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gs@cmaph.org
  • 曾用名: 普外临床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多因素分析预测

    作者:赵勇;黄迅;陈波;杨燊;王秋生

    目的 探讨术前常规检查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3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一般特征、结节的超声特征、实验室检查、核医学表现与终病理诊断间的关系,筛选高危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结果 387例囊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中癌的比例为0.78%;1243例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中癌的比例为17.2%,多因素分析显示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恶变的高危特征包括:年龄小于40岁,单侧腺叶受累,低回声,边界不清,无囊性变,微钙化,粗钙化,结节大径≤2 cm,癌风险指数公式为:y=0.80×年龄+0.59×腺叶+0.72×回声+0.82×边界+1.32×实性+1.90×微钙化+0.70×粗钙化+0.71×大小,取风险指数=2.8为临界值,其预测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4.4%、80.4%和75.2%. 结论 甲状腺结节病例可通过结合自身一般特征及术前常规检查结果较准确地预测结节的性质,指导手术治疗.

  • 肝移植术后持续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治

    作者:黄磊;栗光明;朱继业;李涛;李新宇;冷希圣

    目的 分析肝移植患者随访期间出现持续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0年5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移植手术并在门诊随访的5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共有65例患者出现持续高胆红素血症,其病因分别为胆道并发症34例(52.3%),药物性肝损伤14例(21.5%),病毒性肝炎复发6例(9.2%),急性排斥反应4例(6.2%),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3例(4.6%),肝癌复发2例(3.1%),新发肿瘤和原因不明者各1例.通过保肝利胆药物治疗、调整或替换抗排斥药物、胆道镜取石和取栓、留置胆道引流和支撑管、以及再次进行外科手术后,65例患者中治愈或病情稳定者50例,死亡15例.结论 肝移植患者随访期间出现黄疸的病因多样而复杂,容易导致诊治的延误.弥漫性肝内胆道狭窄的治疗效果较差,药物性肝损伤并不少见且诊断困难,需引起重视.

  • 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近期效果

    作者:闫军;董光龙;杨雁灵

    目的 研究胃转流术(gastric bypass,GBP)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的32例T2DM患者接受GBP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体质量、血压和脂肪肝的变化.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在GBP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6、12个月的FBG[(7.8±2.2)mmol/L、( 7.7±2.2)mmol/L、(7.2±1.8) mmol/L]均低于术前的PBG[ (11.1±2.7)mmol/L],P<0.05;术后l、6、12个月的2hPG[( 10.2±2.6) mmol/L、(10.5±2.8)mmol/L、(10.5±3.1)mmol/L]均低于术前的2hPG[ (14.0±3.5)mmol/L],P<0.05;术后1、6、12个月的HbAlc[(7.6%±1.4%)、(7.5%±1.7%)、(7.1%±1.9%)]均低于术前的HbAlc[(9.0%±2.3%)],P<0.05.BMI< 25 kg/m2的非超重者的术后12个月FBG[(6.9±1.5) mmol/L]、2hPG[ (10.0±3.2)mmol/L]、HbAlc[(6.9%±1.9%)]均低于术前的FBG[( 10.7±2.9) mmol/L]、2hPG[(14.3±4.1) mmol/L]、HbAlc[(8.8%±2.0%)],P<0.05;BMI≥25 kg/m2的非超重者的术后12个月FBG[ (7.5 ±2.3)mmol/L]、2hPG[ (11.3 ±2.9)mmol/L]、HbAlc[(7.3%±1.9%)]均低于术前的FBG[ (11.7±2.3)mmol/L]、2hPG[( 13.5±2.4)mmol/L]、HbAlc[(9.2%±2.7%)],P<0.05.6例合并有高血压的T2DM患者术后1年血压正常5例.17例合并有脂肪肝的T2DM患者术后1年脂肪肝减轻8例.结论 GBP对T2DM患者的糖代谢失常及合并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烟囱”技术在Ⅲ型夹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伟;张小明;蒋京军;焦洋;张学民

    目的 总结“烟囱”技术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体会和一期效果.方法 在30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使用“烟囱”技术增加近端覆膜支架锚定区,其中25例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使用“烟囱”支架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3例)或左颈总动脉(3例),肾下腹主动脉瘤使用“烟囱”支架保留肾动脉(5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操作,放置“烟囱”支架的分支动脉术中造影均通畅.其中2例夹层动脉瘤(8%)和1例腹主动脉瘤残留(20%)少量Ⅰ型内漏,1例夹层动脉瘤左锁骨下动脉“烟囱”病例术后5d猝死,考虑为远侧破口所致夹层动脉瘤破裂.其余22例夹层动脉瘤和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均无内漏.随访28例(90.3%),随访1~19个月,平均(6±5)个月.随访期超声或CTA示“烟囱”血管血流均通畅.1例腹主动脉瘤仍有内漏,2例夹层内漏病例随访中(尚未行CTA),其他病例瘤腔血栓形成.结论 “烟囱”技术能够有效的延长覆膜支架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近端锚定区并保持重要分支动脉通畅.

