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중화검험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2/R
  • 国内刊号: 韩锟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lm@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植生拉乌尔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初探

    作者:解春宝;喻华;肖代雯;杨永长;姜伟;刘华;黄文芳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1株植生拉乌尔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2010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1例患者的引流液分离出1株植生拉乌尔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MIC;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EDTA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β内酰胺酶;PCR扩增检测A类碳青霉烯酶( KPC)、B类碳青霉烯酶( NDM、IMP、VIM、SIM)、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CTX、TEM、SHV)]和AmpC酶(FOX、EBC、ACC、DHA、CIT、MOX)基因。结果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菌株对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内的9种抗生素均耐药,对美罗培南的MIC高达32 mg/L。该菌仅对亚胺培南保持中介,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敏感。菌株的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均为阳性。 PCR扩增B类碳青霉烯酶基因IMP和2种ESBLs基因CTX、SHV为阳性,其PCR产物经测序后同GenBank数据库比对后证实分别为IMP-4、CTX-M3和SHV-12。其余耐药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在植生拉乌尔菌中检测出IMP-4,且IMP-4合并产ESBLs可能是该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59-462)

  •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肺癌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阳颺;朱晓;娄加陶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在提示肺癌患者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525例初诊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全血RDW数据。对全部525例患者根据分期、有无转移等分组,并进一步对其中405例有转移者根据转移程度及其中246例有远端转移者根据远端转移器官数分别分组。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RDW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肺癌转移患者外周血RDW水平为14.5(13.0~15.4)%,显著高于未转移者[12.7(12.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597.500,P<0.05)。对于不同分期的肺癌患者,Ⅲ期、Ⅳ期组的 RDW[14.6(12.9~15.4)%]显著高于Ⅰ、Ⅱ期组[12.6(12.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549.000,P<0.05)。 RDW与分期、是否转移有一定相关性(r=0.508、0.470,P均<0.05)。 ROC曲线分析表明,RDW鉴别诊断肺癌是否发生转移、远端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95% CI:0.787~0.859)和0.710(95%CI:0.655~0.765)。以Youden指数大时的切点作为诊断肺癌转移的cut-off值(14.25%),此时敏感度为56.8%,特异度为98.3%,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 RDW值的变化对判断肺癌患者转移情况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44-446)

  • 《临床分子诊断学》一书出版

    作者:徐建

    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潘世扬教授主编的《临床分子诊断学》一书,已于2013年1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为大16开精装本,共200余万字,彩图400余幅。《临床分子诊断学》由国家临床检验重点专科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主持,来自国内40多位活跃在一线的从事分子诊断、分子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3个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编写委员会,经反复讨论,精心编著而成。全书内容分三篇,共50章。基本原理及技术篇,着重介绍分子诊断项目走向临床应用过程中所需经历的参考区间建立、临床应用的评估和应用后的循证评价。可为学习和从事分子诊断的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理论知识,也可为从事分子诊断转化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指导;在分子检测技术方面,除了介绍核酸扩增、电泳、生物大分子标记等经典的分子检测技术外,本书还系统阐述了纳米、质谱、生物芯片等近年来开始在临床应用的新技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快速发展的分子诊断技术打开了一扇门。分子标志物及其检测篇,集中介绍了近年来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有已经在临床应用多年的标志物的再评价,更有一些新的标志物的介绍、前景展望和价值评估,在分子标志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架起转化医学的桥梁。疾病分子诊断篇,立足临床常见疾病的分子诊断,以诊疗路径为线索,系统阐述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疗常规基础,重点介绍了分子诊断的应用,有助于加强检验和临床之间的相互了解。

  • C D2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夏敏;杨静薇;高原;廖雪莲;刘家应;李红;刘青;张泓

