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作者:伍凯;黄建华;林健;王秋根

    目的 探讨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10月治疗8例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8~ 56岁,平均40.8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三维CT扫描以了解骨折类型及主要骨折块的空间位置.在等待7~14d,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后柱移位不明显者采用前外侧联合前内侧切口,需处理后柱的患者则采用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其中6例患者接受自体或者异体骨植骨.侧副韧带损伤可1期修复;而十字韧带损伤术中不常规修复,术后给予6周支具或石膏外固定.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得12 ~ 26个月的随访,平均18.6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8~ 26周,平均21.5周.X线片示膝关节面平整,关节力线良好.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6 ~ 90分,平均78.12分,其中优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5%(6/8).Lysholm评分为58~91分,平均81.37分,其中优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50%(4/8).结论 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一种以胫骨前平台骨折为主,多伴有膝关节后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的特殊骨折,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术中注意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的力线及关节面平整,早期支具保护下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疗效.

  • 距下关节融合术后中足功能评价

    作者:杨崇林;徐向阳;李星辰;刘津浩;朱渊;魏宝富

    目的 探讨单纯距下关节融合术后中足关节的活动度改变和退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8月行距下关节融合并获得完整随访的37例患者资料,男27例,女10例;年龄13~74岁,平均42.6岁.采用健康调查简易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评价疗效.摄双足负重位X线片,观察中足关节是否有退变.双足在踝关节大跖屈和大背伸时摄侧位X线片,从矢状面测量Meary角,比较患侧与健侧跖跗关节活动度.患者站立于内翻30°和外翻30°斜面并摄踝关节正位X线片,从冠状面测量胫骨长轴与足前跖面所夹锐角(tibio-plantar angle,TPA),比较中足的活动度改变.行足踝部SPECT/CT检查,评估中足关节退变情况.结果 37例患者随访2~17年,平均9.2年.术前SF-36总分评分为(34.26±11.02)分,末次随访时为(77.59±12.57)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前AOFAS中足评分为(86.14±16.79)分,末次随访时为(86.43±16.70)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面,内侧跖跗关节活动度患侧约受限20%.冠状面,内翻时健侧与患侧TPA分别平均为61.32°和64.91°,患侧减小12.5%;外翻时双侧TPA分别平均为76.54°和82.28°,患侧减小约42.6%.SPECT/CT发现13例患者(35.1%,13/37)的距舟关节、21例(56.8%,21/37)的跟骰关节、10例(27.0%,10/37)的跖骰关节、5例(13.5%,5/37)的舟楔关节发生退变,但关节无明显疼痛.结论 距下关节融合可导致中足的矢状面活动受限,冠状面活动代偿性增加,特别是外侧跗中和跖跗关节活动度增加,这使跗中关节更易出现轻度退变.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浮动伤

    作者:李连欣;王永会;郝振海;周东生;刘健安

    目的 探讨耻骨联合浮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l 月至2013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8例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患者资料,男31例,女17例;年龄20~61岁,平均36.5岁;车祸伤35例,坠落伤8例,挤压伤5例.骨盆骨折AO分型:B型13例,C型35例.其中45例合并骨盆后环骨折,14例合并髋臼骨折,17例合并四肢骨折,11例合并胸腹部损伤,6例合并泌尿生殖系统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25 d,平均7d.骨盆前环同定方法:重建钛板固定双侧耻骨支骨折41例,微创空心钉固定7例.同时固定后环损伤41例,其中12例采用骶髂前钢板同定,5例采川骶髂螺钉同定,18例采川髂骨后“M”型板固定,6例采川髂腰固定.结果 4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6周.采川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其中优21例,良16例,可7例,优良率为84.1%(37/44).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为65~100分,平均81.5分,其中优30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90.9% (40/44).术后3天,2例患者发生脂肪液化,经换药2~3周后治愈;术后5~15 d,平均10d,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给予低分子肝素等保守治疗1~6个月,平均3.5个月后血栓治愈;术后5~7d,平均6d,3例出现耻骨疼痛,给予抗炎止痛药物、理疗等治疗1年后疼痛解除.无一例发生钢板断裂脱出、感染及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耻骨联合浮动伤是一类严重的骨盆骨折,多数合并后环损伤,影响骨盆稳定性,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稳定骨盆,有助于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从而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 比较纱布填塞术与造影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效能

