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初次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合并术中股骨矩骨折的治疗研究

    作者:丁冉;史振才;郭万首;岳德波;孙伟;程立明;刘朝晖;张念非;张启栋;王佰亮;王卫国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 PFF)是一个严重并发症,充分了解其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目的:识别术中易于出现股骨矩骨折的高危人群并评估其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的712例初次THA(825髋)患者资料,选取19例(20髋)术中股骨矩骨折患者,按照1∶2进行同期随机配对非骨折患者38例(40髋),将两组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假体类型、股骨近端髓腔类型、术前诊断及合并症等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这种类型骨折的发生率为2.42%(20/825),平均随访6.9±3.8个月,无一例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F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烟囱型髓腔和股骨近端结构异常的患者骨折风险更高.两组的假体植入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结论: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的股骨矩骨折(Vancouver A2型)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术前仔细评估X线片、术中轻柔操作和识别高危患者可能有助于降低术中PFF发生率.

  • 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付君;倪明;陈继营;李想;柴伟;张国强;卢强;郝立波;周勇刚

    背景:既往的手术技术和方法在重度髋臼骨缺损的解剖重建和精确匹配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目的:报道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病例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应用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的11例患者,收集一般资料、术中信息、影像学资料、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评估该项技术的早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双下肢长度差(limb-length discrepancy, LLD)为16~92 mm,平均(36.1±22.6)mm;术后LLD为1~21 mm,平均(7.7± 6.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LLD为0~18 mm,平均(7.0±5.7)mm.术前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hip center of rotation, HCOR)上移距离为24~92 mm,平均(51.0±19.3)mm,术后HCOR上移距离为6~40 mm,平均(22.6±10.4)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HCOR上移距离为6~41 mm,平均(22.8± 10.2)mm.术后随访期间骨盆X线片示,加强块和髋臼臼杯与其接触骨面之间无放射性透光线和假体松动.术后6个月随访时CT扫描示,加强块与髋臼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牢固固定,有良好的骨长入,匹配率为92.3%±2.5%.HHS功能评分:术前26~71分,平均(44.0±14.9)分,末次随访时68~97分,平均(84.3±9.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期间未见髋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再翻修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的手术操作简便,加强块与缺损骨面和臼杯匹配良好,术后LLD和HCOR均恢复到满意,HHS评分末次随访时改善明显,早期随访临床疗效好.

  • 跟骨截骨结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研究

    作者:赵炼;刘韶;徐军奎;鹿军;李毅;梁晓军;刘诚;赵恺;聂光华

    背景:目前针对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持续存在的儿童柔韧性平足症,跟骨截骨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是广泛使用的手术方式,但并没有很多文献报道这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目的:研究跟骨截骨术结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跟骨截骨术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手术治疗的16例(22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15足),女6例(7足),年龄10~14岁,平均(12.8± 1.2)岁.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足正位X线片距骨第1跖骨角(talo-1st metatarsal angle, T1MT)、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 TNCA)、距骨跟骨角(talo-calcaneal angle, TC),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的变化,采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比较术前及术后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6±6.6)个月(10~32个月).2例患者跟骨外侧切口浅表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换药处理后二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没有感染和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截骨面愈合.除1例患者术后3个月负重时,遗留轻度足部内侧疼痛不适,佩戴矫形鞋垫3个月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后足外翻畸形均获得纠正,内侧纵弓重建,术后4个月疼痛明显消失,患足功能恢复满意.较之术前,末次随访X线片各种测量参数除Kite角外,其余均得到明显改善.AOFAS评分从术前(46.3±4.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91.8±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跟骨截骨结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可以恢复足的正常力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短期的满意疗效,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术中三维导航技术辅助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陶晓晖;田伟;刘波

    背景:齿状突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颈椎骨折,目前,对于齿状突骨折尤其是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骨折愈合率及并发症差异较大.目的:探讨术中计算机三维导航辅助下前路螺钉内固定术对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32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39.1±12.4)岁.车祸伤18例,坠落伤10例,击打伤4例,所有螺钉均在术中三维导航下置入.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螺钉32枚,未发生与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6个月,平均(9.6±3.2)个月.29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达90.6%,3例患者获得纤维愈合,无临床症状.结论:术中计算机三维导航辅助下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骨折愈合良好,临床效果良好.

