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全反式视黄酸对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全反式视黄酸(ATRA)在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对细胞形态、增殖、凋亡的作用并筛选其适诱导浓度.方法 实验研究.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脐带MSC接种于24孔培养板,细胞贴壁后培养基更换为含ATRA的DMEM/F-12培养液.ATHA终浓度分别为0 μmol/L(对照组,A组)、0.25 μmol/L(B组)、0.5 μmol/L(C组)、1.0 μmol/L(D组)、2.0 μmol/L(E组)、4.0 μmoL/L(F组),诱导后1 h、24 h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MTT法监测ATBA的细胞毒性.另取对照组和经各浓度ATRA诱导24 h后的细胞应用Annexin-V/PI联合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和双标染色后的细胞着色情况,综合上述指标确定ATRA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适浓度.根据资料性质,对不同浓度ATRA作用24 h后各组间A值、细胞凋亡率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应用t检验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ATRA诱导组之间神经元样细胞阳性表达率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TRA(0.25 μmol/L、0.5 μmol/L)对MSC形态、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均无明显影响(t=0.72,1.32;P>0.05);高浓度(4.0 μmoL/L)加入后即刻可见部分细胞浮起,24 h后无贴壁细胞;≥1.0 μmol/LATRA诱导24 h后能极显著抑制细胞增殖(t=8.8,18.9,22.1;P<0.01),且随ATRA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诱导24 h后,2.0 μmol/L组细胞回缩较1 h更明显,大部分细胞由长梭形回缩至类圆形,细胞质内出现粗大颗粒,部分细胞漂浮;1.0 μmoL/L组中仅有少数细胞有形态改变;Annexin-V/PI联合FCM检测显示≥1.0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19.95,31.6l;P<0.01).结论 0.5 μmol/L ATRA是诱导脐带MSC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的佳剂量,≥1.0 μmol/L能明显抑制MSC的增殖,增加细胞凋亡率并诱导细胞发生明显损伤.
-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初步研究
目的 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分析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以及各种IOL度数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7例(24只眼)患者根据是否提供准分子激光术前(包括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角膜屈光度数资料分为两组(有历史资料组和无历史资料组).所有患者在白内障术前接受自动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Pentacam、IOL Master综合检查,分别采用临床病史法、Feiz-Mannis公式法、Feiz-Mannis法等多种公式进行IOL度数计算.白内障术后3个月时进行客观验光.采用非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配对t检验以及Bland-Ahman一致性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有历史资料组患者准分子激光术前的平均屈光度数与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43.28±1.21)D与(-15.33±4.36)D;无历史资料组的平均等效球镜为(-10.11±3.12)D.白内障术前两组平均角膜屈光度数为(36.96 ± 2.07)D与(36.85±1.40)D.白内障术后两组平均屈光误差分别为(-0.66±1.27)D与(-0.47 ± 0.82)D.Hamed Wang Koch法、Masket法、Koch/Maloney法、Shammar法与Pentacam ERK法计算值低于平均真实值,易造成术后欠矫;Feiz-Mannis公式法、Latkany法、Savini法与Armberri Double K的计算值高于真实值.临床病史法,角膜忽略法和Haigis-L法的计算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0.318,0.069;t=0.956,-1.057,-1.911).Feiz-Mannis法和Haigis-L法计算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r=0.921,0.915;P=0.000,0.000).但无一种方法计算结果与真实值具有一致性.结论 为避免术后发生屈光欠矫,需要通过综合方法计算IOL度数,应联合临床病史法、Feiz-Mannis法、角膜忽略法、Haigis-L法进行IOL度数计算.
-
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临床调查研究
目的 研究青光眼患者长期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门诊长期连续治疗的100例青光眼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多种因素在X2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0例青光眼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9~80岁;用药时间从6个月至20年不等.100例中,用药依从者61例(61.0%),不依从者39例(39.0%),总体用药依从性为61.0%.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性别(X2=0.718)、年龄(X2=0.537)、居住地(X2=0.338)、青光眼类型(X2=3.797)、有无手术史(X2=0.338)及医生处方是否征询患者意见(X2=0.297)、是否向患者交待用药方法(X2=0.157)等因素对药物治疗依从性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用药前眼压(P=0.013)、用药种类(P=0.005)、药液是否滴在眼睑皮肤上(P=0.005)、滴眼液时是否需要帮助(P=0.012)、是否定期复查(P=0.011)、自身对青光眼治疗的信心(P=0.004)等因素对药物治疗依从性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自述中的药物副作用、滴眼液方案复杂易忘、就医不便(包括候诊时间长)等因素排在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前3位.结论 临床眼科医师应充分考虑到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多种因素,向患者交代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应注意的问题,给予具体用药指导,以提高青光眼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从而增进疗效.
