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基因治疗促进移植气管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基因治疗对移植气管早期血运重建及延长移植气管长度的作用.方法直流电脉冲介导重组质粒pcDNA3.1/myc-His(-)C-bFGF和pCD2-VEGF121分别转染兔胸骨乳突肌肉瓣,于术后3、7、14、21、28 d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21)外源基因蛋白在该肌肉瓣的表达及其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分别以bFGF基因和VEGF121基因转染单侧胸骨乳突肌肉瓣和双侧胸骨舌骨肌肉瓣,用转基因肌肉瓣包裹并结合基因缝线方法对兔颈部10个环自体移植气管进行基因治疗,观察对其成活的影响.结果 pcDNA3.1/myc-His(-)C-bFGF和pCD2-VEGF121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在体肌瓣,获得bFGF和VEGF121外源基因蛋白高水平表达.转基因肌肉产生血管增生,血流增强的生物学效应.转基因肌肉瓣包裹并结合基因缝线方法对移植气管进行基因治疗,使兔颈部10个环移植气管血运建立并长期存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FGF,VEGF121两基因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颈部肌肉瓣包裹结合一次性基因治疗能够促进移植气管早期血运建立,延长移植气管长度.
-
术前口服罗非昔布对双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环氧化酶2抑制剂罗非昔布是否能增强双膝关节置换术后吗啡的镇痛作用,及其对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因关节炎需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通过抓阄方法随机分为罗非昔布加硬膜外镇痛组(RE组)和硬膜外镇痛组(E组),每组15例.RE组在术晨口服罗非昔布25 mg,其余同E组.所有患者均以异氟醚、硬膜外0.75%布比卡因复合维持麻醉.术毕连接患者自控镇痛泵 (1.2 mg/ml布比卡因加0.1 mg/ml吗啡加0.02 mg/ml氟哌利多)镇痛72 h.分别在术前、术毕、及术后2、6、12、24、48 h时抽取股静脉血,检测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8、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术后24、48、72 h各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比较每日吗啡用量、镇痛满意度、镇痛期间副作用以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关节引流量.结果复合罗非昔布可明显降低术后24 h静息、48 h静息和活动时疼痛评分.RE组提高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为100%,高于E组60%(χ2=6.71,P<0.01).RE组术后24 h平均吗啡消耗量为6.8 mg明显低于E组8.1 mg,(t=-2.71,P<0.05).RE组血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数在12 h和24 h明显低于E组.RE组血浆白介素6含量在术后48 h,白介素8含量在术后24 h明显低于E组.RE组术毕、术后6 h、12 h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E组(t值分别为-2.4、-2.25、-2.41,P值均<0.05).结论术前口服罗非昔布可明显改善双膝置换术后疼痛,增加镇痛满意度,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减少吗啡用量.
-
咽结肠吻合治疗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
目的总结采用咽结肠吻合治疗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的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应用咽结肠吻合重建食管治疗累及下咽的广泛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左半结肠,旷置胸内瘢痕食管、经胸骨后隧道上提至颈部行咽结肠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漏4例,腹部切口裂开1例.随访半年至10年,平均4年,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4个月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扩张,1例行成形术治愈;1例因移植结肠腹腔段呈袋状而致进食后呕吐,行结肠胃侧侧吻合治愈.结论咽结肠吻合治疗累及下咽的广泛性食管烧伤后狭窄成功关键是较大的下咽开口及良好的吻合技术,咽结肠吻合是安全、有效的.
-
食管癌肉瘤一例
患者男性,7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4月余,体重下降10kg,仅能进全流饮食,伴胸骨后不适,于2003年7月29日入院.
-
原发性肺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二例
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原发于肺部者罕见[1].我们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肺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二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
急性创伤性膈疝20例诊治体会
创伤性膈疝是由于创伤致膈肌破裂,腹内脏器疝入胸腔所致,是一种严重的胸腹联合伤.我院自1990~2002年间共收治20例急性创伤性膈疝,现分析如下.
-
前列腺肉瘤15例诊治分析
前列腺肉瘤临床上少见.我院1990年2月至2002年5月共收治15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均为成年男性,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2周~9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均有进行性排尿困难,6例伴有尿频及尿痛,3例伴有血尿,4例伴有便秘及肛门会阴部疼痛症状,触及下腹部可疑包块者2例.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新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搭桥(CABG)可改善心肌梗死区的血液供应,恢复冬眠心肌及顿抑心肌功能,延缓心肌梗死重塑,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对CABG引起机体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及其在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和梗死心肌修复中所起的作用知之甚少.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三种手术方法的比较
1999年7月至2002年9月,我院共收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35例,分别采用一片法、二片法和简化一片法[1-4]进行矫治.现将此3种手术方法的结果、利弊以及适应证分析如下.
