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青光眼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青光眼作为世界上第一大不可逆的致盲眼病,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性表现。目前,控制眼压仍是治疗青光眼的唯一有效的手段,然而很多青光眼患者特别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其眼压能够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视野缺损的放大却仍然持续进展,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眼压之外的可能性病因。近年来,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探索已上升到中枢神经系统水平,众多学者认为青光眼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累及视神经的眼部疾病,其病变还可能累及整个视觉通路。因此,一些新的检查手段被应用在研究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诊断中。其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能够在活体中无创地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而成为研究青光眼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新思路。在本文中,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手段,以及运用于检测青光眼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的研究现状做一总结。
-
结晶样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患者血液成分的异常变化特点
目的 了解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 BCD)患者体内各种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为探寻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48 例( 96 只眼)经临床确诊为 BCD 患者和体检中心体检的150 例( 300只眼)正常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 将48例( 96只眼)确诊为BCD的患者作为BCD组,将150例(300只眼)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 BCD组和对照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的相关参数变化情况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等四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87.43±7.09)fL,(29.39±3.20)pg,(335.27±15.72)g/L,(13.45±1.99)fL;对照组分别为(90.37±3.08)fL,(30.59±2.56)pg,(340.51±4.52)g/L,(13.07±0.54)f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2.66,3.65,-2.12;P<0.05). RBC计数、血红蛋白(HGB)量及红细胞压积(HCT)等三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4.75±0.52)×1012/L,(139.33±20.37)g/L,(0.42±0.05);对照组分别为(4.65±0.36)×1012/L,(152.31±15.98)g/L,(0.42±0.0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1.54,0.8;P>0.05). WBC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单核细胞(MON)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LYM比率、NEU比率、及嗜碱性细胞(BAS)比率等七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5.57±1.34)×109/L,(1.87±0.48)×109/L,(0.35±0.10)×109/L,(3.22±1.11)×109/L,(34.50± 8.23)%,(54.76±9.00)%,(0.36±0.30)%;对照组分别为(6.67±1.30)×109/L,(2.05±0.46)× 109/L,(0.47±0.12)×109/L,(3.98±0.94)×109/L,(30.97±4.63)%,(59.55±5.29)%,(0.52± 0.20)%.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2.41,6.08,4.65,3.72,2.63,4.16;P<0.05).嗜酸性细胞(EOS)计数、BAS计数、MON比率及EOS比率等四项指标,BCD 组患者分别为(0.10± 0.07)×109/L,(0.02±0.00)×109/L,(6.68±2.28)%,(1.71±1.08)%;对照组分别为(0.14±0.06)× 109/L,(0.02±0.03)×109/L,(7.08±1.48)%,(1.94±0.9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45,1.41,1.41;P>0.05).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等两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10.13±1.46)fL和(0.22±0.0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48±0.99)fL,(0.19±0.0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8,5.21;P<0.05). PLT计数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两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218.06±47.22)×109/L和(16.36±0.48)fL,对照组分别为(218.67±44.57)× 109/L,(16.02±1.32)f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79;P >0.05). 结论 BCD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血液成分的异常变化,特别是NEU计数、NEU比率、LYM及LYM比率的异常,提示了BCD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血液成分动态变化有关,这项研究结果有可能对临床防治BCD 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常规检测 -
血浆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HSP)70水平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禅城区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25 例( 50 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禅城区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22例( 4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 按照疾病种类将全部47例( 94只眼)患者中,25例(5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期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禅城区中心医院眼科住院的22例(4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浆HSP70水平以均数±标准差( xˉ±s )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研究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与血浆HSP70水平的相关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浆HSP70浓度为(117.1±30.9)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48.0±1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 .98 , P<0 .05 ). 研究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浆HSP70与眼压成正相关(r=0.69,P<0.05),与性别和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0.38,0.29;P>0.05). 结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浆内的HSP70浓度显著升高,且与眼压呈正相关,提示了HSP70可能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总医院眼科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77例(106只眼)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半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并对患者进行跟踪复查对比,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视力比较情况以均数±标准差( x珋±s)的形式表示,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采用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眼轴长度矫正视力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0.1者0只眼,视力0.1~0.4者12只眼(11.3%),视力0.5~1.0者77只眼(72.6%),视力>1.0者17只眼(16.1%);半年后裸眼视力<0.1者0只眼,视力0.1~0.4者22只眼(20.8%),视力0.5~1.0者71只眼(66.9%),视力>1.0者13只眼(12.3%);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半年相比,视力恢复情况较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769,1.597,2.348,3.101;P<0.05);术后1周矫正视力<0.1者0只眼,视力0.1~0.4者12只眼(11.3%),视力0.5~1.0者77只眼(72.6%),视力>1.0者17只眼(16.1%);半年后矫正视力<0.1者0只眼,视力0.1~0.4者22只眼(20.8%),视力0.5~1.0者71只眼(66.9%),视力>1.0者13只眼(12.3%);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半年相比,矫正视力恢复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923,1.908,3.511,3.747;P<0.05)。