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小鼠皮肤卡氏支孢霉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

    作者:柴宝;吕桂霞;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目的 构建卡氏支孢霉感染小鼠模型.方法 ICR小鼠分为4组,A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 × 108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B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 × 108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C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 × 106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D组为对照组,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生理氯化钠溶液.接种后第7、30、60天时测量各组小鼠足垫厚度,处死并进行足垫病理及真菌检查.结果 A、B、c组小鼠接种处均出现肿胀、发黑、溃疡、结痂,感染发病率均为100%.A组足垫厚度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2.85±0.47)mm、(2.40±0.45)mm,后者较前者显著下降(P<0.05);第60天为(1.64±0.13)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B组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1.80±0.21)mm、(2.19±0.27)mm,后者较前者显著增厚(P<0.05);第60天为(1.86±0.22)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C组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1.51±0.11)mm、(1.98±0.06)mm,后者较前者显著增厚(P<0.05),第60天为(1.82±0.09)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 D组则无显著改变(P>0.05).实验组基本病理改变为坏死、脓肿、慢性肉芽肿形成.HE、PAS染色可见硬壳小体,皮损处脓液直接镜检可见硬壳小体,培养为卡氏支孢霉生长.对照组未感染卡氏支孢霉.结论 卡氏支孢霉鼠足垫皮下接种免疫抑制和健康小鼠均可成功建立皮下着色真菌病模型.

  • 球黑孢霉引起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一例

    作者:黄文明;樊翌明;李文;张国学

    目的 报道1例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方法 取病变趾甲作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和甲板受侵试验.结果 21岁男性患者,右足拇趾甲板白色病变5个月.病变甲屑直接镜检发现孢子、菌丝和叶状分生孢子梗,组织病理显示甲板内有大量孢子及菌丝.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黑色羊毛状菌落,DNA序列分析提示为黑孢霉属.菌株可液化明胶和侵犯甲组织,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克霉唑高度敏感.伊曲康唑冲击治疗5个疗程后,病甲恢复正常.结论 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确定为球黑孢霉.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为国内首例报道,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一家系中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周少娜;彭振辉;肖生祥;李晓莉;刘艳;李伯埙

    目的 对一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研究,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家系资料,抽取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 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的第1至11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和卟啉测定结果 ,患者明确诊断为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PCR扩增得到预期DNA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家系中先证者、其妹和其父FECH基因第1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检测到一个杂合突变(IVS1+1G→G),该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还在先证者、其妹和其母FECH基因第1内含子受体端检测到一个与低表达等位基因相关的多态性(IVS1-23C/T).结论 报道一FECH基因第1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的新突变,该突变可能引发FECH基因缺陷,是EPP家系中患者发病的分子基础.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痤疮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秀丽;王宏伟;苏丽娜;张玲琳;过明霞;Herbert Stepp

    目的 探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寻常痤疮的ALA适浓度和佳敷药时间.方法 将30例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15例,给以10%ALA乳膏外敷,分别在不同时间点(1、2、3、4、5 h)和不同皮损进行原卟啉Ⅸ(PpⅨ)荧光光动力诊断和皮损组织PpⅨ荧光采集与定量分析;第二组15例,在每例患者的右侧面颊、左侧面颊、前额的痤疮皮损上分别给以3%、5%、10%ALA乳膏外敷3 h后进行PpⅨ荧光光动力诊断和荧光定量研究;同时对该组患者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浓度ALA-PD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第一组痤疮患者经10%ALA乳膏外敷,暗室环境下采用激发光源照射皮损后发现,炎性丘疹、脓疱和囊肿均显示PpⅨ强砖红色荧光;粉刺、炎性丘疹、脓疱和囊肿的PpⅨ荧光强度分别为1.3、4.3,5.1和5.8校准单位,PpⅨ荧光强度随着皮损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同时,随着外敷时间的延长,PpⅨ荧光强度逐渐增强,敷药3 h,4 h、5 h时PpⅨ荧光强度明显高于1 h和2 h(P<0.05).第二组患者不同部位采用3%、5%、10%ALA封包3 h,其相同皮损内PpⅨ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3%、5%、10%ALA乳膏外涂于15例患者右侧面颊、左侧面颊、前额部位,经过两次ALA-PDT治疗后,痊愈5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为73%;每例患者的不同部位皮损之间,疗效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副作用表现为轻至中度的红斑、肿胀,严重时少许渗出,仅2例出现暂时性色素沉着,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溃疡和瘢痕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适用于以炎性丘疹、脓疱和囊肿为主要表现的寻常痤疮治疗,宜采用3%ALA浓度和3 h敷药时间.

