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用T-分期系统回顾性分析47例肝门部胆管癌
目的评价纽约Sloan-Kettering 肿瘤中心采用的肝门部胆管癌术前T-分期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2002年12月间47例符合要求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并按照T-分期系统的标准进行分期.分析不同T-分期肿瘤切除率、切缘阴性率及术后生存率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T1期20例,T2期23例,T3期4例;各分期的切除率分别为70%、48% 和0%,差异显著(P=0.013).随着分期的增高,切缘阴性率显著下降(P=0.018).T1、T2和T3期的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39% 和 0%;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5%、 9%和 0%;各分期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0).MRCP+多普勒彩超联合检查的确诊率明显高于MRCP+B超及CT或SCT+多普勒彩超(P=0.007).结论 T-分期系统有较好的术前评价作用,可用作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及预后.术前联合MRCP和多普勒彩超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范围及T-分期.
-
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尾状叶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方式及其影响.方法自1995年至2003年,对39例尾状叶原发性肝癌进行了手术切除,其中单独尾状叶切除19例,联合切除20例.并对两组病例中可能影响术后肝功能的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 39例患者均被成功切除肿瘤,1例于术后30 d因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并发胸腔积液,4例并发腹水,1例并发胆漏,其余病例均顺利恢复.术后30例获得随访,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3%、50%、39%.结论尾状叶切除是治疗原发于尾状叶肝癌的有效手段,若肿瘤原发于肝尾状叶而又无其他肝叶侵犯时,单独尾状叶切除该是外科治疗的佳选择.
-
灌注核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和外科疗效的评价
目的利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分析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以此评价外科治疗疗效. 方法 21例接受外科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行颈内动脉内膜切除者2例,行颅内外血管吻合者10例,行支架血管成形术者9例.结果 21例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及分水岭区的灌注明显延迟;术后分水岭区的灌注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21例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均明显减少,其中内膜切除与支架血管成形术的近期疗效好.结论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准确评价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外科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这种血流动力学障碍.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2例患者年龄13-53岁,平均29.1岁,其中女性11例,男性1例.肿瘤位于胰头6例,胰颈部1例,胰体尾部5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B超发现胰腺低回声实性或囊实性占位.CT检查发现胰腺低密度占位病变,增强扫描肿瘤周边出现明显不规则强化.血清肿瘤标记物均为阴性.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胰头肿物切除术及胰管空肠吻合术,1例行胰头肿物切除术,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及远端胰管空肠吻合术,5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对10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多发于青年女性,切除肿瘤后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
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因素较多,除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外,手术方法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在近期颅内动脉瘤手术中采用了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DU)进行术中监测,以期探讨术中MDU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影响和意义.
-
带蒂大网膜加聚丙烯网片修复腹壁巨大缺损
腹壁浸润性肿瘤常侵犯腹壁全层组织甚至腹腔内脏器,对其进行规范性切除后,会导致腹壁全层的巨大缺损,难以用周围组织对拢缝合.作者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代替缺损的腹膜,加聚丙烯网片修复缺损腹壁的方法,治疗12例因腹壁肿瘤切除致巨大缺损的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第七届全国普通外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的第七届全国普通外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交流会于2004年9月23日至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本次会议收到全国各地80余个单位推荐和选送的参评论文160余篇,经过会前初评,90余篇参评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了分组交流,并从中遴选出20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由黄志强院士、黎介寿院士、黄莚庭教授、杜如昱教授等数十位专家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分组交流和大会宣读的参评论文从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以及报告人的表达水平、幻灯设计、制作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认真、严格的评审.终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0篇,优秀论文二、三等奖30余篇.
-
2005年《中华外科杂志》直接订阅办法
关键词: 外科 -
三维体外血管新生模型中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变化的芯片分析
目的利用Affymetrix基因芯片分析体外血管新生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方法将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包被于微载体,进行三维培养,以构建体外血管新生模型,然后在模型不同时间点提取内皮细胞总RNA,采用Affymetrix芯片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约1500个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2倍以上,其表达呈现不同变化方式.结论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动态观察了体外血管新生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并与特定的血管新生形态学过程相联系.研究结果提供了丰富的血管新生分子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特定基因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提示了方向.
-
阻断炎症介质的信号转导对极限肝切除术后大鼠肝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炎症介质特异性阻断剂AG490对极限肝切除术后大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及肝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肝切除大鼠38只分为对照组(n=10)和AG490组(n=28),后者术中至术后36 h内每12 h腹腔内注射AG490(1 mg/kg),其间检测肝组织中磷酸化Janus激酶2(Jak2)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蛋白水平,并测定剩余肝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应用AG490后,术后8 h和12 h细胞因子信号蛋白Jak2和Stat3磷酸化显著下降并递次改变,大鼠肝脏中IL-6表达、IL-6/IL-10比值下降,而IL-10的表达增高.结论阻断Jak2与Stat3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能使剩余肝内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下降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升高,减轻极限肝切除术后大鼠体内炎症反应.
