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机制

    作者:马信龙

    近年来,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踝关节骨折成为骨科医师诊治工作中常见的损伤之一.骨科医师对踝关节骨折的处理既有赖于对骨损伤范围的认识,还有赖于对相邻软组织和韧带损伤的认识,因而深入探讨踝关节损伤机制对其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注重临床研究,提高我国足踝外科诊治水平

    作者:张英泽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对外交流,我国的足踝外科诊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在循证医学大背景下,致力于足踝外科的同仁们在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期专刊共刊发涉及足踝外科方面的文章25篇,其中关于足部创伤方面的13篇,足部疾病6篇,踝关节疾患4篇,综述2篇.这些文章可以充分反映我国现阶段足踝外科领域的进展,对总结及推进我国足踝外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跟骨骨折术后三维形态学特征与踝-后足功能的相关性: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

    作者:陈雁西;施忠民;金丹;徐海林;洪劲松;强敏菲;张坤;郝旖旎;梅国华

    目的 探讨基于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跟骨骨折术后三维形态学特征与踝-后足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月,按预设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收集来自五所医院的1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信息及CT薄层扫描的原始数据,采用容积重建法观察跟骨距下关节面的恢复状况;采用表面重建法结合三维组合式测量模式测量跟骨形态学相关参数;将观察及测量结果与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女性组的跟骨长度、跟骨后关节面高度、跟骨后关节面长度均与AOFAS评分无相关性.男、女性组Gissane角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B(o)hler角呈正相关.在距下关节面平整性观察中,关节面完全恢复平整有38例,其中AOFAS评分优良率为89.5%(34/38);关节面不平整组有108例,优良率为90.7%(98/10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跟骨骨折后的Gissane 角、B(o)hler角对踝-后足功能恢复的影响较大;而跟骨长度、跟骨后关节面高度、跟骨后关节面长度及跟骨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性与踝-后足功能恢复无相关性.

  • 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作者:董玉金;童致虹;张铁慧;曾伟峰;李靖年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移位的关节内骨折30例(40足),男25例(33足),女5例(7足);年龄22~60岁,平均44.8岁.左侧15足,右侧25足;均为闭合性骨折,2例合并脊柱损伤.根据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15足,Ⅳ型5足.手术均采用跟骨外侧扩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以锁定加压钛板固定.术后不予石膏外固定,早期行踝关节功能练习,术后6周部分负重,12周完全负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 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无延迟愈合、神经损伤及骨髓炎病例.1例出现切口裂开及部分钛板螺钉外露,经换药1个月后切口逐渐愈合.2例术后出现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走时疼痛,其中1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后疼痛消失,另1例因经济原因拒绝行进一步治疗后失去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为优20足、良17足、可3足,优良率92.5% (37/40).结论 应用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有利于早期愈合和功能锻炼,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内固定器
  • 经跗骨窦间隙与外侧“L”形切口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施忠民;邹剑;顾文奇;蒋垚

    目的 评估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筛选3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微创组及切开组,每组15例.微创组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组采用“L”形外侧扩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综合评估终疗效.结果 微创组及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9个月和19.9个月.切开组有2例发生皮肤切缘表皮坏死.两组病例均在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术后微创组B(o)hler角平均13.1°±3.8°,Gissane角平均28.1°±7.8°;切开组B(o)hler角平均14.9°±4.3°,Gissane角平均26.2°±8.2°.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和VAS评分分别为(91.2±15.9)分和(1.7±1.3)分;切开组分别为(82.4±14.7)分和(1.9±2.1)分;SF-36评分微创组[(79.5±12.1)分]优于切开组[(70.2±12.4)分].微创组4例、切开组15例出现不同程度距下关节僵硬.结论 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方法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及距下关节僵硬率低.

