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一例

    作者:刘玉光;焦力群;李刚

    颅内肿瘤出血以转移瘤、恶性胶质瘤、脑膜瘤及垂体瘤多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4%~10.0%[1],而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却极为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31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5 h,于2000年4月1日以“小脑出血”收入院。入院查体:嗜睡状态,眼底轻度水肿,右侧轻度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下降及听力下降,余未见阳性体征。颅脑CT扫描示右侧小脑半球出血并脑积水。DSA检查未发现有畸形血管。于2000年4月17日在全麻下行后颅窝开颅手术治疗。术中见听神经瘤出血,肿瘤直径4 cm,血运极为丰富,瘤内为大量扩张的小动脉,出血完全局限于瘤内,将之分块切除。病理诊断为听神经瘤出血。术后20 d患者好转出院。 讨论 1974年McCoyd等[2]报道第1例听神经瘤出血,以后国外相继报道20例,加我院1例,共21例[3-7]。21例中,患者年龄19~71岁,平均51.5岁,

  • 原发性血管肉瘤二例

    作者:马建华;祁泽民;冯贤松;帅晓明;韩群;杨秀萍;李惠珍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临床诊断困难。我科近年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例1 男性,41岁。因左上腹胀痛1月余平诊入院。主诉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左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并左上腹部包块渐大。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脾脏肿大,下缘平脐,右缘过正中线,无触痛,质地中等,表面不平,界限清楚。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正常,血小板散在易见。血色素100 g/ L,红细胞3.27×1012/L,白细胞7.1×109/L,其中N 0.64,L 0.21,S 0.2 ,M 0.9,E 0.4。B超检查:脾脏增厚9.5 cm,长21 cm,肋下3.5 cm,脾实质回声强弱不等呈网络状。外院CT疑为“脾淋巴瘤”。入院诊断:脾肿大,脾实质占位性病变。手术所见:脾脏26 cm×16 cm ×12 cm,表面欠光滑,张力大,呈结节状隆起,包膜完整,上极和下极有片状坏死灶,易脆,破溃处呈鱼肉状。术后临床诊断:脾脏恶性肿瘤。术后病理诊断:脾脏血管肉瘤,脾门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瘤细胞显示第Ⅷ因子阳性)。

  • 全内脏反位合并食管癌与胆结石一例

    作者:傅红;夏长华;朱忆斯;沈磊;顾伟刚;陈国斌;史向军

    者女性,60岁,进食梗噎1个月。胃镜检查距门齿25 cm中段食管可见3 cm×2 cm×2 cm蕈伞状肿块,表面渗血,活检病理检查为中分化鳞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中段食管3 cm充盈缺损,粘膜中断,右侧胃。CT、B超检查显示:完全性内脏转位,中段食管癌,胆囊多发结石。心电图检查显示右位心。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正常。术前诊断:中段食管癌、内脏全转位、胆囊结石。患者在全麻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进胸,探查左肺为3叶,心脏及胸主动脉转位,肿瘤位于中段食管(3 cm×2 cm×2 cm)。经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腹腔脏器,发现腹腔脏器完全转位。脾位于右上腹,肝及胆囊位于左上腹,胃大弯在右侧,十二指肠曲在左侧(图1~5)。行食管次全切除,肿大淋巴结清扫;经左胸将胃提至右颈行颈段食管-胃吻合术(3切口),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2周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为:(1)食管中分化鳞癌,浸润粘膜

  • 单纯左上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一例

    作者:罗新锦;闫军;宋云虎;熊辉

    患者男性,12岁,体重51 kg。因间断性咳嗽、咯痰、喘憋10年就诊。血压125/70 mm Hg;双肺清音;心率86次/min,窦性心律,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胸片示胸心比例(C/T)0.48,双肺血增多;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心室内径增大,未见房室分流,怀疑远端肺动-静脉瘘。为明确诊断行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未见肺动-静脉瘘;次日再行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见左上肺静脉经垂直静脉入无名静脉再引入右上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腔静脉血氧饱和度90%。诊断左上肺静脉畸形引流。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胸骨正中切口,常规行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下仔细游离显露左上肺静脉及垂直静脉。降温并阻断升主动脉,在邻近无名静脉处结扎垂直静脉。切断垂直静脉,并自断面纵行向下切开垂直静脉长约1 cm,修剪切面呈铲状或眼镜蛇头状(cobra head)。在左心耳相应部位作切口,并延至左心房。以7-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两切口。由于利用了垂直静脉铲状切面,吻合口呈椭圆形,面积较垂直静脉横断面扩大数倍。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0 d出院。术后胸片复查C/T 0.44,双肺血较术前减少;超声检查示吻合口通畅。