    目的:分析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ALL)中CD20表达和临床特点,探索CD20在评估预后中的作用。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初诊125例B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男79例,女46例,年龄2个月~14岁,所有患儿均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初诊时的免疫分型和微小残留病变( MRD)筛选,对存在MRD标记的患儿在诱导缓解的第35天进行MRD监测。根据CD20表达将B-ALL患儿分为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对各组的临床特点、免疫分型分期、MRD、危险分层和总体生存率等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生存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发B-ALL患儿共125例,CD20阳性组48例,阴性组77例,中位年龄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D20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初发时的白细胞计数、融合基因、免疫表型分期以及危险分层等均无差别; CD20阳性组患儿的第35天MRD阳性发生率为35.4%,明显大于CD20阴性组的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6,P<0.05),而总体生存率(OS)为75.0%,明显小于CD20阴性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0,P<0.05)。结论初发B-ALL的CD20阳性表达与ALL总体生存率低相关,可能为联合选择美罗华靶点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47-450)

  • 抗 MCV 抗体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毓刚;吴丽娟;胡宗海;陈莉;彭燕

    目的: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并建立基于抗瓜氨酸蛋白/肽抗体( ACPAs)检测的新的AS诊断方法。方法通过诊断性研究,ELISA法检测121例AS患者( AS组)、97例RA患者( RA组)、103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抗MCV抗体及抗CCP抗体,流式细胞法检测AS患者淋巴细胞表面HLA-B27表达,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RA患者和AS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IgM(RF-IgM),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抗MCV抗体对AS的诊断价值,确定诊断临界值。各组间抗MCV抗体及抗CCP抗体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结果AS组血清抗MCV抗体水平18.13(12.36~25.83) U/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1.60(8.41~13.54) U/ml(U=2413,P<0.001),而抗CCP抗体水平在两组间[AS组6.22(4.30~8.07)U/ml,健康对照组6.01(3.77~7.58)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421,P=0.094);抗MCV抗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14.67 U/ml为佳的诊断临界值,采用此临界值,诊断敏感度为0.645,特异度为0.942,在HLA-B27阴性和阳性AS患者中,抗MCV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U=133.5,P=0.001;U=2279.5,P<0.001);使用抗MCV抗体和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RF-IgM联合检测鉴别诊断AS和RA的敏感度分别为60.3%(73/121)、62.8%(76/121),特异度分别为89.7%(87/97)、90.7%(88/97),特异度高于抗MCV抗体单独检测(16.5%,16/97)。结论抗MCV抗体可以作为一种新的AS血清诊断指标,确立的新AS诊断临界值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对不同HLA-B27状态的AS患者有同等的诊断效力,使用MCV抗体和抗CCP抗体( MCV+CCP-)或RF-IgM( MCV+RF-)联合检测分析可以有效对AS和RA进行鉴别诊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55-458)

  • 宁夏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洁;邱玲;程歆琦;王青;倪兰;国秀芝;程倩;韩建华;徐涛;朱广瑾

    目的:探讨我国宁夏人群中载脂蛋白E( 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2011年10月至11月,随机选取宁夏地区528名健康体检人群(男296名、女232名),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生化检测,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PCR(multi-ARMS PCR)技术,对ApoE基因进行分型,分析基因型与血清血脂水平和尿酸水平的关系。非正态分布者比较采用致和检验。结果 ApoE常见的6种基因型均可检出,不同ApoE基因型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尿酸( UA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poE ε2/3基因型的 TC [(3.50±0.83)mmol/L]、LDL-C[(1.87±0.60) mmol/L]水平低于ε3/3[(3.85±0.84)mmol/L、(2.24±0.69) mmol/L]和ε3/4[(3.89±0.78) mmol/L、(2.34±0.68) mmol/L]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19,P<0.05。 UA水平[(374.9±97.8) mmol/L]则显著高于ε3/3[(328.4±105.5) mmol/L]和ε3/4[(339.2±98.3)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2,P<0.05。进一步对年龄、性别、地区等因素进行校正后ApoE基因多态性对UA水平的影响依然显著。结论 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尿酸水平相关,含ε2等位基因者具有更高的血清尿酸水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34-438)