-
输尿管膀胱再植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在我科进行的323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中,对63例患者采用"一针法"(one-stitch)技术吻合膀胱输尿管(B术式),对比同期29例患者采用常规膀胱黏膜下隧道式吻合(内置J型支架管)技术(A术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前尿道狭窄原因探讨
尿道狭窄是前列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前列腺开放手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为6.9%[1],但大多数为后尿道狭窄或膀胱颈挛缩,前尿道或尿道外口狭窄少见.
-
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现就我科开展的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共有病例523例,其中1997年12月至2001年6月连续无选择进行该技术207例,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期间仅对少数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主动脉瓣反流以及存在重度右心室肥厚病例的316例采用该技术;其中男性319例、女204例,年龄3 d至3岁,平均(20.7±9.4)个月;体重3~15 kg,平均(9.2±1.8)kg.
-
可控性尿流改道术中原位阑尾输出道的选择及应用
目的探讨在可控膀胱术中原位阑尾输出道的选择方法和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自1990年以来共进行原位阑尾输出道的可控膀胱术26例,其中阑尾套叠组11例,阑尾埋藏组15例.结果全部患者白天尿流可控率为100%;3例夜间间断尿失禁,均发生在阑尾套叠组;3例插管困难,1例阑尾穿孔,均发生在阑尾埋藏组;1例阑尾缩入腹腔,3例阑尾黏膜脱垂.结论阑尾埋藏的方法较阑尾套叠的方法可控效果好,使用原位阑尾作输出道较其他方法有操作简单、省时、可控效果佳、并发症少等优点,我们认为原位阑尾输出道是尿流改道手术中一种理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
PTEN和p27Kip1共表达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通过腺病毒介导转染前列腺癌PC-3细胞,探讨人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类似物(PTEN)和p27Kip1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等方面的影响及二者的协同作用. 方法构建携带人PTEN和p27Kip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PC-3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采用细胞生长试验、流式细胞仪检测PC-3转染前后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早期凋亡率的变化.结果病毒滴度Ad-PTEN为1.8×107 pfu/ml、Ad-p27Kip1为1.2×109 pfu/ml,RT-PCR检测有PTEN-mRNA(462 bp)和p27Kip1-mRNA (320 bp),Western blot检测有PTEN蛋白(60 KD)和P27蛋白(27 KD)特异表达,可明显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联合基因治疗组与单基因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成功构建携带人PTEN和p27Kip1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在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得到了稳定、特异的高表达,联合基因疗法有望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
-
盆神经节海绵体内移植对双侧海绵体神经损伤后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双侧海绵体神经离断后,自体盆神经节海绵体内移植对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6只雄性SD大鼠(3~6个月,300~400 g/只)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n=16)行双侧海绵体神经离断及左盆神经节移植入左侧阴茎脚内;(2)对照组(n=10)仅离断双侧海绵体神经.1个月及3个月后阿朴吗啡皮下注射检测勃起功能,电刺激左阴茎脚移植区域或右侧盆神经节比较海绵体内压的变化,NADPH染色检测海绵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纤维,透射电镜观察盆神经节移植后的存活情况.结果两组大鼠1个月及3个月后注射阿朴吗啡后均无勃起反应;电刺激左阴茎脚盆神经节移植区域后亦不能导致勃起.1个月后电刺激两组左阴茎脚后的海绵体内压变化分别为(9.41±3.20)、(4.16±2.58)cmH2O(t=4.769,P<0.05),3个月后分别为(13.67±4.18)、(5.09±2.74)cmH2O(t=9.18,P<0.05).两组大鼠左阴茎脚区域的NOS阳性神经纤维数目1个月后分别为(218.7±24.5)、(18.0±3.7)(t=14.77,P<0.05),3个月后分别为(183.2±19.7)、(19.0±3.8)(t=12.18,P<0.05);透射电镜证实了神经节移植后的存活.结论盆神经节海绵体内移植后可以存活,对海绵体内的NOS阳性神经纤维及海绵体内压产生显著影响.
