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状态的研究

    作者:张良芬;吴勤学;王群

    目的探讨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状态。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5例点滴状银屑病、23例斑块状银屑病、9例脓疱型银屑病、9例关节病型银屑病和9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6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点滴状银屑病组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状银屑病组白介素(IL)-4、-12和sIL-2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脓疱型银屑病组IL-4和IL-1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关节病型银屑病组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红皮病型银屑病组中6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各型银屑病组IL-4均值与干扰素γ均值比值脓疱型组为1.57,斑块状组为0.61,点滴状组为0.30,红皮病型组为0.24,关节病型组为0.02。结论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状态不同。

  • 环孢素A、雷公藤内酯醇及红霉素与5-脂氧合酶产物的关系`

    作者:孙联文;郑家润;陈沄;李新宇

    目的探索环孢素A、雷公藤内酯醇及红霉素对5-脂氧合酶的影响及建立相应的药效学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5-脂氧合酶产物——白三烯B4和5-羟花生四烯酸量的变化来反映该酶活性的改变。结果环孢素A可抑制白三烯B4和5-羟花生四烯酸的生成,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38.0和0.96μg/mL。雷公藤内酯醇(T0)可抑制白三烯B4和5-羟花生四烯酸的生成,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2.3×10-6和1.14×10-6μg/mL。红霉素无剂量依赖性。结论雷公藤的抗炎作用与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有关,环孢素A的抑制浓度超出了其药理浓度,无实际意义,红霉素对5-脂氧合酶活性无影响。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超抗原诱发银屑病发病机理探讨

    作者:张峻岭;张理涛;陈学荣;殷金珠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超抗原诱发银屑病的机制。方法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反应,亚二倍体细胞含量测定,片段化DNA分析,膜联蛋白V(AnnexinV)法测定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活化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48h,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和Fas抗原;再次加入上清液继续作用48h,则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P<0.01)。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作为超抗原活化T细胞,使之释放细胞因子,后者使角质形成细胞首先活化增殖,继而凋亡。

  •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亲环素A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

    作者:沈新;冯信忠

    目的检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抗亲环素A自身抗体(ACA)的水平。方法从小牛胸腺中提取、纯化亲环素A。用免疫印迹法(IB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抗亲环素A自身抗体的水平。结果两种方法均显示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AC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LISA法显示患者抗体的阳性率达41.3%。银屑病进行期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高于静止期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A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 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

    作者:周平玉;廖康煌;徐明;王侠生

    目的了解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11例用皮质类固醇的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及20例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分别于治疗后的15d及3、6、9、12个月,随访两组梅毒患者的皮损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情况。结果11例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梅毒患者其外周血CD3+、CD4+显著低于未用皮质类固醇的对照组;其皮损的消退及RPR转阴率在3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皮质类固醇可使二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CD3+、CD4+下降,从而影响梅毒患者近期皮损的消退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阴率。

  • 以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滋养层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

    作者:沈丹蓓;夏隆庆;方方;赵亮

    目的探索和建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DF)滋养层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技术方法。方法在HDF滋养层制备中,对丝裂霉素C的较适浓度、同一株不同代数的HDF滋养层、滋养层的细胞密度对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HEK)生长的影响及NHEK的低接种密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①终浓度为10μg/mL的丝裂霉素C是制备HDF滋养层的较适浓度。②同一株1~20代的HDF滋养层对不同来源的NHEK均有较好的促生长增殖作用,1~20代HDF的培养代数与9例NHEK生长达80%融合时间(平均为11.1d)之间相关无显著性(r=-0.27,P>0.05)。③用HDF滋养层培养NHEK可减少原代培养NHEK的接种量,用NHEK小接种密度是0.1×104/cm2经16d的培养可达80%的融合。结论同一株不同代的HDF适用于不同来源的NHEK培养。HDF滋养层可促进NHEK的生长,这可能是它减少NHEK原代培养接种量的原因之一。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7号染色体上两个等位基因频率的检测

    作者:王红;刘维达;李辉;金力

    目的初步探讨2个微卫星标记D17S784及D17S928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用多重PCR和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扫描法以及GenotypeTM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银屑病患者与D17S784、D17S928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这两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片段频率分布在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D17S784与D17S928这2个连续标记可能是寻常型银屑病易感性的候选区域之一。?

    关键词: 银屑病 染色体 17对
  • 寻常型银屑病与HLA-C第73位密码子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严月华;沈克慧;熊邦义;周新;朱德章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体C基因座位第73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NA银染、测序,检测了10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者的HLA-C基因第73位氨基酸密码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编码HLA-C抗原第73位的丙氨酸序列、苏氨酸序列的频率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有、无家族史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HLA-C第73位密码子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存在相关性;HLAC的第73位丙氨酸序列可能是该病的易感因素,而第73位苏氨酸序列似乎是该病的保护性因素。

  •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遗传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福喜;张学军;杨森;张学奇;张安平;朱一元

    目的分析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的遗传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的方法,对5个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共计35例患者进行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分析。结果①家系Ⅰ、Ⅱ、Ⅳ和Ⅴ中所有患者全部为男性,女性只是隐性携带者,属X连锁隐性遗传男子型;家系Ⅲ中的患者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男女发病比例接近1∶1,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在X连锁隐性遗传家系中,首次按照各家系的表现不同,又分为X连锁隐性遗传Ⅰ型(眼睛型)和Ⅱ型(牙齿型),其中家系Ⅰ和家系Ⅳ属X连锁隐性遗传Ⅰ型,除表现为汗腺、毛囊缺陷外,还有先天视力低下,智力低于正常人;家系Ⅱ和家系Ⅴ属X连锁隐性遗传Ⅱ型,除表现为汗腺、毛囊缺陷外,还有先天缺牙或牙齿发育不全,智力与同龄正常人相同,这也是中国汉族人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患者与国外的不同之处。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家系Ⅲ的患者均表现为无汗毛或汗毛稀少,身体部分无汗,无其它特殊体征。③X连锁隐性遗传患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先天性缺失,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汗腺发育不良,少于正常人,而毛囊先天性缺失。结论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的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核因子-κBp6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政;文海泉

