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糖尿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 Mellitus 중화당뇨병잡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不同空腹血糖人群中的变化及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空腹血糖(FPG)递增人群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就诊的5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原则,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B组)及正常者(C组)各5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三组人群体质指数(BMI)、腰臀比等指标,测定血液生化、胰岛功能、FGF-21水平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索FGF-21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血清FGF-21浓度分别为(3.0±0.6)、(2.9±0.5)、(1.9±0.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2,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FGF-21与FPG、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相关(r=0.193~0.676,均P<0.05),与稳态模型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负相关(r=-0.548,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模型提示, FGF-21水平与FPG、HOMA-IR、HOMA-β、总胆固醇(TC)密切相关(标准回归方程为:YFGF-21=0.204× FPG+0.285×HOMA-IR-0.231×HOMA-β+0.098×TC,均P<0.05)。结论血清FGF-21与糖脂代谢指标密切相关,随着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加重而出现FGF-21水平上升。
-
妊娠期血脂与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关系研究
目的:分析妊娠期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巨大儿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15家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分娩的孕妇271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分为GDM组(5582例)和正常对照组(21113例),并按照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体重≥4000 g,2343例)和正常体重组(<4000 g)(24352例),分析比较早孕期血脂与GDM的关系,GDM和巨大儿孕妇孕期血脂变化。GDM和巨大儿相关因素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早孕期TC、TG与GDM正相关(OR=1.169、1.291,95%CI:1.036~1.319、1.201~1.388,均P<0.05),而HDL-C与GDM负相关(OR=0.669,95%CI:0.567~0.789,P<0.01)。GDM组孕妇孕期TG均显著高于正常组(F=4.220~11.707,均P<0.01),而HDL-C低于正常组(F=-9.22~-2.47,均P<0.05)。GDM组巨大儿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比7.8%,χ2=23.418,P<0.01)。早、中、晚孕期巨大儿组TG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t=4.845、3.707、5.366,均P<0.01),而HDL-C低于正常体重组(t=-2.917、-2.622、-5.380,均P<0.01)。结论早孕期TC、TG与GDM呈正相关,HDL-C与GDM呈负相关。GDM孕妇和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TG较高、HDL-C较低。
-
空腹血糖及血脂与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及血脂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到2011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4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1例,女181例,年龄21~88岁。比较术后随访期间发生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糖脂代谢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糖脂代谢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截至2015年10月,平均随访时间(54±22)个月,术后97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术前FPG、甘油三酯(TG)较高[分别为5.41(4.90~6.44)比5.18(4.70~5.71) mmol/L、1.11(0.81~1.61)比1.01(0.77~1.33) mmol/L,z=-3.024、-2.213,均P<0.05],而年龄较低[(58±14)比(61±12)岁,t=2.076,P<0.05]。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FPG≥6.1 mmol/L的比例较高(33.0%比15.6%,χ2=14.271,P<0.05)。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TG≥1.1 mmol/L的比例较高(53.6%比40.3%,χ2=5.332,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FPG≥6.1 mmol/L组30及50个月转移率分别为29.6%及39.5%,而FPG<6.1 mmol/L组则分别为16.1%和19.1%(χ2=15.898,P<0.05);TG≥1.1 mmol/L组30及50个月转移率分别为24.1%及28.6%,而TG<1.1 mmol/L组则分别为15.5%及18.9%(χ2=4.117,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与FPG、TG、肿瘤TNM分期、神经周围侵犯呈正相关[比值比=2.898、1.574、10.918(TNM分期Ⅲ期与Ⅰ期比较)、1.991,均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比值比=-0.619,P<0.05)。结论 FPG及TG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远处转移呈正相关。
-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的血糖水平可预测血糖缓解
目的通过分析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的全天血糖谱,探讨达标期间血糖水平与血糖缓解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了2001至201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进行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66例新诊断T2DM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诊断后入院接受2~3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并在治疗后接受了1年以上的长期随访。根据治疗后即刻能否缓解,分为即刻缓解组(187例,男127例,女60例)与即刻非缓解组(79例,男47例,女32例)。根据随访1年是否缓解,分为长期缓解组(127例,男89例,女38例)与非缓解组(139例,男85例,女54例)。记录患者在达标期间的血糖数据,并分析血糖控制水平、血糖水平的标准差与血糖缓解的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Cox回归方程进行血糖缓解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总体患者达标期间平均血糖为(6.2±0.6)mmol/L。停泵后即刻缓解率为70.3%(187/266),1年缓解率为47.7%(127/266)。即刻血糖缓解组平均血糖低于即刻非缓解组[(6.1±0.6)比(6.6±0.7) mmol/L,t=6.026,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达标期间平均血糖每升高1 mmol/L,即刻血糖缓解率减少65%(OR=0.350,95%CI:0.192~0.638,P<0.05)。1年血糖缓解组达标期间的平均血糖比非缓组更低[(6.0±0.5)比(6.5±0.7) mmol/L, t=6.147,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达标期间平均血糖是1年缓解的预测因子(OR=0.388,95%CI:0.224~0.670,P<0.05)。达标期间平均血糖每升高1 mmol/L,1年内高血糖复发风险增加0.814倍(HR=1.814,95%CI:1.333~2.469,P<0.05)。如以平均空腹血糖和平均餐后2 h血糖代替平均血糖进行分析,则仅平均餐后2 h血糖(OR=0.530,95%CI:0.368~0.753,P<0.05)是1年血糖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血糖控制更严格的患者,治疗后缓解的可能性较大。