  • 脾动脉瘤的手术及微创治疗

    作者:刘志敏;张健;夏茜;韩彦槊;张晓宇;王丰艺;段志泉;辛世杰

    目的 探讨脾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9-2011年收治18例脾动脉瘤患者,对18例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3.8±7.3岁.8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于体检中发现,7例表现为左上腹疼痛,3例因动脉瘤破裂于急诊首诊.14例经三维血管造影(3DCTA)、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手术治疗11例,其中脾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3例,择期性手术8例.手术包括脾动脉瘤及脾切除4例,同时切除胰尾5例,脾动脉瘤切除、断端吻合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脾及结肠脾区切除1例.另外,行脾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3例.本组中,4例无临床症状、且瘤体直径<2 cm者行随访观察中.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16例平均3.2年.失访2例,1例于术后4年死于脑溢血.结论 脾动脉瘤发病率低,症状多隐匿,脾动脉瘤破裂多有致死的危险.开腹手术及腔内微创治疗预后良好.

  •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

    作者:徐云峰;王凯;刘亚奇;徐智;王立新;侯纯升;周孝思;凌晓锋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58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70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09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20例(2.8%),获得随访17例,随访率为85%,中位随访时间2(0 ~15)年.胆管癌诊断前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程15±11年(3 ~38年).有胆管炎的14例,其中重症胆管炎11例.合并肝脓肿12例,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症15例.术前辅助检查提示合并胆管癌诊断的依次为CT、MRCP、B超、肿瘤标志物等.胆管癌的术前临床诊断率为55% (11/20).行胆管癌根治术4例,姑息性手术7例,探查活检术6例,非手术治疗3例.根治术后1例失访,其余3例均存活,目前存活时间分别为1年1例,5年2例.姑息性手术7例,术后失访2例,存活时间1年2例,3年1例,5年1例.未切除者存活时间均未超过1年.结论 对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例有以下情况者应提高警惕,(1)病史较长、有胆管炎.(2)合并肝硬化.(3)影像学提示胆管壁增厚或肝内占位病变.(4)肿瘤标志物升高.这些提示发生胆管癌的可能性大.对这些病例应严格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获得根治切除者预后较好.

  • 胰腺癌姑息手术中两种不同活检方式的比较

    作者:崔鹏飞;彭涛;陶京;王春友

    目的 比较胰腺癌姑息手术中楔形活检与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的差别.方法 对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2006年3月25日至2011年3月25日217例胰腺癌姑息手术术中行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活检方式不同分为楔形活检组(A组,120例)和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组(B组,97例).比较两组的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的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97.5%、97.5%、1.7%与100%、99.0%、99.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胰漏发生率分别为11.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结论 在不可切除胰腺癌姑息手术的活检中,与楔形活检相比,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在未影响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和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且术后出血发生率并未增加,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活检方式.

  • 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缓释化疗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培红;曹永宽;张国虎;龚加庆;张林

    由于常规化疗在目标局部作用时间短、浓度低,影响了疗效,采用腹腔给药可克服这一缺陷,而采用腹腔缓释化疗可以使药物在腹腔持续长时间作用,提高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我们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腹腔缓释化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男5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2岁;肿瘤部位为:胃窦50例,胃体28例,胃底/贲门18例;分期:Ⅱ期17例,Ⅲ期50例,Ⅳ期29例;肿瘤组织类型:高分化6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70例,其他类型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术前3d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心肺功能亦无严重损害;KPS评分>80分.

  • 赫美Oval Patch定型补片在成人脐疝修补中的应用

    作者:庞国义;赵琦;宋家琨

    成人脐疝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腹壁疝,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繁琐,解剖缝合层次较多,治疗效果不确切.北京朝阳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赫美OP(oval patch)定型补片修补成人脐疝112例,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现报道如下.

