫腓骨截骨12例,踝上胫骨截骨合并跟骨截骨30例,踝上胫腓骨截骨合并跟骨截骨3例.合并行三关节融合术者3例,距舟关节融合术者2例,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者4例.对43例患者施行踝关节内外侧软组织松解和韧带重建手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正、侧位X线片上胫骨前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和胫骨侧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差异.应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HA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9例患者获得平均35.7个月(7~9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7~8周.AOFAS评分自术前平均49.7分提高到术后12个月时的平均78.6分.TAS术前平均86.1°,术后6个月平均93.9°.TLS不正常者5例,术前平均70.0°,术后6个月时平均81.5°.5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延迟愈合,经伤口护理后愈合.42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非常满意,15例患者比较满意,2例患者满意度一般.结论 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非对称性踝关节炎有效,选择合适指征的患者,能够减轻病变处关节软骨的负荷,延长自身关节的使用时间.

    关键词: 关节炎 截骨术
  • 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

    作者:康鹏德;杨静;沈彬;周宗科;朱赟;裴福兴

    目的 探索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确定髋臼大小、骨缺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手术设计、假体选择及骨缺损修复.方法 2011年3月至10月,共10例(13髋)CroweⅣ型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接受THA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岁,平均42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髋关节三维CT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输入Superlmage软件重建骨盆及髋臼.重建后在不同角度精确评估真臼位置,测量真臼大小及前后柱厚度,评估骨缺损程度;将髋臼试模、骨缺损修复材料(钽金属垫块)按1:1大小扫描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术前模拟安放,确定髋臼假体大小、安放位置;髋臼假体安放后评估遗留的骨缺损,确定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骨缺损修复模拟测试.结果 9例(12髋)术中实际安放髋臼假体型号与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一致,1例(1髋)假体型号较术前设计大一号.所有患者髋臼安放位置与术前计划一致,均安放于真臼.髋臼骨缺损修复按术前设计:4髋因髋臼顶部骨缺损明显(臼顶部骨性覆盖<70%),采用钽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以增强髋臼的稳定性;7髋采用Harris法自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2髋髋臼杯植入后臼顶覆盖可,术中未植骨.结论 对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计算机辅助下THA术前设计,有助于术前精确评估真臼发育情况、大小及髋臼骨缺损,提高手术治疗精确性.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随访观察

    作者:孙铁铮;杨艺;吕厚山

    目的 随访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转归、相关因素及其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36例(53膝)施行TKA的患者,术后1周测量切口长度和切口周围皮肤感觉障碍区域的面积.术后1.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测切口周围感觉障碍区域面积,记录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结果 所有患者在TKA术后均出现切口外侧皮肤客观感觉减退,26例(26/36,72%)患者存在主观麻木感,有主观麻木感觉的患者痛觉和触觉减退面积均大于无主观麻木感觉者.术后1周,触觉减退面积为(36.43±14.71) cm2,痛觉减退面积为(69.62±23.48) cm2,二者均与切口长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3和0.318,P值分别为0.04和0.03).术后1.5年,所有患者无触觉减退区,痛觉减退面积为(8.55±4.56) cm2,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P=0.012),其中有5例患者感觉减退完全恢复;有主观麻木患者KSS临床评分低于无主观麻木感觉者(t=2.066,P=0.044).结论 TKA术后普遍存在切口外侧皮肤感觉减退,可随时间部分或完全恢复.TKA术前应明确告知患者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及其转归,以减少对其心理和功能康复的负面影响.

  • Durom髋臼假体形变的尸体模拟研究

    作者:陈哲峰;顾延庆;范卫民;刘锋

    目的 研究Durom大直径金属对金属髋臼假体在打入新鲜尸体标本髋臼时可能发生的形变的大小和部位.方法 3具成人男性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去除肌肉等软组织,保留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模拟行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由同一位高年资骨科主任医师根据股骨头的大小顺序磨锉髋臼,磨锉的方向为外展40°~45°、前倾15°~20°.直到髋臼切迹磨平,髋臼周壁松质骨显露.选用比后磨锉直径大一号(压配2 mm)的Durom髋臼假体,植入6只金属髋臼.采用三维数字影像关联技术观测金属髋臼形变发生的部位和形变量.结果 6只Durom髋臼,直径分别为50mm(两只)、52mm(两只)和54 mm(两只).Durom髋臼杯打入骨盆后,通过三维数字图像关联技术检测,发现臼杯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形变发生大多临近于骨性髋臼后上方以及坐骨支区域.对Durom臼杯大变形区域进行重复三次测量,发现臼杯在打入后均发生局部凹陷,形变量为(41.73±8.86) (29.91~49.43) μm.再分别于打入后24 h及取出后7d对形变进行测量,形变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Durom大直径金属髋臼在植入骨床过程中,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形变可能是导致假体磨损增加、金属离子浓度增高的重要原因.

