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特应性皮炎和湿疹患者血清白介素4和干扰素γ水平的检测

    作者:郭庆;曾凡钦;毕志刚;张美华;弓娟琴;陈敏;钟白玉;郝飞;赵辨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在特应性皮炎、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组)和单独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外用治疗前后两种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4和IFN-γ水平结果特应性皮炎、湿疹患者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治疗28 d后,治疗组IL-4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IFN-γ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湿疹患者存在循环IL-4和IFN-γ水平明显异常.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外用治疗特应性皮炎、湿疹可干扰IL-4水平取得较好疗效,较单独外用糖皮质激素疗效显著.

  • 人乳头瘤病毒16E749-57的分子修饰与鉴定

    作者:徐云升;郝飞;郝进;杨希川;杨卫兵

    目的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7抗原的人白细胞抗原A2分子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HPV16E749-57进行氨基酸置换修饰,并鉴定修饰表位.方法运用量化模体方案对置换后的多肽与人白细胞抗原A2分子的结合系数进行比较,以分子模拟方法确定合成序列,采用标准Fmoc方案进行合成与纯化多肽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活性.结果修饰多肽符合人白细胞抗原A2分子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表位要求,9肽RLHYNIVTF具有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活性.结论修饰表位(氨基酸序列RLHYNIVTF)具有更好的结合力和较强的抗原性,可以代替原有序列E749-57(氨基酸序列RAHYNIVTF)作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治疗性肽疫苗分子设计的候选表位.

  • 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临床型别的关系

    作者:孔祥明;林俊萍;王雅坤;陈洪铎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方法①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扩增.②BALB/c小鼠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观察实验动物发病及病变情况.③发病小鼠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后小鼠病变内申克孢子丝菌孢子数量及分布.结果①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型差异较明显:播散型分离株可见1 800 bp、850 bp、500 bp、180 bp,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见1 400 bp、800 bp、700 bp、 500 bp,皮肤固定型分离株见2 500 bp、1 400 bp、1 000 bp、700 bp.②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的BALB/c小鼠比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发病早、病变部位广且死亡率高;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的小鼠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小鼠皮损出现早、病变范围广且严重.③实验BALB/c小鼠病变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明显多于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而后者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多.结论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密切.

  • 皖籍汉人斑秃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杨杰;杨森;刘江波;王红艳;孙良丹;梁燕华;张学军

    目的描述斑秃患者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和探索可能的遗传模型.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 032例斑秃先证者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采用Falconer方法和SAGE-REGTL软件进行遗传度和复合分离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8.98±13.43岁,男女之间无差异,82.6%的患者第一次脱发发生在40岁以前.有阳性家族史的有87人(8.43%).早发组患者比晚发组病情更重、病程更长.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的患病率分别为1.58%,0.19%和0.0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斑秃一、二、三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47.16%±2.79%,42.53%±7.36%和22.29%±21.63%,三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46.23%±0.07%.根据SAGE-REGTL结果,斑秃的佳模型是多基因累加模式.结论斑秃具有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在其发病过程中,遗传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斑秃 遗传流行病学
  • 天然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3B4的多反应性鉴定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作者:管海宏;付萌;夏汝山;王刚;刘玉峰

    目的对天然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3B4的多反应性进行鉴定,并探讨其分子基础.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B4与多种抗原的反应活性,分析其可变区基因与氨基酸序列.结果3B4除与角蛋白和皮肤发生较强的反应外,尚能选择性与多种具有不同表位的抗原和不同的组织反应;同源性分析表明,其重、轻链可变区基因分别与胚系基因VH1 J558.42及VK1 am4高度同源;HCDR3区为该抗体区别于其他同源性较高的免疫球蛋白的惟一基序,主要由短的侧链氨基酸组成.结论天然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3B4具有多反应性,由少量突变的胚系基因编码,HCDR3区的柔韧性可能是多反应性的分子基础之一.

