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牙周临床治疗Ⅰ.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及治疗

孟焕新;张立

摘要: [专家荐言]牙周病在我国是高发疾病,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口腔医师中,能够提供合理、合适的牙周治疗者的比例极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牙周病防治的需求肯定会不断增长,单纯的"洁牙术"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口腔医师必须扩展和规范自己对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知识及技能,以应对公众对牙周治疗的需求.由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口腔临床诊疗指南>和<口腔临床操作技术规范>两本书是口腔医师执业的基本标准.作为这两本书的补充,<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在2005年将刊出牙周临床治疗系列讲座,以帮助读者了解牙周病诊治的基本知识和新概念.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300名正常上前牙牙根与牙槽窝位置关系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陶荣;蒙萌;牛丽娜;陈吉华;Nico H.J.Creugers;马楚凡

    目的 回顾性分析正常上前牙牙根与牙槽窝位置关系的锥形束CT资料,为前牙区即刻种植适应证的选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的300名正常锥形束CT资料,三维重建后调整至各前牙牙齿正中矢状面,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窝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牙根偏唇侧型(B型)、牙根居中型(M型)、牙根偏腭侧型(P型);1型(牙根长轴偏向腭侧)、2型(牙根长轴偏向唇侧但未超过唇侧牙槽骨凹点A点)、3型(牙根长轴偏向唇侧且超过A点).测量根尖至鼻底骨缘的距离(即根尖区骨高度),锥形束CT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19~30岁组、31~50岁组和51~75岁组;比较不同牙位、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根尖区骨高度的差异.结果 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根尖区骨高度分别为(9.2±3.0)、(10.0±2.9)和(8.1±3.1)mm,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切牙、侧切牙与尖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同一牙位,男性与女性根尖区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1~50岁组、51~75岁组上前牙各牙位根尖区骨高度均显著大于19~30岁组(P<0.05).上前牙牙根矢状向位置分类B、P、M型占比分别为98.5%(1774/1800)、0.3%(5/1800)、1.2%(21/1800),1、2、3型占比分别为2.6%(46/1800)、58.6%(1055/1800)、38.8%(699/1800).结论 正常上前牙根尖区常有较充足的骨高度,但牙齿正中矢状面上牙根大多偏向牙槽窝唇侧.

  • 钛表面接枝聚乙二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聚合物分子刷对细菌和成骨细胞黏附的影响

    作者:刘娣;宫月娇;肖群;李志安

    目的 研究钛表面接枝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methacrylate,PEG]-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rtic,RGD)多肽聚合物分子刷对细菌和成骨细胞黏附的影响,探讨使种植体具有抗感染和加速骨结合功能的表面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在固定有引发剂2-溴异丁酰溴的钛表面(Ti-Br)接枝PEG(Ti-PEG),在PEG分子末端接枝RGD多肽(Ti-PEG-RGD).用接触角测量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纯钛、Ti-Br、Ti-PEG和Ti-PEG-RGD进行表征;分别在纯钛组、Ti-PEG组、Ti-PEG-RGD组试件表面进行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内氏放线菌(Actinomyces naeslundii,An)和成骨细胞MC3T3培养,行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结果 纯钛、Ti-Br、Ti-PEG、Ti-PEG-RGD表面接触角分别为<10°、80°、45°、55°;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聚合物分子刷被成功接枝于钛表面.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显示:纯钛培养Sm和An 24 h后表面黏附大量细菌,而Ti-PEG、Ti-PEG-RGD组细菌黏附较少,且散在分布;成骨细胞在纯钛和Ti-PEG组表面黏附较少,Ti-PEG-RGD组则黏附大量成骨细胞.结论 钛表面接枝PEG能抑制细菌及成骨细胞黏附,而接枝PEG-RGD不仅能抑制细菌黏附还能促进成骨细胞黏附.

  • 小鼠成骨细胞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转录后调控机制的研究

    作者:杨静;李珊珊;张瑾

    目的 构建小鼠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 (secreted frizzle-related protein 1,SFRP1)基因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探讨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中SFRP1基因表达是否在转录后的翻译水平受到调控.方法 使用含50 mg/L抗坏血酸的成骨诱导液分别处理MC3T3-E1细胞0、7、10d,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β-肌动蛋白为内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FRP1基因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使用PCR技术克隆SFRP1基因的3UTR区,连接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MIR-REPORT上,构建的新载体命名为pMIR-REPORT-SFRP1UTR.分别将pMIR-REPORT-SFRP1UTR和pMIR-REPORT转染至MC3T3-E1细胞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中,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其中转染pMIR-REPORT-SFRP1UTR的细胞为pMIR-REPORT-SFRP1UTR组,转染pMIR-REPORT的细胞为pMIR-REPORT组.结果 成骨诱导0、7及10d后细胞中SFRP1的mRNA水平分别为1.00±0.12、1.97±0.34和4.98±0.99,诱导10d与0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0、7及10d后细胞中SFRP1的蛋白水平分别为0.94±0.13、1.26±0.16及1.30±0.15,诱导7、10d与0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C3T3-E1细胞pMIR-REPORT转染组和pMIR-REPORT-SFRP1UTR转染组的荧光素酶表达量分别为487±34和74± 1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3T3细胞pMIR-REPORT转染组和pMIR-REPORT-SFRP1UTR转染组的荧光素酶表达量分别为2 707±117和2 240± 175,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编码SFRP1基因3'UTR区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SFRP1基因的3UTR区参与了SFRP1基因的转录后调控,且这种调控具有一定的细胞特异性.

