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중화의학유전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406
  • 国内刊号: 51-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163
  • 曾用名: 遗传与疾病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张思仲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婴幼儿松软综合征复杂性染色体异常一例

    作者:霍小春;张小珍;余继英

    患儿女,5个月.因"发育迟缓,四肢无力,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母亲妊娠2个月时有先兆流产迹象,曾在外院保胎治疗.出生体重2.3kg,无窒息史.生后哭声小,吃奶少,3个月不能抬头,颈软,生长发育迟缓,四肢无力,反应差.因发热咳嗽3天拟诊为"婴幼儿松散综合征"收入住院.查体:神清,表情淡漠,头发黄稀,前囟2.5cm×2.5 cm,前额小,双眼内斜.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和湿啰音.颈软不能抬头,四肢肌张力显著低下,大拇指内收,中指交叉压在食指上,双手通贯掌.阴茎短小,左侧隐睾.肌电图报告:双下肢胫神经H反射响应明显降低.右下肢胫神经行超强刺激未诱出F波,左下肢胫神经F波出现率明显降低.

  • 1号染色体长臂间隙性杂合缺失del(1)(q21q25)一例

    作者:肖冰;张静敏;季星;胡娟;陶炯

    患儿女,7个月.第4胎第1产,38+3周剖宫产.出生体重1900 g,出生时面绀吸氧,哭声低,置暖箱9 d.人工喂养,吃奶好,生后6月会追踪,现不认识母亲,逗之无反应,体重增长慢.母亲怀孕4+3周时阴道少许出血经保胎2周.产检发现胎儿偏小,产前2周B超检查:羊水偏多.父亲31岁,母亲29岁,非近亲婚配,第1、2胎人工流产,第3胎宫外孕.家族中无遗传病家族史.体格检查:患儿矮小,面容特殊.眼距宽,眼眶发育不良,双眼略突,耳位低,腭弓高,头皮、眶周静脉显露,前囟3.0 cm×3.0 cm,头围37.2 cm,鼻背短,口角下斜,前额突,下颌小.心脏听诊未闻及杂音.腹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短小,手足小,指趾短,食指、小指内弯,小指第2节短.头颅MRI(一),心脏彩超(一).

  • 羊水细胞染色体在高危妊娠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戚其玮;王雪倩;张红岩;赵晶;徐俐;刘肖曼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收集了1998年至2009年期间,在我所优生咨询门诊各种高危因素的孕妇资料,详细记录病史,B超引导下行羊膜囊穿刺术,抽取羊水30 mL,待检.(2)方法:应用GIBCO AmnioMAX-Ⅱ的羊水培养基中,放入含5%二氧化碳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 d左右观察羊水细胞生长情况,若已贴壁形成细胞克隆的情况下换液.再培养l~2 d,观察到有旺盛的羊水细胞克隆时,加入秋水仙素,常规制片G显带,核型计数不少于15个,异常核型不少于30个,分析3~5个核型.核型描述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5).(3)统计学方法:将所有临床和实验记录资料输入Epidata数据库中,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x2检验.

  • 五例染色体核型异常

    作者:尹峰

    例1 男,37岁.结婚10年其妻怀孕6次,生育一女孩现9岁,后5次怀孕均在2~3个月胚胎停止发育或自然流产.该患者表型、智力正常.夫妇双方体健,孕期无病毒感染及毒物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2;4)(2qter→2p13∷4q31→4qter;4pter→4q31∷2p13→2pter),见图1.其妻、女儿染色体核型正常.

  • 女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四例

    作者:丛学文;涂向东;曾健;周游;王志红;张晓

    例1 女,35岁,由于流产1次后近5年一直未孕就诊.夫妻双方家系无遗传病史,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经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患者核型为46,XX,inv(7)(pter→q22∷q32→q22∷q32→qter),见图1a.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父亲染色体核型为46,XY,inv(7)(pter→q22∷q32→q22∷q32→qter).例2 女,37岁,结婚7年,怀孕5次,但均在怀孕50~60天自然流产.夫妇双方体健,孕期无病毒感染及毒物接触史.经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患者核型为46,XX,t(5;7)(5pter→5q22∷7q32→7qter;7pter→7q32∷5q22→5qter),见图1b.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妹妹的染色体核型与患者相同.

  • 46,XY,t(5;17)一家系二例

    作者:冯丽云;郭邑;荆春丽

    患者男,32岁,体格、智力发育正常.其妻30岁,体格、智力发育正常,孕3产1,第1胎妊娠50 d自然流产,第2胎妊娠18周因胎儿脑积水引产,现妊娠23周,超声检查提示:单活胎,头位,胎儿颈部淋巴囊肿,眼距偏宽,超声孕周小于临床孕周(以四肢长骨短于孕周明显),心脏结构异常待查(室缺不除外).夫妻双方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否认亲属中有不良生育史.

