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肾功能不全对术后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的影响
目的 研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不全与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五病房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连续收治的41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重度低氧血症[氧合指数<100 mmHg(1 mmHg=0.133 kPa)]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主要预后指标,将潜在的预后因素纳入数据库,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筛选出的独立预后因素中的肾功能相关指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术后48 h内发生重度低氧血症69例,发生率为17.1%.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提示,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不是术后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术前血清肌酐浓度是术后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OR=1.009,95%CI:1.000~1.018,P=0.048).分层分析结果未能明确术前血清肌酐浓度指示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拐点.结论 术前反映肾功能的常用指标中,血清肌酐浓度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48 h内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内生肌酐清除率不是相应的独立预后因素.
-
三维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三维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60例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外科接受三维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47岁.采用的二尖瓣成形技术包括人工种植53例、瓣环成形58例、后瓣切除13例、前瓣切除2例、交界切开1例.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本组2例患者术中中转行二尖瓣置换术,无中转开胸患者.手术时间为(213±37)min,心肺转流时间(129±3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1±21)min,术后住院时间(7±3)d.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出院后再次手术病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Z=-6.286,P=0.000;Z=-6.237,P=0.000),无新发心房颤动.结论 三维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操作更加精细安全,在二尖瓣成形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
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6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胸壁3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6年2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腔镜科连续634例行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资料.男性292例,女性342例;年龄17~68岁,平均(45±13)岁.所有患者原发病为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263例,心房颤动356例,左心房血栓46例.手术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心肺转流,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行心肌保护,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本组634例患者中,术中扩大切口13例,中转正中开胸8例.平均心肺转流时间(89±18)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51±12)min,平均手术时间(3.1±1.2)h,平均术后ICU停留时间(27±8)h,平均机械通气辅助时间(17±6)h,平均术后胸腔引流量(390±7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2±2.1)d.住院死亡5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42例(6.6%),包括右侧血气胸18例,二次开胸止血12例,瓣周漏3例(其中1例二次手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下腔静脉损伤2例,肝脏损伤1例,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608例(96.7%,608/629)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41个月,平均(58±9)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脑卒中.37例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瓣周漏1例,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32例,脑卒中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无二次手术患者.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手术操作安全,疗效确切,临床可选择性应用.
-
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对克罗恩病术后腹腔感染性并发症的预测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克罗恩病术后腹腔感染性并发症(IASC)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接受肠切除吻合术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IASC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IASC组及无IASC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筛选一般临床资料基线值一致的患者,终纳入IASC组17例,无IASC组37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及3 d 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IASC的诊断价值.结果IASC组患者术后1 d[(78±13)mg/L比(54±19)mg/L;t=4.633,P=0.000]及术后3 d[(103±19)mg/L比(69±21)mg/L;t=5.859,P=0.000]CRP水平高于无IASC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81.45 mg/L为截点值,术后3 d CRP水平诊断IASC发生的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82.9%,曲线下面积为0.90,优于术后1 d CRP的诊断价值.结论克罗恩病患者术后3 dCRP水平对术后IASC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诊断价值.
-
前列腺体积对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中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在不同体积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在苏北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的568例患者资料.将患者按接受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神经阻滞组和局部麻醉组,两组再根据患者前列腺体积大小分为20~40ml、>40~60 ml、>60~100 ml、>100 ml4个亚组.各组麻醉成功后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记录穿刺后即刻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和视觉数字评分法(VNS)评分,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麻醉组和神经阻滞组各亚组间及亚组内VAS、VNS评分的比较采用非参数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局部麻醉组和神经阻滞组各亚组间及亚组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局部麻醉组各亚组VAS评分分别为1.9±0.9、2.8±1.5、3.8±2.3、5.3±2.5,神经阻滞组各亚组VAS评分分别为1.5±0.7、2.0±0.8、2.9±1.7、4.2±2.0;局部麻醉组各亚组VNS评分分别为3.4±0.6、2.9±0.6、2.7±0.5、1.6±0.7,神经阻滞组各亚组VNS评分分别为3.7±0.5、3.3±0.4、3.0±0.8、2.0±0.7.局部麻醉组和神经阻滞各亚组间和亚组内VAS、VN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37~98.253,P值均<0.05).局部麻醉组内各亚组和神经阻滞组内各亚组穿刺后血尿、血精、尿潴留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7~15.402,P值均<0.05),但局部麻醉组和神经阻滞组两组间各亚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局部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在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具有止痛效果好、安全的优点;但是对于前列腺体积较大的患者,其麻醉效果欠佳.