  • 小儿恶性胸膜间皮瘤二例

    作者:曹辛

    例1 男性,6岁,因发热、咳嗽、右胸痛、呼吸困难、消瘦半个月余来我院就诊。体检:精神差、消瘦、体重15 kg;右胸叩诊实音、听诊右肺呼吸音低,左肺呼吸音粗;腹平软,肝下缘达右肋缘下2 cm。胸部 X线片显示:纵隔左移,右胸腔占位性病变,少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部CT:右胸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边缘不清,疑诊胸膜间皮瘤。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右侧开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瘤10 cm×9 cm×8 cm,呈肉瘤样,包膜不完整,与右下肺粘连,胸膜增厚,切除肿瘤。病理检查结果为恶性胸膜间皮瘤,肉瘤型,瘤重520 g。患者术后3个月死亡。 例2 女性,4岁,因发热、咳嗽、右胸痛,呼吸困难、体重下降 1个月余来我院就诊。患者近1个月体重下降达4 kg,且持续性低~中度发热(体温37.3~38.5℃)。当地医院行抗感染治疗无效,具体治疗方法不详。体检:患者精神较差、消瘦、体重12 kg;右胸叩诊实音

  • 胰腺炎并发输尿管梗阻原因分析及处理

    作者:孙建中;李志进;王玉宝;薛新文;许传文

    胰腺炎可并发胰瘘、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输尿管梗阻少见。我院自1985年1月~1999年1月共收治247例胰腺炎,13例并发输尿管梗阻,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1~73岁,平均45岁。急性胰腺炎9例,慢性胰腺炎3例,外伤性胰腺炎1例。输尿管梗阻发生在急性胰腺炎发病6周以内者5例,发生在胰腺炎恢复后平均4个月者8例。表现为发热、上腹部、腰背痛者11例,肾功能不全者2例。13例均行淀粉酶检查,血清淀粉酶增高者9例,尿淀粉酶增高者11例。8例行B超、10例行CT检查,发现腹膜后积液者9例,假性胰腺囊肿4例,其中1例囊肿约30 cm×21 cm×12 cm大小,且并发右肾结石,双输尿管结石。B超或CT检查均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肾盂输尿管积水。12例逆行肾盂造影检查,成功10例,检查示肾盂呈不同程度积水,输尿管扩张,并可见梗阻部位。输尿管梗阻右侧5例,左侧6例,双侧2例。上段梗阻8例,中段梗阻5例。

  •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吴瑜璇;祝宇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中的一种,所占比例要比醛固酮瘤(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APA)少。基本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控制,而手术治疗从理论上看是不理想的。我院1994~1998年经手术治疗的28例IHA,结合随访结果和有关文献作一讨论。 1.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18~68岁,平均43.1岁。病程从3个月~30年,平均43个月。高血压27例,血压在250~150/150~95 mm Hg;1例血压正常。低血钾20例,血钾在1.8~3.1 mmol/L,正常8例。血浆醛固酮测定27例,均升高,范围在24.03~69.9 mmol/L。尿醛固酮测定24例,3例属正常范围。肾素激发试验20例,1例阳性。定位诊断:B超检查24例,10例疑为腺瘤(42%),14例疑为结节或是阴性。CT检查28例,疑有腺瘤19例(68%)。术前诊断APA 20例,诊断为结节或增生8例。探查左右侧各14例。术中见结节状增生13例,弥漫性增生2例,腺瘤样变化13例。肿瘤大2 cm×4 cm×3 cm,小直径0.8 cm,重量1.1~17.3 g。手术方法:肿瘤或结节切除12例,1侧肾上腺次全切除11例,1侧全切除5例。病检结果:结节增生25例(其中4例报告伴有腺瘤),弥漫性增生3例。球状带增生为主27例,束状带增生1例。术后血压恢复正常20例,偏高8例,血钾恢复正常23例,偏低5例(正常低水平)。随访结果:随访到24例,随访时间1~5年。半年内复发6例,1年内复发4例,无复发的14例。这14例中随访5年的4例,≥3年的4例,1~2年的6例。复发与手术方法的关系:半年内复发的6例,均为结节切除,1年内复