-
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温州医学院附属视光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6所医院进行研究.以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为有效对照,将诊断为细菌性结膜炎的235例(235只眼)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入两组:试验组118只眼,对照组117只眼,试验组滴用加替沙星,对照组滴用左氧氟沙星,每组给药方法均为每次2滴,第1-2天,每2小时滴1次,8次/d;以后每4小时滴1次,4次/d,滴入结膜囊内,疗程为7 d.所有人组患者均在试验开始前及试验结束后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并在用药前和用药后第3-5天、第6-8天分别对症状、体征观察进行综合评分以及评价其安全性.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CMH X2方法、Pearson X2检验、Fisher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0%(110/117只眼)和93.8%(106/113只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2,P=0.8201).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1%(80/85只眼)和92.5%(74/80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0).用药后第3~5天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下降幅度加替沙星组为(4.436±2.310)分,左氧氟沙星组为(3.814±1.9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0,P=0.0075).用药后第6~8天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下降幅度加替沙星组为(7.487 ±2.821)分,左氧氟沙星组为(6.912±2.9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0,P=0.0452).视力及局部用药后耐受性评分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视力F=1.04,P=0.3080;局部用药后耐受性X2=0.1372,P=0.7111).根据全部患者细菌培养结果,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检测出革兰阳性菌20种,革兰阴性菌8种),加替沙星对革兰阳性菌的低抑菌浓度低于左氧氟沙星(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结论 加替沙星滴眼液对细菌性结膜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有效清除致病菌,起效快,作用强,且体外抗菌活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眼部耐受性.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后患者31例(31只眼)为A组,同期小梁切除术患者32例(32只眼)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视野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AS 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值比较,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术后结膜滤过泡消失率和视野改变等情况比较,采用CMH 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眼压:手术后1个月至5年,A组患者眼压为(13.87±4.88)mm Hg(1 mm Hg=0.133 kPa)至(24.01±6.55)mm Hg,眼压随时间推移有较明显的升高趋势;B组患者眼压(11.90±4.92)mm Hg至(19.10±7.43)mm Hg;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7,P<0.05).(2)滤过泡:术后B组患者均形成明显的功能性滤过泡;A组仅有25只眼(80.6%)形成明显的功能性滤过泡,6只眼仅见滤过泡轻度隆起;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滤过泡消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29,P<0.05).(3)视野:术后随访5年,A组有11只眼(39.29%)视野缩小,B组有6只眼(23.08%)视野缩小,但两组视野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47,P>0.05).(4)并发症:术后随访5年,B组并发白内障12只眼(12/26,46.15%),A组并发白内障6只眼(6/28,21.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97,P<0.05).(5)手术成功率:B组为61.54%(16/26),A组为14.29%(4/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63,P<0.05).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与小梁切除术相比,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安全性较好,术后合并症较少,但远期疗效尚不确定,需谨慎选用.
-
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43例(44只眼)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分为脱离组与非脱离组,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非脱离组黄斑裂孔患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如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如性别构成比,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后巩膜葡萄肿及视网膜劈裂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对两组患者左右眼的构成比和白孔、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43例(44只眼)患者中,视网膜脱离组37例(37只眼),非脱离组7例(7只眼).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56岁;男性9例(24.3%),女性28例(75.7%);11只左眼(29.7%),26只右眼(70.3%);平均屈光度数(-8.9±2.2)D,平均眼轴长度(28.7±2.0)mm;视力≤0.05者26只眼,视力0.05~0.2者1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33只眼(89.2%),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4只眼(10.8%),白孔13只眼(35.1%),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10只眼(27.0%),视网膜劈裂13只眼(35.1%).