    目的研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iNOS和核因子(NF)-κBp65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中的表达。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非皮损区和12例正常人表皮中iNOSmRNA、iNOS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计分法评定患者的临床病情程度。结果①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表皮中iNOSmRNA和iNOS蛋白表达均较非皮损区和正常人表皮中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正常人表皮中仅少部分基底层有微弱表达,而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的表达为基底层全层和棘层局灶性表达。②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有一致性的iNOS和NF-κBp65高表达,两者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NOSmRNA的表达水平与相应患者的PASI计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①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有iNOS和NF-κBp65的高水平表达。②活化的NF-κB可能参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病理过程,高水平的iNOS表达可能导致了NF-κB的活化。③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NO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情呈正相关。

  • 黄芪注射液治疗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作者:刘晓明;宋智琦;崔春华;林熙然;齐欣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可能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方法各31例寻常型银屑病分别用综合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同时研究黄芪煎剂和黄芪注射液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鼠尾鳞片表皮分化和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结果加用黄芪注射液与单纯综合治疗相比皮疹消退时间明显提前,治愈率明显提高。动物实验表明黄芪注射液对上述4个指标均有作用。其作用均比黄芪煎剂强。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银屑病有效,其作用可能是阻断多个发病环节。

    关键词: 银屑病 黄芪
  • 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肤中补体及其活化成分的变化

    作者:王桂芝;周海燕;刘成玉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肤中补体及其活化成分的变化,以探讨其与银屑病皮损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了57例银屑病患者血清补体活化片段C3d及可溶性补体激活片段sC5b-9及补体C3、C4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ABC法)检测了37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非皮损组织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C5b-9的原位表达。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中C3、C4水平明显下降;C3d、sC5b-9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进行期患者血清中C3、C4明显低于静止期,而C3d、sC5b-9明显高于静止期,差异均有显著性。银屑病皮损组织中角质层和真表皮交界处C5b-9阳性数显著高于非皮损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角质层和真表皮交界处C5b-9阳性表达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银屑病的发病以及皮损的严重程度与补体的活化可能有关。

    关键词: 银屑病 补体
  • 皮损表现为皮角样和蛎壳样银屑病一例

    作者:赵莉;马东来;丁秀云;王宝玺

    患者女, 58岁。全身起鳞屑斑 1年,头部皮角样皮损半年。患者于 1年前头皮部出现类圆形的厚积鳞屑斑 4处,稍痒,此后,面颊部、躯干、四肢也陆续出现数 10余个圆形或类圆形的鳞屑斑,其上有较厚的鳞屑,皮损偶有轻痒,未治疗。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原 4处红斑鳞屑皮损出现糜烂、渗液、结痂,并逐渐形成皮角样皮损,于 1999年 10月 11日来本院就诊。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关节痛,无外阴溃疡史。有青霉素过敏史。家族中其母亲及妹妹有银屑病史。

  • 儿童皮肤癣菌深在感染二例

    作者:宋为民;庞卫阳;金海生

    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深在感染,临床较少见,易被误诊或忽视。现报告 2例儿童面部皮肤癣菌深在感染,以丘疹、结节、脓疱或脓肿为主要表现,较为特殊。 例 1 男, 14岁。面部红斑、丘疹伴瘙痒 1个月,伴脓疱和发热 9 d。 1个月前面部出现红斑、丘疹,外院诊断为湿疹,给予口服泼尼松片 20 mg/d共 15 d, 9 d前皮疹增多、肿胀,并出现结节和小脓疱,有痒痛感,伴发热 38 ℃~ 39 ℃,经头孢唑啉、瑞普欣 (头孢哌酮 /舒巴坦 )等抗生素治疗无效,仍不断出现脓疱。无接触狗、猫等动物史,无手足癣。体检:整个面部可见炎性红斑、丘疹、结节,部分融合成片,边界尚清,对称分布,结节绿豆至蚕豆大小。皮疹表面覆有少量鳞屑和结痂,有 20余个粟粒大小脓疱,眉毛部分脱落,两上眼睑有约蚕豆大小的皮下脓肿,有波动感,轻度压痛(图 1)。取鳞屑及结痂真菌直接镜检见大量分隔菌丝,真菌培养为红色毛癣菌;脓液细菌培养阴性。患者拒作活检。诊断: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伴脓肿。予以特比萘芬 250 mg/d口服共 28 d, 2 d后皮疹开始控制, 4 d内体温和脓疱逐渐消退,加外用特比萘芬霜每日 2次。 28 d时皮疹已明显好转,部分皮肤轻度萎缩,部分眉毛仍脱落,真菌镜检、培养均阴性。 45 d时临床治愈。随访 1个月无复发。