  • 染色体平衡易位伴反复自然流产二例

    作者:管立学;高颖;高丽;李海波;于凤飞

    例1 男,29岁,表型、智力正常,第二性征和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结婚4年,其妻怀孕3次,均在妊娠40~50天内发生自然流产.夫妻非近亲结婚,妻妇科检查.双方家族中无类似自然流产史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应用自动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核型,计数50个中期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Y,t(1; 21)(1qter→1p13∷21q11→21qter;21pter→21q11∷1p13→1pter),见图1.其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 染色体平衡易位四例

    作者:王连芝;李琳

    例1 男,30岁.结婚5年,其妻未孕.夫妻非近亲结婚,无遗传病家族史.患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乳白色,量2 mL,30 min液化,精子活动率25%,计数1000万/mL,正常精子35%,畸形精子65%.妻月经规律,妇科检查、优生系列检查未见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Y,t(1;4)(1qter→1p33∷4q31→4qter;4pter→4q31::1p33→1pter),见图1a,其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 无精症患者伴22号环状染色体一例

    作者:田艳;刘芳;史彩虹

    患者男,24岁,身高168 cm,体重68 kg.表型无异常.查体:双侧睾丸质软约13 cm3,双侧精索输精管未见异常.患者3次精液常规检查均无精子,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未发现缺失,激素水平基本正常.家系调查: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且染色体核型均无异常,有一同胞姐姐已婚,生育正常.患者核型:46,XY,r(22),见图1.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两家系五例

    作者:李琳;吴淑站

    家系1 先证者,女,21岁.结婚2年,2次妊娠均于2月左右胚胎停止发育.夫妻非近亲结婚,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月经规律,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核型,先证者核型为46,XX,t(5;6)(5pter→5q14∷6q24→6qter;6pter→6q24∷5q14→5qter)pat,见图1a.先证者丈夫表型、染色体核型正常.

  • t(3;17)(p13;q25),t(4;8)(q35;q13)平衡易位伴出生缺陷一例

    作者:唐凯;武雅俐;刘郁明;成艳;李琴;李和勤;汤淑斌

    患儿出生15天,外生殖器畸形,为确定性别来我院门诊.查体:患儿颅面部发育无异常,身体及四肢发育均正常,上颚近咽部有长1.5cm三角形腭裂口,外生殖器有阴茎、阴囊及女阴样下裂.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做头颅、心脏B超、X线胸片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外周血常规培养,G显带分析,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t(3 ; 17) (3qter→3p13∷17q25→17qter; 17 pter→ 17q25∷3p13→3pter), t(4; 8) (4pter→4q35∷8q13→8qter; 8pter→8q13∷4q35→4qter),见图1.因患儿为社会福利院收养弃婴,其父母情况不详.

  • 无锡地区709例14岁以下智力低下及先天畸形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者:王珏;陆焱;谢新;崔朝晖

    对象与方法 709例患儿均为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就诊原因包括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两性畸形和先天畸形等.所有患者均抽取外周血 1 Ml,无菌加入含植物血凝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37℃培养72 h.用秋水仙胺收获标本,使终浓度为0.05μmol/Ml.标本采用热变性姬姆萨R显带法,分析中期细胞20个,重点分析5个,对有异常者增至50个,结果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5)标准描述.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一家系二例

    作者:庄宇;杨晓红;杨俊逸;温柏平

    患儿男,3个月,因生长发育迟缓就诊.患儿反应差,头不能抬起,囟门未闭合,单侧疝气,出生时有新生儿黄疸史.CT提示前纵裂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发育不良,双侧额、颞、顶叶斑片状低密度灶.脑电图提示:清醒期背景δ、θ活动增多.患儿系足月剖宫产,第4胎第2产,有1兄,8岁,智力及表型均正常.父母表型正常,非近亲婚配,母有2次自然流产史,否认有害物质接触史及家族遗传病史.

  • 罗伯逊易位一家系

    作者:李亚丽;高健;王方娜;梅冰;余小平;郭文潮

    先证者(Ⅲ1) 男,5岁,生后5个月时发现发育各项指标较同龄人均晚,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眼距宽,外眼角上斜,耳位较低,鼻梁扁平,双手通贯掌,心肺功能正常;在当地医院查染色体核型为:46,XY,+21,der(13;14)(q10;q10),16qh+.家系调查(图1):先证者母亲,29岁,表型正常.染色体核型为46,XX,16qh+.此后,以节育器避孕,取环后2个月即怀孕,孕19周就诊,行羊膜腔穿刺取羊水做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遗传学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5,XX,der(13;14)(q10;q10).随访:足月顺产一女婴,发育及外观正常.

