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위중증의학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胰腺癌细胞获得肿瘤干细胞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胰腺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三种胰腺癌细胞系(AsPc-1、Panc-1和SW1990)分别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三种细胞系中对照组予以10μl CD133抗体及9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标记液,实验组予以10μg/L TGF-β1及90μl PBS标记液。运用流式细胞计数(FACS)评估TGF-β1对Panc-1、AsPc-1和SW1990中CD133表达的影响;同时,采用磁性活化细胞分选技术(MACS)筛选出三种细胞系CD133阴性细胞,分成Blank组、T组及T+I组,T+I组同时加入10μg/L浓度的TGF-β1以及10μmol/L TGF-β1抑制剂,Blank组仅添加等量的PBS溶液,T组中加入10μg/LTGF-β1及与抑制剂等量的PBS溶液。采用FACS评估TGF-β1及其特异性抑制剂对胰腺癌CD133阴性细胞的影响。结果 AsPc-1[(1.63±0.21)% vs.(0.63±0.12)%,t=7.276,P=0.002]、Panc-1[(3.48±1.26)% vs.(0.66±0.22)%,t=4.924,P=0.001]和SW1990[(3.83±0.71)% vs.(0.90±0.44)%,t=6.102,P=0.004]细胞系中实验组CD133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由MACS分选后的CD133阴性细胞中,AsPc-1[(1.70±0.66)%、(0.50±0.00)%、(0.64±0.21)%]、Panc-1[(1.45±0.53)%、(0.50±0.00)%、(0.42±0.17)%]和SW1990[(1.68±1.26)%、(0.50±0.00)%、(0.62±0.11)%]中T组CD13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lank组及T+I组(P均<0.05)。结论 TGF-β1可以使胰腺癌细胞获得肿瘤干细胞能力,并且该现象可以被TGF-β1抑制剂所阻断。
-
性别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性别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PHD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11月明确诊断为STEMI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447例。根据性别分成男性患者组(371例)及女性患者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间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就诊方式、PHDT及医疗保险类型的差异,同时,将PHDT分为5段:0~3 h、>3~6 h、>6~12 h,>12~24 h和>24 h,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性别及其他危险因素对不同PHDT的影响。结果女性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的年龄[(64±8)岁vs.(56±11)岁,t=1.040,P=0.001],且女性患者PHDT亦明显高于男性患者[(396±38)min vs.(367±30)min,t=1.219,P=0.017]。两组患者医疗保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0,P=0.007)。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与院前时间延长有关(95%可信区间:0.216~0.981,P=0.049),同时就诊方式(95%可信区间:0.198~0.711,P=0.003)及保险类型(95%可信区间:0.004~0.587,P=0.018)也与院前时间延长有关。结论女性与STEMI患者PHDT相关。
-
依布硒啉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依布硒啉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13K/Akt)信号及其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依布硒啉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冠状动脉左室支左心耳下缘约0.5 cm处只穿线,不结扎,常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前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依布硒啉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前30 min腹腔注射依布硒啉溶液5 mg/kg。每组各取8只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Tunel法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心肌心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表达及P13K/Akt通路磷酸化水平。结果三组大鼠间HMGB1、丙二醛、SOD、AST及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755、73.023、99.220、110.439、120.557,P均<0.05),进一步比较发现,缺血再灌注组及依布硒啉组的HMGB1[(9.2±2.7)、(5.5±1.1)、(2.2±0.3)U/L]、丙二醛[(7.2±0.4)、(5.6±0.7)、(4.1±0.9)μmol/L]、AST [(1011±226)、(813±82)、(671±60)U/L]及LDH [(2783±674)、(2043±489)、(1528±524)U/L]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SOD水平[(249±28)、(149±10)、(172±17) kU/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三组大鼠间的凋亡指数(F=139.942,P<0.001)、GRP78蛋白表达(F=177.846,P<0.001)及P13K/Akt磷酸化水平(F=86.286,P<0.001)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缺血再灌注组和依布硒啉组凋亡指数[(38.1±4.6)、(25.4±3.9)、(8.2±1.5)%]明显高于对照组,且I/R组更高(P均<0.05)。结论依布硒啉预处理可以抑制大鼠内质网应激,可能与调节P13K/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有关。
-