术后各点患者眼轴长度>30 mm视力矫正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33,1.563,3.548,4.229;P<0.05)。术后发生黄斑囊样水肿者2只眼(1.9%),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1只眼(0.9%),分别注射地塞米松,实施后囊切开术进行治疗,均得到好转,视力恢复。并发症以黄斑囊样水肿、后发性白内障为主,治疗后视力恢复正常。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显著,视力恢复和矫正效果好,安全可靠。
关键词: 近视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导致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致角膜后弹力层大范围脱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418例(856只眼)的临床资料,对术中发现大范围后弹力层脱离的6例(7只眼)患者给予药物、手术缝合及前房注入全氟丙烷( C3 F8)气体治疗。结果本组6例(7只眼)中,5例(5只眼)均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前即超声碎核时发现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均行缝线固定,前房注入C3 F8气体,气泡5~7 d后吸收,术后2周角膜恢复透明,拆除缝线,视力均达到0.4以上。另1例(2只眼)为双眼角膜后弹力层大范围脱离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碎核吸核过程中,发现前房不明膜状物,因术者经验不足误认为膜状物为前囊膜,未及时暂停手术,致超过1/3角膜后弹力层吸出,术后角膜水肿严重,给予高渗剂及糖皮质激素滴眼液频繁滴眼,半年后渐好转,角膜透明,视力达0.12。后患者又因右眼白内障再次手术,尽管手术格外慎重。但在植入人工晶状体时,上袢未能一次植入,术中出现角膜后弹力层大范围脱离,前房注C3 F8气体后复位,1周后气体吸收,术后1个月反复出现角膜水肿,术后2个月角膜透明,视力达到0.3。结论正确及时地综合处理是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致角膜后弹力层大范围脱离的关键。
-
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51例(102只眼)8~18岁近视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角膜塑形镜组25例(50只眼)和框架眼镜组26例(52只眼)。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以均数±标准差( 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前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别为(0.22±0.13),(-4.18±0.62)D,(24.48±0.12)mm;框架眼镜组患者戴镜前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为分别为(0.26±0.18),(-4.16±0.65)D,(24.43±0.13)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2,-1.00,0.61;P>0.05)。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别为(0.31±0.12),(-4.22±0.68)D,(24.50±0.99)mm;框架眼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别为(0.18±0.13),(-4.58±0.52) D,(24.89±0.71)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4,-4.27,-5.29;P<0.05)。戴镜前、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5)。戴镜前、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1,0.14;P>0.05)。戴镜前、后框架眼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4,3.63,4.59;P<0.05)。角膜塑形镜组患者佩戴期间未出现明显的角膜炎、结膜炎症状,有5例(5只眼)患者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及角膜表层轻度点状荧光素染色,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患者均于3~5d内角膜上皮缺损愈合。框架眼镜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控制青少年近视眼发展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
硬核性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139例(139只眼)Ⅳ~Ⅴ级硬核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为A组,共计63例(63只眼);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为B组,共计76例(76只眼)。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和术后角膜水肿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情况比较采用手术成功率描述。结果A组术后第1天视力>0.1的患者占71.4%(45/63),术后第7天视力>0.1的患者占92.1%(58/63);B组术后第1天视力>0.1的患者占85.5%(65/76),术后第7天视力>0.1的患者占94.7%(72/76)。术后第1天患者视力B组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42)。术后第7天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P=0.524)。术后第1天A组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占22.2%(14/63),B组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占9.2%(7/76);术后第7天,A组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占1.59%(1/63),B组发生角膜水中的患者占2.63%(2/76)。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发生率A组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33)。术后第7天两组角膜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673)。A组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占79.4%(50/63),黑核基本超不动,仅可清除核前部半透明皮质,扩大切口后改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B组100%完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A组患者术中发生切口灼伤者7例(11.1%),后囊膜破裂者2例(3.2%),超声乳化针头折断者1例(1.6%)。B组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者1例(1.3%),前房出血者3例(3.9%)。两组患者均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硬核性白内障更适合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
-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上睑退缩矫正术后眼表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上睑退缩矫正术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就诊于福建厦门科宏眼科医院的甲状腺相关眼病并发眼球突出和上睑退缩的患者18例(32只眼),行上睑退缩矫正术.并对手术前后的患者进行上睑覆盖角膜上缘程度、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Ⅰ、泪膜破裂时间等项目检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手术前后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8例(32只眼)上睑高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6例28眼恢复至正常范围,上睑覆盖角膜平均2.2 mm,比术前平均减少3.9 mm;4例患者4只眼稍有过矫,上睑覆盖角膜>3 mm;无欠矫患者.18例患者(32眼)的眼表功能也有明显改善.BUT术前平均值为2.57 s,术后平均值为5.64 s,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 SIT术前平均值5.09 mm/min,术后平均值8.10 mm/min,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矫正术是解决甲状腺相关眼病干眼症,改善眼表功能的有效方法.