  • 一个中国人裂手足伴并指趾畸形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作者:代礼;李娜娜;邓莹;毛萌;王和;朱军

    目的 确定一个中国人裂手足家系的致病性基因突变,探讨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 收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P63基因和HOXD13基因的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检测到P63基因第7外显子的杂合型956G→A突变,导致蛋白产物第280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取代(R280H).在正常家庭成员中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该家族中的患者以对称性裂手足伴并指趾为主要特征,由P63基因的R280H突变所致.

  •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

    作者:李汶;周立花;高伯笛;李麓芸;钟昌高;龚斐;肖红梅;宋涛;卢光琇

    目的 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在基因诊断结果明确的基础上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CR-DHPLC)、DNA测序技术,对19个家系的21例TSC患者进行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19个家系21例患者中发现17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其中13种突变未见报道,包括TSCj基因的c.2672delA、c.2672insA和TSC2基因的c.4918insCGCC、c.1143delG、Intron27+1 G>A、c.1957-1958delAG、Intron5+1 G>A、c.910insCT、c.2753C>G、c.4078dupAGCAAGTCCAGCTCCTC、Intron 11-1 G>A、Intron 14+1 G>A、c.684 C>A.对7个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其中6个家系的胎儿均未发现其家系先证者所具有的突变,胎儿出生后电话随访至1~4岁无TSC的症状出现.而另一家系的胎儿携带有和母亲一样的突变,经遗传咨询后,家属选择了引产.结论 本研究证实的TSC基因突变中,有76.5%(13/17)的突变均未在其他研究中被发现,说明中国人群TSC基因的突变谱可能与其他人群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中TSC基因诊断率为89.5%(17/19),提示TSC的发生可能还有其它未知的遗传病因;在有家族史的病例中,TSC1与TSC2有相似的突变比例,而在散发病例中,TSC2的突变更加常见;13种新突变患者的父母均无类似突变,说明TSC致病基因具有较高的自发突变率.

  • 八例戊二酸尿症Ⅰ型患者的GCDH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陈靖;王朝霞;张锦丽;杨艳玲;陈静;黄一宁

    目的 分析8例戊二酸尿症Ⅰ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Ⅰ,GA-1)患者的GCDH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8例经尿液及血液生化检查诊断为GA-1的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蛋白酶K-盐析法提取DNA,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GCDH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的突变筛查.结果 8例GA-1患者中,7例为经典的婴幼儿发病,1例为成年晚发型.基因分析证实8例先证者均存在GCDH基因突变,其中5例为复合杂合性突变,符合隐性遗传;另3例只发现1个杂合性突变位点.共发现9种突变类型,其中c.148T>C、c.371G>A、909 delC和c.263G>A是4个新的突变位点.结论 首次在国内报道8例GA-1患者携带GCDH基因突变,其中1例为罕见的成年晚发型.发现了4个新的突变位点,丰富了GCDH基因的突变谱.

  • 一例ABO血型系统B抗原减弱表达的分子机制

    作者:应燕玲;陶苏丹;和艳敏;许先国;朱发明;吕杭军;严力行

    目的 研究1例B抗原减弱献血者的血清学特性和抗原减弱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献血者红细胞ABO血型抗原,标准A、B、O红细胞检测其血清中的ABO抗体,并检测其血清转移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ABO基因全部外显子序列和5′端非编码区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应用逆转录-PCR和克隆测序技术分析献血者ABO cDNA转录剪接情况,采用重亚硫酸盐转化直接测序法分析ABO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 献血者血清学表现为B抗原明显减弱,血清中无抗-B抗体,B转移酶活性降低.基因型为B101/O01,全部外显子序列和拼接接受位点碱基无任何突变.5′端非编码区序列多态性符合B101/O01的特征,启动子、增强子、负调控序列和微卫星重复序列未发现异常.献血者存在ABO基因全长cDNA转录本,未发现新的转录剪接体.与正常对照标本比较,在启动子区CpG岛内发现启动子附近有多个特异性半甲基化位点.结论 启动子区CpG岛中的甲基化位点可能是引起B抗原弱表达的原因.