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患者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介入治疗患者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经介入治疗的122例AMI患者,根据有无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分为对照组(62例)和β阻滞剂治疗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和预后情况。结果首先,相对于对照组,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3.3% vs.37.1%、6.7% vs.8.1%;χ2=0.189、0.087,P均>0.05)。治疗28 d时,β阻滞剂治疗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低频段(LF)/高频段(H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3±7)% vs.(49±7)%、(186±49)ms vs.(156±53)ms、(1.2±0.5)vs.(2.1±1.0);t=3.440、3.103、5.769,P均<0.05]。结论对于AMI介入治疗患者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并根据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和病情变化适当调整剂量,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并促使交感神经活性/迷走神经活性的比值趋于正常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脉冲和组织多普勒测量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右室心肌做功指数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应用脉冲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两种方法测量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右室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探讨Tei指数评价右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35例孕妇,其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观察组)55例和血压正常孕妇(对照组)80例。测定两组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右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瓣口舒张早期E波峰值流速与舒张晚期A波峰值流速之比(E/A)等。采用脉冲多普勒法(Tei1)和组织多普勒法(Tei2)测量右室Tei指数,并将两组孕妇的Tei指数合并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两种Tei测量方法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孕妇心脏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170±7)mmHg vs.(108±12)mmHg、(117±6)mmHg vs.(72±8)mmHg,t=37.390、36.803,P均<0.05];而RVEF与E/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右室Tei1和Tei2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0.58±0.11)vs.(0.35±0.12)、(0.60±0.12)vs.(0.38±0.11),t=11.809、11.256,P均<0.05]。同时,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合并后,Tei1与Tei2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5±0.16)vs.(0.47±0.16),t=1.212,P=0.227],且两指数呈正相关(r=0.908,P<0.001)。结论 Tei指数可以准确反映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右心整体功能;运用组织多普勒法和脉冲多普勒法测量右室Tei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暴发性心肌炎(FM)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5年10月入住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医学科的8例FM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常规治疗疗效不佳,遂立即行静脉-动脉模式ECMO(VA-ECMO)辅助治疗。观察患者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血乳酸、心胸比例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并根据股动静脉置管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外科手术组及超声组,每组4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成功撤机,2例患者由于心功能无法逆转终死亡。ECMO辅助治疗后肌酸激酶[(586±461)U/L vs.(90±38)U/L,t=2.721,P=0.042]、血肌酐[(153±70)μmol/L vs.(966±20)μmol/L,t=3.866,P=0.012]、血乳酸[(6.25±3.67)mmol/L vs.(1.23±0.29)mmol/L,t=3.236,P=0.023]及LVEF[(0.21±0.16) vs.(0.47±0.05),t=4.416,P=0.007]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采用外科手术切开直视下股动静脉置管方法,所需时间为(72±10)min,超声引导下紧急留置了股动静脉管,所需时间为(24±5)min。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8,P=0.004),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ECMO是抢救FM的一种有效机械辅助方法,且联合超声引导下的股动静脉置管技术救治效果更好。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过程中继发弥漫性肺泡出血临床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且90%以上的患者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其中t (15;17)易位可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PML)-维甲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RARα)融合基因及相应的融合蛋白。APL曾因其严重出血倾向导致患者早期死亡而被认为是凶险的白血病亚型,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的应用使其从一类高致死性疾病发展为一种高度可治愈的疾病[1]。但是其早期病死率仍高达10%,其中因出血导致的占60.0%~67.0%[2]。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DAH)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60%~83%[3-4]。本研究回顾分析在诱导治疗过程中继发DAH的6例AP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检测外周血甲状旁腺激素的临床研究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心力衰竭均为常见疾病,其病死率较高,因此寻求有效的诊断、预测心力衰竭发生的指标极为重要[1]。传统预测、诊断心力衰竭的指标有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目前均被国内外指南列为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但它们易受到年龄、肾功能以及血红蛋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4]。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由甲状旁腺分泌并释放入血后与PTH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主要调节骨代谢以及钙、磷、镁等矿物质代谢。PTH水平升高会对心肌细胞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心肌肥大、重构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5-6]。