  • 肩背部巨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作者:王群;王宏伟;何志新;胡维;王宝玺;王家璧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是一种起源于真皮纤维组织的低度恶性肉瘤,临床少见,巨大型罕见,现将我院所见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 38岁,因右侧肩背部隆突性红色硬肿瘤 14年,第 3次切除复发 8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 1986年右侧肩背部初起黄豆大小结节,质地坚硬,稍痛,渐扩至鸡蛋大小, 3次切除均在原切除部位复发成为鸭蛋至 1个半拳头大小。外院活检诊断为“纤维瘤”。体检:皮损分布右侧肩背部,多个结节融合成一个椭圆形硬肿瘤,紫红色,隆突于皮面,直径 17.5 cm× 14.5 cm× 6.0 cm。毛细血管扩张,中心结痂,边界不清,稍有压痛(图 1)。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均正常。胸正侧位 X线像,胸部、头颅 CT和腹部 B超均未发现转移。活组织检查 HE染色可见表皮角化不全,轻度萎缩,真皮中大片纵横交错的成纤维细胞增生。有的呈旋涡状,部分细胞核有异形性,偶见病理性核丝分裂象,肿瘤组织呈浸润生长,有的区域浸润深达皮下脂肪层(图 2)。符合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巨大型)诊断。治疗:手术切除。在随访。

  • 家族性皮肤瘢痕增生症

    作者:吴建国;付景华

    先证者 (Ⅲ 7) 男, 48岁。 1998年 4月 2日,因皮肤瘢痕瘙痒伴疼痛而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记事起,每当皮肤损伤后,愈合处皮肤明显隆突,向四周缓慢扩大,其表面凹凸不平,上肢及躯干上部明显。每逢阴雨天,瘢痕处瘙痒伴疼痛,可忍受。晴天无不适感觉。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其家中 4代共 11人发病 (男 7人,女 4人 ),第Ⅱ代 2人,第Ⅲ代 4人,第Ⅳ代 4人,第Ⅴ代 1人 (见家系图 )。先证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其他患者父母均非近亲结婚,临床症状及皮损均类似于先证者,只有Ⅲ 9双下肢及腹部瘢痕增生明显,其他患者均以双上肢及躯干上部发病明显。否认其它遗传性疾病史。

  • 全身播散丘疹型结节病二例

    作者:王群;王定邦;方凯;马东来;王家璧

    例 1 男, 46岁,因全身皮肤播散棕红色、紫色粟粒大小丘疹 4年,伴乏力 3年,双手足指关节时有肿痛 5年,眼虹膜炎 1年,干咳 8年来诊。初发为右上肢起淡黄色丘疹,粟粒大小,融合成片,渐变为棕红色或紫色丘疹,播散全身皮肤。无自觉症状。经外院诊断为泛发性扁平苔藓、环状肉芽肿、瘰疠性苔藓等病。给予抗组胺药、抗结核药治疗均无效,曾外用皮质类固醇有效,停药复发。既往无结核、肝炎病史。 1973年患突发性气胸已愈。家族中无遗传疾病史。体检:心肺正常,肝未触及肿大,脾肋下 1 cm。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眼:左眼视力 0.8,左眼陈旧性虹膜炎。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广泛播散密集棕红色、紫色粟粒大小丘疹,大多与毛囊一致,呈半球状,隆出皮肤表面,触之如砂粒样感,伴毛细血管扩张(图 1)。棕红色丘疹压之退色,紫色丘疹压之不退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11.4× 109/L,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钙、尿钙、血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均在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 RF)、 ANA、 ds- DNA、 ENA抗核抗体均阴性,结核菌素( PPD)试验强阳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SACE) 49.6 U/L (正常值为 33.3± 10.2 U/L),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增高。胸部 X线正侧位、双手足 X线片、胸部 CT及心电图均未见异常。

  • 乳房及乳房外 Paget病一例

    作者:刘永祥;张东涛;陈智

    患者男, 54岁,因阴阜部起红斑、糜烂半年入院。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阴阜部出现一花生米大红色斑块,周围伴掌大片状皮肤发硬,无明显症状。自用多种外用药物涂抹后局部瘙痒,搔抓后出现糜烂、渗液,周围硬化范围扩展。无血尿、便血等伴随症状。 3个月后右乳头、乳晕及右腋下出现粟粒大丘疹,周围有红晕,轻度瘙痒,搔抓后渗液、结痂。患者无发热。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腋窝、右胸肋部、下腹部、右臀部、右股上部及左股根部皮肤呈弥漫性韧性肿胀,扪之呈板状浸润,其上见片状红斑或散在褐色绿豆至黄豆大小结痂性丘疹,右乳头及乳晕也见有褐色结痂性丘疹 (图 1)。阴阜、阴茎根部、阴囊皮肤有片状不规则糜烂面,表面有黄色粘稠分泌物;包皮、阴囊肿胀,中等硬度 (图 2)。右腋窝、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均未触及。入院后 X线胸片检查心、肺未见异常; B超检查肝稍大,未见占位性病变,胰、脾、双肾未见异常;尿、粪常规无异常;阴阜部红斑及右乳晕褐色结痂丘疹处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均示有大而圆的细胞,呈散在或团块状浸润于表皮,部分核不规则; PAS染色阳性。诊断:乳房及乳房外 Paget病。