  • 射频消融技术在肩峰撞击症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鲁谊;张蔷;朱以明;姜春岩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总结射频消融技术在肩峰撞击症关节镜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0例应用肩关节镜治疗的肩峰撞击症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3±1.8;肩关节前屈上举(forward elevation,FE)为127.4°±40.1°,体侧外旋(external rotation,ER)为34.4°±23.1°,内旋(internal rotation,IR)平均达L1水平.Constant-Murley评分为65.6±16.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为15.8±4.2,肩关节简单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分为6.5±3.3.治疗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接受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并射频消融辅助治疗组(26例)和仅行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的对照组(24例).术后不同时间段评估VAS、UCLA、ConstantMurley、SST评分以及FE、ER和IR活动度,并进行两组及手术前后比较.结果 末次随访时VAS为0.4±1.1,FE为161.5°±13.7°,ER为52.2°±10.9°,IR平均达T7水平.Constant-Murley评分为96.4±5.1,UCLA评分为32.9±3.0,SST评分为11.3±1.2;与术前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辅助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肩峰撞击症患者,应用肩峰成形术结合广泛的肩峰下滑囊清理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否使用Topaz射频消融技术对临床结果无明显影响.

  • 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强化骨骼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宁;崔岳毅;韩晓光;冷慧杰;陈仲强;刘忠军;党耕町;宋纯理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骨骼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刺激成骨的效果,探索疏松骨骼局部给药预防脆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36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后加低钙饮食3个月,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在实验大鼠的左侧股骨髓腔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溶液5mg、10 mg,对照组单纯注射空白载体.分别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5个月每组随机处死半数大鼠(n=6)并取材.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骨组织形态改变、骨生物力学测试研究骨骼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局部注射后1个月和5个月,辛伐他汀注射组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参数如骨皮质厚度、骨小梁密度及连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股骨髁及股骨颈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次注射辛伐他汀的局部骨强化效果至少持续5个月,对照组骨量则持续丢失,力学性能持续降低.结论 疏松骨骼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可强效而持久地促进皮质骨形成及骨小梁改建,改善骨骼微结构,增加骨密度及骨强度,可作为强化局部、防治骨质疏松骨折的新选择.

  • 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对成骨样细胞生物活性的尺寸效应

    作者:师钟丽;严世贵;王卫;吴浩波;赵翔;蔡迅梓

    目的 探索不同尺寸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nano hydroxyapatite,nHAP)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采用化学沉淀的方法,可控制备不同大小的nHAP,包括20 nm球形(20HAP)、40 nm球形(40HAP)和80 nm球形(80HAP).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线光谱仪等工具分析颗粒大小、形状以及化学组分.将nHAP颗粒制备成薄膜,与成骨样细胞MG-63细胞共培养5d,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计数活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器的变化情况以及nHAP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 可控合成并对20HAP、40HAP和80HAP进行大小组分分析.薄膜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5天时20HAP组的细胞吸光度值高达1.22±0.1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843,P=0.124).细胞的凋亡率随nHAP尺寸的增加而增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284、5.487、2.933,P<0.05);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2%±0.51%(空白对照组),6.68%±1.04%(20HAP组),10.08%±2.10% (40HAP组)和13.61%±2.45%(80HAP组).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证实,20HAP能够穿透细胞膜而对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形态不具有毒性作用.结论 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都与nHAP的尺寸相关,其中20 HAP的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作用佳.

  • 具有双屈伸运动人工半膝关节假体运动参数分析及实验性临床研究

    作者:革军;王臻;刘鹏;栗向东;陈国景

    目的 针对儿童股骨下段恶性骨肿瘤的诸多治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首次提出具有双屈伸运动人工半膝关节(双动半膝关节)的概念,进行其运动轨迹规律及实验性临床研究.方法 以Mimics/Geomagic/Pro-E软件的设计路线为技术路线.基于成人膝关节标本的CT数据,利用数控铣床机加工制作双动半膝关节假体,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其运动参数特点,后进行实验性临床研究.结果 离体实验结果:股骨内侧髁屈曲面球心位移在正常膝关节组为(2.59±0.43)mm,双动半膝关节组为(2.22±0.52) mm,全膝关节组为(1.18±0.43) mm;股骨外侧髁屈曲面球心位移在正常膝关节组为(11.95±6.62) mm,双动半膝关节组为(11.25±6.19)mm,全膝关节组为(1.26±0.42) mm;相对胫骨大旋转角度在正常膝关节组为13.17°±7.58°,双动半膝关节组为11.69°±6.49°,全膝关节组为5.40°±1.29°.完成探索性临床试验,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运动参数分析证明双动半膝关节接近正常膝关节运动模式,双动半膝关节为治疗儿童股骨下段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新型附丽概念和新型韧带附丽装置为膝关节韧带功能重建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 多段截骨矫形髓内固定治疗儿童成骨不全症

