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窦性心律下通过三维电压标测心肌梗死后瘢痕性室性心动过速
目的 介绍一种不需行拖带标测,而在窦性心律下可标测和消融心肌梗死后瘢痕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方法.方法 两例男性患者,均在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出现室速.经胺碘酮治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停药.其中例1为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尖部室壁瘤,在发作室速时心功能恶化伴顽固咳嗽;例2为下后壁心肌梗死,其临床室速有两种形态,室性早搏(室早)有多种形态.该两种情况占心肌梗死后室速的大部分,均不太适合常规的拖带标测.首先在窦性心律时在Carto系统指导下建立左心室的三维电解剖图,通过调整瘢痕区电压标准,使梗死边缘区三层结构清楚显示后,沿边缘区行起搏标测,通过特征电位和测量刺激至QRS间距来判定峡部区,然后以峡部区为中心,以垂直于边缘区的方向行连续线性消融,直至室速不能被诱发视为消融终点.结果 两例在消融前均可反复诱发室速,在经过几条垂直线消融后室速均不能被诱发,随访3个月室速也未复发.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例1出现室壁瘤附壁血栓.结论 对大多数心肌梗死后瘢痕性室速患者,均可在窦性心律下标测到其关键峡部区,并以此为中心点沿着垂直于边缘区方向行线性消融,以室速不能被诱发做为急性期终点同样能得到较好的远期成功率,但术后1个月需保持华法林抗凝.
-
室间隔起搏损伤电流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损伤电流(COI)与主动固定导线稳定性关系,为临床判断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室间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入选按常规方法将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间隔患者193例,在导线螺旋旋出即刻测试COI,同时进行起搏参数测试.结果 按测得COI值分别为<5 mV、5 ~10 mV、>10 mV 3组,COI<5 mV组平均(3.85±1.01) mV,COI 5~10 mV组平均(7.74±1.63) mV,COI>10 mV组平均(10.63±0.55)mV.COI<5 mV组阈值为(0.83±0.16)V,高于COI> 10 mV组阈值(0.69±0.15) V(P< 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I<5 mV组发生心室导线脱位2例,COI表现为“顶天立地”的发生心室导线穿孔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5%.结论 在室间隔起搏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术中应测试COI,测得COI应至少在5 mV以上,但COI过大将增加导线穿孔的风险.
-
同源性心室分离酷似房室阻滞一例
患者女,72岁,因反复心悸20余年,气促、胸痛3年,再发伴下肢浮肿1周,呕吐半天入院.既往史: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20余年,临床诊断:持续性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2型糖尿病.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7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0/6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智清醒,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70次/min,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湿性啰音,腹平软,肝肋下两指,无压痛,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左上、下肢肌力3级,右上、下肢肌力5级.常规心电图示:房颤,V4 ~ V6导联R波递减,ST-T改变.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植入永存左上腔内导线起搏治疗成功一例
右旋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而右旋心合并单心房、永存左上腔静脉,经外科手术治疗存活患者则更为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复杂先心病同时存在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而成功于上腔静脉内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病例.
-
室性早搏与心功能不良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正常人群PVC检出率约为50%,而临床检测出PVC的人群中约有40%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
microRNA调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约三百万,平均每10 s就有1人死于该类疾病.其中心律失常是严重的该类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内阻滞、室内阻滞、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目前大多数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欠佳,其中心律失常发病机制不明是主要原因.近有关microRNA( miRNA)分子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带来了希望.
-
左心室M层起搏对犬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目的 研究心室M层起搏对犬跨室壁复极离散(TDR)的影响,探讨采用心室M层起搏技术防治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犬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心内、外膜及M层起搏时,各层心肌动作电位时限(APD)及TDR的变化.结果 分别行心室肌内、外膜和M层起搏,心肌各层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34.9±5.4)ns对(71.5±6.1)ms,P<0.01];与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5.4)ms对(35.9±5.4)ms,P>0.05].结论 与心外膜起搏相比,M层起搏可有效减小TDR;但与心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心外膜脂肪垫网络迷走神经干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外膜窦房结脂肪垫(SAN-FP)和房室结脂肪垫(AVN-FP)网络迷走神经干调控心脏活动的主控区.方法 杂种犬18只,分为A组和B组,以不同电压分别刺激左右迷走神经干、SAN-FP和AVN-FP,测定窦性心率(SR)和AH间期,A组先消融SAN-FP,在刺激迷走神经干的情况下测定SR和AH间期,再联合消融SAN-FP和AVN-FP,B组则先消融AVN-FP,再联合消融AVN-FP和SAN-FP.结果 ①右侧迷走神经干刺激产生的迷走效应强于左侧(SR减慢75%对41%),SAN-FP刺激引起SR减慢的大幅度为13%;②优先消融SAN-FP后刺激迷走引起SR减慢的效应显著减弱,AH间期显著延长,联合消融后刺激迷走对SR的影响与消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H间期较消融前和单独消融时均显著延长;③优先消融AVN-FP刺激迷走引起SR减慢效应较消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H间期较消融前明显延长,联合消融后刺激迷走对SR和AH间期的影响较单独消融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迷走神经干刺激的迷走效应右侧大于左侧,右侧迷走神经干主要通过AVN-FP调控窦房结功能.心外膜脂肪垫是迷走神经干调控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重要环节,AVN-FP是主控区,SAN-FP为辅助区.
