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腰椎经皮内镜手术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作者:徐宝山;马信龙

    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的理念和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在脊柱内镜方面腰椎内镜开展早、应用普遍.继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之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等技术在国内蓬勃发展,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患的新兴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见效快、恢复快的优势,得到广泛关注;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并发症,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必须加强认识和预防.

    关键词:
  •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作者:张正平;王凯军;王小明;王新刚;陈广儒;冯万立;赵勤鹏;刘团江;郭华;卫建民;郝定均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历资料,对资料完整并获得36个月以上有效随访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各11例;平均年龄(54.1±10.2)岁;平均病程(5.3±1.9)个月.均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记录并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卧床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调查简表(the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结核治愈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满意率等指标.结果 2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平均(41.9±2.5)个月.虽然术后3个月病变节段后凸角度并未改善(t=0.3546,P=0.7029),但术中失血量少[(30.5±7.9)ml],术后止痛药用量低[(0.3±0.1)g],卧床时间短[(1.5±0.3)d].22例患者术后结核病灶均获得治愈且无复发.除1例患者外,其余21例(95.5%)患者植骨均达到2级以上融合.术前存在神经放射痛的患者术后均明显缓解,3例术前D级患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术后1和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SF36各项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早期生活质量优秀.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9.0%,患者对治疗过程及疗效满意.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病灶清理、异体骨植骨联合经皮内固定可能是很有潜力的脊柱结核治疗方法,可作为其他治疗措施的有力补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展.

  •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俊良;镇万新;高国勇;杨大志;罗常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共47例诊断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男31例,女16例;年龄29~62岁,平均(43.45±13.37)岁.突出复发的椎间盘位于L3,4节段4例,L4.5节段32例,L5S1节段11例.初次手术至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0~185个月,平均49个月.初次手术方式为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11例,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36例.再次手术均采取俯卧位局麻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手术,术中行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摘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探查松解神经根.术后定期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椎间角度,并计算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3.5±11.6) 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0.3±2.7)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2个月,平均(35.5±5.1)个月.ODI由术前平均51.35%± 15.29%下降至末次随访时3.3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11±1.05)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03±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2例、良9例、可6例,优良率为87.2%.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腰椎ROM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肌力下降、二便障碍、腰椎不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可靠.该术式采用侧方入路,不影响术后的脊柱稳定性,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等优点.

  • 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作者: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阎峻;宫良泰;郑燕平;李建民

    目的 总结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因腰椎疾患接受经皮内镜手术后出现疗效不佳患者的相关资料.疗效不佳定义为:①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无缓解需即刻行再次手术者;②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加重,需即刻行再次手术或经保守治疗1~3个月无缓解需行再次手术者;③术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新发症状者;④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仍存在腰部中、重度疼痛(VAS评分>5分),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者;⑤术后即刻症状缓解,随访中症状复发,影像学显示原手术节段同侧复发需行再次手术者.共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20~81岁,平均(46±1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单节段42例,双节段4例.初次手术方式包括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endoscopy discectomy,PTE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interlamina endoscopy discectomy,PIED).接受过1次经皮内镜手术者45例(PTED 41例,PIED 1例,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术3例),2次经皮内镜手术者1例(PTED).结果 诊断失误或不明确10例(股骨头坏死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漏诊脊髓型颈椎病1例;焦虑型抑郁症1例;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例;术前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终诊断不明确且术后症状无缓解者3例);手术适应证掌握不佳10例(术前单纯腰痛、无下肢症状行PTED术后出现中、重度腰痛症状加重或无改善6例;相邻同侧责任节段未处理,术后短期症状加重者1例;重度腰椎中央椎管狭窄选择经椎间孔减压,术后疗效不佳3例);手术技术导致疗效不佳者12例次(出口根损伤1例,即前述漏诊颈椎病者;椎间盘残留11例);术后3个月以上症状复发9例(PTED 8例,PIED 1例);术后顽固性腰痛6例(均为PTED,术后下肢症状缓解满意,但出现中、重度腰痛且持续6个月以上).结论 腰椎经皮脊柱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原因主要包括术前诊断及手术适应证掌握不佳、突出椎间盘切除不彻底及复发等多种因素.提高诊断、适应证选择水平及手术技术,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再手术的临床报告