非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48岁;男性1例(14.3%),女性6例(85.7%);左眼3只眼(14.3%),右眼4只眼(57.1%);平均屈光度数(-9.0±1.9)D,平均眼轴长度(28.9±1.5)mm;视力≤0.05者3只眼,视力0.05~0.2者3只眼,视力≥0.2者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6只眼(85.7%),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1只眼(14.3%),白孔1只眼(14.3%),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3只眼(42.9%),视网膜劈裂5只眼(71.4%).B超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测结果显示,非脱离组患者的黄斑裂孔周围大多有视网膜水肿、劈裂或脱离晕等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相似的改变,但局部后巩膜葡萄肿的膨隆并不明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组与非脱离组患者性别比(X2=0.008)、左右眼构成比(X2=0.449)、屈光度数(t=0.193)、眼轴(t=-0.25)、视力(X2=4.509)、玻璃体后脱离(X2=0.071)、白孔(X2=1.179)、孔缘部玻璃体牵引(X2=0.709)及视网膜劈裂发生率(X2=3.2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非脱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高度近视眼患者在年龄增长过程中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改变可能是发生黄斑裂孔继而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的短期观察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Acrysof Tof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矫正白内障伴术前角膜散光的早期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测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植入Acrysof Toric IOL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71只眼),观察其术前、术后的IogMAR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留散光、术后残留球镜、IOL轴位等.术后残留散光根据柱镜轴向分为散光全矫,残留斜轴散光(45°/135°±30°),残留顺规散光(90°±15°),残留逆规散光(180°±15°),并收集各类散光组中散光为0.50~0.75 D者的裸眼远近视力.随访3个月.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Friedman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裸眼远视力中位数:术前为0.80;术后3个月为0.20.散光中位数:术前为2.02 D,术前预计残留散光为0.34 D,术后3个月为0.67 D.IOL术后1 d定位和预计轴位差值为1.58°±2.30°.3个月时旋转1.63°±1.83°,96%旋转小于5.00°.未发现一例手术并发症.裸眼近视力中位数:散光全矫组0.50,残留顺规散光组0.50,残留逆规散光组0.21,残留斜轴散光组0.30;裸眼远视力中位数:散光全矫组0.10;残留顺规散光组0.26;残留逆规散光组0.15.残留斜轴散光组0.20;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提示:裸眼远视力,残留逆规散光组与顺规散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00),而与斜轴散光组,散光全矫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623;t=2.00,P=0.061);裸眼近视力,逆规散光组佳,而且与顺规散光组,斜轴散光组,散光全矫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95,2.60,6.52,P分别为0.000,0.011,0.000).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Acrysof Toric IOL植入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预测的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术前角膜散光的方法.术后残留少量的逆规近视性散光可以在不明显影响裸眼远视力基础上获得较好的裸眼近视力.
-
1至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结膜囊菌群分布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1至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结膜囊的菌群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方法.2009年1至3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合作,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研究方法选择109例接受眼病筛查的1至4个月龄的健康小儿,进行双眼结膜囊分泌物取材并做细菌培养和鉴定.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膜囊细菌种类和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膜囊分泌物培养阳性的小儿26例(36只眼),占23.9%.共检出7种44株细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5株,革兰阳性杆菌18株,革兰阴性杆菌1株.其中类白喉棒状杆菌17株(17/44,38.6%),表皮葡萄球菌16株(16/44,36.4%),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6/44,13.6%).单眼分离出2种细菌者8只眼(8/36,22.2%),均为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棒状杆菌.不同月龄、性别及喂养方式的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1,X2=0.001,X2=1.182,P值均大于0.05).结膜囊培养阳性者26例(36只眼),培养阴性者83例(166只眼),两组小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及受检周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8,t=0.940,t=0.686,P值均大于0.05).本研究中性别、年龄、出生体重、胎龄及喂养方式不影响结膜囊带菌状态(Wald X2=0.001,Wald X2=0.003,Wald X2=0.117,Wald X2=1.307,Wald X2=1.490,P值均大于0.05).结论 婴儿期结膜囊正常菌群已经建立,以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棒状杆菌为主要菌种.葡萄球菌与类白喉棒状杆菌有共生现象.小儿结膜囊带菌状态相关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FOXL2基因缺失和突变分析
目的 对5例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BPES)患者行遗传学分析,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综合应用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聚合酶链反应及DNA测序技术对1例BPES伴智力障碍和4例单纯BPES患者行FOXL2基因缺失和突变分析.结果 BPES伴智力障碍患者染色体3q22.1-q23存在包含FOXL2基因在内约9.4 Mb的杂合性缺失;例2和例3患者FOXL2基因存在c.704delG杂合突变,已报道该突变病例的临床表型为Ⅰ型BPES,但例3临床表现为Ⅱ型BPES;例4和例5未检测到突变.结论 染色体3q22.1-q23可能存在导致智力障碍的相关基因;FOXL2基因c.704delG杂合突变(表达截短蛋白)可导致Ⅰ和Ⅱ型BPES.