  • 阴道定植因肯毛孢子菌的分离鉴定

    作者:吕雪莲;戴辉华;梅亚宁;张晓利;吕桂霞;沈永年;王淑玉;刘维达

    目的 报道1例因肯毛孢子菌(Trichospomn inkin)的阴道定植病例并对该菌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方法 患者女,34岁,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味2个月就诊.对其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查,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纯化、玻片小培养鉴定、温度试验、脲酶试验、生化鉴定、体外药敏试验和分子测序基因鉴定等实验研究.结果 患者妇科体检阴道内可见乳白色均质化分泌物附着于阴道壁黏膜,阴道分泌物Nugent评分5~6分.两次阴道分泌物培养均分离出淡黄色有皱褶酵母样菌落.该菌在42℃可生长,玻片玉米琼脂小培养见菌丝顶端附着胞形成及典型八叠球菌样结构,佳生长培养基为酵母菌形态琼脂培养基,脲酶试验阳性,API 20C AUX和分子测序鉴定为因肯毛孢子菌;该菌对两性霉素B和克霉唑、氟康唑等唑类药物敏感,对氟胞嘧啶和卡泊芬净耐药.结论 国内首次发现毛孢子菌在阴道内定植,其准确鉴定有赖于表型特征、生化反应及分子测序的综合分析.

  • 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SLE患者血清蛋白标记物的研究

    作者:蓝艳;唐秀生;武洁;覃俊;陈集敏

    目的 研究SLE患者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从而筛选出特异性的蛋白标记物.方法 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和弱阳离子交换芯片(CM10)检测72例SLE患者和85例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质谱.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90份标本(40例SLE患者和50例正常人对照者)作为训练组进行系统训练,将筛选出来的差异蛋白峰作为一个标志物组合模式,建立分类树模型(即系统训练过程);用67份血清标本(32例SLE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作为盲筛组(测试组)验证该模型.结果 在质荷比(M/Z)2000~50 000范围内,共检测到73个蛋白质峰,筛选出差异蛋白质峰15个,以质荷比(M/Z)分别为4001、6305和7356的3个差异蛋白峰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对SLE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90.0%(36/40),特异性为92.0%(46/50),正确诊断率为91.1%(82/90).用该模型对测试组进行双肓检测,结果 显示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7.5%(28/32)、91.4%(32/35)和89.6%(60/67).结论 应用SELDI-TOF-MS技术可以筛选出SLE患者相关的血清蛋白标记物,建立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可能对SLE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药疹患者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检测

    作者:朱桂芝;陈官芝;罗兵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在药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32例药疹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V特异性DNA片段BamH I-W,筛选出EBV阳性标本,对EBV阳性标本进行RT-PCR和Southem杂交,检测EBV即刻早期基因BZLF1的表达;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EBV衣壳抗原(VCA)-IgM抗体.结果 药疹患者和正常人对照E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8.13%(25/32)和10.00%(3/30),药疹患者组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轻型药疹和重型药疹患者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25例药疹患者EBV DNA阳性标本中有3例EBV BZLF1 mRNA表达阳性,其中轻型药疹患者1例,重型药疹患者2例.32例药疹患者组中有6例EBV VCA-IgM抗体阳性,轻型和重型药疹患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2);30例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药疹患者中存在EBV的活动性感染,EBV感染可能是影响药疹发病的环境因素之一.

  • 联合rituximab治疗一例寻常型天疱疮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海琴;潘萌;李金枝;周芸;夏群力;王颖;郑捷

    目的 观察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治疗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1例,口腔黏膜顽固性痛性糜烂和溃疡,甲泼尼龙80 mg/d,疗效欠佳.改用rituximab治疗,每周1次静脉注射500 mg,连续3周,第4周使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共5天.第2个月重复此疗程,共2个疗程.同时甲泼尼龙渐减.评价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并用ELISA检测血清中抗Dsg3抗体滴度,ISG1、ISG4亚型水平及IFN-γ、IL-4和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该患者于停药3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皮损消退无复发,抗Dsg3抗体滴度显著下降,变化趋势与临床症状一致.特异性抗体IgG4亚型在用药初期保持高水平,停药3个月后开始下降.血清IFN-γ、IL-10水平亦和疾病严重度有关.结论 联合rituximab治疗寻常型天疱疮有效,其机制可能通过消除其特异性抗体,尤其是IgG4亚型抗体发挥效应.

