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无膀胱患者肾移植的手术一例

    作者:管德林;张愚;韩志友;康宁;胡小朋;王玮

    受者男性,41岁,因膀胱癌于外院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双侧输尿管腹壁造口术.术后6年进入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于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移植肾输尿管暂行"皮肤造口术".1个月后在充分的肠道准备下,为患者行"低压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

  • 胆囊牛肉绦虫病一例

    作者:何斌

    患者女性,40岁,藏族,因反复右上腹隐痛不适1年,近12 d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于2001年9月12日收住院.病后无黄疸、发热、腹泻等症状.有大便排绦虫节片史.查体:血压110/70mm Hg,痛苦面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特殊.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无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肝脾未扪及肿大,余腹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 神经纤维瘤病并发动脉瘤破裂一例

    作者:张秋林;肖铁生;李松华;王秋根

    患者男,32岁,因左下肢突发肿胀、疼痛4 d,加重1 d伴头昏、心慌、肢冷、少尿急诊入院.既往有18年神经纤维瘤病史.查体:血压70/40 mm Hg,脉搏每分钟100次,四肢及躯干大面积浅棕色牛奶咖啡样色素斑,直径由铜钱至手掌大小不等,皮下多发性硬结,约鸡蛋大小,皮下组织弥漫性肿大呈橡皮腿样(图1),脊柱侧弯,左侧大腿比右侧大腿周径粗约30 cm,足背动脉搏动弱.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天胜;刘智;时述山;季新民;任继鑫;胥少汀

    1976~1998年我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6例,其中9例在术中出现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我们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对策.

  •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探讨

    作者:王跃东;吴金民;李伟;张强;杨进;张晖;王先发

    我院1996年4月~2001年6月,连续为30例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现讨论LS适应证和手术方法等问题.

  • 食管瘢痕狭窄术后颈部吻合口狭窄的再手术

    作者:施巩宁;柴大森;周伯俊;刘宗兆

    对我院1980年以来5例颈部吻合口狭窄再手术的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结肠代食管手术后的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2~32岁,平均21岁.其中1例为外院行结肠代食管手术后转来.吞服强酸1例,强碱4例,首次手术时间除1例为伤后3个月外,其他均在5~12个月.再次狭窄至手术时间3周~1.5年.其中1例在外院行颈部探查、气管切开及胃造瘘.钡餐造影示颈部吻合口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直径在0.2~0.6 cm.

  •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徐宏光;王以朋;邱贵兴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系中老年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从1954年Verbist[1]首次报道了LSS的典型临床表现以来,对其诊断和治疗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对其手术治疗的选择、减压的范围及融合固定与否仍存有争议.随着我国老年化人口趋势的发展,LSS的发病会越来越多,为提高退变性LSS的手术疗效,现对近年的相关进展文献作一复习.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受体与抗肿瘤治疗

    作者:何松青;陈孝平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是近几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超家族成员,为Ⅱ型跨膜蛋白,能与其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receptor,TRAILR)结合,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激活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e containing asparate specific protease,Caspase)级联反应诱导细胞凋亡.这种新发现的凋亡诱导途径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尤其是在抗肿瘤方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认为有望找到一个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我们主要从TRAIL和TRAILR的结构、功能及其抗肿瘤作用方面作一综述.

  • 异体移植中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鸿;孙晓青;丁强;张元芳

    目前普遍认为,解决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在于诱导受体对供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免疫耐受,即受体免疫系统对移植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性.90年代以来,随着器官移植术的广泛开展,人们对移植排斥反应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移植免疫耐受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现就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 脂质体转染胞嘧啶脱氨酶基因、放射线、树突细胞联合对直肠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世拥;吕文平;安萍;于波

    目的探讨脂质体转染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放射线、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三者联合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有效性. 方法应用放射线促进脂质体转染CD基因,再利用放射的增敏作用将直肠癌细胞杀死后与DCs和T细胞共同孵育,通过测定3H标记的胸腺嘧啶糖苷摄取情况,观察不同DCs数目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MTT法检测不同效靶比下的肿瘤细胞的杀伤率. 结果 CD与5-氟胞嘧啶联合放射线杀死直肠癌细胞后所产生的凋亡小体和其他肿瘤抗原可有效的被DCs递呈给T细胞,产生细胞毒淋巴细胞,对肿瘤产生特异地杀伤作用.30∶1、15∶1、1∶1效靶比的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98.1%、76.2%和37.8%. 结论脂质体转染CD基因、放射线、 DCs 三者联合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对癌细胞的杀伤率.