    作者:李庆虎;周东生;杨永良;李连欣;王国栋;王永会

    目的 比较纱布填塞术与造影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大出血治疗中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2年4月治疗43例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患者资料.按照骨盆骨折的救治流程进行救治,其中26例应用纱布填塞术(填塞组),17例应用造影栓塞术(栓塞组).填塞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6岁;车祸伤12例,坠落伤8例,砸伤6例;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16例,C型10例,其中4例为开放性骨盆骨折,5例伴有腹部脏器损伤.栓塞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39.2岁;车祸伤9例,坠落伤5例,砸伤3例;骨盆骨折Tile分型:A型2例,B型11例,C型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手术时间、输血量、并发症等.结果 填塞组平均ISS评分为(52.4±15.3)分,栓塞组为(40.6±12.4)分;填塞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2.1) min,栓塞组为(86.0±3.6)min;填塞组术后24 h内输血量平均为(6.0±1.6)U,栓塞组为(10.0±2.1)U;填塞组ICU住院时间平均为(8.0±3.6)d,栓塞组为(11.0±1.8)d;以上指标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填塞组术前输血量平均为(15.0±4.7)U,栓塞组为(13.0±5.4)U,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填塞组2例行二次纱布填塞止血,栓塞组6例行二次纱布填塞治疗.填塞组术后5例死亡,无因大出血而死亡的患者;栓塞组术后4例死亡,1例因大出血而于术后32 h死亡.填塞组3例患者术后7~9d发生深部感染,其中1例于术后第16天死亡,另2例与栓塞组1例(术后第9天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处理后好转.结论 纱布填塞术较造影栓塞术手术时间短,止血效果确切,可明显减少术后输血量、ICU住院时间及术后的死亡率,更适用于我国国情及基层医院的骨盆骨折出血的抢救.

  • 内倾型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龙;尹善青;郭晓山;洪建军;陈华;杨雷

    目的 探讨内倾型后踝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75例资料完整的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的损伤(内倾型后踝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5~ 75岁,平均40.3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扭伤3例;均合并腓骨骨折;12例伴关节软骨面损伤.患者术前临床均表现为踝部及足背部肿胀、畸形、活动受限.正位X线片示骨折线呈冠状位走行,其中10例形成双边征.根据Haraguchi CT分型:Ⅰ型8例(61.6%,8/13),Ⅱ型3例(23%,3/13),Ⅲ型2例(15.4%,2/13).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骨折复位后空心钉固定.术后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 4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 mm,踝穴增宽<1 mm,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13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 20周,平均15.1周;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93~ 100分,平均96.3分;其中优1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13/13).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骨折再移位、骨不连、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行走.结论 大部分内倾型后踝骨折伴有关节软骨的损伤,这可能是旋转应力合并垂直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后内侧切口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自体与异体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胡牧;徐向阳;刘津浩;朱渊;王碧波;郭常军

    目的 比较应用自体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微创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6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资料.其中应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自体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7~62岁,平均32.4岁.同期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异体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5~ 67岁,平均34.2岁.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结果 自体组手术时间[(85.5±11.5)min]长于异体组[(58.1±l0.2)min],发热天数异体组[(5.5±1.5)d]长于自体组[(2.5±1.2)d].自体组23例随访(33.5±6.7)个月,异体组26例随访(28.5±6.7)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自体组术前(62.3±8.2)分,术后(95.1±7.5)分;异体组术前(60.2±8.4)分,术后(94.8±5.5)分.5例患者(自体组3例、异体组2例)在不平地面行走时,踝关节有残余不稳定.自体组1例患者平整地面行走踝关节有残余不稳定.自体组无一例膝部肌腱供区功能障碍.术后AOFAS评分自体组16例为优,5例为良,2例为差;异体组17例为优,5例为良,4例为差.应力位X线片示自体组距骨倾斜角平均由14.0°减少到3.8°,异体组平均由13.0°减少到3.6°;距骨前移距离自体组平均由12.3mm减少到4.6 mm,异体组平均由11.5 mm减少到4.3 mm.结论 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临床疗效无差异,但自体肌腱愈合时间较异体肌腱快,而异体肌腱具有损伤小,手术简便等优点.

  • 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失神经支配:后颅窝减压术后可获得改善吗?

