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隆凸与右上肺叶袖式切除后隆凸上移气管成形治疗中心型肺癌二例
例1男性,52岁.因咳嗽,少痰,偶有痰中带血1个月,在当地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肺门上方肿块影,为进一步检查治疗于2005年3月1日住院.发病后体重无明显变化.吸烟史20年,1包/日.查体:体温36.9℃,血压113/49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情况可,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肝脾未触及.胸部X线照片示右肺门上方、气管下端右侧一肿块影.胸部CT增强扫描,肿瘤自气管支气管角至右上叶,5 cm×4 cm×4 cm大,上腔静脉下端被肿瘤包绕、狭窄,长约3.5 cm(图1,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主支气管与气管交角处结节状隆起、充血,向下延伸至右上叶支气管,为菜花状肿物,中间支气管正常.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活检)为鳞癌.于2005年3月10日全身麻醉(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上叶根部,侵犯气管支气管角及上腔静脉下端、奇静脉弓.切除肿瘤.常规处理右上叶肺血管后,支气管下断端距上叶和中间支气管分嵴0.5 cm处切断;上切缘是隆凸切除后的左主支气管开口和切除了气管下段右侧壁3 cm×2 cm后的气管断端;在左主支气管口上方气管壁缝合3针,气管壁缺损处保留至大于中间支气管的断端口径,将中间支气管与气管口吻合(图3,4).吻合满意,膨肺证实无漏气.
-
纵隔巨大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男性,84岁.因4个月前感到胸闷不适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肺阴影,经CT检查发现后下纵隔巨大占位性病变,近2周以来病情明显加重,于2005年2月入院.患者曾在外院就诊,但因年龄较大,心脏后的阴影巨大不能手术.近2周以来,全身浮肿,体重增加5kg,行走活动后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加重,常可听见哮鸣音.入院后检查:体温36.7℃,脉搏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70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自主活动,面部水肿,颈静脉无充盈,胸廓对称,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左侧肺呼吸音降低,未闻及干湿罗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0×109/L,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无异常.X线胸部后前位片:左肺下野密度增高,心影扩大.复查CT:后下纵隔肿瘤较4个月前明显增大,两侧胸腔少量积液,心包积液.脊柱前、心脏后有一巨大的低密度软组织影,有包膜,边界清楚,大约23 cm×14 cm×10 cm,CT值11HU,纵隔内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图1).经术前强心、利尿治疗后,水肿逐步消退.术前诊断:纵隔肿瘤.于2005年3月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
巨大食管息肉一例
患者男性,5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半,平卧后气喘半年,呕血1 d,于2004年10月入院.查体:消瘦,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上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食管黏膜下层巨大新生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道扩张,考虑为黏膜下病变(平滑肌瘤)?食道内容物?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食管显著增粗,迟缓,黏膜下壁内巨大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食管黏膜下占位性病变,拟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沿右第6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见胸段食管扩张,管壁增粗、饱满.纵行切开食管壁,见食管腔内一约18 cm×7 cm×7 cm息肉(图1)自食管腔内膨出,粗条索形,质软,壁光滑,可触及蒂部位于胸廓入口处,以腔内切割缝合器(型号ETS-45,美国强生公司生产)从蒂部切除息肉.术后行胃肠减压,禁食水,抗炎营养支持治疗,10 d后患者恢复良好,吞咽困难完全缓解出院.病理诊断:(食管)炎性息肉伴糜烂,主要为纤维脂肪组织并伴有黏液变(图2).
-
支气管异物37例临床分析
支气管异物是常见的危急重症.大多数患者早就诊于五官科,通过硬质气管镜或纤维支气管镜钳夹摘取异物.1972年1月-2005年9月我科共收治37例此类患者均系五官科取异物失败而采用手术治疗者,现总结如下.