  • 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单纯载距突骨折

    作者:胡牧;施忠民;徐向阳;荣凯

    目的 探讨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载距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3月采用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3例跟骨单纯载距突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4例;年龄17~41岁,平均26.3岁;右侧14例,左侧9例.伴随损伤:合并距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4例,骰骨骨折3例.其中17例载距突骨块移位>1 mm,6例骨折线累及中距下关节面.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跟骨载距突骨折均固定可靠,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0周,平均8.5周.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6个月,平均20.5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80~100分,其中优2例,良13例,优良率为100%(15/15).3例患者恢复行走时有轻微一过性疼痛症状出现,经热敷等理疗后症状消失;无一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骨不连、(躅)长屈肌腱腱鞘炎、跗管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超过1 mm或骨折线累及中距下关节面的单纯跟骨载距突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 正常与畸形愈合跟骨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海晶;马信龙;马剑雄;金鸿宾

    目的 探讨在静力载荷作用下,正常与畸形愈合跟骨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 将正常跟骨有限元模型的后关节面由内向外、由前向后楔形切除,模拟骨折后距下关节面塌陷的畸形愈合模型.切除前B(o)hler角为35°,切除后为0°.自足跟及跟腱附着点处分别垂直向上对模型施加320 N和160 N的载荷,观察畸形愈合跟骨的Vonmises应力分布,并与正常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畸形愈合跟骨的距下关节面应力降低,应力分布特点为从正常的跟骨前中关节面为主要应力区转为跟骨外侧紧靠跟骰关节处,外侧主要应力区要高于内侧,是支撑载荷的主要部位.从跟骨结构的细化比较来看,首先,距下关节面顶部的塌陷造成跟骨主要应力区部分后移,转至跟腱附着点处由正常的(1.51 ±0.22) MPa增至(3.11±0.24) MPa,而距下关节面顶部的应力由正常的(6.71±0.37) MPa减至(2.83±0.49) MPa.其次,跟骨前侧近跟骰关节处应力明显加大,由正常的(0.46±0.15) MPa增至(2.13±0.15) MPa,载距突应力由5.18 MPa减少至1.41MPa.结论 跟骨骨折距下关节面塌陷是多数病理变化的主因,在临床治疗中应先解决距下关节面的塌陷问题,恢复跟骨正常高度,跟骨内部应力的分布对解决跟骨骨折后期出现的相关部位疼痛至关重要.

  • 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郭宗慧;庞清江;刘江涛;余霄;杨长春;郑兴国

    目的 探讨载距突螺钉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必要性.方法 将跟骨CT扫描后的Dicom数据输入Mimics 12.0软件及Ansys 13.0软件中构建跟骨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而后,将此模型导人Solidworks 2010软件中,根据Sanders分型切割跟骨,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模型.将AO跟骨钢板及螺钉的几何参数输入Solidworks 2010软件中,在跟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两种内固定模拟,一种为钢板放于跟骨外侧面,在钢板后关节面下方2枚螺钉孔、钢板后方2枚螺钉孔、钢板下方1枚螺钉孔、钢板前方2枚螺钉孔分别垂直跟骨打入松质骨螺钉;另一种为在前一种固定方式的基础上再在钢板后关节面下方螺钉孔向载距突打入1枚皮质骨螺钉.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两种内固定模型加载,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别计算两种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相同条件的加载下两种内固定跟骨模型的大主应力均集中于载距突皮质骨,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模型在骨缝间位移值、跟骨大主应力值、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大主应力值方面均较无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模型小,且应力更分散.结论 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稳定性,可很好地用于临床.

