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一期侧前路双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作者:杨寅;张延平;贺西京;董军;张春俊;郭春阳;付战利

    目的 探索一期侧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融合、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腰骶段脊柱结核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51.6岁.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持续性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4例,单侧下肢肌力、感觉减退者3例;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低热,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均不伴有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单纯L5椎体3例,L4、L5椎体4例,L5、S1椎体1例.术前给予正规抗痨治疗4周以上,采用侧前路经腹膜外游离髂总、髂动静脉,在其深面彻底清除病灶,钛笼植骨、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持续抗痨,预防感染,早期腰部保护下活动,定期复查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360 min,平均225 min,出血量平均为624 ml,引流量平均约150 ml.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8~3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结核全部治愈,患者腰腿痛明显好转,原腰骶部结核未复发,融合内固定良好,功能恢复满意.植骨融合时间平均8.3个月,随访期间无钉棒折断、松动等并发症,无血管阻塞或出血等发生.结论 侧前路一次性彻底清除腰骶段结核病灶,同时可有效、可靠地行钛笼、双钉-棒内固定;在髂动静脉后面、腰骶椎前面安置钉棒,不会引起血管栓塞或磨破,是治疗严重腰骶段脊柱结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症状及其神经解剖学相关性研究

    作者:单建林;杜培;王飞;单忠林;李放;孙天胜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症状及其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症状学诊断的理论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89例,根据MRI为单节段椎间盘病变的164例纳入研究,男99例,女65例;年龄19~60岁,平均42岁.对所有患者行腰椎间盘造影,术前记录有无符合腰椎间盘神经传入理论的各种症状,即腰部弥散痛、髂后痛、髋外侧痛、腹股沟区痛和下腹痛,术后统计椎间盘造影阳性者各症状的发生率、有症状者椎间盘造影的阳性率(相当于根据该症状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灵敏度)、无症状者椎间盘造影的阴性率(相当于该症状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异度).结果 164例中椎间盘造影阳性者129例(78.7%).造影阳性者中腰部弥散痛者95例(73.6%)、髂后痛者99例(76.7%)、髋外侧痛者58例(45.0%)、腹股沟区痛者29例(22.3%)、下腹痛者24例(18.6%).有腰部弥散痛、髂后痛、髋外侧痛、腹股沟区痛及下腹痛症状者椎间盘造影阳性率分别为89.6%、90.8%、90.6%、90.6%及92.3%,即腰部弥散痛、髂后痛、髋外侧痛、腹股沟区痛、腹股沟区痛各症状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灵敏度分别为89.6%、90.8%、90.6%、90.6%和92.3%.结论 腰部弥散痛、髂后痛、髋外侧痛、腹股沟区痛和下腹痛等症状出现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符合腰椎间盘神经解剖原理,因而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微创穿刺Intrabeam(R)术中放疗联合椎体强化治疗脊柱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黄霖;陈铿;蔡兆鹏;王鹏;余孝丽;叶记超;赵敏;胡旭民;石俊田

    目的 回顾分析微创穿刺Intrabeam(R)术中放疗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8月全2015年5月间采用微创穿刺Intrabeam(R)术中放疗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的32例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19例;年龄28~70岁,平均47.9岁.原发肿瘤:乳腺癌15例、肺癌8例、肝癌3例、其他6例.共治疗42个瘤椎,单节段24例、双节段6例、三节段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腰背部局部疼痛(32/32,100%).X线片显示骨破坏的9例(9/32,28.13%),其余表现为X线片未见骨破坏仅MRI显示转移灶者.手术方法为"C"型臂或"O"型臂X线机监视下,在经皮椎体成形或后凸成形术灌注骨水泥前行Intrabeam(R)术中放疗,放疗后以骨水泥强化瘤椎.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的疼痛缓解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价病椎局部破坏和术后改善状况.生活质量评价采用EORTC QLQ-BM22量表.结果 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放疗剂量(9.39±3.32) Gy,平均术中放疗时间为每节段4 min50 s.随访至2015年8月31日,随访时间平均11.2个月(3~15个月),失访1例,死亡2例,靶椎复发、进展2例.瘤椎局部控制率为95.12%.患者局部疼痛由术前VAS评分(5.46±2.37)分减轻至术后第3天的(2.92±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能维持至末次随访.EORTC QLQ-BM22骨转移瘤生存质量评分显示患者在疼痛部位、程度和功能方面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则变化不大.结论 微创穿刺术中放疗联合骨水泥椎体强化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能安全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和缓解疼痛,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骨水泥成形术后手术椎再骨折的认识进展