-
三氧化二砷对原发性肝癌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观察不同应用途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As2O3作用后肝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和DNA梯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变化情况.观察其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的效果.并分别通过静脉滴注和动脉持续灌注观察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不同浓度的As2O3作用于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发生作用后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有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存在G2/M期阻滞,在G1峰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梯状条带.随着As2O3作用时间的延长,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mRNA无明显变化,而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质的活性逐渐增高.不同浓度的As2O3对于裸鼠肝癌移植模型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对28例患者的静脉输注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43例动脉灌注治疗患者中,30例肿瘤体积缩小或不变,有效率为69.8%,19例甲胎蛋白下降或降至正常. 结论As2O3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其机理主要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凋亡的可能机理是通过半胱氨酸蛋白酶-3起作用,作用位点是在酶的前体水平;应用As2O3连续区域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
放射性碘标记表皮生长因子核素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碘(131I)偶联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探讨其靶向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氯胺-T法碘标EGF和人血清白蛋白;建立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人乳腺癌荷瘤裸鼠模型,36只裸鼠模型分为6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131I-EGF静脉组、131I-白蛋白组、131I组和131I-EGF瘤内注射组,每组6只.观察肿瘤生长增殖情况及放射性核素碘标EGF对正常组织脏器的放射毒副作用.结果自第1次给药后第7天至第26天各时间段,131I-EGF静脉和瘤内注射组肿瘤体积与阴性对照组、131I组及131I-白蛋白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1I-EGF静脉和瘤内注射组抑瘤率分别为82.0%和80.7%,与131I组和131I-白蛋白组比较(抑瘤率分别为7.49%、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见131I-EGF静脉和瘤内注射组肿瘤细胞发生了一系列不可逆损害变化;未发现肝、肾和骨髓非特异性放射损伤.结论经EGF转载的131I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有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的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
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技术
目的探讨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技术.方法分析473例次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经验.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2~156 min,平均42 min. 术中出血很少,无一例因术中不易控制的大量出血而中转常规开放手术.各例患者取出淋巴结4~38个,平均14个.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特殊的手术视野使手术解剖清晰.遵循恰当的手术经路、手术方式标准化会绕过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学习曲线,加快手术速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胃癌相关新基因GDDR的研究
目的明确胃癌下调全长新基因GDDR cDNA的特性、GDDR染色体DNA的结构及其基因调控区,判断其转录因子及结合部位,探讨GDDR的功能作用. 方法地高辛标记行GDDR mRNA的胃黏膜原位杂交定位,多种组织cDNA文库中扩增GDDR的表达;分析GDDR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研究GDDR基因DNA 5′侧翼区调控GDDR cDNA的启动子区和转录因子及其结合部位.观察GDDR对胃癌7901细胞系的影响.结果 GDDR位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胞内,GDDR仅在胃组织中表达;GDDR的基因组DNA总长7739 bp,启动子在转录起始位点的+96 bp,和-419 bp;GDDR与胃组织特异、胃癌相关基因CA11在染色体DNA相差仅仅21701 bp,即均位于2p1 3.3,其基因组DNA结构与cDNA结构极为相似,但其调控区序列不同,转录因子及其结合部位区别较大.编码蛋白前有一跨膜肽区结构的GDDR,与分泌蛋白CA11为同源蛋白,均为新的BRICHOS家族成员.生长曲线及MTT检测均表明,GDDR显著抑制胃癌7901细胞的生长.结论具有胃组织特异性的胃癌下调全长新基因GDDR位于正常胃黏膜细胞,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是人类除CA11外又一与胃癌相关的新基因.
-
乳糜腹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乳糜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用乳糜液常规检查、乳糜液定量分析、直接淋巴管造影、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核素淋巴显像、MRI诊断乳糜腹患者共40例,其中保守治疗组22例."截流"手术、显微淋巴回流重建手术治疗组18例.结果乳糜腹的病理生理改变和淋巴管系结构缺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均有效.随访1个月至5.5年,单纯保守治疗组:临床良好控制患者9例,好转6例,疗效差7例.手术治疗组:临床良好控制患者11例,好转4例,疗效差3例.全组共死亡7例患者.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和直接淋巴管造影后的CT影像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全面考虑目前患者疾病的情况与将来可能的淋巴系结构缺陷.胸导管左颈外静脉显微吻合术、腹腔内和腹膜后淋巴管(干)生殖静脉显微吻合术等改善淋巴、乳糜回流状态的术式值得探索.淋巴显微外科将在淋巴乳糜回流障碍疾病治疗中起积极的作用.