  • (足母)趾腓侧皮瓣在前足微小创面的应用

    作者:胡勇;王增涛;李淑媛;刘培亭;白龙滨;王云鹏

    目的 探讨采用(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前足微小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2年6月,采用(足母)趾腓侧皮瓣顺行转移修复12例前足微小面积皮肤缺损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19~55岁,平均27岁;左侧4例,右侧8例;(足母)趾背侧3例,跖侧9例.创面类型:外伤4例,肿瘤4例,溃疡2例,瘢痕2例.皮肤缺损面积:1.3 cm×0.5 cm~2.5 cm×2.0 cm,切取皮瓣面积:1.5 cm×0.8 cm~3.0 cm×1.5 cm.设计的(足母)趾腓侧皮瓣宽度均<1.5 cm,皮瓣带(足母)趾腓侧趾动脉和趾神经.皮肤缺损均一期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从皮瓣愈合、皮瓣感觉、皮瓣形态、供区瘢痕、负重行走感受五个方面对术后疗效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皮缘坏死、感染及血管危象.伤口均一期愈合.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6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柔软,皮肤颜色正常,无磨损及破溃,无须二期整形;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为4~10 mm.皮瓣供区切口均愈合,瘢痕隐蔽,未影响患者行走及负重功能.术后患者均对疗效表示满意.结论 (足母)趾腓侧皮瓣顺行转移修复前足微小面积皮肤缺损,具有皮瓣耐磨、有神经支配、皮瓣感觉正常、解剖位置恒定、供区隐蔽、能恢复正常的行走和负重功能等优点,是修复足趾及前足跖底负重区微小面积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 微创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治疗跟骨毁损性骨折

    作者:王海立;王娟;李旭;张弢;李智勇;朱炼;吴站坡;张英泽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加压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跟骨毁损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治疗12例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24~56岁,平均39岁;均为高处坠落致单侧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采用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进行加压内固定.术后48 h即进行主动功能锻炼,4周逐渐负重活动磨造距下关节面.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患足进行评价.结果 12例患者损伤后6~11 d,平均7.6 d进行手术;手术时间为56~93 min,平均78 min.术后X线片示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外形及后足的力线轴基本得到恢复,B(o)hler角由术前19.6°±1.9°恢复至术后24.5°±3.7°.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87个月,平均76个月.术后7例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移位<3mm,其余5例移位>3 mm.1例术后发生伤口浅表感染,经延期换药后伤口愈合.末次随访时,2 km徒步行走后,2例存在轻度疼痛,1例存在中度疼痛,余均无疼痛.AOFAS评分为65~94分,平均82分;其中优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9/12).结论 应用微创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加压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跟骨毁损性骨折术后效果优良.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内固定器
  • 微创切取全长(足母)长屈肌腱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

    作者:苗旭东;吴永平;陶惠民;杨迪生

    目的 探讨微创切取全长(足母)长屈肌腱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微创切取全长(足母)长屈肌腱重建35例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患者资料,男21例,女14例;年龄为23~71岁,平均42.1岁;均为单侧损伤.MRI示跟腱断裂间隙为6.0~9.2 cm.观察术后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33.2个月.除1例患者因术后10d拆线致切口裂开重新缝合6周后获得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AOFAS踝与后足评分从术前(51.92±7.08)分提高到术后(92.56±6.71)分;其中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30/32).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从术前(72.56±7.43)分提高到术后(92.58±5.1)分.无一例发生腓肠神经及胫神经损伤、跖部痛性瘢痕、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踝关节MRI示跟腱部信号均匀无撕裂和囊性变.结论 微创切取(足母)长屈肌腱转移重建陈旧性KuwadaⅣ跟腱断裂具有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强度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 纵行及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弢;陈伟;李旭;王海立;苏艳玲;张英泽

    目的 比较纵行及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分别使用纵行及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并获随访的93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两组:纵行微创入路组(A组)50例(51足),男47例,女3例;平均年龄38.22岁;SandersⅡ型27足,Ⅲ型18足,Ⅳ型6足;术前B(o)hler角平均-1.1°.跗骨窦微创入路组(B组)43例(45足),男42例,女1例;平均年龄41.40岁;SandersⅡ型23足,Ⅲ型17足,Ⅳ型5足;术前B(o)hler角平均2.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Sanders分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差异.结果 A、B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平均28.2个月和27.6个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为40.78 min、3.92%(2/51)、85.96分,B组分别为60.67 min、8.89%(4/45)、88.60分.A组手术时间较B组更短,两组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AOFAS评分无差异.结论 纵行微创入路与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纵行微创入路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内固定器
  • 自体骨-骨膜移植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近期疗效

