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苯磺贝他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作者:李丽;何志新;刘玲玲;赵广;顾军;顾恒;王宝玺

    目的 探讨苯磺贝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苯磺贝他斯汀片20 mg/d治疗,另一组接受氯雷他定10 mg/d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随访,对瘙痒、大风团直径和风团数量进行评价及疗效评估.结果 随机入组2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共227例纳入疗效分析.治疗后4周苯磺贝他斯汀组的总有效率(基愈+显效)为74.6%,氯雷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7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磺贝他斯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8%,氯雷他定组为1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至中度嗜睡、口干和头晕.结论 苯磺贝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氯雷他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系统性硬化病成纤维细胞单克隆Ⅲ型前胶原基因转录特性及丹参对其的调控研究

    作者:朱鹭冰;高地;李明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患者皮损成纤维细胞单克隆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转录特性及丹参对其的调控.方法 构建含有人Ⅲ型前胶原α1链(COL3A1)基因不同长度转录调控序列的重组质粒,利用瞬时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其在SS患者皮损和正常人皮肤胶原合成异质性成纤维细胞克隆中的活性,并筛选出COL3A1近端转录调控靶序列.再通过转染、报告基因测活技术测定丹参注射液及其主要单体(丹参素钠、丹酚酸B、原儿茶醛和丹参酮ⅡA)对SS和正常人胶原合成异质性成纤维细胞克隆COL3A1近端启动区活性的调控.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基因转染、测活实验中,phCOLH30.1活性的比较采用t检验;丹参干预实验中,phCOLH30.1活性的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若两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无交互作用,去除交互项,检验主效应.结果 6个COL3A1转录调控序列中,近端启动区-96 bp~+16 bp在SS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成纤维细胞克隆具有高或较高的活性,且其活性与克隆的胶原合成能力呈正相关.丹参注射液下调COL3A1近端启动区在SS组(阴性对照组高、低胶原合成克隆COL3A1近端启动区相对活性分别为3.879±0.309和2.150±0.262,丹参注射液组分别为2.261±0.619和1.462±0.29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0.01)和正常对照组高、低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阴性对照组分别为3.039±0.271和2.223±0.247,丹参注射液组分别为1.681±0.263和1.121±0.36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0.01).丹酚酸B下调COL3A1近端启动区在SS组高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为2.309±0.524,与阴性对照组高胶原合成克隆相比,P<0.01)和在正常对照组高、低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分别为2.126±0.320和1.976±0.36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5).丹参酮ⅡA仅下调COL3A1近端启动区在SS组高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2.975±0.666,阴性对照组为5.379±0.238,P<0.01).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对COL3A1近端启动区在成纤维细胞克隆中的活性无抑制作用.结论 SS成纤维细胞高胶原合成克隆的Ⅲ型前胶原基因在转录水平即被激活并能被丹参注射液、单体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抑制.

  • 热休克蛋白110对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11-20配体的佐剂效应研究

    作者:徐云升;欧荣英;张学奇;李智铭;李秉煦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110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711-20配体的免疫佐剂效应.方法 体外构建HSP 110与HPV 16型E711-20配体的复合物.将C57BL/6雌性6周龄小鼠15只随机分为3组:复合物组、配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5只,腹腔注射免疫复合物100 μg,肽10μg,PBS100μl,2周后重复1次,第2次免疫2周后,分离脾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免疫小鼠后采用噻唑蓝法(MTT)判断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干扰素γ(IFN-γ)胞内染色法检测小鼠脾细胞中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并以标准51Cr释放实验检测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HSP110与HPV16型E711-20配体的复合物免疫小鼠后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殖指数为1.87±0.12)和CD8+ IFN-γT细胞的频率(3.9%)显著高于配体组(分别为0.32±0.071和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体的复合物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效靶比为100∶1、50∶1、25∶1、12.5∶1时,杀伤率分别为54.7%、72.2%、61.5%、39.8%)显著高于配体组(分别为35.2%、49.3%、28.1%、17.4%).结论 HSP110能增强HPV16型711-20配体的免疫效应,具有较好的免疫佐剂作用.

