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心脏性猝死

陈柯萍;陈新

摘要: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 h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能被成功复苏的机会很小,美国约为15%,而大多国家仅为0~5%.因为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不能得到有效的快速治疗干预(如初步的紧急心肺复苏术),仅有发生在医院内或有幸经过初步抢救治疗并及时送至急诊室的心脏骤停患者,有机会得到有效治疗而幸存.因此SCD具有突发、迅速、不可预料和病死率高的特征,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的一大杀手.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学习曲线研究

    作者:丁立刚;姚焰;陈文生;郭军;陈刚;包镜汝;吴灵敏;侯炳波;顾成圻

    目的 评价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选择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房颤患者120例.3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1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完成30例房间隔穿刺作为对照组.分析下列参数:1针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操作过程中放射剂量.应用曲线拟合统计方法分析学习曲线重要参数(平均初始穿刺时间、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和平均学习率).结果 初学者的1针穿刺成功率为82.2% (74/90),第2针穿刺成功率12.2%(11/90),5例患者穿刺失败.平均初始穿刺时间(4.1±0.8)min,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1.2±0.2)min.穿刺时间平均学习率(25±3)例.初学者房间隔穿刺学习曲线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反向拟合曲线统计方法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初学者,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技术是一项简单、易学、经济和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方法.基于本研究结果,初学者通过29例房间隔穿刺操作可以通过学习曲线的陡直区域,基本掌握房间隔穿刺技术.

  • 室性早搏合并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梁锦军;黄鹤;杨波;万军;唐艳红;赵庆彦;曹锋;吴钢;黄从新

    目的 了解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湖北、北京、广西、新疆、浙江5省市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经筛查的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早患者1220名,填写Zung-SDS抑郁自评量表来评价患者是否合并抑郁;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民族、社会支持、居住地、病程、24 h室早次数、24 h室早所占总心率的百分比、总胆固醇等11项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44例患者完成测评(488例男性,656例女性),其中309名(27.01%)合并抑郁症,单因素分析显示中老年、低收入、教育程度低、少数民族、24 h室早所占总心率的百分数较多、病程长、社会支持差、农村居住地等的患者易发生抑郁(P<0.05).通过Logistic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法显示:教育程度低(P=0.002)、农村居住地(P<0.001)、中老年(P<0.001)和24 h室早次数较多(P=0.005)是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我国频发室早患者合并抑郁症并不少见,其中教育程度低、农村居住地、中老年和24 h室早次数较多是独立危险因素,室早与抑郁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 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转复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及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华;高春恒;崔俊友;陈新军;殷泉忠;易桂斌;陆叶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影响心功能而且增加栓塞及中风的危险性.胺碘酮是房颤复律的常用药物[1],培哚普利(peridopril)是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近年来在非瓣膜性房颤治疗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2].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在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的转复成功率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面是否优于单纯使用胺碘酮.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下脑钠肽水平及Tei指数与患者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丙南;仇萍;韩世琴;李建新;吉越英

    目的 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下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Tei指数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 连续选择242例首次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检测BNP水平,计算心室累计起搏比例,记录按照其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A组)及非心血管事件组(B组),并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组58例,B组184例,B组患者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BNP及Tei指数无变化,术后2年,BNP可增加,LVEF及LVEDD无变化.A组患者术后6个月BNP及Tei指数均有变化,术后2年,BNP及Tei指数明显增加,LVEF值及心功能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NP、Tei指数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RVA起搏者BNP水平与心功能有关,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变化,对于持续较高水平BNP、Tei指数的RVA起搏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良,应干预治疗.

  • 典型心房扑动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

    作者: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喻荣辉;刘小慧;康俊萍;高凌云;陶海龙;蒋晨曦;桑才华;宁曼

    目的 评价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 1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其中17例(14.2%)合并典型房扑(房扑组,其余作为对照组),行三尖瓣环峡部消融,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终点为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房颤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结果 房扑组房颤病程(9.8±10.7)年,长于对照组(5.9±6.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房扑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91~401(237±79)d,房扑组房颤复发率为47.1%,对照组房颤复发率为1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校正年龄、房颤病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直径等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消融术前合并房扑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3.52,95%可信区间1.32~9.34,P=0.012).结论 典型房扑可能增加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房颤导管消融前应对患者是否合并典型房扑进行认真评价.

