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중화검험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2/R
  • 国内刊号: 韩锟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lm@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七种循环标志物的应用研究

    作者:秦光明;金亚平;王俊宏;于路;张松照

    目的 探讨7种外周血循环标志物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确定只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其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144例,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62例,ACS患者82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46例.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sCD40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sCD40L水平(8.6±5.1)ng/L较稳定性心绞痛组(5.7±4.4)ng/L和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4.1±3.3)ng/L明显升高(P<0.01),其余标志物在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造影阳性组和阴性组,OR值大的是sCD40L(OR=1.41,95%CI 1.08~1.8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间,OR值大的是sP-selectin(OR=1.06,95%CI 1.02~1.10),而IL-6在两种分组中,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sCD40L和sP-selectin作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估计和监测可能优于其他几种标志物,同时也为进一步解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不稳定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有用的佐证.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检测在左室重构中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捷;张晶明;胡晓舟;乔蕊;崔丽艳

    目的 观察AMI患者发病第3天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其左室重构之间的关系,评价其对AMI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第3天与3个月时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之差(△LVDd)>5 mm以及发病3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作为发生心脏左室重构的依据.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6例患前壁、前间壁及前侧壁AMI的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水平,分别对患者第3天和3个月时行超声心动描述术检测LVDd和LVEF水平.结果 AMI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均值是1039.28(241.50~1184.25)ng/L.AMI患者第3天和3个月时LVDd由(50±5)mm升至(53±7)mm(P<0.05),LVEF由(53±8)%升高为(54±11)%(P>0.05).AMI后第3天NT-proBNP浓度与△LVDd呈显著正相关r=0.403(P<0.05),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395(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以AMI发病3个月间△LVDd>5 mm作为发生左室重构的依据,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以AMI发病3个月时LVEF≤40%作为发生左室重构的依据,则AUC为0.873;以AMI发病3个月间△LVDd>5 mm和3个月时LVEF≤40%作为发生左室重构的依据,则AUC为0.893.结论 AMI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水平可作为预测AMI晚期的左室重构指标之一.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微流芯片检测人血小板抗原系统基因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卞茂红;刘淼;杨鹏;黄建尧;许伟;刘淑均

    目的 建立人血小板抗原(HPA)-2、4、5系统基因型的检测方法.方法 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微流芯片检测方法,通过设计9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在一个体系中同时扩增HPA-2、4、5系统特异性的目的基因片段,利用微流芯片快速检测HPA-2、4、5系统基因型;并把分型结果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35名健康单采血小板者进行HPA-2、4、5系统分型的结果为:33名为2a/2a型,2名为2a/2b型;34名为4a/4a型,1名为4a/4b型;29名为5a/5a型,6名为5a/5b型.未发现2b/2b、4b/4b及5b/5b纯合子个体.该结果与PCR-SSP方法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用于血小板血型抗原基因分型,尤其适合于大样本检测.

  • 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mimivirus抗体的方法学建立

    作者:王沛;杜学娅;吕志华;舒春明;余红;李艳

    Mimivirus是2003年被发现的一种新的双链DNA病毒,寄生在水生单细胞动物阿米巴变形虫中.因其体积巨大,专家们初认为发现了一种细菌,因此将其命名为Mimivirus("酷似细菌的病毒")[1].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已发现Mimivirus DNA,推测该病毒可能会导致人肺部疾病[2].国内目前尚鲜见Mimivirus检测方法的报道,为探讨Mimivirus与人体肺病的关系,亟待建立一种Mimivirus血清学检测方法.

  • 肝移植急性排斥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可溶性P-选择素检测的意义

    作者:王玉亮;陈浩;车虎森;朱志军;唐志琴;江雁;姚智

    血栓调节蛋白(TM)在移植物内皮细胞中表达,在内皮受损伤时其以可溶性形式快速释放入血,可溶性TM(sTM)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物.P-选择素(P-sel)主要分布于血小板α颗粒及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可溶性P-se(sP-sel)是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1,2].本研究通过检测sTM、sP-sel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肝脏移植排斥中的应用价值.

