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1090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玫瑰痤疮新诊断标准探讨

    作者:汪犇;李吉;杨赛;邓宇瑄;简丹;施为;黄莹雪;刘芳芬;谢红付

    目的 在分析大样本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诊断标准.方法 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1 090例玫瑰痤疮患者,收集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自觉症状等,根据描述性分析结果,总结玫瑰痤疮临床特点,探讨新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以1 200例以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门诊病例为对象,验证新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 090例玫瑰痤疮患者,男131例(12.0%)、女959例(88.0%),年龄10~66(33.5±11.1)岁.初始皮损发生在面颊部715例(65.6%),其中712例(99.6%)首发症状为阵发性潮红,689例(96%)伴有干燥、灼热、瘙痒等皮肤敏感症状;初始皮损发生在口周部208例(19.1%),其中204例(98.1%)首发症状为持久性红斑;皮损首发于鼻部167例(15.3%),其中163例(97.6%)首发症状为持久性红斑;伴有眼部症状311例(28.5%),伴有面部以外(颈部、耳后等)症状24例(2.2%).由此拟定新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必备条件:面颊/口周/鼻部阵发性潮红或持久性红斑;次要条件:①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等皮肤敏感症状;②毛细血管扩张;③丘疹或脓疱;④肥大增生改变;⑤眼部症状.符合必备条件和1条及以上的次要条件,即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将新的诊断标准在1 200例以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面部皮炎患者中进行验证,其灵敏度为99.3%,特异度为95.8%.结论 提出了一个具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临床分型与风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作者:赖慧颖;陆凌怡;侯霄枭;胡婷婷;鞠强

    目的 探讨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不同临床分型与相关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方法 对2016年1-10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25岁以上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相关风险因素,由皮肤科医生进行患者皮损评估、临床分型分级.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312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参与调查,其中轻中度痤疮268例(85.9%),重度44例(14.1%);持续型241例(77.2%),迟发型71例(22.8%);粉刺型102例(32.7%),丘疹型210例(67.3%).相关风险因素调查发现,121例有季节加重因素,其中夏季加重者多,有59例占18.9%;饮食加重因素中,辛辣刺激食物131例(42%),甜食93例(29.8%),油炸食物85例(27.2%);196例(62.8%)有经前期加重现象;心理因素加重者161例(51.6%);外源性化学物质接触加重者136例(43.6%).丘疹型患者饮食、月经前加重及便秘因素较粉刺型具有更高风险(x2值分别为4.523、4.068、3.910,均P<0.05);而粉刺型较丘疹型以及迟发型较持续型患者与外源性化学物质接触如化妆品的使用、暴露于污染的空气中、职业相关有害物质接触等更加相关(x2值分别为6.579、9.057,均P<0.05).此外,与迟发型相比,经前加重现象在持续型中更为显著(x2=4.512,P< 0.05).结论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风险因素复杂,月经前加重现象在丘疹型和持续型青春期后痤疮中较为明显,饮食、便秘在丘疹型中具有更高风险,但粉刺型及迟发型还应考虑外源性化学物质接触情况.在临床诊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中应考虑其分型.

  • 4-羟苯基维胺在不同载体中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

    作者:李周娜;陈香儒;金哲虎

    目的 探讨4-羟苯基维胺(4-HPR)在不同载体中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4-HPR脂质体溶液及4-HPR微泡溶液.用不同浓度(0~80 mg/L)4-HPR脂质体溶液作用原代HKF 6~48 h后,噻唑蓝(MTF)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部分HKF分成3组,分别用15 mg/L 4-HPR溶液、4-HPR脂质体溶液、4-HPR微泡处理,每组再分成两个亚组,一个亚组在给药后接受超声处理,另一亚组不做超声处理.作用24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HKF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15 mg/L 4-HPR脂质体或4-HPR微泡处理24 h后HKF的凋亡情况.结果 成功制备4-HPR脂质体溶液及4-HPR微泡溶液.MTT检测显示,4-HPR脂质体溶液在1 ~ 80 mg/L浓度范围内对HKF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增殖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0.633,P<0.01).超声处理后4-HPR微泡组与4-HPR溶液及4-HPR脂质体组对HKF的增殖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HPR脂质体组和4-HPR微泡组HKF凋亡率分别为(21.81±3.73)%和(39.79±1.61)%,较对照组(6.18±0.61)%均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 成功制备4-HPR微泡,不同载体中4-HPR可促进HKF凋亡,进而抑制增殖,其中4-HPR微泡结合超声抑制作用较4-HPR脂质体强.