  • 伴多中心Castleman病和血小板增多症的POEMS综合征一例

    作者:陈旭;鞠梅;徐秀莲;弓娟琴;林麟;顾恒

    患者男,48岁,入院前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四肢肌肉疼痛、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呈烧灼感,肤色逐渐加深、粗糙;下肢皮肤增厚略发硬,表面呈蛇皮状外观.2年前查肌电图示周围神经病;CT示肝、脾、淋巴结肿大,腹水,胸腔、心包积液.取多个淋巴结活检:淋巴滤泡间血管明显增生,并累及淋巴滤泡,结合组化及特殊染色,提示为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3个月前,双大腿出现红斑,逐渐扩大,并出现疼痛感,进而皮损中央颜色逐渐加深变黑,皮损周围皮肤发红;2个月前右大腿内侧出现一黄豆大小结节,破溃,留少许脓液,而后形成浅溃疡.体检:下肢肌肉略萎缩,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躯干、四肢皮肤粗糙,弥漫性颜色加深,四肢皮肤呈现鱼鳞病样外观,皮肤弥漫性增厚,均以四肢皮肤为著.双大腿内侧均可见约5 cm×2 cm的紫黑色斑片,中央表面粗糙,呈糙纸样外观,表面附有干燥结痂及脱屑,皮损周围皮肤呈环状淡紫红色晕,压之褪色.实验室检查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血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以及钙磷代谢异常,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型轻链M带弱阳性;多次复查外周血,血小板呈进行性升高.诊断:PEOMS综合征伴多中心Castleman病、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口服甲泼尼龙和沙利度胺等治疗后,POEMS综合征主要症候群均得到有效改善,但血小板增多现象反而逐渐加重.

  •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转录因子RORγt与Foxp3的表达

    作者:邱盼盼;王忠永

    目的 了解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特应性皮炎患儿63例,正常儿童5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Foxp3基因和RORγt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4060±0.3355和6.9130±0.204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852±0.4189和2.7501±0.2518),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7.50和98.63,P值均< 0.01.外周血RORγt水平特应性皮炎患儿重度期(7.1203±0.1056)明显高于轻度期(6.8046±0.1731,t=6.61,P<0.01)和中度期(6.8655±0.3671,t=5.23,P<0.01),而轻度期与中度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xp3在轻中重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Rγt与特应性皮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2,P< 0.01),而Foxp3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r=0.04,P>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表达的升高有关,且RORγt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株与体癣株形态学、致病性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性研究

    作者:王静;杨国玲

    目的 筛选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株和体癣株的差异表达蛋白,探讨须癣毛癣菌致深部和浅部感染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4株肉芽肿株和4株体癣株须癣毛癣菌,行27℃和37℃平皿及钢圈法小培养,观察形态变化.取8只豚鼠,糖皮质激素干预改变豚鼠的免疫状态,每只豚鼠对称部位分别采用表面和皮下两种接种方式接种同一种菌,制备体癣模型和肉芽肿模型,接种后2周左右直接镜检及培养、组织病理检查,验证感染效果.筛选肉芽肿株强毒株和体癣株弱毒株各1株,行双向电泳,质谱检测和NCBI数据库分析.结果 须癣毛癣菌37℃培养,4株肉芽肿株较4株体癣株生长良好;27℃培养,两者形态差别不明显.豚鼠感染实验,所有菌株均构建了体癣模型,4株肉芽肿株较4株体癣株炎症反应明显.3株肉芽肿株形成皮下结节,直接镜检及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感染成功.比较蛋白质组学,肉芽肿株和体癣株分别检测到蛋白点(463±20)个与(398±17)个,肉芽肿株有62个蛋白上调表达,体癣株有21个蛋白上调表达,肉芽肿株中有致病意义的蛋白包括烯醇化酶、热休克蛋白家族、丝-苏氨酸蛋白酶、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能量相关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及一些假想蛋白.结论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株较体癣株耐热,易感染宿主;两者蛋白质水平有明显差异.

