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508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宝善;徐琳;燕锦;刘超;郑阳春

    目的 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的方法 及术后效果.方法 将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508例能实施保存肛门功能治疗的腹膜返折附近及其以下进展期直肠癌分为两组,其中365例行超低位前切除的器械吻合术;143例行全直肠切除的结肠-肛管吻合术.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 超低位前切除组只在腹腔内操作,但撕裂远侧闭合端3例(0.9%),未完成闭合2例(0.6%),吻合器切下组织未形成2个圆圈18例(5.6%).全直肠切除组除在腹腔内分离外,还需在肛门外进行吻合.术后排便功能(排便次数、内衣污染、便意急迫)超低位前切除组明显优于全直肠切除组(P<0.01);排便困难(残便感、排便时间延长、常用泻剂)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12例(3.5%)和全直肠切除组8例(5.6%)发生吻合口瘘(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77例(22.5%)和全直肠切除组40例(27.9%)发生吻合口狭窄(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局部复发率为11.8%,全直肠切除组为10.1%(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5年生存率为68.8%,全直肠切除组为66.8%(P>0.05).结论 两组距肿瘤下缘的切断距离不同,虽然局部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别,但排便功能与排便困难超低位前切除组则明显优于全直肠切除组.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邱旭升;邓亮生;杨晓恩;郑振耀;邱勇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GH)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包括265例AIS患者及193名正常对照.在AIS患者组,记录其大Cobb角.采用PCR-RFLP的方法 对GH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位点rs2854184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AIS患者组,GH基因rs2854184多态性位点的3个基因型AA、AT、TT分别占38.3%,50.3%,11.4%,正常对照组分别占39.6%,50.2%,10.10k,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在MS患者组rs2854184多态性位点的2个等位基因A、T分别占63.5%,36.5%,正常对照组分别占64.7%,35.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在AIS组内,多态性位点rs2854184不同基因型所对应大Cobb角分别是从33.8°±10.0°,AT 36.4°±15.0°,TT34.5°±9.1°,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H基因rs2854184位点多态性与AIS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关系.

  • 携带eNOS基因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在犬的体内研究

    作者:薛冠华;张纪蔚;张皓;张柏根

    目的 观察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的内皮细胞(EC)种植小口径人工血管在实验犬体内的通畅效果.方法 采用"高压灌注两步法"将转染eNOS基因的EC种植于3 mm人工血管;并植入实验犬股动脉,分1、4、12、24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植入后情况.结果 转染eNOS基因的EC种植3 mm人工血管,贴附率在90%以上;10 d左右延伸为一层完整连续的内膜.植入犬体内后1周,单纯人工血管组1/3(3/9)血管阻塞;术后4周,单纯人工血管组全部阻塞(9/9),未转染组近半数阻塞(5/10、4/9);术后12周,单纯人工血管组全部阻塞,未转染组几乎全部阻塞(9/9、9/10);术后24周,未转染组全部阻塞,eNOS转染组8/10通畅.电镜检查表明,eNOS转染组人工血管腔面EC排列紧密,形成一层连续完整的内膜,仅见少许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沉积.结论 转染eNOS基因的EC种植小口径人工血管效果满意,植入实验犬体内后通畅效果良好.

  • 腱索折叠与人工腱索矫治二尖瓣前瓣脱垂的比较分析

    作者:甘辉立;张健群;王胜洵;周其文;孔晴宇;郑斯宏;伯平;黄国辉;陈伟

    目的 评价腱索折叠和人工腱索两种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瓣脱垂(ALP)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3月至2008年3月接受上述两种成形术治疗的50例AL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6±11.3)岁.其中腱索折叠组23例,人工腱索组27例.结果 围手术期腱索折叠组病死率13.0%(3/23),高于人工腱索组的3.7%(1/27)(P=0.199).随访时间为1个月~18年,总随访时间为278人年.两组晚期死亡各3例,5~8年生存率腱索折叠组为70.0%±18.2%,人工腱索组为86.8%±9.2%(χ2=8.17,P=0.046).再次手术腱索折叠组4例,人工腱索组1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26±17)个月;5年免除再次手术率分别为83.3%±15.2%和100%(χ2=12.06,P=0.00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腱索折叠术是ALP成形术晚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人工腱索成形术矫治ALP在远期生存上要优于腱索折叠术.

