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环钻经椎弓根截骨治疗伴后凸畸形的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作者:丁文元;申勇;张英泽;王辉;张为;杨大龙;马雷;孙亚澎;谢东晓;马铮

    目的 探讨环钻在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行常规PSO和应用环钻行PSO治疗37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常规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55.6±3.7)岁;后凸角为45.3°±4.6°.环钻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53.3±4.2)岁;后凸角为47.6°±5.9°.评估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常规组随访时间为12~22个月,环钻组为13~20个月.手术时间、出血量、人均输血量常规组分别为平均(224±45) min、(1043±234) ml、(876±300) ml,环钻组分别为平均(180±31) min、(785±163) ml、(500±230) ml.Cobb角术后平均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矫正丢失率常规组分别为91.4%、5.8%,环钻组分别为90.9%、6.2%.JOA评分改善率常规组为81.1%,环钻组为83.7%;常规组VAS评分降低(7.7±1.1)分,环钻组降低(7.8±0.8)分.术后常规组1例患者诉鞍区麻木,末次随访时基本正常.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血栓形成,末次随访时截骨间隙及后方植骨已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螺钉松动、断裂、脱出等并发症.结论 环钻用于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截骨效率.

  •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再手术现状

    作者:徐文斌;范顺武;赵兴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1]是指腰椎术后仍持续存在或复发腰背痛,伴或不伴坐骨神经痛的一类症候群.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5%~40%[1-2].该综合征不仅可发生在手术失败的病例中,而且也可发生在手术完全成功的病例中.由于导致FBSS的原因很多,且评判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可信度偏低,所以目前对于FBSS的治疗仍存争论.

  • 跟腱坏死切除术后再生一例报告

    作者:王永清;赵志辉;陈居文;毕红宾

    跟腱自上而下逐渐变窄增厚,在跟骨结节上方3~6 cm处窄.跟腱的周围无腱鞘,有疏松的网状组织称作腱周组织,连接肌腱及周围筋膜,其中含有血管供给营养.跟腱血管造影证实临近止点及肌肉侧有较好的血供,而腱中间部血供少,当其损伤后不易修复和愈合[1].研究证明,在损伤跟腱的修复过程中,有许多活性大分子能够诱导腱样组织再生[2-4].

  • 脊柱外科医生应该认识脊髓血管畸形

    作者:贾连顺;黄承光

    脊髓血管畸形是比较少见的脊髓血管性疾病,占脊柱脊髓各种类型占位性病变的3%~16%.近年来,随着脊髓血管造影及MRI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该病的血管构筑学和血流动力学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治疗上也有很大突破.但由于脊髓血管畸形在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或者与许多脊柱外科其他疾病相似,甚至还可以相伴发生,所以在临床上极易被忽视或误诊.

  •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作者:董健;李超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腰椎病变均是临床常见的腰椎疾病,对于这类疾病,保守治疗无效者多需要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腰椎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日趋精确;同时伴随着多种手术方式的问世与成熟,腰椎疾病的外科治疗亦得到长足发展.然而,临床上仍常见患者手术后症状和体征未完全缓解或暂时缓解后又出现症状甚至加重的现象,国内外学者称之为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1].FBSS的定义为腰椎术后仍持续存在或复发腰背痛、伴或不伴坐骨神经痛的一类症候群,即腰椎手术结果未达到术者与患者术前的期望值2.因此,由于FBSS定义的泛化,使得FBSS与手术技术、患者心理及生理、疾病严重程度等诸多因素相关,所以影响了FBSS的诊断,使其治疗效果不佳.