  • 五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中国汉族家系

    作者:张婷;陈波蓓;郑静;龚莎莎;张初琴;吕建新;管敏鑫

    目的 通过对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进一步探讨线粒体12S rRNA基因对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的影响.方法 收集5个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家系,提取基因组DNA,然后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和间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 5个家系内和家系间的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和听力曲线上存在较大差异.5个家系耳聋发生的外显率分别为17.6%、50.0%、66.7%、31.3%和23.1%,平均外显率是37.7%.线粒体全序列显示家系间存在已知的1555A>G突变和不同的多态性位点,分别属于东亚人群D4b2b、B4c1b1、F3、C1、D5a单倍型.这5个家系没有携带已知的线粒体DNA继发突变,但发现了2个保守性较高的ND1L89T和CO3 A200T突变.而且,GJB2基因上未发现与耳聋相关的突变.结论 这5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线粒体DNA继发突变、GJB2基因可能没有影响1555A>G的表型表达.然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他核修饰基因可能对这5个耳聋家系的表型表达起到修饰作用.

  • 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与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关系的研究

    作者:范新萍;杨忠伟;冯秀丽;杨福辉;肖白;梁燕

    目的 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beta-myosin heavy chin gene,MYH7)的突变位点,探寻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扩增3个HCM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第3、5、7~9、11~16、18~23外显子序列,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应用软件与标准序列比对,确定可能的突变位点.结果 发现其中1个家系MYH7基因第14外显子存在Thr441Met 突变,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置未见异常.3个家系均发现多个同义突变位点.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MYH2基因Thr441Met突变,该突变位于β-肌球蛋白重链头部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可能是HCM的致病突变.HCM具有遗传异质性,多种因素可能参与其发生和发展过程.

  • 采用SNaPshot技术对苏南地区耳聋患者进行基因突变热点筛查

    作者:李红;李海波;毛君;刘敏娟;程洪波;李士林;陈瑛

    目的 明确苏南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7个耳聋致病基因突变热点的突变频率,验证中国人群耳聋遗传病因筛查的SNaPshot技术平台的效能.方法 以125例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SNaPshot技术,针对GJB2基因235delC和299-300delAT,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 A>G,线粒体DNA(mtDNA)1555A>G、7445 A>G和3243 A>G共7个突变热点在一个反应管中进行多重PCR后,单碱基荧光延伸标记,再采用ABI 3130遗传分析仪行毛细管电泳进行基因分型,并利用直接测序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验证基因分型结果.结果 (1)125例样本中,GJB2基因235delC突变频率为24.0%,299-300delAT突变频率为5.6%;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频率为15.2%,2168 A>G突变频率为3.2%;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频率为4.8%,7445 A>G突变频率为0.8%,未发现线粒体DNA 3243 A>G位点突变,7个热点综合突变频率为53.6%.(2)SNaPshot结果与直接测序或PCR-RFLP结果完全吻合,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1)苏南地区耳聋患者7个位点突变频率超过半数;(2)用SNaPshot技术筛查耳聋基因,在一个反应管中同时检测到了7个突变热点,其检测效能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山西省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高伟华;张全斌;刘建平;杨建萍;张改秀;马云霞;张晓刚;郁梁;周永安

    目的 探讨山西省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第3、6、7、11和12外显子的突变特征.方法 通过测序及序列比对的方法对山西省59例经典型PKU患者和100名正常儿童PAH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其突变位点、性质和突变频率.结果 通过序列分析,发现在患儿和正常儿童中均出现Q232Q(CAA→CAG)、V245V(GTG→GTA)和L385L(CTG→CTC)3种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其中患儿cDNA 696位点的SNP发生率高达96.2%,正常儿童的SNP发生率为97.0%;患儿cDNA 735位点的SNP发生率为76.1%,正常儿童的SNP发生率为77.3%;患儿cDNA1155位点的SNP发生率仅为7.6%,正常儿童SNP发生率为8.3%.正常儿童的其它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比较的无差异.在患儿的基因序列中还发现了16种共计72个突变基因,占全部PAH突变基因的61.0%.第3外显子发现3种突变R111X、H64>TfsX9和S70 del,突变频率分别为5.1%、0.8%、0.8%;第6外显子仅发现1种突变EX6-96A>G,突变频率达10.2%;第7外显子中R243Q的突变频率高,占12.7%,其次是Ivs7+2T>A,占5.1%,T278I占2.5%,G247V、R252Q、L255S、R261Q、E280K均占0.8%;第11外显子中,Y356 X占5.9%,V399V占5.1%;第12外显子中,R413P占5.9%,A434D占2.5%.在16种突变中,有9种错义突变、3种剪接位点突变、2种无义突变及2种缺失,其中,H64>TfsX9为本次研究新发现.结论 明确了山西省经典型PKU患者PAH基因第3、6、7、11和12外显子的突变种类和分布等特征,EX6-96A>G、R243Q可能属于山西人群中PAH基因突变的热点.