  • 尿道会师术后尿道造影检查分析

    作者:刘加升;王义兆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尿道会师术后尿道狭窄并发症的发生与气囊尿管拔除时间过早有关[1]。1983~1997年,我们采用尿道造影检查,对尿道会师术后尿道断裂的愈合情况与导尿管留置时间进行相关分析。 1.资料与方法:本组26例均为男性,年龄19~55岁,平均30岁。26例均为后尿道断裂伤,其中膜部尿道损伤22例(85%),前列腺尖部尿道损伤4例(15%)。所有病例均因交通或建筑等事故损伤所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盆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26例均为新鲜后尿道损伤。在入院后除其他综合治疗外,立即行尿道会师术。气囊尿管选用20~22号新硅胶单气囊尿管,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30 ml。术后用0.45 kg的重力牵引气囊尿管5 d,牵引方向与躯干成45°角。而后气囊尿管留置至术后尿道造影显示尿道愈合为止。

  • 膀胱腺癌的诊治

    作者:马东;秦荣良;印强

    膀胱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约占膀胱上皮恶性肿瘤的0.5%~2.0%[1]。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转移早,预后差。1990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共收治19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9例,男性14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2.8∶1。年龄25~69岁,平均56岁。病程20 d~3年,平均14个月。B超及CT检查提示膀胱占位19例。临床表现:肉眼血尿17例,膀胱刺激症状13例,排尿困难2例,耻骨上包块1例。本组全部行膀胱镜检查,同时取活组织检查,其中肿块位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9例,顶部3例,侧壁5例,前壁2例,肿瘤直径2.0~6.0 cm,呈广基、山丘样、质地硬。病理报告:19例均为膀胱腺癌,其中合并移行上皮癌3例,腺性膀胱炎2例;按国际TNM临床分期:T1 1例,T2 3例,T3 8例,T4 7例。

  • 晚期胃癌姑息性手术的疗效评价

    作者:黄昌明;张祥福;卢辉山;吴心愿;官国先;王川

    为了评价晚期胃癌姑息性手术的疗效,我们对1 049例行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1972年6月~1997年5月,我科共对1 049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其中剖腹探查术170例(探查组),胃空肠吻合术114例(改道组),姑息性切除术765例(切除组)。3组中肿瘤部位及病理类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组男785例,女264例,年龄19~85岁,大于60岁631例,小于60岁418例,平均年龄(54.6±2.4)岁。在切除组中姑息性切除的原因:残留胃周浸润癌343例,残留转移性淋巴结171例,残留腹膜种植135例,肝转移116例。胃切除方式:远侧胃大部切除术338例,近侧胃大部切除术179例,全胃切除术248例。切除组中有232例患者胃癌侵犯周围邻近脏器,占30.3%,其中112例合并邻近脏器切除术。

  • 霉酚酸酯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张振;邹小明;王武军

    自1967年Burnard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以来,心脏移植已逐步从试验性研究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尽管其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的改进以及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已使心脏移植患者的近期存活率大大上升。患者术后1、5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9%、63%和48%。但免疫抑制治疗不足所引起的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血管病,免疫抑制治疗过量引起的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以及药物副作用已成为影响心脏移植远期效果的主要问题。更有效并能同时抑制细胞和体液特异免疫反应,诱导受体的免疫不应答,并具有对受体的骨髓抑制轻、不增加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发生率的免疫抑制剂的获得,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 骨囊肿经皮治疗进展

    作者:梁雨田;张伯勋

    典型的单腔骨囊肿是发生于长骨干骺端髓腔内、充满淡黄色液体的膨胀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及骨骼成熟前的青少年,多在发生病理性骨折以后就诊或在X线片中偶然发现[1]。关于骨囊肿的病因有下列几种学说[2]:(1)以前存在的肿瘤处于愈合过程中;(2)骨髓炎继发的一种改变;(3)骨骺微小创伤导致骨形成缺损继发骨囊肿形成;(4)干骺端髓腔内血肿包膜形成有渗出并逐渐扩大;(5)骨内静脉发育异常,回流受阻,导致腔隙性积液。在上述诸因素中骨内静脉回流受阻被认为是骨囊肿的主要成因。Komiya等[2]在研究中发现,囊肿内积液蛋白电泳中的类型与血清相似,碱性及酸性磷酸酶略高于血清,但囊肿内积液存在骨吸收因子,如前列腺素E2、白介素Ⅰ及蛋白分解酶等;组织学观察显示,在新生的皮质骨及介于松质骨与囊肿之间有充血的毛细血管及静脉;血管造影可见到囊肿周围动脉扩张,呈毛刷状,在观察肱骨近端骨囊肿时发现髓内中心静脉在囊壁的松质骨部位中断,连接贵要静脉的通路是骨膜及远端的干骺端静脉。显然,髓内静脉回流受阻及囊肿内压力增加在囊肿扩大方面起着一定作用。对于骨囊肿的治疗,传统的方法是囊肿刮除植骨术,但囊肿复发率可高达25%~35%[3,4]。由于取骨及植骨创伤均较大,有可能出现感染、术区瘢痕、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甚至影响骨骼发育,如果手术后骨囊肿再复发,治疗将更加困难。经皮穿刺治疗骨囊肿,作为一种简单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作简要综述。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效果