    作者:沙士甫;朱泽章;邱勇;孙旭;朱卫国;钱邦平;刘臻;闫煌

    目的 通过研究椎旁肌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于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前后表达的差异,探讨PFD术对Chiari畸形/脊髓空洞伴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失神经支配的改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接受PFD及二期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14例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患者,于PFD及矫形术中分别切取颈胸段脊柱两侧椎旁肌中的部分竖脊肌组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椎旁肌细胞Bax与Bcl-2的表达,测定灰度值并对其PFD前后表达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4例患者接受PFD时年龄为(16.0±3.3)岁,主弯Cobb角为63.8°±18.3°,PFD与侧凸矫形术间隔(7.6±2.6)个月.Bax净灰度、阳性灰度积和阳性比于PFD术前分别为106.2±30.9、12.6× 104±9.4× 104和0.75±0.13,术后改善为73.9±38.5 (P=0.021)、5.6×104±6.1×104(p=0.013)和0.28±0.15 (P< 0.001).Bcl-2净灰度、阳性灰度积和阳性比于PFD术前分别为84.4±35.8、10.6×104±6.1×104和0.40±0.17,术后改善为101.6±33.3(P=0.197)、21.3×104±9.2×104 (P=0.001)和0.85±0.19(P< 0.001).结论 Chiari畸形/脊髓空洞伴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失神经支配可于PFD术后获得改善,提示此类患者的脊髓功能损害可能是一种可逆的病理过程.

  • 椎基静脉孔与椎体内裂隙相通可能是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翀妍;单治;陈欢欢;苏优乐图;刘军辉;赵凤东;范顺武

    目的 通过对伴与不伴椎内裂隙征的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不同类型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的评估,探讨椎基静脉孔和椎内裂隙相通是否为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行PKP手术的224例患者的270个手术椎体术前与术后X线片、CT及MRI.所有病例依据是否存在椎体内裂隙分为裂隙组和骨小梁组.将骨水泥渗漏分为五型:通过骨皮质缺损进入椎旁软组织(A型),通过椎基静脉孔(B型),通过进针管道(C型),通过骨皮质缺损进入椎间盘区域(D型),以及通过椎旁静脉(E型).分别统计两组各类型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并分析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裂隙组72例,骨小梁组198例.B型骨水泥渗漏为常见,占总手术椎体的15.5%(42例),其次为D型骨水泥渗漏(7.8%,21例).裂隙组B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3.6%,高于骨小梁组的12.6%,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其余各型骨水泥渗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型骨水泥渗漏在伴椎内裂隙征的椎体中更为常见,说明椎内裂隙征和椎基静脉孔之间存在通道.因此,在伴椎内裂隙征的椎体行PKP手术时,需特别小心避免骨水泥通过椎基静脉孔漏入椎管.

  • 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术联合双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王升儒;仉建国;邱贵兴;郭建伟;张延斌

    目的 评估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术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至2011年行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10岁,平均5.9岁;Risser征均为0度.记录患儿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7例患儿共接受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生长棒手术48次,其中41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儿经历5.9次撑开术.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83个月,平均为59.4个月.冠状面主弯度数术前81.4°,术后40.1°,末次随访时41.1°.T1~S1从术前23.7 cm增至术后的27.0 cm,末次随访时为32.8 cm,平均年增长率为1.12 cm/年.内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术后为20.5 cm,末次随访时为25.0 cm.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术前为0.87,术后改善至0.95,末次随访时为0.97.1例患儿因脊柱生长致生长棒可撑开部分不足接受换棒术.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儿发生并发症.结论 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在维持矫形的同时,保留大部分脊柱的生长潜力,但是该技术创伤较大、手术难度较高、需多次手术.

  • 比较经椎弓根与Smith-Peterson截骨对退变性侧后凸畸形冠矢状面平衡重建的影响

    作者:朱锋;鲍虹达;邱勇;刘臻;毛赛虎;朱泽章;何守玉;王斌

    目的 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与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冠、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1月行PSO或SPO矫形内固定术的47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PSO组25例,男1例,女24例;年龄47~69岁,平均(58.29±5.85)岁;平均Cobb角47.67°±11.57°.SPO组22例,男2例,女20例;年龄49~70岁,平均(60.31±6.25)岁;平均Cobb角38.33°±11.96°.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两年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躯干倾斜距离(TS)、顶椎偏移距离(AVT)、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除PSO组TS显著大于SPO组外,其余指标均匹配.两组患者术后SVA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和随访时,除TS、TK与PI外,其他参数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O组TS由术前37.21 mm下降至术后24.67 mm,末次随访为21.69 mm,而SPO组TS由术前18.91 mm增加至术后37.43 mm,末次随访降至17.84 mm.PSO组术后SVA为-15.13 mm,末次随访恢复至11.02 mm,而SPO组术后SVA为16.68 mm,末次随访为19.26 mm,两组间SVA矫正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PSO和SPO均能有效重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PSO术后易出现SVA的过度矫正,而SPO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但两者在随访过程中均可得到自发纠正.