  • 电子传递链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

    作者:刘泽虎;吕雪莲;李筱芳;吕桂霞;沈永年;李岷;刘维达

    目的 探讨电子传递链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在5%CO237 ℃培养条件下诱导白念珠菌菌丝形成,观察加用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和激动剂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生长曲线和菌丝形成率,MTT法检测对白念珠菌的抑制率.结果 氯仿和二甲基亚砜的溶媒对照和空白对照对白念珠菌的生长和菌丝形成的影响无差异.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FA)和苯甲羟肟酸作用于白念珠菌24 h后细胞形态以酵母为主.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和丙二酸钠盐与对照组比较,在白念珠菌生长的对数期显著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P<0.01).苯甲羟肟酸作用于白念珠菌后显著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与空白组比较以生长对数期的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丙二酸钠盐、苯甲羟肟酸和鸟苷酸钠作用于白念珠菌12 h的菌丝形成率分别为87.49±0.52、48.75±4.44、50.33±8.50、99.00±1.00、1.60±0.53、94.01±0.99、0.00±0.00和92.33±2.08.MTT法检测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丙二酸钠盐、苯甲羟肟酸和鸟苷酸钠对白念珠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34%±0.15%、70.61%±1.02%、50.63%±5.38%、17.80%±7.89%、45.17%±1.27%、10.75%±3.62%、72.46%±1.14%和-(5.96%±4.07%).结论 经典呼吸链和替代途径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能不同程度抑制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替代氧化途径是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主要途径.

  • 过敏性紫癜与子宫珠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建建;陈静;黄进华

    目的 探讨子宫珠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发病易感性和临床、病理表型的联系.方法 过敏性紫癜患儿118例,包括80例肾炎患者(紫癜性肾炎患者)和38例无肾炎患者,正常儿童100例.提取静脉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RFLP法确定子宫珠蛋白基因G38A基因型.用χ2检验比较各组子宫珠蛋白不同基因型频率及不同基因型的紫癜性肾炎患者临床和肾脏病理特征.结果 过敏性紫癜各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炎组与无肾炎组比较,子宫珠蛋白基因3种基因型(38GG、38AG、38AA)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基因型与过敏性紫癜四种临床表型以及紫癜性肾炎患者肉眼血尿、肾病综合征等临床表型和肾脏病理损害等级无关(P>0.05).过敏性紫癜伴血清IgE增高组38AA型频率较血清IgE正常组明显升高(χ2=21.95,P<0.01,OR=15.51,95%CI为4.93~48.84).紫癜性肾炎伴高血压组38GG型频率较无高血压组显著升高(χ2=26.17,P<0.01,OR=13.61,95%CI为5.01~37.01).结论 子宫珠蛋白基因G38A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易感性及肾脏病理损害程度无关.而子宫珠蛋白基因38AA型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容易出现血清IgE增高,38GG型的紫癜性肾炎患者可能容易出现高血压.

  • 从花斑糠疹皮损分离的马拉色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作者:谢震;冉玉平;刘瑞;杨如学;李志瑜;代亚玲

    目的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方法 研究分离自花斑糠疹的马拉色菌种间和株间差异,了解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与生理生化方法 在菌种分型上的差异及菌株DNA型别和菌种间的关系.方法 用氯化苄法提取马拉色菌标准株(10株7个种)和临床分离株(47株)的基因组DNA,其中临床株分离自34例花斑糠疹患者,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法 鉴定为5个种(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马拉色菌),用4种随机引物(S22、SS24、S25、S33)对菌株DNA做PCR随机扩增,NTSYS软件自动生成树状分支图.结果 绝大多数标本均可被4种引物扩增而获得清晰条带,其中2种引物(S22、S24)的条带更为稳定、清晰.共82条DNA片段被扩增,所有菌株均可见种间和株间多态性.有4例患者皮损同时分离出不同种的菌株显示遗传相似性高,在树状图中归入一类.结论 来自同一宿主的不同菌株遗传趋同现象提示马拉色菌的种特异性、菌种演化与宿主间存在密切关系.