  • CD147 s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陈翔;颜克香;谢红付;李吉

    目的构建CD147 siRNA表达载体,分析CD147在皮肤肿瘤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基因库上的CD147 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两端含有酶切位点的64个碱基的寡核苷酸链.寡核苷酸链退火后用T4DNA连接酶连接到线性化的pSUPER质粒中,并对重组质粒(命名为pSUPER/CD147 siRNA)进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结果PCR扩增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双酶切证实CD147siRNA表达载体克隆构建成功,插入片段测序结果与合成的siRNA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CD147siRNA表达载体,CD147可为治疗肿瘤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 CD147 siRNA 遗传载体
  • 多发性毛盘瘤国内首例报告

    作者:尤海燕;尤刚;李晓杰;刘冰梅;王敬;贾艳辉

    目的报告1例多发性毛盘瘤.患者男,31岁.主诉右下肢出现多发性高梁米粒至小豆大小坚实性皮色丘疹15年,左膝关节、左小腿部同样皮损近1年,无自觉症状.方法和结果组织病理显示表皮棘层肥厚,真皮上部为细网状胶原纤维增殖和局灶性黏蛋白沉积,细小血管和神经纤维成分增多,弹力纤维增殖限局于毛囊和表皮突周围.增生毛囊见于病变两侧边缘,呈衣领状向下延伸.超微结构示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位于表皮下基底板上方,真皮上部见有髓神经纤维.血管超微结构有的基底板显示层状结构,时见血管壁纤维成分增殖,管壁增厚.结论本病罕见,系来源于毛盘的一种错构瘤.

  • 外用维A酸引起小鼠皮肤反应的研究

    作者:吴秋菊;马鹏程;陈志强;魏峻

    目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外用0.1%全反式维A酸霜及其基质引起的皮肤反应.方法小鼠背部每天分别外用0.1%全反式维A酸霜及其基质,连续使用30 d,肉眼观察皮肤变化,并用生物学仪器进行红斑和皮屑检测.结果外用0.1%全反式维A酸霜,肉眼观察第3天左右出现红斑、脱屑反应,第6天左右达高峰,第12天左右消失,继续用药至第30天,未见反应再现;仪器测得红斑值在第1天时已明显升高,第6天时达高峰,并持续高峰状态至第9天,第11天时降至基本正常,至第30天,均维持在正常范围,皮屑指数在用药第3天时明显升高,第9天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27天时降至正常.外用基质部位与用药前比无差异.结论在动物实验中,外用0.1%全反式维A酸霜引起的皮肤反应在不停药的情况下,呈现"出现-高峰-消退"的一过性规律.维A酸皮肤反应与基质无关.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CR7+CD8+CD45RO+T细胞诱导CD4+T细胞向Th2分化

    作者:陈朗;吴春晨;何玉玲;谢珞琨;周钢;谭锦泉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CR7+CD8+CD45RO+记忆性T细胞对CD4+T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RT-PCR和RNA印迹检测同系CCR7+CD8+CD45RO+T细胞和树突细胞协同刺激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结果活动期SLE患者CCR7+CD8+CD45RO+记忆性T细胞诱导CD4+T细胞表达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4的表达效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和非活动期SLE患者组(P<0.01),1型调节性T细胞(Tr1)源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效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活动期SLE患者组(P<0.01);而活动期和非活动期SLE患者干扰素γ的表达效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结论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CR7+中央型记忆性T细胞可与树突细胞相互作用,诱导同系CD4+T细胞向Th2分化,发挥CCR7-CD45RO+效应性记忆性T细胞的功能.

