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 중화구강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0098
- 国内刊号: 11-214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300名正常上前牙牙根与牙槽窝位置关系的锥形束CT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正常上前牙牙根与牙槽窝位置关系的锥形束CT资料,为前牙区即刻种植适应证的选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的300名正常锥形束CT资料,三维重建后调整至各前牙牙齿正中矢状面,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窝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牙根偏唇侧型(B型)、牙根居中型(M型)、牙根偏腭侧型(P型);1型(牙根长轴偏向腭侧)、2型(牙根长轴偏向唇侧但未超过唇侧牙槽骨凹点A点)、3型(牙根长轴偏向唇侧且超过A点).测量根尖至鼻底骨缘的距离(即根尖区骨高度),锥形束CT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19~30岁组、31~50岁组和51~75岁组;比较不同牙位、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根尖区骨高度的差异.结果 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根尖区骨高度分别为(9.2±3.0)、(10.0±2.9)和(8.1±3.1)mm,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切牙、侧切牙与尖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同一牙位,男性与女性根尖区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1~50岁组、51~75岁组上前牙各牙位根尖区骨高度均显著大于19~30岁组(P<0.05).上前牙牙根矢状向位置分类B、P、M型占比分别为98.5%(1774/1800)、0.3%(5/1800)、1.2%(21/1800),1、2、3型占比分别为2.6%(46/1800)、58.6%(1055/1800)、38.8%(699/1800).结论 正常上前牙根尖区常有较充足的骨高度,但牙齿正中矢状面上牙根大多偏向牙槽窝唇侧.
-
牙周炎晚期伴上颌牙槽骨前突畸形患者即刻种植全牙列固定修复的侧貌变化初探
目的 探讨牙周炎晚期伴上颌牙槽骨前突畸形患者即刻种植全牙列固定修复后的侧貌变化特点及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连续就诊的牙周炎晚期伴上颌牙槽骨前突畸形拟行全牙列固定修复的患者.拔除上颌余留患牙,截除上颌前部过突的牙槽骨,即刻植入4~6枚种植体行全牙列即刻固定修复,术后6个月完成终修复.术中测量牙槽骨截骨高度.比较术前和终修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项目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容貌美观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共完成10例患者的双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共植入89枚种植体;上颌平均植入4.5枚.上颌前部牙槽骨平均截骨高度(6.3±1.8)mm.终修复后上中切牙切缘较术前向腭侧移动(5.5±2.7)mm,向根方移动(1.6±1.2)mm,上中切牙长轴向腭侧倾斜9.6°±8.1°.终修复后患者鼻唇角比术前增大10.5°±6.4°.患者和医师均认为终修复后容貌美观比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对牙周炎晚期伴上颌牙槽骨前突畸形的患者,通过拔除患牙,截除一定高度的上颌前部牙槽骨,腭向设计修复体排牙位置,可明显改善患者面下1/3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及患者的美观感受.
-
面神经分支与口角平面位置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颊支间的相对安全的解剖位置,为颌后穿腮腺入路治疗成人髁突基部骨折提供参考.方法 对20例来源于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的成人单侧头颅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测量并观察口角平面(自然闭口状态下,经过口角并平行于眶耳平面的平面)在下颌支后缘附近与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颊支的位置关系,测量C点(口角平面与下颌支后缘的交点)与D点(口角平面与面神经下颊支下支的交点)的距离.结果 20例标本中1例因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颊支均起始于下颌支后缘前方,与下颌支后缘无交叉而排除;18例口角平面在下颌支后缘处恰好位于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颊支之间,1例标本口角平面在下颌支后缘处位于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颊支之下.C点与D点的距离为(14.96±8.55)mm,95%置信区间为10.23~19.69 mm.结论 大多数情况下口角平面在下颌支后缘附近位于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颊支之间,沿口角平面、下颌支后缘前方约1.0 cm范围内为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颊支间的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
-
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角度认识灼口综合征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烧灼样或其他不适感,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介绍了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BMS发生机制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方法,并进行二者间的比较,提出临床诊疗建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BMS与神经病变、精神因素、内分泌或代谢障碍、药物影响、局部不良刺激等因素有关.中医学则认为BMS主要由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情志内伤、年老体衰导致.BMS的临床治疗提倡针对患者的个体化特点,现代口腔医学注重心理、系统疾病、口腔局部的综合治疗,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健康养生理念也体现出其临床价值.
-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王翰章教授
我国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医院管理专家、口腔颌面外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国际牙医师学院杰出院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四川医学院副院长、原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王翰章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9月6日12时28分在成都逝世,享年98岁.
关键词: -
干细胞在口腔组织再生中大有可为
口腔颌面部疾病包括感染、炎症、外伤、肿瘤等,广泛累及牙、骨、黏膜、腺体等软、硬组织,这些疾病可造成颌面部组织器官缺陷,功能紊乱或丧失,并影响系统性疾病进程及全身健康状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现阶段治疗受限于机体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面临缺损或缺失等情况时,传统治疗方式无法完全恢复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大多是在原治疗方法 的基础上改进与完善,疗效有限.