    作者:高中玉;张涛;姜文学

    经皮椎体成形术以及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将骨水泥注入因骨折而负载能力下降的椎体内强化椎体强度,从而消减症状,其疗效已获得较为广泛的临床认可.随着对该术式及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和讨论,临床上逐渐发现既往手术椎体发生再次骨折的报告.但目前存在手术椎术后再骨折的定义不一致且缺乏规范,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对发生机制和相关因素不明确等问题.据文献报道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为0~63%.手术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骨质疏松,骨水泥热损伤致骨坏死,骨水泥未接触上、下终板,手术椎体内裂隙及骨坏死,术后过早及过量活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高度恢复较多以及脊柱的生理学特点等.这些因素与手术椎再骨折的相关性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论.随着临床医生对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更多地关注,对其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不断深入研究及探索,才能真正地预防手术椎再骨折,降低再骨折的发生率,提高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 Micro-CT在椎体微结构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李生鋆;范顺武;赵凤东

    社会的老龄化导致骨质疏松及椎间盘退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椎间盘退变深深地困扰着中老年人群.作为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椎体在这些疾患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椎体的微结构与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邻近的椎间盘退变关系密切.深入地了解其微结构对于研究椎体及其相邻椎间盘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指导治疗及预后转归意义重大,但是既往的技术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Micro-CT作为一种非破坏性、高分辨率、对骨组织敏感的新兴技术,在探索椎体微结构中优势明显.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运用此种技术更加深入地了解椎体的微结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在将其应用到探索椎体微结构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及困惑,因此,就Micro-CT在椎体微结构扫描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阐述了Micro-CT的产生及其基本原理.回顾了Micro-CT技术与算法的发展,总结了新的动态及共识,并且简要地描述了运用Micro-CT进行动态骨形态学测量.归纳Micro-CT在椎体的应用现状,详细描述了椎体微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与相邻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并对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展望Micro-CT在探索临床椎体相关疾病机制中的应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几种可能的新思路.

    关键词:
  • 代谢综合征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飞;薛庆云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为常见的关节炎,是导致关节疼痛和活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早期学者们多认为OA主要由机械磨损所致,肥胖是引起承重关节OA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后来研究发现肥胖同样与非承重关节OA的发病密切相关,这提示除了机械因素外,肥胖还通过全身代谢因素影响了OA的发病和进展.近期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全身代谢性异常在OA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代谢异常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等.上述代谢性疾病通过复杂的机制和多种方式与OA相互作用,如引起全身低度炎症,增加脂肪因子、促代谢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的释放,引起软骨细胞葡萄糖代谢障碍以及脂质代谢紊乱,并上调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酶的产生,加重氧化应激损伤,增加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另外,还影响了软骨及软骨下骨的营养供给和代谢.这些代谢变化终加速了软骨的损伤破坏,促进了OA的发生和发展.对代谢性疾病与OA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可能为O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着重对OA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证据及可能的病生理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原发性股骨骨内脂肪肉瘤一例报告

    作者:曹贞国;叶招明;李伟栩

    脂肪肉瘤是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成年人,极少发生于青少年和儿童[1].根据病理形态可分为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样、圆细胞型、多形性脂肪肉瘤,其中多型性脂肪肉瘤为少见[2],而原发性骨内脂肪肉瘤更是极为罕见,主要发生在长管状骨,特别是在肱骨[3-7].1982年之前英文文献报道了20例[6,8],其后仅报道了8例[3-4,9-13].

    关键词: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国际骨髓瘤基金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外科治疗专家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MBD)是指由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导致骨骼改变的统称,也称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ffects,SRE),包括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溶骨性骨破坏、脊柱不稳定、脊髓与神经根压迫症以及骨浆细胞瘤等[1].临床上超过80%的MM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发生MMBD.大多数MM的骨痛通过化疗或(和)放疗能够缓解,但对于具有顽固性疼痛、病理性骨折、脊柱不稳定、脊髓与神经根压迫症以及巨大软组织肿块等SRE的患者,化疗或(和)放疗作用十分有限,往往需要手术治疗[2].

    关键词: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