  •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参数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炳轩;刘宝戈;刘振宇;曾峥;杨江;张耀

    目的 探讨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测量参数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212位正常志愿者的颈椎标准侧位、前屈位、后伸位X线片,男84位,女128位;年龄20~79岁,以10年为一组,分成6组;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依据颈椎9分法,分为4组.影像资料由3名脊柱外科医生分3次运用Mimics软件测量.测量参数包括C2~C7曲度及椎间各节段和整体活动度.对颈椎曲度和整体活动度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年龄、性别和间盘退变三个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G)评估测量者组内和组间一致性.结果 C2~C7曲度为21.40°±12.15°,C2~C7整体活动度为63.59°±15.37°.性别对颈椎曲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回归系数=-2.472,P<0.05).性别和年龄两因素对颈椎整体活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回归系数=3.863和-6.463,P<0.05).性别对C2,3、C5,6两个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C2~C7所有五个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间盘退变对C4,5、C5,6和C6,7三个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与颈椎整体及后伸活动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6和0.215,P>0.05),但与前屈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1,P<0.05).颈椎曲度、整体活动度和节段活动度的测量结果均具有很高的组内一致性(ICC=0.97,0.96~0.97; ICC=0.91,0.90~0.92;ICC=0.89,0.87~0.91)和组间一致性(ICC=0.94,0.92~0.95;ICC=0.89,0.86~0.91;ICC=0.83,0.79~0.86).结论 性别是颈椎曲度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两因素是颈椎整体活动度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和间盘退变程度是颈椎节段活动度的影响因素.

  • 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后路融合术后未融合节段在冠状面平衡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孙志坚;邱贵兴;赵宇;王以朋;沈建雄;仉建国;赵宏

    目的 探讨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腰弯融合术后冠状面躯干偏移的重建与未融合节段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 1年10月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并有至少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观察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患者冠状面躯干偏移的变化,并对其与上胸弯、主胸弯、腰弯、远端未融合节段和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共37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33例;年龄12~ 20岁,平均(14.6±2.0)岁;随访时间为2~ 8.9年,平均3.6年.术前患者腰弯Cobb角平均为44.2°,末次随访时为10.3°,终矫形率为75.7%;术前主朐弯Cobb角平均为25.2°,末次随访时为13.6°,终矫形率为44.9%;术前躯干偏移平均为2.2 cm,术后矫正为2.0 cm,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躯干偏移自发代偿至0.9 cm,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术后患者躯干偏移的变化仅与远端未融合节段角度的改变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躯干偏移变化量(cm)=1.248 7+0.137 8×远端未融合节段Cobb角变化值(°).结论 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后路腰弯矫形术后,冠状面躯干平衡的重建主要由远端未融合节段来代偿;尽管手术保留了大部分胸椎节段,但其在躯干偏移的代偿中并未发挥主要作用.

  • 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与西方进口胫骨假体解剖学参数的偏差

    作者:张博;林源;曲铁兵;潘江;张晓冬;王志为;任世祥;温亮

    目的 测量中国北方汉族人胫骨平台截骨面与进口胫骨假体解剖学参数的偏差.方法 中国北方汉族健康志愿者82名(135膝),男52名(85膝),女30名(50膝);年龄19~ 82岁,平均47.2岁.行膝关节横断面CT扫描,获得“.dicom”格式图像.将图像存储至与CT机联网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工作站(Adw 4.3),利用三维容积重建软件建立膝关节三维图像.对三维图像的胫骨进行旋转、切割,测量不同截骨高度及后倾角度各截骨面的胫骨近端横径、前后径及纵横比;采用5 mm容差范围法对三种西方进口假体(A、B、C)与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程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 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横径平均值为(78.03±2.92) mm,女性为(69.85±2.70)mm;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前后径平均值为(50.62±2.46)mm,女性为(46.14±2.61)mm;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纵横比平均值为0.649±0.032,女性为0.661±0.031.不同性别胫骨近端截骨面横径与前后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大于女性;纵横比平均值女性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假体A对所有受试者各截骨面的平均涵盖率为42.55%,假体B平均为44.61%,假体C平均为27.41%.A与B两种假体涵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者与假体C涵盖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人正常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几何形态与西方进口假体的匹配度普遍较低.