-
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中应用伊布利特提高手术即刻疗效
目的 观察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使用伊布利特( ibutilide,Ibu)对消融即刻疗效的作用.方法 99例经充分线性消融仍为房颤或转为左心房心房扑动(LAFL)的患者,静脉推注Ibu,推注中若复律立即停止;注射完lmg后10 min仍未转复者,可重复注射但总量≤2 mg.在静脉推注Ibu的同时重复标测并加强消融.记录给药前后心律变化,测量复律后的QT间期和RR间期.术后心电监护至少12 h.结果 静脉推注Ibu并加强消融复律者77例(77.8%),其余22例患者中16例接受体外同步电复律,13例(81%)成功转复;l例LAFL经超速抑制转为窦性心律;终仍为房颤者6例、LAFL 2例.给药至成功转复时间2~41 min.Ibu用量0.4~2.0 mg(平均1.04 mg).手术结束时91例恢复窦性心律,校正的QT间期(QTc)为364 ~ 599 (469±40) ms,其中70例(76.9% )QTc≥440 ms、16例(17.6% )QTc≥500 ms.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经充分线性消融仍为房颤或转为LAFL患者,静脉推注Ibu并加强消融能提高手术即刻疗效.
-
应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操作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目的 探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Overlay Ref)对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入选1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Overlay Ref组(97例)及对照组(97例).Overlay Ref组使用Overlay Ref技术(将参考图像以反白的形式叠加于透视屏上)辅助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对照组常规方法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比较两组的总消融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量、肺静脉隔离率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Overlay Ref组的消融时间〔(89±13) min对(102±22) min,P<0.01〕和总消融术时间[ (139±22) min对(162±31) min,P<0.01]均明显比对照组短.Oveday Ref组的X线曝光量[( 13531±283) mGy对(13123±369)mGy]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环肺静脉电隔离率(97.9%对96.9%,P=NS)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84.5%对81.4%,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verlay Ref技术可以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缩短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学习曲线.
-
长QT综合征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后成功消融心房颤动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反复心悸伴晕厥2年,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但仍有反复心悸发作.20个月前于某院诊为“遗传性长QT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动过缓”,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7230型,美国Medtronic公司),术后服用胺碘酮.5个月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而改用普萘洛尔20 mg,每日3次口服.近20d心悸症状明显,ICD放电次数较前增加,患者焦虑恐惧,不敢下床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其姐姐于30岁时猝死.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53次/min,QTc 0.605 s(图1);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42 mm,未见血栓形成;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住院期间曾发作心悸伴ICD放电1次.ICD程控示:ICD放电时,为快速心室率房颤发作,RR间期为190 ~340 ms(图2).入院诊断为遗传性长QT综合征,室速、室颤,单腔ICD植入术后,阵发性房颤伴ICD误放电;窦性心动过缓,焦虑状态.
-
环肺静脉消融治疗迷走型和交感型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迷走型和交感型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并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进行治疗,对其方法学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接受环肺静脉消融的连续19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房颤发作特点分为迷走型房颤组(n=25)和交感型房颤组(n=18),其余病例归为对照组(n=139),对3组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进行治疗达到电隔离,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迷走型房颤多在夜间、休息时或进食后发生,交感型房颤多在白天、运动和情绪激动后发生.前者平均年龄相对年轻[(52±6)岁对(67±4)岁,P<0.05],环肺静脉消融后随访(21.2±11.4)个月,迷走型房颤组、交感型房颤组和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88.0%、83.3%和84.6%,3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迷走型和交感型房颤作为房颤的特殊类型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参与房颤的发生,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利尿剂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CSHF)患者利尿剂种类和用量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生风险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地区16 681例CSHF住院患者(包括多次入院患者的首次和末次入院)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电话随访.以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多次入院患者首次及末次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房颤组和无房颤组、不同利尿剂组、利尿剂不同剂量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CSHF患者房颤发生风险和总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利尿剂对房颤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不同利尿剂组、利尿剂不同剂量组房颤发生风险.结果 ①利尿剂(HR 1.549,95% CI l.246 ~1.854,P<0.01)是CSHF患者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利尿剂增加预测房颤发生的特异性(83.9%对82.3%);②氢氯噻嗪和呋塞米增加房颤发生风险;氢氯噻嗪>40 mg/d和呋塞米≥40 mg/d增加房颤发生风险;③不同种类利尿剂均不增加CSHF患者总死亡率.结论 利尿剂是CSHF患者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氢氯噻嗪>40 mg/d和呋塞米≥0 mg/d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
Marshall韧带在心房颤动及导管消融中的作用
肺静脉起源的异位兴奋是触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机制,除此之外,左心耳、左心房、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ligament of Marshall,LOM)、右心房等非肺静脉结构也在房颤的产生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Haissaguerre采用肺静脉隔离术成功治疗房颤以来,房颤消融导管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单纯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的疗效并不满意,这与非肺静脉起源病灶、传导功能恢复,心房重构以及折返环路存在等有关[1-2].采用线性消融、碎裂电位(CAFE)和/或冠状静脉窦内消融等策略能够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3].近年来,Marshall韧带在房颤及导管消融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Marshall韧带的解剖组织学及电生理特征,其在房颤及导管消融中的作用和新进展进行综述.