  •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体外经不同浓度阿奇霉素作用后超微结构的变化

    作者:蔡宏为;刘隽华;陈木开;李红梅;蔡壬辛;张勤奋;韩建德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浓度阿奇霉素作用下沙眼衣原体的超微结构形态变化.方法 采用McCoy细胞培养方法,在沙眼衣原体实验菌株(D/UW-3/Cx)体外培养过程中添加含阿奇霉素质量浓度为0.0667、0.1340、0.1900、0.2680、0.3330 mg/L的培养液,不加阿奇霉素的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在透射电镜下观察McCoy细胞和沙眼衣原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在接种D/UW-3/Cx时加入阿奇霉素培养48 h后,随阿奇霉素浓度的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包涵体内外囊泡增多;有异常增大的网状体,部分存在分裂异常,甚至网状体坏死崩解;原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外膜皱褶增多.阿奇霉素质量浓度为0.3330 mg/L时见不到包涵体.结论 阿奇霉素可引起沙眼衣原体外膜膨大,形成囊泡;网状体异常增大,甚至崩解;原体减少.

  • 银屑病素在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及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徐磊;曾维惠;郑焱

    目的 研究银屑病素在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及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8例正常皮肤组织、20例光线性角化病、25例Bowen病、21例高分化皮肤鳞癌及16例低分化鳞癌皮损中银屑病素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素在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1.1%.在光线性角化病中19例银屑病素表达于角质层至棘层上1~3层,胞质着色,阳性率为95.0%.在Bowen病中22例银屑病素表达于表皮全层角质形成细胞,胞质着色,空泡状细胞包膜及胞质着色,阳性率为88%.在高分化鳞癌中20例银屑病素表达于角质层至棘层全层,角化珠及角化不良细胞着色,阳性率为95.2%;在低分化鳞癌中13例银屑病素表达于角质层至棘层上1~5层,低分化的鳞状细胞不着色,阳性率为92.3%.与正常皮肤组相比,银屑病素在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素在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高分化鳞癌中表达强度逐渐升高,而在低分化鳞癌中表达强度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 银屑病素在鳞状细胞分化异常的皮肤病中表达异常.

  • 几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的体外药敏试验

    作者:张馨予;陈集敏;梁伶;曹存巍;刘栋华;黄绍标;刘燕芬;严煜林;李菊裳

    目的 观察马尔尼菲青霉(PM)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与临床人分离株对伏立康唑和几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CLSI )M27-A2和M38-A方案中的微量稀释法,测定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对14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25株临床人PM分离株25℃菌丝相及37 ℃酵母相的小抑菌浓度(MIC).用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比较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MIC的差异性,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株菌在两种不同温度相下的MIC差异性.结果 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PM寄生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1250、0.1250 ~ 1.0000、0.0313 ~ 0.5000、0.2500 ~ 4.0000、2.0000 ~ 8.0000 mg/L;对PM寄生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78 ~ 0.2500、0.0313~ 0.5000、0.0313 ~ 1.0000、0.2500~2.0000、1.0000~8.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0.2500、0.0625 ~ 1.0000、0.0313~1.0000、0.2500~4.0000、2.0000~32.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39~0.2500、0.0313 ~ 0.5000、0.0313~ 2.0000、0.1250 ~ 2.0000、2.0000 ~ 16.0000mg/L.5种抗真菌药物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均敏感.同一温度下伏立康唑对两种不同来源PM的MIC低,其他药物的MIC依次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康唑.同一药物在同一温度下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PM临床分离株的MIC无明显差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对同一菌株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下的MIC存在差异.结论 PM对伏立康唑的敏感性高;来自于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的MIC类似;菌相的改变可影响PM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敏感性.

