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用抗生素效果分析
抗生素的应用在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预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有一定的危险性[1].盲目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增加药物的毒副反应,诱导产生耐药菌株,干扰人体微生态平衡,导致内源性感染,合理地预防用药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地关键措施[2].
-
早期内窥镜尿道内会师治疗创伤性后尿道完全断裂
后尿道完全断裂多继发于骨盆骨折,处理难度较大.为探索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我们自1996年6月至2000年12月对11例创伤性后尿道完全断裂患者于损伤早期在内窥镜直视下行尿道内会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神经导航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对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基本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仅凭手术医生的经验决定切除范围,不但难以全切病灶,肿瘤复发率较高;且易损伤正常脑组织,造成手术并发症.由于在MRI图像上,胶质瘤与周边脑组织存在界限.这种特点为神经导航辅助胶质瘤手术提供了可能.
-
集束巨能刀射频治疗肺癌
我院1999年11月~2001年5月采用集束巨能刀(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癌14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肝门区创伤的外科治疗
我院1982年1月至2000年12月手术治疗肝门区创伤11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11~68岁,平均31岁.8例为腹部钝挫伤,3例为穿通伤(1例枪伤,2例刀刺伤).4例由外院转入.全组均有腹痛和腹膜炎,8例伴有休克,7例腹腔穿刺阳性,受伤至初次手术时间为2~11 h,平均7.6 h.
-
髂外-腘动脉交叉转流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老年人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外科常见病,因大多数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病及肺肾功能不全,严重地威胁肢体的生存甚至生命[1,2].我院1999年9月~2001年10月,采用健侧髂外动脉-患侧动脉人造血管移植转流术治疗8例髂总动脉至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报道如下.
-
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微转移一般指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发生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血循环、骨髓、淋巴系统等组织器官的微小肿瘤细胞灶,常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检查方法如CT、MRI、普通病理检查等都难以发现[1].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肿瘤的微转移检测成为可能并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微转移检测被认为可以早期预警肿瘤的转移复发,进而为选择合理的辅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终达到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目的.我们着重探讨了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情况.
-
GnRH的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以前也称LHRH,促黄体激素生成激素,是一种由脑组织分泌以调控生殖系统功能的信号分子.GnRH10肽小分子由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入门静脉系统,随血流进入垂体,在那里刺激垂体细胞分泌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
-
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手术和病理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5例表现无痛性肿块,2例伴局部疼痛.肿块细针穿刺均找到癌细胞.5例行根治术,2例行改良术.病理报告:乳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4例获得随访,其中2例健在,2例死亡;3例失访. 结论乳腺鳞状细胞癌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改良术、根治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放化疗.
-
勃起功能障碍阴茎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的病因诊断. 方法 130例ED患者通过阴茎海绵体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阴茎海绵体血流动力学和海绵体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阴茎-肱动脉血压指数(penile brachial index,PBI)、海绵体内压(intracavernous pressure,ICP)、维持灌流率(maintenance flow rate,MFR),海绵体内压跌差(pressure loss change,PLC)等项指标及阴茎静脉血管形态. 结果 130例ED中有39例为静脉漏,其中15例为动脉血供不足伴静脉漏.海绵体造影显示28例为单纯背深静脉漏,其余11例为背深静脉复合阴茎脚静脉漏. 结论阴茎血流动力学检测可作为ED病因诊断的有效方法.
-
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RCA1基因蛋白在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1例乳腺癌石蜡切片组织进行BRCA1检测,并分析它与临床病理指标及c-erbB-2表达的关系. 结果 BRCA1蛋白定位于癌细胞核,其失表达和低表达率为49%.BRCA1蛋白表达下调与c-erbB-2表达相关(tr=4.155,P<0.05),与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患者年龄均无明显相关. 结论 BRCA1蛋白表达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因的改变,可作为乳腺癌易感性初筛的手段.
-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基本方法. 方法采用国产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患者46例,其中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中部23例(50%),单纯累及弓降部22例(48%),累及胸降主动脉1例(2%).选择支架直径是夹层破裂口或瘤口近端相应部位主动脉直径宽的1.15~1.20倍.支架近端直径34~38 mm,长度90~120 mm.支架材料为国产形状记忆镍钛合金. 结果支架释放成功45例(98%),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支架释放后即刻封闭瘤口或破裂口43例(96%),早期内漏2例(4%).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急性期患者中转手术1例,死亡2例.术后4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个月,远期内漏3例(7%),但所有随访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 结论腔内支架人工血管可用于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治疗,其治疗的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
囊性听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总结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 22例患者术前均应用CT和MRI进行诊断,应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术中证实,术后病理确诊囊性听神经瘤.结果 22例肿瘤全切除18例,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Ⅱ级4例、Ⅲ级7例、Ⅳ级3例、Ⅴ级2例、Ⅵ级2例;次全切除4例,面神经功能Ⅱ级. 结论由于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差,应把它作为一种特殊亚型来处理.
