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gs@cmaph.org
  • 曾用名: 普外临床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肝癌患者肝内微小静脉浸润的预后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臻玉;区金锐

    目的评价肝癌患者肝内微小静脉浸润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5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肿瘤病理特点,分为镜下微小静脉浸润组、肉眼静脉浸润组、无静脉浸润组,分析各组的生存率,多因素分析肝癌微小静脉浸润对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微小静脉浸润组132例(43.2%),肉眼静脉浸润组70例(23.0%),无静脉浸润组103例(33.8%),肉眼静脉浸润组的标本全部伴有镜下微小静脉浸润,本组微静脉浸润者202例(66.2%).瘤体越大,静脉浸润的概率越大.微静脉浸润组中位生存时间29.4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63.6%、38.6%、25.8%;肉眼静脉浸润组中位生存时间9.4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35.7%、11.4%、4.3%;无静脉浸润组中位生存时间48.4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85.4%、59.2%、48.5%.Cox回归分析示,微静脉浸润、肉眼静脉浸润、肿瘤大小及数目、手术切缘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微静脉浸润的相对危险度(HR)是1.926.结论肝癌肝内微小静脉浸润是肿瘤恶性进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影响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

  • 溶脂法研究直肠癌在直肠远端系膜内的播散

    作者:赵文军;王青;张才全;林祖朝

    目的研究直肠癌在直肠远端系膜内播散的规律.方法收集直肠癌根治手术标本60例,整体平铺用溶脂法处理后,绘制淋巴结分布图,逐个定位、计数淋巴结及癌转移结节,显微镜下观察其转移规律.结果直肠癌在直肠远端系膜的播散方式主要为淋巴结转移和癌转移结节形成,远端系膜总播散率为13%(8/60),淋巴结播散率为10%(6/60),癌结节播散率为7%(4/60),播散远距离为4.5 cm.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是影响直肠癌远端系膜淋巴结播散的因素.肿瘤部位及Dukes分期是影响直肠癌远端系膜癌转移结节播散的因素.结论利用溶脂法能全面客观地观察直肠远端系膜内癌组织的播散规律.直肠癌手术远端系膜切除距肿瘤下缘不应少于4.5 cm或行全系膜切除.

  • 射频热凝损毁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40例

    作者:林少芒;姚燕丹;张智辉;卢振和;黄乔东

    目的探讨用射频热凝损毁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因动脉缺血导致下肢疼痛和慢性溃疡者用热凝法损毁其腰交感神经节,观察患肢血氧饱和度(SPO2)、趾脉搏波幅和足背皮肤温度,疼痛VAS评分变化以及肢体溃疡病灶的愈合情况.结果射频热凝损毁腰交感神经节有效改善了下肢末梢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总有效率为90%;难治性溃疡病灶痊愈率达15%,明显好转占32.5%,好转占40%.结论射频热凝毁损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确实,定位精确、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 改良脂肪清除技术在直肠癌病理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姚云峰;李吉友;刘毅强;彭亦凡;王洪义;顾晋

    目的通过改良脂肪清除技术的应用,对直肠癌标本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准确分析,为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提供临床病理学依据.方法研究组选2003-2005年的中低位直肠癌33例,对照组选取50名中低位直肠癌病例.研究组术后直肠标本通过改良脂肪清除技术处理后记录检出淋巴结数量、直径和转移情况.对照组标本采用常规方法检测.结果研究组33例共检出淋巴结1035枚,其中淋巴结直径≥5 mm 529枚,<5 mm 506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为31.36枚/人.20例发现存在淋巴结转移,共检出132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其中淋巴结直径≥5 mm 75枚,<5 mm57枚.研究组淋巴结总检出数以及转移淋巴结检出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特别是直径<5 mm淋巴结检出数目明显增加.结论改良脂肪清除技术使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标本淋巴结检出数目明显增加.常规病理检测评价为T3N0(但淋巴结检出总数<12枚)的病例,应用改良脂肪清除技术处理标本,可获得更多的淋巴结检出数量,有助于获得更为准确的病理评价、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750例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军;周欣;罗正利;卞红强;左楚清;段栩飞

