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X线与MRI比较Perthes病股骨头突出指数的测量

    作者:张华东;杨建平;付喆;张中礼

    目的 比较X线及MRI评估Perthes病早期股骨头突出指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8月,38例Perthes病处于改良Waldenstr(o)m坏死期和碎裂期患儿资料,男35例,女3例;左侧21例,右侧17例;均单侧发病.其中坏死期14例,平均年龄(6.9±1.5)岁;碎裂期24例,平均年龄(7.4±1.4)岁.测量健侧和患侧X线片与MRI股骨头突出指数,即股骨头突出髋臼骨性(软骨)外缘的所有部分/股骨头骨性(软骨)外缘大横径×100%.结果 健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示股骨头突出指数平均为11.6%±8.2%,患侧平均为19.3%±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1.550,P=0.000).健侧髋关节冠状位MRI示股骨头突出指数平均为20.1%±5.5%,患侧平均为27.8%±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2,P=0.000).X线片测量坏死期突出指数平均值16.3%±10.2%,与健侧(13.0%±9.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9,P=0.719);碎裂期突出指数平均值21.3%±8.8%,与健侧(10.8%±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6,P=0.000).MR1测量坏死期突出指数平均值是27.9%±19.6%,与健侧(21.6%±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1,P=0.018);碎裂期突出指数平均值27.8%±5.4%,与健侧(19.6%±1.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2,P=0.000).坏死期共14例,X线片有3例(21.4%),MRI有12例(85.7%)突出征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碎裂期24例,X线片有17例(70.8%)、MRI有22例(91.7%)突出征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结论 Perthes病坏死期时X线片未观察到股骨头突出增加,而MRI可以观察到股骨头明显突出于髋臼外缘.MRI评估Perthes病早期股骨头突出指数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 肱骨髓内钉远端瞄准定位系统的应用

    作者:傅慧超;汪方;王秋根;吴晓明

    目的 探讨以电磁实时导航技术(electromagnetic field real-time system,E FRTS)为工作原理的远端螺钉瞄准定位系统在肱骨交锁髓内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采用电磁实时导航技术下置入肱骨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3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0例;年龄18~78岁,平均40.4岁;摔伤9例,交通伤15例,坠落伤6例,运动伤2例.肱骨干骨折AO分型:A1型9例,A2型14例,A3型4例,B2型5例.32例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顺行肱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其中进行远端螺钉与髓内钉之间的交锁固定时采用以电磁导航技术为原理的肱骨髓内钉远端瞄准定位系统.结果 32例患者远端螺钉交锁步骤均实现一次操作成功,即一次钻孔,一次置入交锁螺钉.远端螺钉交锁固定前的准备工作耗时156~253 s,平均(197±30)s;电磁导航下远端螺钉交锁固定耗时336~481 s,平均(393±39)s.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5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9周.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80°~180°,平均155°;前屈80°~180°,平均160°;外旋60°~100°,平均80°;内旋至L3平面17例,T7水平5例,T12平面10例.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74~96分,平均89分.27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术后2例患者因钉尾突出关节面而出现肩关节不适,在肱骨干骨折愈合后取出髓内钉,同时行关节镜下粘连松解,而后症状好转.结论 髓内钉远端瞄准定位系统用于肱骨交锁髓内钉远端瞄准定位可实现一次置钉成功,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安全、避免X线辐射的优点.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近端血栓不置入滤器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姚尧;乔梁;戎朕;薛龙;徐兴全;宋凯;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戴进;秦江辉;王业贤;杨献峰;蒋青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急性近端血栓形成,在未置入滤器仅接受抗凝治疗后待近端血栓溶解或稳定后再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9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近端出现急性血栓,经抗凝治疗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患者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69~83岁,平均(76.44±5.39)岁;9例患者均未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4例口服拜瑞妥10 mg,2次/d;2例皮下注射克赛0.4 ml,2次/d;3例静脉滴注东菱迪芙0.5 ml/次,隔天一次,同时加用克赛0.4 ml或拜瑞妥10 mg,1次/d.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近端血栓长度、凝血指标的改变,术前、术中、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血栓转归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4.00±4.06)d;血栓均位于近端,其中8例合并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发现的平均时间为入院后(3.89±3.01)d.术前近端血栓平均长度(10.78±6.10) cm(范围,4.0~20.0 cm);平均治疗(14.22±7.03)d后,5例近端血栓完全消失,3例好转,1例无变化但血栓转为稳定.治疗后近端血栓长度显著比治疗前减小[(10.77±6.10) cm vs.(4.39±6.50)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9,P=0.009).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比较中,D-二聚体在治疗后显著降低[(10.47±4.87) μg/mlvs.(2.59±1.60)μ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0,P=0.0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例出现伤口渗液较多,停抗凝药后2d血栓复发,后继续予以抗凝治疗.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8.3±7.6)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近端及远端血栓均溶解;3例仍见部分肌间静脉血栓残留;1例近端血栓较出院时好转,但仍有部分血栓残留;1例出院后血栓加重,继续抗凝治疗.无一例患者出现死亡、症状性肺栓塞以及大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 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前出现急性近端静脉血栓时,可先不置入滤器,采用药物抗凝方法治疗血栓,待近端血栓完全溶解或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 髋臼四方区组合钢板治疗髋臼双柱骨折

