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恶性黑素瘤和普通痣细胞痣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途径相关蛋白的研究

    作者:林彤;孙建方;曾学思;桑红桂;李阿梅;赵亮

    目的探讨恶性黑素瘤(MM)和普通痣细胞痣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途径相关蛋白ERK1和ERK2以及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这3种蛋白与MM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0例MM和13例普通痣细胞痣中ERK1、ERK2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ERK1、ERK2和Cyclin D1在MM组织中表达较普通痣细胞痣组织明显升高(P<0.01),ERK1、ERK2和Cyclin D1与MM的Clark分级和Breslow厚度无明显相关性,ERK1和ERK2与Cyclin D1在MM组织中表达显著相关.结论MM中ERK途径得到了过度激活,并可能促使Cyclin D1表达增加,因此它们在MM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而它们在普通痣细胞中仅在A型痣细胞表达增加.

  • 138例男男性接触者性传播感染相关血清学检测

    作者:张津萍;曹宁校;蒋娟;尢永燕;沙仲

    目的对男男性接触者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以了解该人群的性传播感染情况,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男男性接触者进行问卷调查,取血清进行艾滋病病毒、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2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检测.结果共调查138例男男性接触者,抗-HIV检测均阴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阳性23例占16.7%,其中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10例占7.2%.抗HSV-2-IgG、HBsAg、抗-HCV、抗-HEV阳性率分别为7.8%、9.7%、0和16.1%.结论男男性接触者中有一定程度的性传播感染血清阳性率,应重视对该人群的性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的体外研究

    作者:刘冬先;周礼义;陈兴平;吴雄文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复发与个体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泌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尖锐湿疣的复发遗传基础.方法利用体外多次传代培养的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株(LCL)作为TNF产生细胞,采用生物活性检测法检测LCL在LPS刺激下分泌TNF的能力.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尖锐湿疣患者组(包括复发患者和未复发患者)LCL的TNF分泌能力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30.14%±12.27%与34.06%±12.06%,P=0.1136);而尖锐湿疣复发组的TNF分泌能力明显低于尖锐湿疣未复发组(24.75%±7.51%与36.62%±10.96%,P=0.00016);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尖锐湿疣复发组的TNF分泌能力明显低下(P=0.00054),尖锐湿疣未复发组则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3517).结论在清除治疗后残留HPV病毒的过程中,TNF参与的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高春芳;顾军;郑茂荣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转化生长因子-p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p受体(TGF-βRⅡ)及CD105的基因(mRNA)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胍法抽提皮肤组织中的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肤组织中mRNA的表达.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TGF-β1及TGF-βRⅡmRNA的表达均低于非皮损组织及正常人(P<0.05);非皮损组织及正常人皮肤组织中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银屑病皮损组织CD105的mRNA表达量高于非皮损组及正常人(P<0.05);非皮损组织和正常人皮肤组织比较P>0.05.结论银屑病皮损中TGF-β1及TGF-βRⅡ表达降低和CD105的表达上调可能与银屑病的表皮过度增殖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 抗不同细胞核成分抗体与SLE病情活动不相关

    作者:金丽威;鲁智勇;郑捷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ANA、抗ds-DNA抗体及其他抗细胞核成分抗体水平与SLE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0-2002年我院皮肤与风湿科、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SLE患者22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进行病情活动性评分,按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4分)、中度活动组(5~9分)及重度活动组(≥10分)3组.并对其中52例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①225例患者抗dsDNA抗体水平和ANA滴度与SLEDAI无相关性(r1=0.054、P1=0.662,r2=0.089、P2=0.183).②抗ds-DNA抗体水平在轻度活动组与中度活动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活动组明显高于轻度活动组与中度活动组(P<0.01).ANA滴度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SSB抗体的阳性率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③根据抗ds-DNA抗体结合率将患者分为<20%(第1组)、≥20%(第2组)两组,两组SLE脑病、肺部病变、浆膜炎、血管炎、关节炎、血象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组肾脏损害的发生率高于第1组(P<0.05),但这些有肾脏损害的患者蛋白尿、肌酐水平与抗ds-DNA均无相关性(P>0.05).④追踪观察52例中30例高度活动组患者抗ds-DNA抗体水平在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而22例轻、中度活动组抗ds-DNA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重度活动组,抗ds-DNA抗体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有一定相关性;在稳定期,与疾病无相关性.ANA等其他自身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无相关性.虽然抗ds-DNA抗体结合率≥20%的患者易伴有肾损害,但与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 复方硝酸溶液治疗寻常疣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王爱平;韩钢文;王家璧;孙建方;姜祎群;刘跃华;朱学骏