-
不同剂量维生素D加钙干预对中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维生素D(VitD)+钙对中老年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50~65岁在我院老年科进行体检的IGT患者150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57±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剂量组(A组,n=49,VitD 125 U/d+钙600 mg/d),双倍剂量组(B组,n=51,VitD 250 U/d+钙1200 mg/d),未服药的对照组(C组,n=50)。基线及VitD+钙干预6、12个月后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若P<0.05,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与C组相比,治疗6、12个月后的A、B组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 h血糖(2 h PG)及2 h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均有显著下降,血清25(OH)D、HOMA-β等均有显著升高(均P<0.05)。(2)治疗6、12个月后A组[(5.7±0.2)%、(5.6±0.6)%]和B组的HbA1c[(5.7±0.6)%、(5.5±0.4)%]均低于治疗前[(5.9±0.5)%、(5.9±0.6)%],且HOMA-IR (分别为3.6±1.1、3.4±1.5比2.8±1.5、2.0±1.2)低于治疗前(3.8±0.9、3.7±0.7);FPG、2 h PG也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12个月后,B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2hINS、HbA1c及HOMA-IR均低于A组,而25(OH)D水平高于A组[(40±5)比(32±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12个月后25(OH)D水平与HOMA-β、血钙呈正相关(r=0.210、0.444,均P<0.05);与HbA1c、FPG、HOMA-IR呈负相关(r=-0.241、-0.215、-0.225,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GT患者的25(OH)D的水平与HbA1c、治疗方式(常规剂量和双倍剂量)以及总胆固醇显著相关(t=2.138、7.16、7.33、2.319,均P<0.05)。结论中老年IGT患者补充VitD+钙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疗效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
-
中国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标准化计划报告:检测方法调查及准确性评估
目的:调查我国医院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开展情况,启动检测标准化评估工作。方法2015年4月向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家核心成员单位发放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情况调查表。选择采用放射配体法的3家核心成员单位,发放盲法编号的50例新诊断1型糖尿病和100名健康人的血清样本。经WHO标准品换算结果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及结果判定的一致性。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T1DM与健康人的自身抗体WHO值,直线相关分析评价各实验室结果换算成WHO标准单位后的相关性。结果(1)回报结果的20家医院均开展了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检测,其中7家单位同时开展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检测(35%);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印迹法(30%)、化学发光法(20%)、酶联免疫吸附法(20%)、放射免疫法(15%)和放射配体法(15%)。(2)采用放射配体法的3家单位,检测GADA敏感性72%~80%,特异性95%~100%;检测IA-2A敏感性38%~58%,特异性98%~1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GADA为0.897~0.935,IA-2A为0.716~0.749;检测GADA一致性为92.7%,IA-2A一致性为92%。结论我国医院胰岛自身抗体检测亟需标准化。放射配体法可作为现阶段我国胰岛自身抗体中心化检测的推荐方法。
-
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调控的自噬作用可恢复糖尿病心肌对缺血后处理的敏感性
目的:评价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调控的自噬在恢复糖尿病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对缺血后处理(IPO)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20~250 g)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S组)、缺血再灌注组(N+IR组)、缺血后处理组(N+IPO组);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备,取糖尿病诱导成功大鼠5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假手术组(D+S组)、糖尿病缺血再灌组(D+IR组)、糖尿病缺血后处理组(D+IPO)、AMPK激动剂A-769662干预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R+A组)和A-769662干预的糖尿病缺血后处理组(D+IPO+A组)。其中N+S组与D+S组各6只,其余组各12只。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开放120 min的方法建立;假手术只穿线,不结扎血管;缺血后处理组于再灌注前行3个循环的再灌注10 s/缺血10 s;A-769662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6 mg/kg。再灌注结束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IS),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电镜观察自噬小体数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组织磷酸化AMPK蛋白(p-AMPK)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水平,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A(LC3B/A)的比值,泛素结合蛋白p62的表达。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非糖尿病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体重减轻,血糖升高,心肌p-mTOR和p62明显上调,p-AMPK、自噬体数量和LC3B/A比值显著下降(t=4.15~34.65,均P<0.05)。与N+IR组相比,D+IR组IS、CK-MB、LDH显著增高(t=3.55、4.70、7.20,均P<0.05);与N+S组相比,N+IR组p-AMPK,自噬体数量和LC3B/A比值显著上升,p-mTOR和p62表达显著下调(t=6.56、5.51、3.76、3.59、2.98,均P<0.05),D+S组与D+IR组比较上述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与D+IR相比,D+IPO+A组IS(28%±5%比45%±6%)、CK-MB[(1047±178)比(2050±325)U/L]、LDH[(1303±365)比(2558±189)U/L]、p-mTOR(0.48±0.24比1.29±0.25)和p62(0.74±0.12比1.04±0.24)明显下降, p-AMPK(1.81±0.19比0.61±0.15)、自噬体数量[(9.3±1.4)比(3.8±0.9)个]和LC3B/A比值(1.43±0.23比0.65±0.13)显著增加(t=5.26~11.82,均P<0.05)。结论 A-769662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增强心肌自噬,从而恢复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心肌对IPO的敏感性。