  • 一种新型尿液检测模式的探讨及其软件研究

    作者:姜傥;张式鸿;胡伟;钟武平;苏肖丽;蔡丹

    目的 探索新型的尿液检测模式并设计相应软件.方法 通过5000例尿液样本的研究检验该模式及所制定软件规则的合理性及对检测精度的影响,旨在提高尿液检测速度的同时保证尿液检测质量.结果 采用UriAccess软件将尿干化学、尿流式沉渣计数、尿沉渣显微镜检3种方法整合,通过计算机的智能筛选、模式匹配、优势互补,提交合理准确的整合性临床报告.如此,尿液检测的阳性率达69.49%,与3种方法共同进行的结果类似(74.86%,P>0.05);UriAccess整合模式对单纯干化学方法阳性及阴性的纠正率可达37.25%,与3种方法共同进行的效果相当(38.43%,P>0.05);尿干化学+尿流式沉渣分析双重大筛选均未显示异常者占28.09%,其中96.48%的样本无异常发现,其余3.52%中,显微镜下主要可见草酸盐、尿酸盐、磷酸盐结晶及少数霉菌.当两种筛选结果发生差异时,对尿红、白细胞来讲,尿流式沉渣分析阳性的结果值得重视,必需辅以显微镜检确认;尿细菌分析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检测价值,可互为补充.结论 尿干化学、尿流式沉渣分析及尿沉渣显微镜检三种方式的结合是目前尿液筛查的佳分析模式.通过UriAccess软件进行整合既不影响该模式原有的尿液检测精度,又能大大提高尿液检测的速度,使其更加智能化.

  • 艾滋病患者淋巴细胞数和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韩扬;邱志峰;李太生;谢静;左玲燕;李雁凌;王爱霞

    目的 研究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艾滋病(AIDS)患者总淋巴细胞数(TLC)和CD+4阳性T淋巴细胞数量(CD+4T)的相关性,探讨TLC作为CD+4T替代方案在监测HIV疾病进展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分析121例患者在治疗前和HAART中TLC和CD+4T的相关性,并动态观察治疗1、6、12个月患者TLC增加值(△TLC)和CD+4T增加值(△CD+4T)的相关性.通过ROC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寻找能有效预测CD+4T>200个/μl、>350个/μl的TLC的范围;预测△CD+4T>50个/μl、>100个/μl、>150个/μl时△TLC的范围.结果 121例艾滋病患者TLC和CD+4T在治疗前相关系数r为0.723,P<0.01;在HAART后1、3、6、9和12个月时也保持一定的相关性,平均相关系数r为0.624±0.094.△TLC和△CD+4T在HAART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平均相关系数r为0.760±0.086.在HAART前用TLC<1300个/μl和<1500个/μl预测CD+4T<200个/μl和<350个/μl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HAART后1个月预测△CD+4T>50个/μl的△TLC佳临界值为>190个/μl,6个月时预测△CD+4T>100个/μl的△TLC佳临界值为>360个/μl,12个月时预测△CD+4T>150个/μl的△TLC佳临界值为>690个/μl.结论 在条件匮乏的艾滋病高发区,可以采用TLC和△TLC预测CD+4T和△CD+4T,监测HIV疾病进展和评价HAART疗效.

  • 一起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与溯源

    作者:石晓路;扈庆华;王冰;林一曼;刘小立;林和顺;贺连华;吴平芳

    本研究采用改良分子信标-实时PCR快速检测方法和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深圳市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和准确溯源.

  •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与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症的关系

    作者:李晓娜;丁进芳;王凤兰;钟兰君;李芳文;边玉军;张兴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的出现往往用来判断糖尿病早期肾病.本研究通过分析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与2型糖尿病MA症的关系,评价血浆TAFI在2型糖尿病MA症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2型糖尿病合并MA症的临床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实时荧光PCR结合探针熔解曲线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国政;李一荣;吴健民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是当前常用的检测基因多态性的方法之一,该法不仅操作时间长,且在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后,通常采用溴乙锭或银染的方法观察结果.溴乙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银染试剂相当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且对人体危害性较低的多态性检测方法.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将先进的光学技术、温控技术、荧光素标记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有机结合的新型PCR,能够对PCR每一个循环的荧光强度进行监测,故称为实时荧光PCR.双探针杂交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时荧光PCR技术,通常用于基因的定量检测,但是如果结合探针熔解曲线则可用于基因多态性和突变的检测[1-3].