  • 氨甲环酸结合术后引流管临时夹闭降低单侧全膝置换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彭慧明;翁习生;翟吉良;金今;林进;钱文伟;左宇志;赵丽娟

    目的 评估单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结合术后引流管临时夹闭降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前瞻性选择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注入15 mg/kg氨甲环酸)和安慰剂组(松止血带前15 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予引流管临时夹闭4h.记录两组术后12 h引流量、总引流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术后下肢淤斑发生率、术后24 h D-二聚体值、术后并发症及术后5~7d下肢静脉超声筛查有无深静脉血栓(DVT),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终77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氨甲环酸组39例,安慰剂组38例;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均匹配.术后12h引流量为(142.6±202.1) ml(氨甲环酸组)和(257.4±245.3) ml(安慰剂组)、术后隐性失血量为(685.4±40.3) ml(氨甲环酸组)和(834.3±200.0) ml(安慰剂组)、总失血量为(962.2±286.2) ml(氨甲环酸组)和(1 168.4±455.4) ml(安慰剂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为(104.0±12.7) g/L(氨甲环酸组)和(96.0±13.4) g/L(安慰剂组)、术后24 h D-二聚体值为(11.8± 1.5) mg/L(氨甲环酸组)和(22.1±3.4) mg/L(安慰剂组),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下肢淤斑发生率氨甲环酸组(2.6%,1/39)低于安慰剂组(18.4%,7/38).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输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3%(4/39),安慰剂为7.9%(3/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术后第7天出现1例症状性肺栓塞.结论 TKA术后松止血带前15 min按15 mg/kg单次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临时夹闭引流管4h,可有效、安全控制术后失血量.

  • 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潘江;曲铁兵;温亮;林源;王志为;张博;马德思;刘百峰;孟令鑫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对北京、河北、新疆及重庆的409名健康成年汉族志愿者行下肢全长CT扫描,获取746个正常膝关节图像数据.男214名,女195名;年龄17 ~ 65岁,平均37.7岁;左膝374个,右膝372个.通过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线的断层图像进行膝关节重建,对轴线参数进行平面测量,包括股骨后髁角、髁扭转角、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按性别和侧别进行分组,比较轴线参数的差异.结果 股骨后髁角平均为3.29°±1.24°、男性3.31°±1.30°、女性3.26°±1.17°、左膝3.24°±1.26°、右膝3.33°±1.22°,髁扭转角平均为7.06°±1.63°、男性7.02°±1.63°、女性7.11°±1.63°、左膝7.06°±1.68°、右膝7.06°±1.58°,不同性别及侧别股骨后髁角及髁扭转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平均为3.81°±1.14°、男性3.72°±1.11°、女性3.91°±1.17°、左膝3.83°±1.20°、右膝3.80°±1.08°,不同侧别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大于男性.结论 通过较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膝关节的影像学观察和测量,得到相对准确的国人股骨远端旋转轴线数据,从而精确指导手术操作.股骨远端的旋转对线应联合多种方法确定.

  • 人股骨头坏死微观结构及成骨、破骨细胞活性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作者:王程;徐小龙;袁雪凌;苟文隆;彭江;卢世璧

    目的 比较人股骨头坏死标本不同区域的骨微观结构及成、破骨细胞活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股骨头标本10例(FicatⅣ期),男6例,女4例;年龄40~ 57岁,平均47.7岁.Micro-CT扫描后,根据影像学识别骨质密度不同,将每个标本分为软骨下骨区、坏死区、硬化区、健康区,通过病理学检测、纳米压痕、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不同区域的骨微观结构、微观力学性能及成骨、破骨细胞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标本软骨下骨区及坏死区的骨小梁连续性破坏;硬化区的骨小梁数目增多,间隙变窄;正常区域骨小梁结构完整,厚度分布均匀.软骨下骨区、坏死区、硬化区和健康区骨小梁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3.808±4.22) GPa、(13.999±3.816) GPa、(17.266±3.533) GPa和(11.927±1.743) GPa;硬度分别为(0.425±0.173) GPa、(0.331±0.173) GPa、(0.661±0.208)GPa和(0.423±0.088) GPa.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结果显示,软骨下骨区和坏死区可见Trap染色阳性细胞,硬化区及健康区未见Trap染色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骨形成相关因子Runx2和BMP2在硬化区及健康区表达高于其他区域;骨吸收相关因子RANK和RANKL在软骨下骨区及坏死区表达高于其他区域.结论 股骨头坏死塌陷过程中,骨微观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而坏死区骨小梁微观力学强度较健康区无显著降低.股骨头坏死标本中软骨下骨区及坏死区破骨细胞活性增强,硬化区成骨细胞活性增强.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腘血管损伤的危险三角区域

