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중화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727
  • 国内刊号: 12-109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5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王建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L721R和Q860X复合杂合突变导致血小板无力症的分子机制

    作者:沈卫章;金佩佩;丁秋兰;王学锋;李淑梅;姜玉珍;王鸿利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 L721R和Q860X复合杂合突变导致血小板无力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PCR法对先证者αⅡ b和β3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突变基因.突变位点经直接测序证实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PCR定点突变法构建αⅡ b L721 R和Q860X突变真核表达载体,测序正确后用脂质体将其分别与表达β3亚基的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和CHO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膜上αⅡ bβ3的表达,用Westernblot法鉴定αⅡ b L721R和Q860X突变体在转染细胞内的总体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确定αⅡb L721R和QS60X突变体的细胞内定位.结果 先证者在αⅡ b基因存在T2255G(L721R)和C2671T(Q860x)复合杂合突变.PCDM8 Ⅱ bL721R/PCDM8Ⅲa转染的293T细胞表面αⅡ b为野生型的2.1%,133为野生型的11.0%.PCDM8Ⅱ bQ860X/PCDⅢ8ma转染的293T细胞表面αⅡb为野生型的31.9%,B3为野生型的18.0%.Western blot法证实突变αⅡ b L721R与β3共表达后,可检测到前体αⅡ b(pro-αⅡb),但未检测出成熟αⅡb.αⅡ b Q860X与β3共表达后,检测到截短型αⅡ b蛋白.免疫荧光细胞内共定位研究显示L721R和Q860X突变αⅡ bβ3蛋白大部分分布于内质网,仅有少量在高尔基体中.结论 αⅡb L721R和Q860X突变不影响αⅡ b蛋白的合成和pro-αⅡbβ3复合物的形成,但阻碍了pro-αⅡbβ3复合物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转运,导致细胞内滞留,从而影响了αⅡbβ3在细胞表面的表达,是导致血小板表面缺乏αⅡbβ3复合物、产生血小板无力症的分子机制.

  • 联合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璘;聂玲;于明华;郑以州;张悦;徐泽锋;郝玉书;肖志坚

    目的 探讨联合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和低增生性MDS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提供基层单位适用的MDS诊断和鉴别诊断参考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骨髓原始细胞小于0.050的152例MDS患者和86例CAA患者初诊的常规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DS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未成熟网织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BPC)、骨髓原始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之和与中性中幼粒细胞及中性晚幼粒细胞之和的比值(RatioG)、原始红细胞及早幼红细胞之和与中幼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之和的比值(RatioE)、巨核细胞计数(Meg)、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PAS)阳性率和阳性指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LP)阳性率和阳性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乳酸脱氢酶(LDH)、尿酸(UA)、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铁蛋白(SF)水平等常规实验室指标与CAA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S组患者有染色体核型异常者为74例(48.7%),CAA组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S组与CAA组患者均有骨髓干/祖细胞培养生长不良或不生长,均有患者出现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染色体核型异常的74例MDS患者与骨髓活检结果支持CAA诊断的82例患者(CAA组-2)比较,前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均仍有统计学差异.7例骨髓低增生性MDS与CAA组-2患者比较,BPC、Meg、骨髓原始粒细胞百分比(MBP)、RatioG、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和阳性指数以及血清F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常规实验室指标进行联合诊断MDS及低增生性MDS特异度>85%,灵敏度>70%,正确诊断指数>0.70.结论 联合BPC、RatioG、Meg、有核红PAS阳性率和阳性指数、血清IBIL水平等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助于MDS诊断和低增生性MDS与CAA的鉴别诊断.

