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중화의학유전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406
  • 国内刊号: 51-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163
  • 曾用名: 遗传与疾病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张思仲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三例染色体异常核型致不良孕产史分析

    作者:王春涛;代海兵;韩彦龙

    例1 女,31岁.婚后生育一无脑儿女婴,不能进食,3天后夭折.夫妻表型正常,非近亲结婚,无致畸因素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100个中期相(以下患者染色体检查方法均相同).患者染色体核型:47,XX,-9,+9p,+i(9q)[27]/46,XX[73](图1A),其丈夫核型正常.家系调查其父母表型、智力正常,无类似家族史.

    关键词:
  • 伴t(9;22;22)(q34;q11.2;q13)复杂易位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作者:姚瑶;王志远;訾杰;边月平;夏丹丹;徐开林

    患者 男,38岁,既往体健,因“消瘦乏力半年”于2014年1月9日入院.入院后血常规提示白细胞226.6×109/L,血小板208×109/L,血红蛋白76 g/L[血常规正常值参考范围:白细胞(4~9)×109/L,血小板(100~300)×109/L,血红蛋白120~160 g/L].查体:中度贫血貌,胸骨无压痛,巨脾(脾脏Ⅰ线18 cm,Ⅱ线20 cm,Ⅲ线+6 cm).骨髓细胞学提示:原始粒细胞8%,早幼粒细胞3%,嗜碱粒细胞7%(骨髓细胞学正常值参考值:原始粒细胞0.64%,早幼粒细胞1.57%,嗜碱粒细胞0.21%);免疫分析提示:CD13 92.5%,CD33 92.51%,CD11764.46%,MPO 13.33%;融合基因BCR/ABL检测阳性;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可见BCR/ABL阳性(图1);染色体核性分析提示为:46,XY,t(9;22;22)(q34;q11.2;q13)[14]/46,XY[6](图2).以上结果符合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加速趋势)诊断,给予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一月后,血象基本正常,原始粒细胞0.5%,早幼粒细胞1%,提示恢复至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目前患者有移植适应症及移植意愿,在积极准备中.

    关键词:
  • X染色体臂间倒位一家系

    作者:姜雨婷;岳发贵;李琳琳;张永胜;耿冬峰;刘睿智

    患者 女,40岁,已婚,孕3产1,因高龄来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自述月经周期正常,身体状况良好,否认有毒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曾有两次不良妊娠及生育史:一次足月顺产一肛门闭锁女婴,于出生后1个月夭折;另一次于孕4个月时超声提示无脑儿而引产.患者及其丈夫表型皆正常,其亲属中无遗传病或先天畸形患者.

    关键词: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两家系五例

    作者:祝晓倩;李琳

    家系1 先证者,男,23岁,结婚2年,妻子3次妊娠均于2个月左右自然流产.先证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妻子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

    关键词:
  • 1号染色体平衡易位伴男性生精障碍六例

    作者:岳发贵;姜雨婷;史青杨;罗丽丽;靖吉丽;刘睿智

    例1 男,30岁,原发不育2年.身高158 cm,双侧睾丸体积12 mL,质地正常,左侧精索静脉曲张Ⅰ度.精液常规检查:精液量2.7 mL,精子密度1.5×106/mL,精子活率13.0%,a+b级精子为6.67%.临床诊断为严重少精子症.生殖激素检测结果显示:垂体泌乳素(prolactin,PRL)为0.82 nmol/L,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为3.72 U/L(正常参考值:1.5~12.4 U/L),黄体生成素(leutinizing hormone,LH)为7.57 U/L(正常参考值:1.7~8.6 U/L),睾酮(testosterone,T)为13.50 nmol/L(正常参考值:9.9~27.8nmol/L),雌二醇(estradiol,E2)为16.52 pmol/L(正常参考值:27.96~155.92 pmol/L).AZF检测均未见缺失.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Y,t(1;2)(q21;p23),如图1.

    关键词:
  • 47,XX,del(Y)(q11.23)一例

    作者:唐敬龙;王丽媛;吴莉莉;饶伟强

    患者 男,28岁,以睾丸发育不良、原发不育就诊.身高174 cm,皮肤细白,阴毛及胡须稀少,外生殖器外观为男性,但阴茎较短小,两侧睾丸显著缩小,约1.8 mL,质地坚硬,性功能较差,精神不佳;儿时曾患腮腺炎.精液检查:3次离心镜检精液未见到精子.激素检测:睾酮为8.12 nmol/L(正常参考值:8.64~29 nmol/L),卵泡刺激素为23.43 U/L(正常参考值:1.50~12.40 U/L),黄体生成素为25.28 U/L(正常参考值:1.70~8.60 U/L).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共计数50个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7,XX,del(Y) (q11.23)(图1);SRY基因检测:多重PCR扩增检测结果,患者SRY基因阳性,而AZFa、b、c三个区域均缺失(图2).

