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1-3个月
1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 为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关于伦理学的要求,当文稿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提供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及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对涉及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稿,应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关于实验动物管理的规定。
2 临床试验注册和CONSORT声明 临床试验研究的文稿要求进行临床试验注册,并提供试验注册机构及注册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稿要求按照临床试验报告标准CONSORT 2010(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声明中报告清单的项目提供相关资料。
3 文题与作者署名 文题力求自明性,反映文章的主题;不使用非公知的外文缩略词和代号;最好不设副标题、不用标点符号。为了便于检索和国际间交流,各类文稿一律附英文文题并标出3~5个关键词。作者署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再做更改;要求提供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和全部作者单位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的英译。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即通讯作者),在论文首页脚注中英文通讯作者姓名及E-mail地址。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文题,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通讯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和国名。
4 摘要与关键词 论著、综述类文稿要求附5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论著类(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经验交流等)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标题;述评、专论、综述等可采用指示性摘要。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关键词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http:// 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egidb=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选取。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1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隔。
5 前言 前言应包括三部分内容:(1)研究背景: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2)研究方法:介绍研究设计的名称及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是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重点说明研究的临床意义、重要性和创新点。
6 统计学方法(1)统计学符号:根据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
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 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之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х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3)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表述为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表述为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 x2=4.68,F=6.79,P=0.000等)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7 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彬斯基征,不得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彬斯基氏征。
8 图表 力求少而精,避免与正文重复。每幅图表应冠有中英文对照的图题和表题及相应的注释,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表格使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表内空白项为未测,“-”为阴性结果;如有合计和统计学内容(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图片须清晰,层次分明,需说明的地方应按制版要求制作箭头或注字加以解释。图片的高宽比例以5∶7为宜。组织切片图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要求与比例尺同时拍照。有肖像照者,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并附说明。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征得版权所有者的使用授权。网上投稿时必须提供电子版图片,采用TIFF格式或JPG格式,请勿使用Excel和Powerpoint。
9 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元、世纪、年、月、日、时刻、计数和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如5%~20%不要写成5~20%;(70.2±10.6)%不要写成70.2%±1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2cm×3cm×5cm,而不写成2×3×5cm3。
10 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等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余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 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量的符号一律采用斜体字,如体积的符号V应为斜体;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为斜体。凡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Hg)或厘米水柱(cmH2O)为计量单位,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Hg或cmH2O与kPa的换算系数(1 mmHg=0.133kPa,1 cmH2O=0.098kPa)。
11 缩略语 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如:DNA、PCR等。不常用,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1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1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题名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12 致谢 置于正文后, 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
13 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中文参考文献要求用英汉双语著录;用英文著录时,作者姓名用缩写形式(姓全拼,名为各字的首字母);刊名用汉语拼音拼写。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举例:
①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张世民,张兆杰,刘昱彰,等。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折[J].中国骨伤,2011,24(7):570-573.
Zhang SM, Zhang ZJ, Liu yz, et al. Treatment of senil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J]. Zhongguo Gu Shang / China J Orthop Trauma,2011,24(7):570-573.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2]Schofferman J.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ly : fractured opinions[J]. Pain Med, 2010,11(11):1585-1586.
②专著:[序号] 著者.书名 [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0-1032
Wang YC. Fractures and Joint Injuries[M].3rd Edition.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1030-1032.
③专著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M]//编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周东生,王钢,王鲁博,等. 开放性骨盆骨折[M]//周东生,主编.骨盆创伤学. 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0-198.
[2]Ockner RK. Acute viral hepatitis[M]//Wyngaarden JB,Smith Jr LH, Bennett JC.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19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1992:760-765.
中国骨伤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骨伤杂志发文量
中国骨伤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
中国骨伤杂志官网网址?
官网网址:http://www.zggszz.com/zggszzcn/ch/index.aspx
-
中国骨伤是核心期刊吗?
是一本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核心期刊杂志
-
中国骨伤杂志在线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在官网http://www.zggszz.com/zggszzcn/ch/index.aspx
-
中国骨伤杂志怎么样?
主要报导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的杂志
-
中国骨伤杂志期刊号是多少?
国内期刊号:11-2483/R;国际期刊号:1003-0034
-
中国骨伤杂志级别是多少?
