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gs@cmaph.org
  • 曾用名: 普外临床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颈内动脉一侧闭塞另一侧高度狭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朱凤水;蔡兵;李慎茂;缪中荣;吉训明;宋庆斌;王默力;凌锋

    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脑梗塞,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侧高度狭窄,更易引起致命的脑梗塞,及时手术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 肝细胞癌端粒酶逆转录酶与调控基因c-myc表达的关系

    作者:刘颖斌;李松岗;彭淑牖;陈灵华;方河清;王也玲

    本实验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肝细胞肝癌中hTERT(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与c-myc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两者相关性.

  • 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静脉出血五例

    作者:王欣

    骶前静脉出血是直肠癌根治术严重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发生率为2%~4.12%[1].我院普外科1998~2003年间共行直肠癌根治术180例,5例发生骶前静脉出血,发生率2.8%,现报告如下.

  • 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在胃癌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宋向阳;王林波;陈文军;潘滔;朱洪波;许敬尧;吴金民

    本研究对胃癌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初步研究,以探讨其在胃癌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

  • 非心脏手术患者安置起搏器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赖智德;赵若光;林坦;何协;颜光烈

    我院1988年至2003年对217例安置心脏起博器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17例,男139例,女77例,年龄23~81岁,平均59岁.2.安置心脏起博器情况:植入临时性起博器162例,永久性起博器55例,其中心室按需型起博器175例,房室双腔起博器13例,心房按需型起博器29例.选择起搏频率60~100次/min,起搏电流2~4mA,感知灵敏度2~4mV.永久起博器埋植于右胸壁皮囊内,临时起博器于大腿根部与起搏导线固定.

  • 乳腺癌骨髓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检测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水;范萍;刘晓安;武正炎

    淋巴和血行转移是乳腺癌二种主要转移形式,我们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RT-PCR等不同方法同时检测骨髓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的微小转移,探讨其临床意义.

  •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一例

    作者:顾国利;王石林;魏学明;王洪海

    患者男,51岁,农民.因反复腹部胀痛半年入院,体检:右中下腹有直径约10cm质中圆形肿物,轻压痛,活动,边界不清楚.CT示:腹腔肿物,考虑畸胎瘤.2004年3月2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50cm处回肠系膜有5cm×5cm×4cm大小肿物,边界不清.肿物内有炎性干酪样坏死.距回盲部35cm、100cm两处回肠与系膜肿物粘连成团,无肠梗阻.术中3次冰冻均示:炎症.行病变肠管系膜切除.病理示:小肠黏膜慢性炎症,黏膜下及肌层明显充血,回肠系膜脂肪组织慢性炎症,部分区域形成脂肪坏死结节,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图1).病理诊断: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

  • 大网膜巨大恶性间皮瘤一例

    作者:尚丽明;黎乐群;肖开银

    患者男性,58岁,渔民.因发现腹部肿块5年伴疼痛4d于2003年2月21日入院.于1997年起,发现腹部肿块,约成人拳头大小,5年来肿块缓慢增大伴消瘦.查体:腹部膨隆,从剑突至脐下6cm可触及约25cm×20cm的肿块,质地偏硬,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有压痛,无波动感,活动性差,站立位、膝胸位肿块无下坠、移动.CT:病灶上部呈囊性,壁厚薄不均,下部呈实质性,实质部分可见增强,考虑腹腔内巨大占位,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图1).术前诊断:后腹腔恶性肿瘤,行剖腹探查、腹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巨大肿块,大小为25cm×25cm×10cm,表面不平,囊性,内有混浊液体,与胃大弯、胃前壁及横结肠有少许粘连,腹腔内有少量腹水,淡黄色,肝、胃、胰、脾未见异常.完整切除肿瘤,肿瘤重达5kg.病理诊断:大网膜恶性间皮瘤,大细胞性(图2). 术后恢复好,术后12d出院,随诊6个月无复发.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一例

