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中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摘要: 随着加速康复理念在髋膝关节置换术中逐步应用,减轻术后炎症、缓解疼痛、预防恶心呕吐、改善患者精神、提高肌力等已成为围术期管理的重要内容.糖皮质激素作为重要的抗炎药物,已应用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治疗中,并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更科学有效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提供理论基础.
-
初次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合并术中股骨矩骨折的治疗研究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 PFF)是一个严重并发症,充分了解其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目的:识别术中易于出现股骨矩骨折的高危人群并评估其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的712例初次THA(825髋)患者资料,选取19例(20髋)术中股骨矩骨折患者,按照1∶2进行同期随机配对非骨折患者38例(40髋),将两组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假体类型、股骨近端髓腔类型、术前诊断及合并症等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这种类型骨折的发生率为2.42%(20/825),平均随访6.9±3.8个月,无一例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F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烟囱型髓腔和股骨近端结构异常的患者骨折风险更高.两组的假体植入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结论: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的股骨矩骨折(Vancouver A2型)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术前仔细评估X线片、术中轻柔操作和识别高危患者可能有助于降低术中PFF发生率.
-
肺癌伴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背景:肺癌是临床上脊柱转移癌常见来源,虽然手术在治疗脊柱转移癌时效果肯定,但对上述肿瘤来源的脊柱转移癌缺乏特异性指导意义.目的:评估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生存情况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1年12月至2014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对肺癌脊柱转移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ankel分级、EORTCQLQ-C30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脊髓损伤情况、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二便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4.7%、18.8%、14.1%.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EORTCQLQ-C30评分、二便障碍发生率均低于术前[(3.44±1.15)分vs (9.23±0.56)分,(50.26±12.58)分vs(86.42±6.94)分,35.4%(17/48)vs 60.4% (29/48)],Frankel分级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61,P<0.001;t=17.437,P<0.001;x2=6.010,P=0.014;μ=8.121,P=0.017).术后共5例(10.4%)患者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手术治疗肺癌伴脊柱转移癌患者的疗效显著,在治疗肺癌脊柱转移时值得临床合理选择应用.
-
THESSYS技术腰椎间盘切除术并发硬脊膜损伤的原因分析(附8例报告)
背景:硬脊膜损伤(dural injury,DI)是腰椎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LD)并发DI的文献报道很少,对其发生率和原因的分析研究亦很少.目的:分析THESSYS(Thomas Hoogland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PTELD并发DI的原因和表现,总结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行THESSYS技术PTELD 257例,其中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226例,合并侧隐窝狭窄同时行侧隐窝减压+椎间盘切除术31例;共8例发生DI,其中L2/3节段2例,L3/4节段1例,L4/5节段4例,L5/S1节段1例.结果:8例发生DI的患者中1例术中未见DI,但术后发生了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损伤机制不详;另外7例于术中发现DI,其中5例为神经根外侧DI,1例为硬膜囊腹侧DI,1例为硬膜囊外侧DI并于术中发生马尾神经疝出而转为开放手术.除1例转开放手术外,完成椎间孔镜手术7例,其中4例于术后发现CSFL,引流量为50~200 ml,于术后1~2d拔除伤口引流管、缝合封闭皮肤裂口并采取平卧位休息1 d;另外3例未见明显CSFL,术后引流量<10 ml,于术后24 h内拔除引流管.2例出现一过性头晕、恶心、呕吐,1例有一过性下肢麻木,1例有一过性下肢放射痛、肌力下降,3天后症状改善;1例转开放手术后出现小腿、足背麻木和踇背伸肌力下降,随访6个月时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7.9个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优4例,良4例,均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PTELD并发DI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多数经过拔除引流管、缝合伤口、卧床休息后可获得良好效果,无需特殊处理.如术中发现马尾神经疝出或术后出现难以缓解的疼痛、肌力进行性下降等神经症状者,可能需要转开放手术或再次翻修手术.
-
骨髓水肿与膝骨关节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目前的研究表明,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 BME)是引起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疼痛的重要原因,但BME在多大程度上影响KOA疼痛尚存争议.目的:探讨BME与KOA患者疼痛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79例伴有BME的老年KOA患者作为观察组,68例不伴有BME的KOA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实施视觉模拟(VAS)评分及应用3.0 T MRI行膝关节平扫,根据BME的半定量分析进行评分,分析BME与KOA疼痛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伴有BME的KOA患者中,BME越明显,疼痛程度越明显,二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BME是导致老年KOA疼痛的重要因素,且KOA患者的疼痛程度与BME严重程度呈正比.