  • 肝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成铭;栾材富;李少君;杨建华;曲维英;赵琪

    原发性肝癌(PLC)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有国外学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序列分析、电镜、免疫组化及细菌培养技术证实了肝癌组织中确实存在螺杆菌感染.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我们采集了PLC患者新鲜的癌组织,分别做了细菌培养和扫描电镜的金标准检测,阳性者扩增肝螺杆菌(Hp)的重要相关基因vacA、cagA,DNA序列测定作为确认试验.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确认螺杆菌与PLC相关性.

  • 嗜肺军团菌毒力岛基因聚合酶链反应分型鉴定

    作者:朱庆义;胡朝晖;梁耀铭;刘元力;潘文刚;杨瑞馥;郭兆彪;蔡文城

    目的 建立嗜肺军团菌毒力岛基因分型鉴定方法,探讨其致病特性和分布状况.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嗜肺军团菌核苷酸序列设计和合成嗜肺军团菌种和毒力岛基因鉴定引物,采用PCR法对25株军团菌属标准参考株,3株国内和20株广东分离嗜肺军团菌,53份临床标本和57份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种和毒力岛基因分型鉴定.结果 5株嗜肺军团菌标准株只有嗜肺军团菌1型(Philadelphia-1 ATCC 33152)12个毒力岛基因全阳性,其他4株只检出11个毒力岛基因.20株军团菌属中其他菌株,分别检出2~11个毒力岛基因;3株国内嗜肺军团菌检出11个毒力岛基因;广东地区分离的20株嗜肺军团菌,7株检出12个毒力岛基因,12株检出11个毒力岛基因,1株未检到毒力岛基因.53例病源不明性肺炎患者支气管洗液和痰液,PCR检测嗜肺军团菌DNA阳性5例(9.4%).结论 广东地区嗜肺军团菌广泛存在水源环境中,而且是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重要病源之一.不同血清型嗜肺军团菌所含毒力岛基因不同,毒力岛基因与致病性相关.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检测汉坦病毒RNA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宇萍;耿志洲;郭彦敏;马士恒;孟祥芝;马晓红;安洪明;李得兴;李林泽

    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危害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对HFRS患者进行汉坦病毒定量研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调查等防治实践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损伤肝脏条件培养液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

    作者:董学君;陈烨;陈小永;张国荣;邵健忠;项黎新

    目的 探索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 MN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将四氯化碳注射的小鼠肝脏进行培养,收集上清液,用于诱导BM MNCs分化.观察细胞分化中的形态变化;在1、7、14、21 d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荧光反应检测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8(CK18)、CK19、肝细胞核因子3β(HNF3β)、酪胺酸胺基转移酶(TAT)和白蛋白(ALB)基因的表达,过碘酸Schiff氏剂反应(PAS)检测细胞糖原合成.结果 诱导组细胞呈肝细胞样变化;RT-PCR检测,第7天可见AFP、CK19基因表达,第14天AFP表达增强,第21天减弱;第14天可见ALB、CK18、HNF3β基因表达,且持续到第21天;第21天TAT表达.免疫荧光反应结果显示,第21天ALB、CK18、CK19、AFP表达呈阳性;同时PAS糖原合成反应也出现阳性.结论 BMMNCs在损伤肝脏条件培养液诱导下可跨越分化为肝细胞,该方法的建立对分化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骨髓 肝细胞 肝损伤
  • 彗星试验——一种DNA损伤水平与修复能力的测定方法