  • 合并病理骨折骨肉瘤的治疗

    作者:牛晓辉;丁易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合并病理骨折骨肉瘤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2年至2001年原发肢体骨肉瘤患者中发生病理骨折且未经外院治疗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8~36岁,平均18岁.病变主要位于肱骨及股骨,其中肱骨近端10例,股骨远端6例,股骨干4例,股骨近端及腓骨近端各1例.施行保肢治疗12例(保肢组),其中人工假体置换4例,异体半关节置换2例,骨水泥临时假体4例,单纯局部切除1例,旋转成形术1例;施行截肢治疗10例(截肢组).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术后随访8~146个月,平均54.7个月.对于存活病例,短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 本组病例保肢率为54.5%,截肢率为45.5%.较非病理骨折患者保肢率(71.9%)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9例患者发生肺转移,死亡时间术后8~26个月.5年生存率为53.4%.对于保肢组和截肢组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6.7%和10.0%;肺转移率分别为25%和60%.结论 正确选择保肢手术可以使患者在不增加局部复发风险的基础上得以保留肢体,并获得与无病理骨折骨肉瘤患者一致的生存率.

    关键词: 骨肉瘤 骨折 治疗
  • 定制型人工肘关节重建肘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作者:郭卫;唐顺;杨荣利;姬涛

    目的 探讨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术后行全肘关节成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19例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肿瘤切除后全肘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转移癌6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2例,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的硬纤维瘤1例;年龄15~71岁,平均43岁;肱骨远端9例,尺骨近端5例,肱骨远端及尺骨近端均受累5例.结果 除1例失随访外,18例患者均至少随访1年或随访至死亡,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根据Mayo评分标准,平均疼痛评分从3.6降至2.0.肘关节的平均屈伸范围由29°改善为73°(范围:55°~105°).14例患者手术效果优良(14/18,77.8%),4例患者手术效果可以接受(4/18,22.2%).尚无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及伤口并发症.在随访期间,2例肺癌、1例直肠癌及1例卵巢癌骨转移患者均分别死于术后2年内.2例尤文肉瘤、1例MFH及1例骨肉瘤出现肺转移(4/18,22.2%),肿瘤局部复发2例(11.1%).3例患者术后随访中出现并发症(3/18,16.7%),1例患者术后5年出现肱骨假体柄穿出骨皮质,1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尺骨假体柄穿出骨皮质,2例均经设计较长假体柄行假体翻修术.1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肱骨假体柄松动,行假体翻修术后功能良好.结论 肿瘤切除后实施全肘关节成形术能够显著减轻疼痛,改善功能.转移瘤的患者,特别是其他方法 均不能缓解症状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术方法.

  • 改性聚乙二醇水凝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欧阳辉;张近宝;刘洋;李强;彭阳红;康晓军;王映梅;魏旭峰;易定华;刘维永

    目的 探索改性聚乙二醇(PEG)水凝胶在改善种子细胞和去细胞生物材料支架的复合中的效果.方法 猪主动脉瓣进行去细胞处理后分两组(n=8),A组:山羊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包裹于改性PEG水凝胶中贴附于去细胞猪主动脉瓣;B组:单纯种植BMSCs于去细胞猪主动脉瓣;并随机取两组中的8只山羊自身主动脉瓣为对照组(C组).A、B组静态培养7 d后,植入细胞供体羊的腹主动脉内;16周后取材进行形态学、组织学、B超、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在张力强度[(12.9±1.3)MPa对(8.8±0.4)MPa]、内皮细胞覆盖率(84.6%对14.8%)、附壁血栓形成率(0/8对8/8)等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生物力学强度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于体内微环境下向内皮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结论 利用改性PEG水凝胶复合去细胞生物支架材料以及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具有可行性.它可进一步改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之间的复合关系,并保护种子细胞在动脉流环境下的生长和分化.