    作者:黄钢勇;夏军;王思群;魏亦兵;吴建国;陈飞雁;陈杰;石晶晟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腘血管损伤的危险区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至12月拍摄的1 291例膝关节MRI片,男564例,女727例;年龄16~ 87岁,中位年龄37岁;右侧565例,左侧726例.在横断位MRI片上测量膝关节髁上连线水平腘动脉与股骨外侧髁的短距离(PA-LFC)、关节线水平腘动脉与后关节囊的距离(PA-PC)、关节线以下10 mm水平腘动脉与胫骨后方皮质的距离(PA-PTC);在矢状位MRI片上测量腘动脉与胫骨后方皮质的短距离(PA-PTCs)及腘动脉与后十字韧带的内外侧关系.取6具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标本,明确腘动脉的位置,测量其与膝关节囊及腘肌的距离.结果 1 291例膝关节MRI中出现腘动脉高位分叉变异17例(1.32%,17/1 291).PA-LFC、PA-PC、PA-PTC及PA-PTCs分别为(4.89± 1.80)mm、(4.05±1,43) mm、(3,61±1,39) mm及(3.58±1.04) mm.膝关节积液增加PA-LFC和PA-PC的数值,但不增加PA-PTC和PA-PTCs的数值.腘动脉总是位于血管神经束前方.在关节线水平,腘动脉均位于后十字韧带内缘的外侧.尸体解剖显示膝关节线距腘肌上缘(1.13±0.23) cm,该段腘动脉及其分支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紧贴关节囊和胫骨皮质,三角形后方为腘动脉主干、膝外下动脉、膝正中动脉等密集分布的区域.结论 腘动脉损伤危险三角形区域后方存在重要的缺乏足够软组织保护的血管,包括腘动脉、膝外下动脉、膝正中动脉及一些无名小动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注意保护.

  • 糖尿病患者初次全膝置换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效果评价

    作者:马俊;黄泽宇;胡旭栋;黄强;石小军;胡钦胜;沈彬;裴福兴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时围手术期应注意的问题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TKA的148例(168膝)糖尿病患者资料,男32例(36膝),女116例(132膝);年龄49~ 80岁,平均(67.2±8.1)岁;骨关节炎136例,类风湿关节炎12例.患者均存在跛行和膝关节疼痛.1 16膝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畸形.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平均(10.1±4.9) mmol/L,尿糖(-)~(+++).经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待患者空腹血糖< 7.8 mmol/L,餐后2h血糖<10 mmol/L时行TKA.结果 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平均(7.2±1.2) 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11.0±1.8) mmo/L.手术时间平均(72±19) min,术后引流量平均(213.1±101.0) ml,总失血量平均(771.4±97.2) ml.12例患者输血,输血率8.1%(12/148).术后下肢血管彩超示5例患者小腿肌间静脉形成血栓,但无一例形成深静脉血栓.随访时间6.1~ 14.4个月,平均(9.4±2.9)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假体松动、移位或翻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8.8±14.3)分提高到术后(92.1±6.1)分,其中优120例,良48例;优良率为100%.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平均77.2°±19.3°增加到术后109.9°± 11.1°.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结论 糖尿病患者初次行TKA时,如围手术期全面评估心肺情况,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则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并无更高的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骨肉瘤基因研究与个体化治疗

    作者:肖鑫;王臻;许骋;王微;张浩强;高鹏;樊博;黄晨;付军

    目的 探索骨肉瘤突变的新基因,探讨通过检测化疗药物相关基因来指导骨肉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3例骨肉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化疗相关药物靶基因检测,并对其中10例患者标本的339个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经系统分析后发现骨肉瘤相关的特异性突变以及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结果 2009年2月至2013年4月,西京医院术前病理报告确诊为骨肉瘤的23例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6~58岁,平均18.5岁.每个骨肉瘤标本均存在基因突变.在所有的突变中,确定了85个未报道过的基因突变位点,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基因在全部样本中均出现突变,共同突变位置发生在第19和第29个外显子(第19个外显子c.A3089C:p.His 1030Pro,第29个外显子c.A4381G:p.Iie1461Val; c.A4472G:p.Lys1491Arg; c.C4587G:p.Asp1529Glu);NOTCH基因与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关.药敏结果显示23例骨肉瘤患者均对异环磷酰胺敏感,铂类敏感率为39.1%,阿霉素敏感率为21.7%.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类及培美曲塞敏感率分别为36.3%、47.8%和46.5%.当术前化疗使用的药物全部对患者敏感时,化疗效果均为有效.当使用的药物不全(患者对1种或2种药物敏感)时,只有6例患者得到有效化疗,15例无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LK基因与NOTCH基因可能均为致癌基因,在不同方面参与骨肉瘤的病理过程.骨肉瘤个体化治疗可能成为提高化疗效果并终提高骨肉瘤生存率的关键.