  • 平均血小板体积在健康及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分布水平的研究

    作者:薛静;吕丽霞;李巍;严丽;闫华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在空腹血糖( FPG)正常的健康人群及空腹血糖受损( IFG)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5至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499名健康体检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35~80岁,平均45岁,男184名,女315名。根据FPG水平将其分为4组( G1~G4):G1组125名(3.89 mmol/L≤FPG <5 mmol/L ), G2组121名(5 mmol/L≤FPG <5.5 mmol/L),G3组142名(5.5 mmol/L≤FPG<6.1 mmol/L ), G4组111名(6.1 mmol/L≤FPG<7 mmol/L),其中G1~G3为正常血糖组,G4为IFG组;同时平行观察89例同年龄段确诊Ⅱ型糖尿病组( G5)。结果 MPV 值随 FPG 水平升高而升高, G1~G5组 MPV 值分别为(8.62±0.77) fl、(8.85±0.80) fl、(8.90±0.69) fl、(9.14±0.78) fl 和(12.03±1.42) fl;糖尿病组(G5)MPV 值[(12.03±1.42) fl]显著高于IFG组(G4)[(9.14±0.78) fl]和正常血糖组[G1(8.62±0.77) fl、G2(8.85±0.80) fl、G3(8.90±0.69) fl](F=12.773,P<0.01);IFG组(G4)MPV值[(9.14±0.78) fl]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G1(8.62±0.77) fl、G2(8.85±0.80) fl、G3(8.90±0.69) fl](F=12.773,G4较G1和G2, P<0.01; G4较 G3,P<0.05);正常血糖组中,较高血糖组G3的MPV值[(8.90±0.69) fl]明显高于较低血糖组G1[(8.62±0.77) fl],F=12.773,P<0.05;MPV与正常血糖组、IFG组及糖尿病组的FPG均显示一定相关性( G1~3:r=0.22,P<0.05;G4:r=0.26,P<0.01;G5:r=0.29,P<0.01)。结论 MPV水平在不同FPG水平人群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中IFG组MPV水平较正常血糖组显著升高,MPV与FPG水平存在相关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51-454)

  • 不同厂家腺苷脱氨酶测定结果的可比性调查与结果一致化

    作者:郑松柏;何丽萍;韩丽乔;王建兵;林海标;庄俊华;徐建华;黄宪章

    目的:调查国内不同厂家腺苷脱氨酶( ADA)试剂的基本性能及结果可比性情况,探讨实现其结果一致化的途径,为ADA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评价国内10个厂家ADA试剂在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空白检测限、不精密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使用参比系统对新鲜血清校准品进行赋值,比较其校准各检测系统前后的偏差;从8种厂家校准品中筛选基质效应小的校准品作为长期校准品,经比对实验调整靶值后实现各检测系统ADA检测结果的一致化。结果10个检测系统的空白检测限为0.1~6.3 U/L,各检测系统的批内不精密度和室内不精密度均小于5%,实测线性范围除系统9外均超过厂家说明的线性范围;新鲜血清校准后各检测系统平均相对偏差从14.0%下降至3.0%。长期校准品校准后各检测系统间平均相对偏差为1.8%。各检测系统统一参考区间为5~24 U/L。结论10个检测系统基本性能良好,但各系统间可比性差;新鲜血清和互通性好的校准品可实现ADA各检测系统结果的一致化,提示了ADA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39-443)

  •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建立与医学检验

    作者:潘柏申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在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中有着重要临床意义。了解这些eGFR公式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过程,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01-403)

  • 急性肾损伤的实验室检测标志物

    作者:俸家富

    急性肾损伤(AKI)是十分常见且严重的临床问题。血清肌酐(Scr)和尿量仍然是诊断AKI常用的生物标志物。然而,二者都不是诊断AKI理想的指标。近年来,许多较SCr更具检测潜能的AKI生物标志物在各类实验室和临床得以研究确定。目前新兴的AKI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白介素-18、人肾脏损伤分子-1、胱抑素C和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临床上有了一些重要进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10-414)

  • 尿白蛋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唐文佳;吴炯;郭玮;潘柏申

    尿白蛋白是肾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但在临床应用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尿液标本类型、判断阈值的确立、检测系统标准化等多个方面有待加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20-424)

