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义杰;陈洁;姜为民;管华清;李雪峰;汪恒;王根林;杨惠林

    目的 探讨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对25例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红外导航辅助下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男18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46.1±13.3)岁.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标准:Ⅰ型16例、Ⅱ型6例、ⅡA型3例.车祸伤20例,坠落伤5例.单纯Hangman骨折19例,Hangman骨折合并Ⅱ型齿突骨折2例、Ⅰ型寰椎骨折2例,合并脾破裂1例,合并肋骨骨折、血气胸1例.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3例、E级22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前、术后颈部疼痛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颈椎活动度及骨性愈合情况.对于手术前后颈痛VA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6.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65.9±12.1)min.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满意复位,骨折断端分离≤2 mm,无明显成角.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第1天=24.7、t1个月=25.8、t3个月=23.1、t末次随访=24.1,P<0.001).3例患者由术前ASIA分级D级恢复至E级.术中均未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无术后感染、内固定失败、颈椎畸形、骨折再移位及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无颈椎活动度丢失,骨愈合时间平均为(3.4±0.8)个月.结论 红外导航辅助下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微创精准、安全可靠、即刻稳定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Hangman骨折的一种新选择.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李呈凯;白树财;宋秀钢;秦亚飞;李娜;李晖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306例接受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梗死史、生化检查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双下肢血栓情况、术中情况[包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cademy,NYHA)心功能分级、麻醉方式、麻醉时间等]、围手术期输血量、围手术期蛋白消耗量等.根据手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统计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应用单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谵妄可能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9例患者(谵妄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发生率为19.29% (59/306),男23例,女36例;年龄70~93岁,平均(81.9±5.4)岁.247例患者(非谵妄组)术后未发生谵妄,男81例,女166例;年龄65~96岁,平均(76.4±8.1)岁.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术前红细胞比容、围手术期蛋白消耗量、输血量、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ASA评分、术中失血量、术后白细胞计数、既往脑梗死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A评分、糖尿病史、住院时间、周手术期蛋白消耗量可能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将以上的可能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ASA评分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相较非谵妄组,谵妄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围手术期蛋白消耗量高.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ASA评分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5岁、ASA评分>2分、合并糖尿病是术后谵妄的高危因素.术后谵妄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围手术期蛋白消耗量.

  • 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钱邦平;黄季晨;邱勇;王斌;蒋军;乔木

    目的 探讨C7T1伸展性截骨及C7经椎弓根椎体截骨(C7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颈胸段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2006年4月至2017年8月接受颈胸段截骨矫形术治疗的8例AS颈胸段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60岁,平均(31.3±14.9)岁.3例前纵韧带无骨化或骨化程度较轻的颈胸段单纯后凸畸形者行C7T1伸展性截骨矫形,5例前纵韧带骨化严重或合并颈胸段侧后凸双平面畸形者行C7PSO截骨矫形.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颈胸段后凸Cobb角、颈胸段侧凸Cobb角、颏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 CBVA)和颈胸段矢状面偏移(C2-T1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评估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1.3±7.9)个月.3例C7T1伸展性截骨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75 min(270~28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250 ml(1000~1500 ml).术前颈胸段后凸Cobb角平均为17.0°±16.3°,末次随访改善至-13.3°±20.2°,平均矫正率178.2%;术前CBVA平均为20.0°±4.5°,末次随访改善至4.7°±5.9°,平均矫正率76.5%;术前SVA平均为(6.9±4.0)cm,末次随访改善至(3.5±1.8)cm,平均矫正率49.3%.5例C7PSO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36 min(375~7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450 ml (700~4200 ml).4例合并侧后凸畸形,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22.8°±10.5°,末次随访改善至-13.5°±10.0°,平均矫正率159.2%;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24.8°±12.7°,末次随访改善至5.0°±3.5°,平均矫正率79.8%;术前CBVA平均为60.5°± 10.2°,末次随访改善至14.3°±8.6°,平均矫正率76.4%;术前SVA平均为(10.4±4.3)cm,末次随访改善至(6.4±2.5)cm,平均矫正率38.5%.1例严重颈胸段侧凸畸形,术前侧凸Cobb角33°,末次随访改善至10°,改善率69.7%.8例患者术中、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无感染发生,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败.1例C7PSO患者出现术中截骨椎脱位,但无神经损害,采用Halo-vest固定6个月后脱位节段骨性融合.结论 应用C7T1伸展性截骨及C7PSO治疗AS颈胸段畸形的矫形效果满意,并发症风险较低.C7PSO尤其适于治疗严重的复杂AS颈胸段侧后凸畸形.