-
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评估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56例(5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10~16岁。所有患者经眼科常规检查和散瞳验光后确诊,并给予有视觉意义的屈光矫正治疗,全天连续遮盖非弱视眼。同时配合光栅及精细作业,每个月复查1次,随访2~4年。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以均数±标准差( 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弱视程度及不同注视性质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视力提高的幅度以均数±标准差( x珋±s )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后3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0例(50只眼),占87.50%;提高2行及以上者31例(31只眼),占55.36%。治疗后6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5例(55只眼),占98.21%;提高2行及以上者44例(44只眼),占78.57%。治疗后12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6例(56只眼),占100.00%;提高2行及以上者48例(48只眼),占85.71%。治疗前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22±0.18),治疗后6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64±0.21),平均提高4.2行;治疗后12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66±0.23),平均提高视力4.4行,治疗后6、12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11.87;P<0.05)。10~13岁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3±0.23),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6±0.20);14~16岁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1±0.18),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6±0.20),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8,4.29;P1<0.05)。治疗后6、12个月10~13岁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8,P2>0.05)。治疗后6、12个月14~16岁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5,P>0.05)。中度弱视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45±0.13),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2±0.11);重度弱视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7±0.16),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9±0.13),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3,P1>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2,P1<0.05)。治疗后6、12个月中度弱视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7,P2<0.05)。治疗后6、12个月重度弱视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82,P3>0.05)。中心注视性弱视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45±0.13),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2±0.11);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7±0.16),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9±0.13),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2,2.87;P1<0.05)。治疗后6、12个月中心注视性弱视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4,P2<0.05)。治疗后6、12个月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85,P3>0.05)。本研究治疗过程中,有3例(3只眼)患者被遮盖眼矫正视力曾略有下降,去除遮盖后数小时,视力恢复至原有水平,第2天继续遮盖,此3例(3只眼)患者在之后的遮盖治疗中,每月停止遮盖1 d,治疗结束时未发生遮盖性弱视。有6例(6只眼)患者在停止遮盖治疗后2~4个月后视力回退2~3行,再次给予健眼遮盖治疗3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恢复至原有水平,随访2~4年患者视力未下降。结论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较好。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术前行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检查.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患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所有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观察患者下斜肌功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及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的变化.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均表现出下斜肌不同程度亢进,其中Ⅲ度5只眼,Ⅱ度19只眼.术后1周24只眼中有3只眼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13.6△.术后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5).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5).术前患侧倾斜时垂直斜视度平均16.2△.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术后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5).歪头试验有19例仍为阳性.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P<0.05);歪头试验有20例仍为阳性.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效果良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
视神经管减压术与激素冲击疗法治疗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视神经管减压术与激素冲击疗法治疗视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0年12月至2017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68例(68只眼)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单眼受损.其中,男性49例,女性19例;左眼患病者38例,右眼患病者30例;交通伤患者31例,高处坠落伤患者22例,摔倒损伤患者15例.患者年龄为21~58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5.6±3.4)岁.于伤后12 h内就诊者22例,12~24 h就诊者8例,1 d~3 d就诊者15例,4 d~7 d就诊者15例,7 d~30 d就诊者8例.按照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与激素冲击治疗组.其中,手术治疗组41例,男性2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1±3.8)岁,平均病程(6.2±2.8)d,均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激素冲击治疗组27例,男性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4.5±3.1)岁,平均病程(6.7±3.1)d,均给予单纯激素冲击疗法治疗.均于术后或开始治疗后3d、7d及30d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底情况.手术后或治疗后视力好转者判为有效,手术后或治疗后视力无好转者则判为无效.两组有效率采用百分比描述,治疗有效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结果 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19例有效,22例无效,视力恢复有效率为46.34%.激素冲击治疗组患者治疗后8例有效,19例无效,视力恢复有效率为29.63%.将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05).在手术治疗组中,术前仅有光感至视力0.02者25例,术后有13例患者视力有所提高.其中,受伤时间在3 d以内者18例,术后11例为有效;受伤时间在3 d及以上者7例,术后2例为有效.术前无光感者共16例,术后有6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部分视力;其中,受伤时间3 d以内者10例,术后4例为有效;受伤时间3 d及以上者6例,术后2例为有效.在激素冲击疗法组中,治疗前视力有光感至视力0.02者13例,治疗后视力提高5例;其中,受伤时间3 d以内就诊者为7例,治疗后3例为有效;受伤时间3d及以上者6例,治疗后2例为有效.无光感者共14例,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后,3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部分视力,其中受伤时间3 d以内者10例,治疗后2例为有效;受伤时间3d及以上者4例,治疗后1例为有效.受伤时间在3d以内的患者共45例,治疗后27例为有效,有效率为60.0%;受伤时间3 d及以上者共23例,治疗后7例为有效,有效率为30.4%.经过χ2检验,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5).说明受伤后及时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有效率.结论 对视神经损伤患者早期给予视神经管减压术和激素冲击治疗,均可有效促进个体的视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