    目的探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7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每侧疝手术时间5~15 min,平均7 min.715例患儿得到随访,随访率为95.3%,术后随访6~24个月,发现阴囊积气3例,脐戳孔大网膜疝3例,术后伤口线头异物反应4例,术后疝复发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手术方法,其美容效果极好,手术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作者:王旭林;袁瑛;张苏展;蔡善荣;黄彦钦;许则丰;郑树

    目的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的临床及遗传性突变特点.方法收集整理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的31个家系资料,应用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筛查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对DHPLC图形异常的样本进行测序.结果31个家系中共发生136例次恶性肿瘤(多原发肿瘤14例),其中结直肠癌106例次,占所有肿瘤患者的77.9%,诊断年龄均数为48.6±29.0岁;胃癌14例.肿瘤先证者中共检出分属于17个不同家系的23个碱基变异位点,经DNA序列分析,证实10个家系存在10个不同的碱基突变(10/31,32.9%),其中3个为同义突变未引起蛋白质序列的改变,另外7个为病理性改变,分别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这10个突变中7个位点为首次报道.外显子区检测到5个已知SNP,内含子区检测到8个碱基改变.结论(1)符合中国人HNPCC标准家系约有1/3可检出hMLH1、hMSH2基因遗传性种系突变.(2)中国人HNPCC家系以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多见.

  • Billroth-Ⅱ术后输入襻梗阻的临床分析

    作者:何博华;杨建新;钱聚标;邱烺;王华

    目的探讨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输入襻梗阻的病因、预防、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本组共15例输入襻梗阻,对患者的手术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典型的不完全性输入襻梗阻表现为上腹胀痛、上腹部可触及肿大的肠襻、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其后喷射性呕吐大量含胆汁的液体,呕吐后症状立刻缓解,肿大的肠襻不能再触及.15例均再次剖腹手术,术中见输入襻不同程度的扩张,7例行Braun吻合术,8例行Roux-en-Y吻合术.本组无术后严重合并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梗阻症状消失.术后追踪观察3~10年,全部15例的残胃及吻合口均无溃疡,胃镜检查未见胆汁返流.结论严格遵守正确的手术操作常规是预防输入襻梗阴的关键;诊断明确后,应尽早再手术;Braun吻合术、Roux-en-Y吻合术为较理想的术式.

    关键词: 胃切除术 肠梗阻
  • 切缘冷冻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防作用

    作者:王毅军;杜智;吴尘轩;袁强;舒桂明;张淑萍

    目的探讨降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方法,改善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2年4月,我院行肝癌切除术切缘距肿瘤不足1 cm的患者共45例,分为冷冻组和单纯切除组两组.冷冻组23例,常规肿瘤切除后以扁平探头对肝切缘进行接触冷冻,冷冻深度控制在1.0~1.5 cm;单纯切除组22例,单纯行常规肝癌切除手术,不予冷冻治疗.全部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复发及生存时间.结果冷冻组术后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8.7%、26.1%和34.8%,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6.5%和30.4%,与单纯切除组比较,其中3年(x2=5.021,P=0.025)、5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65,P=0);冷冻组的3年、5年生存率较单纯切除组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结论肝癌切除后切缘冷冻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且有可能延长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时间.

  •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治疗恶性肿瘤术后胃排空障碍

    作者:江志伟;黎介寿;汪志明;吴素梅;丁凯;黄琦;佴永军;刘碧竹;李强;李宁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PEJ)行胃引流以及空肠内营养支持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患者10例,采用拖出法施行PEJ,术后通过PEJ的胃引流管进行胃内减压,通过PEJ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10例PEJ均操作成功,未发生出血、窒息、腹膜炎、瘘等严重并发症,仅发生空肠营养管尖端易位1例次,切口处少量渗液感染1例次,均成功处理.PEJ术后平均(23.1±9.3)d胃动力恢复,可夹闭胃引流管.术后1~2 d均可以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术后平均(6.3±2.8)d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平均(41.4±10.8)d拔除PEJ管,体重较术前增加(3.5±1.8)kg,恢复经口饮食.结论PEJ既可以进行胃减压,又可以进行空肠营养,可应用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