  •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复杂骨不连与骨缺损

    作者:许建中;李起鸿;杨柳;王序全;李建福;周仲安;马树枝

    目的改进合并广泛软组织瘢痕、感染、骨缺损及肢体短缩骨不连的治疗. 方法总结1982~1999年采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112例骨不连的体会.所有骨不连均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行骨断端加压固定,对合并骨缺损及肢体短缩的部分病例,根据局部是否感染、感染静止与否、及肢体短缩的幅度,同期或二期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在骨不连加压固定的同时或骨不连愈合后,重建肢体长度. 结果 112例骨不连终均达到骨性愈合.34例感染性骨不连伤口感染得到控制.非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2个月;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5~11个月,平均5.5个月.伴有肢体短缩的骨缺损、骨不连11例同期,8例二期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均衡. 结论采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此类骨不连,由于在远离病灶的部位穿针固定,加上避开瘢痕组织显露骨不连断端,对骨不连断端的血循环及成骨潜力干扰小;不切除硬化骨质,亦不凿通髓腔及骨断端适当的修整,可在增加骨折固定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避免肢体短缩;加压外固定尤其采用细钢针交叉穿放的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期或二期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有效的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均衡.

  • 包括腔静脉旁部的肝尾叶切除术

    作者:王义;陈汉;吴孟超;姜小清;尉公田;孙延富

    目的探讨并总结包括腔静脉旁部肝尾叶切除的方法和经验. 方法分别采用右后途径和左侧途径行肝右尾叶和全尾叶切除;前者附加部分右后叶切除,后者可为单独全尾叶切除或附加左外叶或左半肝切除. 结果成功施行包括腔静脉旁部的肝尾叶切除13例,其中右尾叶切除7例,全尾叶切除6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96.15 ml,平均肝门阻断时间为25.4 min,术后平均住院12 d. 结论虽然肝门部解剖关系复杂,但手术切除包括腔静脉旁部的肝尾叶仍是安全可行的.

  • 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作者:梁力建;李绍强;黄洁夫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硬化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 方法将近期手术切除的29例原发性肝癌(HCC)随机分为2组:IPC组(n=14):肝门阻断切肝前先给予缺血5 min,灌注5 min的缺血预处理;对照组(n=15):单纯肝门阻断切肝.比较2组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和肝灌注1 h时肝组织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的情况. 结果术后1、3、7 d,IPC组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低于对照组(t=4.238,P<0.05);术后3、7 d,IPC组的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t=2.296,P<0.05);术后1 d,IPC组的ALB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t=2.029,P>0.05).术后1 h,IPC组肝组织caspase-3活性和凋亡的内皮细胞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349, P<0.05). 结论 IPC对肝硬化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是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性,从而抑制肝窦内皮细胞来实现的.

  • 消化道肿瘤切缘伸缩性的研究

    作者:王林波;宋向阳;陈文军;潘滔;张伟民;孙晓东;何超;吴金民

    目的研究消化道肿瘤术中正确估计切缘长度的意义. 方法测定了17例食道切缘、18例胃切缘、15例小肠切缘、25例大肠切缘在自然状态、离体后及固定后的伸缩变化. 结果在体内对2 cm的食道和5 cm的胃肠道用500、1 000 g拉力,食道伸长16.5%~30.5%,胃伸长15.0%~22.6%,小肠伸长66.4%~120.0%,大肠伸长36.0%~56.0%.切除标本离体后食道回缩44.5%、胃回缩13.6%、小肠回缩11.4%、大肠回缩15.6%.经甲醛固定组织会继续回缩,以固定6~8 h变化大,12~24 h后回缩停止.如切除的离体新鲜标本切缘长为x,体内的自然状态下长度为y:食道y=1.80 x、胃y=1.16 x、小肠y=1.13 x、大肠y=1.18 x.经10%甲醛固定6~8 h后的切缘如果为x,体内的自然状态下长度为y:食道y=1.82 x、胃y=1.41 x、小肠y=1.22 x、大肠y=1.55 x.经10%甲醛固定12~24 h后的切缘如果为x,体内的自然状态下长度为y:食道y=2.22 x、胃y=1.43 x、小肠y=1.28 x、大肠y=1.57 x. 结论消化道肿瘤切缘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长度,手术中判定切缘应在体内无拉力的自然状态下进行.