    作者:任秀智;曾裴;李冰;杨建平

    目的 探讨对成骨不全症患儿施行多段截骨矫形髓内固定手术的安全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123例儿童成骨不全症患儿.共160侧肢体:股骨119侧,胫骨41侧.男85例,女38例.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为8岁3个月(2岁1个月~15岁7个月).依据修订的Sillence分型:Ⅲ型45例,Ⅳ型74例,Ⅴ型4例.术前根据畸形程度,通过术前X线片确定截骨点,术中均行直视下截骨.选用直径及长度适宜的髓内钉,股骨自大转子,胫骨自足底插入.股骨术后行石膏裤、胫骨术后行长腿石膏托固定;术后6周去石膏,开始在支具保护下逐渐站立及行走.123例患儿均周期性静脉给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给药时间距手术至少间隔2个月.结果 123例患儿全部获得平均38个月(13~64个月)随访.截骨平均术后8周愈合.患儿父母对手术结果及畸形矫正均满意,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范围较术前明显改善.14例患儿因出现Rush钉偏移接受再次手术,25例患儿术后2年因骨骼生长Rush钉相对变短而需要更换内固定.结论 多段截骨矫形髓内固定术是治疗成骨不全症的有效手术方法,可以显著矫正畸形、改善活动能力和避免再次骨折;但需要注意髓内钉移位等并发症,对生长期儿童需要定期更换内固定.

  • 蛋白激酶Cξ蛋白通路调控周期性牵张应力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李稚君;马信龙;付鑫;马剑雄;张华峰;孙晓雷;李鸿雁;赵秀宝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ξ(protein kinases Cξ,PKCξ)蛋白通路参与响应调控周期性牵张应力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 无菌环境下,组织分离法培养SD大鼠成骨细胞,应用BioDynamic细胞应力加载系统对第三代大鼠成骨细胞进行单轴周期性牵张应力加载,形变量为2%,加载频率为0.25 Hz,单轴向周期性牵张应力180 min(即实验组);应用同样的方法加载以PKCξ特异性经典抑制剂Myristoylate预处理的成骨细胞(即经典抑制剂组);使用同样的培养加载方式形变量为0%单轴向周期性牵张应力180 min(即静态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表达,并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实验组、经典抑制剂组和静态对照组大鼠成骨细胞内转导蛋白通路PKCξ与磷酸化PKCξ(p-PKCξ)的表达.结果 与静态对照组、经典抑制剂组相比,单轴向周期性牵张应力可以使大鼠成骨细胞S期显著前移,并显著上调大鼠成骨细胞转导蛋白通路PKCξ与p-PKCξ的表达;同时,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p-PKCξ活化,从而抑制PKCξ的表达.结论 成骨细胞PKCξ蛋白通路参与感知周期性牵张应力刺激,并调控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增殖,是力学信号传导通路中重要的环节.

  • 五种多孔生物陶瓷支架的肌肉植入实验研究

    作者:许宋锋;王臻;于秀淳;王林;林开利;常江

    目的 观察多孔生物玻璃(Bioglass)、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β-硅酸钙(β-calcium silicate,β-CS)、α-硅酸钙(α-CS)五种生物陶瓷支架植入家兔肌肉的生物学表现.方法 应用添加造孔剂工艺烧结制备得到多孔Bioglass、β-TCP、HA、β-CS 和α-CS支架,通过X线衍射、孔隙率测定、生物力学测定进行特征分析.将五种支架植入家兔背部肌肉中,4、8、12、16周取材,通过X线、Micro-CT、组织学、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进行观察分析,并取材与支架接触肌肉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和BMP-7含量.结果 五种支架特征分析表明,抗压强度:Bioglass>α-CS>β-CS>β-TCP>HA;弹性模量:α-CS<β-TCP<HA<ββ-CS<Bioglass;降解性:β-CS>α-CS>β-TCP> Bioglass> HA.组织学观察五种支架中均未出现新生骨组织.Bioglass、α-CS、β-CS表面有钙磷层形成,说明具有体内生物活性.16周时,只有β-CS出现BMP-2和BMP-7表达.结论 多孔硅酸钙支架具有良好体内生物活性、可降解性,但无体内骨诱导性.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