  • 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策略

    作者:高彦文;陈亚萍;徐园;王婷婷

    背景:血友病是一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疾病,出血累及小腿三头肌时可引起肌肉痉挛,并发跟腱挛缩,引起马蹄足畸形,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目的:探讨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围术期的管理方法.方法:总结199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31例.术前与血液内科合作,完成预实验,即监测凝血因子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和凝血因子抑制物,制定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术后动态监测凝血因子水平,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根据病情动态观察,酌情处理.做好伤口管理、感染预防、痛疼管理、深静脉血栓预防、功能锻炼、心理疏导等.结果:本研究共31例血友病患者,行腓肠肌肌腱延长术7例次,跟腱延长术24例次,踝关节融合3例次,术后效果满意,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血友病性踝关节病作为一种出血性疾病,手术风险大,围术期管理难度高,控制出血是关键.围术期给予周密护理,做好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做好疼痛管理、功能锻炼、心理疏导等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度过围术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闭式负压引流管与不放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新天;王炜;边焱焱;赵彦;肖刻;钱文伟;林进;翁习生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存在争议,提倡者认为放置引流管可以消除血肿,预防感染,反对者认为引流管致出血量增多,有逆行感染的可能.目的: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闭合负压引流管与不放对出血量、感染、血肿及血栓形成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按时间顺序选取),其中不放置引流管的患者100例,男33例,女67例,年龄21~80岁,平均(54.0± 15.7)岁;放置闭式负压引流管的患者100例,其中男26例,女74例,年龄21~89岁,平均年龄(60.7±14.2)岁;负压引流管于48 h之内拔除,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之差,术后住院日、深部感染、伤口感染、伤口血肿、输血率.结果:未放置引流管组和放置闭式负压引流管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诊断及术中出血量没有统计学差异.放置引流管组平均引流量为(324.6±132.3)ml.未放置引流管组术后红细胞下降值、血红蛋白下降值、红细胞压积下降值分别为(0.89±0.41)×1012/L、(27.4±12.2)g/L、0.079±0.036;放置引流管组术后红细胞下降值、血红蛋白下降值、红细胞压积下降值分别为(0.83±0.39)×1012/L、(24.5±11.9)g/L、0.109±0.040,两组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0.095、0.074),术后住院日分别为(6.3±3.3)d、(6.9±4.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未放置引流管组有2例患者输血,输血率为2%,放置引流管组有4例患者输血,输血率为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未放置引流管组关节感染率为0,放置引流管组有1例患者感染,感染率为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放置引流管组有1例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未放置引流管组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两组均未出现伤口血肿、伤口感染及不愈合,均无皮下大片瘀斑,均无下肢肿胀.结论:未放置引流管组和放置负压引流管组比较,术后红细胞下降值、血红蛋白下降值、红细胞压积下降值、输血率、术后住院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深部感染、伤口感染、皮下血肿、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不推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

  • 多段截骨矫形治疗成骨不全性下肢多骨畸形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鹏;李梅;范彧;董玉雷;吕彦泽;陆叶

    背景: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系骨骼I型胶原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导致骨强度显著降低、反复骨折、畸形愈合的罕见疾病.截骨矫形术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目的:探讨多段截骨治疗成骨不全性下肢多骨重度畸形的围术期管理、手术方法及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成骨不全合并重度下肢畸形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14.7岁(9~27岁).下肢长骨中24骨存在畸形,术前股骨及胫骨畸形成角为63°(20°~120°).结果:18骨行多段截骨弹性髓内钉固定.单骨平均截骨3.4处(3~4处).股骨侧单骨手术时间为1.7 h(1~2.5 h),胫骨侧单骨手术时间为1.2 h(1~1.5 h).股骨侧手术单骨出血量223 ml (150~600 ml).平均随访17.7个月(6~40个月).患肢部分负重时间为术后4.3个月(4~6个月).骨愈合时间5.4个月(4~8个月).无骨不愈合、再骨折发生.1例切口脂肪液化,换药后愈合.Barthel指数评分由术前45.7分(24~80分)提高到术后85.7分(78~96分).WeeFIM评分由术前50.8分(36~70分)提高到术后74.0分(60~90分).手术前后的Barthel评分和WeeFIM评分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多段截骨内固定术可有效纠正下肢力线,大限度矫正重度肢体畸形,多骨联合一期手术显著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基于焦点小组访谈建立系统化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入院评估流程的研究

    作者:王婷婷;陈亚萍;徐园;柳鸿鹏

    背景: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因基础病多、预后差、病死率高,使得护理工作量大、难度高.快速、全面的入院评估是为此类患者提供科学性、专科性个体化护理的基础.目的:探讨适用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入院评估流程,提高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入院评估质量.方法: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对临床从事骨科相关工作的6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访谈.结果:将访谈结果结合临床,并经临床实践修订,终形成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入院评估流程.该流程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一般资料和专科资料,共11个条目.结论:系统化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入院评估流程的建立并在临床中应用,不仅帮助护士在评估此类患者时能够快速且又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保证相应护理措施的科学性、专科性,更能促进临床护士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 围术期健康教育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周梅;杨文君;宋蓓;姜淑霞

    背景:日益增长的老年髋部骨折不仅使治疗而且使护理面临挑战.目的:探讨围术期健康教育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健康教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疾病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水平;干预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再次骨折发生率.结果:健康教育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组患者疾病认知度,补钙、饮食认知,遵医行为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健康教育组疼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过程,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和补钙、饮食认知,提升遵医行为,减轻疼痛,减少再次骨折,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

