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黄斑水肿不同诊断方法的比较
目的 探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和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对黄斑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212只眼,分别应用HRT-Ⅱ测定黄斑区水肿指数值(E值),应用OCT测定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再用HRT-Ⅱ和OCT分别进行黄斑水肿定量诊断,并将其检测结果与FFA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以FF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得到黄斑水肿诊断的Kappa值:OCT为0.553,HRT-Ⅱ为0.403.黄斑水肿诊断的优势比(OR值):OCT为8.519,HRT-Ⅱ为3.210.经FFA诊断的黄斑水肿组与无黄斑水肿组患者,再应用HRT-Ⅱ检测黄斑水肿指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OCT检测的两组黄斑视网膜厚度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HRT-Ⅱ检测黄斑水肿正常值的佳临界值为E=2.00,ROC曲线面积为0.673.OCT诊断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厚度佳临界值为170 μm,ROC曲线面积为0.774.结论 对于黄斑水肿的诊断,HRT-Ⅱ灵敏度较OCT高,漏诊率低,但特异性差,误诊率较高.对于黄斑水肿的定位观察,HRT-Ⅱ具有明显优势.OCT对黄斑水肿的诊断结果与FFA相比,其一致性好于HRT-Ⅱ.OCT对黄斑水肿的临床诊断价值高于HRT-Ⅱ.两种检查手段相结合可以准确进行黄斑水肿的定量分析.
-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特点.方法 对近2年来就诊于本院和外院门诊经反复检查确诊为AZOOR的患者6例,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觉电生理、视野及血常规、免疫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收集患者所有病史和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例(12只眼)AZOOR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1例;年龄26~42岁,平均35岁,均为双眼发病.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7.5±3.2)个月.6只眼发病前有近视.3只眼发病时有眼前闪光感,视力轻度下降,仅有1只眼视力为指数/40 cm.所有患者至少1只眼视野检查发现视野缺损或局部敏感度下降,其中1只眼双眼生理盲点扩大.4只眼见眼前段活动性炎性病变,10只眼伴有玻璃体轻度炎性改变.4只眼可见眼底后极部黄白色斑点状病灶,6只眼为后极部至中周部视网膜灰白色斑点状病灶,病灶位于视网膜外层或色素上皮-玻璃体-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层.1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眼底脱色素改变,其余患者为眼底高荧光斑.1只眼伴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所有患者视网膜电图检测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在随访过程中除1只眼视力下降外,其他患者症状与初诊相似.5只眼视野无明显改变,1只眼视野缺损范围增大.1例双眼视网膜斑点增加,1例双眼视网膜病灶减少,1例双眼视网膜斑点消失,其他患者随访眼底无明显改变.6例患者初次诊断与随访诊断均不一致.结论 AZOOR属于少见眼部疾病,青年女性多见,具有眼前闪光感、视野缺损、视网膜电图改变,眼底轻微病变是AZOOR的共同特点.其鉴别诊断复杂,容易误诊、漏诊.
-
建立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初步探讨
目的 研究建立人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方法,对比不同的移植方法对成瘤率的影响,为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提供体内实验平台.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移植及异位移植的方法,选取BALB/L-nu裸鼠35只,随机分为3组,将原代培养的第三代人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裸鼠前房(前房组--原位移植)及皮下(皮下A组--异位移植),另以手术切除的新鲜人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制作成的完整瘤组织块移植到皮下(皮下B组),在同样条件下饲养,观察其成瘤率和大体及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前房组成瘤率46.6%,14例在接种后第3天即可见前房内黑色片状小肿物,紧贴在角膜内皮及虹膜表面.2个月时肿瘤基本充满前房.皮下A组成瘤率20%,2例于接种1周后可见局部出现黑色斑块,呈椭圆形,轻度隆起.1个月后肿物逐渐增大,接种后60 d长至1.0 cm×1.0 cm,色黑,呈圆形.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黑色素瘤.皮下B组接种肿物后,10例中有8例未见肿瘤长大,3个月后自行消退.另2例肿物先扁平,后弥散,不符合肿瘤不断生长的特性,不计入成瘤率.结论 将原代培养的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混悬液分别注入裸鼠眼前房及皮下,能建立裸鼠的原位及异位移植瘤模型,成瘤率明显高于组织块皮下移植.其中原位移植瘤模型成瘤率远高于异位移植,且更符合生理特点,有利于眼科操作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是建立人葡萄膜黑色素瘤裸鼠模型的良好选择.