    作者:王培昌;张宗玉;张建

    目的 介绍彗星试验(Comet assay)方法,并运用其分析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及外周血淋巴细胞(Lymphocytes)DNA损伤水平与修复能力.方法 将2BS或淋巴细胞悬液与1%低熔点琼脂糖(LMA)等体积混合,铺于0.5%正常熔点琼脂糖(NMA)胶面上,细胞经充分裂解、电泳、PI染色后,用Leica图象分析系统每样本分析100个细胞彗距和彗尾面积.结果 多数年轻与老龄2BS细胞、年轻与老龄人群淋巴细胞均无明显彗尾.28PD 2BS经H2O2损伤后彗尾明显,且彗距与彗尾面积随H2O2浓度升高而增大.批间(n=6)重复性实验显示,H2O2处理后细胞彗距s=1.7~3.5(μm)、CV=1.6%~2.8%,彗尾面积百分率s=1.5%~2.3%、CV=1.8%~2.5%.结论 年轻与老龄细胞DNA单链断裂水平均较低.H2O2可明显损伤DNA,其损伤水平随H2O2浓度升高而加大,彗星试验是评价DNA损伤水平与修复能力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 彗星试验 淋巴细胞
  • 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应用于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

    作者:何桂蓉;李芳芳;何林;甘志彪;方红辉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传播是宫颈癌与尖锐湿疣发生的重要病因,且HPV多重感染是宫颈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已经确定的HPV型别有100多种,其中42种与生殖道疾病有关,不同地区HPV感染类型有较大差异[1].本研究利用反向斑点杂交法,可同时检测23种HPV型别,包括18种高危型与5种低危型.

  • 多种指标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研究

    作者:范骏;郑林儿;杨美芳;高海女;陈晓明;胡敏君;范维薇;马伟杭

    移植受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超大剂量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免疫系统功能大大低于正常人,潜伏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病毒易重新激活而导致的严重感染,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受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感染因素[1].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MV抗原、IgG/IgM抗体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检测HCMV-DNA,研究其诊断价值.

  • 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检验中应重视对弱反应性标本的确认

    作者:李金明

    感染性疾病免疫血清学检验中,由于阳性判断值设定的问题及标本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免疫测定中的弱反应性很有可能为假阳性.确认方法可分为特异抗原确认的中和试验和特异抗体确认的免疫印迹或荧光抗体试验.建立对弱反应性标本确认程序,对于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和人群体检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 寄生虫病实验诊断的进展

    作者:许炽熛

    寄生虫病是我国常见的疾病,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及寄生虫学基础研究的深入,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及方法已有了很大的进展,现扼要介绍如下.

  • 猪链球菌2型致感染性综合征一例

    作者:黄焕宜;陈经雕;冯丽娇;代中华

    猪链球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本院对1例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患者的皮肤瘀斑组织液中分离出血清2型猪链球菌.

  • 硫酸铵反抽提法在纯化β内酰胺酶中的应用

    作者:凌保东;李苌清;谢勇恩;雷军;余娴

    硫酸铵价廉,不易导致蛋白质变性,常用于蛋白的分离和纯化.但硫酸铵抽提的分离纯化作用较弱,主要用于蛋白的浓缩.硫酸铵反抽提是根据在硫酸铵溶液中析出的蛋白质再次溶解有较高的选择性原理而建立的纯化方法.本研究采用配对设计对硫酸铵反抽提和抽提两法在纯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旨在为临床检验科室纯化ESBL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

  • 甲型副伤寒血培养取血量与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树坤;吴强;李顺祥;姚云波;刘红雁;曾丽萍

    甲型副伤寒(SpA)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SpA血清型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1].为研究血内细菌数、血清抗原、病程、取血量、血培养方式和阳性率间的关系,我们对3 000余例疑似SpA病例等进行了血液定量细菌学培养等相关研究.

  • D-二聚体质控品的制备

    作者:周丽艳;张志国;曲灿华;李亚疆;辛华;张文陆

    D-二聚体测定是对DIC、原发性纤溶症、肺及静脉栓塞等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在D-二聚体的测定过程中必须用室内质控品控制检测质量[1].目前国内应用的D-二聚体定量测定室内质控品均为国外进口产品,价格昂贵[2].我们创造性的利用凝血检测后剩余血浆,根据DIC发病机理,在体外试管中使其发生DIC样的反应,从而产生出大量的D-二聚体,并将其制成D-二聚体定量测定质控品,使成本降低近百倍.