    作者:郭秦炜;梅宇;焦晨;江东;王佳宁;杨渝平;胡跃林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骨-骨膜移植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9月治疗27例合并软骨下骨囊肿(平均直径>8 mm)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26例,女1例;年龄22~53岁,平均35.8岁.经踝关节镜探查明确发生距骨骨软骨损伤后,从自体髂骨取骨-骨膜移植物填充距骨骨软骨缺损区.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及软骨修复MR评分(MOCART)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分析术后距骨X线和MRI改变,以及术后二次关节镜探查结果.结果 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9个月,平均22.4个月.术后AOFAS踩与后足评分[(93.0±6.5)分]显著高于术前[(73.9±3.1)分];术后VAS评分[(0.8±0.8)分]显著低于术前[(5.4±1.0)分];术后患者非常满意16例,满意8例,一般2例,满意率为92.3% (24/26).术后患者X线片均示软骨下囊肿低密度区消失,未见关节间隙狭窄;MRI均示原病灶缺损区被移植物填充.MOCART评分平均为(57.2±9.1)分,其中3例软骨下骨内有直径<5mm的囊肿.18例行二次关节镜探查示原软骨缺损区被再生类软骨组织覆盖.结论 自体骨-骨膜移植可同时修复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及软骨下囊肿,近期疗效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同侧股骨髁内侧髌股关节面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

    作者:李星辰;徐向阳;杨崇林;刘津浩;朱渊;王碧菠;葛文涛

    目的 评价同侧股骨髁内侧髌股关节面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1月采用同侧股骨髁内侧髌股关节面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15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7例;年龄19~73岁,平均(49.6±17.2)岁.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及Lysholm评分系统对供区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年龄和随访时间两因素分别与各评分的改变量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结果 1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8±10.4)个月.术前膝关节IKDC、Lysholm、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90.91±6.44)分、(95.33±8.00)分、(63.58±18.50)分、(7.25±1.54)分,术后分别为(85.63±11.89)分、(90.75±11.83)分、(90.33±4.98)分、(2.17±1.19)分.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改变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63、-0.76.患者对手术非常满意4例(33%),满意5例(42%),一般3例(25%),满意率为75%.结论 取同侧膝关节非负重区股骨髁内侧髌股关节面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年龄与术后踝关节、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相关性.

  • 跟骨结节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俞光荣;庞清江;余霄;杨云峰;李兵;周家钤

    目的 探讨跟骨结节撕脱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治疗15例跟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31~68岁,平均51.4岁;均为单侧急性损伤,左足7例,右足8例.根据Beavis分型:Ⅰ型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固定;Ⅱ型12例,其中10例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固定,2例骨折块较大累及部分距下关节面者采用钢板加螺钉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25周,平均13周.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7~100分,平均91.1分;优7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10).1例术后8周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钢板外露患者,行保留钢板的清创加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术后3周切口愈合;1例术后7周复位丢失患者,再次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于初次术后25周骨折愈合.结论 对骨折块移位明显,软组织严重激惹者,应急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防止皮瓣坏死;对骨折块较小者,应采用切开复位大直径螺钉固定;对骨折块较大者,尤其当骨折线延伸至部分距下关节面时,应采用钢板加螺钉固定.