-
糖尿病足溃疡的营养支持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均参与糖尿病足溃疡伤口组织的修复、愈合[1]。这些营养物质缺乏容易导致足部溃疡的发生和加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伤口创面愈合不牢固、增加感染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危险。
关键词: -
管理糖尿病,血糖波动不容轻视
持续高血糖状态对心血管及靶器官造成的损害已为大家普遍认同。近年研究发现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所谓血糖波动是指体内的血糖在高值与低值之间的震荡。机体的血糖水平并非恒定不变,糖耐量正常人群餐后血糖相较基础血糖水平有所增高,但增幅较小,在下一餐前可以回到基础状态。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随病程进展逐渐衰退,加之不规律的饮食与运动、治疗依从性等原因均可导致血糖波动增大。有证据表明血糖波动能激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血糖波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
糖尿病特殊人群的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糖尿病治疗与疗效评价的全过程,对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及研究进展,对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和老年糖尿病的血糖监测做一介绍。
关键词: -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过去、现在与未来
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已逐步迈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信息量,信息传播、处理和应用的速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如何尽可能多地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高效地转化、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是需要我们不断思索的问题,也是糖尿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途径之一。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临床通常称之为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是指通过葡萄糖传感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通过CGM可以获得更多的血糖信息,从而有助于使血糖管理更为精细、科学。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将CGM所获得的信息科学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国内外各学会相继发布了相关共识和指南。2009年12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首部《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1]并于2012年进行了更新[2]。201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联合糖尿病技术协会及欧洲内分泌学会制定了《内分泌学会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3]。2016年2月,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发表了《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共识》[4]。
关键词: -
肥胖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1补体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2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脂肪组织可以分泌许多组织因子和激素参与调节机体的代谢平衡。肥胖、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其脂肪组织分泌抗炎、促炎脂肪因子,两者作用的不平衡性正是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关键因素[1]。因此,近年来有大量关于脂肪因子的研究,其中对脂联素(APN)的研究较多,APN是有胰岛素增敏性的脂肪因子,可以在多方面发挥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2-3]。与脂联素同源的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蛋白家族(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s,CTRPS)是一个脂肪因子超家族,目前已发现15个家族成员(CTRP1~15)[4]。CTRP12为CTRP超蛋白家族的一员,是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由Enomoto等[5]和Wei等[6]所带领的两个独立的实验室团队确定的一种新的脂肪因子,主要表达于脂肪组织和肾脏[6],具有改善血糖代谢、抑制肝糖异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脂肪组织中炎症反应等作用,可能还具有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功能[5-6]。然而,血清CTRP12水平与肥胖及其相关的疾病如2型糖尿病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首次比较了健康对照者与肥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TRP12水平,并分析其与糖脂代谢相关参数、炎症指标、胰岛素抵抗等的关系,旨在进一步阐明CTRP12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关键词: -
聚乙二醇沉淀法和凝胶层析分离法在糖尿病患者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所致低血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本文初步探讨聚乙二醇沉淀法和凝胶层析分离法在糖尿病患者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所致低血糖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通过对2例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反复发生不明原因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以聚乙二醇沉淀法和凝胶层析分离法对其血清进行鉴定分析,明确是否存在胰岛素抗体。结果发现,病例1患者血清在PEG沉淀前后测定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凝胶层析分离法出现正常胰岛素峰,诊断为过量外源性胰岛素所致低血糖。病例2患者血清在PEG沉淀后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处理前,凝胶层析分离法出现大分子胰岛素峰,考虑为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结论表明对于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反复发生不明原因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可应用聚乙二醇沉淀法和凝胶层析分离法确定患者体内有无胰岛素抗体存在。
-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年第8卷主题词索引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