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BTG3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作者:陈静;周中成;刘文斌;王兢;陈徐艰;沈亦钰;钟征翔

    目的 探讨B细胞转位基因3(BTG3)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在嘉兴市第二医院保存的6例冷冻PDAC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3例正常胰腺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组织中BTG3的表达情况.收集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治疗的52例PDA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胰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中BTG3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BTG3表达与PDA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PDAC组织中BTG3表达水平(0.63±0.17)低于癌旁组织(0.96±0.04)和正常胰腺组织(1.00)(t=4.673、5.502,P值均<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BTG3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PDAC组织中高表达BTG3的比例为25.0%(13/52),低于癌旁组织的65.4%(34/52)和正常组织的7/10(χ2=17.120,5.849;P值均<0.05).BTG3的低表达与肿瘤原发灶、TNM分期有关(χ2=7.704,P=0.006;U=154.000,P=0.018).生存分析结果发现,低表达BTG3的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小于高表达者(χ2=192.493;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TG3低表达是影响PDA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RR=3.366,95%CI:1.040~10.889,P=0.043).结论 BTG3可能参与PDAC的发生发展,其低表达可能与PDAC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早期乳腺癌循环肿瘤DNA 75例探索性研究

    作者:周斌;辛灵;徐玲;刘荫华;张萌萌;荆瑞琳;梁夏源;曹善伯

    目的 探索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早期乳腺癌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收治的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ctDNA检测探索性研究.采集患者血浆标本并提取血浆游离DNA,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247个肿瘤相关基因的全外显子或突变热点区域进行测序,分析基因突变结果,并与临床病理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基因测序结果及临床病理相关性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75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88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病理资料完整.75例样本中有47例(62.7%)检出突变,共检出18个基因的64种突变.其中10个基因捕获全外显子,分析的3个基因中2个基因的突变位点分布呈现聚集性.基因突变与月经状态、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结果、Ki-67及分子分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分组间基因突变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早期乳腺癌ctDNA对于发现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具有应用价值.

  • Bit1蛋白对胰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帅;袁达;郭俊超;张太平;赵玉沛

    目的 探讨Bit1蛋白对胰腺癌细胞运动、迁移、侵袭等恶性表型的影响及临床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通过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法验证6株胰腺癌细胞株中Bit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挑选Bit1表达量高和低的胰腺癌细胞株作为细胞功能调节的工具细胞.采用polyHEMA铺皿实验构建胰腺癌细胞悬浮培养的模型,检测Bit1对胰腺癌细胞失巢凋亡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实验观察Bit1对胰腺癌细胞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法和共焦显微镜下观察Bit1对胰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表型过程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影响;制作术后胰腺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微阵列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Bit1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Bit1在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的表达量(基因:3.13±0.40,蛋白:1.77±1.00)高,在Mia paca2中的表达量(基因:1.00±0.35,蛋白:0.23±0.45)低.失巢凋亡检测结果显示,Bit1过表达可促进悬浮培养胰腺癌细胞Mia paca2的凋亡,而在PANC1细胞中敲减Bit1之后失巢凋亡受到抑制;Transwell实验检测结果提示,Bit1敲减之后胰腺癌细胞的运动、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Bit1过表达之后可受到明显抑制(P<0.05);免疫印迹法和共焦显微镜下观察证实Bit1敲减之后EMT过程的间质表型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上调,而上皮表型E-cadherin下调,相关转录因子β-catenin的表达也是上调的,Bit1过表达之后结果相反;Bit1的差异性表达与胰腺癌患者肿瘤的神经浸润相关(P<0.05).结论 Bit1可负向调控胰腺癌细胞的失巢凋亡发生及其运动迁移及侵袭能力,其对胰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与EMT过程密切相关. 胰腺癌患者肿瘤中Bit1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神经浸润存在相关性.

  • 卵巢癌肝膈间转移83例手术经验总结

    作者:徐意瑶;卢欣;毛一雷;熊建平;边进;黄晗春;杨华瑜;桑新亭;赵海涛;徐海峰;迟天毅;杜顺达;钟守先;黄洁夫

    目的 探讨联合膈肌切除的卵巢癌肝膈间转移灶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83例(98例次)卵巢癌肝膈间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9~75岁.手术方式包括肝膈间转移灶剥除术(55例次)和联合膈肌切除术(43例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3例患者中,15例接受了2次手术,68例接受1次手术.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胸腔和肝膈间出血.转移灶剥除术病例中2例、联合膈肌切除术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降低,经胸部CT检查发现右侧胸腔有中至大量积液,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例均恢复顺利.全部病例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结果均证实为卵巢癌转移.结论 联合膈肌切除的卵巢癌肝膈间转移灶切除术安全、可行.