  • 指骨骨龄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生长潜能评估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邱勇;王守丰;朱泽章;朱锋;马兆龙;夏才伟

    目的 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指骨骨龄(DSA)对生长潜能评估的可靠性.方法 于28例IS患者前路手术时采集其椎体上、下生长板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组织学分级(HG).患者左手中指正位x线片确定DSA分期.对患者HG、DSA分期、月经状态和社会学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8例IS患者DSA分期与椎体生长板HG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541,P=0.003).在DSA Ⅱ期和DSA Ⅲ期患者之间,生长潜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7例DSAⅢ期患者椎体生长板组织学有Ⅱ度生长活性.DSAⅢ期患者椎体生长板HG与月经状态(初潮至手术的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591,P=0.006).结论 DSA分期可能为临床评估IS患者脊柱生长潜能的方便易行指标,但必须结合患者的月经状态和社会学龄才能正确评估IS患者的脊柱生长潜能.

  • 外科治疗非创伤急性下肢缺血154例

    作者:廖传军;杨宝钟;张望德;王克勤;邢彤;苑超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急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对比急性动脉栓塞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154例急性下肢缺血病例,所有病例均行股动脉或胭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单纯取栓128例,Fogarty导管取栓+内膜剥脱术8例,Fogarty导管取栓+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13例,Fogarty导管取栓+一期截肢术5例.按照病因将病例分为急性动脉栓塞组(99例)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55例),对比两组发病率、截肢率、病死率及截肢高危因素.结果 急性动脉栓塞组男性发病率(39.4%)低于女性(60.6%)(P<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男性发病率(72.7%)高于女性(27.3%)(P<0.05).所有患者的截肢率为9.7%,院内病死率为11.7%.急性动脉栓塞组截肢率(5.1%)低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18.2%)(P<0.05),急性动脉栓塞组院内病死率(11.1%)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12.7%)相当(P>0.05).两组病例截肢的共同高危因素是肢体缺血时间,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截肢风险还与吸烟和糖尿病有关.结论 急性动脉栓塞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急性动脉栓塞截肢率低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比急性动脉栓塞具有更高截肢风险.

  •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腹膜后肿瘤一例

    作者:施长鹰;陈炜;吴志勇

    患者男性,51岁,因呕血伴腹胀就诊.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史20年,肝硬化史10年.1个月前呕血1次,量约100 ml,无黑便,后出现腹胀,无头晕、眼花、乏力等症状,不能自行缓解,逐渐加重.

  • 髓肌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高超;黄峰平;庄冬晓

    患者男性,21岁.因"头晕伴呕吐1个月余"于2007年11月收入院.术前检查: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无明显面瘫.双眼球同向凝视时见细小水平眼震.四肢肌力Ⅴ级,共济运动差,直线行走欠平衡.Romberg征阳性.头部CT、MRI见四脑室肿瘤.CT上均匀高信号,边界欠清楚.MRI的TIWI序列等低信号,T2WI序列偏高信号,有明显、较均一强化(图1,2).后正中入路,术中见肿瘤灰红色,质地中等,血供丰富,与脑干面边界欠清,后肿瘤镜下次全切除.