  • 斑秃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后桂荣;肖艳;曾抗

    目的 通过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LSM)采集斑秃的微解剖图像,研究斑秃的CLSM影像学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临床诊断斑秃患者46例.选定患处皮损及31例皮损附近正常皮肤行CLSM检查,并与斑秃的组织病理象作比较.结果 CLSM显示,单位面积内毛囊数目斑秃进展期[(134.856±18.301)/cm2]及静止期[(147.159±17.536)/cm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01.613±35.317 )/cm2,P值均< 0.05],毛囊内毛干缺失,毛囊周围、毛囊及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静止期炎细胞浸润程度较进展期减轻;恢复期[(227.778±16.861)/cm2]毛囊数目较进展期增加,但仍少于正常对照(P<0.05),可见毳毛及终毛生长,炎细胞浸润进一步减少.结论 斑秃CLSM图像与常规组织病理表现相符合,CLSM描述斑秃细胞水平的成像特点,可用于斑秃的临床观察及动态随访.

  • 外用细胞生长因子对点阵超脉冲CO2激光术后创伤修复的研究

    作者:艾俊俊;宋为民;查伟锋;郑俊惠;郭波

    目的 比较点阵超脉冲CO2激光术后外用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促进创面修复的效应.方法 将20只雄性豚鼠背部皮肤脱毛后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使用点阵超脉冲CO2激光进行照射,术后4个区域分别使用rhEGF、rb-bFGF、rhEGF与rb-bFGF联合(联合治疗组)、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在不同时段对4个区域分别做皮肤生理功能指标的测定,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取皮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比较皮肤弹性变化和成纤维细胞含量的差异.结果 激光术后3~7d,治疗组结痂完全脱落,对照组有部分痂壳未脱落;14~ 28 d,治疗组和对照组创面均完全愈合,较之周围未照射激光区域皮肤组织鲜嫩、色红,治疗组皮肤创面较对照组缩小,颜色较之红润.在激光术后28 d,联合治疗组的皮肤弹性为262.29±62.40,rhEGF治疗组为202.00±65.62,rb-bFGF治疗组为188.86±35.02,对照组为167.14±42.4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皮肤黑素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胶原纤维排列有序、致密,而对照组排列杂乱、疏松.结论 点阵超脉冲CO2激光术后联合应用rhEGF和rb-bFGF能加快创面愈合,同时提高创面皮肤弹性.

  • 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体外药敏实验产生“矛盾现象”的动态研究

    作者:曾荣;李岷;陈青;王乐;吕桂霞;沈永年;蔡晴;李彩霞;唐荣才;刘维达

    目的 观察念珠菌在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低浓度时被抑制、高浓度时出现菌落生长的“矛盾现象”的动态变化.方法 在体外药敏实验中,采用CLSI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85株念珠菌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产生“矛盾现象”的发生率.连续观察7d.结果 48 h,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种产生“矛盾现象”的发生率在卡泊芬净组分别为90.0%、20.0%、41.7%、37.5%、33.3%、28.6%,各菌出现该现象的起始/终点药物浓度分别为4/16、8/32、8/32、2/8、2/8、8/32 μg/ml;48 h后,仅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种该现象发生率仍升高.48 h,在米卡芬净组仅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产生“矛盾现象”,发生率分别为5.0%、25.0%、33.3%,各菌出现该现象的起始/终点药物浓度分别为4/16、4/32、1/8 μg/ml;72 h,光滑念珠菌出现该现象.结论 “矛盾现象”的产生及出现的时间存在念珠菌种间差异性和棘白菌素类药物特异性.卡泊芬净出现“矛盾现象”的发生率高于米卡芬净.各菌株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产生“矛盾现象”的发生率与MIC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

  •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7、9mRNA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唐亚平;李振洁;林春生;黎小东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7、9(TLR7、TLR9)mRNA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0例白癜风患者及25例正常人对照PBMC中TLR7、TLR9 mRNA的表达.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结果 白癜风患者PBMC中TLR7 mRNA(目的基因绝对定量校正拷贝数为0.85±1.90)、TLR9 mRNA(0.94±2.25)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4±1.18和0.11±0.31,P<0.05和<0.01);稳定期与进展期、局限型与泛发型白癜风患者TLR7、TLR9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 白癜风患者PBMC中TLR7、TLR9 mRNA的表达均上调,TLR7、TLR9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 先天型淋巴水肿伴疣状表皮痣一例

    作者:段妍;王剑;李睿亚;莎娜

    患者女,47岁,左下肢肿胀47年,左足疣状表皮痣30余年.患者于出生2个月后发现左下肢较右下肢明显增粗、肿胀,未予任何诊治,左下肢肿胀逐渐加重,但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无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该患者17岁时发现左足拇趾处出现散在疣状物,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冷冻处理,3个月后皮损再次出现,且渐增多,累及左足趾,近10年左下肢肿胀加重,未予诊治,于2011年6月10日来我科就诊.右下肢静脉曲张史20年,家族中及当地无类似患者.