    作者:种衍军;张志强;陈剑;段德义;程启龙;邵启节

    并发症发生率 5.5%。结论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尽量减少对脑神经及血管损伤,不遗漏面神经根附近的责任血管,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 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孕激素受体检测的预后价值

    作者:吴凯南;吴诚义;竺东长;张震寰;孔令泉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水平对腋淋巴结阴性(NL)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28例NL和266例腋淋巴结转移(PL)的乳腺癌患者,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的PR状况,并随访。结果 128例NL乳腺癌患者随访126例,占98.4%,随访时间90.0~174.0个月,平均110.9个月。128例NL乳腺癌PR检测阳性68例,阳性率为53.1%,同期266例PL乳腺癌PR阳性83例,阳性率为31.2%,二者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7.57,P<0.01)。NL乳腺癌发生转移和复发24例,PR阳性和阴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3%和28.3%,二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24,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和88.1%(χ2=2.34,P>0.0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0%和65.5%(χ2=1.40,P>0.05);7年病死率分别为4.4%和16.7%(χ2=5.24,P<0.0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NL乳腺癌的PR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R阴性组乳腺癌复发转移明显高于PR阳性组,且易转移至内脏,其7年病死率明显高于PR阳性组,5年和10年生存率也低于PR阳性组。故对NL乳腺癌,当PR阴性时,应积极施行包括化疗在内的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

  • 电视胸腔镜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正;林少霖;李标;丘平;杨超;许力壮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围手术期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74例VATS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按年龄分3组,老年组(125例)、中青年组(216例)、儿童组(33例)。结果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4例,占9.1%,其中1例死亡。中青年组和儿童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和3.0%,而老年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3组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手术者的经验和患者年龄与VATS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可降低其发生率。

  •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室破裂

    作者:李巅远;吕锋;吴清玉;胡盛寿;常谦;杜茗

    6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发生左心室破裂(发生率0.25%),其中3例发生于手术中,6例发生于ICU;手术抢救成功3例,死亡6例。结论左心室破裂修补困难。针对其发病机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其发生率及病死率。预防措施包括:重视诱发因素;防止术中损伤;正确选择和安装人工瓣膜;纠正血液动力学的异常。

  • 应用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儿颈部烧伤瘢痕挛缩

    作者:徐军;林华;刘元波;穆兰花;李森恺

    目的介绍应用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儿颈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体会。方法自1993年来,用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游离移植,治疗2~10岁儿童的颌颈胸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15例。结果全部皮瓣均100%成活,其中8例在术后6~18个月复诊。患儿的皮瓣与周围组织颜色近似,无皮瓣臃肿,对颌颈部的发育无影响。结论用肩胛皮瓣游离移植血管吻合术修复儿童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个较理想的方法。

  • 上胸椎肿瘤的手术途径及术式探讨

    作者:肖建如;贾连顺;袁文;戴力扬;陈德玉;包聚良;赵定麟

    目的探讨上胸椎肿瘤前路不同手术路径,肿瘤切除术式,Orion钢板或TSRH内固定术的作用。方法上胸椎肿瘤患者15例,其中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肉瘤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血管瘤1例,骨髓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转移癌4例;脊柱外科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4例;肿瘤切除方式:囊内切除4例,包膜切除7例,广泛切除4例。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术后给予相应的放疗或化疗。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2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系术中喉返神经牵拉伤所致,2个月后症状缓解。近期疗效均较满意,15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1例T1转移性腺癌(来源于化学感受器腺癌)患者术后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1例T1~T2骨巨细胞瘤患者囊内切除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结论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分期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前路植骨、人工椎体、Orion或TSRH内固定术有利于上胸椎的重建和稳定。