  •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脊柱手术并发症

    作者:邱贵兴

    脊柱解剖复杂,又毗邻许多重要脏器,因此脊柱手术复杂、危险性大.近20年来,脊柱外科蓬勃发展,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同时新的理论、技术、器械不断涌现,手术治疗效果也有很大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手术并发症也逐年增多.这些并发症轻者影响疗效,重者造成患者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原因及处理

    作者:孙麟;宋跃明;刘立岷;龚全;刘浩;李涛;孔清泉;曾建成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2348例颈椎疾患患者资料,其中5例发生食管瘘,男3例,女2例;年龄14~48岁,平均34岁;颈椎外伤3例,颈椎病1例,颈椎结核1例.1例患者术中发现食管瘘,给予修补;另4例均为术后发现,行清创探查引流术,其中1例探查时发现食管瘘口遂给予修补,1例仪行清创探查术,1例清创探查术后二期行内固定取出术,1例清创探查术后二期行内固定取出及肌瓣填塞术.给予禁食、营养支持、伤口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定期吞服亚甲蓝,观察漏口情况.结果 经过9~61周治疗,所有患者食管瘘口愈合,恢复进食.随访6~48个月,无一例发生食管瘘复发、颈椎失稳及迟发感染;吞咽功能均良好;患者原有颈部疾患治疗效果均满意,颈椎外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颈椎病患者JOA评分由术前9分提高至术后15分.结论 采用食管瘘口修补、肌瓣填塞以及引流手术,并严格禁食禁水、营养支持,必要时取出内固定物,多数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患者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仔细轻柔操作是预防食管瘘发生的关键.

  • 颈椎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脑脊液漏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雷涛;王林峰;申勇;曹俊明;丁文元;马清华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颈根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过程中,预防和处理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行前路手术治疗的47例颈椎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骨化厚度>5 mm,椎管狭窄率>50%)患者资料,其中15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缺损,男11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55.6岁.术前认真分析CT影像,行针对性的减压准备;术中应用直接切除、间接漂浮等技巧减少硬膜损伤,采用缝线修补、肌肉覆盖等方法处理硬膜缺损;术后给予卧床、引流等措施治疗CSFL.结果 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 10例患者伤口愈合,术后未发生CSFL;5例患者确诊出现CSFL,其中4例经加压包扎、引流等治疗4~6 d后脑脊液漏出停止;1例形成脑脊液囊肿,经反复穿刺3周内囊肿消失.所有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椎管内及颅内感染、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且无一例行二次修补或转流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颈前路手术治疗严重后纵韧带骨化过程中,术前分析CT片并行充分减压准备,术中避免硬膜损伤及有效修补缺损,术后给予卧床、引流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处理CSFL.

  • 颈椎手术中并发椎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少波;孙宇;刁垠泽;李迈;张凤山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中并发椎动脉损伤的发生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2年4月颈椎手术中并发椎动脉损伤的7例患者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23~65岁,平均48.9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颈椎外伤合并C4.5半脱位1例,氟骨症致颈椎管狭窄1例.椎动脉损伤均为单侧,左侧4例,右侧3例.分析颈椎手术中并发椎动脉损伤的原因、处理过程及预后.结果 颈椎前路手术4例,其中2例用环钻减压时偏离中线损伤椎动脉,1例切除稚间盘时刮匙过于偏外损伤椎动脉,1例颈椎外伤患者由于C4,5半脱位造成椎动脉迂曲,减压时冲击式咬骨钳损伤椎动脉.颈椎后路手术3例,其中2例为行C4侧块螺钉固定时钻头偏外损伤椎动脉;1例氟骨症致颈椎管狭窄者在切除寰椎后弓时咬骨钳损伤椎动脉,术中出现椎动脉损伤后,迅速填塞压迫止血并关闭伤口,但术后4周发生迟发性出血,采用椎动脉栓塞止血及颈后路血肿清除术治疗.7例患者均未发生脑梗塞,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过性头晕.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颈椎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损伤原因与手术失误、解剖变异等有关;采用直接压迫及椎动脉栓塞治疗效果确切.