    关键词:
  • 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平衡易位五例

    作者:安娜;李磊磊;耿冬峰;刘彦红;朱越英;刘睿智

    例1 女,19岁.因继发性闭经就诊.患者3年前有极少量经血,此后未再见阴道流血.查体:智力正常,身材矮小,双乳腺发育不良,外生殖器无明显异常,阴道通畅,子宫幼稚型.父母非近亲结婚,且其母孕期未服用任何药物,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患者出生时,父亲26岁,母亲25岁.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5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t(X;8)(q26;p22),见图1.

    关键词:
  • 新生儿母源性1q42→qter三体综合征一例

    作者:郭彩琴;张敏婕;赵丽;赵馨;刘俊;肖建平

    患儿 男,出生体重1980g,Apgar评分7~8分.系第3胎,第1产,因“早产出生后20 min,气急5 min”收住新生儿科监护.查体:小下颌、耳位偏低、鄂弓高、肢体瘦长、手指重叠、草鞋足、哭吵后嘴角向右下歪斜,入院诊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贫血”.予常规检查同时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患儿母亲,25岁,体格、智力发育无异常;夫妻非近亲结婚;早产1次、早孕期自然流产2次.否认本胎孕前特殊疾病史及围孕期不良因素暴露史,孕3个月内反复阴道见红住院保胎.

    关键词:
  • 四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GCDH基因的突变研究

    作者:刘琦;陈益平;陈伟

    目的 分析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其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对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GCDH)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GCDH基因的突变类型.行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查.对患儿均给予特殊奶粉、左旋肉碱及维生素B2治疗,随访2~3年.结果 4例患儿均存在GCDH基因突变,1例为c.245G>C(p.Arg82Pro)、IVS10-2A>C杂合突变,其中c.245G>C(p.Arg82Pro)来自父亲为新发现的GCDH基因突变类型;3例为IVS10-2A>C纯合突变.结论 在中国温州地区,IVS10-2A>C突变可能是GCDH常见的突变.

  • 山西省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的检测分析

    作者:周永安;杨慧芳;郝子琪;马云霞;张全斌;李娇;赵晓丽;王湘;栗向韶

    目的 探讨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遗传性耳聋患者常见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300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筛选常见的致病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并用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结果显示:GJB2基因中c.235delC突变的携带率高(13.67%);SLC26A4 (PDS)基因中c.IVS7-2A>G突变携带率为17.67%;线粒体12S rRNA基因中c.1555A>G突变携带率为2.00%;GJB3基因未发现突变.测序结果与质谱符合度达99%以上.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4种常见耳聋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验证得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耳聋基因的方法.

  • 羊水1q12.1微缺失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

    作者:龚亚飞;李颖;宋艳琴;孙筱放;宋兵;孙雯;陈欣洁

    目的 建立1q21.1微缺失的多能干细胞系,为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模型.方法 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4种基因(Oct4、Sox2、Klf4、c-Myc,简称OSKM)诱导1q21.1微缺失羊水细胞,建立1q21.1微缺失羊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AF-iPSCs),并对其进行多能性、核型、芯片、体内外分化能力等鉴定.结果 所建立的1q21.1微缺失的hAF-iPSCs在体外能维持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状态,可表达多能标志基因,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维持正常核型,在体内、体外均可向三个胚层分化.芯片结果显示仍具有1q21.1微缺失.结论 1q21.1微缺失hAF-iPSCs具有正常多能干细胞所有的各种特性.可用于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模拟疾病发病过程,可为1q21.1微缺失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模型.

  • 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MUT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陈占玲;张秀薇;黄建荣;温鹏强;王国兵;唐根;祖莹;陈小文;崔冬

    目的 探讨1例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特点与MUT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患儿MUT基因13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 患儿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嗜睡,抽搐,肌张力降低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氨血症.血串联质谱发现多种酰基肉碱含量降低,尿液中发现甲基丙二酸明显增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正常,对患儿进行维生素B12负荷试验,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治疗无效,提示患儿为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可能性大.通过MUT基因突变分析,确定息儿基因型为c.755dupA+c.944dupT.其中c.944dupT为新突变.结论 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但确诊还需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 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中的应用