    目的评价复方硝酸溶液(商品名思可得)治疗寻常疣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冷冻疗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主要疗效靶疣体清除率中思可得组为71.6%,冷冻组为77.5%(P=0.451).次要疗效其他疣体清除率中思可得组为58.7%,冷冻组为75.3%(P=0.034).思可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冷冻组为1.4%(P>0.05).结论思可得治疗寻常疣简便、安全、有效.

  • 三个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家系KRT9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毛薇;何新辉;张咸宁;严志龙;何向蕾;陈衡平;徐来荣

    目的探讨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家系的KRT 9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PCR扩增KRT 9基因编码氨基酸的7个外显子,对扩增产物进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NA测序.结果在所研究的3个EPPK家系中,发现KRT 9基因第1外显子第497位核苷酸A缺失并插入GGCT,导致角蛋白9分子第166位酪氨酸缺失并插入色氨酸和亮氨酸,即Y166delinsWL.片段特异性PCR证实了该突变不是一个常见的多态性,而是国际中间纤维突变库(http://www.interfil.org)中未报道过的一种新突变.结论KRT 9基因497delAinsGGCT突变可能是部分中国人EPPK患者发病的遗传基础.

  • 加味桃红四物汤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琪;许爱娥;许冰;尉晓冬;沈宏;刘继峰

    目的研究加味桃红四物汤对角质形成细胞(KC)分泌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为对象,加入不同浓度加味桃红四物汤后,用MTT法反映细胞增殖的变化.ELISA方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量.结果加味桃红四物汤浓度4.27、5.49、6.1 mg/mL时可促进KC的增殖.加味桃红四物汤浓度1.83 mg/mL和5.49 mg/mL可刺激KC分泌内皮素-1,而对KC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无影响.结论高浓度的加味桃红四物汤可促进KC的增殖.不同浓度的加味桃红四物汤均能刺激KC分泌内皮素-1,提示加味桃红四物汤在体外可刺激KC分泌内皮素-1.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HaCaT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聂本勇;范青源;郑茂荣;陶苏江;顾军;高春芳;牟贤龙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OS)mRNA、蛋白表达和NO释放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NO试剂盒(酶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RT-PCR和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HaCaT细胞神经型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正常培养的HaCaT细胞表达和释放基础水平的神经型NOS和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上调HaCaT细胞神经型NOS表达和NO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抑制剂CGRP-8-37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作用.结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神经型NOS并促进神经型NO释放.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80/CD86和CTLA-4 mRNA的表达

    作者:李家文;刘文斌;杜冠华

    目的探讨CD80/CD86和CTLA-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2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80、CD86、CTLA-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86的阳性表达率为90.63%,正常人对照组为6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CD86的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0.6410±0.0174)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4510±0.040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TLA-4的阳性表达率为81.25%,其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为1.0020±0.0624,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80的阳性表达率和CD80 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D86和CTLA-4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曹碧兰;郭瑞珍;肖庆邦;陈晓红;晏文

    目的应用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研究患者T细胞亚群和白介素2(IL-2)水平的变化以及疣体脱落的病理和免疫学特征.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IL-2水平:对反应期疣体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外周血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及IL-2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反应期疣体组织中见淋巴细胞浸润,伴棘细胞水肿、溶解.免疫组化显示,反应区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呈CD45RO+、CD6+、CD4+、CD8+、CD20-和Mac387-;在表皮基底层及反应区可见S-100蛋白阳性的朗格汉斯细胞.结论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通过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使CD8+亚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疣体脱落.