  • 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作者:董国祥;赵军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方法本组22例动脉闭塞症患者,术中在动脉闭塞远端纵行切开动脉,剥离切口处的动脉内膜后横断,将动脉内膜断端套入自制的不锈钢圈套器内,将圈套器向近端推进至闭塞近端,退出圈套器,用Fogarty取栓管取出动脉内膜,切口处缝合固定远端内膜断端。结果内膜剥脱长度10~43 cm,19例症状完全消失(86.4%),1例股浅动脉内膜剥脱失败而改行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搭桥术,2例因流出道不良恶化而截肢,近期通畅率86.4%。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3.2年,2例因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溶栓术后痊愈,2例切口狭窄闭塞,再次行切口成形术后痊愈。1例则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复发闭塞,出现静息痛,远期通畅率68.2%。结论动脉内膜剥脱术仍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好方法,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廉,近期通畅率与动脉搭桥术相仿。

  • 胃癌侵犯胰腺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彭俊生;詹文华;黄奕华;马晋平;赵继宗;陈创奇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胰腺的术前诊断方法及其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42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电子胃镜和(或)内镜超声检查、上腹部B超和(或)螺旋CT扫描。术前检测血清肿瘤相关抗原CEA、CA19-9、CA72-4水平。所有病例均接受外科手术,术中及术后病理证实胃癌侵犯胰腺者共62例,其中行联合胰腺切除的胃癌根治术37例,非根治术25例。结果内镜超声、CT扫描和B超检查对胃癌侵犯胰腺的术前诊断率分别为84.2%、 57.1%和25.8%。联合胰腺切除的根治手术组与非根治手术组比较,两组的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内镜超声和CT扫描对胃癌侵犯胰腺的术前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联合胰腺切除的胃癌根治术可延长部分病例的生存期。

  • 大肠癌肝转移治疗方法的比较

    作者:刘玉村;陈国卫;万远廉;黄艹延庭

    目的比较大肠癌肝转移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治疗原则。方法对89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4组,根据随访资料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治性手术切除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30%,长者生存62个月。静脉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皮下植入泵肝动脉化疗组和经皮穿刺肝动脉导管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可达到31.0%和46.5%,但长期疗效受肿瘤血供等因素影响,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经Cox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肝动脉化疗与静脉化疗在生存期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3)。结论对于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效果好的治疗方法,肝动脉化疗能否延长患者生存期仍需进一步探讨。

  • 骨髓与外周血中角蛋白19与乳腺癌微小转移的关系

    作者:查小明;范萍;王水;武正炎

    目的探讨骨髓与外周血中角蛋白19与乳腺癌微小转移的关系。方法对26例乳腺癌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采用RT-PCR方法检测角蛋白19(keratin,KT19)mRNA的表达,同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骨髓涂片中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结果 26例患者KT19 mRNA表达中,外周血阳性4例(15.4%),骨髓阳性10例(38.4%),其中3例外周血与骨髓同时阳性,二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例患者骨髓中有7例(26.9%)EMA阳性,其KT19 mRNA均为阳性,有3例(11.5%)免疫组化结果阴性而KT19 mRNA表达阳性。结论 RT-PCR方法检测KT19 mRNA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方法,同时免疫组化还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测方法。外周血中KT19 mRNA的检测结果还不能完全取代骨髓的微小转移情况。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角蛋白
  • 肾癌相关基因GYLZ-RCC18对肾癌细胞系GRC-1抗死亡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张强;张志文;陈琳;李钟;梁丽莉;郭晓建;那彦群;郭应禄

    目的应用反义基因转染技术探讨肾癌相关新基因GYLZ-RCC18与肾癌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及凋亡)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肾癌基因疗法的新途径。方法用脂质体包裹的新基因GYLZ-RCC18第一编码区起始处的20个碱基的反义和正义寡核苷酸导入肾癌细胞系GRC-1,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和伊红排斥实验连续检测GYLZ-RCC18反义寡核苷酸对肾癌细胞凋亡、坏死的影响。结果导入GYLZ-RCC18反义寡核苷酸后,可大量杀伤GRC-1细胞并明显促进GRC-1细胞坏死,于第4天达到杀伤高峰约60%;同时可连续8 d诱导凋亡峰,高于第2天达到约22.5%,两种作用曲线形状和峰值不完全一致。结论 GYLZ-RCC18是肾癌相关的重要的新的癌基因,GYLZ-RCC18的表达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即抗癌细胞坏死机制和抗凋亡机制发挥对肾癌细胞的保护作用,GYLZ-RCC18可能对肾癌细胞生存和耐药至关重要。通过导入反义基因的方法阻断肾癌细胞中GYLZ-RCC18的表达,可有效地杀伤肾癌细胞。对此新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为肾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肾肿瘤 基因表达
  • 激光诱发荧光光谱诊断肺癌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王伟;孙玉鹗;周乃康;李辉;郑梦利;刘小兵