  • 乙亚胺治疗银屑病致二次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一例

    作者:汤艳春;王立

    患者男, 25岁,因患银屑病 2年,用中药治疗无效,于入院前半个月口服乙亚胺 2 d(共 0.8 g)后出现皮肤瘙痒,停药 1周后出现脱发、发热,体温 39 ℃,口唇及口角糜烂、溃疡,肛周疼痛,于 1997年 3月 5日首次入院。体检:体温 38 ℃,贫血貌,头皮、四肢伸侧及腰骶部皮肤可见散在钱币大小褐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 ,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头发稀疏,右口角可见一直径约 5 mm的绿色脓性溃疡面,舌系带下红肿,咽充血,扁桃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肛周皮肤红肿,膝胸位肛门 6点处肛裂。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0.8× 109/L,血红蛋白 95 g/L,血小板 10× 109/L,中性粒细胞 0.04,淋巴细胞 0.80,单核细胞 0.16,网织红细胞 0。骨髓象:骨髓增生减低,粒红两系增生重度减低,粒系占 0.10(早幼粒 0.07,晚幼粒 0.01,杆状核 0.02),红系占 0.01,淋巴细胞 0.81,浆细胞 0.07,全片见巨核细胞 2~ 3个,血小板减少。诊断:①急性造血功能停滞;②银屑病。治疗:①立即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每日静脉滴注 800 mg、 600 mg、 400 mg、 200 mg各 3 d,后改口服泼尼松 15 mg/d,每周递减 5 mg,共治疗 1个月停药。②环孢素 A按 4 mg· kg- 1· d- 1分 2次口服 3周;③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2周后临床症状消失,血及骨髓象恢复正常,住院 23 d出院。

  • 迪银片致脱发三例

    作者:林玉龙;王琴芳

    我院从 1997年开始使用迪银片治疗银屑病,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有 3例患者出现了弥漫性脱发,现报告如下。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 22、 35、 40岁。都因患银屑病来我院皮肤科治疗。均给予口服迪银片(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日 2次,每次 5片,服药 30 d后,均出现弥漫性脱发症状,每日脱发数 10根。继续服药 30 d后,脱发症状加重,每日脱发 100根以上,引起恐慌。其中 1例患者( 22岁)要求停服该药,改用外搽恩肤霜, 10 d后,脱发症状减轻 ;30 d后,该患者脱发处长出新发 ;2个月后该患者银屑病病情加重,在医师建议下,该患者重新服用迪银片,每日 2次,每次 4片, 30 d后,该患者又出现弥漫性脱发症状,继续服药至 60 d,银屑病基本痊愈;停止服药 30 d后,该患者脱发处长出了更浓更黑的新发。其余 2例患者,因银屑病皮损面积明显缩小,患者愿意继续服用该药,服药 30 d及 80 d后, 2例患者的银屑病基本痊愈 ,停止服用迪银片。 10 d及 15 d后, 2例患者脱发症状减轻, 30 d后脱发处长出新发。

  • 白术及茯苓提取物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 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谭城

    哺乳动物黑素细胞黑素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紫外线、促黑素、 8-甲氧补骨脂素等对黑素生成具有刺激作用 [1,2],而氢醌、熊果苷、甘草酸等对黑素生成则有抑制作用。我们发现中药茯苓、白术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3],使黑素细胞和黑素颗粒减少 [4]。为了研究它们对酪氨酸酶 (TYR)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 TYR mRNA表达水平。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动物:健康雄性棕黄色豚鼠 10只 (南京军区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普通级 ),体重 332~ 425 g,平均 380.2 g。每只实验动物背部取 6个相离区域, UVB照射后外涂药物。阳性对照外用 3%氢醌。

  • 湖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谢红付;张江林;施为;刘稚然

    遗传素质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β (TNFβ )等位基因与 SLE患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研究了 TNF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汉族 SLE患者的相关性。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湖南地区汉族 SLE患者 78例,其中男 10例,女 68例,年龄 11~ 53岁,均符合 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标准者诊断为狼疮性肾炎 (LN):蛋白尿 (>0.5 g/24 h)或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60 mL/min)或肾穿刺活检病理符合 LN的病变,据此将 SLE患者分为有狼疮肾炎组 48例和无狼疮肾炎组 30例。正常人对照 65例,来自与患者同一地区但与本病无关的汉族健康者。 2.标本收集和处理:取抗凝新鲜全血 2 mL,采用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1]。

  • 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银屑病的初步观察

    作者:朱可建;郑敏;Ulrich Mrowietz

    新近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它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致病性T细胞比角质形成细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而认为该病皮损的发生是基于T细胞的免疫发病机制[1,2]。1991年,Nicolas等[3]首次应用选择性的T细胞免疫抑制剂抗CD4单克隆抗体静脉内注射治疗严重银屑病,疗效良好但不良反应明显。尔后,系统应用选择性针对淋巴细胞的白介素-2(IL-2)与白喉毒素片段的融合毒素(DAB389IL-2)治疗银屑病患者,疗效欠佳,仅40%的患者有效[4]。Basiliximab是抗IL-2受体(CD25)的单克隆抗体,自1997年起用于防止移植排斥的三期临床[5]。我们试用Basiliximab治疗2例严重难治的寻常型银屑病,临床上监测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指数(PASI),同时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监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5的表达来评价治疗效果。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增殖活性与尿新蝶呤关系

    作者:王良明;肖汀;韩秀萍;翟宁;宋芳吉;陈洪铎

    有学者认为银屑病是细胞免疫异常而导致表皮细胞过度增殖性疾病[1]。新蝶呤是细胞免疫反应终产物[2],是体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轴所介导的免疫系统激活程度标志物[3]。为了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活性与新蝶呤关系,我们采用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PBMC增殖活性,同时测定尿中新蝶呤浓度,观察新蝶呤与PBMC增殖活性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一)病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5~58岁,平均(32.8±12.6)岁;进行期26例,静止期5例,病程1个月至31年。