  • 华蟾酥毒基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尹军强;谢显彪;温丽丽;黄纲;王博;王晋;沈靖南

    目的 研究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对多种骨肉瘤细胞系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华蟾素毒基分别处理骨肉瘤细胞系U2OS、MG63和SaO2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不同骨肉瘤细胞系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细胞核荧光染色及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IAPs和Bcl-2家族凋亡相关蛋白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PARP、xIAP、cIAP-1、survivin及p65的表达.结果 MTT检测显示,华蟾酥毒基可明显抑制骨肉瘤细胞U2OS、MG63和SaO2的增殖,其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对U2OS、MG63和SaO2细胞的48 h IC50值分别为(104.83±16.96) nmol/L、(47.07±7.5) nmol/L和(136.72±10.08)nmol/L.100 nmol/L华蟾酥毒基处理骨肉瘤细胞12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骨肉瘤U2OS、MG63和SaO2的GdG1期细胞比例下降,GJM期细胞比例增加,表明华蟾素毒基主要通过将细胞阻滞在GJM期,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进一步Hoechst 33258细胞核染色发现,华蟾素毒基可诱导骨肉瘤细胞产生典型凋亡小体,Annexin V/PI检测100 nmol/L华蟾酥毒基作用48 h后,U2OS、MG63和SaO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6%±6.4%、36.4%±7.8%及29.3%±5.1%.表明华蟾酥毒基的抗骨肉瘤效果是通过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来实现.在探讨其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中,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IAPs和Bcl-2家族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PARP,下调xIAP、cIAP-1、survivin及p65蛋白来实现.结论 华蟾酥毒基可明显抑制骨肉瘤细胞株U2OS、MG63和SaO2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在G2/M期,并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为调节IAPs和Bcl-2凋亡相关家族蛋白的活性.

  • 脊柱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

    作者:许炜;徐乐勤;李磊;李博;吴志鹏;杨兴海;刘铁龙;严望军;宋滇文

    目的 探讨影响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1月治疗85例活动脊柱GCTB患者资料,男27例,女58例;年龄11.0~ 65.0岁,平均(33.0±11.7)岁(中位数33.0岁).其中60例为初次诊断为活动脊柱GCTB患者,25例为由外院转来的活动脊柱GCTB复发患者.术前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C级33例,D~E级52例;Jaffe分级:Ⅰ级70例,Ⅱ~Ⅲ级15例.本组患者依据Weinstein-Boriani-Biagini (WBB)分期和Enneking分期制定手术方案,其中EnnekingⅡ期27例,EnnekingⅢ期58例.使用生存分析法确定影响活动脊柱GCTB的独立预后因素.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确定潜在预后因素.将P<0.1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8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63个月,平均54.7个月(中位数46.0个月).28例患者术后首次出现复发,复发时间为2.0~ 82.0个月,平均19.8个月(中位数13.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全椎节切除术的患者2年、3年和总体复发生存时间均显著提高;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患者2年、3年及总体复发生存时间均显著优于未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患者;年龄> 40岁的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年龄≤40岁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方式、术后双磷酸盐治疗及年龄≤40岁是影响活动脊柱GCTB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通过采用en bloc和分块切除的方式进行全椎节切除,同时应用双磷酸盐长期治疗活动脊柱GCTB,可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年龄≤40岁的患者预后较好.