国外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中PTH水平明显升高,且参与了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提示PTH可能成为预测、诊断心力衰竭发生的又一重要指标[7-8]。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不同级别心功能患者外周血中PTH的表达水平,并与传统诊断指标BNP以及NT-proBNP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在诊断CHF患者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心力衰竭均为常见疾病,其病死率较高,因此寻求有效的诊断、预测心力衰竭发生的指标极为重要[1]。传统预测、诊断心力衰竭的指标有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目前均被国内外指南列为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但它们易受到年龄、肾功能以及血红蛋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4]。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由甲状旁腺分泌并释放入血后与PTH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主要调节骨代谢以及钙、磷、镁等矿物质代谢。PTH水平升高会对心肌细胞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心肌肥大、重构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5-6]。国外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中PTH水平明显升高,且参与了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提示PTH可能成为预测、诊断心力衰竭发生的又一重要指标[7-8]。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不同级别心功能患者外周血中PTH的表达水平,并与传统诊断指标BNP以及NT-proBNP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在诊断CHF患者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关键词: -
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价艾司洛尔控制重症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近年来,床旁超声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即时无创和可重复的特点对于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愈加明显[1-2]。盐酸艾司洛尔作为一种可静脉应用的超短效、高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广泛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3-4]。本研究采用床旁超声评估对重症患者使用艾司洛尔静脉应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和安全性,以期能通过床旁超声心动图结果指导艾司洛尔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
损伤控制骨科理念指导严重骨盆骨折一体化治疗35例
随着交通、机械、建筑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因车祸、坠落和重物压砸等所导致的高能量严重性骨盆创伤发生率正日益上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一大祸害[1]。因其损伤能量大,又往往合并器官多发伤、出血量多,故而伤情凶险,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这给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巨大挑战[2]。损伤控制理念的出现对骨盆严重创伤的救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在损伤控制骨科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提高骨盆创伤的救治水平,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康复率,是所有急诊骨科医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间在损伤控制骨科理念指导下运用一体化救治模式对35例严重骨盆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
间歇负压进管吸痰法在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应用
吸痰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必要、有效的护理措施,但是吸痰也会导致患者节律障碍,喉痉挛、损伤和低氧血症等各种并发症,所以安全、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救治患者的一项举足轻重的措施[1-2]。目前临床通常采用零负压进管的传统吸痰方法,也有学者提出持续负压进管吸痰法,但是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持续负压进管吸痰对患者刺激大,可持续降低患者气道内压力,不适用于肺泡塌陷的患者[3-6]。因此,本研究采用间歇负压进管吸痰的方法,避免和(或)减少了上述的不足,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痴呆患者主要照料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速度惊人,截止2010年底中国内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1-2]。而作为老年病之一,痴呆的发病率呈进行性发展,绝大多数的痴呆患者在家中由家属或保姆照料[3]。由于痴呆这一疾病的特性,照料者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和工作,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4]。本研究主要调查痴呆患者照料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痴呆患者照料者进行干预支持提供依据。
关键词: -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躯体恶性肿瘤四例诊治分析
恶性肿瘤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导致患者患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肿瘤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日益受到重视。因发病机制有其特异性,故治疗与常见病因导致的脑梗死不同。临床上也有无明显病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诊疗中发现躯体恶性肿瘤存在。本文对浙江大学金华医院2年(2014、2015年)内4例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肿瘤相关脑梗死的认识,以减少漏诊及误治。
关键词: -
超声检查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诊断Calot's三角区粘连的应用价值探讨