    作者:张燕;符芳;李茹;谢闺娥;韩瑾;潘敏;甄理;杨昕;李东至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在先天性结构异常胎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ytoScanHD芯片对651例孕期超声检查提示先天性结构发育异常,但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胎儿病例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包括发生单一畸形者264例,多发畸形者387例.其中产前绒毛样本130例,羊水样本192例,脐血样本329例.全部胎儿样本DNA的提取及CMA实验操作流程均按照生产商提供的标准流程操作.CMA分析所发现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都进一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进行验证.结果 CMA分析发现475例(73%)胎儿的基因组发生拷贝数变异;其中75例(11.5%)胎儿发现与临床疾病相关的致病性CNVs,包括2例单亲二倍体和2例隐匿性的嵌合体;另外13例(2.0%)胎儿病例中发现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结论 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MA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的遗传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将检出率提高11.5%左右.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单亲二倍体和低水平的嵌合体均具有独特的检出能力.实验操作人员和遗传咨询医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结合家系分析以及内外数据库之间的比对能够显著降低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s.

  • 应用SNP微阵列检测稽留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异常

    作者:王玲红;任晨春;田英;王文靖;王承缙;陈淑琴;梁玥宏;张海霞;张月香

    目的 比较用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技术对稽留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检测的优缺点.方法 对确诊为稽留流产的40位孕妇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绒毛染色体.结果 绒毛培养成功29份,发现核型异常10例;SNP微阵列均检测成功,发现异常分子核型16例.结论 SNP微阵列检测准确率高,特异性强,尤其能检测微缺失或重复、单亲二倍体、低比例嵌合体等染色体异常,是对传统的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的有效补充.

  • 应用第二代测序对一个范可尼贫血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

    作者:龚珠文;余永国;张其刚;顾学范

    目的 对一例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先证者在母亲再次怀孕时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的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并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全基因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外显子数据,在FA相关基因中发现FANCA基因有两个低频致病突变,随后对可疑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再对孕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对FANCA基因做突变检测.结果 检测到先证者在FANCA基因中携带母源性c.989_995del (p.H330LfsX2)和父源性c.3971C>T(p.P1324L)突变,胎儿与先证者均携带此两种突变.结论 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一例范可尼贫血患者进行快速亚型分型及基因突变检测,加快了对该患者家系再次生育的产前诊断速度.

  • 线粒体tRNAThr T15943C突变可能是影响耳聋相关12s rRNA A1555G突变表型表达的新突变位点

    作者:肖红利;何哲耘;高应龙;阳娅玲;郑静;蔡朝阳;郑斌娇;唐霄雯;管敏鑫

    目的 通过对一个中国汉族耳聋家系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与耳聋相关的新的继发突变位点.方法 对一个中国汉族耳聋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然后建立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从细胞倍增时间和活性氧等部分功能实验方面进行验证.结果 家系内听力下降的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方面存在差异.该家系耳聋外显率较高,包括药物致聋的耳聋外显率为66.7%,而非药物致聋的外显率为44.4%.对先证者及母系成员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除了12s rRNA A1555G和tRNAThrT15943C突变位点外,其余33个均为已报道的多态性位点.进一步的单体型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家系属于东亚线粒体单体型F.15943位点位于tRNAThr T茎结构上,该位点发生T-C碱基变化时会破坏tRNAThr二级结构上十分保守的T-A碱基对.细胞功能实验表明,与相同F单体型的正常对照组和仅携带12s rRNA A1555G单突变家系相比,该双突变耳聋家系永生细胞系的细胞倍增时间均较其他两个对照组延长,活性氧水平则增高.结论 线粒体tRNAThr T15943C突变可能作为潜在的修饰因子与12s rRNAA1555G突变相互作用,从而增强耳聋外显率和表现度.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的F7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金艳慧;王莹宇;郝秀萍;杨丽红;谢海啸;朱丽青;余方友;杨小丽;王明山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探讨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共16名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Ⅶ活性(FⅦactivity,FⅦ∶C)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 '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结果 先证者及其弟的PT、FⅦ∶C明显异常,分别为39.0 s、2%和30.1s、3%;先证者祖母、外祖母、二姑、父亲、母亲、舅舅和二姨的FⅦ∶C分别为68%、54%、71%、73%、62%、72%和59%,均稍低于正常对照水平(80%~108%);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其他凝血表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弟的F7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了g.11349G>A和g.11482T>G复合杂合突变,分别导致p.Arg304Gln和p.His348Gln错义突变;先证者外祖母、母亲、舅和二姨4名母系成员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349G>A杂合突变,先证者祖母、父亲和二姑3名父系成员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482T>G杂合突变,家系其他成员F7基因均为正常野生型.结论 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7基因存在g.11349G>A(p.Arg304Gln)和g.11482T>G(p.His348Gln)复合杂合突变,且分别遗传自其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F7基因g.11349G>A(p.Arg304Gln)和g.11482T>G(p.His348Gln)杂合错义突变与该家系的FⅦ活性水平降低有关.