-
B超引导经皮穿刺与置管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肾囊肿的疗效评价
目的对经皮肾囊肿穿刺与置管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肾囊肿的疗效评价.方法 64例肾囊肿患者,34例采用直接穿刺注入无水乙醇(A组)、30例采用套管针法注入无水乙醇(B组)行硬化治疗.比较两组囊肿直径大于6 cm、小于6 cm患者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3~12个月进行CT或B超随访,囊肿直径大于6 cm时,两种治疗方法有显著性差异(U=2.712,P=0.007).结论套管针法注入无水乙醇行硬化治疗适于直径大于6 cm的肾囊肿.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黏膜下注射抗肿瘤药物防治肿瘤复发
目的探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复发的新方法.方法初发浅表性膀胱肿瘤TUR-Bt术后膀胱黏膜下注射抗肿瘤药物(比柔吡星)患者68例(注射组),其中肿瘤单发44例、多发24例;以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74例患者作为对照(灌注组),其中肿瘤单发49例、多发25例.根据随访结果对两种方法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注射组平均随访38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35个月.注射组随访期内有8例复发(11.8%),灌注组随访期内有22例复发(29.7%),两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0.013,P<0.01);注射组和灌注组中,肿瘤单发与多发之间复发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719,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后单次黏膜下注射抗肿瘤药物,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副作用少、费用低,是治疗膀胱浅表肿瘤的一种实用方法,可有效地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
异位ACTH综合征32例诊断和疗效观察
目的对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综合征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3年4月间收治的32例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和生化测定均符合库欣综合征的诊断.10例患者找到异位肿瘤,诊断明确;4例患者经体表肿物活检或岩下静脉及股静脉插管分段取血查ACTH提示为异位ACTH瘤,诊断基本明确;18例患者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异位ACTH综合征.15例(47%)患者因异位肿瘤定位不明确而行双侧或单侧肾上腺全切术,1年存活率60%; 7例(22%)患者发现可疑异位肿瘤,未行手术治疗, 1年存活率0;10例(31%)患者行根治性肿瘤切除,6例为支气管类癌,4例为胸腺类癌,1年存活率60%.结论异位ACTH综合征异位肿瘤定位极为困难,仅少数病例可以找到异位肿瘤行手术切除.多数病例无法确定异位肿瘤,双侧肾上腺全切加激素替代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
游离PSA与总PSA比值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f/t PSA)在tPSA为4~10 ng/ml时对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鉴别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方法对1998年10月至2002年10月接受诊治的180例血清tPSA为4~10 ng/ml的前列腺癌和BP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36例(20%)是前列腺癌,144例(80%)是BPH.血清中tPSA和fPSA通过酶免微粒子捕捉法测定.前列腺体积通过经腹壁超声测定.前列腺癌与BPH组间比较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前列腺体积与f/tPSA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的tPSA、f/t PSA平均值分别是6.75 ng/ml与0.17;BPH患者则是6.48 ng/ml和0.25.两组患者的tPSA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前列腺癌患者的f/t PSA值显著低于BPH患者(P<0.01).此外,两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与f/t PSA均呈显著正相关(前列腺癌组相关系数r=0.50,P<0.01;BPH组r=0.24,P<0.01).在前列腺体积小于40 cm3,两组患者的f/t PSA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当体积超过40 cm3,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f/t PSA对tPSA在4~10 ng/ml之间的前列腺癌和BPH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受前列腺体积的影响,只有在前列腺体积小于40 cm3时,f/t PSA才有鉴别诊断价值.
-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研究
目的比较两种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和阿夫唑嗪,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酚苄明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的作用.方法将5、10 μmol/L浓度的特拉唑嗪、阿夫唑嗪与酚苄明与PC-3、DU-145细胞共培养,检测上述3种药物对PC-3和DU-145细胞系细胞存活百分率、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特拉唑嗪能将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和DU-145阻滞在G1期,从而抑制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的生长及癌细胞集落形成的能力.阿夫唑嗪和酚苄明对PC-3和DU145的生长及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特拉唑嗪能通过诱导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G1期阻滞来抑制其生长,考虑此药可用于治疗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
-
影响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瘤术后血压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瘤(APA)术后血压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8例APA患者眼底视网膜血管彩色超声,尿微量蛋白、肾穿刺病理及APA腺瘤周围肾上腺组织不同病理变化与术后持续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4例单侧或双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增高的APA患者术后持续高血压14例(41.2%),24例尿微量蛋白增高者术后持续高血压16例(66.7%).行肾穿刺活检的15例患者均显示肾脏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中术后持续高血压者11例(73.3%).病理学检查显示,APA腺瘤周肾上腺萎缩者45例,其中术后持续高血压者10例(22.2%);20例APA腺瘤周肾上腺正常和增生者20例,其中术后持续高血压者8例(40%).结论肾脏病理变化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增加与APA术后血压不能恢复正常密切相关.
-
供肾血管损伤的外科处理
目的探讨供肾血管损伤的处理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供肾血管损伤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资料,选取60例同期施行肾移植非供肾血管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供肾血管损伤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供肾动脉端端吻合术、并接吻合术、交接吻合术、供(受)体髂内血管肾动脉修复术、腹壁下动脉肾动脉吻合术、供肾倒置下极肾动脉髂内动脉吻合术等.结果 28例为肾动脉损伤,4例肾静脉损伤.平均体外修复手术时间42 min,平均温缺血时间31 min.随访1~5(平均3.5)年,无患者死亡.供肾血管损伤组和对照组1年移植肾存活率、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肾功能延迟恢复及血管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96.9%,98.3%(P>0.05);12.5%,11.7%(P>0.05);21.9%,18.3% (P>0.05);3.1%,1.7% (P>0.05).结论灵活、恰当地应用不同修复方法和良好的外科操作技术对保证血管损伤供肾的质量、提高利用率有重要作用.
-
读《实用小儿外科学》有感
2003年冬,张金哲院士和潘少川、黄澄如两位教授主编的<实用小儿外科学>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承少川教授惠赠一套,并约撰书评.览读之余,受益良深.虽自知隔行如隔山而有坐井窥天之虑,仍遵嘱将领悟之处与一两点拙见落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