-
迷你化心肺转流和传统心肺转流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心脏外科手术中改良迷你化心肺转流(CPB)和传统CPB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1103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CPB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结果.其中553例使用集成动脉滤器膜式氧合器结合改良迷你管路、迷你停搏液及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组成的改良迷你化CPB(迷你组),550例使用同品牌非集成动脉微栓滤器氧合器结合常规管路和1∶4含血停搏液组成的传统CPB(常规组).两组患者转流过程均遵循相同的管理策略,围手术期均遵循相同临床输血策略.采用t检验、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迷你组和常规组的手术结果.结果 两组病例均未发生CPB意外,无围手术期卒中.两组的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迷你组红细胞输注率(13.7%比27.6%,x2=32.458,P=0.000)及超滤使用率(11.0%比33.7%,x2=76.019,p=0.000)低于常规组,迷你组术后血细胞比容[M(QR):32.9(5.7)比32.2(5.7),Z=3.403,P=0.001]和12 h胸腔引流量[(228±154)ml比(260±197)ml,t'=3.004,P=0.003]优于常规组.结论 改良迷你化CPB用于常规成人心脏手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以明显减少红细胞的输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腔内重建胸腹主动脉病变分支血管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 总结采用完全腔内重建腹主动脉分支血管的方法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的单中心经验.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腔内重建腹主动脉分支血管技术治疗的70例复杂主动脉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中,烟囱技术修复47例,三明治技术修复6例,开窗技术修复15例,多分支技术修复2例.术后1周、3、6和12个月及此后每年随访1次,主要随访项目为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随访主要指标为内脏靶血管支架通畅情况及内漏发生情况,次要指标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3~47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烟囱、三明治、开窗及多分支组术中Ⅰ型内漏发生比例分别为9/47、5/6、2/15、0,术后30 dⅠ型内漏发生比例分别为7/47、2/6、0、0.烟囱组随访期间共出现3支靶血管支架闭塞,靶血管通畅率为95.1%(58/61),其他各组随访期间靶血管均通畅.结论 烟囱、三明治、开窗及多分支均显示了良好的近中期效果,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中期结果
目的 评估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应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诊治的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分析.18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5±7)岁,卢瑟福分级为3~5级.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主要随访项目为晚期管腔丢失、靶病变再狭窄率、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TLR),以及围手术期及术后6个月的严重临床事件.结果 纳入研究的病变平均长度为(138±91)mm,慢性闭塞性病变所占比例为9/18,支架内再狭窄比例为2/18.手术技术成功比例为18/18.术后6个月,晚期管腔丢失为(0.1±0.9)mm,靶病变再狭窄比例为2/14,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为0.未发生死亡和截肢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紫杉醇DCB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方面安全性可靠,能降低术后6个月的远期管腔丢失、再狭窄率和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
-
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完成的297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4例,女性123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51±13)岁.根据手术人路分为右胸骨旁横切口组(右胸组)132例、胸骨上段切口组(胸骨组)165例,采用t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右胸组和胸骨组分别有4例和1例院内死亡.两组手术时间类似,右胸组心肺转流时间[(92±27)min比(76±18)min,t'=5.848,P=0.000]和主动脉阻断时间[(56±21)min比(43±12)min,t'=6.333,P=0.000]较长,但术后机械通气时间[M(QR):5(4)比9(10)d,Z=4.548,P=0.000]较短,输血率[20.4%比39.4%,x2=12.303,P=0.001]较低,引流量[250(307)ml比570(370)ml,Z=8.161,P=0.000]较少.结论 经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手术均安全有效.经胸骨上段切口人路术野暴露更好,手术适应证更广,更适合拟开展微创主动脉瓣手术的心脏中心.对于有经验的术者,经右胸骨旁横切口适合有更高美容要求的选择性患者,且有胸切口避免胸骨劈开有助于术后康复.