  • 慢性光线性皮炎的光斑贴试验和斑贴试验

    作者:王丽英;常宝珠;陈昆;顾恒;郑家润

    目的确定(光)接触性变应原在慢性光线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C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依照英国光学皮肤病研究组推荐的光斑贴试验方案以及常规斑贴试验方案,以PhilipsTL20W/09N为光源,采用标准光斑贴和斑贴试剂盒,对56例CAD、42例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ic light eruption,PLE)和25例头面部慢性湿疹患者进行了光斑贴和斑贴试验.结果56例CAD患者中光斑贴试验阳性26例占46.43%,斑贴试验阳性32例占57.14%,二者均为阳性18例占32.14%,明显高于PLE患者中的相应比率.CAD患者斑贴试验变应原阳性率接近头面部慢性湿疹,且阳性变应原出现频率和次序基本相同,依次为芳香混合物、秘鲁香脂、对苯二胺、氯化钴和硫酸镍.CAD中常见的变应原为芳香混合物和秘鲁香脂,两者占斑贴试验阳性反应的百分数分别为44%和32%,光斑贴试验则分别为15.38%和17.95%.结论(光)接触性变应原与CAD发病密切相关.CAD患者应避免接触斑贴和光斑贴试验中呈阳性反应的变应原及其可引起交叉反应的相关化合物.

  • 恶性黑素瘤FHIT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慎秋;张春梅;熊芬

    目的研究恶性黑素瘤(maligmant melanoma,MM)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表达及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原发性MM和20例正常人皮肤中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水平,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其细胞凋亡指数.结果①MM中,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皮肤(P<0.00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正常人皮肤(P<0.001);②FHIT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指数与MM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发生的部位无明显相关,而与其Clark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明显相关(P<0.01);③MM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其细胞凋亡指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比值显著降低(P<0.001);④FHIT蛋白表达与MM细胞活跃增殖和凋亡受抑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1).结论FHIT基因可能参与了MM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的调节,其表达下降可能与MM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 HLA-DQA1和HLA-DQB1等位基因与皖籍汉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

    作者:汪继云;杨森;王红艳;刘宏胜;孙良丹;高敏;何平平;崔勇;张学军

    目的探讨HLA-DQA1、-DQB1等位基因与皖籍汉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白癜风患者的HLA-DQA1、-DQB1等位基因.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①白癜风患者HLA-DQA1*0302、-DQB1*0303、-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②HLA-DQA1*0302、-DQA1*0601、-DQB1*0303、-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在儿童型白癜风患者中显著升高,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下降;而成人型白癜风患者HLA-DQB1*030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③HLA-DQA1*0302、-DQB1*0303、-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在泛发型白癜风患者中显著升高,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下降;而局限型白癜风患者HLA-DQB1*0303等位基因显著升高.结论HLA-DQA1*0302、-DQA1*0601、-DQB1*0303、-DQB1*0503、-DQA1*0501等位基因可能与白癜风相关,不同类型白癜风在其遗传背景上可能存在异质性.

    关键词: 白癜风 基因 MHCⅡ类
  • 特应性皮炎患者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

    作者:钱起丰;林立航;张明霞;刘启文

    目的探讨几种重要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9例AD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和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TARC)及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DC)等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4、CCR3、CCR4及CCR5的表达.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AD患者血清SDF-1α、TARC和MDC水平显著升高(P<0.001),IP-10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05),外周血CXCR3、CCR3、CCR4及CCR5在CD4+T细胞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血清TARC和MDC水平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r分别为0.669及0.409,P分别为<0.001及<0.01).结论具有生物活性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T细胞和嗜酸/嗜碱粒细胞的聚集、激活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在AD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 重组腺病毒介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在小鼠B16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牟霞;陆洪光;余德厚;吴承龙;汪宇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基因通过重组腺病毒介导转染入B16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SEA基因在B16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转染SEA基因的B16黑素瘤细胞中检测到SEA基因的转录,并于转染后24 h开始有SEA蛋白的表达,到72 h表达量达高值87.22,之后减弱,直到168 h仍有少许表达.结论SEA基因可以在B16黑素瘤细胞中表达,为下一步黑素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与阴性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孙蔚凌;毕志刚

    目的探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从8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筛选出29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患者,对其症状体征及病史等进行分析,并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清中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阴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与阴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年龄分布、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皮疹发作时风团较大(P<0.05),数量较多(P<0.01),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P<0.05),瘙痒更剧烈(P<0.05);但风团外观较红,隆起不明显(P<0.01);而两组患者的皮疹发作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及系统症状的比例较高,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和甲状腺抗体阳性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阴性患者(P<0.05).结论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多表现为较严重的慢性荨麻疹.