  • 血肌酐与胱抑素C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戎

    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下降程度与其死亡、心血管事件和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风险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常用基于血肌酐或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估算方程对肾功能进行评估。虽然不断改进基于肌酐的GFR评估公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肾功能,但肌酐在估算GFR方面存在的先天缺陷是难以克服的。大量研究发现,以胱抑素C为基础的肾小球滤过率估算方程相对于以血肌酐为基础的肾小球滤过率估算方程在评估慢性肾脏病预后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前者特异性更好,可以减少对于低危患者的不必要的肾科就诊和检查,又可以使高危患者得到更准确地辨认从而及时就诊干预。本文着重介绍肌酐和胱抑素C在慢性肾脏病诊断及预后风险评估方面的差异。(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15-419)

  • 肾脏病发作概念的问世与急性肾损害分类和诊断标准更新

    作者:徐国宾;王国洪;刘德洪;王宏志

    急性肾损伤( AKI)是一种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的临床综合征。为提高对AKI的认识,有学者提出肾脏病发作的概念,其后透析质量指导组( ADQI)发布了2013广义AKI分类和诊断建议。ADQI广义标准将AKI分为单纯尿肾小管损伤标志物阳性、血清肌酐未升高和功能损伤标志物阳性(血清肌酐急性升高或尿量快速减少)两类。肾脏病发作概念及广义AKI诊断标准的提出将进一步推进AKI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决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04-405)

  • 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作者:邱玲;国秀芝

    慢性肾脏病( CKD)是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肾小球滤过率( GFR)是CKD早期诊断和正确分期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准确便捷的估算GFR一直是临床工作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介绍了基于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建立GFR评估方程( eGFR)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研究方法对于方程评估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eGFR国内研究和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建议:(1)扩大研究规模(多个中心)和样本例数,建立和验证适用于国人的eGFR方程;(2)规范研究中的GFR“金标准”,统一分析评估法;(3)推进肌酐和胱抑素C检测结果一致化与标准化是方程广泛应用的基础。(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06-409)

  • 急性肾损伤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林;郭玮;潘柏申

    急性肾损伤( AKI)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AKI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住院周期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目前的诊断工具对AKI的早期诊断灵敏度较低。寻找一个早期、可靠、重复性好、经济和精确的AKI生物学标志物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许多血清和尿液蛋白质作为可能的AKI早期标志物被广泛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25-429)

  • 艰难梭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伟;刘文恩

    近年来艰难梭菌感染性疾病发病危险因素在增加,如潜在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年龄、抗生素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等,尽管出现了利福昔明、硝唑尼特、替加环素、雷莫拉宁、非达霉素等新型抗生素以及腔内毒素中和剂、生物治疗剂、粪便移植、全身抗体方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非抗菌药物,艰难梭菌感染率及复发率仍居高不下,疫苗是防治艰难梭菌感染的理想的途径和方法。艰难梭菌疫苗的研究已近20年,目前除了针对A毒素与B毒素的单克隆抗体疫苗、类毒素疫苗在人体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外,一些针对毒素受体及艰难梭菌关键致病因子的基因重组疫苗在动物实验中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30-433)

  • 应用 miniVIDAS 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作者:郭昌能;余雅雯;王贵洋;邓伟健;郑慧明

    衣原体是一种能引起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以沙眼衣原体为主[1]。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疾病范围广泛,女性感染衣原体可致继发不孕、异位妊娠等严重后果;在男性可引起尿道炎和急性附睪炎。近年有研究更指出衣原体感染可能会造成男性及女性体内产生抗精子抗体,引起免疫性不孕[2]。在纸币和硬币上也发现有衣原体,可见衣原体在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3]。近年来,经典的性传染病发病率逐渐下降,在某些西方国家,衣原体及支原体引起的性病发病率却逐年上升,其发病率甚至已超过淋病而占据性病的首位[4]。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常见的细菌性性传播疾病,根据其2010年进行的性病调查,衣原体感染报告病例数为426例/10万[5]。在中国,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衣原体感染率为37.42例/10万[6],可见沙眼衣原体感染对于世界性公共卫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 呼吸系统蠊缨滴虫实验室形态的识别

