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及相关肺损伤作用的初步探讨
摘要: 硫化氢(H2S)是一种小分子质量脂溶性气体分子,可以自由渗透入细胞膜发挥生物效应.在哺乳动物体内,以L-半胱氨酸为底物,通过激活5’-磷酸吡哆醛依赖性酶-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 γ-lyase,CSE,EC 4.4.1.1)和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 β-synthase,CBS,EC 4.2.1.22)生成H2S[1].H2S在体内主要有2种存在形式,约1/3以气体H2S形式存在,约2/3以NaHS (HS-)形式存在.大量证据显示[1-2],H2S在调节血管、胃肠道、心肌收缩、神经传递和胰岛素分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和AT2R)在慢性胰腺炎(CP)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4月至2009年2月经病理确诊的CP 24例,以12例正常胰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组织PPAR-γ和AT1R、AT2R的表达.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PPAR-γ和AT1R蛋白多旱阴性表达,阳性分值分别为0.33±0.49和0.42±0.51;AT2R蛋白在腺泡、胰岛细胞可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在导管细胞质呈弱阳性表达,分值为2.33±1.37.CP组织PPAR-γ、AT1R和AT2R在腺泡、导管、间质及胰岛细胞中均可有不同程度表达,阳性分值分别为3.28±2.46、4.36±2.80和4.61±2.8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0.01、<0.05).结论 PPAR-γ和AT1R、AT12R在CP组织中均呈高表达,这可能是CP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关键词: 胰腺炎 慢性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血管紧张素受体 -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4例的诊治与预后分析
目的提高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1986年1月~ 2001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3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多以腹部包块和腹痛为首发症状.良性肿瘤28例,恶性6例.术前B超、CT及MRI检查可作肿瘤定位,其中30例肿瘤来源于胰腺.手术治疗33例,采用肿瘤切除术、远端胰腺切除加脾切除术、或Whipple手术,肿瘤恶性者术后辅以放、化疗.随访24例,其中良性18例,均存活;恶性6例中1例于术后6年死亡,5例存活,至目前已生存1年者2例,3年者2例,9年者1例.结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早期缺乏临床症状,不易发现.B超、CT及MRI是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肿瘤对周围组织浸润和肿瘤转移是恶性胰岛细胞瘤可靠的诊断标准.手术切除是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恶性者辅以放、化疗,预后一般较好.
-
CpG ODN对胰腺癌细胞PANC1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用Toll样受体9(TLR9)激动剂CpG ODN2216处理后胰腺癌PANC1细胞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腺癌PANC1细胞TLR9蛋白的表达,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CpG ODN2216处理后PANC1细胞对不同浓度吉西他滨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胰腺癌PANC1细胞高表达TLR9蛋白.CpG ODN2216±吉西他滨组的PANC1细胞对吉西他滨的半数抑制剂量(IC50)为(0.28 ±0.13) mg/L,吉西他滨组PANC1细胞的IC5o为(1.23±0.14) 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0.1、1、10 mg/L吉西他滨干预经CpGODN2216处理的PANC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4.1±1.3)%、(43.5±2.7)%、(76.3±2.5)%、(95.3±2.2)%;干预未经CpG ODN2216处理的PANC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4.5±0.9)%、(23.5±1.1)%、(44.8±1.4)%、(63.6±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TLR9激动剂CpG ODN2216能增加人胰腺癌细胞PANC1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关键词: 胰腺肿瘤 Toll样受体9 CpG ODN2216 吉西他滨 -
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试验的质量评价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获得1995年~ 2004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和循证医学原则对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中医药治疗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94篇,分布在61种杂志上.其中8篇有明确的纳入标准,12篇有明确的排除标准,33篇单组样本量大于50例,4篇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2篇提及随访.结论中医药治疗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尚低,还不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
MSCT重建技术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多期增强CT图像及包括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的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胰腺肿瘤与周围结构、邻近血管、胆管的关系,进行肿瘤能否手术切除的评估,并与实际手术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5例患者中9例共27支血管受侵犯;19例总胆管、12例胰管受侵犯;7例十二指肠受侵,2例胃后壁受侵,1例脾肿大伴区域性门脉高压;14例次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4例次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3例肝转移.CT术前评估手术可切除21例,终19例行胰腺癌根治术,2例行姑息术;术前评估手术不可切除14例,均行姑息术.根治术、姑息术术前评估与术后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0%、88%.结论 MSCT重建技术能提高对胰腺癌局部侵犯、转移的诊断,可提高对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
-
自噬相关基因在小鼠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小鼠急性胰腺炎(AP)胰腺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分为AP组和对照组.采用腹腔内注射20%L-精氨酸溶液(4 g/kg体重)2次、间隔1h的方法制备AP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24 h后观察两组小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胰腺组织LC3、p62和LA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小鼠胰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AP组小鼠胰腺腺泡水肿,腺泡结构破坏、消失,叶间隔、小叶间隔及腺泡间隔显著增宽,腺泡细胞呈不同程度变性坏死.AP组胰腺组织水肿、出血、坏死和炎症评分分别为(3.13±0.50)、(2.83 ±0.32)、(3.25±0.46)、(3.16±0.47)分,对照组的4项评分均为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P组胰腺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及p62、LAMP-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6 ±0.08、0.94 ±0.04、0.35 ±0.04;对照组分别为0.24±0.02、0.34±0.03、0.95±0.03.AP组胰腺组织LC3-Ⅱ/LC3-Ⅰ比值、p6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LAM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腹腔注射L-精氨酸诱导AP后小鼠胰腺组织出现自噬受损,这可能与AP时胰腺组织LAMP-2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