  • 胸腺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作者:王云喜;孙玉鹗;张军;刘颖;徐燕杰

    目的探讨影响胸腺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运用寿命表法计算其生存率,以生存、复发或转移率为指标,进行研究. 结果胸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手段,重症肌无力是常见的伴随疾病,发生率为25.0%(29/116).扩大胸腺及胸腺瘤切除可降低Ⅰ、Ⅱ期肿瘤的复发率(χ2=4.941 P=0.021 9),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组织学分型(M-H法)与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能更有效地反映胸腺瘤的侵袭性(γ=0.385,P=0.007,).本组患者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2%、67.9%和40.5%,肿瘤分期与生存率明显呈负相关(γ=-0.897,P=0.000). 结论肿瘤的组织类型、病理分期及综合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伴随疾病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 原癌基因c-ki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晓红;马大烈;吴丽莉;白辰光;胡宏杰

    目的通过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中原癌基因c-kit蛋白表达,探讨c-kit 在GIST中的诊断及预后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微波二步法检测了122例GIST(良性54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55例)中的c-kit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进行对照研究.不着色或仅细胞核着色者为阴性,凡肿瘤细胞浆内或(和)细胞膜上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 结果 GIST中c-kit的阳性表达率为97%(118/122),阳性信号定位准确.其中,良性组、潜在恶性组及恶性组c-kit的阳性率分别为98%(53/54)、93%(12/13)、96%(53/55).与良性组相比,转移或复发病例c-kit蛋白着色较淡,但3组之间c-kit 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1.167,P>0.05).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c-kit阴性表达. 结论 c-kit作为一种胃肠道间质瘤特异而敏感的标记物,对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但其不能作为GIST分化程度的指标.

  •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单永治;凌锋;李萌;支兴龙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指导临床. 方法回顾分析23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并采用Aminoff & Logue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 结果 2例患者拒绝手术而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患者症状好转15例,无变化4例,加重2例, 无手术死亡. 结论 MRI对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特异性高,手术治疗效果好,有症状者应积极手术.

  • 室间隔缺损患者体外循环前后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心钠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姜辉;张仁福;宫汉东;马朝晖;李新民;宋恒昌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心钠素(ANP)水平变化及吸入NO对他们的影响. 方法 60例VSD患者,按有无PH分为无PH组(A组)20例,PH组(B组)40例.B组再随机分为吸入NO组(B1组)与不吸入NO组(B2组)各20例.分别测定血浆ET-1、NO、ANP含量. 结果术前B组血浆ET-1、NO、ANP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CPB后即刻3组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术前,NO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分别P<0.05、P<0.01).CPB后B1组血浆ET-1水平较B2组下降快,NO水平较B2组升高快.B组术前血浆ET-1浓度与血浆NO浓度呈负相关,与血浆ANP浓度呈正相关. 结论 ET-1/NO动态平衡的破坏,可能参与了PH的发生、发展过程; ANP在P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有益的生理调节作用.CPB使血浆ET-1升高,NO、ANP水平降低;吸入NO可降低ET-1水平,提高NO水平.

  • 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

    作者:王波;洪毅;易斌;俞兴;王昌海

    目的了解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探讨该并发症的发生机理和处理措施. 方法 1993~2001年手术治疗的87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行脊髓探查松解术,回顾性调查分析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的结果. 结果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头痛(43.7%)、术中出血(31.0%)、术后腰痛(21.8%)、再栓系(18.4%)、腰椎不稳(12.7%)、神经损伤(8.1%)及脑脊液漏(4.6%)等,经采用补液、加压包扎及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所有病例并发症均获得缓解. 结论为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前应充分了解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理状况.使用显微外科和电生理技术,通过积极治疗,部分并发症可预防或缓解.应重视术后康复训练.