  • (足母)外翻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作者:黄加张;马昕;王旭;张超;王晨;张益钧;顾湘杰;陈立

    目的 探讨(足母)外翻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足母)外翻术后冉手术的23例患者完整资料,男3例,女20例;年龄28~85岁,平均63.1岁.再手术时间为初次手术后6-96个月,平均27.6个月.分析23例患者(足母)外翻术后再手术原因,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所示选择再手术方式.结果 23例(足母)外翻患者术后再手术原因包括:复发5例,(足母)内翻2例,转移性跖痛5例,内固定松动7例,内固定断裂4例.再手术方式包括:跖楔关节融合(3例),基底截骨再次行Akin截骨(1例),基底截骨加跖趾关节融合(1例),跖趾关节融合(2例),改良Weil截骨(5例),去除内固定(11例).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6.5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母)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从初次术后(65.3±7.5)分改善到再次术后(89.2±8.9)分;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3%(21/23).结论 (足母)外翻术后再手术原因较多,包括复发、(足母)内翻、转移性跖痛、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冉手术时需仔细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结果选择个性化方案进行治疗.

  • 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

    作者:陈成;唐康来;胡超;刘俊鹏;袁成松

    目的 探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 1年10月,采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13例(16足),男4例,女9例;年龄18~64岁,平均41.3岁.单足10例,双足3例;均有明显的跟骨外翻.术后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估后足功能,于X线片上测量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CI)、距跟角(TC)、距骨-第一跖骨角(TMT).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6个月时11例(13足)无任何疼痛,2例(3足)有长距离行走后足部疼痛.术后随访时AOFAS评分从术前(52.4±6.4)分提高至(88.1±2.8)分;负重侧位X线片上足弓高度从(3.8±0.3) mm提高至(12.0±1.1) mm,CI从9.5°±1.1 °提高至20.1°±1.5°,TC从47.3°±2.5°改善至32.3°±2.5°,TMT从17.6°±1.6°改善至6.8°±1.0°;负重正位X线片上TC从39.5°±2.3°改善至26.2°±2.0°,TMT从15.2°±1.7°改善至6.3°±1.0°;轴位X线片上跟骨外翻角从11.3°±1.4°改善至4.2°±2.0°.结论 对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的治疗,当存在后足外翻畸形时,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有效矫正畸形,近期疗效良好.

  • 第一跖骨双截骨矫正重度(足母)外翻畸形

    作者:李昕宇;林顺福;王剑;陈宇明;王正义

    目的 探讨第一跖骨双截骨矫正重度(足母)外翻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第一跖骨双截骨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2例(87足)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资料,男9例(14足),女53例(73足);年龄28~70岁,平均56岁.术前X线片示(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平均为48.6°,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平均为19.8°,DMAA平均为22.1°.术前根据患者畸形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截骨部位、角度、截骨量均依据术前测量值操作.比较术前、术后及取内固定前HVA、IMA、DMAA的变化,同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母)趾-跖趾-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62例(87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57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6个月,HVA 14.6°±1.2°,IMA 7.9°±0.7°,DMAA 7.7°±0.9°,矫形效果均满意.术后出现(足母)僵硬2例,皮神经损伤2例,转移性跖痛1例,无一例发生畸形明显复发、骨不愈合及跖骨坏死.术后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28.4±9.1)分达到术后1年的(91.8±1.8)分;49足为优,31足为良,7足为可,优良率为92.0%(80/87).结论 第一跖骨双截骨术可有效矫正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畸形,患者术后可早期部分负重,并发症少,手术疗效佳.

  •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前足畸形

    作者:李静;谢鸣;李鲲;勘武生;方真华;肖凯;黄若昆;赵晶晶

    目的 探讨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19例(35足)类风湿关节炎致前足畸形患者资料,男2例(4足),女17例(31足);年龄33~73岁,平均5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足母)外翻锤状趾畸形和跖痛.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母)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及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在术前及术后X线片上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及第一、二跖 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了解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术后17例(32足)患者获得平均42个月随访,患足外形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9足跖痛完全消失;3足出现第五跖骨外侧转移性跖痛,经垫前足减压垫缓解.1足因(足母)趾末节部分坏死而切除.成形的跖趾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僵硬.AOFAS评分、VAS评分、HVA及IMA度数,术前分别为(46.82±6.13)分、(9.03±1.82)分、38.96°±10.13°、15.87°±3.43°,末次随访时为(84.25±2.87)分、(2.12±0.67)分、15.84°±5.12°、10.35°±1.67°.根据AOFAS评分,优23足,良5足,可4足,优良率为87.5% (28/32).结论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前足畸形效果优良,术后能明显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 (足母)长屈肌腱病变与类风湿关节炎性平足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戴号;陈雁西;翟伟韬;王凌椿;郝旖旎;毛剑莹;陆玲玲