  •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脊柱畸形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陈刚;李方财;徐侃;吴琼华;陈维善;陈其昕

    目的 分析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及全脊椎截骨治疗脊柱严重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73例脊柱畸形患者,其中发生至少一种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8~68岁,平均40.7岁.脊柱畸形包括侧凸10例,侧后凸9例,后凸11例.其中行经椎弓根全脊椎截骨22例,经椎弓根楔形截骨8例.对该30例患者发生的各种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1例患者术后死于失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外,29例患者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61个月,平均17.2个月.30例(36例次)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占同期接受该类手术患者总数的41.1%(30/73).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16例(16/73,21.9%),包括严重神经功能障碍5例(5/73,6.8%),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11例(11/73,15%);术后失血相关严重并发症2例(2/73,2.7%),包括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1/73,1.4%),血肿1例(1/73,1.4%);硬膜损伤6例(6/73,8.2%),术后脑脊液漏4例(4/73,5.5%);切口感染4例(4/73,5.5%);术后胸腔积液4例(4/73,5.5%).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是治疗脊柱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常伴发神经损伤、出血、硬膜损伤、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神经功能并发症和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矫形致神经损伤并发症分析

    作者:王景明;张永刚;郑国权;张雪松;毛克亚;王征;王岩

    目的 探讨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截骨矫形术治疗126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18例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男1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25~56岁,平均36.8岁;术前后凸Cobb角57°~96°,平均76.3°;患者术前ASIA分级均为E级.回顾术中操作情况,分析术后发生神经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为19°~38°,平均27°;获得截骨角度31°~76°,平均49.3°,外观得到明显改善.3例(2.4%,3/126)发生脊髓损伤,其中1例在T12截骨处产生矢状面移位,术中经调整上下螺钉高度和预弯棒角度,重新恢复截骨处的矢状面排列后患者无异常;1例截骨闭合后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受压,重新减压后患者随访无异常;1例术中发生医原性颈椎骨折脱位造成脊髓损伤,复位固定后6个月随访时ASIA分级为B级.15例(11.9%,15/126)发生神经根损伤,其中2例为截骨闭合时L3神经根受到挤压,1例为L3椎弓根置钉失误所致,以上3例患者表现为股四头肌乏力;其余12例表现为相应神经根区域皮肤麻木,主要原因是截骨时神经根受到过度牵拉,截除椎弓根下壁时过度激惹神经根;经脱水、神经营养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 神经损伤是截骨矫形术中灾难性并发症.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特点,避免截骨端发生位移,截骨处充分减压,正确摆放患者手术体位,能够有效降低神经损伤的发生.

  • 胸椎手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

    作者:岳斌;马学晓;张国庆;相宏飞;王天瑞;胡有谷;陈伯华

    目的 探讨胸椎手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形成原因、血肿压迫时间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胸椎后路手术后发生急性硬脊膜外血肿致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患者资料,男6例,女8例;年龄41~69岁,平均61.2岁;胸椎管狭窄症10例,胸椎管内脊膜瘤3例,胸椎转移瘤1例;胸椎后路手术后3~14 h,平均6.6h,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出现恶化,ASIA分级A级5例,B级9例.对比血肿清除前、后以及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率.分析神经功能恢复率与血肿压迫时间及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 14例患者血肿清除后AISA分级为: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7例.其中 B、C级3例患者血肿压迫时间均>10 h.血肿清除前、后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3.7%±23.3%,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与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呈正相关.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与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神经功能恢复率为86.97%±17.58%,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与血肿清除术前神经功能呈正相关.结论 胸椎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可致脊髓神经功能严重损害.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与血肿压迫时间有直接关系.早期诊断并清除血肿压迫是挽救脊髓功能的关键.