-
单中心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54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6年3月连续2543例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资料.男性957例,女性1586例,年龄0.5~66.0岁,平均年龄(21±18)岁,体重6~118 kg,平均(49±30)kg.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确诊为无法行经皮介入治疗的复合或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畸形.采用胸壁3孔人路,建立外周心肺转流,阻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完成心脏手术.选择技术成熟阶段(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787例全胸腔镜手术患者(腔镜组)与同期710例在同一医院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开放组),分别采用t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总体手术病死率为0.35%(9/254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8%(58/2543).存活患者中25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90个月,平均(75±34)个月,无残余分流和明显瓣膜关闭不全,心功能明显好转.腔镜组与开放组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手术病死率相似(P>0.05),而心肺转流时间[(31±20)min比(40±17)min,t'=9.407,P=0.001]、手术时间[(91±27)min比(102±64)min,t'=4.251,P=0.000]和住院天数[(5.3±2.2)d比(13.0±4.0)d,t'=45.463,P=0.000]明显缩短,术后胸腔引流量[M(QR):33(17)ml比121(53)ml,T=2.632,P=0.000]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7/787比23/710,x2=10.49,P=0.001),术后无胸骨畸形发生(0比192/710,x2=244.10,P=0.000),但住院费用略高[(2.4±0.4)万元比(2.0±0.4)万元,t=19.320,P=0.000].结论 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较常规开胸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具有较好的中远期效果.
-
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目的 探讨使用J-ValveTM系统行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接受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76±6)岁.患者术前左心功能不全症状均超过3个月,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评分22.2% ~44.4%,平均27%±6%.使用J-ValveTM系统为患者行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分别于出院前,以及术后1、3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出院前复查多层螺旋CT.结果 所有病例成功植入J-ValveTM系统.住院期间因瓣周漏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其余15例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6.1±1.3)d.随访174~410 d,中位随访时间188 d.随访期间2例患者存在支架瓣膜内的轻微反流;13例患者存在瓣周漏,均为轻中度以下;无重大并发症或死亡.结论 使用J-ValveTM系统行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高危高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是可行的,术后早期结果满意.
-
烟囱技术结合逆向分支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性,75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1个月”于2014年10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控制可;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6年.腹部查体可触及搏动性包块,无压痛.术前CT血管造影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体大径为98 mm,瘤腔内大量附壁血栓形成,双肾动脉起自瘤体,肠系膜上动脉起自于正常主动脉,距瘤体约5 mm,腹腔干动脉距肠系膜上动脉约8 mm(图1).因患者年龄较大,并发疾病多,一般状况较差,家属拒绝接受开放手术.经过仔细测量及术前讨论,决定采用烟囱技术结合逆向分支技术完全腔内重建内脏及双肾动脉并修复腹主动脉瘤.为了进一步了解病变的解剖形态,术前应用三维打印技术将病变制成模型,制定具体手术方案(图2).
关键词: -
内膜下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技术要点
下肢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典型病变,也是下肢ASO常见的病变形式.目前,内膜下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已广泛用于CTO的临床治疗.我们对导丝难以通过真腔进行成形的股腘动脉复杂CTO病变采用SIA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技术操作要点报告如下.
关键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心脏外科新纪元、新机遇、新挑战
目前常规主动脉瓣置换术仍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金标准”,但仍有大量手术高危患者难以耐受常规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出现使这部分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针对TAVR的应用指南也相继公布.近10年来,随着TAVR的广泛使用,SAPIEN、CoreValve、Lotus、ACURATE neo等各类植入装置不断面世并获得改进,其应用效果在多个大型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目前常使用的是经股动脉入路的TAVR,经心尖和经升主动脉也是两种常用的有效人路,三者之间各有优劣.目前TAVR的常见并发症有大出血、外周血管损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堵塞、瓣膜错位、瓣膜退化等,但随着植入系统的改进,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对于心脏外科医师来说,TAVR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科医师在获得它提供的新的治疗方案的同时,也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去掌握它.