-
去神经效应对环肺静脉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远期疗效影响
目的 观察去神经效应对环肺静脉消融( CPV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远期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去神经效应在CPVA治疗PAF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顺序入选10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有临床症状的PAF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PVA至肺静脉电隔离.无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被定义为无复发.根据末次消融前后动态心电图,观察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对成功率影响.结果 共有102例患者完成了研究,平均每例患者接受(1.31±0.50)次手术.随访(46.92±17.38)个月,成功率77.5%.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成功组,79例未复发AF,且不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发组,23例AF复发.两组消融前HRV相似,消融后HRV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成功组CPVA术后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差为均方根(rMSSD)、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为NN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心率变异系数(CV)、总功率(TF)、极低频功率(VLF)、低频(LF)、高频(HF)均较复发组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成功组与复发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SDNN是CPVA远期成功率的惟一有效预测因素(P<0.05).结论 CPVA可产生心房去神经效应,后者有助于提高CPVA治疗PAF远期成功率.除了肺静脉电隔离,去神经效应可能也是CPVA治疗PAF的重要机制.
-
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终止对术后窦性心律维持及复发的影响
目的 评价消融终止作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终点对术后窦性心律维持和复发的影响.方法 入选286例行序贯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中消融终止组124例(43.4%),未终止电复律组162例(56.6%),比较两组终止方式、术后复发及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 消融中26例(9.1%)直接转复窦性心律;166例(5 8.0%)转为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其中98例(59.0%)进一步消融转复窦性心律;消融未终止行电复律者162例;随访(23±7)个月,两组早期复发、长期复发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AT可以预测术后复发心律失常类型(P<0.05);二次消融后两组复发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融终止并不有助于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术中出现AT能预测术后复发心律失常类型.
-
糖尿病兔心房电机械功能受损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TE)评价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兔心房电机械功能,同时观察心房病理、电生理改变及心房颤动(房颤)易感性的变化.方法 应用四氧嘧啶诱导成功糖尿病兔共8只,健康对照组8只,饲养8周,应用DTE测定心电图P波开始至心房各节段速度曲线上舒张晚期a'波开始的时间间期(Pastart)及心电图P波开始至DTE速度曲线上舒张晚期a'波峰值处的时间间期( Papeak);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心脏模型,测量心房间传导时间(IACT)、心房各点有效不应期(AERP)、AERP的离散度(AERPD)、应用短阵快速刺激观察房颤诱发情况,应用天狼猩红染色评价左心房纤维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兔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增大[(6.8±0.6)mm对(8.3±0.6)mm,P<0.01],室间隔增厚[(1.9±0.2)mm对(3.0±0.5) mm,P<0.01];左心房侧壁Pastart及右心房Pastart延长[分别为(40.5±12.9) ms对(60.4±20.4) ms,P<0.05;(59.8±20.1)ms对(83.0±11.0)ms,P<0.05)];IACT延长[(37.6±8.9) ms对(27.7±2.1) ms,P<0.01)],房颤诱发率升高(6/8对1/8,P<0.05);病理检查提示糖尿病组左心房心肌间质明显纤维化.两组房间隔处Pastart,左心房后壁Pastart及Papeak均与IACT显著相关.结论 糖尿病兔心房电机械功能受损,与心房肌纤维化、心房间电传导延迟有关,可能是糖尿病发生房颤的机制之一.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优化管理一例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I类适应证,但植入ICD后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引起的电风暴可导致猝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导管消融已开始用于治疗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患者和医生的噩梦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电风暴是ICD患者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定义为植入ICD后,24h内出现≥3次的互不相连的需要ICD进行干预的VT/VF事件.ICD电风暴发生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均为可能的诱发因素,而低射血分数、宽QRS波以及缺少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患者植入ICD后出现电风暴的强预测因素.但遗憾的是,临床工作中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够发现诱发因素,大多数患者发生电风暴无明显诱因可寻,这也给临床预防电风暴发生带来了一定难度.ICD电风暴不仅缩短ICD的寿命,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明显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死亡率.一旦发生电风暴,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无疑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此,临床上如何预防和处理ICD术后电风暴是至关重要的.
-
加强对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远期疗效的研究
经导管消融已经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由于技术难度较大,短期内费用较高,受治患者数暂时还远低于药物治疗患者.但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①经导管消融近期效果较好,尤其是对阵发性房颤,随访12个月的成功率可达88%.②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远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近期关于经导管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比的8项临床试验中,前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分别是86%、87%、74%、76%、66%、89%、79%和66%,而后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分别为22%、37%、58%、17%、9%、23%、40%和16%[1-8].③经导管消融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9].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结果.但上述临床试验的随访时间都只有12个月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消融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会逐步下降.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