  • 经皮椎体成形术改为开放手术的原因分析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许正伟;郭华;刘团江;王晓东;郑永宏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改为开放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16例(587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中13例术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患者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53~72岁,平均64.5岁;术后9例出现脊髓损伤,4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10例,椎体转移瘤2例,椎体血管瘤1例.病变节段:T7 1例,T8 1例,T9 2例,T10 1例,T11 1例,T12 2例,L1 3例,L3 1例,L4 1例.初次术后9例脊髓损伤者ASIA分级为:A级2例,B级1例,C级6例;4例神经根损伤者肌力均为2级,皮肤感觉减退.所有患者均在明确诊断后4~12h行后路开放减压手术.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7个月,平均14.1个月.开放手术原因:骨水泥渗漏6例(46.2%,6/13),均为非血管性渗漏,渗漏至椎管者2例,渗漏至神经根管者4例;穿刺失误3例(23.1%,3/13);适应证选择错误4例(30.8%,4/13).末次随访时,4例神经根损伤患者中,3例肌力恢复至5级,1例恢复至4级,皮肤感觉均较术前好转.9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例术中穿刺失误直接损伤脊髓及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ASIA分级仍为A级;7例均较术前好转,其中4例恢复至D级,3例E级.结论 开放手术的原因主要分为骨水泥渗漏、穿刺失误、适应证选择错误,其中骨水泥渗漏的比例高.

  •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凤东;杨伟;刘军辉;王健;陈海啸;洪正华;钱宇;何登伟;范顺武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椎间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个脊柱中心行腰椎TLIF的512例患者资料,男255例,女257例;年龄37~77岁,平均54.7岁;腰椎Ⅰ度或Ⅱ度滑脱者253例,腰椎间盘突出者200例,腰椎管狭窄者59例.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对X线片发现融合器移位的病例,加做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进一步分析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发病率和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12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融合器移位,发生率为1.17%.各个脊柱中心术后发生融合器位移的发生率各不相同.4例腰椎滑脱者和2例腰椎间盘突出者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发生率分别为1.58%(4/253)和1.00%(2/200).矩形融合器(3.11%,5/161)比肾形融合器(0.28%,1/351)更容易发生移位.双节段者(5.75%,5/87)比单节段者(0.24%,1/425)更容易发生移位.邻近终板为直线形者(3.50%,5/143)比双凹形者(0.27%,1/369)更容易发生移位.结论 手术技巧的差异、矩形融合器的使用、双节段融合、直线形终板或术前为腰椎滑移者均可能为TLIF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

  • 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严重脊柱畸形内固定棒断裂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汪飞;邱勇;钱邦平;朱泽章;蒋军;季明亮;王鑫强

    目的 探讨严重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术后内固定棒断裂的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6月行PVCR术后发生内固定棒断裂的7例脊柱畸形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初次手术时年龄12~39岁,平均24.4岁.记录发生断棒的时间、位置,分析其断棒原因.结果 7例患者内固定棒断裂时间为术后6~53个月,平均23.4个月;其中5例在术后2年以内,2例在术后4年后.6例(85.7%,6/7)断棒水平与切除椎体水平一致.内固定棒断裂原因:(1)残留后凸(1例),(2)残留后凸合并步态不稳(1例),(3)残留后凸合并单棒内固定(1例),(4)残留后凸合并后期钛网移位(1例),(5)残留后凸合并前柱缺损(1例),(6)外伤(2例).6例患者接受翻修手术,其中一期前后路联合翻修手术5例,单纯后路翻修手术1例;翻修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植骨融合良好,无明显矫正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 PVCR术后内固定棒断裂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断裂水平多与切除椎体水平一致.残留后凸畸形是断棒的重要因素,外伤、前柱缺损、摇摆步态、单棒内固定、钛网移位等增加了断棒的风险.

  • 应用明胶海绵“三明治”法在硬脊膜缝合后预防脑脊液漏的作用

    作者:赵明东;傅云根;林红;曹盛生;李熙雷;李俊宁;董健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三明治”法(医用胶+明胶海绵+医用胶)在加强硬脊膜后方裂口缝合预防脑脊液漏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4例椎管内硬脊膜下肿瘤患者资料,根据修复硬脊膜的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常规修复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4~69岁,平均(45.2±7.2)岁;“三明治”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44.2±6.4)岁.患者在切除椎管内硬脊膜下的肿瘤后,常规修复组采用连续锁边缝合硬脊膜后覆盖大小合适的明胶海绵;“三明治”组在连续锁边缝合硬脊膜后,加用医用胶喷涂缝合口及周缘硬脊膜,而后覆盖大小合适的明胶海绵,后再次在明胶海绵表面及周缘喷涂医用胶.结果 与常规修复组比较,“三明治”组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第3天引流量均明显下降.常规修复组在引流管拔除后7~10d仍有3例出现切口积液,经穿刺抽液、沙袋加压、俯卧体位等治疗后切口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26.5个月.常规组3个月后有5例伤口发生深部积液;“三明治”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应用“三明治”法修复硬脊膜背部损伤裂口可明显提高缝合修复效果,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脑脊液漏发生率.