  • 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罗寿;梁建伟;周海涛;裴伟;周志祥;刘骞;王锡山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后发生会阴切口并发症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15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女性56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7.3±10.9)岁.通过单因素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确定APR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预后因素.结果 151例APR中,31例(20.5%)术后发生会阴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8例,切口愈合不良22例,窦道形成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χ2=7.116,P=0.008)、术中出血量(χ2=9.157,P=0.002)、术者手术经验(χ2=7.334,P=0.007)、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χ2=5.020,P=0.025)、盆底修复(χ2=10.158,P=0.001)与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未行盆底修复(OR=0.200,95%CI:0.045~0.894,P=0.035)和术中出血量多(OR=2.953,95%CI:1.155~7.551,P=0.024)是术后发生会阴切口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低位直肠癌需施行APR的患者,术中应行盆底修复,恢复盆底腹膜完整性;同时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实施手术,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

  • 甲状腺术中不同肌电阈值下喉返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比较

    作者:刘晓莉;李长霖;赵诣深;孙辉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术中采用不同肌电阈值时喉返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差异.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12只实验猪接受喉返神经牵拉伤前瞻性研究,连续监测记录24条喉返神经电生理功能损伤及恢复过程,其中12条神经于肌电信号振幅下降50%时解除牵拉,12条神经于肌电信号振幅下降70%时解除牵拉,记录振幅下降时间、潜伏期变化,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与所需时间.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12月1119例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术中神经监测及术后喉镜检查情况,其中男性237例,女性882例,平均年龄45.2岁.结果动物研究中,喉返神经牵拉后振幅下降50%平均时间为(59±4)s,潜伏期延长(8±4)%,均于解除牵拉力10 min内逐渐恢复;振幅下降70%平均时间为(75±6)s,潜伏期延长(11±5)%,解除牵拉后20 min,肌电振幅恢复至基线水平的(43±23)%.临床研究中,术中监测1632条喉返神经,64例神经损伤机制明确,其中牵拉伤占62.5%(40/64),热损伤占12.5%(8/64),压迫伤占23.4%(15/64),钳夹伤占1.6%(1/64).喉返神经肌电信号振幅下降50%~<70%时,术后声带运动异常比例为8.8%(6/68),振幅下降≥70%时为37.2%(19/51),信号丢失时为5/13.结论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肌电振幅下降≥50%前解除损伤诱因,术后神经功能有望完全恢复,可避免术后发生声带运动异常.

  • 合并解剖变异的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经验

    作者:季顾惟;王科;夏永祥;李相成

    目前,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佳治疗方法. 由于肝门部空间狭小、解剖结构复杂、肿瘤多极化浸润特征等诸多因素,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是肝胆外科具挑战的手术之一.

    关键词:
  •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早期诊断和合理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小伟;刘少强;曾培洪;刘伯龄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SEH)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错过佳治疗时机,可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诊断SSEH是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其中MRI对于判断血肿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与发生SSEH相关的风险因素可分为术前因素、术中因素和术后因素.通过控制风险因素、术中确切止血及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等,可以大程度地减少SSEH的发生.对于轻度瘫痪的SSEH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对于严重或进行性神经损伤(肌力<3级)和难以耐受的神经根性疼痛的SSEH患者应尽快施行血肿清除和神经减压.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技术探讨

    作者:王小明;胡明华;王冠男;方小三;孙卫东;韩猛;沈正超;王徐

    由于胰腺手术解剖难度大,切除器官多,消化道重建复杂,术后并发症多等原因,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手术.

    关键词:
  • 中国城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创伤救治联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伤、坠落伤等创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性救治.我国各大城市综合医院分科过细,缺乏专业创伤救治团队,导致我国创伤总体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国内创伤领域知名专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共同制定本共识,以期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创建城市创伤救治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急救
  • 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已成为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对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专家,按照当今国际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系统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参考各国和国际性营养学会的相关指南,综合我国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并广泛征求本学会委员及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修改,终形成本指南.本指南首先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的机体代谢特点及营养需求,然后提出了肿瘤临床营养实践中常见的13个问题,给出了33条推荐意见,并进行了系统论述.本指南有助于规范肿瘤临床营养实践,为肿瘤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希望本指南的发布能够为我国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我国临床营养及肿瘤的综合诊治水平、加强多学科合作贡献力量.

    关键词: 营养支持 肿瘤 指南
  •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及恢复

    作者:孙辉;刘晓莉

    喉返神经损伤所致声带麻痹是甲状腺手术后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 喉返神经损伤机制复杂,不同类型损伤导致不同的显微解剖改变,损伤后恢复程度也不同.

    关键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旋股外动脉降支的获取与运用

    作者:罗新锦;王巍;王跃堂;杨阳;李涵;王旭;胡盛寿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旁路血管材料的技术操作方法与旁路建立策略.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19例拟采用旋股外动脉降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筛查.对16例合适取用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7.4±8.5)岁],利用大腿前侧切口游离获取左侧(13例)或右侧(3例)旋股外动脉降支16支,并配合双侧胸廓内动脉(12例)、非利侧桡动脉(7例)和大隐静脉(3例),在心肺转流辅助下(10例)或心脏不停跳下(6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3例患者因术前CT筛查发现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狭窄(1例)和降支血管走行变异、短小(2例)而放弃取用,其余16例均成功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用作旁路血管.每例患者术中平均建立(3.4±0.6)支旁路,无手术死亡.获取的旋股外动脉降支平均长度为(10.3±1.8)cm,平均内径为(1.9±0.5)mm.其中15支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游离桥建立前降支(1支)、对角支(7支)、中间支(6支)和回旋支第二钝缘支(1支)旁路血管.1例与左胸廓内动脉构建"Y"形复合动脉旁路后再建立回旋支第三钝缘支旁路血管.结论 旋股外动脉降支是临床可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旁路血管,获取简便,使用安全.因其走行和长度都有变异,术前应对下肢动脉进行CT血管造影筛查,术中应采取合适的旁路建立策略.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