  • 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对膝关节软骨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薛海滨;敖英芳;于长隆;张继英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和不同时期重建对膝关节软骨继发损伤的影响.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共14只.共分4组,每组7个膝关节,实验组Ⅰ:右膝前交叉韧带切断后随即重建,左膝前交叉韧带切断后不予重建作为对照组Ⅰ;实验组Ⅱ:右膝前交叉韧带切断后3周后重建,左膝行单纯关节切开术作为对照组Ⅱ.术后8周通过墨汁染色、常规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方法观察各组膝关节软骨退变的情况. 结果 (1)实验组Ⅰ关节软骨退变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Ⅰ(Hc=5.988 9, P=0.014 4);(2)实验组Ⅱ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和对照组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Hc=0.714 3, P=0.785). 结论 (1)ACL断裂后即刻重建可以有效阻止关节软骨继发损伤的发生;(2)ACL断裂后已继发关节软骨退变时再行重建,其对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缓解作用不明显.ACL断裂后应进行早期重建,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减少或延缓远期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 胆汁泡蛋白促成核作用及其主体活性成分的分析

    作者:马保金;项建斌;蔡端;张延龄;查锡良;王丽影

    目的分析33.5×103泡蛋白促成核活性以及多肽、糖链改变对其活性的影响. 方法制备人工模拟胆汁,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晶成核生长过程,计算成核活性;酶法水解蛋白多肽与糖链结构,通过结晶生长试验检测33.5 ×103泡蛋白促结晶生长作用以及糖链水解、多肽降解产物的活性改变. 结果 33.5 ×103泡蛋白具有强促成核活性,成核活性强达0.310,在不同模拟胆汁体系中,成核活性基本相同;其结晶生长试验活性指数It、Ig、Ic分别为0.57、1.52及1.63(P<0.05).糖苷酶切、肽链酶解后其成核活性均几乎丧失. 结论 33.5×103泡蛋白可能参与成石过程,其中多肽、糖链调节其成核活性.

  • 腺病毒介导的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体内外旁观者效应的观察

    作者:高国栋;黄韬;陈思远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体外、体内接触及体内远端旁观者效应. 方法采用向体外培养的tk阴性人肝癌BEL-7402细胞中加入不同比例tk阳性同种细胞;向荷tk阴性BEL-7402瘤小鼠瘤体内注射不同数量tk阳性同种细胞;向双侧荷瘤小鼠一侧瘤体内注射重组腺病毒,GCV作用后用不同方法来观察不同情况下的旁观者效应. 结果体外组中观察到明显旁观者效应,当tk阳性细胞占10%时,混合细胞存活率为36.6%;体内接触组中也观察到旁观者效应,实验组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体内远端组中,未观察到旁观者效应(P>0.05). 结论腺病毒介导的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在体外及体内接触时均存在旁观者效应.

  • 脊髓损伤c-fos基因的表达及调控的实验研究

    作者:安春厚;杨礼庆;王海义;曹阳

    本研究探讨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甙子(GM1)联合应用在脊髓损伤中对c-fos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报道如下.

  • 聚羟基丁酸酯与聚醚复合物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实验研究

    作者:邱玉金;胡平;国冬军;张金兰

    目前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的膜板支架材料有多种,但实际应用中任何材料单独应用都存在缺陷.本研究充分利用聚羟基丁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PHB)的可塑性和聚醚(pluronic F-127)对软骨细胞良好的粘固特性,将两种材料混合应用,观察此复合材料是否更适合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形成.

  •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作者:彭宝淦;侯树勋;吴闻文;商卫林;杨毅

    被称之为腰椎后缘椎缘骨的疾病,随着CT和MRI的普及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但它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有学者[1]认为本病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断裂,髓核组织经此裂隙侵入骨骺与椎体组织所致,因此把本病称之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也有学者认为本病是椎体后缘的创伤骨折所致.我们通过对本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本病实质上是一种发生于腰椎椎体后缘终板的骨坏死症.