-
记忆合金网二期成形人工气管置换术
目的探讨能与自体气管完全愈合为一体的人工气管的制备方法. 方法应用记忆合金网二期手术成形制成人工气管,经过2年的动物实验后,应用于临床,为1例复发性气管类癌,重建了气管. 结果这种外带有肌肉血管蒂,内面为皮肤复盖替代了气管上皮的"三明治式"人工气管,上下端吻合口与自体气管完全愈合,结合为一体,完全符合气管的生理机能.手术1次成功,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生活劳动正常. 结论 "三明治式"记忆合金网二期手术成形带蒂人工气管能与自体气管紧密愈合并完全融为一体.这种气管内面复盖自体皮肤,没有排异、血供丰富、易于存活.
-
肾盂旁囊肿
目的总结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研究23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61%)有腰部症状,4例(17%)有血尿病史,4例(17%)伴有高血压病史,5例(21%)反复出现尿路感染症状,9例(39%)无临床症状为体检时发现.23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其中3例为实质性弱回声,20例为囊性,其中5例为多发性囊肿.18例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13例显示肾盂肾盏受压改变,5例为正常肾盂肾盏影像.CT检查18例,均表现为肾门附近边缘清晰低密度的圆形影像,CT值20 Hu以下,无增强效应. 结果 1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肾切除者3例,包括术前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其余12例均行去顶减压术或囊肿切除术,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囊肿.其余8例因囊肿小,无临床症状而未予处理.20例中19例(1例未行手术者失访)获随访,随访0.5~12.0年.手术治疗15例中,13例术后腰痛症状消失,4例血压高者恢复正常. 结论肾盂旁囊肿诊断上B超因简便易行无损伤而列为首选,增强CT时因为囊肿中无造影剂而易与肾积水相鉴别,对于囊肿较大,有明显腰痛、血尿、高血压等临床症状者应手术治疗.
-
关节镜下股四头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20例后交叉韧带损伤病例采用关节镜下前外束及后内束双束重建术.选择一端带骨块的自体股四头肌腱并制备"Y"形双束移植物,股骨侧双隧道,胫骨侧单隧道.分别在伸膝及屈膝90°位拉紧固定双束.同时或分次处理复合韧带损伤. 结果 2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期6~12 个月,平均7.5个月.其中单纯后交叉韧带8例,均为Ⅱ°及Ⅲ°损伤.复合损伤12例.新鲜伤5例,陈旧伤15例.主观评分示: Lyshlom评分优者5例(25%),良14例(70%),差1例(5%);IKDC评分A级1例(5%), B级16例(80%),C级2例(10%),D级1例(5%).客观评分:KT-1000测定: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11.0 mm改善至术后5.5 mm.应力X线片测量示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11.5 mm改善至术后5.2 mm.失效1例.结论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手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重建方法,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股四头肌腱是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理想移植物.应充分重视复合韧带损伤,特别是后外复合体损伤.
-
蛋白激酶对内毒素休克后内皮细胞骨架的作用
目的探讨内毒素休克发病机制中蛋白激酶G(PKG)的作用. 方法用脂多糖(LPS)刺激培养的内皮细胞,通过细胞裂解和离心获得细胞裂解液,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标记法检测PKG的活性.同时采用特异性荧光染色法检测LPS刺激后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F-actin)的结构和分布变化.用PKG特异性抑制剂KT5823预处理细胞后,再检测LPS介导的细胞内PKG活性和F-actin的变化.以空白组为阴性对照,以PKG激动剂8-Br-cGMP刺激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 结果 LPS分别刺激5、10、30和60 min后细胞内PKG活力呈时间依赖性的增高(与空白组相比P<0.01), 细胞内的F-actin出现极性分布;而KT5823预刺激20 min后再用LPS刺激没有出现上述变化.PKG的激动剂8-Br-cGMP刺激细胞后的变化与LPS的刺激相似. 结论 LPS可以介导血管内皮细胞PKG的激活和F-actin的应力性变化;内毒素休克后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与cGMP-PKG通路的激活有关.
-
原发性肝癌要按个体化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早在1958年,我国就有关於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的报道.经过近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共同努力,HCC的外科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肝脏外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1-5].就肝脏本身而言,没有不能施行切除的部位;就肿瘤大小而言,临床上切除重的肝癌达7 kg,并获得成功;就肝切除总手术时间而言,短时间的右半肝切除术,仅用了45 min,短时间的Ⅱ、Ⅲ段(左外叶)联合切除术,仅25 min;就术中出血和输血量而言,大多数病例术中出血量已控制在500 ml以下,半数以上的病例术中不需要输血;就手术死亡率而言,在全国几个大的肝脏外科中心,肝切除的手术死亡率均降到了1% 以下.