  • 肌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致腹泻一例

    作者:景文文;李葆春;段强;梁永辉;王亚军

    患者男,16岁,2010年5月19日因躯干、四肢白色斑片半年余来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白癜风,给予肌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商品名: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支,当时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6h后患者出现腹泻,为稀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伴脐周轻度隐痛,共腹泻4次,无发热,未服用药物,腹泻症状于第2日消失.注射前3d内无食不洁食物史.1个月后又因白癜风在当地医院肌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支,4h后再次出现与上次相同的腹泻症状,未服任何药物,症状于次日消失.

  • 不同诱因导致面部皮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二例

    作者:郭雷洋;曹莫

    例1女,72岁,主因左面部皮肤硬化1年、加速生长1个月入院.追溯病史,1973年患者不明原因发热伴鼻塞2个月,检查发现左下鼻甲肿物,病理报告为未分化癌.给予X线照射鼻两侧(照射剂量:0.557~0.645 C/kg)及左鼻腔(照射剂量:1.032 C/kg),共治疗78 d.出院后患者鼻腔干燥,左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双侧鼻腔黏膜苍白,X线照射区色素沉着.继续X线照射左鼻腔(照射剂量:0.637 C/kg)近1个月,照射部位皮肤明显发红.2005年患者鼻尖部肿物2个月,扩大切除局部植皮术后病理报告为基底细胞癌,术后未做放射治疗.

  • 合并艾滋病的恶性梅毒一例

    作者:王虹;王旭;付爱华;于艳;李珊山

    患者男,36岁,未婚.因皮肤结节、溃疡、伴发热、头痛20 d于2010年11月22日来我院就诊.20d前患者头面、躯干及四肢出现丘疹、脓疱及结节,结节迅速扩大破溃,并伴发热(高达40.0℃)、头痛及全身不适.有同性恋史7年,有同性性乱史.

  • 狂犬病疫苗诱发脓疱性银屑病一例

    作者:许秀宽;陈艺宏;赖秋旋;张洪辉

    患者男,66岁,因反复全身皮疹20余年,复发伴脓疱3个月,于2011年3月1日至我科就诊.患者于20年前开始于头皮、躯干、四肢等处出现红色皮疹,上覆白色鳞屑,冬重夏轻,曾在外院诊断为银屑病,未行正规治疗,每次发病均于当地诊所外用药膏及中草药,夏天皮疹可逐渐消退.近4年未发病.3个月前因狗咬伤注射狂犬病疫苗,第2次注射(与第1次间隔3d)后全身皮疹复发,其上密集小脓疱,无畏冷、发热、关节酸痛等不适.于外院取皮损病理检查,显示角层下脓疱,考虑为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肌内注射2次,脓疱干涸、消退,但易反复.

  • 手部摩擦黑变病二例

    作者:胡飞虎;孙彩虹;张俊

    例1女,10岁.因掌指关节伸侧褐黑色斑2月余于2010年6月就诊.患者近2个月发现掌指关节伸侧出现黑斑,无自觉症状.曾拟诊湿疹、皮炎等,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外用治疗,皮损未见明显好转,并逐渐加重.学弹琴3年余,近1年来有手指掌指关节过度背侧弯曲、敲打琴键台面、课桌边缘的习惯.近半年无体重增加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皮肤科检查:两手背每一掌指关节处可见两条大致平行排列的暗褐至黑褐色带状色素沉着斑,表面光滑无丘疹、鳞屑及角化倾向,在色素斑边缘明显可见色素沉着以皮丘为著,平行线之间肤色正常.腋下、颈部、腹股沟均未见黑斑.临床诊断:摩擦黑变病.治疗:嘱其改变不良习惯,未予特殊处理,半年后电话随访,皮疹明显消退.