  • 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Smith-Petersen截骨加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作者:买尔旦·买买提;荀传辉;张健;徐韬;曹锐;邓强;牙克甫·阿不力孜;盛伟斌

    目的 探讨经后路病灶清除、截骨加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截骨加压融合术治疗3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9例;年龄2~77岁,平均(39.2±17.8)岁.术前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术后正规化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满意率以及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19.6)min;术中出血量150~600 ml,平均(320±88.9)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2.3±0.7)年.所有患者术后结核中毒症状均明显好转,营养状况也逐步改善.术后VAS改善率平均为92%,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17.51, t 末次随访=27.47,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ESR、CRP均恢复正常,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总优良率为93.75%.术前9例患者伴有脊髓神经损害者术后均有明显改善,除1例ASIA分级从B级改善至C级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至E级.3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积极给予抗感染、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5~7d后引流液明显减少遂拔除引流管.1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发生切口窦道形成,经清创、调整结核药物治疗后愈合.1例老年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内固定部分松动,予佩戴过伸性支具及抗骨质疏松治疗.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结核复发者.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截骨加压融合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式,该术式为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方法.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自然史研究

    作者:秦晓东;夏超;薛冰川;徐磊磊;邱勇;朱泽章

    目的 探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自然史及其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接受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手术治疗的Lenke 1A型和2A型患者197例,其中44例(22.3%)患者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男5例,女39例;年龄10~18岁,平均(15.0±2.1)岁;主胸弯Cobb角40°~69°,平均49.3°±9.3°.在初次发生远端叠加现象时与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下位椎间盘成角、LIV下位椎体偏移骶骨正中线距离.根据随访过程中的变化将远端叠加现象分为进展型和非进展型,进展型定义为椎间盘成角进一步增加>5°或椎体偏移进一步增加>5 mm,反之则为非进展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术前与术后的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参数,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远端叠加现象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4例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患者中进展组17例(38.6%),非进展组27例(61.4%).进展组Risser征明显低于非进展组(t=4.399,P<0.001);进展组47.1%的患者LIV位于充分稳定椎(substantially stable vertebra,SSV)的近端,非进展组3.7%的患者LIV位于SSV的近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值=18.142,P<0.001);在随访期间进展组的双肩不平衡改善明显大于非进展组(t=3.011,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低Risser征(OR=3.021,P<0.001)及LIV位于SSV近端(OR=10.352, P<0.001)是远端叠加现象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末次随访时进展组SRS-22评分中自我形象评分明显低于非进展组(t=2.321,P=0.014).结论 根据远端叠加现象的自然史将其分为进展型和非进展型,其中进展型接近40%.远端叠加现象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骨龄不成熟、LIV位于SSV近端.此外,远端叠加现象的进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双肩不平衡.

  • 髂骶螺钉固定模式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松;陈忠辉;陈曦;徐亮;朱泽章;王斌;邱勇;孙旭

    目的 对髂骶螺钉内固定系统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探讨髂骶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8至12月收治的腰椎病变患者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28~81岁,平均(51.9±11.7)岁.行骨盆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Light Speed工作站模拟理想的髂骶螺钉钉道.前后旋转三维骨盆图像,于S1椎弓根所在的长轴上得到佳的髂骶螺钉钉道所在的平面(宽和长的骶骨横断面),在此平面画出一条理想的髂骶螺钉通道.测量参数包括连接器相关参数(内收角、头倾角、S1椎弓根宽度、埋入深度和连接器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及髂骶螺钉相关参数(外展角、尾倾角、髂骨内钉道长度、骶骨内钉道长度、髂骶钉道大长度和髂骶螺钉进钉点与皮肤的距离).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左、右侧均成功建立1条理想的髂骶螺钉置入通道,该钉道由外向内穿过髂骨和骶髂关节至骶骨内.髂骶骨连接器相关参数方面,男性内收角、头倾角、S1椎弓根宽度、埋入深度和连接器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28.5°±6.3°, 27.9°±5.6°,(22.5±2.4)mm,(18.8±3.1)mm和(52.8±8.4)mm;女性分别为26.9°±5.7°,25.8°±7.2°,(20.4±2.2)mm,(16.9± 2.5)mm和(56.3±7.4)mm.其中男性S1椎弓根宽度较女性更宽,埋入深度较女性更深,而女性连接器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较男性更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髂骶螺钉相关参数方面,男性外展角、尾倾角、髂骨内钉道长度、骶骨内钉道长度、髂骶钉道大长度、髂骶螺钉进钉点与皮肤的距离分别为61.5°±6.6°、16.4°±3.2°、(16.6±2.8)mm、(73.0±5.7)mm、(96.8±5.5)mm、(65.0±11.9)mm;女性分别为63.1°±5.7°、16.1°±4.8°、(15.1±2.4)mm、(74.0±6.4)mm、(96.8±5.4)mm、(68.0± 11.4)mm.其中男性髂骨内钉道长度较女性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应用髂骶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S1椎弓根宽度、连接器进钉点的位置、埋入深度以及性别间的差异等;术前骨盆CT三维重建及钉道模拟有助于术中髂骶螺钉的准确置入.