  • 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静脉移植物的影响

    作者:郭惠明;吴若彬;张镜芳

    自体大隐静脉是应用多的移植材料,但容易发生内膜增生导致狭窄或堵塞.在静脉桥植入之前,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预先干预,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内膜增生.

  •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孙靖中;徐克森;张小桥;毕冬松

    高能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实体瘤的新技术,我们于2000年8月至2001年6月应用该技术治疗中晚期肝癌12例,现报告如下:

  • 供体骨髓输注诱导肾移植免疫低反应临床研究

    作者:陈江华;吴建永;何强;王逸民;寿张飞;黄洪锋;张晓辉;蒋华;方廉廉

    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1999年1月~2001年6月本院共行尸体肾移植412例,排除二次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早期血管性排斥或延迟恢复肾功能、术前高致敏(PRA>30%)及早期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内)后为368例.观察组52例进行了联合供体骨髓细胞(DBMC)输注,其中男3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岁(33~64岁);术后免疫抑制剂方案为:泼尼松+骁悉+环孢菌素(P+M+C)46例,泼尼松+骁悉+普乐可复(P+M+F)6例,不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制剂诱导治疗.对照组316例,其中男218例,女98例,平均年龄43岁(15~70岁),术后免疫抑制剂方案为:P+M+C 280例,P+M+F 36例.

  • 进一步提高同种肾移植的长期效果

    作者:唐孝达

    据国外资料(美国器官共享组织)统计,全球至2000年底已施行同种肾移植50多万例次,2000年共施行2.7万例次.受者长存活时间:亲属供肾为41年,尸体供肾为35年,无血缘关系活体供肾为29年.

  • 第二届北京国际器官移植研讨会纪要

    作者:李晓北;高居中;管德林

    关键词: 北京 器官移植
  • 肾移植术后存活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齐隽;闵志廉;朱有华;刘玉杉;陆健;王立明;王亚伟;任吉忠;郑军华;徐丹枫;周梅生;姚亚成;高轶

    目的分析影响肾移植存活的因素,以提高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 方法采用SAS软件,统计2 016例(2 105次)肾移植受者群体中的33个相关变量.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肾半生存期,用Log-rank方法进行单变量分析,采用COX模型多元回归计算相对危险度. 结果移植肾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3%(1 543/1 859)、75%(1 125/1 500)、66%(800/1 212)、48%(291/607),剔除有移植肾功能死亡的病例后,存活率则为89%(1 655/1 859)、82%(1 230/1 500)、75%(909/1 212)、69%(419/607),两者的移植肾半生存期分别为(8.78±0.14)年和(14.09±0.20)年.与肾移植长期存活关系密切的单变量有:供肾缺血时间,移植次数,免疫抑制药(ISA)种类和组合,排斥,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肌酐水平,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的治疗方法,感染并发症等因素. 结论免疫抑制剂的改进提高了肾移植短期存活率,也显示出长期存活的趋势.提高供肾质量,降低带有移植肾功能的患者的死亡率是现阶段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一个有可能实现的途径.

  • 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

    作者:田野;马威然;张玉海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对肾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115例肾移植受者和24名健康对照者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IL)-6 和IL-10基因型进行测定,探讨其细胞因子基因型对肾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在115例肾移植受者及24名健康对照者中,TNF-α和IL-10低产生型基因型者分别为88.7%(102/115),87.5%(21/24)和80%(92/115),75%(18/24), 占明显优势.而TGF-β1和IL-6的基因型均是以高产生型占明显优势,分别为79.1%(91/115),100%(115/115)和66.7%(16/24),100%(24/24).115例肾移植受者中,在移植后6个月内共有26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其中TNF-α高产生基因型和IL-10的中、高产生基因型受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53.8%(7/13)和43.5%(10/23),显著高于相应的低产生基因型受者的18.6%(19/102,χ2=8.17)和17.4%(16/92,χ2=7.16),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值均<0.01). 结论肾移植受者和正常健康人群的TNF-α和IL-10基因型是以低产生型为主;TGF-β1 和IL-6的基因型是以高产生型为主;TNF-β1和IL-10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的影响.