  • 三苯氧胺耐药乳腺癌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

    作者:甄林林;朱旬;郑伟;王萱仪;武正炎

    目的研究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在内分泌治疗中产生耐药的机制.方法选择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三苯氧胺(tamoxifen,TAM)耐药细胞(TAM-R).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on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RT-PCR)、免疫印迹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MCF-7和TAM-R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s)和ER的变化,以及两种细胞对EGFR抑制剂的反应.结果MCF-7细胞持续给予TAM 10-7mol/L处理6个月后,建立了TAM耐药细胞模型.与MCF-7细胞比较,TAM-R细胞中EGFR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EGFR和p-ERK1/2蛋白表达增加,而ERK1/2总蛋白和ER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TAM-R细胞中EGFR信号通路的活性水平提高.TAM-R细胞对EGFR抑制剂更为敏感.结论长期TAM作用下的乳腺癌细胞,可通过EGFR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而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受.EGFR抑制剂将有利于提高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 TS、TP及DPD表达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关系

    作者:余之刚;甄军辉;张强;李玉阳;李亮;孙靖中

    目的检测乳腺癌标本中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二氟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表达状况,评价TS、TP、DPD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1例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均接受CMF方案新辅助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新辅助化疗前麦默通活检系统切取的乳腺癌组织中TS、TP和DP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TS、TP阴性患者的部分缓解率要明显高于阳性患者,而DPD阳性患者的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PD阴性患者Ⅲ~Ⅳ度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于阳性患者(P<0.05),而TS、TP的表达水平与化疗所产生的毒副反应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TS、TP及DPD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接受CMF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相关,而DPD的表达则与含5-FU类化疗药物所产生的毒副反应相关.

  • 带小肠器官簇移植术后病原体严重感染二例

    作者:陈辉星;尹路;彭承宏;周光文;陈桂明;陈春球;周慧江;李宏为

    我院于2004年施行了两例带小肠器官簇移植,其中受体Ⅰ术后103 d死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受体Ⅱ术后52 d死于细菌感染.现简要报告该两例受体术后病原体感染和处理情况,对器官簇移植的感染特点和处理措施作一初步探讨.

  • 两镜联合胃楔形切除术治疗Dieulafoy病

    作者:刘宁青;张献义

    我院近年收治Dieulafoy病23例,其中3例在胃镜和腹腔镜联合下行胃楔形切除术,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在胃癌间质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鹤;Cheng Jonathan D;王淑静;庄敏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是存在于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上的一种蛋白,研究证实能够降解二肽和Ⅰ型胶原,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分析胃癌肿瘤间质中的FAP的表达,探讨其在不同组织类型中的差异及其在不同侵袭深度时的表达情况.

  • 18例肛周派吉特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作者:朱建和;周聪云;张丽珍;李德川;李立彬

    派吉特(Paget's disease),又名湿疹样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内的腺癌,临床上少见.

  • 活体肝移植治疗肝母细胞瘤

    作者:李滨;陈福真;李志民;苏旭;许东辉;李秀东;陈景熙;刘育健;李文岗

    活体肝移植(LDLT)是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新技术,我院于2004年7月10日开展活体肝移植治疗儿童肝母细胞瘤,现总结如下.

  • 179例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生存分析

    作者:孟洁;宁连胜

    本文根据天津市肿瘤医院资料,收集1980-1984年和1994-1996年两组35岁以下乳腺癌病例,从生存状况变化的角度作回顾性分析,探讨生存率改善的有关临床因素.

  • 左锁骨下动脉重建在腔内修复 Stanford B 型夹层动脉瘤中的作用

    作者:兰勇;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蒋俊豪;陈斌;史振宇

    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以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多见,腔内修补是通过封堵内膜裂口而达到治疗目的,但近端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位置成了制约手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被封堵引起的动脉缺血是手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5年2月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repair,EVR)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120例,其中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5例,现报告如下.