  • 造血干细胞移植受-供者HLA抗原识别部位的核苷酸匹配研究

    作者:高素青;邹红岩;金士正;程良红;魏天莉;王大明;何柳媚;邓志辉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A、-B、-Cw、-DRBl、-DQB1 5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及核苷酸匹配情况,从单核苷酸水平探讨佳供选择方案.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型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based typing,PCR-SBT),对537对中国人群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供者HLA-A、-B、-Cw、-DRB1、-DQB1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序列分型,应用BLAST工具分析受-供者HLA核苷酸差异.结果 37对受-供者中HLA-A、-B、-Cw、-DRB1、-DQB1五位点核苷酸完全匹配占16.20%,单个等位基因错配的受-供者对分别占8.38%,0.74%,12.29%,2.42%和2.79%,两个或两个以上等位基因错配比率占42.65%.检出A*02:01-A*02:06,A*02:06-A*02:07,Cw*03:04-Cw*15:02,Cw*03:03-Cw*04:01,Cw*03:04-Cw*14:02,Cw *03:03-Cw*08:01,DRB1*04:03:01-DRB1*04:05不容许错配等位基因对.两对受-供者B*07:05:01-B*07:06,Cw*07:01:01-Cw*07:06抗原识别区外核苷酸错配.结论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选择HLA错配的无关供者时注意受-供核苷酸匹配差异,对HLA抗原识别区内的核苷酸匹配差异和抗原识别区外的核苷酸匹配差异应当加以区别.本研究结果为优化供者选择顺序提供科学参考数据.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钟慧军;彭亮;朱永生;党洁;霍正浩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308G/A、-857C/T和-1031T/C位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基因启动子-174G/C和-572C/G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3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23名健康对照各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NF-α基因-857C/T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57T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精神分裂症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9.414,P=0.002,OR=1.511,95%CI:1.160~1.969).-857C/T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阴性症状差异存在显著性,且TT基因型的分值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结论 TNF-α基因-857C/T位点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存在关联,其中,-857T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并且-857C/T位点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中阴性症状存在关联.

  • 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在新生儿大规模筛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筠;罗彩群;谢建生;吴维青;耿茜;徐志勇;郝颖;徐晓昕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中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A1555G突变基因大规模筛查在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必要性.方法 随机取2008年在深圳市出生的1000名新生儿的血滤纸标本,用Chelex-100树脂提取DNA,PCR扩增,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进行mtDNA A1555G突变基因筛查,计算出阳性突变频率.结果 1000名新生儿血滤纸样本中,共检测出2例样本存在mtDNA A1555G突变,突变率为0.2%.结论 mtDNA A1555G突变在新生儿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对其进行mtDNA A1555G突变大规模筛查发现氨基甙类抗生素敏感个体,能有效地对新生儿及其家族高危人群进行合理性指导用药,从而更好地预防药物性耳聋.

  • 疑似Prader-Willi综合征患儿的细胞遗传学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

    作者:曾琴英;赵丽娟;葛军;朱俊真

    目的 对1个疑似Prader-Willi综合征患儿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确诊其病因.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疑似Prader-Willi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常规G显带和高分辨染色体检查并提取患儿基因组DNA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 患儿及其父母高分辨染色体技术结果未见异常,但全基因组拷贝数检测患儿结果提示染色体15q11.2-13.1区域杂合缺失5 Mb;患儿定期做Baylay、Gesell发育量表检查提示智商为60~70分,符合Prader-Willi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结论 染色体15q11.2-13.1区域杂合缺失是该家系Prader-Willi综合征的病因.当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在细胞遗传学未发现异常时,应进一步分子遗传学检查可弥补细胞遗传学方法的不足.

  • 精子DNA碎片率与男性年龄、精子活动力和体外受精结局关系的研究

    作者:方力;楼丽君;叶英辉;金帆;周俊

    目的 探讨精子DNA碎片率(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与男性年龄、精液检查指标、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等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生殖中心111例IVF患者,使用流式细胞仪行精子DFI测定,DFI值按不同界值分组后,比较上述各项数据的组间差异,并行DFI值与男性年龄,精子活动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比较显示精子DFI值大于10%的夫妇其IVF正常受精率为60.5%,显著性低于DFI值小于10%的夫妇的IVF正常受精率70.1%(P<0.05);相关分析表明DFI与男性年龄显著性正相关(r=0.624,P<0.05),与直线运动精子百分率显著性负相关(r=-0.360,P<0.05).未发现DFI与IVF优质胚胎率、周期妊娠率、胚胎着床率等指标的联系.结论 精子DFI值上升与男性年龄的增高有关.精子DFI值上升可影响精子活动力.DFI为10%的临界值对IVF临床受精率的估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染色体12q24.3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作者:肖文文;李传伟;曾智;刘瑞;李献;陈玉成