  • 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对树突细胞表达和分泌白介素10的作用

    作者:朱可建;劳力民;茅晓红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对来源于单核细胞的树突细胞(DC)表达和产生白介素10(IL-10)的调节作用.方法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成树突细胞.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ELISA法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对MDDC表达IL-10mRNA和产生IL-10蛋白的影响.并以1,25-二羟维生素D3的代谢物24,25-二羟维生素D3作对照.结果1,25-二羟维生素D3、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以相当的作用强度上调MDDC表达和产生IL-10,但24,25-二羟维生素D3未显示调节作用;1,25-二羟维生素D3对IL-10蛋白水平的上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方式.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IL-10的表达和分泌来实现的.

  •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

    作者:弓娟琴;林麟;郝飞;陈艳;曾凡钦;李伯有;毕志刚;张美华;易东;赵辨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他细菌的定植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在筛选日及治疗后第7、14和28天对皮损评分,并在皮损和非皮损处分离细菌.试验组外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外用基质和糖皮质激素.结果共入选患者327例,湿疹208例,AD119例.湿疹皮损处细菌的阳性率为70.19%,金葡菌占47.26%;非皮损部位细菌阳性率为32.69%,金葡菌占27.94%.AD皮损处细菌阳性率为74.79%,金葡菌占79.78%;非皮损部位细菌阳性率为34.45%,金葡菌占80.49%.湿疹和AD皮损部位金葡菌的定植量均高于非皮损部位(P<0.01,P<0.05),细菌的定植量与皮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湿疹临床症状评分指数>8分者及AD评分指数>7分者,在治疗的第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指数改善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14天和第28天,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湿疹和AD患者皮损部位细菌的检出率和金葡菌的带菌率均明显增高,说明金葡菌与湿疹皮炎的关系密切,早期联用抗菌药物可提高疗效.

  • 100对夫妻间梅毒发病情况分析

    作者:何志新;王宏伟

    目的了解梅毒在夫妻间的发病情况,探讨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急剧升高的有关原因.方法对100例首诊为梅毒的患者及其配偶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夫妻同患梅毒65对(130例),占65%.其中男性首诊患者25例,主要为一期梅毒.女性首诊患者40例,主要为二期梅毒.65对夫妻同患梅毒中,在夫妻一方首诊为梅毒后,有48例的配偶同时追踪被诊断为梅毒,其余17例同时追踪时未发现梅毒,在追踪1~3个月后才被诊断.配偶被追踪而诊断的梅毒中主要为潜伏梅毒,占83.2%(54/65).此外,能引起患者注意的硬下疳发生率较低,只有28.5%(37/130),多见于男性.结论夫妻同患梅毒的比例较高.潜伏梅毒发生率较高.能引起注意的硬下疳发生率较低.这些因素是梅毒较其他性传播疾病更易于传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梅毒 接触追踪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维A酸受体αmRNA的表达

    作者:冯素英;林麟;吴勤学;周武庆

    目的探讨维A酸受体α 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状况.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2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和10例正常人表皮中维A酸受体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维A酸受体αmRNA的表达在寻常性银屑病表皮中较正常人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维A酸受体α mRNA的表达降低可能和银屑病发病有关.