  • 银屑病与血清瘦素水平的研究

    作者:王岩;赵玉铭;尚英彬;韩世新;宋芳吉;陈洪铎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不同类型银屑病的发生及其病情的相关性.方法51例银屑病患者及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与之均衡的正常人对照50例,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其血清瘦素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7.62±4.32 ng/mL)较正常人对照(5.40±3.14 ng/mL)显著增高(P=0.004);血清瘦素水平可见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寻常性银屑病与正常人对照比较,患者血清瘦素水平(7.64±3.90 ng/mL)显著增高(P=0.006),尤其进行期患者及无银屑病家族史患者血清瘦素水平(8.29±3.85 ng/mL及8.41±3.70 ng/mL)显著增高(P=0.002及P=0.001);与正常人对照比较,脓疱性银屑病血清瘦素水平(11.72±6.45 ng/mL)显著增高(P<0.001),而红皮病性及关节病性银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瘦素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关键词: 银屑病 瘦素
  • 特应性皮炎和湿疹患者血清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陈艳;郝飞;郭庆;谭国珍;贾虹;杨雪源;毕志刚;杨波;刁庆春;易东;赵辨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和湿疹患者血清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法,将118例AD和207例湿疹患者分为莫匹罗星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28 d取血清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抗SEB特异性IgG、IgM水平,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检测抗SEB IgE水平.结果治疗前,抗SEB IgE水平AD组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9)和湿疹组(P=0.048),湿疹组与正常人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抗SEB IgM水平AD组(P=0.012)和湿疹组(P=0.000)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AD组与湿疹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抗SEB IgG水平各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临床症状评分与抗SEB IgE水平之间AD组(P=0.842)和湿疹组(P=0.134)均无显著相关性.治疗28 d后,抗SEB IgM水平AD组显著下降(P=0.003),湿疹组亦显著下降(P=0.000),但治疗组与对照组间AD组(P=0.331)和湿疹组(P=0.8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和湿疹患者血中抗SEB IgM、IgE升高,反映皮损处近期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并参与了皮肤变应性炎症性反应.

  • 毛囊周围纤维瘤一例

    作者:杨国泉;黄长征;陈思远;李家文;王椿森

    患者女,40岁,因头皮丘疹10年就诊.10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头顶部有一针头大小的丘疹,无自觉症状.后丘疹缓慢增大,近来增大较明显.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外伤手术史及虫咬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

  • 皮肤痘疮样斑状萎缩一家系

    作者:渠涛;王宝玺;方凯

    皮肤痘疮样斑状萎缩(Atrophia maculosa varioliformis cutis,AMVC)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皮肤病(OMIM 601341).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文献中大部分为散发病例.近我院诊断一例皮肤痘疮样斑状萎缩,其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的患者,我们进行了家系临床资料的采集,现报道如下.

  • 脓癣伴急性发疹性脓疱病样癣菌疹一例

    作者:刘泽虎;刘贞富;郑岳臣

    患儿女,8岁,因头部多发性脓肿20d入院.于就诊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发际红斑,继之出现脓疱、糜烂和渗液,逐渐播散到整个头部,小片状脱发,未予治疗.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弥漫性红斑伴瘙痒,继之出现全身红斑,瘙痒显著.