-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
迄今为止,外科治疗仍然是食管癌治疗的标准方法,被认为是惟一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命,其中少数患者可以得到治愈的方法[1].放射治疗(放疗)与化学治疗(化疗)相结合被认为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方法,但是临床实践证明术后化疗与单纯手术相比不能明显提高远期生存率[2].在2002年英国胃肠学会制定的"食管癌与胃癌治疗指引"中明确指出,除非为了临床研究,否则食管癌术后不宜行化疗[3].为了探索新的综合治疗方法,将化疗和放疗放在食管癌切除手术之前进行,即由辅助治疗变为新辅助治疗,以期提高食管癌的治疗效果.
-
胸段食管癌三野淋巴清扫的现状
食管癌的淋巴清扫范围多年来缺乏规范性意见.1994年第五届国际食管疾病会议始对其统一命名并做相关规定[1].据其清扫范围逐步扩大分4类:标准淋巴清扫(标准清扫),扩大淋巴清扫(扩大清扫),全淋巴清扫(全清扫),三野淋巴清扫(三野清扫).标准清扫即下纵隔、上腹部淋巴清扫,扩大清扫在前者基础上增加右上纵隔淋巴清扫,全清扫在扩大清扫基础上增加左上纵隔淋巴清扫,三野清扫在全清扫基础上增加双侧颈部淋巴清扫.为获更好的外科疗效及术后准确分期,三野清扫已在日本等国的大型医疗机构提倡实施.
-
人工换气支持技术在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换气支持即人工肺滞后于人工心和心室支持装置的发展,不是没意识到这种需求,而是因为直到近几年我们才较为全面地了解制造人工肺所面临的工程问题和其独特的材料要求[1].近年来,借助材料、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以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及其衍生技术为代表的换气支持技术迅猛发展,其完善必将推动呼吸支持技术整体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换气支持技术理论上应包括体外心肺旁路(CPB),本文中特指ECMO及其衍生技术.
-
术中磁共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及进展
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iMRI)在硬件、软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iMRI的临床应用、意义及进展作一综述.
-
超声监测在复杂性肾结石手术中的应用
泌尿系结石是常见疾病之一,鹿角状及多发肾结石的手术治疗比较困难.术中超声是指在手术中使用专用的术中探头帮助实施各种手术步骤的方法,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对23例鹿角状肾结石及多发结石患者采用术中超声辅助取石术,效果满意.
-
二十一世纪的冠心病外科
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的Mason Sones发明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后,冠心病的再血管化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治疗方式[1].在此之前,尽管有许多冠状动脉外科治疗方式,如动脉内膜剥脱术、大隐静脉旁路的应用以及乳内动脉的应用,但真正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在全世界广泛被接受的是Cleveland Clinic的Rene Favaloro的技术[2,3].1967年他开始采用大隐静脉作材料行冠状动脉间的旁路术,不久改为沿用至今的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术.上世纪的后30年里,CABG手术发展成了所有外科大手术中常见、记录完整、有效的手术.
-
肾癌伴静脉癌栓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肾癌伴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方法自1994年8月至2004年7月共33例患者行肾癌根治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其中男性26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60岁(20~82岁).肾静脉癌栓15例,下腔静脉癌栓Ⅰ级(肝下水平)9例、Ⅱ级(肝后水平)5例、Ⅲ级(肝上水平)1例、Ⅳ级(右心房水平)3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9例患者得到随访,14例死亡,平均生存(16.4±2.9)个月(1~42个月),15例存活,平均随访(17.3±4.6)个月(3~67个月).1例患者术后第2天死亡,3例失访.5年生存率为16%.肾静脉癌栓患者平均生存(49.9±9.8)个月,明显高于Ⅰ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16.7±1.9)个月(P<0.05).结论肾癌根治性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是治疗肾癌伴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肾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好于腔静脉癌栓患者.
-
肾癌合并膈下型下腔静脉癌栓的外科处理
我院自1994年7月至2002年8月共手术治疗肾癌合并膈下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11例,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和肾癌根治术,现报告如下.