    目的 探讨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染色体12q24.31 rs2259816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9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463名正常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分析染色体12q24.31 rs2259816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两组间rs2259816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中均检出AA、AC、CC基因型.rs2259816等位基因A在冠心病组的频率为49.5%,高于对照组的频率4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29,95%CI:1.029~1.239,P=0.010).结论 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染色体12q24.31 rs225981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 还原型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相关性

    作者:赵玮;岳丽杰;陈小文

    目的 研究还原型叶酸载体(reduced folate carrier,RFC)80G/A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RT-PCR-DGGE)结合DNA直接测序,对98例AL患儿和135名正常儿童进行RFC第80位点SNP筛查.结果 在AL组和正常儿童组中发现RFC 80 GA基因型的例数分别为53和52,AA基因型例数分别为24和30,两组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15和0.415.应用x2分析发现RFC 80G/A与AL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确定了中国儿童RFC 80G/A的等位基因频率,并初步认为RFC 80G/A与AL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心肌钾离子通道β亚单位基因rs1805127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作者:姚娟;马依彤;谢翔;刘芬;陈邦党;安勇

    目的 研究心肌钾离子通道β亚单位基因(KCNE1) rs1805127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303例房颤患者和328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KCNE1基因rs1805127多态位点进行检测,采用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评价各因素与房颤的关系.结果 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在房颤组分别为0.092(28/303)、0.386(117/303)和0.522(158/303),在对照组分别为0.122(40/328)、0.485(159/328)和0.393(129/328),2组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65,P=0.005),且房颤组G等位基因频率(0.715)明显高于对照组(0.636)(x2=8.907,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CNE1基因多态性仍是维吾尔族房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基因型GG的OR值为1.55,95%CI:0.73~3.27.结论 KCNE1基因rs1805127多态性可增加新疆维吾尔族房颤的发生风险.

  • 21例伴有der(17)(q10;P10)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研究

    作者:徐方运;刘旭平;李承文;秦爽;孙万臣;崔雯;秘营昌;杨仁池;王建祥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伴有der(1;7)(q10;p10)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对21例异常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采用骨髓细胞24 h短期培养后,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用链霉卵白素-碱性磷酸酶(streptavdin-alkaline phosphate,SAP)法检测小巨核细胞;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21例伴有der(1; 7)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60岁7例、50~59岁7例、40~49岁3例、40岁以下仅4例,中位年龄58岁.单纯der(1;7)(q10;p10)异常患者13例(61.9%),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患者8例(38.1%).18例行SAP检测,16例(88.9%)有多形核小巨核细胞,其中10例(55.6%)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患者病情进展快,对治疗反应差.结论 der(1;7)(q10;p10)多见于男性,就诊年龄大,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预后差,der(1;7)(q10;p10)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细胞遗传学指标.

  • 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B2基因编码序列分析

    作者:孙顺昌;刘一心;彭运生;李海飞;谢春英

    目的 对6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成员的GJB2基因编码序列进行分析,寻找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探讨GJB2基因突变致病的遗传模式.方法 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GJB2基因的编码序列,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对出现重叠峰形的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后再测序,确定基因突变是否存在于同一拷贝.结果 6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4个家系是GJB2基因突变所致.患者的GJB2基因突变包括235delC、299-300delAT、79G→A+341A→G和109G→A.非致聋突变79G→A与341A→G组合具有致聋效应,109G→A和235delC的杂合突变可能也有致聋效应.结论 GJB2基因突变致聋具有明显异质性,非致聋突变并非完全不致聋,环境因素或其它基因可能参与GJB2基因突变所致耳聋.

  •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张士德;刘晶晶;田伟;赵正娟;赵敬军

    目的 研究1例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散发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KRT1和KRT10基因的热点突变区,通过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者、家系中的正常成员和5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个体的KRT1和KRT10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在患者KRT10基因的第1外显子上发现了1个错义突变(467G→A),导致角蛋白10(KRT10)1A区的精氨酸由组氨酸替代(R156H),而家系正常成员和无亲缘关系的5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KRT10基因第1外显子突变(467G→A)在该例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病的分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人类白细胞抗原A和C座位基因重组二个家系分析

    作者:王炜;韩浙东;陈男英;何俊俊;章伟;朱发明;吕杭军;严力行

    目的 探讨2个家系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座位的重组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技术检测2个家系成员HLA-A、-C、-B、-DRB1和-DQB1位点,应用测序分型方法进行HLA高分辨基因分型,然后通过家系遗传分析确定HLA基因重组相关位点,检测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确定其家系成员亲权关系.结果 2个家系HLA单倍型的重组发生在HLA-A和C位点之间,家系调查显示1例为父源、1例为母源HLA单倍型发生了交换后遗传给子代,短串联重复序列结果证实2个家系成员内具有高度的亲权关系.结论 发现了2个中国汉族人群HLA-A和C基因座位间的基因重组家系,为深入研究HLA的重组机制提供了基础.