  • 强脉冲光及595nm染料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后红斑自身对比研究

    作者:苏虹;杨智;谭雅心;石航;陈媛;姜嵩;张艺琼;熊英;何黎

    目的 评价及对比强脉冲光和595 nm染料激光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自身左右面部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选取20例患有痤疮后红斑的患者,每例患者的两侧面颊随机分配接受强脉冲光或595 nm染料激光治疗3次,每次间隔4周.分别在每次治疗前以及后1次治疗1个月后使用VISIA拍照,测量红斑值;通过四分红斑严重程度表评价治疗前后双侧面部红斑严重程度.每次治疗后均填写疼痛评分表、不良反应记录表,后1次随访通过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强脉冲光侧平均红斑值治疗前472.25±86.02,治疗后357.15±82.71;595 nm染料激光侧治疗前476.40±74.25,治疗后360.05±64.83,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可以认为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红斑值有所降低(F=197.666,P<0.001);强脉冲光侧治疗效果优于595 nm染料激光侧(F=1 173.909,P<0.001).强脉冲光侧治疗前后四分红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35,P< 0.001),595 nm染料激光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Z=31.450,P<0.001).激光术后VAS视觉评分发现,595 nm染料激光治疗侧疼痛度低于强脉冲光,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8,P<0.05).评价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患者595 nm染料激光17例,强脉冲光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696,P>0.05).强脉冲光不良反应包括红斑、灼烧感、紧绷感、水疱、色素沉着,595 nm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包括红斑、紫癜反应,均在数小时至数天消失.结论 应用强脉冲光及595 nm染料激光治疗痤疮后红斑均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强脉冲光相较于595 nm染料激光疗效更优,但疼痛度更高.

  •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六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莲;李萌萌;徐飞;闫薇;李薇

    目的 总结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9月诊治的6例BSLE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男2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34岁.6例均表现为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张力性水疱、大疱,3例水疱、大疱排列呈环状.6例患者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大于4.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或裂隙;直接免疫荧光均表现为基底膜带线状IgG、IgM、IgA沉积,其中基底膜带线状C3沉积4例,线状C1q沉积2例.6例均予糖皮质激素、羟氯喹治疗;2例加用环磷酰胺.随访6例均发生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结论 BSLE多见于中青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或裂隙,直接免疫荧光见基底膜带线状IgG、IgM、IgA或C3沉积.

  • 高通量测序分析重度寻常痤疮患者和健康人肠道菌群差异

    作者:闫慧敏;赵惠娟;郭独一;张春雷;姜薇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重度寻常痤疮患者和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 门诊确诊的重度寻常痤疮患者10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10例,分别收集粪便标本,提取细菌DNA,行16S rRNA测序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并进行菌群差异分析.结果 两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未发现显著差异,仅在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上发现个别具有显著差异的菌.两组标本主要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组成.比较两组在门、属水平上菌群相对丰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种水平上,Blautia producta、Coprococcus eutactus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度寻常痤疮患者和健康人相比,菌群多样性指数未见明显差异.但某些细菌菌种存在显著差异.