  •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

    作者:林秋;竺平;谷云飞;李国年;史仁杰;邵万金;杨柏霖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是一种严重、少见、进展迅速、以肛周和会阴三角区筋膜坏死为特征的暴发性感染性疾病.治疗原则是切开引流,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及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但彻底清创引流常导致创面过大,愈合延迟,广泛瘢痕形成和控便功能下降.我们利用挂线疗法的引流、标记作用治疗PNF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7例PNF,其中2例外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并切开引流,病情未见好转转入我院.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3 ~ 72岁;病程8~25 d.7例中合并有糖尿病6例,高血压病2例,痛风1例,有精神分裂病史1例.

  • 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和外周血中CD4+CD25+CD1271ow/-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研究

    作者:王金华;廖毅;郭勇;陶崇林;张启瑜

    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门静脉高压症( portal hypertansion,PHT)脾亢患者外周血及脾脏组织中CD4+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CD127low/-Treg)的表达情况,探讨PHT脾亢患者脾脏免疫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从而为PHT脾亢患者脾脏免疫功能的评估、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 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外周血AFP及GPC3mRN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穆红;王玉亮;朱志军;高伟;淮明生

    肝脏移植是治疗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有效手段,但术后肿瘤复发仍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1].我们检测HCC肝移植患者外周血细胞甲胎蛋白(α-fetal protein,AFP)mRNA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mRNA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29例HCC行肝脏移植患者中男27例,女2例,平均年龄48岁.患者术前经B超、CT、AFP水平及病理确诊为HCC.肿瘤TNM分期:Ⅰ~Ⅱ期12例,Ⅲ~Ⅳa期17例;肿瘤直径<5 cm者16例,≥5 cm者13例;肿瘤结节数<3个者18例,≥3个者11例;合并脉管侵犯15例.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对照组为随机选择的同期肝炎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6岁.健康体检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3岁.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经腋下单切口全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体会

    作者:吴硕东;范莹

    我们通过经腋下单切口入路对6例单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成功实施了全内镜下手术,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34岁,平均(29.2±6.9)岁.均为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腺瘤,肿物直径均不大于3 cm.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头后仰,不垫小枕,患侧上肢外展90°.消毒后,在腋窝腋前线顺皮纹切开约3 cm切口,深至皮下,向颈前甲状腺方向做皮下隧道,经切口放入单切口腹腔镜手术专用套管(SILS port,coviden).经套管孔道导入1枚10mm和2枚5mm Trocar.后两枚Trocar通入抓钳和超声刀(图1).抓钳协助显露,超声刀进一步扩大皮下隧道并顺肌纹切开颈前肌群,使甲状腺充分显露出来(图2).超声刀自甲状腺下极或中下方,从外侧向内侧逐渐边游离边切断.一般连同肿物在内的外周正常腺体1 ~2 cm一并切除(图3).尽量保留甲状腺后背膜,特别是气管、食管旁沟附近正常腺体组织及背膜.将肿物切除后由隧道将其完整取出,认真止血,冲洗局部创面置引流,移出器械及Trocar,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引流管及切口.

  • 结直肠癌孤立性脾转移一例

    作者:史东波;柯孔亮;王红卫

    患者女,57岁.2007年1月因“大便习惯改变3个月”,肠镜检查提示为“乙状结肠癌”收住入院.既往无重要器官疾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肠镜及病理活检提示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胸片及腹部CT检查均未发现其他部位的远处转移,血清CEA 63.21 ng/ml.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理学检查为中分化腺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层(PT3),无血管和周围神经的侵犯,淋巴结4/12转移(PN2a),TNM分期为ⅢB(pT3N2aM0).术后接受CapeOX方案(奥沙利铂200 mg第1天+卡培他滨1.5 g Bid/d第1~14天)化疗,休息7d,21 d为1个疗程,共8个疗程.术后2周患者血清CEA降至正常水平,在17个月的随访中,血清CEA水平一直维持正常.此后患者血清CEA上升至36.20 ng/ml,临床无任何全身及局部症状;3个月后,血清CEA水平上升至76.45 ng/ml,腹部增强CT扫描发现脾脏下极直径1.8cm低密度影,考虑可疑转移灶.经外院PET-CT检查,证实为脾脏孤立性转移瘤(图1).2008年9月患者接受了脾脏切除手术.脾脏转移瘤位于脾脏下极2/3处,质硬,与邻近脾组织边界清楚,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图2).