  • 皮肤接合菌病五例

    作者:符美华;刘泽虎;陈伟;吕雪莲;徐秀莲;陈浩;刘维达

    目的 总结近3年收治的5例接合菌病的临床资料,探讨皮肤接合菌病的临床特征、真菌学特征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3年收治的5例皮肤接合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收治的5例皮肤接合菌病,发病年龄5~49岁,男1例,女4例;病程7个月至16年;表现为浅表型1例,坏疽型4例.发病前有外伤或手术史3例,无明显诱因2例.皮损位于面部2例,四肢3例.这5例患者均经过真菌学和(或)病理学确诊.致病真菌为多变根毛霉3例,未鉴定到种2例.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4例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1例给予氟康唑、伊曲康唑胶囊和注射液治疗,治愈2例,好转1例,疗效不佳1例,死亡1例.结论 皮肤接合菌病是一种严重的毁容性深部真菌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

  • 恶性黑素瘤细胞中的谷氨酸信号通路及其与细胞骨架蛋白分子的作用机制

    作者:卢平;周育森;陈万荣;单路娟;李军峰;宋智琦

    目的 探讨谷氨酸受体通路对恶性黑素瘤(恶黑)细胞树突形态以及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方法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微管相关蛋白2a(MAP2a)、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R2A)、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在人侵袭性恶黑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以及NMDAR拮抗剂MK-801及mGluR1拮抗剂CPCCOEt对微管蛋白分布、细胞树突形态的作用.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观察MK-801及CPCCOEt对恶黑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研究发现,上述分子具有相似的亚细胞分布:均主要位于细胞树突内;MK-801及CPCCOEt均可使细胞树突内微管密度增加,使恶黑细胞树突化;且与MAP2a具有协同作用;MK-801及CPCCOEt均对恶黑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谷氨酸受体通路参与恶黑细胞树突发育的生理功能,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恶黑细胞增殖.

  •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RANTES、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TNF-α与白三烯B4水平的测定

    作者:史立宏;李晓民;李金勇;牟华光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ANTES)、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TNF-α及白三烯B4(LTB4)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对4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按症状积分将病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3级.应用咪唑斯汀1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ELISA法测定20例健康志愿者与41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RANTES、eotaxin、TNF-α与LTB4的水平.结果 ①慢性荨麻疹组血浆中RANTES、eotaxin、TNF-α和LTB4水平分别为(52.5 ±10.2)μg/L、(58.4±16.1)μg/L、(35.1±9.6)ng/L和(109.4±21.7)ng/L,健康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3.7±9.4)μg/L、(48.3±13.6)μg/L、(21.3±8.9)ng/L和(77.8±11.6)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0.05、<0.01、<0.01.②血浆RANTES、eomxin、TNF-α、LTB4水平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中、重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RANTES、eotaxin、TNF-α与LTB4血浆水平高于轻型患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的RANTES、eotaxin、TNF-α与LTB4血浆水平较中型患者略有增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咪唑斯汀治疗后慢性荨麻疹组血浆中RANTES、eotaxin、TNF-α和LTB4水平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36.3±8.9)μg/L、(46.3±10.2)μg/L、(23.2±7.5)ng/L和(83.1±14.2)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RANTES、eotaxin、TNF-α吨与LTB4水平升高,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趋势,咪唑斯汀治疗后血浆中RANTES、eotaxin、TNF-α和LTB4水平较前明显下降,提示RANTES、eotaxin、TNF-α与LTB4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大麻素2型受体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作者:赵梓纲;杨洁;李园园;李琳;赵华;李恒进

    目的 探讨大麻素2型受体(CB2受体)在色素痣及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RT-PCR检测色素痣和恶性黑素瘤组织中CB2受体在蛋白和mRNA不同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CB2受体在色素痣和恶性黑素瘤均有表达;在色素痣主要表达分布于痣细胞和表皮层的基底细胞层,在皮下组织中表达不明显;皮肤恶性黑素瘤与色素痣表达CB2的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黑素瘤中CB2受体在蛋白和基因水平表达均升高,恶性黑素瘤CB2受体表达强度明显大于色素痣.

