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后扣带回皮质与全脑有向功能连接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及正常老年人之间后扣带回皮质(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与全脑间有向功能连接的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 AD 患者32例(AD 组)及MCI 患者26例(MCI 组),同期另择健康体检正常老年人5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基础上,利用Granger causality 分析(GCA)和独立成分分析进行有向功能连接的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3组间有向功能强度有差异的连接,然后对其脑区进行感兴趣区分析;再利用DPARSF 及REST 软件进行静息态脑功能原始数据分析,采用t 检验删选出两组间有差异的功能连接。结果(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向连接都是单向的,即全脑到PCC 有向连接的异常节点在接受PCC 信息时并未出现异常,反之亦然;(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 组的异常有向连接主要在默认脑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脑区外;而与MCI 组比较,AD 组的异常有向连接则大多是在DMN 脑区内,主要集中在左侧大脑半球,并呈现左右不对称的特点。结论 PCC 作为 DMN 脑区中一个重要的枢纽节点,在AD 的进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CC 的有向连接异常进一步证实AD 的信息传递异常是有方向性的,且左右侧连接异常的不对称与优势大脑的使用相关。
-
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的风险评估与干预策略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1].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美国一项对 60 万老年冠心病患者随访 5 年的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使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降低21% ~ 34%,而且康复次数与病死率、心血管风险的发生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 - 反应关系[2-3].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能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并提高运动耐力,但运动康复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为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和死亡等[4-9].因此,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心脏康复治疗前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对于降低心脏康复风险、提高康复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老年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策略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西方国家数据显示,60~70 岁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 3.7%~4.2%,80 岁 及 以 上 人 群 房 颤 患 病 率 高达 10%~17%[2].2009 年 我 国 房 颤 流 行 病 学 调 查显示,60 岁及以上人群的男女患病率分别为 2.0%和 1.6%,成人房颤的终身患病风险为 20%[3],我国61~70 岁、71~80 岁、80 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较51~60 岁人群分别增加了 2 倍、5 倍及 6 倍[4].年龄是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及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相关的卒中风险,同时亦面临出血风险的增加.本文将从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及出血的特点、抗凝治疗的获益、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s, OAC)的选择及抗凝治疗面临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
老年人夜尿症的危害及其治疗和管理策略
夜尿症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之一,老年人夜尿症是指老年人夜间迫于尿意而需起床排尿≥ 2 次,并且每次均中断睡眠[1],其他原因(如失眠、焦虑、遗尿症等)所引起的夜间排尿次数增加则不属于夜尿症.老年人是夜尿症的高发人群,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表明夜尿症的发病率随增龄逐渐升高.一项韩国社区老年人(≥ 65 岁)夜尿症调查显示,社区老年人群中夜尿症的发病率高达 56.0%[2];我国一项对中老年人夜尿增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夜尿症的患病率高达 48.9%,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3].夜尿症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降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4]、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5-6].本文现对老年人夜尿症的病因、分类、危害及其相应的管理策略进行重点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老年病科医护人员对老年夜尿症及其危害的认识,从而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
老年难治性痛风的临床诊疗对策
痛风是一种典型的代谢性疾病,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痛风损害累及多个系统,常见的如痛风石形成导致关节畸形及骨质疏松,其次为痛风性肾病损伤肾脏终导致尿毒症等.另外,痛风也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
基于新指南共识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逐渐被关注.在糖尿病患病人群中,老年人群的患病率高,而且老年患者急性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巨大,同时老年糖尿病也更容易导致和加重老年综合征的发生、发展,造成骨折、认知障碍、营养不良、慢性疼痛、尿失禁、多重用药等一系列老年综合征,进而引发功能下降和致死、致残的高风险疾病.尽管如此,既往的多个随机对照研究中,伴有或不伴有多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通常也是被排除在外的.长期以来,高龄共病的老年糖尿病管理缺乏专业指南的指导,这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
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评估与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指喷嚏、咳嗽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慢性病.尽管 SUI 为非致命性疾病,但该病患者常因"漏尿"这一难以启齿的症状导致沮丧、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影响社交活动,并引起精神抑郁、孤独等心理障碍,被称为"社交癌".雌激素水平低下是 SUI 发病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SUI 患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正确评估、合理治疗是提高老年女性 SUI 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
老年膜性肾病的诊治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性蛋白尿.目前,膜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仅次于IgA肾病的第二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可能是导致MN发病率显著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国原发性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为MN、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其中MN为常见[1-2].
-
利伐沙班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新进展
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群体,具有生理功能下降、器官功能减低、活动量减少、基础疾病多等特点,高凝状态是其重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是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抗凝治疗作为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尤为重要.而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因其自身特点导致在药物选择上更需权衡获益及风险.
-
老年综合评估在合理用药中的应用
临床上,老年人因其自身特殊性,多重用药情况非常普遍.相关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服用2~9种药物,其中服用5种以上药物者占57%,用药超过10种者占12%[1].多重用药除了增加直接的经济负担外,还使得老年人用药风险增加,甚至使其病情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3].由于老年患者间的异质性以及当前临床指南的适用性有限,老年人多重用药的临床管理复杂而面临巨大挑战.多重用药患者的用药管理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构化用药重整和优化过程,需要多学科医疗团队的广泛合作和探讨,借助标准化用药相关的评估工具,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用药管理策略.
-
肠道微生态改变在肌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肌少症于1988年由Irwin Rosenberg首次提出,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2010年,欧洲肌少症工作组提出了这样的定义: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的肌肉质量和力量的丢失,可能会导致肢体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2].有关肌少症的诊断,很多研究指出,可以通过握力、步数等的测量来诊断,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3].随着人们对肌少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肌少症与跌倒、骨折、虚弱、死亡率等均有关[4],身体活动功能受损也是死亡率的预测指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