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非特异性腰椎椎间隙感染

    作者:杨小春;常龙;尚雁冰;马小民;金卫东;锁志刚;马文鑫;王自立;詹学华;丁惠强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共20例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6~51岁,平均41岁.20例均为单一间隙感染,感染部位:3例L2~3,4例L3~4,10例L4~5,3例L5~S1.本组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留取病灶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査.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价椎体融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结果 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60 min,平均为125 min;术中出血量200~700 ml,平均360 ml.术后所有患者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运动功能得到改善,体温正常;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正常;腰部VAS评分术前为(5.35±1.15)分,术后1周为(2.76±0.34)分,末次随访为(0.85±0.65)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为优13例(65%)、良5例(25%),中2例(10%),优良率为90%.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普通细菌培养阳性8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细菌培养阴性12例.20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感染复发病例,术后6~14个月(平均8.5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后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有利于治疗原发性椎间隙感染,能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疗程,手术安全可靠.

  • 股骨转子间骨折形态特点对内固定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硕;马剑雄;马信龙;雪原;黄洪超;顾红卫;焦尚起

    目的 通过观察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防旋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骨折形态特点对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4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46~85岁,平均62.6岁;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PFLCP)23例,股骨近端防旋钉(proximal femur nail anti-rotation,PFNA)20例.观察两组在年龄分布、骨折类型(AO/OTA分型、Evans分型、外侧壁)、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外上内下、内上外下)、手术距受伤时间、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侧皮质支撑率、内侧皮质断裂内固定干预率、术后患肢首次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物失效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与内固定失效的关系.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PFLCP、PFNA两组在年龄分布、骨折类型、手术距受伤时间、骨密度、内固定物失效发生率(复位丢失、螺钉切割或钢板断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PFLCP组长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6,P=0.032);术中出血量PFLCP组多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2,P=0.000);术后患肢首次部分负重时间PFNA组早于PFL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3,P=0.902);完全负重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PFNA组略低于PFL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3,P=0.902);术后内侧皮质支撑率PFLCP组略高于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侧皮质断裂内固定干预率PFLCP组高于PFN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768,P=0.029);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在两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内固定物失效病例中,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的相对危险比(OR=外上内下/内上外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081,P=0.014;OR=9.600,P=0.037).结论 主要骨折线走行可预先判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负重时骨折近端潜在位移方向,结合内侧皮质支撑性接触,指导负重时机,减少内固定失效发生率.

  • 一期前路同种异体髂骨块与自体髂骨块移植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郭海龙;魏庆广;邓强;荀传辉;盛伟斌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同种异体髂骨块与自体髂骨块移植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髂骨块或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3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同种异体髂骨块组和自体髂骨块组.同种异体髂骨块组162例,男87例,女75例,年龄2~80岁,平均42.5岁;自体髂骨块组73例,男41例,女32例,年龄14~68岁,平均40.3岁.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改善及植骨融合满意率进行分析.结果 同种异体髂骨块组手术时间平均(122.41±30.55)min,明显少于自体髂骨块组(141.56±25.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组内的VAS评分、JOA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ASIA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种异体髂骨块组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为(16.46±7.39)mm/h,明显高于自体髂骨块组(13.61±6.85)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种异体髂骨块组植骨融合时间(8.13±1.97)个月,较自体髂骨块组(5.37±1.72)个月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有效改善率及植骨融合满意率,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胃肠功能障碍5例(同种异体髂骨块组3例,自体髂骨块组2例),肺部感染6例(同种异体髂骨块组4例,自体髂骨块组2例).术后并发症:后凸畸形4例(同种异体髂骨块组3例,自体髂骨块组1例),结核复发5例(同种异体髂骨块组3例,自体髂骨块组2例),窦道形成5例(同种异体髂骨块组3例,自体髂骨块组2例),髂骨取骨区慢性疼痛自体髂骨块组6例.结论 同种异体髂骨块移植与自体髂骨快移植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同种异体髂骨块可以成为自体髂骨块的理想替代材料用于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治疗.

  • 神经根刺激H反射在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价值

    作者:金翔;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郑超君

    目的 探讨S1神经根诱发的H反射在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方面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并行腰椎单纯髓核摘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17~62岁,平均(40.5±6.7)岁.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7 d、3个月及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并在术前和术后1年检测S1神经根刺激H反射和常规H反射.结果 根据术前是否诱发出神经根刺激H反射分为两组:①H反射存在组60例,H-M间期明显延长(8.1±1.2)ms,其中47例常规H反射存在并且潜伏期延长(31.8±2.5)ms,13例常规H反射消失;术后1年,32例H-M间期较术前缩短(7.8±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例常规H反射潜伏期较术前缩短(28.5±2.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例常规H反射消失者中6例重新检测到H反射波形.②H反射消失组35例,30例常规H反射消失,5例常规H反射存在且潜伏期延长(31.2±3.0)ms;术后1年H反射消失的18例均未检测到H反射波形,5例常规H反射潜伏期(31.0±3.1)ms,较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和SF-36量表均较术前改善显著.术前与术后7 d的H反射存在组与H反射消失组的VAS评分和SF-36量表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1.7±1.0)分:(2.1±1.2)分(t=2.618,P=0.010),术后1年(1.3±0.9)分:(1.8±1.1)分(t=3.311,P=0.002);术后3个月两组SF-36(28.9±5.6)分:(33.2±5.5)分(t=-2.670,P=0.008),术后1年(23.2±6.2)分:(30.2±5.6)分(t=-3.012,P=0.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神经根刺激H反射存在提示椎管内神经损伤程度较轻,术后神经能获得更好恢复及较好的功能评分,神经根刺激H反射可客观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