  • 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和增殖诱导配体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国兵;李成荣;李长钢;王缨;杨军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急性ITP患儿30例,同龄正常对照儿童30名.采用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检测BLyS和April及其受体BR3、BCMA、TACI,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IL-15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自身抗体PAIgG表达的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 ①急性ITP患儿单核-巨噬细胞(MC)BLyS mRNA[(8.30±2.31)×10-1]和April mRNA[(7.51±1.93)×10-3]表达明显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95±1.44)×10-1和(3.08±0.82)×10-3](P<0.01);②BLyS和April受体BR3、BCMA和TACI基因转录水平亦明显增高(P<0.01);③急性ITP患儿抗体类型转换相关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IL-15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P<0.01);④ITP患儿BLys和April表达调控因子IFN-α、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⑤急性ITP患儿PAIgG表达的相对MFI值(67.4±28.1)高于正常对照组(19.5±8.5)(P<0.01),与BLyS和April及其受体(BR3、BCMA和TACI)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0.53、0.62、0.70、0.45,P值均<0.01),激素治疗后明显下降,与BLys和April及其受体表达变化相一致.结论 急性ITP患儿BLyS和April过表达可能是导致ITP免疫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

  • 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121例临床分析

    作者:贾麟;黄梅;刘文励;张义成;孙汉英;张东华;邓金牛;周剑峰

    目的 观察静脉用国产两性霉素B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121例血液病患者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剂量为5~50 mg/d,用药时间5~101d,中位数为19 d,并对用药前后患者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进行监测.结果 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67.3%,真菌清除率为66.7%.不良反应包括寒战、高热、低钾血症、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静脉炎和皮疹.结论 只要合理应用,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防治,两性霉素B仍是较为安全有效的一线抗真菌药物.

  • 尿多酸肽联合环腺苷酸诱导维甲酸耐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培敏;潘晓蓉;肖澍;李冬;王振义;童建华

    目的 探讨尿多酸肽(CDA-Ⅱ)单独和联合环腺苷酸(cAMP)对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作用.方法 以维甲酸耐药的APL细胞株NB4-R2为体外模型,观察使用CDA-Ⅱ单独和联合cAMP处理前后细胞生长和形态的改变;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特征,包括细胞内DNA含量的分布、亚二倍体(sub-G1)细胞群所占比例、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等;并通过电泳鉴定因基因组DNA非随机性降解导致的梯状DNA.结果 CDA-Ⅱ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的水平,诱导NB4-R2细胞发生凋亡;cAMP则能显著加强CDA-Ⅱ的这一促凋亡作用1 g/L CDA-Ⅱ联合100 μmol/L cAMP共同处理NB4-R2细胞48 h和72 h时Bcl-2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下降至(15.1±4.8)%和(7.3±2.9)%.100 μmol/L cAMP单独作用可使MB4-R2细胞的Bcl-2阳性率由(92.0±0.6)%下降至(75.3±2.0)%.结论 尿多酸肽CDA-Ⅱ联合cAMP对于维甲酸耐药的APL细胞株具有强烈的诱导凋亡效应.

  • 慢病毒介导的血友病B基因在离体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闫冬梅;徐开林;杜冰;曾令宇;鹿群先;潘秀英

    目的 构建泛醌启动子(PUB)驱动的携带犬凝血因子Ⅸ(cFⅨ)基因的慢病毒三质粒表达载体,将其包装成病毒后,观察是否能在体外获得有效的cFⅨ表达.方法 采用改良的磷酸钙沉淀法将包装质粒ANRF、包膜蛋白质粒VSV-G和构建的重组转移质粒PTK 164共转染293T包装细胞产生慢病毒颗粒,病毒以MOI 3:1比例感染培养的第三代骨髓基质细胞和293T细胞,用一期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cFⅨ活性.结果 体外成功培养出骨髓基质细胞,经病毒感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和293T细胞均能表达FIX因子,活性分别为(26.30±2.10)%和(19.70±1.53)%,与对照组[(1.00±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构建PUB启动子驱动的cFⅨ基因的三质粒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病毒颗粒后成功转染至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和293T细胞.