    关键词: 银屑病 受体 维甲酸
  • 用ND-ELISA检测已治愈的麻风患者血中IgM抗体水平

    作者:吴勤学;张良芬;陈小红;尹跃平;余艳华;李志诚;郁华;史月君;吕成志;林钧伦;冯素英;李晓杰

    目的探讨用血清学方法检测麻风早期复发的可能性.方法用标准化的ND-ELISA连续检测氨苯砜(DDS)单疗愈后麻风患者血清中抗ND-IgM型抗体的变化,与麻风临床复发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受检DDS单疗愈后麻风患者共666例,其中原多菌型患者(P-MB)430例,原少菌型患者(P-PB)236例,共复发15例.在P-MB中,抗体阳性者95例,复发12例,抗体阴性者335例,复发1例;在P-PB中,抗体阳性44例,复发1例,抗体阴性192例,复发1例.P-MB引起复发的危险比P-PB高6.7倍;累积复发率(CRR)表明:抗体阳性组复发率为13.68%,抗体阴性组复发率为0.35%,其相对危险率(RR)为36.7(RR>1),特异危险度(AR)为13.33%;复发时绝大多数抗体为阳性,从治愈后到复发绝大多数抗体呈上升趋势或持续阳性,复发后经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抗体阳性后1-2年发生复发(多为2年后);治愈后到复发多在10年以后发生(11~30年),未见有高峰年段;个别复发者发生降级性转型(TT→BT).DDS单疗治愈后的P-MB、P-PB中不论抗体阳性还是阴性均能产生复发,但在P-MB引起复发的危险性明显高于P-PB(6.7倍),抗体阳性者危险性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36.7倍);在复发时绝大多数抗体为阳性.结论检测和监测DDS单疗治愈后麻风患者血清中抗ND-IgM型抗体水平能预测其复发的危险性,ND-ELISA在预测早期麻风复发中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多菌型复发.

  • 趾间疣一例

    作者:李吉文

    患者男,38岁,右足第3、4及4、5趾间均出现赘生物1个月.1个月前因出差到外地地摊修脚后,右足第3、4及4、5趾间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赘生物,不痛不痒,未引起注意.赘生物迅速长至蚕豆大小,灰白色,表面粗糙.伴有轻压痛及出血,尤以行走时较明显,遂到医院就诊.患者既往右足患有浸渍糜烂型足癣5年余,患者及其妻否认婚外性接触史及尖锐湿疣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 毛发腺瘤一例

    作者:陈宏泉;史同新

    毛发腺瘤,又名毛腺瘤,由Mkolowski于1958年首先描述,亦称为Mkolowski毛发腺瘤.该病临床少见,现将我们所遇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毛发 腺瘤 描述 临床
  • 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

    作者:赵庆利;史飞;彭光辉

    我科曾收治1例确诊为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Weber-Chrislian脂膜炎)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及硫唑嘌呤治疗后痊愈.20个月后患者因贫血待查行骨髓穿刺,发现骨髓明显病态造血,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三氯乙烯致职业性剥脱性皮炎伴多系统损害一例

    作者:冯进云;李剑萍;刘惠媛;石裕明

    患者女,17岁,因发热、皮疹6 d,于2002年9月6日入院.6 d前不明原因高热,伴畏寒、全身酸痛,服用退热剂体温下降后复升,并出现皮疹,由发际、耳后向下蔓延全身,稍痒;间有胸闷、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治疗4 d症状无好转而转入我院.病前在某电子厂从事电路板安装工作,3周前曾顶班戴手套从事电路板洗涤4 d.

  • 局限性血管角化瘤一例

    作者:穆震;满孝勇;张爱华

    患者男,23岁.主诉包皮、阴囊丘疹伴瘙痒1年.1年前患者发现阴茎根部包皮出现一紫红色丘疹,黄豆粒大小,伴明显瘙痒.反复搔抓后出现出血、结痂.在当地诊断为疥疮结节.给予利多卡因、康宁克通结节内注射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2次均无效.包皮上的丘疹逐渐增多,阴囊亦出现类似的损害.其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包皮、阴囊散在分布淡紫红色丘疹,黄豆粒大小,质地韧,表面无鳞屑,无破溃(图1).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有角化不全,不规则棘层肥厚,表皮突伸长,真皮乳头向上延伸,其内及下部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图2).并见扩张的淋巴管,内有较多的淋巴液.诊断:局限性血管角化瘤.治疗:局麻下皮损采用微波治疗,治疗2周后复查皮损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 130例妇女宫颈支原体的检测

    作者:龚匡隆;尢永燕;沙仲;张津萍;孙厚华;龚向东

    为了研究女性宫颈Uu感染与临床的致病关系,我们于2002年5-6月对体检正常妇女,采用半定量支原体致病浓度的培养方法,对宫颈的体征和症状及妇女避孕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 四种变应性皮肤病的血清过敏原及IgE检测

    作者:曲永红

    我们对2001-2002年在我院门诊确诊的4种变应性皮肤病132例进行血清特异过敏原及IgE抗体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尖锐湿疣组织中端粒酶及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

    作者:叶俊;张行;程浩;赵可佳;陈大方;岑建萍

    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限制组分,已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证实其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高低密切相关[1].有文献[2-3]报道,在一些增殖性皮肤病中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为了探讨hTERT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我们测定了尖锐湿疣组织中hTERT的mR-NA水平及端粒酶活性,现报道如下.