  • PCR实验加样器污染的解除方法及污染对微孔板杂交的影响

    作者:杜绍财;张瑞;李俊强;魏来

    经多年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尿苷酶(UDG)是当前抗污染非常有效的试剂,在国家批准的体外诊断试剂中应用UDG抗污染已程序化.随着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聚合酶链反应已在多学科的多项研究中推广和应用,而其预防污染和抗污染研究工作依然极其重要.2000年我所曾对聚合酶链反应污染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1].

  • 肿瘤标志物临床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张青云

    肿瘤标志物(TM)对肿瘤的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至关重要.TM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和结果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肿瘤诊断和治疗效果.仅此对目前临床上TM的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等技术特点和现状,TM检测新技术,如生物芯片、飞行质谱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探讨.

  • 测量不确定度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作者:张雯艳;孙庆霞;丁家华

    测量不确定度是临床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定义,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因此,在临床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室内质控的结果去评估测量不确定度.

  • 早期肾小管损伤标记物尿Cystatin C的临床应用前景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魏有仁;张远春

    肾小管标记物对早期诊断肾小管间质损伤有重要意义,尿Cystatin C能灵敏反映早期肾小管损伤.近年开发的免疫浊度法已能应用于自动分析仪,因而能用于日常临床检验工作.尿Cystatin C检测可应用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药物毒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由于各种慢性肾疾病发病率的增高,肾小管标记物的临床应用也将不断增加.当前的问题是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并按循证检验医学的要求进行进一步论证,在临床检验中可采用一次尿作样品,用尿肌酐比值来报告.

  • 关于《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解读

    作者:尚红

    依据2006年1月29日国务院公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工作应遵循标准防护原则,确保医疗安全,同时注意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隐私,并不得因就诊患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如果执行<条例>不力,将接受不同程度的处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疗工作者应依据<条例>规定,明确职责及权益,做好艾滋病的医疗工作,为我国艾滋病的防治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责任 法律 HIV
  • 胃液稳定微泡试验及表面活性蛋白A检测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测的意义

    作者:辛玥;郑荣秀;王静;初桂兰

    目的 探讨胃液稳定微泡试验(SMT)及表面活性蛋白A(SP-A)检测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预测意义.方法 110例胎龄24~36周,体重1160~2010g,出生1h内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抽取胃液1~2ml行SMT,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P-A浓度.结果 发生RDS早产儿的胃液稳定微泡数及SP-A浓度均低于未发生者[SMT:(5.7±2.4)个/mm2比(12.4±6.0)个/mm2,t=8.355,P<0.01;SP-A:(214.2±59.9)μg/L比(390.7±120.8)μg/L,t=10.232,P<0.01].胃液SMT、SP-A诊断RDS的佳临界值分别为微泡数≤7个/mm2、SP-A≤220μg/L.SMT诊断RD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总准确率均高于SP-A测定(88.2%比67.6%,x2=4.19,P<0.05;89.5%比65.8%,x2=12.28,P<0.01;78.9%比46.9%,x2=9.21,P<0.01;94.4%比82.0%,x2=5.14,P<0.05;89.1%比66.4%,x2=16.41,P<0.01).结论 胃液SMT是预测RDS快捷、简便、经济、可靠的手段.与SP-A测定相比,该法预测效果更加准确.

  •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测序技术在检测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李丹;吴永和;闵大六;汪朝晖;郑俊峰;孙大光;马旭

    目的 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测序技术在早期检测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RCA1基因,该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直接进行DHPLC分析;有峰型改变的样本作测序分析,以确认突变.结果 从124例乳腺癌患者中共发现9种突变.包括7种错义突变,其中,1例Stop598,1例A807E合并E809L,1例A807E,2例Y856H,1例T967S,2例I1170F,1例R1203G;一种存在于一号内含子的突变,即IVS101-10 T>C17例;一种2号外显子的5'非翻译区突变,即A118T 2例.此外,在乳腺癌标本和正常对照标本中都发现有几处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9种乳腺癌患者可能发生的突变类型,为今后临床应用DHPLC对高危人群BRCA1基因进行早期基因检测提供了9个位点.DHPLC-测序技术可快速、方便地区分带有碱基替换和小片段缺失的DNA片段,是一种可用于早期临床诊断乳腺癌BRCA1基因改变的高效、灵敏和操作简便的方法.