  • 含缓释淀粉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匀速滴入管饲对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

    作者:王小文;陈秀凯;宋阳

    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降低外科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血糖使感染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临床上应用的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剂匀速滴入式管饲方法,是否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 肝脏巨大血管瘤一例

    作者:连长红;宋应明;郭书伟;解曙哲;冷希圣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憋胀1年入院在当地医院给予中西药治疗后,疗效不佳.近半年症状加重,腹部渐行性增大,体重进行性减轻.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及瘀斑,未见肝掌、蜘蛛痣.腹部CT、B超检查,诊断为肝右叶巨大血管瘤.(图1~3).经充分术前准备行手术,取剑突下"人"形切口,充分显露肝脏,见肿瘤位于肝右叶,大小约40 cm×36 cm×32 cm,压迫下腔静脉,与右肾、右侧腹壁、右侧膈肌、腹主动脉粘连.

  • 肝移植治疗肝性脊髓病一例

    作者:朱志军;郭庆军;张建军;蒋文涛;高伟;沈中阳

    患者,男,50岁,因发现乙肝病毒感染7年,腹胀、乏力2年,意识不清、双下肢运动障碍8个月入院.7年前查体发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不适症状.2年前出现腹胀、乏力,诊断为"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 大隐静脉静脉石一例

    作者:申志新;高海玲;李国强;李佩瑞

    患者女,58岁.因左大腿内侧肿物5年余,于2005年7月25日就诊.自述肿物增大不明显,较硬,局部无红肿及破溃,偶有疼痛,局部无明显外伤史.查体:左大腿内侧膝关节上方约20 cm处可见皮肤微隆起,局部无红肿及溃疡,下肢静脉无明显充盈及曲张,于皮下可触及一大小约1.2 cm×1.0 cm质硬肿物,边界清,光滑,有一定活动度,轻压痛,但无放射痛.

  •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现代治疗

    作者:丁义涛;徐庆祥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指急性肝损伤后发生肝性脑病和其他肝功能衰竭表现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疾病凶险,自然死亡率高.现代ALF概念中对有无肝病基础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亚洲特别东亚,包括中国大陆,该概念涵盖了原有肝病基础但肝功能正常而急性发作类似症状者[1].

  •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早期DSA溶栓及临床分析一例

    作者:刘亚光;陈昀;牛力春;严琦敏;宋波;周增庆;曾小兵

    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是肝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20%~75%的肝动脉栓塞,终需要再手术[1].而早期发现的HAT,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溶栓处理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的改进

    作者:尹忠智

    我院自1996年7月至2004年6月间利用消化道管形吻合器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后壁切除吻合术治疗胆石症92例,术后随访5个月至8年,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肝移植治疗

    作者:彭志海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又称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概念30年前由Trey和Davidson首先提出,用于描述既往无肝炎病史、身体健康的患者,在出现初的症状后8周内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FHF在欧美是少见病,美国发病人数每年约2300~2800例,仅占全部疾病死亡率的0.1%,占成人肝移植死亡率的7%[1].而在我国FHF则非常常见,常见病因是乙型肝炎.

  • 上腹部器官簇移植供体器官的切取及修整

    作者:马毅;朱晓峰;何晓顺;王国栋;王东平;胡红星;钱世;鞠卫强;巫林伟;詹文华

    目的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中器官簇的切取、修整、血管整形方法及移植效果.方法5例供体器官簇的获取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胆道及十二指肠同时灌注降温.供体器官簇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分别与取自供体的髂内、外动脉预先行端端吻合,再通过髂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单口端侧吻合(动脉"搭桥").受体行上腹部肝、胆、胰、脾、十二指肠、全胃、空肠上段及大小网膜切除,接受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结果5例患者移植术后器官簇存活及功能均良好,肝胰功能均在术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3天出现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瘘,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目前,除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于全身衰竭外;其余4例患者移植物功能良好,现均已存活达6个月.结论获取质量良好的上腹部器官簇及适当的血管整形,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前提;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是治疗上腹多脏器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 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