    作者:曲乐丰;马大烈;赵志青

    患者女,81岁,因发现右腋下无痛性肿块1个月于1999年8月24日入院.体检:体温36℃,脉搏72次/min,血压136/82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颌下、颈两侧、锁骨上、双腋下及腹股沟均扪及直径为0.5~1.5cm的淋巴结,质中,无触痛,活动可;右腋下可及一直径约5.0cm的实性肿块,表面光滑,界清,局部无红肿、破溃,活动可,无明显压痛,无波动感及搏动感;心、肺、腹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0g/L,白细胞25.6×109/L,中性0.62,淋巴0.33;白蛋白35g/L,球蛋白32g/L,免疫球蛋白IgG 16.1g/L,IgM 0.7g/L.B超示肝脾轻度肿大.局麻下行右腋窝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约4.5×2.5cm,呈肾形,质中,暗红色,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完整切除后纵切观察:切面灰白、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未见钙化灶.冷冻切片示淋巴结增生,无需行腋窝清扫,结束手术.标本石蜡切片示: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分支状小血管弥漫性增生,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核型欠规则,有一定异型性,有丝分裂相可见.血管壁与细胞间有PAS阳性无定形嗜伊红物质沉淀(图1).免疫组化示:T细胞标记CD(++),CD45RO(++);B细胞标记CD20(-),灶性(+)(图2),CD45RA(-).术后患者恢复好,随访4年仍健在,局部无复发.

  • 三原发癌一例

    作者:齐义新;范忠林;李云涛

    患者女,51岁,1992年因左乳腺癌于我院行左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乳腺单纯癌,淋巴结腋下4/5,锁下1/1转移,术后行5-氟脲嘧啶750mg、氨甲喋呤30mg、环磷酰胺600mg(CMF方案)化疗6个疗程及放疗.1995年患食管中段癌于我院行中段食管癌根治术,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侵及深肌层,术后行化疗及放疗.2001年3月因右乳癌于我院就诊,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病理诊断:乳腺导管癌伴浸润,淋巴结:第1水平0/5,第2水平0/1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术后CMF化疗6个疗程并口服三苯氧胺.至今随访15个月未发现转移或复发.

  • 胃肠吻合口后间隙全小肠内疝并发扭转一例

    作者:虞立平;段建春;江树明

    患者男,74岁.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伴呕吐2h于2004年2月8日入院.呕吐物初为黄色胃内容,后期有少量血性液体,发病后无肛门排气.15年前因胃癌在我院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腹膨隆,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血常规:WBC:8.7×109/L,N 0.85, HGB 144g/L .尿常规无异常.腹部透视:肠腔积气明显,中下腹见多个阶梯状液平.B超:肝脾未见异常,腹腔积液,肠管扩张,肠腔积气.在全麻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混浊液体约1000ml,小肠高度扩张,暗红色,全小肠顺时针方向扭转360°.

  • 颈部Castleman病一例

    作者:陈海金;吴爱国

    患者女,9岁,因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2年入院.查体:慢性贫血貌,营养差,右侧颈前下颌下区可见一肿块,大小约4cm×3.5cm×3cm,无红肿及波动感,质中等,边界清,活动度较好.实验室检查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T平扫纵隔及腹部未见包块.手术中见包块约鸽蛋大小,包膜完整,将包块完整摘除.病理报告示增生的淋巴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滤泡,滤泡周围淋巴细胞呈葱皮样排列,滤泡中心小血管明显增生,血管壁纤维化伴有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示滤泡中心bcl-2(-)、LCA(+)、小血管CD34(+)、PAS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颈部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

  • 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田路;张纪蔚;张柏根

    1885年Osler年提出了感染性动脉瘤(mycotic aneurysm)的概念,原指真菌感染,后被用于统称感染性动脉瘤.现以infected aneurysm特指感染性动脉瘤,区别于吻合口或人工血管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动脉瘤.

  • 术前门静脉栓塞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率

    作者:刘海;彭永红;杨作衡;王国雄;汤鹏

    手术前栓塞一侧门静脉(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是近年肝脏外科的新进展,可以使对侧肝叶增生肥大,增加将来肝癌切除后残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nt, FLR)的体积,提高肝癌的切除率,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

  • 超声导引下皮下软组织金属异物取出术八例

    作者:付润娟;况立革;陈文韬

    本组自1992年10月至2001年5月收治皮下软组织金属性异物8例,均经超声引导取出,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均为颈、背、股、臀及胸壁等软组织金属性异物.为子弹、弹片、屑片、针等.伤时异物在软组织内穿行一段距离,因肌肉运动使异物可在组织中潜行一段,故多不在创口之下.经连续超声扫描极易发现而确诊.并在超声导引下均顺利手术取出.