-
白喉毒素氨基端389个氨基酸-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靶向毒素的克隆表达及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 为阻止白内障术后囊膜混浊寻找物质基础.方法 提取灭活的白喉杆菌DNA和12周胎脑皮质R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扩增出编码白喉毒素氨基端389个氨基酸(DT389)的基因片段及编码18kd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bFGF)的基因全序列,将两基因先后插入表达载体中,构建含有DT389-hbFGF融合基因的表达质粒,测序后,转化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纯化鉴定表达产物,噻唑蓝(MTT)试验检测其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鉴定不同剂量融合毒素所致HLECs成活率及细胞死亡形式.结果 扩增得到DT389基因片段及hbFGF全基因序列;构建了DT389-hbFGF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对HLECs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半数致死量为3.8×10-11mol/L,所致细胞死亡方式主要以凋亡为主.结论 DT389-hbFGF免疫毒素克隆表达的成功为药物促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抑制后发障的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
阳离子聚合物介导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兔角膜原位转染及其表达
目的 探讨阳离子聚合物即线性聚乙烯亚胺(PEI)介导下兔角膜基质注射PEGFP-IL-1ra质粒进行基因角膜原位转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人cDNA文库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人IL-1ra cDNA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GFP-hIL-1ra.以阳离子聚合物为介导转染角膜内皮细胞,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示踪、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转染后IL-1r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实验组30只Wistar大鼠角膜基质注射PEGFP-hIL-1 ra质粒和PEI-in-vivo的混合溶液20μl(含10μg质粒),对照组15只Wistar大鼠角膜基质注射PEI-in-vivo溶液20μl.注射后1、3、6、14、21 d,收集角膜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锥虫蓝-茜素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L-1ra基因角膜原位转染后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荧光显微镜下追踪IL-1ra-GFP融合蛋白在角膜的表达部位和表达强度.结果 以cDNA文库为模板扩增出hIL-1 ra cDNA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GFP-hIL-1ra.经PstI和BamHI酶切及DNA测序证实了插入片段方向和大小正确.PEI-in-vitro介导下PEGFP-hIL-1ra转染角膜内皮细胞12 h后,可见10%~15%细胞中有GFP荧光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可见相对分子质量为44 000的hIL-1ra-GFP蛋白表达.PEGFP-hIL-1ra质粒和PEI-in-vivo角膜基质注射后1 d,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可见荧光条带,6 d时全角膜荧光强度达到高峰,14 d开始减弱,21 d角膜上皮层尚存微弱荧光.对照组观察期内始终未见绿色荧光.实验组角膜HE染色未见病理性改变,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p63抗体阳性;锥虫蓝-茜素红联合染色未见角膜内皮细胞损伤;透射电镜显示角膜各层细胞的细胞质内可见IL-1ra-GFP颗粒,未见细胞器的损害.结论 阳离子聚合物介导下角膜基质注射PEGFP-hIL-1ra质粒可快速、有效地将IL-1ra基因转入角膜并表达,为临床上使用抗炎细胞因子IL-1ra对角膜免疫炎性反应相关疾病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
小切口深板层豚鼠角膜内皮移植伤口愈合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 探讨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后角膜伤口愈合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45只豚鼠分为受体组30只(30只眼)和供体组15只(30只眼),进行同种异体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受体组豚鼠右眼为术眼,左眼的正常角膜作为组织病理学对照.于术后1、2周、1、2、3、4个月分别处死受体组2只角膜恢复透明的豚鼠,取左、右眼角膜组织经内皮细胞茜素红染色、苏木素-伊红和(或)高碘酸希夫染色后行光镜检查,计数角膜基质内细胞.结果 受体组有22只眼术后角膜透明,角膜内皮细胞经茜素红染色后显示植片上内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正常,在植床与植片间存在环形的内皮细胞异型区域.光镜检查显示,术后早期在角膜板层分离的径路上,基质内细胞明显增多;植床与植片的交接处,后板层胶原纤维和后弹力层中断,后者的残端卷起;交接处的空隙由结构紊乱、细胞成分较多的组织填充;而板层界面上胶原排列整齐.术后1个月时,出现新生的后弹力层.术后3~4个月时,后弹力层和后板层连续性恢复.结论 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基质创口愈合特点与损伤形式有关,板层界面上胶原排列整齐,纤维化的愈合方式见于植床与植片的连接处.