  • 多分支人工血管主动脉重建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一例

    作者:杨守国;王春生;陈昊;赖颢;朱仕杰

    患者男性,37岁,主因"Bentall术后6年,突发腹痛1周"于2007年10月29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马方综合征、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Bentall术,入院前1周于活动后出现剧烈中腹部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

  •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雷;张志新;路来金;刘志刚;李晓涛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指臂丛神经根近端的背、腹根连同背根神经节自脊髓抽出,使周围神经和脊髓失去联系,从而导致其所支配的上肢功能严重障碍.现主要采用神经移位的方法予以治疗,但由于供体神经及其所能够提供的动力神经纤维数量有限,限制了其临床疗效.同时,该术式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供体神经功能障碍,且脊髓与周围神经连续性的长期中断必然导致相应节段脊髓内神经元的凋亡以及局部神经回路的破坏,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减少副损伤,需要探求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微粒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观察

    作者:杜伟力;张国安;温春泉;宁方刚

    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的关键在于创面的修复,而大难题是自体皮源不足.198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张明良等[1-2]发明白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获得成功,解决了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然而异体皮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并且具有传播病毒的危险,因此影响此项技术广泛应用.张明良等[1]在应用异体皮的时候也探索了自体微粒皮加异种皮(猪皮)复合移植覆盖创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弓根解剖变化与椎弓根螺钉置入安全性观察

    作者:卢旭华;陈德玉;袁文;陈宇;杨海松;黄平

    退变性腰椎侧凸常表现多节段严重的椎管狭窄及椎体间不稳,有时伴有椎间盘突出,且既有常见的矢状面腰椎滑脱,又有冠状面上的腰椎侧方滑脱和旋转性半脱位,治疗方面较单一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复杂.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耐受手术创伤能力差,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大量血管通道的存在使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正常骨质者;较差的骨质也会影响固定效果;且患者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形态常有改变,其椎弓根往往严重扭曲、变细和变形.所以对此类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准确、快速固定难度较大,有较高的神经、脊髓和血管等损伤的风险性.自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我们应用腰椎后路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现总结如下.

  • 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董功航;丁卫星;邓艳红;黄艳;汪建平;兰平

    直肠癌局部复发后治疗难度大、生活质量低,故控制直肠癌局部复发、提高手术保肛率和术后生活质量,是直肠癌治疗的主要目的.

  • 骶髓上损伤后逼尿肌自身兴奋性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邱功阔;关晓峰;张治国;宋波;金锡御

    骶髓上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SSCI)常伴发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flexia,DH),这与原发脊髓损伤有关.但与此同时,逼尿肌自身兴奋性发生何种继发性改变,这种改变与DH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目前尚缺乏研究[1].本实验建立骶髓上损伤后DH动物模型,进行在体和离体膀胱充盈性测压及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实验,观察SSCI后逼尿肌兴奋收缩功能变化,探讨DH的发生机制,现报告如下.

  • 改良右腋动脉插管脑灌注在弓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经验

    作者:王春生;李化;洪涛;丁文军;陈昊;赵强;陈安清

    顺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Standford A主动脉夹层手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采用的方式是从右锁骨下作切口,分离右锁骨下动脉(有学者称为右腋动脉)进行插管,由于位置深,暴露不易,常需吻合一段人造血管再灌注,增加了操作的难度.我们采用经右腋下小切口穿刺插管进行灌注,方法简便,暴露好,节省了一部分手术时间.2002年11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取右腋下小切口腋动脉插管对104例5tandford A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主动脉弓部手术,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 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的内镜治疗

    作者:黄飞舟;刘浔阳

    上消化道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其出血常见的原因是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破裂.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处理已经从手术室转移到了内镜室,使这些患者受益于内镜治疗的微创优势.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的病死率已由数十年前的40%~60%下降至现在的20%左右[1-3],其一线治疗包括液体复苏、预防性给予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的联合使用,以及内镜治疗[2].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启示

    作者:张同琳

    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移植术后不仅能拥有正常的肝功能,而且可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事实使人们相信,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好的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已存在的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在肝移植术后发生了何种变化,这些变化孰先孰后,相互关系如何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了解这些变化对进一步认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学,制定正确的治疗方针,以及判断肝移植术后血管病变都是有益的.本文就此问题将有关文献加以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启示.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李宏为;周光文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多种手术方式试图从不同途径解决该综合征中致命的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问题.100多年来,多种分流及断流手术的疗效始终不令人十分满意.直至1963年,Starzl开展了全球首例肝移植手术,给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带来了希望.