-
Nogo-66蛋白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Nogo-66蛋白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CD11b及MHC-Ⅱ表达的影响及其对损伤组织抗原呈递作用的干预性质.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高眼压+Nogo-66蛋白组,正常眼压+Nogo-66蛋白对照组,高眼压+损伤对照组,正常眼压+损伤对照组.应用532-激光行周边前房角光凝+巩膜浅层静脉关闭术,建立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实验组大鼠接种:于双后足趾及背部皮下多点注射无菌等渗10%Nogo-66蛋白磷酸缓冲液(PBS),注射后7 d、1个月,分别以0.005%的Nogo-66蛋白PBS注射液2 μl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对照组大鼠接种:以等渗PBS等量于相同部位注射.初次接种后1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CD11b和MHC-Ⅱ,应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处理,获得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阳性表达的量化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眼压均值比较,采用两样本计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阳性表达水平比较,采用配伍设计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 实验组大鼠于建模后7 d眼压开始升高,1个月时眼压高为(24.16±2.70)mm Hg(1 mm Hg=0.133 kPa),与对照组(15.93±3.28)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P<0.05).在Nogo-66蛋白干预下,正常眼压+Nogo-66蛋白组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HC-Ⅱ阳性表达百分比为(11.45±1.97)%,显著高于高眼压+Nogo-66蛋白组(3.9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正常眼压+Nogo-66蛋白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小胶质细胞CD11b表达百分比为(8.15±1.97)%,显著高于高眼压组(1.78±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结论 外源性Nogo-66蛋白能够刺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CD11b及抗原呈递分子MHC-Ⅱ的阳性表达,提示Nogo-66蛋白具有中枢免疫原性,其有可能激活抗原呈递细胞,完成其呈递损伤抗原的作用.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伴双侧先天性青光眼一例
1900年法国的Kippel和Trenaunay[1]首先报告了两例伴有软组织和骨肥大的皮肤血管瘤性损害患者,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种罕见的、散发的、复杂的畸形疾病: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2].
-
Alagille综合征眼部病变一例
Alagille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遗传疾病,眼部异常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诊治伴有典型眼部改变的Alagille综合征患儿1例,现报道如下.
-
泪小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一例
患者男性,39岁.因右眼溢泪8个月,发现右眼肿物6个月,于2009年6月1日就诊于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患者8个月前右眼出现轻微溢泪不适,时常伴眼红,6个月前发现右眼内侧一点状小肿物,轻微疼痛,不伴有出血及视力下降.既往无眼外伤史、泪道冲洗史及戴镜史.
-
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错构瘤一例
患者男性,53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周,于2008年12月12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患者1年前曾突发左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诊为左眼眼底出血,予保守治疗后好转.1周前患者突感左眼视物模糊,无视物变形及眼前闪光感等.人院后全身检查皮肤未见结节及色斑.
-
眼科确诊的Wegener肉芽肿一例
Wegener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上下呼吸道和肾脏,还可累及关节、眼、皮肤,亦可侵及心脏、神经系统及耳等.现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排查确诊的1例Wegener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原发性青光眼个性心理因素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的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青光眼属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上发现青光眼患者个性心理状态异于常人,情绪的改变与青光眼的发病、药物治疗、手术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全面系统地了解个性心理因素在青光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今后建立合理规范的心理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囊膜剥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囊膜剥脱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全身性细胞外基质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继发青光眼,加速白内障的进展,使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囊膜剥脱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就目前对囊膜剥脱综合征的临床、分子病理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囊膜剥脱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
注重科研工作中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运用
目前在科研设计方法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科研的质量.因此,应当加深对科研方法内涵的理解,提高对正确运用科研设计方法迫切性的认识,才能切实增强科研能力,提高科研质量.
-
加强原发性青光眼的机会性筛查工作
早期发现和确诊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有利于减少青光眼引起的盲和视力损伤.开展机会性筛查工作是更早、更及时地发现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方法.机会性筛查是指一些人因为健康体检或者其他问题来眼科就诊时,眼科医师有意识地进行青光眼方面的必要检查而发现的有关青光眼的情况,这应当是眼科临床工作的一部分.由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具有明显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因此所采用的机会性筛查方法应当不同.作为眼科医师应当明确认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注意筛查试验和诊断试验的重要区别,选择筛查试验方法要力求简便、易行,重视防治青光眼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这对于做好机会性筛查工作十分重要.
-
Purtscher视网膜病变
患者男性,28岁.因头部外伤、右眼视物不清7 d,于2009年6月1日来长春一诺眼科医院就诊.全身体检:头部的右侧后枕部可见已缝合的长约3.0 cm皮肤裂伤.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20 cm手动,左眼为1.0;眼压右眼为15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为14 mm Hg.右眼前节正常,眼底情况见精粹图片1~3;左眼正常.临床诊断:右眼Purtscher视网膜病变.
-
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能否作为青光眼治疗的首选术式
随着青光眼房水引流物的不断改进和植入技术的逐渐娴熟,房水引流物植入术的应用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至于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能否成为治疗青光眼的首选术式,目前尚存争议.因此,有必要分析和比较房水引流物植入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引流物植入术的适应证及存在分歧的原因进行探讨.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房水引流物植入术可以作为难治性青光眼的首选术式,其临床疗效优于小梁切除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亦支持扩大应用于非难治性青光眼,但能否取代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尤其还缺乏我国相关的研究数据,尚待多中心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证实.
-
正方与反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是否存在
编者按医学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医师除在其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外,还要能够教授年轻医师,更要能够交流经验.我们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办的眼科学术年会的教学专场组织焦点辩论,希望能为医师提供一个教与学的平台,通过辩论的准备和现场演示,展现辩论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快速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
第二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征文
关键词: 眼科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6 | 05 |
1989 |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