-
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技术相关问题的思考
微创化已成为整个外科领域的指导理念.近16年来国内的全胸腔镜微创心脏外科获得较快发展,取得良好手术效果.但是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基本技术操作与传统心脏手术有较大的差别,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技术不够规范、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完善规范化的手术技术操作流程、对术者进行规范化专业培训、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全胸腔镜微创心脏外科治疗水平.
-
股腘动脉段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的腔内治疗策略分析
近年来支架植入已被用于治疗复杂的股腘动脉段病变.由于该节段特殊的解剖学部位及生物学应力特点,支架植入后的再狭窄可导致患者缺血的复发,从而需要再次干预,是支架治疗策略的瓶颈.很多学者尝试应用普通球囊扩张、再次支架植入、切割球囊等策略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然而结果并不理想.近期减容理念及药物涂层球囊被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获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同时,使用覆膜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用于纠正原支架内断裂可得到相对满意的预后.本文总结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治疗方法及证据,试图为临床治疗股腘动脉段支架内再狭窄提供思路.
-
规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治疗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及腔内器械的改进,目前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目前,多项指南建议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首选腔内治疗.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的器材不断更新,药物涂层支架及药物洗脱球囊陆续问世,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是,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远期效果仍不理想,国内许多中心在采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时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在此,将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依据及临床经验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治疗.
-
我国未来心血管外科的发展方向
我国心血管外科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无论整体规模还是技术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然而,随着新药物的研发和介入技术的进步,心血管外科在多个治疗领域具有的一些传统技术优势正在减弱.另外,互联网医疗引起的医患关系改变,学科自身吸引力下降等因素,使心血管外科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应以“患者至上”为治疗理念,利用新的诊疗技术,实现个体定制化的精准医疗,融合介入、影像等学科的优势,实现技术突破,发展创伤更小、疗效更优的治疗新技术和治疗新模式,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脏团队;同时,心血管外科医师应寻求“跨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向学术型医师转变.应当重视科研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开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临床研究,用科研成果改变医疗实践,通过科研创新把握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话语权,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重塑心血管外科的学科优势,再续心血管外科的传奇.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前言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有效的手段.研究结果表明,供器官获取、保存及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中期起,各研究中心不断研发、改进器官保护液,Collins液、UW液、HTK液等相继问世,促进了基于器官保护液的器官静态冷保存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器官保存进一步摆脱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推动了器官移植事业的进步[2].静态冷保存是器官保护常用的技术,为全球多数器官移植中心所使用.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器官的主要来源.然而捐献器官本身可能存在的病变,以及较长时间的热缺血、冷缺血,导致其缺血再灌注损伤更为严重,明显影响移植预后.
关键词: -
所剑教授就腹腔镜胃肠手术技术问题答网友提问(四)
问题18溃疡性结肠炎乙状结肠穿孔造瘘术后多长时间可以还纳?结肠炎是否要治疗?将来的吻合口愈合怎么评估?所剑教授:溃疡结肠炎发生穿孔,说明结肠炎症比较严重.腹腔感染比较严重的时候,不能做结肠切除,又没有详细的术前检查,所以需要做一个结肠造瘘来达到治疗目的.一般情况我们主张结肠造瘘后至少6个月之后还纳,好能到一年左右,这样术后的吻合口更安全.由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这种情况,由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下一次的还纳时间,如果经过内科治疗无效,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呢?这要做一个仔细的评估,否则的话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肠瘘、便血等,所以一定要慎重.
关键词: -
所剑教授就腹腔镜胃肠手术技术问题答网友提问(三)
问题13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中结肠动脉左右分支常有变异,如何保证断掉血管后预留肠管的长度和血供?所剑教授:中结肠动脉经常会分成左右两支来供血,但一般情况下,只要通过术前的血管成像或手术中辨认发现血管弓比较完整(患者不太胖、肠系膜脂肪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辨认起来比较容易),一般不会发生预留肠管导致的血液供应问题.但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是否存在动脉硬化等情况.在左半结肠切除时,我们基本上按照肿瘤的切除原则进行,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很细致的规定,主要是根据供血血管来决定切除范围,如果供血血管正好供应肿瘤这一段,可从肿瘤上下缘10 cm处切除,如果肿瘤位于两根血管之间,以血管为界,应从血管远端5 cm处切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