  • 体表脂肪瘤的非切开手术治疗

    作者:孙力;林玉静;李鹤;张军疆;郝淑琴

    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们为33例单发和多发体表脂肪瘤的患者设计实施了非切开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2~66岁;单发19例,多发14例;涉及面颊部、颈后、肩胛部、上臂、前臂、腰部、臀部、大腿等8个部位;大小不等,长径1.0~15.0cm.2.要求采用本术式的主要原因:多发14例,多数十个;单发暴露部位惧怕瘢痕产生、影响美观者10例;单发非暴露部位但瘤体较大者9例;其中非常惧怕疼痛者3例;主观意愿接受该治疗.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男性性功能和睾丸血流灌注的研究

    作者:丁明利;高伟;秦宪斌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新方法.该术式术后患者感觉疼痛较轻,且术后复发率低,在美国及欧洲国家广泛开展,1997年逐步在国内推广.然而实验及临床研究都发现人工合成材料植入体内后所引起的纤维愈合会造成人工假体的皱缩和变硬[1].我们对我院2000年6月至2001年12月68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男性患者的睾丸血流灌注及性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解该术式对男性性功能及睾丸血流灌注情况的影响.

  • 恶性腹膜间皮瘤十例的诊治分析

    作者:肖开银;黎乐群;彭民浩;陈滨;尚丽明

    目的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治经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恶性腹膜间皮瘤以腹部肿块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大体病理局限型7例,弥漫型3例.临床误诊7例.9例患者行16次手术治疗,接受1次手术者4例,2次手术者3例,3次手术者2例,首次手术7例能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复发4例,3例再次手术.1年内死亡5例,2年内死亡6例,长存活已9年. 结论恶性腹膜间皮瘤较为罕见,临床易误诊,本病预后较差,对于局限型恶性腹膜间皮瘤应力争手术切除.

    关键词: 间皮瘤 外科手术
  • 成人肠套叠150例临床总结

    作者:杨维良;张伟峰;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梁春林;孙永昌;张成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分型、诊断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总结150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肠套叠类型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结果 150例中具有阵发性腹痛者135例(90.0%),腹部肿块97例(64.7%),恶心呕吐87例(58.0%),血便31例(20.7%),顽固性便秘15例(10.0%);150例中同时具有腹痛、腹块、血便者22例(15.3%).肠套叠的主要原因为良、恶性肿瘤,炎症,Meckel憩室和移动盲肠症.150例肠套叠均行手术治疗,147例痊愈,3例死亡. 结论成人肠套叠多有病理因素存在.早期的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优良.

  • 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肝移植治疗晚期重型肝炎的临床经验

    作者:郑树森;徐骁;李兰娟;梁廷波;高峰;王伟林;沈岩;杨芊

    目的总结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联合肝移植治疗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经验. 方法我院1993年4月至2003年12月共实施223例原位肝移植,其中23例晚期重型肝炎患者在移植前共进行了58例次的ALSS治疗,现就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常规内科治疗组、未施行肝移植的单纯ALSS治疗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ALSS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内毒素等各项实验室指标显著改善,能维持的中位时间为12d(2~226d);23例患者施肝移植,移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水平显著低于患者首次ALSS治疗前水平(P<0.001);自首次ALSS治疗日计算,该组患者等待供肝的中位时间为12d(2~226d),本组晚期重型肝炎患者半年存活率达73.9%,显著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和未施行肝移植的ALSS治疗组(P<0.001). 结论 ALSS能显著改善晚期重型肝炎病情,发挥顺利过渡到肝移植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 肝移植 人工 治疗
  •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七例的防治

    作者:张传永;马钧;陈小松;施小敏;郭闻渊;丁国善;傅志仁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体会.结果 51例患者中,有9例术前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Cr≥132μmol/L或BUN≥18μmol/L);其中7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并发了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选择了将赛尼哌加入常规的免疫抑制剂方案中作为免疫诱导,同时积极应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肾脏灌注;6例肾功能在3~6d内得到纠正,1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效果欠佳,采用了无肝素血液透析,术后第11天肾功能亦得到恢复. 结论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诱发因素众多;术后注意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应用,积极改善肾脏灌注,必要时选择血液透析治疗,多数患者的肾功能能够得到恢复.