  • 回肠异位胰腺并肠套叠一例

    作者:孙丕绛;于燕华;刘船;隋国龙

    患者男,18岁.因“反复腹痛1年,再次腹痛1个月,加重10 d”入住消化内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无放射痛,症状反复出现,未经诊治.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痛,腹痛部位及性质同前,进食后有时腹胀.当地医院拟诊为“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后无好转.10 d前再次出现腹痛,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重,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减轻.入院查体:T 36.7℃,神志清,精神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正常,腹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67 × 109/L、N 63.5%、L 26.5%、RBC 5.7×1012/L、HGB 158 g/L、PLT 238×109/L.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1146 U/L.肝胆胰脾肾彩超:脂肪肝.入住内科后按慢性胰腺炎治疗,未见好转,行腹部B超检查示右下腹低回声纵切呈假肾征,横切呈同心圆征,诊断为肠套叠,遂转入普外科,于入院后第5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约30 cm处,约25 cm小肠套于远端小肠内,整复套叠肠管,肠管血运恢复正常,套叠起始处小肠系膜缘及小肠壁处见一约5 cm×5 cm×2 cm外生性肿物,质软,向肠腔内凸出少许,肠腔通畅,术中诊断:小肠肿物并肠套叠,遂行小肠肿物切除术+小肠吻合术.病理示小肠发育异常伴息肉形成,小肠异位胰腺(图1),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腹腔内大出血三例

    作者:陈自强;陆松春;唐坚

    例1男,49岁,于2005年11月4日作D2+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式,并胆囊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胃窦前壁溃疡型低分化腺癌.术后第2~9天出现中上腹痛伴柏油样大便,上腹CT平扫示胰腺上缘4.0cm×2.5 cm不规则稍高密度影(图1).经治疗后腹痛缓解,大便转黄,但仍有37.3~37.8℃低热.第25天又有上腹痛发作,诊断为腹腔感染,经抗菌治疗后好转.第36天再次出现上腹痛,查外周血WBC13.4×109/L.N 0.88,Hb 99 g/L.4h后上腹痛加剧,上腹部压痛伴肌紧张,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死后B超检查示左侧腹部有11.3 cm×5.2cm液性暗区,腹腔内抽得不凝血.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发高钙危象昏迷抢救成功一例

    作者:刘新杰;胡泓

    患者,男,72岁,因四肢无力伴行走困难,反应迟缓4个月,加重1周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和心律失常病史.入院前脑CT检查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小腔梗,脑质变性,脑室系统明显扩张.大便潜血弱阳性.查体:血压188/91 mm Hg,神清,反应迟钝,对答切题,颈强直,克氏征弱阳性,四肢肌力Ⅳ级,右下肢病理反射阳性,甲状腺可触及结节状改变.入院诊断:(1)四肢无力原因待查:脑水肿?(2)上消化道出血?(3)高血压病(Ⅲ级).入院第1天,血钙4.2 mmol/L,磷1.17 mmol/L,钾2.98 mmol/L,尿素氮9.99 mmol/L,肌酐158 mmol/L,第3天病情加重出现间隙性肢体抽搐,昏迷,血钙4.11 mmol/L,诊断高钙危象,转ICU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血液透析,利尿,降钙等治疗.进一步检查PTH 4386 pg/ml,血钙3.28 mmol/L,血磷0.58 mmol/L.B超:双甲状腺多发实性占位病变,右叶腺体见1个4.0 cm×3.0 cm囊实性混合性肿块.CT示:右甲状腺后部2.5 cm ×2.8 cm低密度肿块,疑甲状旁腺瘤可能.未查ECT.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高钙危象昏迷.经ICU抢救性治疗病情无改善.第7天行急诊甲状旁腺探查术,术中见右甲状腺后外侧一肿块约4.0 cm×3.0 cm,呈囊实性,光滑,与甲状腺组织粘连,给予完整切除.同时在该肿块下方可见1个1.0cm×1.5 cm大肿块,呈透明胶状囊性样肿块一并切除.术中行PTH测定,全麻后查PTH> 5000 pg/ml,切除2个肿块后10 rain查PTH 1143 pg/ml,术中PTH下降比为0.229.探查左甲状腺上极见1.0cm×1.0cm大肿块行切除,未见其余甲状旁腺增大.术后病理报告:右甲状腺后外侧肿块为甲状旁腺增生,下方肿块为甲状旁腺囊肿,左甲状腺肿块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第1天PTH 41.7 pg/ml、血钙2.17 mmol/L、血磷0.54 mmol/L、尿素氮19.9 mmol/L,肌酐161 mmol/L.仍昏迷,抽搐,继续血液透析、抗感染、支持治疗,静脉补钙2 g(10%葡萄糖酸钙20 ml).第3天抽搐消失,停用血液透析.第5天意识好转,出现双眼活动及双上肢开始运动.