-
手术前后辅助性治疗对于"根治性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意义
目前,肝切除仍然是有望治愈肝癌的主要手段.据报导:手术切除率分别为10%~67%不等;而术后平均总体五年存活率约30%左右.一般而言,肝癌肝切除术后常见于肿瘤的复发.这种情况提示:或许手术切除时已有微小转移癌灶的存在;亦或手术切除中造成了肿瘤的播散转移.
-
旋转系统下三维培养成纤维细胞-PGA复合物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对细胞种植于支架和细胞-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实验用第2代细胞.(1)分别用静止接种和动态接种方式,以2×106/cm3的细胞密度接种于PGA网架,静止接种即滴加细胞悬液于PGA网架上,动态接种是把细胞悬液与PGA网架置于旋转细胞培养系统旋转接种,分别于2、4、8、12、24 h消化下网架上细胞后计数,通过计算细胞吸附率了解细胞吸附情况;(2)将相同细胞密度静止接种的细胞-PGA复合物分别置于旋转和静止条件下培养,于1、3、5、7、14、21 d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基质形成及其细胞与PGA纤维结合状况的变化. 结果细胞吸附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 动态组在接种后8、12、24 h细胞吸附率显著高于静止接种组,分别为(46.70%±2.16%)比(31.50%±3.54%);(56.36%±3.18%)比(34.28%±3.16%);和(66.32%±4.60%)比(37.38%±4.66%).在3周培养中旋转培养组细胞增殖快于静止组,而且细胞在网架中分布比静止组均匀,并伴有活跃的细胞基质分泌. 结论旋转培养系统具有促进细胞吸附增殖分化和在支架内均匀分布的特点,是培养细胞支架复合物进行组织工程化组织体外构建的较好工具.
-
用肺组织瓣重建胸段气管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用肺组织瓣重建胸段气管的可行性. 方法健康犬15只,切除其长6~8个气管软骨环、周径1/2以上的气管前、后壁,内置镍钛合金网架.游离邻近带血管蒂的肺组织瓣,缝合修补气管壁之缺损.分别于术后2~12个月处死动物,观察气管缺损部位的修复情况,并取材行光学显微镜及电镜检察.临床上用此方法治疗4例患者,其中1例右主支气管因瘢痕狭窄闭锁,1例主气管下段混合瘤恶变,2例左主支气管类癌. 结果实验犬呼吸道通畅、无狭窄及肉芽组织形成,用于修复的肺组织瓣和金属网架表面覆盖有较完整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临床治疗的4例患者,均顺利恢复正常呼吸功能,随访疗效稳定. 结论肺组织瓣是较理想的胸段气管重建材料.
-
犬异体气管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与移植气管狭窄相关的因素,寻求可行的解决移植气管狭窄的方法.方法 16只杂种犬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8只,行原位气管移植,带血管蒂大网膜包绕.A组犬术后不给予特殊处理,B组犬术后给予免疫抑制剂.术后4周处死动物,行大体及病理学检查,并测定移植气管的通畅度,组织学半定量测定上皮及软骨情况. 结果 B组犬移植气管结构保持较好、狭窄程度低、上皮及软骨积分均较A组高,并且2组犬移植体的通畅度与上皮及软骨积分均成正相关.结论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移植体结构的保持.上皮的再生及软骨的保持与气管移植体的狭窄密切相关.
-
寡核苷酸DNA微阵列用于人类白细胞抗原-DR53组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用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53组基因分型的寡核苷酸DNA微阵列.方法根据中国汉族人群HLA-DRB等位基因的频率设计特异性的分型探针,制作寡核苷酸DNA微阵列.通过组间特异引物扩增基因组DR53相应区段的DNA,扩增中用Cy5-dCTP荧光标记,扩增标记后的产物与芯片的探针杂交,通过杂交产生的荧光信号及分布格局确定样品的基因亚型.分型结果用标准DNA和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验证. 结果经寡核苷酸DNA微阵列分型,111份样本中共检出DR53组位点72个,其中DR9 34个,DR4 25个,DR7 13个,无一例假阳性或假阴性,重复率和准确率均达到100%.检测总耗时约5 h. 结论寡核苷酸DNA微阵列用于HLA-DR53组基因分型具有高分辨率、高特异性和简单快速的特点,适合于临床应用.