  • 四川凉山地区青少年15种皮肤病患病率调查

    作者:王仁利;曹力生;周城;张建中

    目的 了解凉山地区青少年15种皮肤病发病情况.方法 以在校初中和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确定2所城区中学、3所农村中学为调查点.受调查者填写调查问卷,接受皮肤科专科医师检查.结果 共调查7747人,年龄12 ~ 20( 15.86±1.86)岁.发现皮肤病患者6379例,总患病率为82.34%;平均每人患有(1.34±0.97)种皮肤病.患者人数(患病率)痤疮为4698例(60.64%)、雀斑2219例(28.64%)、毛发苔藓966例(12.47%)、湿疹皮炎792例(10.22%)、荨麻疹511例(6.60%)、丘疹性荨麻疹195例(2.52%)、白癜风37例(0.48%)、银屑病55例(0.71%)、寻常疣166例(2.14%)、扁平疣168例(2.17%)、手足癣317例(4.09%)、体癣142例(1.83%)、黄褐斑62例(0.80%)、鲜红斑痣26例(0.34%)和太田痣15例(0.19%).男性痤疮患病率(63.91%)高于女性(58.50%);女性湿疹、毛发苔藓、雀斑、黄褐斑、银屑病患病率高于男性.汉族雀斑患病率(29.58%)高于彝族(25.93%);彝族痤疮、白癜风、银屑病、黄褐斑患病率高于汉族.城区痤疮、丘疹性荨麻疹患病率高于农村;农村荨麻疹、雀斑、黄褐斑和毛发苔藓患病率高于城区.结论 凉山地区青少年皮肤病总体患病率较高,15种皮肤病中患病率前5位的分别是痤疮、雀斑、毛发苔藓、湿疹和荨麻疹,男性与女性、汉族与彝族、城区与农村皮肤病患病率有明显差异.

  • 荷载白介素24的溶瘤腺病毒联合达卡巴嗪对裸鼠黑素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蒋冠;李鹤;魏志平;郑骏年;刘彦群

    目的 研究荷载白介素24(IL-24)的溶瘤腺病毒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抑制裸鼠黑素瘤的作用.方法 建立裸鼠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移植瘤模型后,分别给予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ZD55-IL-24、达卡巴嗪、磷酸盐缓冲液(PBS)干预.Western印迹法检测A375细胞移植瘤组织IL-24、E1A蛋白表达.测量裸鼠肿瘤生长体积.结果 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作用的裸鼠黑素瘤高效表达IL -24、E1A蛋白.接种30 d后,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组肿瘤平均体积为(2346.5±576.0) mm3,ZD55-IL-24组为(4141.6±1348.2) mm3,达卡巴嗪组为(5230.1±922.8) mm3,PBS组为(7135.1±1002.3)mm3,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组与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荷载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有抑制黑素瘤增殖的作用.

  •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检测

    作者:马蕾;薛海波;王娟;运蓓蕾

    目的 检测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逆转录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9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与31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皮肤组织液中MIF的含量.结果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皮肤组织液中MIF的含量分别为6.70(2.64 ~ 8.65)、32.76(10.67~40.98) μg/L、167.80(107.40 ~ 219.60) μg/L,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Z值分别为5.895、5.936、4.715,P值均<0.05);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分别为7.89(3.89 ~ 9.12)、37.80(29.50 ~ 45.70) μg/L、211.50( 131.70 ~ 248.75) μg/L,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Z值分别为2.213、2.141、2.100,P值均<0.05).白癜风患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中MIF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453,P值均<0.05).结论 MIF可能在寻常型白癜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屈侧网状色素沉着一家系调查及KRT5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吉津;李明;赖美玲;李诚让;杨莉佳

    目的 探讨屈侧网状色素沉着一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致病原因.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调查,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观察先证者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并对家系中3例患者的KRT5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该家系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皱褶部网状色素沉着,背部及腹部表现特发性点状白斑.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表皮色素增加,角质形成细胞内有大量黑素颗粒,黑素细胞的数目无明显变化.KRT5基因突变检测,未发现突变.结论 首次报道皱褶部网状色素沉着伴特发性白斑,家系中未检测到KRT5基因的突变,表明该病可能存在其他的致病基因.