  • 干血斑样本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前病毒基因诊断的研究

    作者:张麒;王临虹;潘品良;邓红;姚均;蒋岩

    目的 研究干血斑(DBS)样本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前病毒DNA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59例静脉吸毒HIV-1感染者和22名HIV-1阴性健康人EDTA抗凝静脉全血5ml,保存全血1 ml,另用50μl制备干血斑样本后,分离血浆.QIAamp Blood Mini试剂盒和10%Chelex 100树脂分别提取全血和干血斑中细胞DNA.Roche Cobas Amplico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IV-1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HIV-1Env基因Gp41区,gag基因,pol基因分别用2对外侧和内侧引物,按照套式PCR方法,进行扩增.以HIV-1任何两个基因区扩增结果组合判断HIV-1感染.结果 在重复2~3次的前提下,59份DBS样本HIV-1感染基因诊断敏感度93%(95%可信区间89%~97%),34份全血样本94%(95%可信区间89%~98%).x2检验显示,两种样本用于HIV-1基因诊断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份两种阴性样本特异性均为100%(95%可信区间95.93%~100%).8份血浆病毒载量(VL)>4.0 Log的DBS样本用于基因诊断的可重复性和HIV-1感染样本检出率优于5份VL<4.0 Log样本.18对全血和DBS样本HIV-1基因诊断一致性分析,符合率94%,一份DBS样本HIV-1特异三个基因片段均未扩增.结论 干血斑样本易采集,便于运输,保存条件低,费用低廉,用于HIV-1基因诊断时与全血样本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病毒载量<4.0 Log的样本,为增加检出概率需要对样本重复检测.DBS样本HIV-1基因诊断方法适合于无条件立即处理血样本的偏远地区或采样困难的感染者的诊断,及HIV-1母婴垂直传播研究中婴幼儿感染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 血液保存 HIV-1 DNA 病毒
  •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CD3156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

    作者:秦效英;李国选;江滨;陆道培

    目的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CD3156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健康正常人位于17q23编码CD31基因第8外显子563位点附近的DNA片段,应用DHPLC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多态性分析,将不同峰型的PCR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参考序列对照分析.结果 PCR扩增片段为203bp,经DHPLC分析有3种不同峰型,经与测序结果比较,G/G纯合峰型、A/A纯合峰型、G/A杂合峰型明显不同,3种基因型的个体得到明确区分.74名健康正常人中CD31-563S(AGC)的基因频率为0.514,CD31-563N(AAC)的基因频率为0.486.结论 DHPLC可以高效、经济、准确的检测CD3156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

  •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

    作者:尚红;张子宁

    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在HIV感染的诊断、疾病进展的监测、抗病毒疗效观察和耐药监测中至关重要,目前临床检测内容包括HIV抗体、p24抗原、HIV病毒载量、CD+4 T淋巴细胞计数等.HIV的检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和<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版,以下简称<规范>)进行.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审专家介绍

    作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部

    居军<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审专家,主任检验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7年生,甘肃籍.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检验师,1999年破格晋升为主任检验师.现为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部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甘肃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并担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传染病学专家组委员,甘肃省医学会第六届医学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检验杂志>常务编委,<临床检验杂志>特邀编委.2000年被确定为甘肃省卫生厅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诊断研究.主编<新编临床检验参考值>(甘肃文化出版社),参与编写<实用医学分析技术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泌尿男科肾脏疾病实验诊断与研究方法>(人民军医出版社),发表论文30余篇.

  •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临床检验医学中心

    作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部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始建于50年代初,2006年被批准为全军临床检验医学中心,是具有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现代化检验设备和技术力量在西北地区居首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中心建立了标准化实验室,是西北地区第一个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和国家卫生部PCR检测实验室验收的科室.中心设有临床检验、临床化学、微生物、免疫、内分泌、临床分子生物学及实验诊断学教研室和中心实验室8个部门.1991年被批准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并承担大学本科生、专科生<实验诊断学>的教学任务,2004年被批准为全军优生优育研究所组成单位,科室近年来连续被学校评为先进科室和先进党支部,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2004年被评为总后勤部基层建设标兵单位.科室目前是全军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检验学会主任委员单位.

中华检验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