    作者:文天夫;严律南;李波;曾勇;赵纪春;王文涛;杨家印;徐明清;马玉奎;陈哲宇

    目的探讨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评估2002年1月至2005年11月施行的23例活体右半肝移植中供体的情况.术前评估包括供体的一般情况,血管与胆管系统影像学,供肝体积及脂肪变性情况等.不阻断入肝血流,在肝中静脉右侧,用超声刀离断肝组织而得到右半肝.计算供体标准肝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及残余左半肝的比例.结果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4例门静脉主干有3分支,7例有粗大肝右后下静脉(≥0.5 cm),5例有粗大(≥0.5 cm)肝V段静脉(V5),4例有V8,右肝管变异3例.而术中发现9例伴右后下静脉,5例V5,5例V8,右肝管变异4例.术中肝切取活检示2例供肝轻度脂肪变性.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462 ml,切取右半肝占SLV的39.7%~69.5%,残余左半肝占30.5%~60.3%.术后第1天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但术后1周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腹内出血,1例乳糜漏,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门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所有供体均恢复良好.结论术前进行供肝血管系统与胆管系统、肝脏的体积与质量的详尽评估,选择出适宜的供肝与供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以FK506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应用于肝移植的研究

    作者:卢安卫;郑树森;王卓轶;陈海勇;汤晓峰;陈跃敏;施邵华;吴应盛;庄莉

    目的探索以FK506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2月到2004年7月间40例成人尸体肝移植患者接受以FK506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比较高浓度(QH)组与低浓度(QL)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急性排斥反应率、人/肝存活率、高血压、高血糖、感染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L组的手震颤发生率显著低于QH组(x2=5.105,P=0.624),术后15 d、3个月血肌酐水平在QL组显著低于QH组(t15天=2.10,P15天=0.042;t3月=2.45,P3月=0.019),术后3个月、6个月血胆固醇水平在QL组显著低于QH组(t3月=2.35,P3月=0.024;t6月=2.11,P6月=0.042).结论QL组使用四联免疫抑制的安全性较好.用四联方案在术后6个月内FK506的血药浓度可控制在5~8 ng/ml.血胆固醇、血肌酐水平、手震颤的发生率与FK506的血药浓度呈正相关.

  • 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和瘤栓的处理

    作者:张同琳;修典荣;宋世兵;蒋斌;王昌明;袁炯;李磊

    目的探讨肝移植时门静脉血栓和瘤栓的处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8月至2004年底我院施行的150例肝移植患者中5例为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形成,21例为肝癌伴门静脉瘤栓及/或血栓形成,共26例.这些病例在术中清除了门静脉内的栓子,3例又行门静脉壁部分切除及低位门静脉对端吻合术,1例行门腔静脉半转位吻合术.结果26例中1例术后门静脉又再发血栓形成.2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者,术后近期死亡3例,分别死于:门静脉继发性血栓形成,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和多器官衰竭.18例得到长期随访,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8.9%,27.8%.结论肝移植时受体门静脉合并血栓/瘤栓者在清除栓子后再行肝移植仍然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活体右肝移植时的肝静脉重建29例分析

    作者:刘远廷;Mark Cattral;Shimil Shah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右肝移植时肝静脉重建的方法.方法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移植中心行成人活体右肝移植术29例.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患者肝静脉行端端吻合,或与患者的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重建.当移植肝有右下肝静脉且直径大于5 mm时则与患者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重建.移植肝的中肝静脉V8和V5分支直径大于5 mm时则采用静脉搭桥方式重建静脉回流;术中、术后用超声多普勒检测肝脏血流情况.移植3个月后CT检查移植肝的再生情况.结果17例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患者肝静脉直接进行端端吻合;12例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患者的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10例移植肝的右下肝静脉与患者的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15例移植肝的中肝静脉V8和V5段主要分支采用了静脉搭桥重建.B超检查显示移植肝血流状况良好,CT检查移植肝再生均衡,肝功能正常.结论我们的静脉重建方法简单易行,应用于成人活体右肝移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 骨化三醇诱导锌指蛋白A20抑制下游基因表达延长肝移植大鼠生存期