  •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撕裂与胫骨平台后倾角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竞敏;胡文晋;李冬超;张政;陈啸;吴疆;赵谦;杨吉勇

    目的 探讨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撕裂与胫骨平台后倾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采用关节镜下治疗177例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个月)患者的资料,其中93例纳入本研究,男65例,女28例;年龄21~44岁,平均(32.36±4.50)岁.所有患者受伤时及术前均行MR检查,受伤时MR检查示前交叉韧带断裂且无内侧半月板撕裂,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根据术前MR及关节镜下有无内侧半月板撕裂分为内侧半月板撕裂组和无内侧半月板撕裂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胫骨平台后倾角、性别和侧别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根据10°胫骨平台后倾角大小分别分为胫骨平台后倾角≥10°组和胫骨平台后倾角<10°组,比较胫骨平台后倾角≥10°组和<10°组患者内侧半月板撕裂发生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93例受伤至手术平均随访时间(8.63±3.74)个月,51例(51/93,55%)术前MR及关节镜下证实内侧半月板撕裂,42例(42/93,45%)无内侧半月板撕裂,两组年龄(t=0.843,P=0.401)、性别(χ2=1.027,P=0.338)、体重指数(t=0.568,P=0.571)、侧别(χ2=0.110,P=0.43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组内侧半月板撕裂患者与胫骨平台后倾角具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0.602,P=0.000);内侧半月板撕裂组平均胫骨平台后倾角10.51°±2.83°,明显大于无内侧半月板撕裂组7.39°±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伴胫骨平台后倾角≥10°组中71.15%(37/52)内侧半月板撕裂,4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伴胫骨平台后倾角<10°组中34.14%(14/41)内侧半月板撕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7,P=0.000).结论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撕裂与胫骨平台后倾角具有相关性,随着前交叉韧带损伤时间增加,伴高胫骨平台后倾角(≥10°)更容易增加内侧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示踪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王泽昊;岳兵;蒋国强

    组织工程学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创伤修复创伤"的治疗模式,采用种子细胞与生物材料相结合的方式,用于修复骨、软骨、肌肉、血管等组织的缺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是干细胞再生医学的种子细胞,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提取培养方便、增殖能力强、低免疫原性等诸多优点而被大量研究.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创伤修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其运用于临床医疗,因此仍需进行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在大量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中,各类检测手段层出不穷.其中为了能在活体内检测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等状态,则需要应用到示踪技术.示踪简而言之就是对标记物进行跟踪监测.目前对细胞采用报告基因(report gene)、荧光染料(fluorescent dyes)和纳米粒子(nano particle)这三大类标记方法,运用光学成像、MRI和核素成像(radionu-clide imaging,RNI)等医学影像技术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观察,从而组成了各种示踪技术.不同的示踪技术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这与所选择的标记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影像技术的特点有关.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新的示踪技术.本文以示踪技术的标记方法的区别进行分类,就现在运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各种示踪技术进行综述和展望.

    关键词:
  • 骨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志庆;叶志鹏;燕太强;郭卫;杨荣利;汤小东

    近些年评估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工具发展十分迅速,生活质量作为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既往过多重视由医生评估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而忽视了患者的社会心理方面评估.目前,许多评价标准越来越注重将患者的主观感受纳入到评分系统中,患者进行自我评价(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所使用的评估工具通常是患者自评量表或问卷调查.骨转移瘤作为常见的晚期癌症并发症,对其治疗多为姑息性,提高或者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的观点已经得到共识.骨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量表包括一些癌症普适性量表,如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研发的QLQ-C30、癌症治疗评估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FACT-G)、简明健康问卷(the MOS 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等,但它们在评估中缺乏特异性及准确性.为使评价更加完善,优化对骨转移患者的治疗,全面、系统地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EORTC QLQ-BM22量表作为骨转移瘤特异性量表在2009年推出,其经过信度、效度、跨文化适应性的验证,配合EORTC QLQ-C30使用或单独使用,是近些年来骨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主要量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试验和实践中.它的加入完善了EORTC评估系统,对评估疗效等有重大意义.EORTC QLQ-BM22简体中文版在我国经过了效度、信度等检测,可作为评估中国群体骨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份有效量表.本文对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指导临床研究中选取合适的量表,更好地评估疗效,发现治疗的利弊,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关键词: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