  • 直肠未分化型小细胞癌一例

    作者:刘果;张碧涛;吴泉峰

    患者男,69岁.因“腹泻伴大便间断带血1个月余”入院.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及压痛,肠鸣音正常.直肠指诊:距肛缘5 cm处可触及质硬肿块,活动度可,侵犯直肠1周,指套染血.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 g/L,生化及凝血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均正常.胸片及腹部彩超正常.盆腔MRI增强:直肠占位性病变,考虑直肠癌.入院后行直肠镜检查:距肛缘5 cm处可见直肠新生物,直径约6 cm,腔内生长,质硬,触之易出血,于肿物上取材4块.病检为直肠小圆细胞恶性肿瘤.

  •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

    作者:邓昊昱;陈佳佺;沈薇;顾怡;张纪蔚;张皓;张岚

    患者男,37岁,因右下肢突发肿胀5d于2010年9月急诊入院.无胸闷胸痛,咳痰和咯血,否认发热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心、肾功能不全,无VTE病史.既往无抗凝药物及激素应用史,2009年3月体检发现血小板40×109/L,无出血症状.体检发现右下肢全程肿胀,皮肤及肌肉张力高于左侧,皮色暗红,大腿可见浅静脉扩张,腹股沟区压痛(+),右大腿周径大于左侧5 cm,右小腿周径大于左侧5 cm.辅助检查结果显示:①静脉CT血管造影:右侧股浅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和下腔静脉(L1水平)管腔内充盈缺损影,双侧肾静脉、左侧髂静脉未见充盈缺损.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未见充盈缺损.②血液学:血小板:36 × 109/L.IgG-Beta2GP1抗体:(-),IgM-Beta2GP1抗体:(-),IgA-Beta2GP1抗体:(-).抗Sm:(-),抗RNP:(-),抗SSA:(-),抗SSB:( ),抗Smm:( -),抗U1RNP:(-),抗SSA/Ro:(-),抗SSB/La:(-),抗Jo-1:(-),抗Scl-70:(-),抗核糖体:(-),抗心磷脂抗体:IgG型:(-),IgM型:(-),抗ANA:( -).③骨髓: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象.

  • 胆总管创伤性神经瘤一例

    作者:厉智威;严盛;高峰;章涵;郑树森

    患者女,60岁.因“反复腹泻伴右上腹隐痛2年”入院.15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佳.10余年来无腹部明显不适症状,曾多次B超复查均未发现肝胆胰系统异常.2年前出现腹泻,为糊样便,多3~4次/天,反复发作,伴有右上腹的隐痛.腹泻时曾自行口服黄连素片剂,偶有疗效.2个月前自觉腹泻症状有所加剧,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可见-7 cm长陈旧性手术瘢痕,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辅助检查:大便常规:糊状,无黏液脓液,隐血阳性,血常规正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胆红素正常;AFP2.8 ng/ml,CEA 1.4 ng/ml,CA199 6.3 U/ml.腹部影像学检查示:胆总管上段占位(考虑肿瘤),胆总管上段狭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图1).

  • 酒精相关性肝癌研究进展

    作者:王卫兵;徐骁;郑树森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626 000例新发病例,它也是全球致死亡率排名第4位的恶性肿瘤[1].2010年Dufour等[2]报道亚洲和非洲是肝癌的高发区域,全球80%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非洲和东南亚.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显著上升,其中80%肝癌的病例有肝硬化的病史,此外发生肝癌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是饮酒,在大部分欧美地区,肝癌病因以酒精为主,肝癌死亡率与酒精消耗量呈正相关[3].2004年国内一项区域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重度饮酒仅次于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和丙肝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感染,为引起肝癌的重要原因[4].随着全球范围内酒精滥用的增加,饮酒将会继续是全球范围里肝癌的常见原因[5],而中国目前有超过500万的饮酒者,这一数目正在逐渐增加,因此研究酒精相关性肝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探讨酒精相关性肝癌的新进展,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 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作者:彭承宏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死率排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部分HCC患者被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因此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传统HCC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AFP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但是AFP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而影像学检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早期HCC的确诊仍然相当困难.为了提高对早期HCC的诊断率,亟待寻找新的HCC诊断标志物,以更有效地进行HCC病例的筛选、更好地了解HCC的治疗前状态以及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措施.