  • 茶多酚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Nrf2/Bach1mRNA及核蛋白的影响

    作者:梁碧华;刘清;江娜;张倩雯;张尔婷;邓蕙妍;李华平;李润祥;李振洁;朱慧兰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 Nrf2/Bach1 mRNA及Nrf2/Bach1核蛋白表达分布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茶多酚(0、2.5、5、10、20、40 mg/L)孵育HSF 24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出适宜浓度茶多酚,并用该浓度药物孵育HSF 24 h,RT-qPCR法检测Nrf2和Bach1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Nrf2、Bach1核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Bach1蛋白核分布情况.结果 MTT法检测显示,当茶多酚浓度为5 mg/L时,对HSF增殖无明显影响,故后续实验采用5 mg/L茶多酚,对照组浓度为0.HSF加入茶多酚孵育后,Bach1 mRNA相对表达量(0.629±0.077)低于对照组(0.940±0.033,t=6.397,P<0.05),Nrf2 mRNA(1.467±0.076)高于对照组(0.977±0.091,t=7.133,P<0.05);Nrf2核蛋白表达(6.929±0.121)高于对照组(3.537±0.126,t=33.636,P<0.05),而Bach1核蛋白(1.424±0.171)低于对照组(16.966±1.702,t=15.730,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rf2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聚集增多,Bach1蛋白在细胞核内聚集减少.结论 茶多酚可促进Nrf2mRNA、Nrf2核蛋白的表达及核分布,抑制Bach1 mRNA、Bach1核蛋白的表达和核分布,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 毛细血管扩张型乳腺癌皮肤转移一例

    作者:王辉;韩世新;高雪;于晓虹

    患者女,51岁.因右乳腺癌术后8年、左乳腺癌1年、左侧胸壁皮疹6个月于2014年9月来我科就诊.8年前于外院行保留乳房的右乳腺癌切除术,术后行5次化疗.3年半前右乳腺癌复发,在我院外科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年前发现左乳头内陷,于我院行乳腺MRI示:右乳术后改变;左侧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可能性大),左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关键词:
  • 皮肤Merkel细胞癌伴Bowen病一例

    作者:朱小红;华海康;张熔熔

    患者女,86岁,左颞部增生性肿物3个月,无痛痒.3个月前左颞部出现一赤豆大小丘疹,无任何不适,皮疹生长迅速,约3个月长至约核桃大小,表面出现破溃.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颞部见一暗红色3 cm×3 cm×2 cm隆起性肿物,表面结痂,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图1).临床拟诊皮肤鳞状细胞癌,行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由大小一致的圆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胞质稀少,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排列呈巢团状、弥漫片状,间质较少(图2A、2B);表皮细胞异形,排列混乱,核深染(图2C).

    关键词:
  •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一例

    作者:刘润秋;吕东;施辛;李星汇;秦萍萍

    患者男,58岁.因左眼角外侧半球形斑块3年余于2013年7月3日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左眼角外侧出现小丘疹,未予重视,皮损缓慢增大,无痛痒感觉,无自行破溃及出血.既往体健,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 Ras1、Rac1、Rho1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表达差异

    作者:陈珊珊;周剑峰;廖勇;李海涛;王瑞丽;巴根;吕雪莲;杨蓉娅

    目的 研究Ras1、Rac1和Rho1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培养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提取两组的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两组中Ras1、Rac1和R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酵母相菌丝生成率(0.40%±0.53%)显著低于菌丝相(99.33% ± 0.57%,t=13.93,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以酵母相为对照组,将其Ras1、Rac1、Rho1基因表达量均设为1,则菌丝相的Ras1、Rac1、Rh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17±10.99、16.81±7.80、42.61±18.50,与酵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1、3.51、3.90,均P<0.05).结论 Ras1、Rac1、Rho1基因可能参与了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的生长过程.

  • “ITS/CAL"靶位分子鉴定结合表型分析确诊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一例

    作者:董碧麟;陈瑶;刘钟;张惠芳;童中胜;陈柳青;李东升

    患者女,54岁,农民.左上肢近手腕部外伤后出现豌豆大小的单一红色结节15d,后肿大、破溃,并在30 d内发展为多个成串状分布的结节.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上肢可见多个呈线性排列的紫红色结节,质硬;部分结节破溃,伴少许脓性分泌物.组织病理提示,感染灶呈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化脓性肉芽肿炎症;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未见真菌孢子、菌丝及星状体.活检组织真菌培养阳性.根据培养物形态学分析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及钙调蛋白(CAL)编码区靶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诊该病例为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给予患者10%碘化钾溶液10 ml/次每日3次口服;治疗2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后失访.本例报道提示联合应用表型鉴定和“ITS/CAL”靶位的基因分析能够准确将孢子丝菌复合体鉴定到种水平.