  • 银屑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作者:陈丽;吴红宣;谢勇

    细菌感染与银屑病关系密切,尤其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激发点滴状银屑病已为大家所认同。有学者提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在银屑病中起着与β-溶血性链球菌极为相似的作用。基于此,我们从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6月对就诊的银屑病患者进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一、病例与方法 30例临床典型的银屑病患者,其中寻常型 27例,关节病型 3例;女 11例,男 19例;年龄 19~ 62岁,平均 39.3岁;病程 1个月至 28年,平均 8.8年。 50例健康体检的同期人员作为对照,其中男 26例,女 24例;年龄 23~ 63岁,平均 33.2岁。两组人员均无消化道症状,近 2周亦未使用抗生素及制酸剂。空腹抽血 2 mL,分离血清置- 20 ℃待测。

  • 银屑病患者氨基酸代谢探讨

    作者:曹双林;李炳源

    为探讨饮食及代谢与银屑病的关系,我们于 1997年及 1998年冬季对 78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浆中氨基酸水平进行了检测,现将资料完整的 59例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进行期银屑病患者 59例,其中男 38例,女 21例;年龄 12~ 47岁;病程 4个月至 23年。临床表现及部分病理诊断均符合进行期银屑病,对所有患者都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及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查,其中 4例女性有轻度贫血,有 2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 1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血浆白蛋白、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 20例正常对照组取自肝功能正常之健康献血员。

  • 银屑病患者皮肤转化生长因子β原位表达的研究

    作者:高春芳;郑茂荣;顾军;卢建;王璐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在哺乳类中主要有TGF-β1、TGF-β2和TGF-β3三种异构体,与受体结合后能够调节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促进细胞间质的形成和调控免疫反应[1],但主要是一种负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抑制角质形成细胞(KC)的生长。我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对银屑病皮损和非皮损处TGF-βs(TGF-β1、TGF-β2、TGF-β3)的原位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TGF-βs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一、临床资料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3~66岁,平均36.32岁;病期1个月至13年,平均38.47个月;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银屑病,至少2个月内未接受任何系统治疗;2周内未用任何外用药。银屑病患者在下肢典型皮损处取材(以下称皮损组);其中有15例在距皮损3cm外观正常皮肤处取材(以下称非皮损组)。对照组16例为我院整形外科和骨科手术所取下的下肢正常人皮肤组织。组织取下后立即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内,石蜡包埋后备用。

  • 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对蛋白激酶C激活的不同生物学效应

    作者:张建中;瞿幸

    细胞信号传导调节通路主要包括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酪氨酸激酶等酶系统。它们广泛参与细胞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如增殖、分化、基因的表达和功能蛋白的合成等[1,2]。PKC是其中重要的调节通路。已发现人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均有PKC的多种亚型,但是对这两种细胞在PKC激活后生物学效应的比较研究甚少。我们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了PKC激活剂乙酸肉寇佛泊酯(PMA)刺激后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在形态学、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因子产生等方面的变化,发现这两种细胞在PKC激活后生物学效应存在差异。一、材料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来自接受包皮环切的青年男子。细胞培养皿、培养板购自Dako公司,培养基购自Gibco公司,PMA购自Sigma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购自Serva公司,前列腺素E1(PGE1)购自Ono公司,白介素(IL)-1α、IL-8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晶美公司。cAMP检测药盒购自YamasaShoyu公司。

  • 不同饮食结构对银屑病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

    作者:肖青林;严得庆;何秀娟;刘苏辰;方有兰

    为探讨饮食结构与银屑病病情转归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近 8年来接诊的银屑病患者做了相关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413例,男 249例,女 164例;年龄 6~ 66岁,平均 30.5岁。进行期 214例,静止期 199例。病程 7 d至 36年。 413例中曾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76例,经过一般中西医药治疗 157例,未经治疗者 180例。 (二)方法:1.问诊:除了解病情外,详细询问患者饮食嗜好:饮酒或咖啡史,是否进食葱、辣椒、蒜、姜、鱼、虾、蛋、海参、牛羊肉、鸡肉、狗肉等。认真记录在案,以便分组。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CD1a+树突状细胞的定量定位研究

    作者:杨森;夏青;张学军

    CD1a+树突状细胞(CD1a+dendriticcell,CD1a+DC)是表皮中至关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和运动特点,在银屑病的不同时期CD1a+DC的表达数量可能不一样。我们研究了银屑病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皮损和非皮损区中的CD1a+DC表达的意义。一、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2例正常人皮肤标本取自外科手术上肢相同部位皮肤;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标本取自于门诊志愿患者(发病半个月内,未进行任何治疗,实验期间用安慰剂治疗),分别在进行期、静止期和消退期取皮肤标本,取材部位同正常对照皮肤。用无菌环形皮钻取皮,离体30min内OCT包埋冷冻。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52岁,平均38.5岁,均为上肢皮肤。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CD1a鼠单抗为Pharmingen公司产品,HLA-DR鼠单抗为MaximBiotech产品。

  • 一氧化氮合酶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作者:杨晓红;宋军;杨发枝;于淞;马烈

    一氧化氮(NO)是组织内的一种信号分子,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和病理活性,它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银屑病患者血浆[1]和皮损局部[2]产生NO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升高,且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S,iNOS)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表达增强[3]。我们对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NOS,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OS,eNOS)和iNOS的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病程3个月至27年不等,取材时均为进行期,且至少2个月内未经系统治疗(包括紫外线照射治疗),切取2~4周新生典型皮损。10例正常皮肤取自美容外科。组织块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经病理证实。

  • 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白介素 2及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水平的检测