  • 短肠综合征的早期营养支持一例

    作者:赵明利

    患者男,53岁,因“小肠部分切除术后23 d,发热3d”入院.患者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栓塞、急性肠梗阻”于2011年3月10日在外院急诊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小肠大部分切除+腹腔冲洗引流+腹壁减张缝合术.外院手术记录示术中将大部分小肠切除,残留小肠约50 cm,其中空肠40 cm,回肠10 cm,保留回盲瓣及全部结肠.术后病理证实肠系膜静脉及肠壁小静脉内多发性血栓形成伴血管栓塞.患者术后予抗感染、抑酸、生长抑素及全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出现低钾低钠血症,予以纠正;术后血白蛋白逐渐由41 g/L降低至29 g/L.3月30日患者出现发热,高38.7℃,腹壁切口可见少量渗液,予头孢唑肟后未见明显好转,4月2日再次出现高热、尿少,体温升至39.9℃,予补液、地塞米松、速尿等处理后应家属要求转至我院继续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差,尿少,肛门排气排便少,因卧床未称体重.查体:体温38.4℃,身高168 cm,体型中等;腹部平坦,腹部正中见长约12 cm手术瘢痕,部分愈合欠佳,可见脂肪液化样渗液;腹中部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肠鸣音弱,约1~2次/min.

  • 透明细胞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作者:李涛;樊嘉;钦伦秀;周俭;孙惠川;王鲁;叶青海;邱双键;汤钊猷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型肝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the liver,PCC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手术治疗的214例PCC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结果 PCCCL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2%、70.6%和55.9%,显著优于非透明细胞型肝癌(non-clear ce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HCC)患者(82.8%、62.7%和47.7%,P=0.001).本组患者PCCCL肿瘤显著小于NHCC(x2=4.37,P=0.04),血管侵犯显著少于NHCC(x2=9.42,P=0.002),而高分化肿瘤所占的比例则显著高于NHCC(x2 =4.30,P=0.04).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肝硬化及血管侵犯是影响PCCCL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CCCL为肝细胞肝癌的一种少见的病理类型,具有与NHC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是PCCCL佳治疗手段,预后显著好于NHCC.

  • Nodal基因干扰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作者:陈启斌;荚卫东;许戈良;李建生;马金良;刘文斌;王修军

    目的 探讨利用Nodal基因表达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RNA干扰技术对人肝癌细胞Nodal基因表达的沉默,观察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设计4条Nodal基因特异干扰序列,通过质粒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oda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Nodal基因干扰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能力及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结果 RNA干扰明显抑制了肝癌细胞Nodal基因的表达.在增殖实验第4、5、6天,干扰组的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F=17 098.922,18 135.107,32641.075,均P<0.05).转染48 h后,干扰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F=1136.452,P<0.05).在侵袭和迁移试验中,干扰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F=83.6,1126.857,均P <0.05);转染24h和48 h后,干扰组均未形成血管生成拟态,明显区别于对照组.结论 干扰Nodal基因的表达,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 抑制残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能降低肝动脉结扎增强的肝癌转移潜能

    作者:刘亮;徐华祥;王文权;汤钊猷

    目的 探讨抑制残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对肝动脉断流后肝癌增强的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MHCC97肝癌细胞系和52只BALB/c-nu/nu裸鼠,建立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并肝动脉结扎(hepatic artery ligation,HAL)模型.另12只荷瘤裸鼠行假手术设为对照.分别观察肝动脉结扎+阻滞剂LY294002以及肝动脉结扎+不同剂量干扰素α(intererin-α,IFN-α)对移植瘤生长和肺转移率的影响.体外将肝癌细胞MHCC97置于缺氧环境中培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和移植瘤内HIF-1 α、E-cadherin、N-cadherin、Twist表达.结果 肝动脉结扎虽然减小肝癌移植瘤体积(2002.97 ±331.28) mm3 vs.(3921.23 ±786.21) mm3,t =4.052,P<0.01),但增加荷瘤裸鼠肺转移率( 10/12 vs.4/12,P<0.05).联合阻滞剂LY294002治疗不能进一步抑制肝癌生长,但显著减少裸鼠肺转移(1/6 vs.10/12 vs.100%,P<0.05).中等以上剂量的IFN-α(7.5×106 U/kg)显著降低肝动脉结扎诱导的肺转移率(0/6 vs.2/6 vs.100%,P<0.01,P<0.05).对移植瘤和细胞样本的分析证实阻滞剂LY294002或中等以上剂量的IFN-α均抑制缺氧肝癌细胞内N-cadherin和Twist上调,增加E-cadherin表达.结论 阻断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能够抑制缺氧诱导的肝癌侵袭、转移.