关键词: -
生物材料的表面形貌与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
生物材料仅凭借其表面形貌的变化即能调控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分化、重编程等重要的生物学行为,其调控机制不仅涉及分子生物学通路,表观遗传调控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生物材料表面形貌对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构建材料特性-表观遗传变化与基因表达-细胞行为调控网络的基础,为实现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个性化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影响生物牙根再生的关键因素
牙齿缺失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目前临床的修复方式均为义齿等赝复体修复,很难再现天然牙的组织形态和完整功能,随着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牙再生将成为未来牙齿缺失的治疗方向.牙根是牙齿作为器官行使功能的基础,在咀嚼过程中支持牙冠,承载并传导力,因而牙根再生是实现牙齿功能再生的关键.目前对生物牙根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生物牙根再生的成功率仍较低,限制了其转化应用,因此生物牙根要想临床转化应用必须提高生物牙根再生的成功率.研究显示诸多因素影响间充质干细胞成牙分化功能,进而影响生物牙根再生的成功率,包括种子细胞来源、支架材料、生长因子及再生微环境等.生物牙根在颌骨中生长,颌骨的骨髓微环境更倾向于诱导干细胞成骨向分化,而干细胞牙向分化的潜能决定了终牙再生的效果.因此,如何促进干细胞在颌骨微环境中的牙向分化,抑制骨向分化,是提高生物牙根再生成功率的关键.
-
基于干细胞的牙功能组织模块用于牙及其支持组织再生
基于干细胞的模块化功能组织构建已成为组织再生领域的研究新热点,利用细胞自组装规律、细胞膜片技术、静电纺丝技术、三维生物打印技术等构建功能模块,再通过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将模块组织进行拼装,终实现组织或器官的再生.这一技术有望突破现有组织工程技术的瓶颈问题,实现功能性组织器官的再生及临床转化应用.牙功能组织模块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干细胞来源、构建方法 、转化应用方案等尚不明确,如何通过现有技术构建牙功能组织模块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分别以牙功能组织模块中的牙髓、牙周及牙根功能组织模块为例介绍这3种牙功能模块的构建思路、策略及应用前景,为牙再生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宿主免疫与基于干细胞的骨再生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介导的骨再生拥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现有研究对干细胞在骨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及其与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十分清楚,限制了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应用.在组织再生过程中,宿主局部微环境和全身免疫系统与干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再生的效果.本文将重点阐述宿主免疫与MSC的相互作用及宿主免疫对MSC介导的骨再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
牙周组织工程与再生
牙周病的临床治疗是国际关注的难题,牙周缺损组织的修复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牙周治疗聚焦炎症控制,虽可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却难以获得牙周再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等新技术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牙周病的治疗水平.进入21世纪,干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研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利用组织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有望实现牙周组织的生理性和功能性再生.
-
诱导性生物材料与牙周组织再生
牙周再生是临床牙周治疗中的一大挑战,使用传统治疗方法难以实现良好的牙周再生.诱导性生物材料是指能诱导组织再生的生物活性材料,此类材料可诱导机体内的干细胞或再生所需的前体细胞迁移到组织缺损部位,进而增殖、分化,达到组织再生的目的 ,如骨诱导材料可诱导牙槽骨等骨组织再生.本文将结合现有的临床研究与笔者新的研究,从自体骨、人源性生长因子、釉基质蛋白、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靶向性骨诱导材料5个方面阐述诱导性生物材料在牙周再生中的应用.
-
骨缺损修复生物材料与骨再生
大范围颌骨缺损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生物材料、干细胞及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颌骨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用于大块颌骨再生的支架除需满足骨修复材料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具有调控干细胞参与骨再生的能力.支架材料的成分优化、孔隙结构设计、结合凝胶及微球体使用等方法能增加干细胞的体内投递量;通过药物缓控释、微纳米结构和离子成分改性,可以促进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三维打印技术和管道设计等方法在大支架制备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个性化精确修复及血管化的问题.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协同优化,才有望获得适用大块颌骨再生的生物支架材料.本文重点从生物材料调控干细胞的投递、存活和分化及其在骨再生中的作用等角度进行阐述.
-
口腔本科教学中牙周前期实习探诊训练模式的探索
目的 探索口腔本科教学中牙周探诊教学的训练模式,以提高学生探诊的准确度.方法 将62名即将开始实习室牙周前期实习的口腔本科学生分为教改组和对照组,每组31人.教改组先使用透明牙龈模型探诊训练30 min,再使用传统探诊模型训练90 min,总训练时间2 h,分布在2节课中进行重复强化训练.对照组只应用传统探诊模型训练1h.后应用传统探诊模型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记录模型Ramfjord代表牙的探诊深度,并与教师探诊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教改组与教师探诊完全一致位点百分比[63.4%(708/1116)]显著高于对照组[60.0%(670/1116)],P=0.012.两组切牙与教师探诊完全一致位点百分比[教改组为69.1%(257/372),对照组为65.9%(245/372)]均显著高于磨牙[教改组为58.9%(219/372),对照组为54.3%(202/372)](P<0.01);两组颊舌侧位点与教师探诊完全一致位点百分比[教改组为88.7%(330/372),对照组为80.4%(299/372)]均显著高于邻面位点[教改组为50.8%(378/744),对照组为49.9%(371/744)](P<0.01).结论 探诊教学的综合改革可以提高学生探诊的准确度;口腔本科教学牙周前期实习中,应特别加强对磨牙区和邻面位点的探诊训练.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6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