    60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支气管组织在580~600 nm波段表现为一小坪(I580nm/I600nm=1.064±0.133),而肺癌平滑下降(I580nm/I600nm=1.329±0.08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I580nm/I600nm比值为判断值(S≥1.221为肺癌,S<1.221为正常支气管组织)诊断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总符合率分别为87.5%、80.9%、77.8%、89.5%和83.8%。结论用LIF光谱对肺癌进行临床诊断是可行的。

  • 抑肽酶对体外循环呼吸指数和胸肺顺应性的影响

    作者:张兰;王泉云;肖红;廖刃;刘斌

    目的探讨抑肽酶是否减轻体外循环(CPB)所致急性肺损伤。方法 28例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抑肽酶组,各14例。于CPB前(T1)、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2)、CPB结束后10 min(T3)、60 min(T4)监测胸肺顺应性(Cs)和动态肺顺应性(Cd),同步监测吸入气氧浓度(FiO2)、大气压(PB)、PaO2、PaCO2,计算呼吸指数(RI)。结果对照组Cs、Cd和RI在T1(56.43±9.29, 45.62±6.92, 0.45±0.13)与抑肽酶组(52.8±13.49,42.97±9.06, 0.44±0.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Cs、Cd在T2 (33.82±8.83, 28.39±6.04)、T3(35.42±11.83,30.61±7.88)、T4(37.96±7.27, 32.38±6.52)较T1及同时间点的抑肽酶组(42.74±9.08, 36.83±5.47; 43.38±10.88 ,37.27±10.57; 47.64±12.27, 40.52±9.07)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RI在T2(0.78±0.14), T3(0.69±0.12)较T1及同时间点抑肽酶组(0.53±0.14, 0.51±0.1)明显升高(P<0.05),T4 (0.63±0.13)与T1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抑肽酶组(0.49±0.13)。结论抑肽酶可减轻CPB所致急性肺损伤。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在肾癌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作者:张志超;张智清;张强;张立国;曾革非;郭应禄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TRAIL)受体在肾癌组织中的分布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及Northern Blot的方法检测TRAIL受体在肾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肾癌细胞系GRC-I和正常肾小管细胞系HK-2中的表达。结果死亡受体DR4、DR5在肾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肾癌细胞系GRC-I和正常肾小管细胞系HK-2中强表达;假受体DcR-1在正常肾组织和正常肾小管细胞系HK-2中强表达;假受体DcR-2未见表达。结论 TRAIL基因在肾癌肿瘤细胞的凋亡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初步研究

    作者:秦永林;芦慧霞;韩天权;陈菊;芮宗道;嵇振岭;陈卫东;李国强;王尔慧;张圣道;汤文浩

    目的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纤溶状态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和降解的关系来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患者胆囊胆汁20份和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15份,测定胆汁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原和部分凝血纤溶因子抗原和活性水平。结果胆囊结石组患者胆汁中D-二聚体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1),抗凝血酶Ⅲ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P<0.05),胆石组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与非胆石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胆石组纤溶酶活性较非胆石组增高(P<0.05),纤溶酶活性与凝血活性指标之比明显低于非胆石组(P<0.05),两组间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均高于非胆石组,但纤溶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凝血活性相比则明显减低,从而使交联纤维蛋白的生成增多,而降解相对减少,导致成石组胆囊胆汁中交联纤维蛋白积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 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特征及IgG的作用

    作者:黄平;姚榛祥;杨光伦;魏正强;杜成友;董蒲江

    目的利用小鼠→大鼠心脏移植模型,探讨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DXR)的病理特征及IgG的作用。方法将移植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A组,n=6);环孢素A(CsA)组(B组,n=6),CsA 每2日用药1次,每次20 mg/kg,自移植当日(day 0)起使用;环磷酰胺(CyP)组(C组,n=6),移植前1 d给予CyP 40 mg/kg,自移植后第1天起每2日用药1次,每次20 mg/kg;CsA加CyP 组(D组,n=5)。血清IgG水平用ELISA法测定;C3、IgG和CD68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发生DXR时移植心脏表现为血管内血栓形成,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及心肌凝固性坏死,无补体C3沉积。单用CsA或CyP不能显著延长移植到大鼠的小鼠心脏存活时间,亦不能显著降低受体血清IgG水平。联合应用CsA和CyP可使移植心脏存活(4.80±1.48)d,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使DXR时受体血清IgG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物中IgG沉积在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DXR时移植物中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和IgG沉积。CsA和CyP联合应用可抑制受体血清IgG水平升高,延长移植到大鼠的小鼠心脏存活时间,但不能防止DXR的发生。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脑瘫患儿膀胱功能的影响