  • 术中局部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

    作者:陈元元;梁中骁;潘金飞

    目的 探讨肝癌根治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的安全性及其对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完成肝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9例,按术中有无使用氟尿嘧啶缓释剂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予其他化疗.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3周的白细胞、肝功能、AFP;术后半年内每月、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AFP及影像学,对可疑复发的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统计术后6、12、18、24个月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结果 术后3周治疗组WBC、ALT、AST、TBIL,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t=0.801、-0.854、- 1.948、- 0.503,均P>0.05).治疗组术前、术后3周、术后6个月AFP为(361.58±431.06) μg/L、(17.02±15.55)μg/L、(43.61±58.03) μg/L,对照组为(495.50±441.63) μg/L、(26.82±60.46) μg/L、(127.48±229.79) μg/L.术后6个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065,P<0.05).治疗组术后6、12、18、24个月的无瘤生存率为95.8%、91.7%、79.2%、75.0%,对照组为94.3%、71.4%、60.0%、48.6%(Log rank检验x2=4.035,P<0.05);治疗组术后6、12、18、24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95.8%、91.7%、83.3%,对照组为100%、94.3%、77.1%、60.0%(Log rank检验x2=3.931,P<1.05).结论 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降低肝癌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 肝癌基质型血管生成拟态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作者:刘文斌;许戈良;荚卫东;李建生;马金良;葛勇胜;任维华;余继海;王伟;张传海

    目的 研究基质型血管生成拟态( 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51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采用层粘连蛋白、CD34和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表达,分析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151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31例(20.5%).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肝细胞癌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肿瘤较大(x2=4.132,P=0.042),血管侵犯率高(x2=5.825,P=0.016),Edmondson分级高(x2=5.256,P=0.022),pTNM分期晚(x2 =6.218,P=1.013).基质型VM阳性患者和基质型VM阴性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7%、34.6%、11.5%和86.7%、64.7%、40.3%(x2=14.852,P<0.00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9%、19.4%、6.5%和63.3%、40.6%、19.6%(x2=10.065,P =0.002).对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单、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肿瘤、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细胞癌中存在基质型VM,其表达与肿瘤大小、分级、分期、血管侵犯有关,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CD90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

    作者:牛坚;赵何伟;郑苏文;严栋梁;张业伟

    目的 探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 R)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原发性肝癌中CD90、IGF1R的表达,并以2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正常肝组织作对照.随访33例患者,Kaplan-Meier法对患者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织CD90、IGF1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89%( 23/36)、52.78%( 19/36),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0/20)、5% (1/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0在UICC临床分期Ⅲ、Ⅳ期中阳性表达率(79.17%)比Ⅰ~Ⅱ期(33.33%)明显增高(P<0.05),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76.92%)比高中分化组(56.52%)明显增高(P<0.05).IGF1R在UICC临床分期Ⅲ、Ⅳ期的患者中阳性表达率(70.83%)比Ⅰ~Ⅱ期(16.67%)明显增高(P<0.05),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84.62%)比高分化组(37.38%)明显增高(P<0.05).CD90阳性表达和IGF1R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 <0.05).CD90阳性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5 d,而阴性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505 d(P <0.05),IGF1R阳性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00d,而阴性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408 d(P <0.05). 结论 CD90、IGF1R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作者:陈衍辉;张恒辉;王艳;廖维甲;覃理灵;谢兴旺;费然;王雪艳;梅铭惠;魏来;陈红松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FOX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关系.方法 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 MALDI-TOF)对392例肝癌患者和372例健康对照者FOXP3基因rs2280883和rs376154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肝癌组FOXP3基因SNP位点rs3761549 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OR=1.32,95% CI 1.03 ~ 1.70,P=0.027).肝癌患者FOXP3基因在rs2280883位点上出现TT基因型和在rs3761549位点上出现CC基因型的比例较健康对照者高,分别为79.6%和77.6%,并且携带rs2280883 TT基因型或者rs3761549 CC基因型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也较高(OR =1.53,95%CI1.10~2.14;OR=1.92,95%CI1.39 ~2.64;P<0.001).分层分析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rs3761549位点上CC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联在发生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中更加显著(x2=5.578,P=0.018),而且rs3761549位点上Tr/CT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联在出现肝癌复发的患者中更加显著(x2=6.561,P=0.010).结论 FOXP3基因rs2280883和rs3761549位点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rs3761549位点CC基因型和TT/CT基因型分别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门静脉癌栓发生和肝癌复发具有相关性.