  • 人凝血酶在手术中止血作用的随机对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朱明炜;曹金铎;祝学光;何三光;齐德林;韦军民;叶国栋

    目的评价人凝血酶在外科手术中的止血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和多中心的方法,针对腹部手术切口96例和肝脏手术切面40例两种创面分别进行研究,每种创面均等分为2组,研究组使用凝血酶(切口1000IU,肝创面2000IU),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手术创面出血的止血时间、出血量、单位面积出血量以及肝手术患者术后24h腹腔引流量等方面和安全性进行观察. 结果研究组腹部切口创面止血时间为(104±70)s,单位面积出血量为(0.4±0.3)g/cm2,在肝创面分别为(106±78)s、(1.0±0.7)g/cm2,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腹腔引流量研究组为(103±2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4±159)ml(P< 0.05). 结论人凝血酶对腹部切口和肝创面毛细血管出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和安全性.

  • 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13例体会

    作者: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沈晨阳;汪忠镐

    目的总结应用一种新的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初步经验. 方法本组13例.平均年龄36岁.发病时间平均31个月.下腔静脉隔膜3例,右肝静脉隔膜1例,下腔静脉隔膜合并远侧血栓形成6例,下腔静脉长段血栓形成2例,1例为后腹膜肿瘤侵入下腔静脉全程并延伸进右心房.所有病例均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 结果手术成功13例,1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2例采用细胞回收机, 1例输库血2000ml,2例输库血40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 结论此根治方法视野清晰、有利于彻底切除病变.

  • 术中超声与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诊断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民华;李健文;胡艳艳;陆爱国;董峰;王明亮;臧潞;毛志海;蒋渝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胆道造影(IOC)和腹腔镜超声(LUS)诊断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00年6月至2001年9月对98例行LC术患者进行LUS和IOC的前瞻性研究. 结果 LUS和IOC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5%,操作时间分别为(7.7±2.1)min和(11.4±3.5)min(P<0.01).敏感度和特异度LUS分别为85%和96%,IOC分别为83%和98%,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敏感度为98%.两种方法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50.05);LUS和IOC对胆总管胰内段显像率分别为62%和97%(P<0.01). 结论 LUS操作方便,无创伤,诊断效果及胆道显像率(胰外段)与IOC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度.

  • 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的临床治疗

    作者:韩延民;吴庆华;杨宝钟;陈忠;邓洪儒;霍昕

    目的总结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8年间收治的34例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采用术中红血球清洗回输(cell saver)治疗.结果全组死亡12/34例(35.3%),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是死亡的主要原因.5例应用cell saver治疗者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发生.痊愈者肢体保全36/44条(81.8%). 结论及时诊断、正确选择术式、适当的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以降低死亡率.术中应用cell saver是减少体内代谢性毒素聚集的有效措施.

  • 残胃复发癌的再手术治疗

    作者:邹寿椿;胡智明;张成武;赵大建;陶厚权;赵挺;姜蔚

    目的探讨残胃局部复发癌再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1年间收治的51例残胃局部复发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51例中,复发局限于残胃者31例,伴有转移的复发2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7例(53%),其中16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行姑息性残胃全切术3例,胃肠吻合、造口术15例;单纯剖腹探查术6例.30例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吻合口周围复发10例,残胃复发癌20例.根治性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8%、19%.姑息性手术及综合治疗组的生存时间为6~2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单纯剖腹探查及腹腔化疗组均于2~7个月内死亡. 结论残胃局部复发癌以残胃、吻合口局部复发为主,具有较高的切除率,应积极行再手术治疗.