  • 心率减速力对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患者死亡风险的预警价值

    作者:师幸伟;杨波;谢刚;李秀琪;芦兰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失代偿期患者死亡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选择74例CHF失代偿期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进行评估,动态心电图重点分析DC和心率变异性( HRV),统计DC与Apache评分和HRV的相关性,比较DC、HRV和Apache评分预警患者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结果 DC和HRV在CHF失代偿期治疗前明显降低,临床好转病例组显示治疗后各指标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pache评分在其治疗前积分较高,临床好转病例组显示治疗后积分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C与Apache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639);DC与HRV时域指标: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 RMSSD)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601、0.588和0.457;DC、SDANN和Apache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0.717和0.905。结论 DC在CHF失代偿期明显下降,其与病情危重评价的综合指标Apache评分相关性较好,其与同样反映自主神经紊乱的HRV相关性也较好,作为单项指标预警CHF失代偿期患者死亡风险有较高的价值。

  • 加强护理干预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随访的作用

    作者:温静;王宁;王璐

    目的 探讨加强护理干预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随访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宣武医院心内科植入起搏器的288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交替分为对照组144例和干预组1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于出院时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强化宣传教育,强调随访的重要性并制定随访计划,分别于术后3、6、12、24个月时提前与患者及家属联系确定随访,于随访时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的随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根据SAS、SDS评分证实干预组随访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全面提高随访质量.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起搏器术后患者的随访率,使患者大程度获益,可提高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饮酒对男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疗效的影响

    作者:师睿;姚焰;黄雯;包镜汝;郑黎晖;陈文生;牛国栋;张奎俊;张澍

    目的 探讨饮酒程度对男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 共连续入选初次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男性房颤患者192例(持续性房颤64例,阵发性房颤128例),平均年龄(53.4± 10.3)岁.排除患有瓣膜性心脏病、近3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0.50、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根据术前饮酒程度分为不饮酒、少中量饮酒和大量饮酒3组,并对比3组间临床特征及消融疗效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及Cox多元回归分析,评价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17.7±6.1)个月,共66例(34.4%)患者复发房颤.其中,大量饮酒者(29.7%)的左心房内径显著增大,术后复发率显著增加.单因素分析显示饮酒、持续性房颤、2型糖尿病、CHADS2评分≥2、左心房扩大均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显著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饮酒(HR=1.547,95% CI 1.108~2.161,P=0.010),2型糖尿病(HR=1.939,95%CI 1.038 ~3.622,P=0.038),左心房内径(HR=1.046,95% CI 1.000 ~1.095,P=0.050)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大量饮酒的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其消融术后的复发率显著增加.饮酒程度能够独立预测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长期随访

    作者:王礼琳;范洁;赵金辅;周启云;张曦;丁立群

    目的 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10月入选56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6 ~0.35(0.29±0.05),接受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植入ICD并进行ICD参数初步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所有患者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植入ICD均成功.全部病例随访了1~115(44.05±35.16)个月.其中1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26次(19.6%),ICD均电除颤成功;17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39次(30.4%),ICD治疗成功率94.8%.8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发生电风暴.16例患者ICD电池耗竭,10例患者更换了ICD.8例患者死亡.结论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用ICD可降低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

  • 26例左心室主动固定导线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周颖;鲍敏芳;王宇星;林海燕;张文波;徐耕

    目的 评价左心室主动固定导线(Starfix 4195美国美敦力公司)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自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植入Starfix 4195导线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1±7.7)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6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其他5例.观察Starfix 4195导线植入至优起搏位点的手术成功率;术后中位随访10.5个月,观察出现左心室导线脱位、膈神经刺激及阈值升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Starfix4195导线,手术成功率100%,24例患者(92.3%)左心室导线植入在优起搏位点.CRT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的24例患者中,CRT有反应21例(87.5%),无反应3例(12.5%).术后中位随访10.5个月,左心室导线起搏阈值稳定,与术中比较无明显增高[(1.0±0.5)V对(1.2±0.7)V,P >0.05],术后均未出现左心室导线脱位、膈神经刺激等并发症.结论 在CRT植入术中,Starfix4195导线能稳定固定在左心室优起搏位点,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

中华心律失常学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