-
源于体外培养胰岛中表达Ngn3的细胞是胰腺内分泌前体细胞的新证据
目的评估表达Ngn3的细胞对成体胰岛维护和更新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用6~8周龄的C57BL/6小鼠分离胰岛.胆总管内插管成功后,切除胰腺组织并用浓度为2.5 mg/ml胶原蛋白酶V灌注消化.手工拣取胰岛后, 置于60 mm培养皿内,每个培养皿内含10~12个胰岛,用RPMI-1640(12.5 mmol/L HEPES, 5.2 mmol/L 葡萄糖和 2% 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用A6抗体, 胰岛素抗体,胰高血糖素抗体,Nestin抗体, Ngn3抗体和 5′-溴-2-脱氧尿嘧啶(5-bromo- 2′-deoxy-uridine,BrdU)抗体进行胰岛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在增殖的胰岛细胞中,只有不到15%的细胞表达Ngn3,其中约有30%以上的细胞同时表达A6.在培养的胰岛细胞中存在表达Ngn3的细胞,这一结果与其他在胚胎发育和成体胰岛中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培养的胰岛细胞中存在同时表达A6和Ngn3的细胞.A6被认为是可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肝脏前体细胞的标记物.胰岛内表达A6的细胞可能来源于成体胰管,并迁移至胰岛内.细胞表达A6的同时表达Ngn3,表明这些细胞在胰岛内可分化为内分泌细胞.结论培养的胰岛细胞中发现共同表达Ngn3 和A6 的细胞,表明胰岛内的4种内分泌细胞可能来源于成体胰岛中的同一内分泌细胞系.A6 和 Ngn3是对胰岛内成体干细胞研究很有帮助的标记物.这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IPC的增殖和分化,并且有可能通过胰岛内成体干细胞来治疗糖尿病.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造口及十二指肠造口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造口及十二指肠造口的技术操作及适应证.方法2001年5月-2004年4月间,共行120例经皮内镜下胃肠造口,其中75例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42例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PEJ),2例经皮内镜下十二指肠造口(PED),1例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DPEJ).操作均采用经典经腹壁拉出法技术.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共行长期肠内营养88例;胃肠减压25例;肠内营养联合胆汁回输5例;围手术期应用PEG 2例,术前行胃肠减压,术后行长期肠内营养.PEG操作时间平均(9±4) min,PEJ平均(17±6) min,DPEJ为20 min,2例PED分别为10和12 min.技术成功率98.4%(120/12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8%(1/120),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7.5%(9/120).结论经皮内镜下胃肠造口操作简便、有效,并发症少.
-
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对脓毒症患者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将5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严格控制血糖组(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 mmol/L)和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 mmol/L).在入院后的24 h、3 d、5 d和7 d、10 d、14 d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变化,并同时收集炎症反应指标,包括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以及病情严重度(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感染并发症和预后等资料,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常规治疗组,严格控制血糖组体温异常持续时间、发热时间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同时住院期间的ΔSOFA也显著降低(P<0.05).在严格控制血糖组有3例(11%)患者并发了低血糖,经过及时治疗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在感染初期单核细胞表面HLA-DR表达降低、血CRP浓度增加,随着病程的推移HLA-DR表达逐渐恢复,血CRP也逐渐降低.严格控制血糖组HLA-DR表达的恢复较常规治疗组更快,入院后3 d、5和7 d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血CRP浓度的下降也有更明显的趋势,在入院后10 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能加快感染患者恢复、增加单核细胞表面HLA-DR的表达和降低血中炎症介质(如CRP)释放,所以对于脓毒症患者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是必要的.
-
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与现状
以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外科领域重要的进步之一.近20年来,该技术在遵循传统外科原则的前提下,以其切口小、创伤轻、痛苦少、恢复快的特点而深受广大病员和临床医师的欢迎,并迅速在外科各专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然而,随着微创外科领域的拓展,常规腔镜技术自身的局限性也显露出来.经固定的通道行长器械操作将外科医生的活动度限制在5个方向:上下、左右、进出、沿器械长轴旋转和器械末端的张合,降低了外科医生手的灵巧性;观看二维图像和由助手控制摄像,使外科医生失去了视觉的深度感和对术野的直观平稳控制力,削弱了外科医生眼的功能.对外科医生来讲,手眼间协调性的降低,增加了基本手法如缝合等的操作难度[1,2].另外,触觉的减弱和手的不自主阵颤也增加了腔镜手术的困难.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解决,将可能延缓或阻碍微创外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以突破这种局限为动机而发展起来的手术机器人系统,预示着微创外科新的时代的来临.
-
学术研究需要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按语针对目前在学术领域里存在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风气,作者在参阅了近年对科研作风不够严谨求实的多篇评论性文章后,结合自己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情况,撰写了这篇总结性文稿.作者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者,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性,指出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完全同意这篇文稿的内容.
-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祝愿青年外科医师加速成长
在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普通外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交流会上,经过资深评委们的公平、公正、严格地评审,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0篇,二、三等奖30余篇,表明又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外科医师崭露头角,脱颖而出.以往成功地举办六届中青年医师优秀论文评比的经验证明,这种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对青年外科医师的成长起到促进和导向的积极作用,不少获奖者在此后不断有论文发表于学术刊物,有的获奖者还成为本单位或一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有一些情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