    作者:尹国华;杨小英;张开明

    我们对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白介素 2(IL- 2)、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含量同时进行了测定,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临床资料 病例取自 1999年 8月至 2000年 1月我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的荨麻疹患者共 48例 ,其中慢性荨麻疹 (病程 3个月至 4年 )22例 ,26例为首发病例 ,就诊时 1周内未使用过抗组胺药物 ,2周内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等免疫抑制剂 ,男 23例 ,女 25例 ,年龄 6~ 58岁。正常对照组 42例 ,其中 9例为我科健康工作者,其余 33例为门诊健康体检者。

  •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发病中的意义

    作者:于波;廖康煌

    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了正常暴光、非暴光部位皮肤和皮肤癌、癌周正常组织中锰 SOD(MnSOD) 和铜锌 SOD(CuZnSOD)的 mRNA及蛋白表达,初步探讨其表达在皮肤癌发生中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材料:基底细胞癌 (BCC)6例,鳞状细胞癌 (SCC)6例,皆发生于头面部,皮肤癌组织及癌周正常皮肤组织取材(均经组织学证实)。暴光、非暴光部位皮肤各 5例为正常对照,来源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医院整形外科。标本以液氮速冻,- 80℃保存。 RNA抽提试剂盒购自 Gibcol BRL公司, RT- PCR试剂盒购自 Promega公司,兔抗人 MnSOD、 CuZnSOD抗体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病理学试验室谢建武博士惠赠,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标记的羊抗兔 IgG作为二抗购自 Sigma公司,其余生化试剂购自上海生物工程公司。

  • 多形红斑与单纯疱疹病毒关系的研究

    作者:巫毅;关爽;张丽萍

    多形红斑 (EM)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单纯疱疹病毒 (HSV)感染与 EM发病密切相关 [1- 6]。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EM患者血清 HSV特异性抗体;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EM典型皮损活检组织中的 HSV DNA;取疱液做 HSV分离培养。旨在发现 HSV与 EM的关系,对 EM的病因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一、病例与方法 (一 )病例: 1996年 12月至 1998年 12月我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 EM患者 50例,男 26例,女 24例,平均年龄 28.5岁。其中 26例有复发性单纯疱疹史。 EM的诊断标准:①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②皮损分布对称,粘膜可累及。③病程为急性、自限性。④至少有几处典型的靶形损害。⑤部分病例经病理确诊。对照组:①血清对照 15份,其中正常人血清 12份,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各 1份。②皮损组织对照 15份,其中外科手术残余组织 11份,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天疱疮、扁平苔藓各 1份。③病毒培养对照:正常组织渗液、湿疹疱液、天疱疮各1份。对照组均排除有复发性单纯疱疹史者。

  •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热休克蛋白70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

    作者:秦艳茹;李红文;王诗淇;丁一;吴景兰

    一氧化氮(NO)作为小的气体分子有多种活性,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HSPs)可保护细胞之间平衡,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是哺乳动物G1期的限速控制器。Sirsj等发现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银屑病皮损中过表达,为探讨iNOS过表达是由于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摄取外源性iNOS还是角质形成细胞自身产生合成,并且作为与炎症和免疫调节有关以及和细胞增生有关的iNOS、HSP70、cyclinD1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情况和相互关系,我们研究了银屑病皮损中iNOSmRNA、iNOS、HSP70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病理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来自我院门诊,临床表现典型,病理诊断明确。男15例,女15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0岁;病程1个月至43年,近期未用过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用钻孔器取背部皮损,正常对照组为本院手术室做椎间盘突出、颈椎综合征手术的患者,取背部正常皮肤,男16例,女14例,共30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32岁。

  • 住院药疹患者 40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超英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和药物的广泛应用,住院患者中药疹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1,2],我科住院患者中,药疹所占比例由 1989年的 5.92%上升至 1998年的 22.03%。现回顾分析 1989~ 1998年的住院药疹患者共 402例。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共 402例,男 210例,女 192例;年龄 3~ 86岁;有药敏史 100例,本次致病药物与既往致病药物完全相同者 39例,其中既往青霉素皮试阳性、本次仍由青霉素致病者 6例;由 2种或 2种以上药物同时致病者 187例。 临床表现:①药疹类型:多形红斑型 118例,荨麻疹型 53例,重症多形红斑型 51例,麻疹型 51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 47例,剥脱性皮炎型 31例,猩红热型 15例,紫癜型 7例,固定红斑型 6例,血清病型 2例,玫瑰糠疹型 2例,混合型 11例,不明类型 8例。

  • 老年带状疱疹 106例临床分析

    作者:吕全江;时培荣

    我们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5月在青岛海军四 O一医院干部病房科和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皮肤科共收集了 106例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并与 86例青、中年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老年组 106例,其中男 65例,女 41例;年龄 61~ 80岁,平均 64.5岁;住院患者 74例,门诊患者 32例;从出现疼痛、瘙痒等症状到出现皮损的时间 (前驱期 )为 1~ 6 d。青、中年组 86例,其中男 52例,女 34例;年龄 18~ 50岁,平均 35岁;前驱期 0~ 3d。

  • 可变脉宽倍频 Nd:YAG532 nm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631例

    作者:涂彩霞;郭伟;高明阳;谭雪晶;林熙然

    我们自1998年1月始,应用可变脉宽倍频 Nd:YAG532 nm(VPW532)激光治疗 631例血管性皮肤病患者,取得明显疗效,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血管性皮肤病 631例,男 221例,女 410例;年龄 50 d至 59岁,平均年龄 22.6岁;病程 1.5个月至 49年,平均 9.2年。病种:毛细血管扩张 238例,蜘蛛痣 146例,草莓状血管瘤 37例,樱桃状血管瘤 68例,鲜红斑痣 142例。皮损主要发生于面、颈,其次为上胸、上肢及小腿。草莓状血管瘤皮损面积二、治疗方法