    目的 探讨(足母)长屈肌腱(flexor hallucis longus,FHL)病变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性平足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因足部疼痛而就诊的47例(94足)RA患者资料.根据超声探查(足母)长屈肌腱病变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肌腱完整组(A组,27足),肌腱周围炎症组(B组,40足),肌腱断裂组(C组,27足).所有患者均摄足部负重侧位X线片,并基于X线片行足内侧纵弓相关参数测量,包括跟骨倾斜角(heel pitch angle,HPA)、距骨第一跖骨角(tarsal and lst metatarsal angle,TM1),并结合3组间年龄、病程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平均年龄(49.9±9.2)岁,病程(4.7±2.6)年,HPA 21.9°±3.3°,TM1 2.5°±2.2°;B组平均年龄(56.2±9.2)岁,病程(16.2±7.4)年,HPA 16.8°±3.5°,TM1 6.5°±3.2°;C组平均年龄(54.7±8.0)岁,病程(20.9±4.4)年,HPA11.5°±3.6°,TMI 11.2°±4.9°;3组间上述参数比较有差异.测量HPA< 20°者:A组6/27足,B组31/40足,C组27/27足,3组间比较有差异;测量TM1 >4°者:A组5/27足,B组30/40足,C组27/27足,3组间比较有差异.结论 FHL病变在RA患者中常见,其严重程度与RA平足呈正相关,且受年龄及病程双重因素影响.

  •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与成形术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疗效的系统评价

    作者:陈刚;李兵兵;任鹏;陈封明

    目的 比较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与成形术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年1月至2012年6月)、CNKI(1990年1月至2012年6月)、OVID(1996年1月至2012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EMBASE(1966年1月至2012年6月)、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6月)和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3期),搜集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与关节成形术比较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选择患者满意度、(足母)趾区负重、AOFAS穿鞋评分、外观评分、足功能指数评分、(足母)外翻角、第一、二跖骨间角、手术时间、并发症作为系统评价的指标.采用RevMan 5.1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研究,28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的AOFAS穿鞋评分、外观评分优于第一跖趾关节成形术[MD=-0.88,95%CI(-1.55,-0.22),P=0.010;MD=-5.04,95%CI(-8.94,-1.14),P=0.01],矫正第一、二跖骨间角、(足母)外翻角的能力较成形组好[MD=1.43,95%CI (0.37,2.48),P=0.008;MD=13.27,95%CI (11.44,15.09),P< 0.00001]、并发症少[OR=2.32,95%CI(1.06,5.05),P=0.03].而患者满意度、足功能指数评分,两组疗效相当.结论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二至五趾跖骨头切除成形术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足的外观及功能、术后并发症少,其疗效优于第一跖趾关节成形术.