-
视网膜下液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蛋白激酶C活性的变化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下液(SRF)能否引起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及在其增殖过程中是否出现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和转位,进一步明确RPE细胞增殖与RPE细胞中PKC信号系统变化的关系及PKC抑制剂的作用.方法 实验对象为体外培养的RPE细胞;刺激因素为提取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为B、C级患者的SRF和来自角膜移植后的供体眼球所提供的正常玻璃体成分;PKC特异激活剂佛波酯(PMA)为阳性对照;DMEM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用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各自的RPE细胞增殖情况.用B、C级SRF、正常玻璃体成分、PMA、DMEM培养液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刺激RPE细胞,通过细胞裂解和离心获取细胞质和细胞膜蛋白粗提液,用同位素32P标记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细胞质和细胞膜PKC活性水平.选用PKC特异抑制剂N,N-二甲基鞘氨醇预处理各组细胞后,再分别观察各组RPE细胞中PKC活性表达水平及增殖情况.结果 用B、C级SRF和PMA处理过的RPE细胞出现高增殖;SRF和PMA都可以激活RPE细胞质中的PKC,并使其由胞质向胞膜转位,但SRF作用于RPE细胞时,胞膜上PKC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较PMA明显延长.其中,B级SRF作用于RPE细胞时,胞膜上PKC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较C级长且峰值低,增殖程度也低;正常玻璃体成分和DMEM培养液组未出现PKC活性变化和高增殖.用PKC特异抑制剂预处理各组细胞后,未出现PKC活性和细胞增殖的改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F可促进RPE细胞增殖,RPE细胞中的PKC是以激活和转位方式参与细胞增殖的过程;使用PKC特异抑制剂可阻止此过程发生.
-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治疗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研究
目的 评价以纤维凝胶膜为载体,体外培养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制作兔眼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乏模型,取对侧眼角膜缘组织进行干细胞培养,并以纤维凝胶膜为载体制成组织工程角膜上皮.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其中Ⅰ~Ⅲ组为实验组,行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术,Ⅰ组移植术后观察3个月,Ⅱ组移植术后观察1个月,Ⅲ组移植术后观察2周.Ⅳ组为对照组,移植不含干细胞的凝胶膜,术后观察3个月.以角膜上皮染色、角膜混浊及新生血管3项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病理检查评估术后不同时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印迹细胞学检查移植前后角膜上皮的细胞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特异性角蛋白K3、MUC5AC及转录因子p63在移植角膜上皮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角膜上皮逐渐愈合,透明度提高,新生血管减退或消失;对照组角膜呈持续混浊,上皮缺损迁延不愈,终大量新生血管长入,上皮结膜化.临床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角膜上皮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对照组为PAS(+)的结膜细胞表型,而实验组上皮细胞PAS(-).组织病理学显示实验组为正常角膜上皮结构,对照组为结膜化生的上皮,可见血管和杯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角膜上皮表达角膜上皮特异性角蛋白K3(AE5),不表达结膜特异性MUC5AC,在上皮基底部表达转录因子p63.对照组上皮持续表达MUC5AC.结论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方法,可重建眼表,修复角膜上皮的损伤,抑制角膜上皮结膜化和新生血管.纤维凝胶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工程材料,吸收快,透明度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一种较理想的移植载体材料.
-
非接触法测量角膜厚度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非接触法测量角膜厚度的可行性及其结果与接触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及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前检查患者中随机抽样107人(211只眼),按近视程度分为4组,分别用非接触三维前房分析仪Pentacam及常规接触式A超角膜测量仪AL-3000测量.将测得的角膜中央厚度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Pentacam系统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值为(535.58±36.34)μm,A超测量均值为(536.73±37.18)μm,均值差的95%可信区间为(-1.88,-0.42).各组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tacam系统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结果与A超比较差异细微,但无接触、无创伤.Pentacam系统作为常规准分子激光术前的检测手段,具有准确、无创性、简捷的临床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核转录因子κB在脂多糖诱发的大鼠角膜炎中的表达及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对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诱导的细胞因子在大鼠角膜炎中的表达及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112只大鼠建立角膜炎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炎性组56只和PDTC预处理组56只.模型制作前30 min,大鼠球结膜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炎性组)和PDTC(PDTC预处理组),每组按脂多糖(LPS)刺激后不同时间又分为0.5、1.0、3.0、6.0、12.0、24.0及72.0 h亚组,每亚组8只鼠.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的眼部变化;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角膜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角膜NF-κB p65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角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LPS刺激后炎性组大鼠角膜组织明显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LPS刺激后0.5 h即可见NF-κB阳性细胞,并表达逐渐增强,3.0~12.0 h强,0.5~24.0 h间均较PDTC预处理组明显增多(P<0.01);TNF-α mRNA的表达在LPS刺激后0.5 h就开始升高,3.0~12.0 h强,0.5~24.0 h间均较PDTC预处理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 NF-κB及其诱导的TNF-α在角膜炎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角膜损伤.