  • 人牙髓细胞内Smad 2、3在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作者:包柳郁;牛忠英;汪平

    目的探讨人牙髓细胞内Smad 2、3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牙髓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GF-β1刺激初期牙髓细胞内Smad 2、3由胞质向胞核转位的现象,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刺激后期Smad 2、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TGF-β1刺激2 h内,Smad 2、3在胞质中表达渐弱,在胞核内表达渐强,呈现由胞质向胞核逐步转位的趋势.Smad 2蛋白总量在TGF-β1刺激前后几乎无变化,而Smad 3在刺激后24 h表达量明显下降,48 h后表达十分微弱.结论Smad 2、3可能是人牙髓细胞内TGF-β1的信号转导分子.TGF-β1刺激初期Smad 2、3通过发生转位参与转导TGF-β1信号至核内,刺激后期Smad 3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与TGF-β1负反馈调节自身的信号有关.

  • 龋齿充填中两种预防牙科畏惧症方法的比较

    作者:吴友农;史宗道;史俊南

    目的对治疗前教育法和局部麻醉法在龋齿的充填治疗中,预防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 的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对下颌第一恒磨牙面患中或深度龋的小学生,采用随机方法等量分为3组,每组50例,男女各25例.治疗前教育组:提前1 h,在医生带领下,观看有关龋病防治的科教录像片,熟悉环境、器械,回答提问;局部麻醉组:用2%利多卡因1.8 ml进行下齿槽神经局部注射麻醉;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针对DF的干预.3组病例接受同样的常规充填治疗.根据Veerkamp的评价标准,3名专家盲法独立评分,取均值.结果 3组的DF值分别为0.57±0.59、0.83±0.66及 1.05±0.6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H=18.646, P=0.000 1);3组DF的发生率分别为10%、18%和42%(χ2=15.503 1,P=0.000 4);治疗前教育法和局部麻醉法均可预防DF,前者的临床效果更好.结论在疼痛不是主要矛盾的龋齿充填治疗中,治疗前教育法可以更好地预防DF.

  • 全反式维甲酸提高HSV-TK/GCV系统治疗舌鳞癌旁观者效应的研究

    作者:王安训;黄洪章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单纯疱疹病毒胸苷酸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丙氧鸟苷(ganciclovir, GCV)系统治疗舌鳞癌旁观者效应的增强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对ATRA诱导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细胞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3的表达进行分析;采用析因分析法分析ATRA对HSV-TK/GCV系统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结果舌鳞癌细胞经10-7mol/L~10-5mol/L ATRA处理后Cx43蛋白的表达明显提高;阳性细胞计数率由处理前的5.17%上升至30.53%(10-5 mol/L ATRA),经t检验处理组与非处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舌鳞癌细胞经ATRA处理后增强了HSV-TK/GCV系统的旁观者效应,两者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ATRA可显著提高HSV-TK/GCV系统的旁观者效应,该作用可能通过诱导Cx43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关键词: 维甲酸 鳞状细胞
  • 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

    作者:林野;王兴;伊彪;李自力

    目的 评估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可靠性及其效果,探讨其优缺点.方法 31例患者共51处下颌骨骨折行小型钛板复位坚固内固定.复位技术及小型钛板的固定位置均参考Champy方法.结果 31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感染,2例局部缝线裂开,其余均Ⅰ期愈合.29例恢复到术前咬合关系,仅2例出现局部咬合关系不良. 术后张口度≥37 mm者28例.X线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或假关节形成.结论 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避免了颌间结扎;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口内手术入路避免了面部皮肤瘢痕;较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及钢丝拴扎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在体外培养的人牙乳头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张莹;张郁;史俊南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人牙乳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受体的表达情况和外源性的TGF-β对人牙乳头细胞TGF-β受体的表达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细胞培养、SP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法,检测培养的人牙乳头细胞TGF-β受体的表达情况和外源性TGF-β对人牙乳头细胞TGF-β受体的表达影响.结果 TGF-βⅠ、Ⅱ型受体为强阳性表达,Ⅲ型受体为弱阳性表达.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灰度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牙乳头细胞表达TGF-βⅠ、Ⅱ、Ⅲ型受体,外源性TGF-β不影响其受体表达水平.

  • MTT法评价镓合金的细胞毒性

    作者:徐钢梅;张彩霞;宁丽;孙皎;孟爱英

    目的研究新型不含汞的牙体充填材料镓合金的细胞毒性。方法采用一种能快速评定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的比色分析方法——MTT比色法,检测镓合金和高铜银汞合金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参照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生物性能测试标准,镓合金表现出较高的细胞相对增殖率,2 d时为93.0%±4.9%,4 d时为102.0%±3.5%,7 d时为107.2%±4.2%, 其细胞毒性为0级,即无明显细胞毒性;高铜银汞合金表现为中度细胞毒性。结论镓合金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 腺样囊性癌在纤维连接蛋白中趋化功能变化及其浸润机制

    作者:李翠英;刘晓勇;张中仪;宿玉成;高岩;白砂兼光

    目的通过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中的固相趋化功能变化探讨其浸润机制。方法用Boyden小室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测定了3种ACC细胞对FN的趋化反应和细胞表面的受体变化。结果 3种ACC均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趋化功能强;ACC和SCC细胞表面α2、α3、α6和β1受体亚单位水平高,且ACC3α5也高;受体阻断可见:FN中阻断ACC的α5、β1受体亚单位趋化功能呈高度抑制,阻断α4呈中度抑制,SCC则阻断α1、α4和β1呈强抑制。结论 FN中ACC比SCC侵袭力强;各种细胞不同受体在FN中趋化反应的作用有一定规律。

中华口腔医学

CSCD核心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