  • 原发性骨膜增生厚皮症一例

    作者:于世荣;向芳;居哈尔;普雄明

    患者男,40岁,汉族.因"头面部长结节,四肢增粗、皮肤进行性增厚20年余"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额面部皮肤出现丘疹、结节,于当地以"痤疮"治疗,部分可好转,反复多次后形成瘢痕,皮肤逐渐增厚,出现明显皱褶及沟纹,皮肤油脂多.四肢粗大、肥厚样改变.症状进行性加重,2009年曾因眼睑皮肤增厚影响视力,行"上睑下垂矫正术".家族中无同类疾病,无其他遗传疾病病史.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4年后发生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21三体一例

    作者:刘双;滕清良

    患者女,36岁.因发现皮肤散在出血点,出现球结膜出血,于2010年l0月8日入院.无咳血和血尿,无黑便.患者14年前因"感冒发热服用布洛芬后1周"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低,2周后血红蛋白下降,经骨髓穿刺细胞学和骨髓活检等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康力龙和环孢素"等药物治疗后缓解,康力龙治疗约5年后停药,多次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偏低.2001年行剖宫产术产1女婴,其生长发育正常;患者产后多次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血红蛋白均偏低,血小板<10×109/L,患者未继续用药.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综合征一家系14例

    作者:梅沁;赵小燕;程波;黄一锦

    先证者(Ⅲ4)女,36岁.出生时表型正常,自3岁起双手背、足背出现针尖至黄豆大小的深褐色斑点,以后扩大融合成网状,间杂色素减退斑.足背皮损逐渐增大并蔓延至踝部,夏季颜色稍加深,冬季减轻,无自觉症状.身体其他部位未见类似皮损.查体:发育正常,一般情况良好,头面部,心、肺、腹及神经系统均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手背、双足背、踝关节处见弥漫对称分布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深褐色色素沉着斑,间杂以色素减退斑,互相交错呈网状分布,形态不规则.皮损处取样病理检查:色素沉着处棘层和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加,白斑处黑素细胞减少甚至消失,见图1.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Koebner亚型一家系

    作者:金城;李明;赖美玲;朱小红;杨莉佳

    先证者(Ⅳ4)男,7岁.躯干四肢水疱反复发作7年就诊.患者出生时开始,受伤或摩擦后躯干四肢出现水疱,以四肢末端背面皮损更严重,水疱愈合后不留瘢痕.皮损常在夏季加重.体检:生长发育正常,无营养不良和牙齿异常,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双足背部可见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水疱,躯干部可见色素沉着斑(图1、2).口腔黏膜末见损害,指趾甲未见异常.取手背部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基底细胞松解,水疱形成,水疱底部可见基底细胞胞质残余.

  • 色素失禁症一家系四例

    作者:孟谨;赵正娟;田伟;赵敬军

    先证者(Ⅰ2) 女,67岁,因"自幼全身弥漫性条状涡轮状色斑伴水疱"就诊.患者出生1个月后双上肢及躯体两侧即有红斑及米粒大小水疱,水疱反复出现,可以自行愈合,在1岁左右水疱不再出现,在部分红斑水疱部位上逐渐出现较密集的成线状或片状排列的暗褐色色素沉着斑.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有少数增生性斑块出现,伴有轻度瘙痒.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查体:发育正常,智力未见异常,系统检查心肺腹无异常发现,面部及躯干可见典型的条状或涡轮状或撒芝麻样色素沉着斑及萎缩纹,腰部下侧有带状疣状突起,身体两侧较严重(图1),后背较轻,指趾甲未见异常.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皮损可诊断为色素失禁症.

  • 多原发癌一家系

    作者:黄修燕;郑起;黄瑾;黄自丽;王志刚

    先证者(Ⅳ12)男,40岁,已婚.先证者于2010年1月出现右下腹隐痛伴大便性状改变,肠镜可见升结肠部位球形新生物突入肠腔,表面凹凸不平,周边可见结节,填塞部分肠腔.肠镜诊断考虑升结肠癌伴肠腔狭窄,病理活检为结肠癌.患者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kg余.该患者另因右背部多形性肉瘤(pG2T2bN0Mx Ⅲ期)两次复发并行手术、放疗、化疗.病理示多形性肉瘤(图1),光镜形态考虑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多发性脂囊瘤一家系

    作者:刘宝海

    先证者(Ⅲ3)男,34岁.因头面部及全身多发肿物30余年于2010年10月就诊.患者2岁时无明显诱因的头面部及全身多发肿物,无疼痛不适,无痒感,质地稍软,部分较韧,表面皮肤正常,可移动,数目多,生长缓慢.2004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头部肿物摘除术(未行病理检查,具体诊断不详),术后肿物逐渐增多增大.查体:患者一般状态尚可,智力正常,肿物散发于头面部、背部、腰部等处,直径约1~19 cm大小不等,头面部约36个,见图1、2,大10 cm×11cm位于头顶部;躯干部约有13个,位于腰背部,见图3,大位于腰部约19 cm×15 cm,四肢部位数量较少.肿物隆起,可移动,基底无粘连.表面皮肤正常或稍带黄色.较大囊肿质地柔软,小者质韧如橡皮,个别囊肿质硬,均无压痛.