  • 家族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ATP2C1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陈思远;黄长征;李家文

    家族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 benign pemphigus),又称Hailey-Hailey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目前认为该病为位于染色体3q21-q24上的ATP2C1基因突变所致.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例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家系进行了ATP2C1基因突变的检测.

  • 斑秃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β的检测

    作者:肖嵘;邱湘宁;张冰凌;赵会平;罗敏;苏玉文;文海泉

    斑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代秀菊等[1]发现活动期斑秃患者血清中自介素6(IL-16)、白介素12(IL-1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而白介素10(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这说明细胞因子的变化与斑秃的发病有关.我们对61例斑秃患者进行血清白介素1(IL-1)β水平的检测,以期探讨IL-1β与斑秃发病机制的关系.

  • CO2激光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外用治疗尖锐湿疣115例

    作者:眭道顺;秦兆江;崔志斌;邓宾

    尖锐湿疣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复发率高的特点,治疗比较棘手.我们采用CO2激光与外用干扰素凝胶联合治疗尖锐湿疣11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氯雷他定联合桂利嗪与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

    作者:庞晓文;张红

    我们于2001年4月至2003年2月应用氯雷他定联合桂利嗪及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41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婴儿湿疹

    作者:孙建兰;佟建宁;曲梅;袁丽华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我们采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由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治疗婴儿湿疹35例,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国玲;杨春梅;高明阳

  •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

    作者:周忠华;张梅;薛立新

    我科自2003年8月至12月采用成都鹤鸣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布替萘芬乳膏(商品名迈可抒)治疗浅部真菌病94例,获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作者:靳培英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包括一组疾患,均为遗传性,其临床有一个共同特征:皮肤脆眭增加、轻微创伤后就发生水疱,因此称为机械性大疱性疾患.初生婴儿显性遗传型发病率为1:50 000,严重隐性遗传型为1:200 000~1:500 000.北爱尔兰1962-1984年调查的150万人口中,新发现48例,其中单纯型31例占65%,交界型1例占2%,营养不良型12例占25%,获得性4例占8%[1].年患病率所有型EB为32/百万,单纯型为28/百万,交界型为0.7/百万,营养不良型为3.3/百万.年发病率所有型EB为1.4/百万,各组分别为0.9/百万,0.03/百万,0.3/百万.此外苏格兰在500万人口中进行时点患病率调查[2],发现所有型的EB为49/百万,单纯型EB为28.6/百万,交界型为0,营养不良型为20.4/百万.

  • 小切口直视下电灼破坏大汗腺根治腋臭

    作者:倪诚;李新庆;王葆青

    腋臭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病症,其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类.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其根本的是能否永久性地消除或破坏腋部大汗腺或阻断其出路且不会使腋部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为此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切口直视下电灼破坏大汗腺技术,于1999年6月以来,已治疗127例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 手术矫正不良文眉260例

    作者:张福奎;陈召伟

    近10年来城乡各地文眉术普遍开展,但从业者良莠不齐,导致许多不良文眉.1999年5月至2003年5月,我们对260例眉形不佳,而文眉颜色满意者施行手术矫正,取得满意效果.

  • 静脉滴注双黄连联合外搽干扰素α治疗带状疱疹

    作者:闵发胜;余汉中

    我院门诊自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以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液(黑龙江省佳木斯晨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联合外用干扰素α(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治疗带状疱疹,并以单独外用干扰素α为对照,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

    作者:欧其平;林维山

    我们自2000年3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238例痤疮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