是一本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核心期刊杂志
-
中国骨伤审稿周期是多久?
中国骨伤审稿周期是一个月内
-
中国骨伤杂志影响因子是多少?
复合影响因子:1.2770;综合影响因子:0.9820
-
中国骨伤杂志好投吗?
中国骨伤核心期刊杂志,对文章质量要求高,自己文章不确定,可以找我们免费进行评估。
-
中国骨伤杂志是几类杂志?
杂志属于二类期刊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
严格保密协议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
售后服务保障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
企业信誉保障
16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
病理与计算机两种方法定量测定股骨头坏死病灶的比较
目的:比较计算机半自动定量检测软件系统与超薄层病理切片两种方法测量股骨头坏死病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4例单侧晚期(ARCO分期为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33~74(65.1±8.8)岁,分析其术前双髋X线片与MRI资料.分别通过术前MRI影像学资料结合计算机半自动定量检测软件系统及术后超薄层病理切片两种方法,量化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并以X线片测量计算出的健侧标准股骨头球头体积为参考,计算两种方法下各股骨头坏死区域占整个球头的百分比.结果:X线片上24髋标准股骨头体积为(39.58±3.29) cm3,软件测量MRI资料上24髋坏死病灶体积为(20.00±3.04) cm3,股骨头坏死病灶体积与正常标准股骨头体积比为(42.92±6.09)%,其中占40%以上16髋,30%~40%的8髋,30%以下0髋;大体病理超薄层切片测得24髋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为(19.89±3.17)cm3,超薄层切片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与正常标准股骨头的体积比为(40.33±6.36)%,其中占40%以上12髋,30%~40%的11髋,30%以下1髋.计算机软件测量与病理超薄层切片测量,两者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差为(0.113±0.466)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6,P=0.248).直线相关分析的结果,计算机软件和大体病理测量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存在正相关(γ=0.980,P=0.000).结论:股骨头坏死的严重程度与股骨头坏死区域百分比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与整体股骨头的坏死百分比>30%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趋于加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概率明显增加.股骨头坏死百分比对股骨头坏死的分期、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自制微调装置在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过程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自制微调装置在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植入过程中的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66例,男45例,女21例;年龄(37.21±11.18)岁.36例远端锁钉过程中采用髓内钉厂家自带的瞄准装置外加微调装置(研究组),30例远端锁钉过程中采用髓内钉厂家自带的瞄准装置(对照组),对比两组远端锁钉过程的手术时间及C形臂X线透视的次数、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结果:6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2.4个月.两组中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远端锁钉耗时、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微调装置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过程中,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透视次数.
-
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中前环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比较5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中前环损伤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TileC型),模拟前方采用5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后方统一采用骶髂螺钉进行固定,并在模拟站立状态下比较分析不同组合固定方法治疗后的骨盆环的von Mises应力及应变分布情况.结果:竖直方向500 N载荷加载后,前方骨折处大应力3.56 MPa(前方外固定架组),骶髂关节和骨折处总位移和Y轴上垂直位移在应力下均未超过1.5 mm.其中前方经皮入路组和前方外固定架组在内固定、骨折前方、骶髂关节处的大应力明显大于改良Stoppa入路组、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组、空心螺钉组,且在骶髂关节和骨折处的总位移和Y轴上垂直位移也大于其他3组.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前环损伤在5种组合方法植入物的固定后均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前方空心钉固定方法治疗前环损伤在生物力学总体性能要优于前方经皮入路和前方外固定架治疗的方法.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滑膜血管瘤1例
患儿,6岁,女,因右膝关节间断肿胀、疼痛3年余入院.自诉3年前开始出现右膝关节肿胀并伴有内侧压痛.无明显外伤史.关节腔穿刺显示为血性液体.一直行保守治疗.同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同侧大腿中段内侧血管瘤切除术.入院查体:右膝关节明显肿胀,局部皮肤可见血管影(见图1a),皮温不高,局部压痛明显,右膝关节活动度为0°~120°,末稍血运及感觉正常.X线检查示右膝关节骨质及结构未见异常(图1b).