  • 微创接骨板接骨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凤祥;刘志清;唐坚;龚伟华;俞超;孙月华;朱振安

    背景:肱骨干骨折是常见上肢损伤之一.微创接骨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多用于治疗长骨骨折,尤其是下肢长管状骨.然而,由于上臂解剖学特殊性,使其在肱骨干骨折的治疗中受到限制.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与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并评价其风险.方法: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61例;其中,行ORIF 31例(ORIF组),MIPO 30例(MIPO组).记录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DASH评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获得骨折良好复位及内固定.术后ORIF组出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及骨折延迟愈合各2例;两组各合并浅表感染1例;无内固定失效、深部感染、骨折畸形愈合与不愈合.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X线暴露时间长于ORIF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短于ORIF组(P<0.05).术后6、12周,MIPO组DASH评分优于ORIF组(P<0.05,P<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提示功能恢复均良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IF与MIPO均可用于治疗肱骨干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恢复肢体功能.应用MIPO技术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功能恢复更快,切口更美观.然而,应用微创技术,X线暴露时间长,需注意手术人员及患者防护.

  • 维甲酸信号通路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体节发育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崇;李政;陈峰;沈建雄

    先天性脊柱侧凸为胚胎期中轴骨发育异常所致的常见脊柱畸形,妊娠期维生素A摄入缺乏或过量均可影响胚胎体节形成,进而导致椎体发育异常.维甲酸作为维生素A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核受体及其转录因子发挥相应生物学功能.维甲酸信号通路与Wnt、Notch、Fgf、MAPK、BMP等多个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调控体节发育.本文就维甲酸信号通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体节发育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荣荣;王诗军;王宇;李淳德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作为一种预测神经功能损伤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用于脊柱矫形手术.本文简述了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多模式术中监测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进展.目的是以标准的监测方法,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对脊髓功能进行实时的评估,预警术中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本文就上述监测方法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术中神经损伤的报警标准、麻醉对监测的影响因素、监测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监测指标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钟卓霖;胡建华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骨在后纵韧带中异化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临床上导致患者发生颈椎脊髓病变的常见原因.颈椎OPLL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前者包括密切随访、物理治疗及口服止痛药物等;后者包括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单开门成形术以及后路椎板切除术等.颈椎OPLL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尽相同,本文对颈椎OPLL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做简要阐述.

  • 急性假体周围感染清创方法及抗生素策略

    作者:徐一宏;徐卫东

    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近年来,采用清创及抗生素治疗急性PJI成为普遍共识.但对手术方式及抗生素选用的认识仍不够深入.本文对假体清创的手术时机、手术指征、具体手术方式和细节以及清创术后抗生素的选用进行综述,为临床PJI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 Microrna-34a靶向Sirt1调控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研究

    作者:陈蓟;刘弼;熊怡胜;黄雪晴

    背景:骨关节炎以软骨细胞凋亡为主要病理改变,miR-34a在软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研究miR-34a调控软骨细胞凋亡的机制可为预防、治疗骨关节炎提供重要依据.目的:研究miR-34a靶向Sirt1调控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模型,DAPI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软骨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4a靶向Sirt1,RT-PCR检测miR-34a及Sirt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irt1及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IL-1β干预细胞后,软骨细胞发生凋亡,miR-34a的表达升高,Sirt1及Bcl-2的表达降低;同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在软骨细胞中miR-34a靶向Sirt1.结论:在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模型中,miR-34a可以靶向Sirt1调控软骨细胞凋亡,过表达miR-34a,导致Sirt1及Bcl-2表达降低,从而促进软骨细胞凋亡.沉默miR-34a可能成为治疗骨关节炎的新方法.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基因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孙军营;林健静;栾昕宇;王方曦;李国庆;张卫飞;曾晖

    背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type 1, Sirt1)基因与骨关节炎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rt1基因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影响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方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的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鉴定软骨细胞.根据实验设计加入不同的作用物质而将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EX-527组(Sirt1基因的抑制剂,终浓度为1 mmol/L)和白藜芦醇组(Sirt1基因的激动剂,终浓度为100 μmol/L).RT-PCR检测Sirt1基因,软骨细胞外基质特异性合成基因Sox9、Ⅱ型胶原蛋白和聚蛋白多糖及软骨细胞外基质特异性降解基因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数占90%以上,表明培养细胞为软骨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中Sirt1基因mRNA表达明显上调,Sox9、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EX-527组中Sirt1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降,Sox9、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Sirt1基因能够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产生影响,且Sirt1的表达可以促进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合成并且减缓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降解.

  •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保膝治疗1例

    作者:王秋实;刘宁;郇松玮;查振刚

    合并膝内翻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是常见疾病,对这类单间室早期病例行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是一种重要的保膝治疗方式.1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右膝反复肿痛4年余,加重5个月"入院.现病史: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伴间歇肿胀,以上下楼梯为甚.于当地社区医院行关节局部封闭、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等对症治疗后局部疼痛可短期缓解,停药后症状复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