    作者:章爱斌;郑树森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延长大鼠肝移植后受体生存期的机理.方法观察肝移植后受体大鼠应用骨化三醇前后锌指蛋白A20及其下游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原位肝移植后预防性应用骨化三醇可以抑制急性排斥反应(RAI 3.0±1.0 vs 8.7±0.6,P<0.05),保护移植物功能[AST:(334±40)U/L vs(2572±537)U/L,P<0.01;BIL:(38±11)mmol/L vs(159±47)mmol/L,P<0.01],延长移植后受体生存期[100d的生存率(83.33±29.81)%vs(66.67±37.65)%,P<0.01].同时,预防性应用骨化三醇后移植物局部Th1类细胞因子浓度明显降低[IL-2浓度(80.61±18.63)ng/ml vs(770.99±92.92)ng/ml,P<0.01;IFN-γ浓度(230.05+47.42)ng/ml vs(984.19±166.16)ng/ml,P<0.01].其上游调控因子NF-κB核内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抑制蛋白IκB和锌指蛋白A20表达水平明显增强.结论原位肝移植后预防性应用骨化三醇可以诱导"细胞保护性"基因A20表达,从而抑制蛋白IκB的降解,抑制NF-κB活化,并阻断损伤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后受体生存期.

  • 肝移植中应用ABO血型不合供肝的初步经验

    作者:梁廷波;汤晓锋;王伟林;卢安卫;沈岩;张珉;俞军;庄莉;张赛君;郑树森

    目的探讨急诊状况下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410例原位肝移植中有8例为ABO血型不合的急诊肝移植,其中受体血型O型5例、非O型3例.术后以四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观察受体急性排斥反应、血管、胆道并发症、感染和肝肾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半年存活率为5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0%.受体血型O型和非O型、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评分<30分和≥30分、CTP(Child-Turcotte-Pugh)评分<13分和≥13分、重型肝炎和非重型肝炎、脾切除和非脾切除患者的半年存活率分别为80%和0%、50%和33%、75%和25%、25%和75%、33%和60%.术后并发症有:急性排斥反应1例;胆漏1例;肝叶坏死和肝脓肿2例;肾功能衰竭2例;感染6例(2例为曲霉菌感染).结论ABO血型不合肝移植预后不佳,围手术期死亡率高,因此仅适用于无法及时获得合适供肝的急诊肝移植.

  • 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非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赵东;王天龙;潘芳;赵磊;张联峰;杨拔贤

    目的研究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非转流下肝移植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肝病患者于静吸复合全麻下行无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常规麻醉监测,并放置Swan-Ganz导管监测心排血量(CCO).分别于入室(T0)、诱导后30 min(T1)、门静脉阻断60 min(T2)、门静脉开放10 min(T3)、60 min(T4)、术毕(T5)和术后24、48、72 h(T6、T7、T8)记录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氧供(DO2)和氧耗(VO2),同时在上述时点采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8的浓度.结果以DO2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完全达到CCI>4.5 L·min-1·m-2、MAP>70 mmHg和DO2>1000ml/min的预期目标.术中各组患者VO2明显低于正常水平(100~150ml/min),但均于术毕(T5)恢复至正常.患者术中的血乳酸(Lac)含量均显著升高,并于术后24 h恢复正常.不同Child分级患者围肝移植期炎性因子水平虽有波动,但无明显上升趋势.各级之间围术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不同Child分级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再次肝移植22例的指征与疗效分析

    作者:计勇;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马毅;钱世鹍;鞠卫强;巫林伟;黄洁夫

    目的分析我院再次肝移植患者的手术指征和移植效果.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11月,2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行再次肝移植.原因分别为:胆道并发症10例,肝动脉血栓形成4例,其中1例合并胆漏,慢性排斥反应4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2例.并对再次肝移植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在22例再次移植患者中,存活12例,死亡10例,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5%(10/22).死亡病例术后生存时间3~35 d,平均12.6 d.死于脓毒败血症7例;手术出血性休克2例;脑血管意外1例.在存活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3/12),其中胆道并发症2例,伤口裂开1例,院内感染11例,感染率为92%(11/12).随访2~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存活3~3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结论再次肝移植主要指征为胆道并发症、肝动脉栓塞、慢性及急性排斥反应,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导致再次肝移植死亡原因主要为脓毒败血症.

中华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4 05 06
1993 03 04 06
1992 01 02 03 04 05
1991 01 02 03 04 06
1990 02 03 04 05 06
1989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