-
新型板棒复合固定系统前路单节段固定在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Denis B型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背景:目前,后路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BF)Denis B型存在椎体稳定性差、Cobb角易丢失等缺点,新型板棒复合固定系统(PRCFS)已逐渐应用于临床.目的:比较后路复位椎弓根内固定和新型PRCFS前路单节段固定(ASF)治疗TBF Denis B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TBF Denis B型患者78例,根据前路和后路手术适应证,其中43例行后路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纳入对照组,35例行PRCFS ASF纳入PRCFS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1年椎体高度、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分级等情况.结果:PRCFS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椎体高度、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时,PRCFS组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角、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分级分布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分级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PRCFS ASF治疗TBF Denis B型可有效提高椎体稳定性,避免Cobb角丢失,快速恢复胸腰椎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新型板棒复合固定系统 前路单节段固定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
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系统:华佗(WATO)
目的 评估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AOS)系统--华佗(WATO)系统的操作精度,并进行临床应用前的检测,为系统改进和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研究包括假骨切割和尸体膝关节切割两部分,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作为术前规划和股骨、胫骨的定位工具,根据定位过程中确定的参考力线,驱动机器人做精确的截骨;对照组由高年资关节外科医生使用常规手术工具进行截骨.截骨结束后比较测量力线和规划的理想下肢力线的偏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切割了200根假骨,平均偏角为0.98°±1.17°(0°-5.3°),对照组使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工具切割了30根假骨,平均偏角为2.09°±1.96°(0.1°~7.1°).两者平均偏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进行5具尸体膝关节的截骨,平均偏角为1.44°±0.52°(0.9°~2.3°),对照组使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工具进行5具尸体膝关节的截骨,平均偏角为4.38°±2.72°(1.1°~7.9°).两者平均偏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TO系统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望在将来的临床使用中辅助关节外科医生实现更好的术后力线重建.
-
颈前路接骨板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现已被广泛重视。有研究发现接骨板固定位置与相邻节段骨化有密切关系,而接骨板固定高度与ALOD、相邻椎间盘及椎体退变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后接骨板固定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2例,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接骨板头、尾端至手术节段头、尾侧椎体的距离(PDD),PDD<5 mm为A组,PDD≥5 mm为B组:头端A组67例,B组15例;尾端A组51例,B组31例。测量相邻椎体骨化(ALOD)、椎间隙变窄(IDN)及椎体滑移(VS)等因素,评价PDD对ASD的影响。结果:头端A组骨赘形成64.2%(43/67),高于头端B组的26.7%(4/15)(P<0.01);尾端A组骨赘形成29.4%(15/51),高于尾端B组的12.9%(4/31)(P<0.01);头端(A组+B组)骨赘形成57.3%(47/82)明显高于尾端(A组+B组)骨赘形成的23.2%(19/82)(P<0.01)。头端A组中44.8%(30/67)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0.0%(6/15)(P>0.05);尾端A组中47.1%(24/51)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1.9%(13/31)(P>0.05);头端(A组+B组)43.9%(36/82)表现为IDN和VS,尾端(A组+B组)45.1%(37/82)表现为IDN和VS(P>0.05)。结论:颈椎前路接骨板固定高度对ASD有影响,PDD越小,ALOD发生率越高,而对IDN及VS并无显著影响。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的手术治疗研究
背景:在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的处理中,尺骨茎突是否需要手术固定尚存争议.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至2010年3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Hauck Ⅱ型,移位>2mm)39例,其中单纯桡骨远端切除复位内固定(单纯桡骨固定组)22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尺桡骨远端固定组)17例,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的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的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掌屈及尺偏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尺侧疼痛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而言,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优于单纯桡骨远端切除复位内固定.
-
可吸收锚钉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背景: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具有骨折块小、修复髌腱起点困难等特点,临床如何处理粉碎性骨折块及重建髌韧带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可吸收锚钉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6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42.5岁。患侧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严重,均无法用克氏针及拉力螺钉固定,术中切除粉碎性骨折块,两枚可吸收带线锚钉依次垂直于髌骨下极,沿骨横截面中轴三等分点拧入,Kessler法缝合髌腱起点,膝关节屈曲90°位8字钢丝减张带固定。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并发症。26例中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1.0±0.3)分,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Lysholm评分优18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
结论:可吸收锚钉联合8字减张带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关节液中脂联素水平与膝关节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众所周知,肥胖是引起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人群容易发生关节炎的原因是超载作用和代谢因素。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器官,它的分泌脂肪细胞因子包括脂联素进入全身循环,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病。
目的:测量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滑液中脂联素水平,分析其与膝关节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6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炎组)和19例因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对照组,行关节镜检查后排除软骨损伤)被纳入本研究。采用Kellgren-Lawrence(KL)标准对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进行评估分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脂联素在对照组和关节炎组患者血清和关节滑液中的表达水平。使用WOMAC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
结果:骨关节炎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6177.8±991.0)ng/ml]高于对照组[(5793.4±673.3)n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但在骨关节炎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浓度[(6177.8±991.0)ng/ml]显著高于关节滑液中的脂联素[(824.3±304.7)ng/ml,P<0.001)。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脂联素浓度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1,P<0.001),但血清脂联素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关联不显著(r=-0.17,P=0.18)。血清脂联素水平、滑膜液脂联素水平与MOMAC疼痛评分均不显著相关(r=-0.01和r=-0.13,P>0.05)。
结论: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液中脂联素水平与膝关节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检测关节滑液中的脂联素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