  • 重度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伴骨盆倾斜三种内固定模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臻;李劼;赵志慧;曾昌淳;王斌;俞杨;钱邦平;孙旭;邱勇;朱泽章

    目的 比较髂骨钉(iliac screw,IS)、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及髂骶螺钉(iliac sacral screw,ISS)固定技术治疗伴骨盆倾斜的重度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后路IS、S2AI或ISS固定技术治疗伴骨盆倾斜的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20例)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14例;中位年龄为21.5岁(17.3,26.3)岁.脊髓灰质炎伴脊柱侧凸14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4例,肌营养不良伴脊柱侧凸2例.按骨盆固定方式分为IS组(11例)、S2AI组(6例)和ISS组(3例).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骨盆倾斜角、局部后凸Cobb角,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RS-22)评估疗效.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术前侧凸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骨盆倾斜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SS组患者随访时间较IS组与S2AI组短(H=15.183,P<0.01).IS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中位侧凸Cobb角分别为70°、35°和40°,中位骨盆倾斜角分别为24°、11°和12°,中位局部后凸角分别为36°、12°和14°.S2AI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中位侧凸Cobb角分别为70.5°、25.0°和26.5°,中位骨盆倾斜角分别为20°、10°和11.5°,中位局部后凸角分别为37°、12°和12.5°.ISS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中位侧凸Cobb角分别为64°、25°和27°,中位骨盆倾斜角分别为24°、9°和11°,中位局部后凸角分别为53°、8°和8°.ISS组和S2AI组术后侧凸Cobb角、骨盆倾斜角、局部后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ISS组术后侧凸Cobb角、骨盆倾斜角、局部后凸角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为样本量较小所致.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均无明显丢失,且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S组、S2AI组术前中位ODI分别为42%、45%,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26%、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IS=-2.943,ZS2AI=-2.207,P<0.05);ISS组术前ODI为36%,末次随访时改善至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6,P=0.068).IS组、S2AI组末次随访时SRS-22总分较术前明显减小;ISS组末次随访时SRS-22总分虽较术前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IS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断棒,行翻修手术;1例出现深部感染.S2AI组1例患者出现右侧S2AI螺钉位置不良.结论 伴骨盆倾斜的重度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IS、S2AI及ISS固定技术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改善生活质量;与IS相比,S2AI与ISS可明显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改良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李方财;陈其昕;陈维善

    目的 总结改良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的技术要点,并探讨该技术的入路相关并发症.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自行研发的改良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58例,男24例,女34例;年龄45~82岁,平均(66.1±12.1)岁.退行性脊柱侧凸2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6例,腰椎滑脱症14例,感染2例,创伤2例.该技术包括直视下操作、"安全"腰大肌入路及微型弹性拉钩的应用.患者取侧卧位,以目标椎间隙为中心取横或斜切口,沿肌纤维方向分离腹壁三层肌肉达到腹膜后,通过"安全"腰大肌入路劈开腰大肌,应用微型弹性拉钩建立工作通道行椎体间融合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入路相关并发症(包括大腿前方疼痛、麻木,腰大肌、股四头肌乏力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1±2.3)个月.58例共行腰椎椎体间融合132个节段,单节段19例、双节段10例、三节段23例、四节段6例.单节段手术时间平均(57.2±13.3)min,双节段为(94.5±31.3)min,三节段为(129.8±42.1)min,四节段为(208.3±22.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每个节段<10 ml.ODI术前平均为61.8%±20.1%,末次随访时22.5%±18.3%(t=7.572,P=0.000).术后入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2.1%(7/58),包括大腿前方疼痛6例次(10.3%)、麻木5例次(8.6%)、腰大肌肌力减退3例次(5.2%).无一例出现股四头肌肌力减退、血管损伤、交感神经损伤及输尿管损伤;三个或以上节段融合明显增加入路相关并发症(χ2=4.453,P=0.035).结论 改良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通过直视下操作、"安全"腰大肌入路及微型弹性拉钩的应用,明显降低了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入路相关并发症.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