  • 自体静脉移植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疗效

    作者:吕新生;李新营;王志明

    目的评价自体静脉移植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喉返神经横断性损伤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桥接修复的临床资料.17例均为甲状腺手术损伤所致.损伤部位:右侧5例,左侧12例. 结果损伤后至修复时间为术中发现后立即修复至术后10个月.术中见损伤发生在喉返神经入喉处下方2cm以内者16例(94.1%),甲状腺下动脉平面1例(5.9%).神经缺损长度0.5~4cm.17例中16(94.1%)例获1.5年以上随访,声音恢复正常的12例(75.0%),明显好转的3例(18.8%),好转1例(6.2%).15例获喉镜检查,其中声带恢复正常活动的4例(26.7%),恢复部分活动的3例(20.0%),未恢复活动的8例(53.3%). 结论自体静脉移植桥接是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有效的方法.

  • 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分析

    作者:于凯江;赵鸣雁;高岩;刘丽敏;王洪亮;费东升

    目的研究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19例MODS患者,随机选择10例行HVHF,另9例行常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于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2、4、8h动脉采血,检测血气、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 结果 HVHF组与CVVH组于治疗开始后4h血Scr、BUN均显著下降,肾功能改善.HVHF组血TNFα、IL-1β、IL-6治疗前分别为(1795±506)ng/L、(964±185)ng/L、(1332±415)ng/L,治疗开始后4h为(1265±397)ng/L、(511±124)ng/L、(726±243)ng/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VVH组血TNFα治疗前为(1799±511)ng/L,治疗开始后4h为(1327±421)ng/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VHF组死亡3例(3/10),CVVH组死亡5例(5/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 HVHF可通过对流和AN69膜的吸附作用清除大量炎症介质,改善MODS患者的预后.

  • 腹部恶性肿瘤继发脐转移的临床分析

    作者:汪建平;彭慧;兰平;董文广;黄美近;王天宝;黄奕华;詹文华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肿瘤继发脐转移(sister Mary Joseph nodule, SMJN)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3年7月间17例SMJ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行姑息性手术,7例未行手术治疗,比较姑息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两者生存率. 结果 17例脐转移灶均经病理确诊,其中3例行脐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来源于卵巢上皮癌6例,胃低分化腺癌6例,结肠腺癌2例,子宫内膜癌1例,胆囊癌1例,1例诊断为低分化腺癌但未发现原发灶.姑息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60%、20%、10%;非手术组中位生存期8.25个月,0.5年生存率为14.3%,无1年生存者.姑息手术组预后好于非手术组(P<0.01). 结论 SMJN临床发生率低,是腹部恶性肿瘤终末期和预后差的标志.姑息性手术切除有望延长生存时间.

  • 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74例分析

    作者:胡作军;王深明;黄雪玲;吕伟明

    目的检测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以分析其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74例(96条肢体)的资料,利用流速剖面图彩超和空气体积描记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个月及1年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静脉返流量、灌注指数、静脉功能不全评分指标于术后1、3个月、1年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而射血分数、剩余容积分数均值于术后3个月、1年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溃疡愈合率达78.8%(26/33),术后93.6%的肢体各种症状体征消失和明显缓解. 结论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对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静脉性溃疡有确切疗效.

  •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作者:王茂强;王志强;刘迎娣;刘凤永;王仲朴;程留芳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效果. 方法对6例诊断为PV和SMV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TIPS)介入治疗.经TIPS途径穿刺PV分支成功后插入导管做PV-SMV造影,然后用8F导管抽吸血栓,同时用"J"形导丝和猪尾形导管捣碎血栓,间断将尿激酶(UK)经多侧孔导管注入PV和SMV.清除大部分血栓后,保留多侧孔导管至SMV内持续溶栓3~13d. 结果 6例治疗均成功,1例术后12d死于腹腔脓肿.随访4个月至3年,5例健在,Doppler超声波复查显示PV和SV血流通畅,无血栓复发. 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包括用导管抽吸、捣碎血栓和局部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症状性PV和SMV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 彩色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30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军;李敬府;董国祥;王金锐;栾景源

    目的介绍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新方法及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预防作用. 方法 2002年5月至2003年7月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4例入院时出现肺栓塞)患者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中15例在滤器置入术后立即实施下肢深静脉取栓术,另外15例行保守治疗. 结果本组30例均获成功,经1~14个月平均6个月的随访,除1例出现滤器闭塞外,余无任何并发症及肺栓塞的发生,曾出现肺栓塞者滤器置入后未再发生肺栓塞. 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发生.