  • 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治疗进展

    作者:王琪;陶诗沁

    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疾病,95%的痤疮患者在痤疮痊愈后会遗留瘢痕,影响美观,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问题.一项针对6个国家4 618例> 18岁人群的在线调查显示,人们认为患有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人群看起来魅力降低、自信心不足、不开心、不健康、成功可能性低[1].可见痤疮瘢痕不仅会改变对自身的评估,也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 结节性红斑的诊疗进展

    作者:王丽玮;徐浩翔;崔盘根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是一种皮下脂肪小叶间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发生于胫前、红色或紫红色伴疼痛的皮下结节[1].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的人群中均可出现EN.EN病因复杂,约半数以上EN患者为特发性(或皮肤型),病因不明,另一些患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包括感染、免疫性和(或)炎症性疾病、肿瘤、药物、妊娠等[2-5].EN可为一种独立的皮肤病(特发性),也可为其他疾病的皮肤表现,现将EN的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芙蓉;徐宇;刘洋;杨国玲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又称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指不依赖培养直接从微生物的天然环境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的遗传物质,对微生物群体进行研究分析,大限度地挖掘微生物资源.传统的微生物群落检测主要依靠培养,但是菌群的种类多,99.9%培养不成功,且不同的菌种生长的条件和速度不一,导致无法真实还原微生物的原始状态[1].宏基因组学研究与传统微生物研究方式的大区别在于把微生物看成一个整体,摆脱了对单个微生物培养和分离的步骤,直接对环境中所有的微生物进行研究,进而可以全面地对所有微生物进行分析.它包括以下4个步骤:提取某一环境样品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DNA;直接测序探究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对文库进行筛选寻找和发现新的功能基因及活性代谢产物.目前宏基因组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比如环境保护(气候、水处理、极端环境、海洋资源)、石油污染修复、生物冶金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

    关键词:
  • 玫瑰痤疮发生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岚琦;鞠强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中部突出区短暂红斑或持续性红斑(3个月以上)、丘疹、脓疱及血管扩张,皮疹有明显散发于口周倾向.常见的临床分型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ETR),丘疹脓疱型(papulopustular rosacea,PPR),肥大增生型(phymatous rosacea,PhR)和眼型(ocular)[1].

    关键词:
  • 中国女性面部老化征象的季节性研究及日常光防护对其的影响

    作者:Flament F;Qiu H

    大量文献报道,日光照射会对人皮肤造成各种损伤,例如,皮肤色素沉着问题,多种明显的面部老化征象等.与此同时,日光引起的光老化还会加速和(或)改变皮肤自然老化进程.然而,对于不同的种族,其自然老化和光老化所致的皮肤渐进性变化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在不同种族的皮肤老化图谱、书籍中找到.2015年《中华皮肤科杂志》医学简讯栏目曾报道“日光对白种人皮肤老化可见临床征象的影响”,该研究在日光充足的法国南部招募了生活习惯不同的两组女性志愿者(“sun-seekers”与“sun-phobic”),通过对比她们面部老化征象的临床图片,发现皮肤色素沉着相关的临床参数与光老化联系紧密,而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弱.

    关键词:
  •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曾称为酒渣鼻.2015年俄罗斯与德国联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分别为12.3%与5.0%[2],美国为2.0% ~ 2.3%[3],目前缺乏中国人群玫瑰痤疮患病率的研究.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主要累及20~50岁的成年人[4-5],但儿童[6]和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病.

    关键词:
  • 不同国家和地区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解读

    作者:孙彩虹;顾恒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表现为瘙痒、干燥和炎症,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在过去的30年中,AD在世界范围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增长较快,而且顽固或者成年发病的AD患者比以前估计的多[1].因此,AD治疗也是全球持续关注的问题.受不同国家和地区地理环境、饮食结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AD治疗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本文简要比较欧美、亚洲和中国的AD治疗指南,并进行概要解读.

    关键词:
  • 提高对玫瑰痤疮的认识水平

    作者:郝飞;宋志强

    玫瑰痤疮(rosacea)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中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等,少数患者可发展成鼻赘.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迁延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有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病主要见于肤色较浅的人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特别是在部分教科书及专著中对本病的描述还停留在传统的“酒渣鼻”的概念,造成临床误诊或漏诊现象较为普遍,处置也不合理.提高对玫瑰痤疮的认识水平十分必要.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