-
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19例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其中胰肾联合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12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1例,术后随访10个月~3年8个月,分析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的原发疾病种类,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和器官联合移植的免疫学特点.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8例获随访,16例至今存活,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后1年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年1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肝肾联合移植和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各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发生他克莫司中毒.18例患者中存活3年以上者4例,2年以上者7例,1年以上者6例,10个月以上者1例.结论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是治疗腹部两个器官衰竭的有效办法,影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受者,优质的供体器官,避免外科并发症,术前心肌梗死病史,免疫抑制方案和术后远期病毒感染等.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有不同于单器官移植的免疫学特点.
-
8 cm以上复杂性尿道狭窄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长段尿道狭窄手术方法的选择与疗效.方法对76例尿道狭窄8 cm以上的患者采用不同尿道成形术式治疗,其中不同黏膜重建尿道42例(结肠黏膜26例,膀胱黏膜6例,口腔黏膜10例);带蒂皮瓣一期尿道成形20例;尿道狭窄段切开、二期尿道成形(Johanson术)12例;阴茎段尿道与前列腺部尿道吻合、三期尿道成形术2例.结果术后初期(6个月内)排尿通畅67例(88%),有并发症者10例.术后1年以上70例,其中获得随访51例,排尿通畅44例,有并发症者8例,其中采用带蒂皮瓣者发生尿道狭窄2例(18%,2/11);Johanson术者发生阴茎弯曲2例(2/5),其中1例成形段尿道内毛发生成和结石形成;采用口腔黏膜者发生尿道狭窄1例(1/7),膀胱黏膜者发生尿道狭窄1例(1/3),结肠黏膜者发生后尿道狭窄2例(9%,2/23).结论口腔与结肠黏膜尿道成形对长段尿道狭窄是较理想的术式;结肠黏膜较适合在常规手术治疗失败后或复杂性尿道狭窄10 cm以上的治疗.
-
肾脏枪弹伤13例临床分析
肾脏枪伤国内少见,2002年11月-2004年12月间作者援外期间收治肾脏枪伤患者13例,现就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
尿核基质蛋白22浓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分期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对1999年6月至2005年3月间就诊的642例膀胱癌患者行尿液NMP22检测,检测后1周~1个月内行膀胱镜和病理学检查,按病理分级分为3组,G1组为69例(男58例、女11例),G2组为375例(男255例、女120例),G3组为198例(男143例、女55例),比较中位数NMP22浓度.同时,对其中239例患者按病理分期分为3组,PT1组为121例(男76例、女45例),PT2组为65例(男37例、女28例),PT3组为53例(男36例、女17例),比较中位数NMP22浓度.结果G1、G2和G3组之间中位数NMP2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47,P<0.001);PT1、PT2和PT3组之间中位数NMP2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9,P<0.001).结论尿NMP22浓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分期有相关关系.
-
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16例分析
耻骨后无张力性阴道吊带悬吊术(TVT)是目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主要方法之一,而近研制的耻骨前无张力阴道吊带术-闭孔系统(TVT-O系统)因具有手术操作简捷、创伤小、并发症更少、效果好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欢迎[1].本研究从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采用TVT-O方法治疗16例SUI,现报告如下.
-
显微手术治疗脑干肿瘤15例临床分析
脑干肿瘤约占原发脑瘤的1.4%~2.4%,可位于中脑、桥脑、延髓,甚至侵犯全部脑干,手术风险很大.由于影像学和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和监护仪器设备的改进和应用,使脑干肿瘤的手术治疗有了明显的进步,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脑干肿瘤患者1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与预后临床分析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过去只能依靠尸检诊断,长期被认为是一种死亡率高的重型颅脑损伤,但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有一些患者伤情较轻,预后较好,现报告如下.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诊治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01年11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DNT患者18例.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治疗及病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为无占位效应的病变;病理上特异性胶质神经元和多发结节为其特点;外科手术治疗,癫痫控制良好.结论DNT为良性病变,需外科治疗,手术时全切除肿瘤及术中采用皮层脑电图监护可提高手术疗效.