    作者:陈开放;杨帆;郭晓东;熊泽康;姚升;朱丰照;Drepaul Deepak;孙亭方;姬彦辉

    目的 探讨髋臼四方区组合钢板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采用髋臼四方区组合钢板治疗15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26~68岁,平均42.8岁;均为Letoumel-Judet分型的髋臼双柱骨折,其中4例合并无后脱位机制后壁骨折.术前均采集患者DICOM格式骨盆CT薄层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患者骨盆模型,充分了解骨折情况及特点,并将健侧半骨盆进行镜像打印,然后在镜像打印半骨盆模型上,模拟髋臼四方区组合钢板安放,钢板塑形备用.手术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满意复位后依次置入预弯好的弓状缘内侧钢板(主板)、耻坐钢板、髂坐钢板,分别固定前、中、后三柱,其中耻坐钢板、髂坐钢板分别与主板相组合.结果 手术时间100~24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600~1 500 ml,平均850 ml;手术切口长度9~13 cm,平均11cm;术中骨折满意复位后,置入预弯钢板,钢板与钢板、钢板与骨面均贴服良好.术后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评价,15例患者中,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7%(13/15).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分,为12~18分,平均16.4分,其中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0.0%(12/15).结论 髋臼四方区组合钢板治疗髋臼双柱骨折,一方面可阻挡四方区内侧移位,另一方面可牢靠固定完全漂浮的后柱及坐骨体;该钢板为多维度框架固定,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 骨搬移后对合端植骨内固定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居正;石展英;杨成志;王仁崇;吴昊;朱成明;谢友;毛春华

    目的 探讨伊利扎罗夫(Ilizarov)骨搬移技术联合对合端植骨内固定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下肢骨缺损患者3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单纯骨搬移技术治疗组(单纯骨搬移组)和骨搬移技术联合对合端植骨内固定治疗组(联合骨搬移组).单纯骨搬移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34.4±4.6)岁;骨缺损,股骨2例,胫骨13例;骨缺损长度(6.2±2.4)cm.联合骨搬移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33.8±5.2)岁;骨缺损,股骨1例,胫骨14例;骨缺损长度(6.5±2.2)cm.比较两组术前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术后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及下肢功能评价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单纯骨搬移组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2个月;联合骨搬移组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4个月.单纯骨搬移组和联合骨搬移组外固定时间分别为(17.6±5.4)个月和(8.4±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2±3.1)个月和(7.2±2.1)个月,骨愈合指数分别为(42.4±4.6) d/em和(21.1±2.7) d/cm,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0,1.233,2.023;均P<0.05).单纯骨搬移组和骨搬移联合组外固定指数分别为(32.4±2.1d/cm)和(32.1±2.5d/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884).ASAMI骨愈合评价:单纯骨搬移组优6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0%(12/15);联合骨搬移组优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14/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P=0.032).下肢功能评价:单纯骨搬移组优5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66.7%(10/15);联合骨搬移组优6例,良7例,可2,优良率为86.7%(13/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P=0.026).结论 单纯骨搬移技术及骨搬移联合对合端植骨内固定对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疗效均满意,但骨搬移联合对合端植骨内固定的骨愈合时间更短,骨愈合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功能评分更佳.