-
右上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合并双侧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
患者,女,70岁,既往2年前曾因右上臂肿块来我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病理提示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年前因右上臂原肿瘤切除处局部酸胀疼痛再次入院行手术处理,术后常规病理提示为炎性肉芽肿形成,未见明显肿瘤表现;本次因发现双侧肩胛区进行性增大肿块1年伴右臂局部疼痛2个月入院.
-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治疗进展
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指臂丛神经或者锁骨下动脉或者锁骨下静脉在胸廓出口受到卡压而出现的一些列症状.可分为神经型TOS、静脉型TOS和动脉型TOS,其中神经型TOS为常见.TOS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并且缺乏确诊性的检查方法,因此诊断应结合详细的病史、查体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适用于TOS,并且都能获得较好的预后.神经型TOS首选保守治疗,对于有症状的血管型TOS和保守治疗失败的神经型TOS,应尽早手术.
-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失败的危险因素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微创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但临床上报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经PTED治疗后失败的病例也屡见不鲜.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导致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主要包括术前患者、适应证、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术者的操作技术,术后感染、疼痛及合理的康复锻炼等.本文通过对部分失败PrED的文献进行广泛回顾,就目前临床上失败PTED的发生概况、导致失败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做一综述.
-
腘窝囊肿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腘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周围囊肿,又叫Baker囊肿.随着目前对于腘窝囊肿的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内压力增高,导致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肌腱滑囊膨出而形成.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膝关节X线片、超声及MRI.其中,MRI被认为是诊断腘窝囊肿的金标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保守治疗、传统手术切除及关节镜手术.近年来,腘窝囊肿的治疗重点逐渐从单纯切除囊肿转变为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病变及对关节腔与囊肿的交通口的处理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对于有效的治疗方式仍有争议,仍未确定佳的手术方式.希望未来可以有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直接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从而选择出佳治疗方式.本文通过回顾过去的文献研究,分别从腘窝囊肿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与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6个方面详细描述.对不同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现状
随着年龄的增高,相应增龄性风险因素增加,导致因跌倒发生骨折的风险也不断提高.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发生于股骨转子间线至小粗隆下方股骨髓腔起始段的增龄性伤病.患者往往健康状况不佳,脏器代偿能力较弱,且常合并多种内科基础疾病,麻醉与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
有限切开髓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下骨折
目的:探讨骨科牵引床辅助下有限切开髓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治疗1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33 ~67岁,平均44岁;左侧10例,右侧2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4例;伤后2~5 d接受手术治疗.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ⅢA型8例,ⅢB型2例,Ⅳ型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术前骨科牵引床闭合复位,手术采用有限切开加长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采用Sanders髋关节等级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Sanders创伤性髋关节疗效评价结果,优9例,良2例,中1例.所有病例未出现骨折部位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牵引床辅助下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可很好解决复杂转子下骨折的术中复位问题,节约手术时间,减少出血,结合髓内固定,可获得骨折断端良好的对位对线和稳定性,为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下骨折提供了一种方法.
-
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locking plate,PFLP)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且随访超过12个月的58例患者,采用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治疗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5~78(66.5±23.5)岁;摔伤18例,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4.8d.采用PFLP固定治疗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31~81(63.4±22.4)岁;摔伤12例,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d,平均5.2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隐性失血)、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51例获得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4.8个月.其中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组31例,PFLP组20例.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组总失血量(术中+隐性失血)高于PFLP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组为(17.2±2.4)周与PFLP组(18.1±2.6)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长Gamma3型髓内钉组术后首次完全负重时间早于PFLP组(P<0.05).术后1年随访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组Harris评分80.29±10.28与PFLP组76.49±1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部感染、肺栓塞、骨不连等并发症;2例住院期间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予血管外科放置滤网治疗;术后4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等治疗后治愈.结论: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及PFLP均能有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不适于髓腔过细、前弓过大患者,PFLP因偏心固定,术后不应强调过早负重.
-
温热液体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中应用温热液体对患者的影响和效果.方法:自2012年11月至2016年12月,采取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62~90岁.将患者分为两组,40例患者术中给予常温液体(22~24℃)输注及冲洗作为常温液体组,40例患者术中给予温热液体(36.5~37.5℃)输注及冲洗作为温热液体组.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术中出血量、体温情况、寒战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温热液体组患者低体温、寒战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术中出血量、C-反应蛋白明显减少(P<0.05).结论:PFNA内固定术中应用温热液体输注及冲洗,可有效降低患者低体温、寒战的发生,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更好的保障患者安全.