  • 人胎盘CD133+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研究

    作者:王丽;陈代雄;方宁;章涛;刘祖林;刘金伟;万卫红

    目的 探讨人胎盘组织CD133+(PT-CD133+)细胞体外扩增分化巨核系祖细胞(MPC)的能力.方法 采用磁珠激活细胞分选系统(MACS)分选PT-CD133+细胞,接种于含TPO、IL-3和SCF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体外扩增MPC,于培养7、10和14 d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扩增过程中CD133、CD34、CD41抗原表达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半固体培养法对不同扩增阶段的细胞进行巨核祖细胞集落(CFU-MK)培养.结果 培养至7 d时,PT-CD133+细胞扩增效果佳,扩增了(13±2)倍,培养至14 d,细胞总数扩增了160倍;随着扩增时间的延长,CD133、CD34表达逐渐下调,而CD41的表达逐渐增强,扩增后的巨核系细胞多呈幼稚状态,未见血小板形成;PT-CD133+细胞扩增前后均能形成CFU-MK,扩增10 d的细胞形成的CFU-MK总数多,扩增了(54±10)倍.结论 人PT-CD133+细胞具有体外扩增分化为MPC的能力,培养10 d的细胞形成的CFU-MK总数多.

  • 30例早期骨髓增殖性疾病疑似患者JAK2V617F和MPLW515L/K突变基因的表达

    作者:范峥;张日;沈益民;费海荣;朱子玲;岑建农

    目的 探讨BPC及Hb水平轻微升高,但未达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诊断标准的患者JAK2V617F及MPLW515L的表达情况与某些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在早期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30例BPC或Hb值偏高的早期MPD疑似患者JAK2V617F和MPLW515L/K基因表达,并定期随访其病情进展.结果 30例患者中有14例(46.7%)存在JAK2V617F突变,且此14例患者中有5例(35.7%)曾有血栓史;30例患者中无一例存在MPLW515L表达;有效随访22例,JAK2V617F阳性12例,阴性10例,12例阳性患者经过6至24个月后均发展为典型的MPD,而10例阴性患者只有2例发展成MPD.结论 JAK2V617F阳性表达有可能作为诊断早期MPD的重要依据.

  • 43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蓝海峰;方志鸿;张悦;王晓燕;薛峰;张磊;郭振兴;董恂玮;李尚珠;郑以州;张凤奎;钱林生;季林祥;肖志坚;杨仁池

    目的 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临床特点及疾病自然过程.方法 对本院1980年5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8例患者中,男201例,女237例,中位发病年龄48岁.有出血症状者101例(23.1%),有栓塞者86例(19.6%),同时有出血和血栓者13例(3.0%),脾大150例,肝大60例.无症状者149例(34.0%),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者145例(33.1%).初诊时中位血小板数为1000×109/L.255例作骨髓活检,以大而多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其中51例局部伴有网状纤维增生.从114例患者中检出9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阳性率为78.9%.180例作染色体核型检查,6例(3.3%)染色体异常.261例随访时间>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0(12~300)个月.17例(6.5%)进展为骨髓纤维化(MF).1例转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例6年后转为PV,20年后转为MF.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各1例.结论 ET是以血栓和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无症状者比例高.主要进展为MF,大多预后较好.

  • E-cadherin在白血病细胞膜表面的表达及与β-catenin细胞膜定位的关系

    作者:饶青;徐智芳;王继英;孟继虹;唐克晶;田征;邢海燕;王敏;王建祥

    目的 研究E-cadherin在白血病细胞膜表面的表达并确定与其下游信号分子β-catenin细胞膜定位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6例白血病患者和17名正常人骨髓细胞膜表面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β-catenin在细胞内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白血病患者E-cadherin表达水平(中位平均荧光强度16.78)显著低于正常人(26.03);进一步随机选取14份标本测定细胞膜表面E-cadherin的表达及β-catenin的细胞膜分布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cadherin的表达与β-catenin的细胞膜分布明显相关(r=0.74,P=0.002);5-氮杂脱氧胞苷(5-Aza-CdR)诱导白血病细胞中E-cadherin表达后,β-catenin在细胞膜的分布增加,而细胞核内的β-catenin定位减少,初步证实E-cadherin表达后可募集β-catenin到细胞膜.结论 白血病细胞中E-cadherin表达降低或缺失可引起β'-catenin从细胞膜释放并进入细胞核,终可能会引起β-catenin靶基因的转录.