  • 皮肌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作者:王昌媛;张福仁;施仲香;周桂芝;田洪青;吴梅

    患者男,39岁,因面部紫红斑4年,肌无力3年,皮肤深溃疡3个月于2004年2月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以双眼睑为中心的面部水肿性紫红色斑片,无不适感.3年前颈部及上胸部出现大片红斑,并出现四肢近端肌肉酸痛、乏力,严重时曾出现行走及下蹲困难,饮水呛咳,腰背肌肉酸痛.

  • 小汗腺囊瘤一例

    作者:赵斌;肖生祥;沈宏;王俊民

    患者女,62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鼻根部长出一个绿豆大小的肿物,呈淡蓝色,无任何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大,每年夏季明显增大,冬季缩小.近2月来明显增大,遂来我院门诊求治.既往身体健康,家庭中无类似疾病.

  •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一家系

    作者:肖汀;何春涤;徐宏慧;修玉红;何亚男;陈洪铎

    先证者男,24岁.19岁时发现左鼻唇沟有一个粟粒大丘疹,逐渐额、眼睑、上唇出现多个类似丘疹或结节.无自觉症状.体检:面部可见对称散在分布于双侧鼻唇沟、额、鼻根、鼻翼两侧、下颌等部位的多个正常肤色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或结节,呈半球形,质实,有透明感(图1).

  • 游泳池肉芽肿一例

    作者:齐焕英;蔡林;赵亭;张建中

    患者女,23岁.2003年6月右手中指出现水疱,自行挑破后未在意,1个月后局部出现红褐色小丘疹,逐渐增大,无破溃史,有触痛,后右前臂屈伸侧及右肘关节处先后出现皮下结节,渐增大.外院诊断丹毒,慢性感染,给予头孢拉定、鱼石脂等治疗无效.2004年2月来我院就诊.

  • 眼睑黄色瘤皮损上的黑头粉刺样痣一例

    作者:陈卓杨;劳力民;王建有;刘伦飞;郑敏

    患者女,54岁.因双上眼睑内侧橘黄色斑块5年,黑色丘疹2年于2003年10月8日住院治疗.患者5年前双上眼睑内侧出现橘黄色斑块,逐渐增大,不痛不痒,未加注意.3年前在同一部位黄色斑块皮损上开始出现粟粒样大小的丘疹,色黑,可以挤出黄色半透明胶胨状物,3年来逐渐增多,因为影响美观而来本院就诊.

  • 重症Behcet综合征一例

    作者:康尔恂;陈昆;钱革

    患者男,39岁,因口腔、生殖器、咽部破溃、起皮疹伴高热2周,于2003年12月22日收入院.患者于2周前无明确诱因口腔、咽部溃疡,疼痛,发音和进食困难,伴有高热,达39.7℃,2 d后外生殖器破溃,渗液,即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咽喉炎,给予左氧氟沙星0.4 g、地塞米松10 mg日1次静脉滴注,但疗效不佳.

  • 低剂量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亮;王元;陈顺乐

    血小板减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SLE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临床实践中,我们对血小板≤(20~30)×109/L且伴有出血表现的患者,采用泼尼松≥1 mg·kg-1·d-1合并长春新碱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短期治疗,待血小板≥(40~50)× 109/L且无明显出血表现时改为低剂量泼尼松(≤0.25 mg·kg-1·d-1)治疗并长期随访,效果显著,而且感染等不良反应少见.为评价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对这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采用中剂量泼尼松(≥0.5mg·kg-1·d-1)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 初发和复发尖锐湿疣患者局部皮损朗格汉斯细胞的检测

    作者:车雅敏;王家璧;刘跃华;晋红中;方凯

    为探讨朗格汉斯细胞(LC)在尖锐湿疣的发病和复发中所起的作用,我们采用抗CD1α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LC,观察了34例尖锐湿疣患者局部皮损LC的分布与形态变化,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LC进行定量分析.

