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腰椎管狭窄症致压因素与减压方式关系的研究

    作者:钱宇;徐国健;金聪;何磊;赵晓峰;梁文清;王磊;朱国庆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个体化椎管减压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收集自2009年10月至2014年3月手术治疗的5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病历,其中男34例,女23例,年龄47~78岁,平均65.4岁.57例患者共77个节段,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椎体间隙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单侧经椎间孔或经椎管椎体间隙撑开复位椎管减压26个节段,单侧椎板切除对侧椎板潜行切除椎管减压45个节段,改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6例.术后3个月、12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功能评价,测量CT扫描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结果 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5个月,平均25.0个月的随访.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由术前的(13.52±4.48)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22.50±2.38)分,术后12个月为(24.62±5.62)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31.52±4.64)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6.55±4.48)分,术后12个月为(11.84±3.85)分,以上两个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分别由术前的(1.08±0.38) cm和(0.36±0.12) cm2扩大至术后的(2.07±0.74) cm和(2.23±0.95) cm2.单侧减压组椎管前后径从术前的(1.10±0.41)mm增至术后(2.10±0.84) mm,椎管面积术前(0.38±0.11)mm2增至术后(2.33±0.82) mm2;在潜行减压组和改良全椎板切除组也相似,术后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有扩大.各组内术前和术后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腰椎管狭窄症的实行个体化手术减压策略能有效扩大椎管,改善临床症状,并能有效保护椎管周围的骨组织和软组织.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对策

    作者: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阎峻;宫良泰;郑燕平;李建民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相应的对策.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并接受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58例,年龄22~80岁,平均(54.2±19.6)岁.87例受累节段均为L3~S1,术前诊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42例(Ⅰ度滑脱40例,Ⅱ度2例),重度腰椎管狭窄症26例,腰椎管狭窄症并失稳12例,腰椎术后翻修7例;单节段病变68例(L3-410例,L4-538例,L5~S120例),双节段病变19例(L3-511例,L4~S18例),共置入386枚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术中内固定并发症观察包括:术中导针位置不当、穿出椎体前壁;螺钉位置不当、螺钉过长或拧入过深、螺钉松动或拔出、椎间融合器位置不佳等;术后内固定并发症观察包括:椎弓根螺钉相关神经并发症、椎弓根螺钉位置、固定上位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率、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位置有无移动等.结果 术中导针穿透椎体前方骨皮质3例;螺钉拧入过深、穿透前方骨皮质1例;术中装棒时骶1椎弓根螺钉拔出1例;腰5峡部裂Ⅱ度滑脱滑脱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术中提拉复位时腰5椎弓根螺钉拔出1例;术中髂骨阻挡无法置入骶1椎弓根螺钉1例,后经切除部分髂骨后置入螺钉.术中初始椎间融合器位置略偏后方,术中透视后调整6例.术后螺钉误置率7%(27枚),其中20枚(5.2%)为可疑穿透椎弓根内侧壁或外侧壁,轻度穿透4枚(1%),中度穿透2枚(0.5%),重度穿透1枚(0.3%).误置螺钉分布:L413枚,L59枚及S15枚.中重度穿透3枚螺钉均为穿透椎弓根外侧壁病例,其中1例术后随访时有腰部不适感.经皮微创螺钉侵扰固定节段上位关节突关节发生率36.2%,中重度侵扰发生率15.5%.关节侵扰度为:0级111例(63.8%),1级36例(20.7%),2级21例(12.1%),3级6例(3.4%).L5关节突关节侵扰率高于其他节段.结论 MIS-TLIF术中及术后可发生与开放手术类似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精确术前评估、术中仔细操作可有效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 卫星棒技术在脊柱三柱截骨矫形术后断棒翻修中的应用