-
CT精确定位微创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27例临床分析
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脑内小病灶的发现率明显提高,常规开颅手术往往由于定位不准确,创伤大,并发症多,容易引起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5年4月采用CT简易定位法对脑浅表尤其重要功能区病灶进行术前准确定位和设计手术切口,配合环钻开颅,完成此类相关微创手术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第三脑室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第三脑室肿瘤是颅内较常见肿瘤之一,由于第三脑室周围均为重要结构,且肿瘤位置深在,术中暴露不充分.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且严重.因此,第三脑室肿瘤切除一直是神经外科难点手术之一.以往我们多采用单纯分流术暂时缓解症状.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第三脑室肿瘤14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0%[1-3],多数发生于幕上,约占75%,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20%[2].目前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由于部位深在,位于生命中枢,其周围有重要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手术风险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我科自2002年至2004年共手术治疗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非外伤性硬脊膜外血肿12例临床分析
硬脊膜外血肿发病率低,但常起病急,病情重,在短时间内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自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我院共治疗12例非外伤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腺病毒介导的鸟氨酸脱羧酶反义RNA对肺癌A-549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鸟氨酸脱羧酶(ODC)是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和限速酶.许多肿瘤促进剂、诱导剂在诱发组织癌变的过程中,伴有ODC活性的异常升高,在一些癌基因转化的细胞系及几乎所有的动物肿瘤中,也有ODC基因表达的异常[1].ODC作为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限速酶,也是活性低的酶,可催化L-鸟氨酸生成腐胺.有报道,ODC的含量在许多肿瘤中增高,并与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关系[2].
-
冠状动脉畸形对复杂先心病右室流出道重建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畸形对复杂先心病右室流出道(RVOT)重建的影响.方法自1989年4月至2004年5月治疗18例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法洛四联症(14例)和右室双出口(4例)患者.右冠状动脉开口缺如7例,左冠状动脉开口缺如4例,左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6例,左右冠状动脉交通支形成蔓状血管丛1例.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行姑息手术,17例行根治术,RVOT重建的方法:游离畸形冠状动脉从其下方做切口,RVOT心包补片扩大术4例;3例在异常交通支下方平行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VSD),交通支上方纵切口加宽RVOT和肺动脉瓣环;4例行右心房切口修补VSD,RVOT小切口和肺动脉切口心包补片扩大术;3例肺动脉主干与RVOT直接吻合;3例同种带瓣主动脉重建RVOT.结果术后早期死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和呼吸道并发症,姑息手术1例,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68.0%升至82.0%.16例随访10个月~8年,1例术后1年不明原因猝死;超声心动图示轻度残余漏3例,残余梗阻3例.结论复杂先天性心病并冠状动脉畸形RVOT重建时,应根据冠状动脉畸形特点选择手术方式.