    作者:杨麦贵;杨铮;杨阳;岳波;郝晓柯;郑善銮;颜楠

    近年国内随着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的开展,呼吸系统罕见的机会性致病病原体蠊缨滴虫检出报道增多,根据多年临床检测经验及动物实验结合报道文章的图片研究分析,报道的蠊缨滴虫似为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应引起同仁们的重视,防止错判错报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误诊。(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77-478)

  • 关于医学科技论文中统计学分析部分的撰写

    作者:张媛;韩锟

    通过结合具体实例介绍医学期刊中经常出现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错误,分析了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错误及不明确之处,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供参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73-474)

  • 信息化管理实现检验标本周转时间的实时监控

    作者:权文强;田佳乐;戴燕;李冬;万海英

    随着条形码标本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医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程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信息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转变或再造了实验室的操作方式和业务流程。检验标本周转时间( TAT)是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检验流程中的各时间节点,建立适用于临床需求的标本流程监控程序,实现对流程中关键节点的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监控,可以有效缩短TAT,提高报告及时率,从而避免临床投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75-476)

  • 肿瘤分子诊断与治疗新概念研讨会报名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肿瘤是全球性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随着环境、生活压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癌症近20年来发病率上升很快,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恶性肿瘤已经给全球包括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不断寻找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对控制癌症至关重要。肿瘤分子诊断是集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统计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并对其进行检测,以达到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目的的综合手段。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要考虑的微生物学因素

    作者:李军;邹明祥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形式日趋严峻。本文着重阐述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与临床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及微生物实验室参与临床会诊时提供一些思路。

  • 临床全自动血培养新思路

    作者:李莎

    2014年中华医学会第八次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展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上,美国BD公司下属BD诊断系统业务,正式推出了BACTEC TM FX4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用于血液等无菌体液的细菌培养及检测,这是一项血流感染病原学检测领域的国际领先解决方案。数据显示,全球每分钟就有14例血流感染发生,病死率达20%~50%。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血培养及细菌鉴定和药敏的结果制定及调整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对于发生严重血流感染的患者,每延迟1小时的有效抗生素治疗,其病死率会增加7%。因此,快速准确的血培养结果至关重要。此系统采用小容量模块化设计,可直接连接实验室的信息系统,能够在满足当前检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模块的扩展来满足实验室未来标本量增加的需求。在医院临床科室配备模块化的血培养设备,及早对血标本进行培养,并能及时同步到实验室信息系统即称为“卫星式”血培养。卫星血培养无需标本的运转,也不受实验室工作时间的限制,从而大幅度减少标本培养的延迟时间。研究表明,在特定临床科室开展卫星血培养之后,从样本收集到血培养结果报告的时间平均缩短10.1小时,初次抗生素治疗调整时间也从原本的64.0小时缩短到42.8小时。

  •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作者:本刊编辑部

    在医学论文中正确、合理使用专业名词缩略语可以达到精简文字、节省篇幅,使文章读起来更精确易懂的目的。现将检验医学专业领域为大家所熟知的专业名词及专业机构缩略语公布如下(按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本刊在论文中将不再注释其中文。

  • 浙江省医学会检验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名单

    作者:浙江省医学会检验分会

  • 《中国临床实验室血液标本分析前标准共识》一书出版

    作者:兰南

    由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府伟灵教授主编的《中国临床实验室血液标本分析前标准共识》一书,已于2014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为小16开精装本,共18万余字,彩色印刷。此书由24位全国知名的检验领域专家精心编著而成。临床实验室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已经成为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于此阶段的标准还未在业界达成共识。此书立足于国际领先的标准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特点,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尝试。标准共识的制订就是对当前实践中经验的总结以及科学研究中新成果的体现,所以此次标准共识的制订对整个检验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水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医疗行业的技术交流和应用发展。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们建立相关程序消除不必要的或者重复的资源浪费,为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和服务水平作出贡献。此书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邮购可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邮购部联系,电话:010-59787592,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政编码:100021。