  • 喷昔洛韦乳膏治疗颜面单纯疱疹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

    作者:林麟;陈祥生;王家壁;郭在培;毕志刚;卢念祖

    喷昔洛韦( penciclovir, PCV)为 20世纪 90年代问世的抗疱疹病毒药。于 1996年 6月在英国首次上市。 1997年美国 31家医疗机构在 2 209例颜面单纯疱疹患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基质 [1]。为了验证国产 1%喷昔洛韦乳膏局部外用对颜面单纯疱疹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了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 一、病例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入选标准为临床上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轻微的初发及复发型颜面单纯疱疹患者,皮损出现在 24 h以内,年龄 18~ 65岁,男、女不限, 1周内未内服或外用过抗疱疹病毒药物,愿意且能够按临床试验要求执行者。排除全身症状严重的初发及复发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免疫功能低下和长期服免疫抑制剂或全身衰竭者,合并细菌感染者, 4周内使用过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 30 d内参加过其它临床试验者。

  • 甘草酸铵和全反式维 A酸、熊果苷外用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作者:闫军;杨延安;揣瑞梅;史克实

    雪夫霜(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全反式维 A酸佐以熊果苷的复方制剂,甘草酸铵霜(我院制剂室制备)为 2%甘草酸铵与水包油型硅油乳膏基质组成。我们于 1998年 10月至 2000年 6月,采用雪夫霜和甘草酸铵霜治疗黄褐斑 5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根据黄褐斑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 (草案 )[1]确诊的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 3组。雪夫霜和甘草酸铵霜组(Ⅰ组) 58例,男 9例,女 49例;年龄 21~ 45岁,平均 32.5岁;病期 3个月至 15年,平均 3.6年;蝶形型 38例,面上部型 11例,面下部型 6例,泛发型 3例。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学平;冒长峙;满孝勇;王津生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多种多样,病程变化多端,预后差别较大。虽然在过去 40年里 SLE患者的预后已经得到改善,但死亡仍然是主要的威胁。 SLE早期死亡多归因于病情活动和感染,而后期多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性疾病。治疗,特别是长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可导致肌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感染甚至死亡等。但是,适时的冲击治疗能够延缓或防止死亡和器官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轻型 SLE的治疗 [1,2] 轻型 SLE指:①诊断明确;②病情稳定;③没有生命危险;④机体系统,如肾脏、皮肤、关节、血液系统、肺、心脏、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正常。另外,患者的治疗不能有明显的毒性[1]。

  • 新型组胺 H1受体拮抗剂——咪唑斯丁

    作者:陈志强;徐文严

    第一代抗组胺药血浆半衰期短,需每日多次给药,有嗜睡作用。而第二代抗组胺药往往血浆半衰期长,每日给药次数少,无嗜睡作用。咪唑斯丁( mizolastine, SL- 850324,商品名为“皿治林” )是一种新的 H1受体拮抗剂。它是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分子式为 C24H25FN6O,化学名为 2- [[1- [1[(4-氟苯基)甲基 ]- 1H-苯并咪唑- 2-基 ]哌啶基- 4-基 ]甲基氨基 ]吡啶- 4(1H)-酮。咪唑斯丁对组胺 H1受体有高度亲和力,起效快而持续时间长,对特发性荨麻疹有显著疗效,也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它没有阿司咪唑、特非那丁等现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心脏副作用 [1,2]。兹就其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 (包括吸收与分布、量效关系、起效与时效、代谢与分泌、肝肾受损时对代谢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等介绍如下。

  • 人体蠕形螨取螨器检查方法介绍

    作者:

    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虫体大,数量多,食蚀、破坏毛囊、皮脂腺,阻塞皮脂排出道,造成局部损害。人群检出率达 70%~ 90% [1- 4]。但目前无专用的检螨工具和统一的诊断标准,影响该病的诊断治疗。 一、资料与方法 (一)取材器与操作: 1.镊式取螨器:由手术镊截去两脚,精磨出光滑并微带凸弧的端面,边缘有角而不锐,镊挤皮肤时既不滑脱又不致损伤,用于鼻翼、鼻唇沟处取材。刮片式取螨器:由医用有机玻璃制成,其端面呈轻微的凸弧或凹弧形,用于额、顶、面颊、颏、胸、背等部位较大面积的取材。两种取材器外形见图 1。取材器与皮肤成 70°角,施加外力将螨虫从毛孔挤出。

  • 甲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分析

    作者:夏清;江萍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广泛,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亦不断增高。以往一些不被重视的疾病如甲真菌病近几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我们对甲真菌病患者从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社会和家庭及对本病的治疗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分析了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所带来的影响。 一、对象和方法 以 1996年 6月至 1998年 6月间来我科门诊就诊的甲真菌病患者共 170例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患者均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甲真菌病。其中男 56例,女 114例 ;已婚 122例,未婚 48例 ;年龄 17~ 70岁,平均 35.5岁 ;职业 :工人 34例,农民 6例,军、警 9例,教师 11例,办公室职员 50例,服务业人员 31例,其他 29例。病程 1个月至 30年,平均 6.5年。

  • 11 080例白癜风患者及其家系分析

    作者:桂金萍;李玉珍;李进先;李刚

    白癜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除自身免疫、神经因素及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外,遗传因素也是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为探讨遗传因素与白癜风发病的密切关系,我们调查了 11 080 例白癜风患者的家系发病情况,现报道如下。 一、调查对象 全部资料为我院皮肤科门诊 1995~ 1997年来自全国各地就诊的患者并有设计完整的记录资料,诊断依据按 199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标准。