  • 葡萄孢弗隆那霉致病性的小鼠模型和基因型研究

    作者:王红;吕桂霞;张燕;魏欣净;胡素泉;沈永年;刘维达

    目的 探讨两株具有不同高生长温度的葡萄孢弗隆那霉临床分离株的致病力、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将在37℃生长良好的江苏株和在36℃不生长的河南株葡萄孢弗隆那霉造成实验性感染.观察动物的发病、死亡以及各脏器受累情况.提取两临床分离株的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以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区)扩增,并对产物测序.结果 江苏株可造成免疫正常及免疫抑制小鼠的暗色丝孢霉病,前者死亡率为30%,后者死亡率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肺脏感染率为100%,明显高于其他脏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直接镜检阳性率为64.7%,组织培养阳性率为70.5%;免疫正常组各脏器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脏阳性率为57.8%,肝脏为42.1%.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肺脏感染率明显高于免疫正常组.河南株在免疫正常组和免疫抑制组均未见导致明确的感染.RAPD和ITS区测序结果 显示,在ITS区的236位碱基处有一个碱基的差异(A→G).结论 两株菌具有不同的基因型;葡萄孢弗隆那霉江苏株可以导致免疫抑制和免疫正常小鼠的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前者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后者,致病力与其免疫状态有关;免疫抑制状态下,肺脏是其常受累的器官.

  • 结核性溃疡误诊一例

    作者:金兆清;殷智颖;陈大仓;李海玲

    患者女,37岁,哈萨克族牧民.因左小腿内踝处皮肤溃疡3年,于2007年10月22日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左小腿内踝处出现一蚕豆大小囊性包块,轻微疼痛.

  • 带状分布的疣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陈红玲;陈建民

    患者男,17岁.因右下肢带状分布角化性皮损17年就诊.患者出生时,父母发现其右下肢有紫红色斑,未治疗.此后皮损逐渐增多、隆起,向上延伸至膝盖,向下延伸至足背、足跖,形成带状,无明显自觉症状,偶尔碰破后出血较多,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角化血管瘤,给予冷冻和CO2激光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 Olmsted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鹏;李君枣;王媚媚

    患者女,34岁,1岁左右头皮、口周、肛周出现红斑角化,伴头发发育不全,有汗.10余岁时口周、肛周皮损渐愈.6岁时起掌跖出现弥漫性角化过度,角化斑逐年增多增厚,20岁左右手足各指、趾逐渐挛缩、固定,致双手、足指趾呈屈曲位,不能伸展.

  • 青岛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作者:王凤华;李国平;姚如永;强新

    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菌种的构成情况,我们对近1年来在青岛市四家医院皮肤科就诊的甲真菌病患者进行病原学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两足一手型手足癣病例分析和致病菌研究

    作者:占萍;吕桂霞;沈永年;胡素泉;陈伟;徐宏彬;李智华;耿承芳;李婧;刘维达

    手足癣合并感染者以双足合并单手感染常见,该类患者可长期保持单侧手部感染状态,病因未明.早是Curtis于1964年提出"两足一手病"(the two foot-one hand disease)[1].

  • 微晶磨削术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作者:童和林;蔡光辉;毛辉;刘维;吴海霞

    尽管治疗痤疮方法很多,但迄今尚未找到一个大家公认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案[1].为寻求一种高效、耐受性好的治疗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我科采用微晶磨削术治疗痤疮12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 盐酸伐昔洛韦颗粒剂治疗儿童水痘疗效观察

    作者:胡佳圆

    为了观察盐酸伐昔洛韦颗粒剂对儿童水痘的疗效及安全性,我科于2006年5月至2008年11月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观察盐酸伐昔洛韦颗粒剂治疗儿童水痘的疗效.

  • 冰黄肤乐软膏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浩;冉玉平;眭维耻

    我们于2007年8-10月对西藏芝芝药业生产的冰黄肤乐软膏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一、对象1.入选标准:13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均为皮肤科门诊患者,男女不限,均处于静止期,病程长,皮损较局限,呈斑块状或货币状,暗红,浸润明显,经久不退.

  • 软下疳

    作者:邵长庚;李奇

    软下疳(chancroid,soft chancre)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Hemophilus ducreyi)引起的经典性病之一.疾病的播散与卖淫嫖娟和吸毒有关.该病可能是生殖器溃疡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为生殖器部位1个或多个疼痛性溃疡,可伴有疼痛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老化影响人乳头层真皮成纤维细胞而非网状层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功能:皮肤形态发生与老公的新观点

    作者:刘毅;甄雅贤

  • 滚环扩增技术鉴定念珠菌、曲霉和赛多孢子菌

    作者:周小勇;孔繁荣;Tania Sorrell;王辉;段逸群;Sharon Chen

    由于机会感染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及时鉴定机会感染真菌到种的水平对于后续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医学真菌学60年回顾和展望

    作者:刘维达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年,也是我国医学真菌学事业发展壮大的60年.回顾我国医学真菌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取得的成就与差距,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心中充满着感慨和期待.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