  • 细胞周期蛋白E、P16蛋白与脂溢性角化病的相关性

    作者:吴伟伟;盛晚香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E和P16蛋白的表达,旨在了解它们在脂溢性角化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心理干预对尖锐湿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血清白介素2的影响

    作者:宋军;孟庆琴;马小玲;刘雯蓓;王军;汪丽;王卫亮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经治疗后极易复发,患者往往伴有较严重的自责、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1,2],成为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导致病情加重.我们应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3]调查了尖锐湿疣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探讨其对患者心理及血清白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

  • 花斑癣患者的抗复发治疗

    作者:李和莲;杨桂兰;沈永年;林彤;陈敏;王焱;廉翠红

    我们于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对120例复发性花斑癣患者进行了抗复发治疗观察.一、病例与方法(一)病例:120例复发性泛发性花斑癣患者(皮损面积>10%体表面积),男100例,女20例.年龄13~49岁,平均年龄(28.38±8.49)岁.病程2~20年,平均(3±2.33)年.120例中75例(62.5%)曾接受治疗(外用抗真菌剂72例,口服伊曲康唑3例).因失访等原因终止与脱落病例共27例,病例脱失率为22.5%.

  • 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08例分析

    作者:邵小玲;寿建芳;王洁胜

    我们对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一、病例及方法1.病例: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我科共收治女性糖尿病患者3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其中合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诊断标准[2]的患者108例,占女性糖尿病患者的32%.年龄28~76岁,平均(48.86±16.87)岁.病程1个月至12年,平均(1.01±1.87)年.

  • 小剂量阿维A加中药治疗扁平疣

    作者:孙伟杰;王百顺

    我们于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应用小剂量阿维A(商品名方希,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联合中草药治疗扁平疣,并与单独用中草药治疗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 硝酸益康唑-曲安奈德乳膏治疗三种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赵辨

    近年来,关于皮炎湿疹类疾病特别是特应性皮炎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定植及其分泌的超抗原对皮损的激发有密切的关系[1].因此在治疗上在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抗菌药物,可提高疗效.派瑞松是0.1%曲安奈德与1%硝酸益康唑的复合制剂.益康唑具有抗细菌及抗真菌双重作用.

  •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和神经性皮炎

    作者:崔盘根;盛琪;刘琴;赵建林;林麟;曹元华;李慧珠

    2004年2-4月,我们通过开放性试验,观察了0.05%丙酸氟替卡松(商品名克廷肤,进口注册号H20030090)乳膏治疗局限型亚急性、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皮肤病的现状

    作者:冯素英;靳培英

    40年前,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已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综合征.在20世纪80年代,此制剂经改良后可作静脉滴注,从此较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适应证得到了扩展.初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只用于治疗X-连锁无免疫球蛋白血症,以后发展到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包括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IDS、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在198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许可将IVIg用于以下6种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介导血小板减少症、川崎病、骨髓移植术患者、慢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HIV Ⅰ型感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告将IVIg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1].

  • 水胶体敷料用于面部磨削术

    作者:李军辉;邢新;欧阳天祥;安志红;孙丽

    皮肤磨削术是整形外科和皮肤外科常用的一种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面部天花、痤疮、水痘等遗留瘢痕以及一些色素性病变均有较好的效果[1-3].传统的方法是磨削手术后,以凡士林和纱布敷料覆盖,48 h后半暴露,待术后10~14d创面敷料自行脱落[3].水胶体敷料是一种活性亲水性敷料,外层防水,内层亲水,覆盖创面后,形成一种封闭的湿性环境,能够加速创面的愈合[4].我们应用水胶体敷料于面部凹陷性瘢痕磨削术后创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中国五城市1 797名妇女面部皮肤观察

    作者:朱威;连石;李远宏;陈洪铎;杨子良;钱伯源;冉玉平;杨发枝

    为了解我国健康女性的皮肤类型及其分布情况,2001年对我国5个不同经纬度城市的妇女皮肤类型进行了研究.

  • 生物信息学在皮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江波;张学军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由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1].本文简要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及在皮肤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信息资源.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