    作者:俞兴;徐林;易斌;张小东;洪毅

    对脑瘫儿童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组病例为行F-SPR的脑瘫儿童97例。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膀胱平均功能容量(AFBV)测定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痉挛型脑瘫术前下尿路症状(LUTS)发生率为34.24%,混合型发生率为58.33%;术后分别下降至20.54%和29.16%。尿流动力学检查36例中术前26例(72.22%)存在尿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其中18例(69.23%)无临床症状。AFBV和尿流动力学指标术后改善明显,L2~S1 节段SPR较L5~S1节段SPR改善明显。结论约50%脑瘫儿童合并有临床静止性膀胱功能障碍。F-SPR在有效缓解下肢痉挛的同时,可改善膀胱贮尿功能,减少上尿道并发症。

  • 药物预处理与诱导超极化对离体心脏的保护研究

    作者:喻田;刘兴奎;余志豪;阳世光;叶英

    ℃预处理ATP含量较高;而经吡那地尔处理的4组,丙二醛则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组。结论吡那地尔诱导心脏超极化停跳以及药物预处理,有助于降低心肌ATP的消耗,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明显改善离体兔心脏缺血/再灌注后期心功能。

  • 颈椎斜位X线片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中应用的研究

    作者:邑晓东;马忠泰;张瑜

    目的探讨通过颈椎斜位X线片观察椎弓根的位置和方向,及其在判断椎弓根钉固定中准确、安全地进钉的作用。方法人尸体颈椎30例,其中椎动脉造影8例,椎动脉脊髓同时造影6例。根据术前X线斜位片,结合解剖标记定位,选择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将直径3.5 mm、长度24 mm的不锈钢螺钉固定于C2或C3~C6或C7椎弓根中,共160枚。通过术后斜位X线片中判断螺钉在椎弓根的位置,并与CT扫描结果对照,以肯定X线的判断。结果螺钉位置方向正确者152枚,X线片与CT扫描片的判断完全相符;X线判断螺钉偏向椎弓根外侧边缘5枚,偏向椎弓根内侧的边缘3枚。CT扫描确定位于椎弓根外侧边缘3枚,怀疑进入椎动脉孔的2枚;在椎弓根内侧边缘没有进入椎管的3枚。结论术前通过X线斜位片基本可以了解椎弓根方向、上下径;通过术后X线斜位片可较为准确地判断椎弓根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及有无进入椎动脉孔、椎管的情况;X线与CT的结果差异可能与CT扫描的角度及其伪影有关;该方法简单易行。

  • 软骨生长因子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测定

    作者:王吉先;陈晓亮;王英振;马进峰;崔学文;郑洪军;胡有谷

    500的单一条带,高度纯化的CDGF,其生物活性约1~2 ng/ml。结论肝素-琼脂糖亲合色谱反复层析,可以从鸡软骨中得到活性较高,电泳显示单一条带的CDGF。

  • 奥曲肽与胰岛素对人肝癌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绪军;钱群;刘志苏;艾中立

    目的探讨在体外胰岛素能否促进人肝癌细胞增殖,奥曲肽对其诱导的增殖活动有无抑制作用。方法将奥曲肽与胰岛素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运用MTT、直接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等方法观察奥曲肽与胰岛素对肝癌细胞的活细胞数及其比值、细胞总数、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PI)的影响。结果胰岛素(0~5 μg/ml)使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细胞总数、活细胞数及其比值增加;而奥曲肽(0~2 μg/ml)则使细胞基础的及胰岛素刺激的细胞总数、活细胞数及其比值下降。5 μg/ml的胰岛素增加细胞的PI值而1 μg/ml的奥曲肽降低其PI值(P<0.05),并产生S期阻滞作用。结论在体外,胰岛素可诱导人肝癌细胞增殖,奥曲肽不仅直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对胰岛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增殖也有抑制作用。

  •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探讨cyclin D1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扩增