  • 肝切除术后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的变化与肝癌复发的关系

    作者:杨华瑜;孙永亮;毛一雷;徐海峰;张锦春;卢欣;桑新亭;钟守先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和肝癌行肝切除术后的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membrane protein 73,GP73)变化趋势及其与肝癌复发、患者预后生存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定量测定61例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和65例肝癌患者术前、术后GP73,并在肝癌组患者中临床诊断肝癌复发时监测GP73变化.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预后观察GP73能否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结果 肝血管瘤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间GP7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患者术前GP73值为9.9(3.7~15.8) RU,术后3、7、14 d GP73值分别为9.1(3.4~13.3) RU,4.3(1.7 ~9.0)RU,3.3(2.1 ~5.4)RU,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2.606,P<0.001).肝癌组患者中21例复发,复发者术前GP73值为9.9(2.9 ~ 15.0)RU,复发时GP73值为11.0(8.4~ 13.8) RU,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5,P>0.05).未复发肝癌44例,术前GP73值为10.5(3.9 ~16.1)RU,与复发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6,P>1.05).结论 肝癌切除导致GP73的下降,肝癌复发伴随着GP73水平上升,GP73可以作为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指标.

  • 混合型肝癌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分析

    作者:胡益挺;吴健;徐骁;俞军;严盛;章茫里;柯庆宏;王伟林;郑树森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mix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mHCCCC)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确诊为mHCC-CC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统计术后生存时间. 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7~76岁;其中男性11例(64.7%);无临床症状10例(58.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2例(70.6%);甲胎蛋白阳性( >25 ng/ml) 12例(75.1%);糖类抗原199阳性(≥37 U/ml)4例(25.0%).17例患者中肿瘤均完整切除,即包括转移灶在内的肿瘤切除,切缘离肿瘤边缘1.5 cm以上,同时清扫肉眼可见或影像学提示的肿大淋巴结.术后6、12和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86.5%、57.7%;术后100、200 d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3%、43.5%;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61 d.结论 mHCC-CC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较差.

  •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对比

    作者:杨学伟;曹良启;蒋小峰;彭和平;胡以则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5例,将其分为2组,LH组21例,OH组24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术后的情况与生存率,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LH组显著高于OH组(分别x2=3.973,x2=4.862,均P<0.05),近期并发症发生率LH组(2例)显著低于OH组(9例)(x2=4.746,P<0.05);总住院天数LH组为(17.3±5.0)d,OH组为(21.5±5.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7,P<0.05).2组患者随访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2,P >0.05).LH组的无瘤生存率为52.4%,显著高于OH组(25.1%,x2=4.543,P<0.05).结论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均为肝癌治疗的有效方法,腹腔镜术式近期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两组总体生存率无差异.

  • 52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1年生存分析

    作者:吴力群;王祖森;胡维昱;韩冰;曹景玉;郭卫东;张斌;邱法波;张顺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切除术后1年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HCC行肝切除的528例患者术后1年生存结果和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02例,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为84%.1年内死亡原因主要为HCC复发转移(78.1%,75/96)及与原发的肝病相关合并症(19.8%,19/96).大肝癌(P =0.047)、血管癌栓(P=1.118)、组织学中低分化(P =0.001)和病理切缘肿瘤残留(P=0.004)者是HCC患者1年内HCC复发转移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门静脉高压症(P =0.001)是预示术后肝病相关死亡的独立因素.非RO切除的患者是1年内死亡(占59.3%)重要的因素.结论 影响HCC切除术后1年生存的主要因素是HCC复发转移与原发的肝病相关因素,非R0切除是导致原发性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死亡的主要的因素,术前伴有门静脉高压症是影响HCC患者术后肝病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4 05 06
1993 03 04 06
1992 01 02 03 04 05
1991 01 02 03 04 06
1990 02 03 04 05 06
1989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