    作者:史本龙;刘臻;朱泽章;邱勇;孙旭;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

    目的 评估围断棒区卫星棒技术在脊柱三柱截骨术后断棒翻修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应用卫星棒技术行脊柱三柱截骨术后断棒翻修术的11例患者病历,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27.3岁,翻修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0个月.分别测量患者翻修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11例侧凸Cobb角翻修术前为38.4°±21.1°,术后为32.0°±19.9°,平均矫正率为20.3%±14.4%;末次随访平均为31.4°±18.8°,未见矫正丢失;GK术前、术后分别为23.8°±24.8°、19.0°±22.1°,矫正率为23.7%±19.0%,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9.8±20.1°,矫正维持良好;术前C7PL-CSVL平均为(19.0±19.7) mm,术后为(20.1±14.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为(20.4±20.4) mm,无明显矫正丢失;SVA术前平均为(51.2±40.1) mm,术后即刻为(30.7±16.7) mm,末次随访为(29.7±19.6) mm,无明显矫正丢失.11例术后及随访中并未发现明显失代偿、矫正丢失及断棒等内固定失败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围断棒区卫星棒技术应用于脊柱三柱截骨术后断棒翻修患者可以减少手术创伤,获得坚强的内固定效果,恢复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且随访中脊柱平衡得到较好的维持.

  • 从胸腰椎骨折到下腰骶椎骨折之TLICS到LSICS

    作者:黄保;李生鋆;赵凤东

    下腰骶椎作为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脊柱的支撑、负重、保护和运动等生理功能方面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下腰骶椎骨折在越来越常见.下腰骶椎周围有重要的血管与神经,其位置和功能非常特殊,故该部位的骨折情况极其复杂.合适的分类评分系统对下腰骶椎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下腰骶椎骨折损伤分类仍存在一些的问题,在临床上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评分系统,这给下腰骶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基于对胸腰椎(T10~L2)骨折的充分认识,提出的比较综合全面的分类评分系统——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everity score,TLICS),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且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但是由于下腰骶椎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在应用于下腰骶椎骨折时,TLICS分类评分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基于TLICS提出的腰骶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lumbosacral inju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everity score,LSICS),是目前描述下腰骶椎骨折比较合适的分类评分系统,但并不为大家所熟悉.因此本文拟从TLICS到LSICS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总结下腰骶椎骨折损伤分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进展,简单介绍TLICS和LSICS分类评分系统,详细地描述胸腰椎骨折和下腰骶椎骨折的损伤形态特征,并对这两种分类评分系统的评分细则进行对比,说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的计算方法,分析应用于下腰骶椎骨折时TLICS分类评分系统的局限性以及LSICS分类评分系统的优势,概括LSICS分类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和调整.

    关键词:
  • 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闫廷飞;孙晨曦;杨勇;贾连顺;史建刚;史国栋

    腰椎固定术后感染是脊柱外科术后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感染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多致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融合手术的开展和普及,腰椎内固定的应用逐年增加,内固定的术后感染已经成为了脊柱外科医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并发症.内固定术后感染多是宿主、内植物和致病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宿主抵抗力下降,内植物及致病菌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内固定术后感染无法完全避免的主要因素.根据感染出现时间,临床将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分为早期感染、中期感染和晚期感染.根据感染波及的深浅不同,感染也可分为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操作不规范及术后护理不及时等因素则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目前,关于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仍有部分争议.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有充足的认识并时刻保持较高的警惕是降低术后感染的关键.尤其对于感染的诊断、抗生素的应用、清创引流的时机及愈合的判断尚缺乏统一的可供参考的标准.本文通过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机制、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感染后的治疗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在及时识别、合理预防和有效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 若干未受重视的腰椎管狭窄的MRI表征

    作者:赵兴;范顺武

    目前MRI已广泛应用于腰椎中央管狭窄的诊断[1-8].然而,大多临床医师关注的是腰椎管的骨性结构的异常,如椎管面积与前后径,而且门诊患者就诊时往往携带MRI的胶片,由于存在图片缩放比例的问题,很难通过测量胶片进行定量测量诊断.这不仅影响了椎管狭窄的及时和精确诊断,也阻碍了临床医师之间、临床医师与放射科医师之间的工作交流,不利于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9-13].因此,在诊断腰椎管狭窄时,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影像学表现能够客观反映狭窄?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如马尾神经冗余、马尾神经沉降征、前方脑脊液空间闭塞以及椎管内脂肪增多等一些较为少见的MRI的表现对腰椎管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结合文献介绍.

    关键词: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