-
水牛角胎移植骨再生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我们对水牛角胎的组织相容性和成骨作用等进行研究,为临床异种骨移植应用提供依据.1.材料和方法:角胎为水牛宰杀后约6 h左右从角鞘中取出,剥去内外"角胎膜"洗净,置常温下晾干备用.A组材料:将备用角胎制成直径1.5 mm,长12 mm圆柱体,用氯仿-甲醇(1:1)脱脂10 h,移入30%过氧化氢脱蛋白48 h 后用蒸馏水洗净,再放入0.6 mmol/L盐酸中部分脱钙2 min,蒸馏水洗净,80℃,4 h 烘干备用.B组材料:除不用盐酸脱钙外均与A组相同.采用日本大耳白兔48只,A、B组各20只,对照组8只.常规方法局部脱毛、消毒、局麻,于左前肢中段连同骨膜截除桡骨10 mm,将备好的A组、B组角胎(煮沸10 min置凉),分别植入骨缺损处,两端插入髓腔1 mm.右侧作对照.对照组左前肢用同法截除桡骨10 mm后缝合切口.术后每日肌注庆大霉素4 U/只,连用3 d.术后2、4、8、16、24周分别处死,HE染色行光镜、扫描电镜检查;同期行手术肢体X线摄片(45 kV、8 mA、2 s)观察桡骨动态变化.
-
微阵列分析转染ARL-1基因后人肝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
目的分析转染醛糖还原酶相似基因-1(ARL-1)后,实验组人肝癌细胞与对照组细胞在基因表达谱方面的差异. 方法以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的总RNA反转录合成的cDNA为探针,与cDNA芯片(cDNA chips)进行差异杂交,并应用半定量RT-PCR对差异表达的重要的相关基因进行初步筛选. 结果 cDNA芯片分析发现6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9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涉及细胞的蛋白质代谢、信号传导、转移和耐药性等方面. 结论 cDNA芯片分析发现:转染醛糖还原酶相似基因-1后肝癌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发生改变,为系统研究肝癌的耐药性及其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伴胆管癌栓的原发性肝癌(HCC)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1年15例HCC伴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情况. 结果肝癌切除加胆管癌栓清除术7例,肝癌切除加肝外胆管切除术4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栓术3例, 背驮式肝移植1例.术后 1年生存率为73.3%,3年生存率为40%,其中有2例生存已超过5年.门静脉侵犯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未侵犯者(P<0.05). 结论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行外科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复发后选择适当病例再次手术,仍可取得较好疗效.肝移植作为一种崭新的手术方式值得探讨.
-
肝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采用肝切除+腔静脉取栓治疗4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3例),后者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2例)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1例). 结果 4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除1例发生中等量胸水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中3例已死亡,分别生存30、10和14个月;1例尚存活,已生存7个月. 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下腔静脉切开取栓.
-
肝切除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分析肝切除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策略. 方法以术中出血量达到或超过1 000 ml为大出血标准,回顾性分析1955~2000年4 368例肝切除术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4 368例肝切除术中,286例(6.5%)发生术中大出血.主要原因是大血管损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功能不良及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广泛粘连等.处理方法:修补、缝扎损伤的血管;缝扎或离断出血的曲张静脉;彻底结扎肝断面血管并褥式缝合肝断面;阻断肝门,快速切除破裂的肿瘤等.术中输注纤维蛋白原、创面热盐水湿敷和(或)涂抹生物胶以及氩气刀热凝、纱布填塞压迫等. 结论轻柔操作、避免强力牵拉肝脏可减少损伤大血管或肿瘤破裂所致的大出血;常温下第一肝门阻断可有效减少切肝时的出血量;癌肿与周围器官或组织广泛粘连者宜采用原位肝切除术;凝血机制异常而致的创面广泛渗血,大纱布填塞压迫仍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
5-羟色胺受体在肝星状细胞上的表达及5-羟色胺对肝星状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受体在肝星状细胞(HSC)的表达及5-HT通过其受体的介导对HSC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肝脏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及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分离培养HSC;RT-PCR方法检测HSC中5-HT受体1B、2A、2B、3等亚型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HT及其2A受体阻断剂酮色林、3型受体阻断剂恩丹西隆对HSC表达TGF-β1和Smad4的影响.建立聚硅酮膜培养法,将HSC培养在聚硅酮膜上,研究5-HT及酮色林、恩丹西隆对HSC收缩的影响.结果 HSC表达5-HT的1B、2A、2B等受体亚型,不表达3亚型. 5-HT明显促进HSC表达TGF-β1和Smad4(P<0.05),酮色林能抑制TGF-β1和Smad4的表达.恩丹西隆的作用不明显.5-HT能促进HSC的收缩,并成量效依赖关系,这种收缩作用能被酮色林所阻断,不被恩丹西隆阻断. 结论 HSC表达5-HT的多种受体亚型,5-HT通过其受体的介导对HSC的生物学活性发生影响,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