  • 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146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玉娟;王秀敏

    目的 检测CD146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可溶性CD146(sCD146)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PBMC中CD14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CD146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sCD146水平分别为(0.84±0.49)、(0.52±0.15)和(0.23±0.08) ng/L,急性期高于恢复期(t=3.44,P< 0.05),恢复期高于正常人对照组(t=8.90,P< 0.05).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CD14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6.34±2.55、14.18±2.49和10.08±2.08,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18.69,P< 0.05),恢复期高于正常人对照组(t=6.92,P<0.05).结论 CD146可能在HSP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皮肤和黏膜多发静脉血管畸形一家系

    作者:林有坤;方玲;罗彦彦;华荣;许淑茹;何钠;李晓龙;舒伟;袁志刚

    目的 探讨家族遗传性皮肤和黏膜多发静脉血管畸形家系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家系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一家系5代65名成员中有患者19例,呈现出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出血、心脏和脑部异常史.皮损表现为口腔黏膜和四肢皮下等处大小不等的蓝紫色、突出皮面、质稍硬的瘤体.病理表现为静脉管腔不规则扩大,血管壁厚薄不一,小静脉丛生,血管内皮细胞层正常,平滑肌细胞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厚或者缺乏.结论 综合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以及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皮肤和黏膜多发静脉血管畸形.

  • 疫苗注射部位发生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张春玲;常建民

    患者男,79岁,左上臂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后2个月,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色结节,逐渐增大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真皮内有大量密集淋巴细胞形成团块,细胞较大,胞质淡染,胞核有异形和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CD3、CD5和LCA阳性细胞各占90%,CD20和CD56均阴性,CD30阳性细胞占90%,CD10少量阳性,细胞角蛋白1-3、上皮膜抗原和突触囊泡蛋白阴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Ki-67阳性细胞为80%.诊断: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后注射局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58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跖疣113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童晓荣;李延;刘凌;郭晓红;崔曙光;陶娟;涂亚庭

    跖疣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由于发生在足底、跖部、跖间,容易摩擦发生自身接种,且表面角质层较厚,给治疗带来困难.目前治疗跖疣的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理想[1].我科2000-2010年使用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跖疣,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与自1997年起使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治疗情况相比较.

  • 恶性黑素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梁鹏;陈学忠;宋建民;瞿平元

    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是致命性的皮肤肿瘤,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约3%[1].2009年美国估计皮肤恶黑新发病例68 720例,其中8650例将死于该病,是持续快速增长和男性增长快、女性增长第2快的肿瘤[2].恶黑易扩散,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疗效差,因此,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 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作者:顾有守

    经典的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系1866年由Kussmaul和Maier首先报道的一种致死性血管炎,当时称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periarteritis nodosa),1903年Ferrafi将其改称为结节性多动脉炎.Lindberg于1931年首先认识PAN可主要局限于皮肤,称为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cutaneous polyarteritis nodosa,CPAN,又称为局限性结节性多动脉炎).CPAN虽主要影响皮肤,但也可有皮肤外的表现,包括发热、疲劳、肌痛、关节痛和周围神经病变.CPAN与PAN皮肤表现相同,但后者有多种器官受累,尤其是肾脏、肝脏和心脏受累,而这些严重的内脏器官损害不会发生于CPAN.

  • 冬季与夏季对354例不同年龄上海女性肤质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旭;甄雅贤

    该研究对354名18 ~ 80岁上海女性夏季与冬季的面部皮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皱纹和松弛度等皮肤老化体征不受季节的影响,而皮脂排出量、皮肤颜色、色素沉着斑的黑素含量、皮肤含水量等在夏季增加.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