  • Modic改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估

    作者:韩超;马信龙;王涛;马剑雄;田鹏;臧加成

    目的 采用终板钻孔髓核置入建立兔Modic改变动物模型,并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评估,探讨建立Modic改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Modic改变的形成机制.方法 54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5~3.0 k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髓核置入组、肌肉置入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只.髓核置入组行腰椎前外侧手术入路暴露L-5、L5-6椎间盘右前外侧,使用16G骨穿针在L5-6椎间盘紧邻骺板的椎体处钻孔,深度约3 mm;利用5 ml空针刺入L4-5椎间盘中,抽取髓核并将其推入至椎体的钻孔内;肌肉置入组行相同手术显露及钻孔方法在L5-6椎间盘紧邻骺板的椎体处钻孔,取少量椎旁肌肉置入椎体的钻孔内;对照组行相同手术显露及钻孔方法,但不置入任何组织.止血、冲洗后,缝合各层组织和皮肤.术后12、16和20周行MR检查后各组动物处死6只,取标本进行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观察造模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观察造模部位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 术后12周、16周和20周,MRI显示髓核置入组T1加权像可见有低信号出现,T2加权像则显示低信号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杂高信号,而对照组及肌肉置入组均未见明显信号改变.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也证实髓核置入组髓核置入部位出现组织的异常增殖.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髓核置入组IL-4、IL-17及IFN-γ的高表达现象,髓核置入组均高于肌肉置入组和对照组,且基本与术后时间呈正相关.肌肉置入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终板钻孔髓核置入法可以成功建立Modic改变的动物模型,自身免疫因素很有可能在Modic改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经“Y”型软骨截骨髋臼挽救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TypeⅡ型骨盆尤文肉瘤

    作者:范宏斌;王臻;郭征;付军;吴志钢;陈国景;栗向东;李靖

    目的 探讨采用经“Y”型软骨截骨髋臼挽救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TypeⅡ型骨盆尤文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经髋臼“Y”型软骨截骨、异体髋臼复合钢板重建、髋臼挽救术治疗8例骨盆TypeⅡ型尤文肉瘤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手术时年龄7~16岁,平均12.7岁.其中3例肿瘤位于“Y”型软骨上方,4例位于“Y”型软骨前下方,1例位于“Y”型软骨后下方;均为局部肿瘤,无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学诊断证实.化疗采用顺铂(CDP)、阿霉素(ADM)和异环磷酰胺(IFO)方案.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一个循环的新辅助化疗(即IFO-ADM+CDP-IFO),术后均接受三个循环的IFO-ADM+CDP-IFO和局部放疗;放射治疗覆盖时间内的化学治疗同期进行.3例采用传统切除重建手术,5例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接受了肿瘤的精确切除和重建手术.结果 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新辅助化疗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例为完全响应,6例为部分响应,1例为病情平稳.无一例患者被诊断为疾病进展.术后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7.8个月.7例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为24~ 6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24个月1例患者死于肿瘤转移.两年生存率为100%,五年生存率为87.5%(7/8).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18~ 27分,平均25.4分.国际保肢协会影像学评分为76%~ 94%,平均90.1%.结论 采用经髋臼“Y”型软骨截骨、异体髋臼复合钢板重建、髋臼挽救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TypeⅡ型骨盆尤文肉瘤,术后患者生存率高,可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Y”型软骨有可能是抵御肿瘤侵袭的天然屏障.

  • 可预防感染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中的抗感染及成骨效果研究

    作者:常正奇;侯天勇;徐明;黄伟敏;许建中;胡永成;于秀淳

    目的 构建可预防感染的组织工程骨并评估其在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中的抗感染能力及成骨效果.方法 设计可控性缓释抗生素系统“纤维蛋白凝胶修饰的藻酸盐-万古霉素缓释微球”(FG-Vanco-AB),以此为基础构建可预防感染的组织工程骨并进行检测,然后移植到山羊右侧股骨临界骨缺损的部位,对侧作为对照将组织工程骨(不含可控性缓释抗生素系统)移植到同样的临界骨缺损区.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的标准浓度为5 mg/ml,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低杀菌浓度,术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骨缺损区局部、周围及血液中万古霉素浓度,检测其缓释剂抗感染能力;组织学、CT、ECT检测骨愈合情况,以此来评价预防感染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果.结果 通过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以及体内示踪等检测,种子细胞在体内及体外的存活情况与组织工程骨组类似;山羊殷骨右侧局部、左侧局部及血液中持续超过杀菌浓度的时间分别为28 d、2d和7d.万古霉素在股骨中的浓度自移植部位向两侧逐渐递减.山羊双侧股骨术后第28天及56天ECT检查结果均提示无明显区别,CT及组织学检查证明在术后第14天、28天、112天,山羊双侧股骨缺损的修复是同步的,并且在第112天时均被新生骨组织覆盖.结论 成功构建抗感染的组织工程骨,FG-Vanco-AB在移植的部位可以发挥杀菌作用,并且不会影响组织的重建与修复.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