  • 移植肾输尿管全长坏死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杨勇;洪宝发;何群;叶林阳;敖建华

    目的提高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输尿管全长坏死的认识,以期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对1991年1月~2001年4月收治的5例移植肾输尿管全长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5例患者首发症状皆为漏尿,B超和核磁共振(MRI)水成像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1例患者1次手术探查行移植肾肾盂自体输尿管吻合术;4例患者第2次探查手术行移植肾肾盂与自体输尿管或肾盂吻合术. 结果 5例患者末次手术后尿量为1 500~3 000 ml/d,2周内血清肌酐<150 μmol/L,尿素氮<8.5 mmol/L.随访6~12个月,全部患者皆无肾积水. 结论肾移植术后因漏尿行手术探查,发现末端输尿管坏死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有输尿管全长坏死.自体输尿管或肾盂重建尿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肾移植2 123例临床总结

    作者:于立新;徐健;叶桂荣;付绍杰;马俊杰;邓文锋;杜传福;王亦斌;姚冰

    目的总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影响肾移植存活的因素,提高长期存活率. 方法回顾性总结2 123例肾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人和(或)肾存活率,供肾的切取、灌注、热冷缺血时间对移植的影响,植肾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LA配型,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 1978~1990年423例中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3和5年人和(或)肾存活率为86.7%/76.3%,72.5%/67.9%和69.5%/59.3%;1991~2001年,共1 700例肾移植,其中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3和5年人和(或)肾存活率高达98.6%/96.7%,93.1%/87.3%和88.1%/83.6%. 结论适应证的选择、高质量的供肾是保证肾移植成功的关键;PRA的检测、良好的HLA配型有利于减少移植肾的早期失功能并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加强对肾移植患者的随访,指导康复治疗,对患者能否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构

  • 移植肾输尿管膀胱的吻合口瘘

    作者:张勇;韩志友;管德林;吴克让;官润云

    目的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期. 方法从病因、诊断和处理方面回顾性分析3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的临床资料. 结果 4例采用保守治疗,2例做单纯瘘口修补.11例切除血供差、水肿严重的移植肾输尿管远端,或调整移植肾的位置,做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再吻合.13例膀胱翻瓣后,用20~24 Foley尿管连接供肾的肾盂和受者膀胱瓣,其中9例无法实现残留的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瓣无张力的间断缝合,只能待移植肾肾盂或上段输尿管沿Foley尿管爬行,形成隧道.受者1年存活率96.7%(29/30),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86.7%(26/30). 结论肾移植的任何步骤处理不当都可以引起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术中应根据输尿管血液供应,水肿情况,瘘口大小和输尿管的长度来选择不同的术式,以确保无张力的可靠吻合.

    关键词: 肾移植 尿瘘 输尿管
  • 睾丸支持细胞与共刺激通路阻断剂对异体移植肾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鸿;孙晓青;丁强;张元芳

    目的研究表达Fas配体(FasL)的睾丸支持细胞与共刺激通路阻断剂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对异体移植肾细胞的保护作用,以提高移植肾的免疫耐受性.方法酶消化法制备睾丸支持细胞及肾细胞.取106个细胞混合移植于大鼠肾包膜下,实验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10只)、混合细胞移植组(混合移植组,16只)、联合CTLA-4Ig组(CTLA组,10只).分别于术后1、7、14、20 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术后20 d取出移植物,以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观察肾细胞存活状况;MD-2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混合移植物灰度值;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移植物中凋亡的细胞. 结果对照组无移植物存活; 混合移植组14只移植物存活,灰度值为0.362±0.017;CTLA组10只移植物均存活,灰度值为0.445±0.021;混合移植组与CTLA组间灰度值差异有显著意义 .术后CTLA组血清IL-2水平较混合移植组低,差异有显著意义;混合移植物中可见凋亡的淋巴细胞. 结论异体肾细胞移植中,睾丸支持细胞与CTLA-4Ig对移植肾细胞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