  • 银屑病患者初发年龄与父母生育年龄相关性的探讨

    作者:汤占利;陈官芝;盛来基;彭永年

    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未明,但银屑病的家族发病和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的医学遗传学研究,为银屑病的防治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资料中 [1]发现,有家族史的银屑病患者初发年龄比无家族史者要早。 Farber等 [2]研究及我国上海市 1985年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中也有类似结果。同时,不少的研究证实,性别及环境因素对银屑病的发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银屑病患者的父母生育年龄对其初发年龄究竟有无影响,我们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验证。 一、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统一表格。主要调查项目包括:银屑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初次发病年龄、出生时父母的年龄及有无家族史等。对有家族史者,应注明患病人数及与先证者关系。以通信方式寄往各调查点医院。由调查点医院皮肤科医生亲自调查填写表格。我们选择了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作为调查点,如南京、上海、天津、郑州、贵阳、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德州等。规定本研究于 1996年 1月至 1998年 6月在上述各地统一进行。

  • 银杏叶片与沙丁胺醇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9例

    作者:胡敢;薛茂;王正元

    1999年 10月以来,我们应用银杏叶片 (商品名舒血宁,由江苏扬子江制药厂生产 )与沙丁胺醇 (成都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69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近期未经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 3组。银杏叶片组 67例,男 36例,女 31例;年龄 17~ 59岁,平均 31.4岁;病程 7 d至 28年,平均 4.1年;进行期 34例,静止期 33例;点滴状 29例,钱币状 36例,地图状 2例。沙丁胺醇组 35例,男 20例,女 15例;年龄 16~ 60岁,平均 30.9岁;病程 8 d至 25年,平均 4.0年;进行期 19例,静止期 16例;点滴状 15例,钱币状 19例,地图状 1例。联合治疗组 69例,男 37例,女 32例;年龄 18~ 60岁,平均 31.8岁;病程 7 d至 29年,平均 4.2年;进行期 33例,静止期 36例;点滴状 28例,钱币状 39例 ,地图状 2例。 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分期经 t检验或χ 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方法选择的思路

    作者:彭永年;邵长庚;李世荫;杨雪琴;王光超

    目前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多达数百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如此众多的治疗方法如何作出评价和选择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我们认为,对于银屑病的治疗应该考虑如下几点。 一、银屑病的特点 1.病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当前对银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很多实验研究都提出银屑病与体内或皮损中某种物质的增加或减少有关,但重复实验后其结果往往又不尽相同,其意义更难以确定。因此,针对某一实验结果而设计的治疗方案往往是不成功的。

  • 第六届中日联合皮肤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第四届中日联合皮肤科学术会议于 2000年 9月 15~ 17日在古城西安的香格里拉金花饭店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约 323人,其中中方代表 218人,日方代表 105人。本次会议还邀请了美国、香港和台湾的代表参加。中日双方主席徐文严教授和吉川邦彦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宗淑杰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贺词。 中日双方共交流论文 152篇。其中特别演讲 5篇,一般演讲 74篇,临床病理讨论 4篇,壁报展示 69篇。论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基础研究,又有临床病因、发病机理研究、一些疑难少见病的病例报告,及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许多基础研究已经达到分子水平,充分展示了皮肤科领域的新进展。特别演讲包括:雄激素代谢对毛发生长的影响、痤疮的发病机理研究、硬皮病的发病机理研究、色素性荨麻疹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的特性和功能,介绍了相关领域的新进展。一般演讲的题材广泛,包括基础研究、真菌病、银屑病、结缔组织病、大疱病、性传播疾病、皮肤肿瘤、激光治疗和皮肤外科等。

  • 桥粒与皮肤病

    作者:张学军

    桥粒( desmosome)是上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细胞间连接结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间的连接主要有三种形式:桥粒、粘附连接及缝隙连接。其中以桥粒的分布多,每 100 μ m2约有 160个桥粒。桥粒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通过相邻细胞间张力细丝网的机械性连接,形成一连续的结构网,使细胞间的连接更为牢固。桥粒结构的破坏势必引起角质形成细胞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或水疱。 一、桥粒的超微结构 桥粒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桥粒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电镜下呈盘状,直径约为 0.2~ 0.5 μ m,厚约 30~ 60 nm。连接区相邻两细胞膜平行,电子透明细胞间隙宽约 20~ 30 nm,内含低密度细丝状物,间隙中央为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层,称为中央层 (central stratum),中央层的中间还可见一条更深染的间线 (intermediate line),为高度嗜锇层,厚约 5 nm,中央层的粘合物质是糖蛋白。

  • 全身性瘙痒症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顾有守

    瘙痒是一种皮肤感觉,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与皮疹或刺激有关。与之比较,全身性瘙痒症并不伴有原发性皮疹,可累及大片区域,持续很长时间 (从数月至数年 )。目前对于全身性瘙痒症的了解和研究较少。瘙痒是通过细小的神经纤维,尤其是无髓鞘神经,如 C神经纤维所传递。瘙痒中枢在大脑中的部位尚不清楚。已知在体内有许多化学物质介导瘙痒,包括①二十烷类 (eicosanoids):前列腺素 E2、前列腺素 H2,②胺类:组胺、 5-羟色胺,③神经肽类: P物质,④类阿片类: Met-脑啡肽, Leu-脑啡肽,β-内啡肽,⑤细胞因子类:白介素- 2等。由于目前对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了解,治疗也较困难。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