  • Coflex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倪文飞;徐华梓;池永龙;黄其杉;林焱;王向阳;毛方敏;王胜;徐晖

    目的 探讨Coflex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手术并发症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采用Coflex内固定手术治疗121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资料,男76例,女45例;年龄37~75岁,平均54.6岁.其中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5例,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病变节段均分布于L3.4、L4.5及L5S1间隙.记录并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10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发生率为8.3%(10/121).其中器械直接相关并发症3例,包括假体固定翼折断、假体松动及棘突骨折各1例,予观察随访,假体均未移位,未影响手术疗效.非器械相关并发症7例:术中硬膜撕裂2例,创口浅表感染1例,经相应处理均治愈;再手术4例,再手术率为3.3%(4/121),其中2例为术中减压不彻底需再次减压,1例为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再次行髓核摘除术,另1例为术后椎管内血肿形成经手术清除血肿后好转.结论 Coflex辅助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均较低,且器械直接相关并发症较低,术中规范操作是降低器械直接相关并发症的关键;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彻底有效减压是保证手术疗效、避免发生非器械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中远期食管并发症

    作者:高瑞;杨立利;陈华江;王新伟;袁文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中远期食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诊疗策略.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2316例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患者发生的中远期食管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食管中远期并发症包括术后2周以上发生的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食管皮下瘘、食管憩室、食管胸膜瘘及食管狭窄等.结果 共4例患者发生中远期食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17%(4/2316),其中食管穿孔发生率为0.09%(2例).病例1为31岁男性患者,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加钢板内固定(C5)术后7年发现食管憩室合并食管穿孔.手术取出内固定,清创后切除憩室,胸骨舌骨肌及肩胛舌骨肌肌瓣修补食管.病例2为46岁男性患者,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加钢板内固定(C5)术后3年发现食管憩室.手术取出内固定,切除食管憩室,胸骨舌骨肌及肩胛舌骨肌肌瓣修补食管.病例3为58岁女性患者,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加钢板内固定(C6)术后5年出现食管憩室.手术取出内固定,切除食管憩室,胸锁乳突肌肌瓣修补食管.病例4为56岁女性患者,钛网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C6)术后3年出现食管穿孔.手术取出内固定,清创后胸锁乳突肌肌瓣修补食管.4例患者术后食管并发症均获得成功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中远期食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X线片、消化道造影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 腰椎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作者:王洪立;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王立勋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1年10月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至椎管的11例患者的完整资料,男7例,女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36~78岁,平均52.3岁.6例患者在初次手术后0.5~3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融合器发生后移(早期移位),5例患者在初次手术后14~36个月,平均24.8个月发生后移(晚期移位).分析11例患者融合器后移发生原因,根据患者是否伴腰痛及下肢症状而行保守或手术治疗.结果 早期移位发生原因与椎间隙处理不当、髓核残留过多、软骨终板刮除不足、融合器型号选择过小、融合器植入位置不当、固定强度不足等相关.晚期移位发生原因与手术方案选择不当、多节段融合固定、术前椎间节段存在不稳定、高龄、骨质疏松及合并糖尿病等有关.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4个月;3例经保守治疗、8例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均获得临床愈合.随访期间该组病例临床症状无明显加重,影像学随访未发现融合器再次移位、植骨不融合、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发生原因复杂,移位发生时间的不同对移位原因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针对不同的移位原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个性化方案进行治疗.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