  • VILIP-1和 NR2多肽联合检测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刘晓丽;张秀芝;孙长义;蔡军;姜晓峰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和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 NMDA-R)裂解产物NR2多肽水平,并探讨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可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出现症状24 h内)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IS,出现症状72 h内)患者340例、健康体检者102名、有血管危险因素的对照者98例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VILIP-1和NR2多肽的水平。各组间VILIP-1和NR2多肽水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并对VILIP-1和NR2多肽水平进行组间的独立和联合诊断性能分析。结果 IS组血清中的VILIP-1和NR2多肽浓度分别为9.80(1.90~14.22)μg/L 和14.40(5.60~27.91)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VILIP-1:0.02(0.01~0.09),NR2:0.33(0.02~1.15),χ2=5.61、9.54,P<0.001]、血管高危因素组[VILIP-1:0.03(0.02~0.16),NR2:0.27(0.01~1.54),χ2=6.74、10.62,P<0.001]和非脑卒中组[VILIP-1:0.04(0.03~0.19),NR2:0.53(0.45~1.21),χ2=3.78、7.63,P<0.001]。 VILIP-1和NR2多肽浓度在发病的初3 h内显著升高。 NR2多肽浓度在IS组明显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0.47(0.23~1.32)μg/L],曲线下面积(AUC)为0.934,具有较强的诊断性能。 VILIP-1和NR2多肽联合检测区分IS与其他对照者时,AUC为0.974,显著高于单独检测VILIP-1(AUC=0.849)和NR2(AUC=0.862)的结果。结论 VILIP-1和NR2多肽是早期诊断IS比较敏感和特异的指标,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IS患者早期的诊断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69-472)

  • 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复检规则的制定及应用评估

    作者:吴晓华;肖迨;李秋晨;柯群

    目的:制定针对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检测结果的尿液镜检复检规则。方法收集2013年3至5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尿液常规标本共3154份,用于建立复检规则。用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对3154份尿液标本进行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进行显微镜检查,以此结果的平均值为判断标准,对3154份尿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检规则的设置。根据自动化尿液分析工作站的检测方法,设计制定4种方案如下:(1)方案1:单纯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检测的潜血(BLD)、中性粒细胞酯酶(LEU)、蛋白(PRO)、亚硝酸盐(NIT)任一参数出现阳性;(2)方案2:单纯尿液有形成分仪器检测的RBC、WBC、管型(CAST)任一参数出现阳性;(3)方案3:联合干化学与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的BLD、LEU与RBC、WBC结果不一致,或定量结果梯度相差2个或2个以上;(4)方案4:联合干化学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BLD、LEU与RBC、WBC结果不一致,及CAST阳性或有报警提示出现,均进行复检。对4种复检规则方案分别进行评估,并选取400份尿液常规标本对该复检规则进行临床验证,评价其有效性。结果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标准,用于建立复检规则的3154份尿液标本中,阳性标本占43.47%(1371/3154),阴性标本占56.53%(1783/3154)。其中RBC阳性标本占55.58%(762/1371), WBC 阳性标本占59.66%(818/1371), CAST 阳性标本占6.42%(88/1371)。制定的4种方案的复检率分别为44.48%(1403/3154)、45.69%(1441/3154)、26.09%(823/3154)、28.95%(913/3154),假阴率分别为7.13%(225/3154)、4.53%(143/3154)、2.73%(86/3154)、1.02%(32/3154)。方案4的假阴性率低,复检率也较低,为理想的复检方案。选取400份尿液常规标本对其进行验证,其假阴性率为0.75%(3/400),复检率为26.25%(105/400),图片审核修正后的复检率为14.50%(58/400)。结论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的佳复检方案为联合干化学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BLD、LEU与RBC、WBC结果不一致,及CAST阳性或有报警提示出现时均应镜检。(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65-468)

中华检验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