    作者:黄贻学;黄必军;黄楚文;方女燕

    本研究将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研究cyclin D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变化,为乳腺癌的术后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生物学信息。 1.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选取40例经手术切除治疗而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肿瘤组织,按国际TNM分期法(UICC 1988年)临床上属Ⅰ、Ⅱ期患者20例,Ⅲ、Ⅳ期患者20例。(2)细胞悬液的制备:制备单个细胞悬液,在杂交前2~4 d,将单细胞悬液滴在经处理过的玻片上,自然风干备用。(3)探针的制备:Cyclin D1探针购自Vysis公司(Fluoro-phore直接标记,呈红色)。(4)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玻片用100 μl RNA酶(100 μg/ml)37 ℃消化1 h,于70%甲酰胺2×SSC中(73±1)℃变性5 min后脱水,风干;同时将探针混合液(Lysis 杂交Buffer 7 μl,探针1 μl,2 μl纯净水)置(73±1)℃水浴箱内变性5 min,然后将变性探针混合液加于变性的细胞玻片上,封闭,置37 ℃温箱杂交过夜。将盖玻片取下,放入45 ℃ 50% 2×SSC甲酰胺内10 min共3次,然后再放入2×SSC液中洗10 min,后在室温放入加入0.1% NP-40的2×SSC内洗5 min和1 min(室温)凉干,加4′,6-二联脒-2-吲哚苯(DAPI)补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看结果。(5)观察结果分析标准:在荧光显微镜下,选取肿瘤细胞分析,观察细胞核内荧光杂交信号并计数。每例计数100~200个细胞核。信号4~10为轻度扩增,10以上为

  • 重症胰腺炎感染期体液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变化

    作者:毛恩强;武钧;刘伟;雷若庆;瞿洪平;汤耀卿;张圣道

    重症胰腺炎感染期体液TNFα变化与感染的关系,以及感染期TNFα的变化规律目前仍不清楚。我们对此研究的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1999年11月~2000年5月,21例全身感染期的重症胰腺炎患者,男12例,年龄(55.6±11.3)岁;女9例,年龄(63.0±16.2)岁。均行手术清除感染坏死及假性囊肿引流术,11例患者行胆道引流术。 2.方法:(1)分组: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比较两组所对应的血清TNFα活性;同时比较两组胆汁和尿内的TNFα;再分别比较正常人血清与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血清TNFα活性。(2)细菌培养和TNFα活性测定:当感染期患者诊断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即行胆汁、尿、创面和痰液细菌和真菌培养,同时行TNFα活性测定。TNFα活性(U/ml)采用L929细胞生化的分析法测定。(3)测定26例健康成人的血清TNFα作为正常值。

  • 著名骨科专家冯传汉教授

    作者:

    冯传汉教授祖籍广东番禺,1914年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1935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36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获Phi Tau Phi优秀毕业生奖;1940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1950年赴英国进修骨科及手外科。 冯传汉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50余年,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历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北京医科大学学报》总编,中华骨科学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华外科学会常务委员、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名誉会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澳大利亚骨科学会通讯会员、西太平洋骨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教授。 冯传汉教授早年的教育背景对其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期间,他接受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他还清楚地记得,在心理课上,教授在谈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时,形象地比喻:1根针掉在地上,一般人往往是随意寻找,而科学家则要在地上画100个格子,一格找完再找另一格,直到找到为止。这一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的方法和灵魂。在冯传汉教授从医的50余年中,他一直都在应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指导实践,对患者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进行系统、全面、详细的检查。

  • 钛制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的应用

    作者:郑国强;郑国玺;陈海文;张萍;陈玉萍

    1994年我们设计研制了“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截至1999年12月,经全国范围内120家大、中型医院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广泛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的结构: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由拨轮、齿条板、摇柄齿条板把、档板、活动臂、固定臂组成(图1)。2.临床应用:钛制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从1994年12月至1999年12月,经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全国范围内120家大中型医院,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闭式扩张术、冠状动脉分流术等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证明4个档板在固定臂和活动臂的类似于肾脏形状的孔上可随意移动,来适应不同体重、年龄、疾病类型的手术。可一器多用,档板4个点接触患者胸骨部分,分散了对牵开胸骨所承受的压力,使术野充分暴露,档板高度、宽度合适。克服了40年来,用一般两叶片肋骨牵开器易引起胸骨折断[1]、臂丛干受损、手术野暴露不明显,损伤胸骨下面组织器官等并发症的缺点,临床应用获满意效果。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