  • RNA干扰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卫菊;李肃;王椿;秦尤文;马晓霞;谢匡成;颜式可;高彦荣;蔡琦

    目的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Kasumi-1细胞AML1-ETO融合基因的表达,研究随后出现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方法 体外化学合成针对AML1-ETO融合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并用电穿孔方法将AML1-ETO siRNA转染Kasumi-1细胞,以非特异性的siRNA转染细胞作阴性对照;电转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载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绿色荧光以确定电转效率;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ML1-ETO siRNA的抑制效应;并应用CCK-8实验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碘化丙锭(PI)法测定细胞周期DNA含量.结果 电转增强EGFP的转染效率可达44.5%;电转AML1-ETO siRNA可以有效抑制AML1-ETO融合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电转AML1-ETO siRNA 72 h后细胞增殖率[(47.90±0.02)%]低于对照组[(66.90±0.08)%](P<0.05);PI染色显示AML1-ETO siRNA转染细胞72 h后,G1期细胞比例为38.3%,对照组为31.6%,而处于G2/M期细胞分别为1.8%和2.4%.结论 化学合成的特异性siRNA能抑制AML1-ETO融合基因的表达,siRNA介导的AML1-ETo融合蛋白表达减少阻滞Kasnmi-1细胞在G1期,进而抑制细胞增殖.

  • 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症16例临床及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代阳;常红;向兵;朱焕玲;羊裔明;李建军;刘霆

    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症(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granular lymphocytes,LDGL)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占T/NK细胞性恶性疾病的2%~5%[1].其特征为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持续性的升高.该病由Loughran于1985年首次报道[2],迄今为止仅报道400余例.

  • 雷帕霉素对U937细胞抗肿瘤效应的研究

    作者:金丽娜;傅琤琤;岑建农;陈沛帅;陈广华;白霞;孙爱宁;吴德沛

    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细胞生长中心的调控者,它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是某些白血病的重要发病机制[1].雷帕霉素进入细胞后与FKBP(他克莫司结合蛋白)形成"功能获得性"复合物RAP-FKBP,强烈抑制mTOR的催化活性.阻断了信号的下传,终引起细胞周期蛋白合成的改变[2],为雷帕霉素靶向杀伤肿瘤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

  • JAK2V617F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乔娜;杨林花;刘秀娥;康建民;闫文林;张睿娟;张媛;郭志萍;张青夏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是骨髓中一系或多系细胞异常增殖,外周血出现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增多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 阿米福汀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

    作者:罗文达;郭宗明;朱敏;张丽;郭群依;冯长伟;徐迢;陈葆国;李伯利

    阿米福汀(Amifostine,AMI)作为一种细胞保护剂,临床已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但它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研究却不多见,对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研究就更为鲜见.

  • CD3+T细胞嵌合率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秋蓉;唐晓文;冯宇锋;朱子玲;常伟荣;孙爱宁;吴德沛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尤其是移植后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HIT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京华;车德海;谢蕊;王宏梅;刘娟

    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是应用肝素的严重并发症,这些患者很少发生出血,却可能发生广泛的动脉、静脉血栓,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HILTS,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 syndrome)[1],后果严重,死亡率达50%[2].

  • 肾透明细胞癌继发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作者:徐黎;应韶旭;陶英;刘薏芝;李晓

    患者,男,56岁.2006年9月9日以"右眼视力明显下降1 d"就诊,以可疑右眼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收入眼科治疗.入院后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 血小板Toll样受体4

    作者:张呈;马丽萍

    血小板除了在止血及血栓方面的作用外,还通过调节其表面黏附和免疫受体分子的表达、释放炎症介质等,在先天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着很大的作用[1-4].革兰阴性菌的致病因子脂多糖(LPS)是位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一层较厚(8~10 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它是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 不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探讨

    作者:姬美容;许小平;林果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获得性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2001)中对MDS的FAB分类方案进行了较大修正,使较多特殊病例有所归属,如MDS可以外周血细胞一系减少,骨髓也可一系病态造血;根据原始细胞比例和Aure小体的有无将:RAEB分为Ⅰ、Ⅱ两类;具有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双重表现的疾病归入新的MDS/MPD中;增加了染色体的检测等[1-3]剖.

中华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