-
人工心脏瓣膜瓣周漏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5年6月诊治的34例瓣周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瓣位6例,二尖瓣位28例.9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5例因明显贫血和(或)心功能衰竭(心衰)及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直接修补瓣周漏漏口14例,另10例重新换瓣.结果保守治疗者中,2例在住院期死亡,死因分别为感染性休克、心衰;7例患者随访6~72个月,2例因心衰而死亡,余5例生活良好,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漏口无明显变化,心脏各房室无增大,心功能Ⅱ级.手术治疗者中,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3例(12%);生存的21例患者术后随访4~132个月,1例二尖瓣和1例主动脉瓣瓣周漏修补术后瓣周漏复发,21例均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Ⅱ级.结论对瓣周漏引起症状不严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心功能良好的患者,可行内科保守治疗,定期随访.对有明显贫血和(或)心功能减退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
甲壳素长纤维增强聚己内酯的制备及重建犬胸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可降解性甲壳素长纤维增强聚己内酯(PCL)人工肋条用于犬胸壁缺损重建的作用.方法采用熔融共混、模压法制备甲壳素长纤维增强PCL人工肋条.建立10只10 cm×8 cm的胸壁缺损犬动物模型,对其中8只犬采用甲壳素长纤维增强PCL人工肋条(实验组)、2只犬采用Marlex网(对照组)进行缺损修复,观察人工胸壁的植入状况及胸壁组织的再生过程,术后1,4和6个月时进行X线摄片、CT扫描检查.结果所有犬无手术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实验组2只出现轻度的反常呼吸,2周后反常呼吸消失;无胸壁塌陷、感染,无严重并发症.肋骨断端接触处新生骨增生明显,与人工肋条紧密接触,界面良好,固定牢靠.对照组术后有明显的胸壁塌陷和反常呼吸,网材有皱折发生.结论可降解性甲壳素长纤维增强PCL人工肋条能够对胸壁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
-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在贲门胃底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在贲门胃底恶性肿瘤患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4月-2005年4月间对57例贲门胃底恶性肿瘤患者行全身FDG-PET检查,其中29例在PET检查前未经任何治疗,另外28例为综合治疗后复查.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分析判读PET结果,与病理及随访结果对照.结果29例FDG-PET检查前未经任何治疗的患者中,25例T2~T4期原发肿瘤显影,4例T1期原发肿瘤未显影,FDG-PET定性诊断灵敏度86%(25/29);其中24例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切除胸、腹腔直径>1.0 cm的淋巴结40处,FDG-PET正确定性诊断28处为恶性及12处为良性淋巴结;5例患者FDG-PET发现有远隔脏器转移未行根治性手术.28例综合治疗后复查FDG-PET的患者中,FDG-PET发现22例存在复发或转移.结论FDG-PET检查对于贲门胃底恶性肿瘤的定性、TNM分期及判断治疗效果有帮助,但必须结合其他检查才能发挥优势.
-
2005年第十二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大会会议纪要
2005年第十二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大会于2005年11月18-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出席会议者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郭应禄院士,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赵书贵,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那彦群教授,副主任委员孙则禹、叶章群、孙颖浩教授,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昭典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卫生厅李兰娟厅长.大会共收到论文3800余篇,参会代表2000余名,为历届多.大会分为专题报告、大会交流、分会交流三部分.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XXⅢ--心胸大血管外科感染的防治
一、概述1.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必要性:大量研究显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外科手术后感染并发症.心胸大血管外科手术常有以下特点:患者年龄或是较大或是婴幼儿;手术创伤大、时间长;胸腔内手术对呼吸循环生理干扰较大;低温体外循环影响全身重要脏器和免疫系统功能;各种侵入性插管多;常使用心血管内植入物(人造瓣膜、人造血管等);涉及肺部、食管及心内膜炎等手术不属清洁手术.因此心胸大血管术后感染的危险性大,一旦发生将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心胸大血管术后纵隔感染、脓胸、心内膜炎等病死率仍然较高.因此,心胸大血管外科手术均需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气管内插管、动脉插管、经皮中心静脉插管或临时起搏器的连线,通常不用预防性抗生素.
-
浅谈肺切除实用手术技术
普通胸部外科(general thoracic surgery)主要处理三大类疾病,即肺、食管及纵隔疾病.食管疾病属于消化道外科,普通外科医生只要熟悉开胸和食管解剖,完成食管手术困难并不很大.虽然纵隔解剖复杂,心脏大血管及食管气管等均在纵隔里,但良性或体积较小的肿瘤多不侵及这些重要结构,手术不困难.但是肺解剖特殊,肺门及肺裂中的动静脉血管和气管食管紧密相贴,与心脏大血管相连,三维立体关系需要多年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手术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解剖清楚,不出意外.国内有不少医院做复杂肺切除手术仍有困难,主要原因是肺的实用解剖和手术技巧仍不熟练.这里简单介绍一些作者的经验,希望有助于胸外科医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