临床上,Calot's三角区由胆囊管、肝下缘及肝总管组成,胆囊动脉穿行其中,是手术切除胆囊时的必经之处,其纤维粘连程度会影响术中解剖层次的暴露情况,若处理不当会并发胆漏、出血或胆管损伤[1]。既往Calot's三角区严重粘连曾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相对禁忌证之一,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提高和器械改进, LC技术逐渐具备了挑战更高难度胆囊切术的硬性条件[2-3]。超声显像具有无创、无痛、价格相对便宜及禁忌少等优点,在胆囊疾病中也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分析总结患者行LC术前使用超声显像对Calot's三角区进行纤维化程度评估,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探讨超声检查在LC术前诊断三角区粘连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
脓毒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调节及皮质醇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调节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至关重要,是帮助危重症患者调动机体快速适应疾病应激状态的重要参与部分。近年来,危重症患者“肾上腺功能不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ICU医师的关注。尤其是对于脓毒性休克、重症肺炎、大手术术后、颅脑外伤、烧伤等重症患者,这一问题更为显著[1-6]。目前世界范围内多个ICU中心已对于如何识别危重症相关性肾上腺功能不全(critical illness-related corticosteroid insufficiency,CIRCI)以及如何应用外源性皮质醇进行合理治疗等内容开展了相对深入的研究。现就HPA轴的调节机制、CIRCI以及外源性皮质醇治疗评价等内容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用于脓毒症病情评估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重症医学科中患者的主要死因,目前脓毒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为240例/10万人,而发展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后,患者的病死率将上升至30%~70%[1]。目前对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认识正在改变,普遍认为宿主反应对自身的伤害作用是脓毒症发生的根本病理生理机制[2-3]。因此,2016年专家共识制定的Sepsis 3.0着重强调了机体对于感染的失控反应,从而导致机体器官功能障碍[4]。此外,共识认为相对于治疗感染患者,治疗具有器官功能障碍等死亡风险的感染患者才是重点。而评估器官功能障碍时,共识认为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是普遍被大家接受,也是反应疾病严重程度较为精确的量表。因此定义当SOFA评分≥2分时,可以认为患者出现器官功能障碍,住院病死率超过10%[5-6]。对于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准确评估是后续治疗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就以下几点进行综述:①脓毒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方法;②SOFA评分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准确性;③SOFA评分在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的应用;④SOFA评分用于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其他观点。
关键词: -
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56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腰神经根管狭窄症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尚未作为一个单独的疾病列出来,它是由关节突及黄韧带的增生、骨化而引起根管狭窄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体征,常常与腰椎管狭窄及椎间盘突出同时存在,老年人退变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发病率高[1-2]。传统的手术方法常常为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风险高、创伤大,许多老年人不能承受。后路腰椎间盘镜微创技术有组织创伤小、出血少,几乎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术后恢复快且疗效好[3-4]。金华市人民医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椎间盘镜下行开窗根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延续护理模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后期骨科学界一次重要的变革性进展[1-3]。临床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时间较长,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成败与否。延续护理模式应运而生,它将康复护理理念延伸至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包括院内和院外[4]。对3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延续护理支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
急性扁桃体炎并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一例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指口咽部或颈深部化脓性感染经颈筋膜间隙下行引起的纵隔化脓性炎症[1]。在抗生素问世前,其病死率高达85%[2]。本研究拟分享一例急性扁桃体炎并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减少其漏诊或误诊率。
关键词: -
持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机械通气患者持续或间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CNKI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持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干预组)及间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常规组)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06年1月到2015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机械通气患者1263例,其中进行持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干预组机械通气患者654例,进行间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常规组机械通气患者6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VAP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OR=0.43,95%CI(0.31,0.60),Z=5.53,P<0.05]。但干预组患者ICU病死率较常规组未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1.02,95%CI (0.71,1.46),Z=0.36,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可以降低VAP发生率,但对ICU病死率没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