  •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门体静脉分流术的术式选择

    作者:吴志勇;罗蒙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术式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受到术者的高度重视.由于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肝脏的代偿能力、全身和内脏的血流动力学等不尽相同,故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并结合术者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术武是提高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效果的关键.

  •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光文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又名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约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5%,亦是惟一能治愈的门静脉高压症,同时也是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胰腺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有关该病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加,临床实践中发现的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病例亦不乏少数,但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常造成误诊或漏诊.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道疾病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

    作者:冯贤松

    手术治疗单纯的门静脉高压症具有相对较高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合并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胆道手术对普外科医生来说是更大的挑战.由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在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处理上都给外科医生提出了很多难题,一是如何根据肝功能的代偿能力来选择适合于患者实际情况的手术治疗方式;另一个是如何努力纠正患者现已存在的不利因素.

  • 肝硬化大鼠Akt基因肝内转移对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黄飞舟;邓刚;刘浔阳

    肝内血流阻力增加是门静脉高压症发病的始动原因,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肝硬化时肝内血管阻力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肝内血管的张力增加,这一因素受体内血管活性物质的调控.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肝硬化时肝窦内皮细胞受损,eNOS活性明显受抑,肝内NO生成减少是导致肝内血管阻力增加的重要原因,也与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近研究显示,Akt是eNOS的主要激活剂之一,但它在肝硬化肝内阻力增加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 食管下段、脾脏中VEGF、bFGF的高表达与门静脉高压症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源;陈之白;林进令;李佳荃;陈俊强

    门静脉高压症(PHT)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引起PHT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动物实验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PHT高动力循环的形成和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起重要作用.但以往实验多以VEGF检测为主,二者在人类PHT食管下段的联合检测鲜有报道.因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30例PHT患者的食管下段和脾脏中VEGF、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 门静脉高压症原位肝移植前后内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水明;周光文;申川;严佶祺;万亮;李勤裕;杨卫平;沈柏用;陈皓;彭承宏;李宏为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原位肝移植前后内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对脾功能亢进、侧支循环、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2年6月至200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共完成173例原位肝移植术.选取其中3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3、5、7 d、1个月、6个月、1、2、3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患者门静脉血流平均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阻力指数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脾脏大小变化,并与8例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及20名健康人进行对照,同时观察其对肝功能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影响.结果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从术前(13.7±4.2)cm/s升至(58.4±25.2)cm/s,门静脉血流量从(958±445)ml/min升至(3024±1207)ml/min,肝动脉阻力指数从0.65±0.11升至0.74±0.12,均明显高于急性重症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门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分别于术后6个月、2年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组术后脾功能亢进从术后第2天开始改善,至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但脾脏肿大在术后3年仍然存在.术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亦明显改善.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原位肝移植术后内脏高血流动力学仍将长期存在,但并不影响脾功能亢进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肝功能的恢复.

  • 术中门静脉压力动态测定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式选择中的作用

    作者:陈炜;罗蒙;孙勇伟;徐庆;赵刚;花荣;刘巍;蒋春晖;施长鹰;吴志勇

    目的 分析断流手术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后自由门静脉压(FPP)与术后再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的关系,探讨术中FPP动态变化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组)患者170例的临床资料.断流组患者断流术后FPP值≥22 mm Hg(1 mm Hg=0.133 kPa)为高压组(60例),<22 mm Hg为低压组(43例),联合组共67例.三组患者术前Child-Push评分和FP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FPP变化、以及三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 高压组、低压组和联合组术后FPP值分别为(27.1±1.9)mm Hg、(20.8±1.8)mm Hg和(21.5±2.2)mm Hg,再出血率分别为%、4.6%和4.5%.再出血率在高压组显著高于低压组和联合组(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联合组(10.4%)虽然高于低压组(7.0%)和高压组(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切除断流术后FPP值可以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如FPP值≥22mm Hg应加行脾肾静脉分流术.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