  • 锚钉固定缝合治疗三角韧带陈旧性损伤

    作者:王旭;马昕;张超;王晨;黄加张

    目的 探讨锚钉固定重叠缝合治疗三角韧带陈旧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17例三角韧带陈旧性损伤患者资料,男11例,女6例;年龄18~58岁,平均32.1岁;均有踝关节扭伤史,病程为7~25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者术前均行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双足正、斜位X线片、MRI及B超检查.确诊为内侧三角韧带损伤后,患肢行踝关节镜检查再次明确诊断并清理关节内增生的滑膜及合并损伤的关节软骨.切开踝关节内侧间隙,清理韧带残端瘢痕组织,其中2例同时清理陈旧性内踝尖撕脱骨折片.将三角韧带深层断端缝合于内踝尖,三角韧带浅层重叠缝合于内踩骨膜,使用锚钉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踝关节.结果 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0.1个月.影像学与术中检查均发现三角韧带损伤且已瘢痕化.距骨-第一跖骨角及Saltzman位后足力线角分别从术前5.4°±1.8°和8.2°±2.6°降至术后4.0°±0.9°和5.3°±1.3°.AOFAS踝与后足评分,术前为平均(76.8±7.0)分,末次随访时为平均(94.1±3.3)分;其中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4.1%(16/17).17例患者疼痛均有效缓解.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三角韧带再损伤.结论 锚钉固定缝合治疗三角韧带陈旧性损伤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缝合锚
  • 踝关节融合治疗创伤后踝关节炎

    作者:武勇;王岩;王金辉;龚晓峰;赖良鹏

    目的 探讨踝关节融合治疗创伤后踝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采用踝关节融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7例创伤后踝关节炎患者资料,男28例,女19例;年龄14~72岁,平均44岁;均为Morrey-Wiedeman 3期踝关节炎,其中17例合并距下关节炎;31例有明显足内外翻畸形或马蹄足畸形,16例外观大致正常.采用Kofoed踝关节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及视觉模拟评价(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足踝关节功能.结果 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52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均融合,其中1例术后出现感染,经去除内固定及清创后踝关节融合.43例主观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或满意,4例为一般,满意率为91.5% (43/47).Kofoed评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0.96±6.07)分,与术前(48.11±5.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2.21±4.26)分,与术前(53.38±5.5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ryland 评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8.94±5.14)分,与术前(49.74±5.7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2.28±1.10)分,与术前(7.89±0.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踝关节正位X线片中,22例踝融合于中立位,19例外翻<5°,3例外翻5°~10°,2例内翻<5°,1例内翻5°~10°;侧位X线片中,32例踝融合于背伸中立位,12例跖屈5°以内,3例跖屈5°~10°.结论 踝关节融合治疗严重的创伤后踝关节炎早期即可纠正畸形、缓解疼痛与重建功能,是治疗创伤后踝关节炎的良好选择.

  • 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

    作者:段小军;杨柳;彭旭;尹力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治疗价值.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8岁,平均(37±13)岁.均为单侧手术.首次踝关节外伤至踝关节融合术的时间为1~41年,平均12.6年.患者术前均接受保守治疗无效,疼痛明显.术中彻底清除关节面软骨,行关节端“微骨折”处理,初步复位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位置,拧入空心螺钉固定.2例同期行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术后石膏固定6~10周,部分负重锻炼直至骨性愈合.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1.8年.术后10~16周骨性愈合,平均12周.步态均得到改善,无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等早期并发症.3例单纯踝关节融合患者术后出现距下关节炎伴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行开放距下关节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8.1±1.5)分,术后1年平均(2.7±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3,P=0.005).结论 对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创伤小、切口小、融合率高,但对设备条件要求高,掌握该技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

  • 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作者:辛景义;刘忠玉;严成渊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9月至2012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6~57岁,平均27.3岁;均为内踝、腓骨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8例Tillaux-Chaput骨折经X线片确诊,7例经CT扫描确诊.依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Ⅲ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骨折后以钢板固定,复位Volkmann骨折后以1~2枚空心螺钉固定;采用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复位后以空心螺钉固定;于胫骨前结节做纵行切口,复位Tillaux-Chaput骨折后以空心螺钉固定.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随访8 ~20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36周,平均23.5周.末次随访时12例行走正常,3例轻度跛行. AOFAS评分71~94分,平均85.4分;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7%(13/15).3例踝关节活动受限,3例下地负重行走时疼痛不适.结论 Tillaux-Chaput及Volkman骨折多发生于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时,X线检查容易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治疗要求精确复位及固定.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