-
荧光MGB探针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mtDNA G11778A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简便筛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mtDNA G11778A基因突变的新方法,并初步判断其异质性个体中野生和突变比例.方法 采用荧光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引入野生和突变型两种探针,应用多荧光通道PCR仪分别检测LHON家系中20例患者血样和17例正常人血样,将检测结果与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比较.结果 正常人血样检测结果:荧光PCR技术检测VIC通道均为阳性,FAM通道均为阴性,判断为LHON mtDNA野生型,与测序结果完全吻合;临床LHON患者及家系成员测序结果:LHON mtDNA变异型患者12例,荧光PCR技术检测均为LHON mtDNA变异阳性,其中为LHON mtDNA变异株和野生株混合的5例,混合型中变异株与野生株Ct值均大于25%;测序结果显示LHON mtDNA野生型8例,荧光PCR技术检测LHON mtDNA野生型为5例,LHON mtDNA变异株和野生株混合型3例,其中变异株与野生株Ct值均小于25%;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HON mtDNA G11778A基因突变耗时仅为80 min,远短于测序时间.结论 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技术能简便、快速、准确地检测LHONmtDNA G11778A基因突变,判断个体异质性中野生和突变比例,对进一步探讨LHON患者是否存在mtDNA基因突变阈值有重要价值.
-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
目的 探讨前房内植入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预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0例(76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前屈光度数为-9.50~-26.25 D,平均(-15.89±3.78)D,术前佳矫正视力0.5~1.0,植入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Phakic 6H型)矫正高度近视眼,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术前术后观察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和眼前节的变化等.结果 术后1年,裸眼视力为0.3~1.5,佳矫正视力0.5~1.5,残余屈光度数为-2.00~+0.50 D,平均(-0.40±0.64)D,屈光度数在≤±1.00D以内占96.1%.术前和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3174±248)个/mm2和(3067±320)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和术后1年眼压分别为(16.12±2.32)mm Hg(1 mm Hg=0.133 kPa)和(15.29±3.38)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只眼主诉有眩光,2只眼瞳孔呈竖椭圆形,2只眼晶状体下偏约1.0 mm.1例患者双眼在术后8个月时曾出现黄斑区出血.结论 有晶状体眼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治疗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且预测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双眼下直肌缺如合并小角膜一例
患者女性,52岁,自幼双眼上斜,加重伴视力障碍7年.患者诉自幼双眼上斜,视力差,但能做少数家务劳动.1997年患者渐感双眼上斜加重,无法视物,以右眼较显著,需用手指提起左眼上睑才能视物,而提起右眼上睑仍无法视物.
-
眼科首诊的系统性结节病一例
患者男性,22岁.因无诱因的双眼视物不清伴眼前黑点飘动半年,加重2个月,近2~3 d双眼红肿、胀痛,以右眼为著,于2004年5月7日来我院眼科就诊.
-
视乳头埋藏玻璃疣合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一例
玻璃样钙化物质出现在视乳头部位称为视乳头玻璃疣(drusen of the optic disc),大多数患者为双眼发病,因所在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
重视我国角膜病的基础研究
角膜病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我国在角膜病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某些领域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角膜病的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经费有限、从事研究人员的素质与数量均不够等方面.今后我国的角膜病基础研究应主要集中在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病机制、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角膜的组织工程、干眼的发病机制、严重眼表化学伤的组织重建、眼表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与预防、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药物开发等方面.争取研究经费、培养高素质人才及加强国内外和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是提高我国角膜病基础研究的重要工作.
-
角膜缘干细胞研究及相关问题
角膜缘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了眼表疾病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角膜缘干细胞的解剖特点、增生能力、表面标志蛋白在鉴定干细胞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临床诊断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手段,并归纳了各种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后的治疗效果与细胞转归,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缘干细胞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透明质酸钠对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兔眼房水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噻吗洛尔是一个有效的降眼压药物并且已经用于治疗慢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近30年了[1].即使到目前噻吗洛尔仍然是重要的抗青光眼药物之一,然而普通的滴眼液眼部的生物利用度非常低,大部分都被鼻泪管排泄掉了[2].
-
兔角膜缘损伤分级和治疗的研究
各种因素引起的角膜缘受损是眼表损伤常见的病因,以受损区相应范围的角膜结膜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角膜缘受损导致不同程度的眼表损伤,其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本实验拟根据干细胞损失程度对角膜缘受损进行分级,并探讨各级损伤的合理治疗方案.
-
三种不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血房水屏障功能的评价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较小,术后反应较轻,是目前白内障手术的主流.但是,手术带来的对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影响目前仍没有完全解决,而血房水屏障功能的紊乱会导致延长术后恢复时间以及用药时间,并且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如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瞳孔粘连等的发生率.要减少手术对血房水屏障的扰动,目前所需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进一步改进手术技巧,减少手术本身对前葡萄膜的刺激;二是改进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设计,减轻其对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干扰,加快血房水屏障功能的恢复.
-
白内障手术中黏弹剂的选择
眼科医师总是对于白内障手术中设备的更新、技术的进步、方法的改进、参数的调整、新的人工晶状体的应用给予较多的关注,而认为黏弹剂只要能够维持前房空间,能够撕囊和植入人工晶状体就已足够.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6 | 05 |
1989 |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