  • 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的分型与治疗

    作者:张辉;冯华;刘心;洪雷;王雪松

    目的 探讨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分型及使用外侧松解、股外侧肌腱切断延长、胫骨结节近端移位、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治疗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并随访2年以上的36例患者资料,男12例,女24例;年龄15~44岁,平均24.0岁;翻修手术10例,初次手术26例.依据髌骨发生脱位的屈膝角度和手法内推复位髌骨的难易程度,将习惯性髌骨脱位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的脱位角度>90°,采用外侧松解联合MPFL重建治疗;中度患者的脱位角度约60°~90°,采用外侧松解、股外侧肌腱切断延长和MPFL重建治疗;重度患者的脱位角度<60°,采用外侧松解、股外侧肌腱切断延长、胫骨结节近端移位和MPFL重建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8个月,平均38.6个月;无一例发生再脱位.轻度组1例患者的髌骨适合角由术前72°改善为术后5°,Caton-Deschamps指数为0.82,股骨滑车-胫骨结节间距(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为28 mm,股骨滑车沟角150°;Lysholm评分由术前59分改善为术后100分;Kujala评分由术前55分改善为术后83分.中度组6例患者的髌骨适合角由术前平均82.2°±11.7°改善为术后6.9°±26.4°,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ton-Deschamps指数、TT-TG和股骨滑车沟角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ysholm评分的中位数为93分,术前61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Kujala平均分,术前(55.0±4.1)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29例髌骨适合角由术前平均75.0°±27.3°改善为术后0.0°±21.0°;Caton-Deschamps指数由术前平均0.76±0.24改善为术后平均1.06±0.24;TT-TG由术前平均(22.9±5.1)mm减小为术后(6.0±4.9)mm;以上各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滑车沟角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93.7±3.0)分,术前平均(66.0±8.0)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Kujala评分平均(83.4±3.7)分,术前平均(52.3±3.7)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度组没有屈膝受限的病例,重度组中6例患者屈膝受限,平均17.5°±7.6°(范围,10°~30°),没有伸直受限的病例.分型方法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一致性检验较好(Kappa=0.918,P=0.000).结论 习惯性髌骨脱位临床分为轻、中、重度,广泛松解、股外侧肌腱切断延长、胫骨结节近端移位和MPFL重建能有效恢复习惯性髌骨脱位的髌骨对合关系.

  • 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

    作者:田维;刘兆杰;王宏川;孙玉玺;戚浩天;贾健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手术入路、内固定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采用微创复位内固定治疗32例(44处)骨盆前环损伤患者资料,男22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38.2岁;耻骨联合分离4例,耻骨联合垂直移位合并耻骨支骨折1例,闭孔内侧前环骨折3例,闭孔外侧前环骨折24例(36处,其中12例累及双侧);车祸伤14例,坠落伤12例,挤压伤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32 d,平均9.2 d.骨盆损伤AO分型:A2.3型3例,B1.2型3例,B2.2型4例,B2.3型4例,C1.1型2例,C1.2型l例,C1.3型5例,C2型4例,C3型6例.其中25例合并其他损伤,包括颅脑损伤2例,胸部损伤17例,腹部损伤8例,泌尿生殖系统损伤5例,腰骶丛损伤4例,四肢或腰椎骨折19例.4例耻骨联合分离、3例闭孔内侧前环骨折及1例闭孔内侧前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垂直移位采用改良Pfannenstiel入路空心钉固定,24例(36处)闭孔外侧前环骨折采用改良Pfannenstiel入路联合髂嵴小切口重建锁定钢板固定;25例骨盆后环损伤同期复位内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4.5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56.2 ml.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2个月,平均28.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5个月.采用Matta标准评价复位质量,优30处,良12处,可2处,优良率为95.5%(42/44).无一例骨折发生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及感染.术后1例伤口发生脂肪液化,予换药3周后治愈;1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予口服药物治疗后3个月症状消失;2例因内固定刺激致腹股沟区不适,予理疗处理后缓解;并发症发生率为9.1%(4/44).结论 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具有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及疗效优良等优点.