  • 连续五次妊娠Meckel-Gruber综合征胎儿一例

    作者:李志华;陈小兵;刘笑霞;黄丽娟;裴静;陈敦金;于滨

    患者女,35岁,怀孕6次,引产4次,人工流产1次,于2010年5月孕16周第4次来我院就诊.曾于2002年在外院因"胎儿多囊肾"于孕28周引产(具体超声表现不详),此后分别于2003年孕23周、2004年孕15周、2008年孕24周来我院就诊,均诊断为"胎儿多囊肾"行引产术.此次妊娠16周我院B超检查仍诊断为"胎儿多囊肾"予引产.患者在我院4次超声检查结果见表1及图1.

  • Rubinstein-Taybi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涛;周南;王垒

    患儿男,2个月,因"咳嗽10天"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孕40周顺产,出生体重3 kg.父母非近亲婚配,表型正常,已生育1子,身体健康.母亲妊娠期健康.患儿出生后即发现其双手、双足畸形;双手拇指宽阔,双足拇趾短粗.既往患肺炎2次,治愈.坐位竖头稳,逗不笑.此次入院前10天无诱因出现咳嗽,伴呛奶、吐奶,无发热、抽搐,无呼吸困难,未治疗.3天后咳嗽加重,有痰鸣,咳嗽后伴有口唇发绀,外院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3天,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收入院.查体:身长55.5 cm,头围36.0 cm,胸围35.0 cm.前囟未闭:3.0 cm×3.0cm,张力不高,额部正中骨缝无明显增宽.面容特殊:上颌稍小,眼裂向外下斜,高眉弓,眼睑下垂,倒睫,鼻梁宽,两侧鬓角多毛.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一家系19例

    作者:李雨雷;罗君雨;徐振平;刘静宇

    先证者(Ⅳ13)男,44岁,汉族.从30岁左右开始出现听力下降,38岁开始使用助听器,偶尔出现耳朵疼痛.纯音测听结果显示其耳聋为混合性耳聋,左耳的听力为75分贝,右耳的听力为74分贝,属于重度耳聋.鼓室导抗测量显示有鼓室积液和中耳粘连.除耳聋之外,不伴随其他症状,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性耳聋.

  • 外显子跳跃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娟;张成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致死性肌肉疾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缺陷是导致本病的原因,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疗法.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Os)诱导的外显子跳跃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外显子跳跃治疗的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三例AMELY基因发生改变的急性白血病临床与实验室分析

    作者:王志林;李桑;曹祥山;顾伟英

    目的 了解白血病患者Y染色体上牙釉质蛋白基因(amelogenin Y gene,AMELY)改变情况.方法 应用AmpFISTR IdentifilerTM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检测115例男性白血病患者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和牙釉质蛋白(amelogenin,AMEL)基因,判断患者AMELY缺失情况;对AMELY缺失的患者检测其口腔上皮细胞的STR及Amelogenin基因,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AMELY缺失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Y染色体,确认AMELY缺失是否由Y染色体丢失引起.结果 2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AMELY发生了改变,1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急变时AMELY发生了改变.结论 AMELY改变可能与白血病发生、发展有关.

  • 优化PCR体系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FMR1基因前突变与全突变

    作者:周雅;孙维;肖冰;韩旭;龙飞;蒋雯婷;季星;陶炯

    目的 通过优化PCR并结合毛细管电泳,建立高扩增效率、高分辨率的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检测体系.方法 选择标准样本和经Southern印迹技术确定(CGG)n的正常、前突变、全突变男性和女性样本15例,进行PCR检测体系的优化.优化的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等多种方法进行结果比较.结果 经优化的PCR体系可以检测出(CGG)n大于260个拷贝的全突变男性和(CGG)n达到183个拷贝的前突变女性.毛细管电泳能够清晰分辨出相差1个CGG的两个等位基因,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结论 该PCR检测体系大幅度提高了普通PCR方法的扩增效率和分辨率,明显降低了对于Southern印迹技术的依赖,可以作为临床筛查FMR1基因突变的首选方法.

中华医学遗传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