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5例因恶性肿瘤实施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质地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对照组采用胰管空肠黏膜端侧胰肠吻合.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疾病诊断及术前血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血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研究组胰腺质地较对照组软,胰管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2.0±0.9)mm比(3.4-1.3)mm],胰肠吻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3±4)min比(17 ±7) min],术后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88%比1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发生术后腹腔出血1例,经再次手术成功止血.结论 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术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在缩短胰肠吻合时间及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射波刀治疗胰腺癌的治疗计划参数研究
目的 分析射波刀治疗胰腺癌的治疗计划方案的相关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29例行射波刀治疗的首程单靶区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采用MultiPlan@4.0.2治疗计划系统得到的治疗计划方案的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29例胰腺癌患者的靶区体积为3.355 ~ 238.936 cm3,平均(51.43 ±55.64) cm3.患者平均接受5~8次治疗,靶区处方剂量平均为6 Gy×6次,对应的生物等效剂量平均为58 Gy.计划设计时所选准直器直径多为20 mm和15 mm,分别占31%和27%.终设计的靶区适形指数、新适形指数及均质指数分别为1.14±0.09、1.29±0.09、1.42 ±0.04,治疗靶区覆盖率80.3%~95.6%,平均(90.0±4.6)%.平均治疗结点数、射束数及总跳数分别为76±9、180 ±48、7 061±2 801,治疗时间为(42±8) min,周围危及器官均得到了极好的保护.结论 合理的射波刀治疗计划方案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胰腺癌达到显著疗效的重要保障.
-
CCT2和Galectin-3在胰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CCT2、Galectin-3在胰腺导管腺癌、癌旁组织、良性病变及正常胰腺组织中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收集106例胰腺导管腺癌、35例匹配的距癌组织≥2 cm处癌旁组织、55例胰腺良性病变(慢性胰腺炎20例、腺瘤20例、上皮内瘤变15例)、13例正常胰腺组织标本.记录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周围组织浸润.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CT2和Galectin-3的表达.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CCT2、Galectin-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7%和50.9%,35例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7%和28.6%,55例胰腺良性病变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6%和20.0%,13例正常胰腺组织均阴性表达.胰腺导管腺癌组织CCT2、Galectin-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良性病变及正常胰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淋巴结转移及TNMⅢ+Ⅳ期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CCT2、Galactin-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TNMⅠ+Ⅱ期患者,有周围组织器官浸润的胰腺导管腺癌CCT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浸润周围组织器官者,低分化腺癌Galactin-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分化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径与CCT2、Galectin-3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106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为2~24个月,平均(9.4±0.7)个月,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27.3%(29例)、2.8%(3例).肿瘤分化程度低、肿瘤直径大、TNM分期晚、有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组织浸润、CCT2及Galactin-3阳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均显著短于分化程度高、肿瘤直径小、TNM分期早、无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组织浸润、CCT2及Galactin-3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低、肿瘤大径≥5 cm、TNMⅢ或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组织器官浸润、CCT2和Galectin-3表达阳性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腺导管腺癌组织CCT2和Galectin-3高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相关.
-
miR-34a靶向调控c-MET促进胰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胰腺癌组织及BxPC3细胞的miR-34a表达,明确其靶基因,分析miR-34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对BxPC3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c-MET-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别克隆c-MET野生型及突变型的3’-UTR,以验证c-MET是miR-34a的靶基因.采用脂质体方法建立过表达miR-34a(miR-34a组)及抑制c-MET表达(c-METsi组)的BxPC3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miR-34a、c-MET mRNA及蛋白表达.应用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BxPC3细胞增殖及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miR-34a组细胞c-MET野生型的3’-UTR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调[(65.00±4.04)%比100%,P=0.00131)],而c-MET突变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c-MET是miR-34a的靶基因.胰腺癌组织miR-34a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平均下调1.9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与对照组比较,miR-34a组细胞c-MET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0.045 ±0.003比0.085±0.001、0.400±0.058比1.133±0.120).培养4d后,miR-34a组和c-METsi组细胞增殖活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012、0.0001);穿膜细胞数显著减少(231±12比351±16,P=0.0039;259±7比351±16,P=0.0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癌组织miR-34a高表达、c-MET阳性表达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相关,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且miR-34a表达与c-MET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 miR-34a在胰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其抑癌活性部分可能通过抑制c-MET表达得以实现;过表达miR-34a或抑制c-MET表达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诊治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