  • 腹主动脉瘤中细胞黏附分子差异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华;郑月宏;管珩;刘昌伟;李拥军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AA)中细胞黏附分子的差异表达与AAA发病的关系. 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AAA和正常腹主动脉中差异表达的细胞黏附分子基因,再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基因、蛋白质水平检测. 结果 AAA中有3种细胞黏附分子存在差异表达,它们是VCAM-1, PECAM-1, TSP,上调比率分别达到5.7,3.6及57.4倍. 结论 AAA中有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AAA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 体外培养的人腹主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一氧化氮的生成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作者:廖明芳;景在平;赵新;张素贞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腹主动脉瘤(AAA)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及其表达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培养液中生成一氧化氮(NO)的情况. 方法 0.02% 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进行AAA-SMC原代培养,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鉴定SMC并绘制AAA-SMC的增殖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AA-SMC中iNOS蛋白的表达,并测定原代及2代细胞培养液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之和(NO2-+NO3-,NOX). 结果酶消化法成功培养AAA-SMC,α-SMA阳性率为45%±5.8%,传代培养发现AAA-SMC增殖力有限; AAA-SMC中iNOS蛋白阳性率86.7%±4.6%,细胞培养液中存在高浓度的NOX. 结论 AAA-SMC存在异常增殖但增殖力有限,且细胞可能存在表型变化;AAA-SMC中 iNOS蛋白的高表达及NO的过量生成,提示由SMC生成的过量NO可能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Ⅲ型胶原在腹主动脉瘤及正常主动脉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倪松;管珩;郑月宏;刘暴;陈华

    目的研究Ⅲ型胶原(type Ⅲ collagen)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与正常主动脉中的表达差异.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研究5例AAA标本和3例正常主动脉标本的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Ⅲ型胶原在AAA和正常主动脉中的差异. 结果 AAA与正常动脉(NA)组织相比,其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增强,AAA/NA为7.251(P<0.01),而免疫组化则证实在AAA组织中,Ⅲ型胶原粗大、紊乱,在正常组织中则比较规整. 结论Ⅲ型胶原在AAA中的表达比正常主动脉明显升高,形态上亦较正常主动脉粗大紊乱.

  • bcl-2和bad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晓薇;郭炳麟;商中华

    目的探讨bcl-2、bad基因在乳腺癌前病变及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ER、PR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观察19例乳腺单纯性增生,20例乳腺非典型增生,48例乳腺癌组织中bcl-2、bad蛋白的表达,并同时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 结果 bcl-2在正常组和乳腺单纯性增生组100%表达,非典型增生组,乳腺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85.0%和58.33%,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37,P<0.05).bad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率较bcl-2表达有下降趋势,分别为87.5%, 84.2%, 55%, 47.91%.bcl-2、bad在各组中表达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3.05, P<0.001, χ2=11.29, P<0.01). 结论 bcl-2、bad基因在乳腺癌的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其表达与雌激素的调节有密切关系;bcl-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Bcl-2 Bad
  • 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急性胰腺炎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成雨;严际慎;张伟;余莉;罗建飞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展过程中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每组24只,分别为对照组、吞噬刺激素组、AP组、AP+吞噬刺激素组、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按随机原则在0、3、6、12h分批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程度,纤维素染色观察微血栓情况,计数微血栓数量. 结果对照组与吞噬刺激素组在不同时段微血栓数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3、6、12h各组微血栓数量均比对照组和吞噬刺激素组明显升高;AP组、AP+吞噬刺激素组、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3、6、12h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微血栓数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AP+吞噬刺激素组在各时间段均较AP组微血栓数量明显增加;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6、12h微血栓数量明显减少,与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AP时吞噬刺激素促使胰腺微血栓数量增加,应用吞噬刺激素抑制物可使胰腺微循环状态明显改善.

中华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4 05 06
1993 03 04 06
1992 01 02 03 04 05
1991 01 02 03 04 06
1990 02 03 04 05 06
1989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