-
大牵开器辅助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技术与疗效
目的:探讨在无牵床下大牵开器辅助维持复位使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自2012年4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大牵开器辅助维持复位下PFNA内固定治疗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8例,女37例;年龄47 ~90岁,平均75.65岁;左侧31例,右侧24例.术前患髋疼痛、活动受限,下肢极度外旋畸形或伴有短缩,术前X线片均明确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时间,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5.3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7.64 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3.42 min,骨折均复位良好.5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3个月.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髋内翻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40例,良8例,可5例,差2例.结论:大牵开器辅助维持复位下使用PFNA能固定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手术体位要求简单,设备要求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可靠,患者术后恢复好,该手术方式可在无牵引床的基层医院开展.
-
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限元分析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使用InterTan治疗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股骨及内植物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格式数据,将数据经Mimics软件重建左侧股骨、InterTan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模型的Von Mses应力及微应变分布,分析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InterTan模型股骨的应力模式与正常股骨相同,主要位于股骨近端内侧与股骨中下1/3外侧,但InterTan模型股骨应力较正常股骨相同部位应力有不同程度降低,模型中股骨应力峰值为13.92 MPa,位于内植物末端与股骨接触处;模型中内植物应力峰值位于拉力钉与主钉内下接触处,为146.5 MPa.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InterTan固定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且不易导致股骨中段应力性骨折;尤其对于活动度较大的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InterTan固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手术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等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比较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RCT)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月20日.由2位评价者独立阅读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GRADEpro系统评价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1 0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性:与InterTAN相比,PFNA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而InterTAN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内固定失败情况更少,而切口长度、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术后3个月PFNA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InterTAN;而术后6、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GRADEpro系统评价显示:证据质量分级均为低级,弱推荐.结论:PFNA与InterTAN相比,两者的临床疗效相似,而InterTAN能提供更好的抗旋转稳定及轴向加压作用,可以让患者更早下床活动锻炼、恢复髋关节功能.且InterTAN术后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相对更少.但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所限制,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加以验证,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骨质情况、骨折类型以及合并症做出合理选择.
-
股骨颈分区对股骨近端髓内钉拉力螺钉导针初次置入前倾角偏大的影响
目的:探讨股骨颈分区对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拉力螺钉导针初次置入股骨颈前倾角偏大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49~88岁,平均75岁.术中侧位像予以股骨颈分区,观测股骨近端髓内钉拉力螺钉导针初次置入时前倾角,统计正常、偏大的发生率,记录影响因素角度指标.结果:60例患者中,23例导针居股骨颈中央区,前倾角正常;37例导针在股骨颈前区,导致前倾角偏大.单因素分析得到影响前倾角偏大与否的自变量有患肢内收、患肢内旋、臀部抬高及导针水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前倾角偏大与患肢内旋、导针水平呈显著相关,其中与导针水平为相关(P=0.030).结论:患肢内旋、导针水平可能影响髓内钉拉力螺钉导针初次置入时股骨颈前倾角,导致其偏大,其中导针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
未知
-
未知录用情况:选择周期:
我在期刊上投过三篇文章,两篇录用,一篇拒稿。一般情况审稿一个月左右,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年后安了录用的文章都是三个月左右被录用的,专家给出了很详细的修改意见,编剧在此期间态度很好,有问必回,对我文章的录用有很大的帮助,很感谢。
-
未知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审稿速度很快,打电话咨询,编辑很有耐心,回复邮件很及时,专家给出的意见也是很有价值的,对文章修改帮助很大,从投稿中学习到了很多。
-
未知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
我的文章审稿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专家提出了十来条意见,但是都不是大问题,小修后送复审,之后进入编辑加工状态,前后历时三个月被可录用,效率还是很高的,值得推荐。
-
未知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2个月内
投稿到录用两个月的时间,10月份投的稿件,12月中旬录用,一个月左右返回审稿意见,小修后被收录,还是很顺利的,很开心。
审稿速度很快,一个多月返回修改意见,两个专家都对文章的语言上指出了意见,我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对文章的摘要进行了详细的修改,修改返回后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之后就被收录了,个人觉得文章创新性强,还是很好被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