  • 术前骨盆CT矢状位重建图层重叠对经皮置入骶髂螺钉的价值

    作者:陈同林;王硕磊;贾卫斗;李晓波;白洪涛;郭相宾;房冰;肖颖

    目的 探讨术前骨盆CT矢状位重建图层重叠对经皮置入骶髂螺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2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资料,男23例,女9例;年龄21~75岁,平均43.2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4例,B2型13例,B3型6例,C1型6例,C2型2例,C3型1例.术前行骨盆CT扫描,将CT矢状位重建后的图层重叠,预设S1、S2骶髂螺钉入针点及通道;术中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根据预设的入针点及通道置钉.32例患者中,3例C1型、1例C2型及1例C3型骨折采用骶髂螺钉结合S1髂骨椎弓根钉固定,其余27例采用骶髂螺钉固定.记录置入每枚螺钉的时间、X线投照次数,术后行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并与预设通道进行对比.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40~24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80 ml.32例患者共置入58枚骶髂螺钉,术中置入每枚螺钉的时间为5~15 min,平均9.5 min;每枚螺钉行X线投照次数为7~15次,平均10.2次.术后CT扫描及血管超声提示所有骶髂螺钉均未切出骨皮质及损伤血管、神经,与预设通道的误差为0~5 mm,平均2.2 mm.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2周.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依据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 (29/32).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3个月.末次随访时行骨盆X线及CT检查,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螺钉无松动、断裂及退出;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 (29/32).结论 术前利用骨盆CT矢状位图层重叠预设骶髂螺钉入针点、角度及长度,可以使术中骶髂螺钉的置入更加精准,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投照次数.

  • 髋内侧入路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

    作者:刘兆杰;金鑫;孙玉玺;戚浩天;田维;李刚;贾健

    目的 探讨髋内侧入路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应用髋内侧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例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22~62岁,平均44.8岁;Pipkin Ⅰ型12例,Ⅱ型4例,均合并髋关节后脱位;车祸伤13例,坠落伤2例,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4d,平均5.3 d.16例患者髋关节后脱位均在闭合复位后行患肢骨牵引,术前常规行髋关节三维CT扫描;手术均采用髋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后置入可吸收钉进行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75 min;手术切口长约6~9 cm,平均7.1cm;术中出血80~300 ml,平均160 ml.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3个月.其中8例Pipkin Ⅰ型及3例PipkinⅡ型骨折愈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8个月;3例Pipkin Ⅰ型术后24个月随访时为骨折部分愈合;1例PipkinⅠ型及1例PipkinⅡ型骨折术后24个月随访时仍可见骨折线存在.末次随访时,Thompson和Epstein评价,优12例,良1例,可3例,优良率81.3% (13/16);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为10~18分,平均15.75分,优13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87.5%(14/16).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切口相关并发症及异位骨化.术后1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经减少活动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加重;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但患者功能满意日常生活不受影响;2例合并创伤性关节炎,予非甾体药物治疗后减轻;3例出现骨折块吸收,但患者功能满意未进一步治疗.结论 髋内侧入路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可获得良好显露,有利于复位和固定,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满意.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