    作者:徐宝山;常峰;赵刘军;杨强;张挺;顾勇杰;姜洪丰;高刚;于亮;刘越;于晨;周雷杰;黎宁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及宁波市第六医院分别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06例、491例和60例,术后分别有4例、10例和4例患者行再次手术;收集同期外院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后效果不佳在上述三家医院接受再次手术的患者13例.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6例,女15例;年龄27~82岁,平均(66.2±12.7)岁.初次手术节段:L3.41例、L4.523例、L5S15例、L3~L51例,L4~S1 1例.再次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1个月.再手术后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MacNab标准.对31例患者初次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及再次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后效果不佳及再次手术的原因.结果 三家医院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757例,其中18例(2.4%)患者行再次手术.31例患者的再手术原因:骨块卡压神经1例;神经损伤3例;腰椎失稳4例次(包括1例因减压不彻底行再次手术,术后出现腰椎失稳行第3次手术);椎间盘突出10例(包括突出物残留或复发突出);减压不彻底21例;因双侧狭窄或双节段狭窄术前计划可能分期手术4例.31例患者共接受32次再手术,手术方式: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15例、可动式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5例、可动式显微内镜下融合固定术2例、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1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2例(其中1例为第3次手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4例、开放减压融合固定术3例.再手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下肢痛VAS评分由再手术前(7.1±3.9)分降至(1.9±1.2)分,腰痛VAS评分由再手术前(6.3±3.2)分降至(1.8±1.3)分,ODI自再手术前35%±14%降至7.6%±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优11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为87.1%.结论 PT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技术要求较高,应根据技术条件严格掌握PTED适应证,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其术后再手术的常见原因为减压不彻底、椎间盘突出、腰椎失稳、神经损伤等.

  • 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作者:陈康;曾建成;修鹏;王亮;谢天航;杨志强;宋跃明

    目的 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技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龄60~91岁,平均(71.7±8.8)岁.L4.5节段40例,L5S1节段29例,L4.5、L5S1双节段7例.均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腿痛,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采用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角评估椎管减压程度,采用上关节切除率评估上关节突切除量,采用腰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6~98min,平均(64.3±23.9) min.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31.5±4.8)个月.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标准评估:优52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为92.1%.术后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1例发生蓝钳剪破硬膜囊,2例L5神经根外膜撕裂;麻醉清醒后1例发生短暂性抽搐;术后1例感觉异常,1例出现谵妄,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均得以缓解.1例手术切口愈合延迟.随访期间3例出现椎间失稳,失稳率为3.9%.术中无一例发生手术节段错误、神经根撕裂.术后无一例发生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病例.结论 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能免精准减压骨性侧隐窝狭窄、高效切除黄韧带减压软性侧隐窝狭窄,具有早期临床疗效确切、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并发症低等特点,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

  •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常峰;张挺;高刚;于晨;刘平;左艮乐;丁胜强;黄新虎;吉明明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接受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技术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2例,男44例、女48例;年龄27~92岁,平均(68.6±12.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和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同期行腰椎X线,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腰椎CT+二、三维重建及MR检查.测量手术前后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A),并分析DSCA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时间45~115 min,平均(75±15) min;术中出血量8~50 ml,平均(15±5)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4.5±5.3)个月.术前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平均为(6.75±1.28)分、(7.79±1.15)分和39.82%±5.06%,末次随访时分别下降至(2.21±1.08)分、(2.16±1.14)分和9.82%±3.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SCA由术前(55.35±12.18) mm2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02.36±15.38)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CA改变量与ODI改变量、腰痛VAS评分改变量、腿痛VAS评分改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0.612、-0.637,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DSCA改变量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以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56例、良29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92.39%.术中发生硬膜囊破裂2例,1例患者术后发生灼样综合征.术后3例患者复发,1例再次行内镜手术而治愈,1例行开放TLIF手术,1例行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技术为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并且椎管横截面积的变化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