  • 福建地区36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朱文斌;陈涵强;苏跃青;赵红;王旌;周进福;陈瑶;曾颖琳;林枫

    目的 分析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患儿及父母的PAH基因突变特征.为患儿的基因诊断及父母和患儿本人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36例患儿及父母的外周静脉血,应用PCR测序技术检测其PAH基因并分析该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72个PAH等位基因中,63个PAH等位基因含20种致病性突变,包含3种无义突变,12种错义突变,3种剪接突变,1种同义突变和1种移码终止突变.高频突变位点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分别占15.9%、12.7%和11.1%.其中c.189-190dupTGAC尚未见报道.28%的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mild hyperphenylalaninemia,MHP)基因突变型为R241C,25%的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突变型R408Q.结论 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PAH基因突变型有别于中国的其他区域,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其中R241C和R408Q主要分别与MHP和经典型PKU有关.

  • 一个中国汉族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家系的基因诊断

    作者:王磊;于娟;李益明;刘秀萍;张朝云

    目的 确定一个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家系的分子病因.方法 采集家系中先证者和7名健康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先证者HPGD基因和SLCO2A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头,测序获取突变位点后对健康家系成员该位点测序,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家系成员尿前列腺素含量.结果 先证者HPGD基因存在c.310_311delCT纯合突变(p.L104AfsX3),健康家系成员有5例为杂合突变.先证者尿液前列腺素E2含量高于健康家系成员(P<0.01),前列腺素E代谢物含量低于健康家系成员(P<0.01).结论 HPGD基因c.310_31 1delCT突变是导致这个家系发生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病因.

  • 三个携带线粒体ND1 T3866C的中国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

    作者:张赛;高敏;张增君;刘晓玲;管敏鑫

    目的 分析3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LHON的3个中国汉族家系.对3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眼科相关检查,PCR扩增3个原发位点G3460A、G11778A、T14484C所在的线粒体ND1、ND4、ND6基因.并对3个先证者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PCR扩增.结果 3个家系先证者的视力损伤程度不同,外显率分别12.5%、11.1%和33.3%.3个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未携带ND1 G3460A、ND4G11778A、ND6 T14484C这3个常见原发位点,但均携带同质性ND1 T3866C突变.线粒体ND1 3866位点T>C碱基的改变使线粒体复合体Ⅰ ND1亚基跨膜区的第187位进化高度保守的非极性异亮氨酸转变为极性苏氨酸.结论 线粒体ND1 T3866C突变可能与LHON相关.

  • 细菌双杂交筛选肿瘤细胞中与人生物钟蛋白PER1相互作用的蛋白

    作者:张宇;姚有林;蒋思远;卢亦路;刘运强;陶大昌;张思仲;马用信

    目的 筛选肿瘤细胞中与生物钟分子振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ER1蛋白(period circadian protein homolog 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为生物钟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条件.方法 应用细菌双杂交技术与人宫颈癌Hela细胞cDNA文库,以pBT为载体,构建pBT-PER1融合表达诱饵质粒,与pTRG连接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cDNA文库质粒共转化双杂交系统报告菌株,利用培养基的特殊选择性,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测序分析.结果 筛选出14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4个包含完整的蛋白编码序列,包括与线粒体动力学相关的OPA3蛋白,与铜代谢相关的CUTA蛋白,与细胞运动、定位等细胞事件相关的蛋白,与物质合成、代谢等生物化学反应相关的蛋白,还有在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的相关蛋白.结论 肿瘤细胞中与PER1蛋白存在潜在相互作用新蛋白的筛选和鉴定为研究人生物钟基因PER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提供了条件.

  • 一个遗传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合并球状轴索家系的CSF1R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程欣欣;申玮;邹海强;沈璐;顾小花;黄丹青;孙奕;王变荣;田琦

    目的 探讨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合并球状轴索(hereditary diffuse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neuroaxonal spheroids,HDLS)家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进行CSF1R基因突变分析,为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根据先证者家族史、临床体征、头颅磁共振进行临床诊断;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基因的突变检测,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 该家系为典型的HDLS家系,5代34人共有9例受累成员,现存患者5例(其中1例在随访过程中死亡).DNA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CSF1R基因第20外显子c.2563C>A (p.P855T)错义突变,在4名家系成员中也检测到该错义突变,其中3例出现临床症状,1例为无症状携带者.结论 该HDL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CSF1R基因c.2563C>A (p.P855T)突变所致.

  • 云南地区汉族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唐新华;陈红;章印红;李利;米弘瑛;徐庆华;朱宝生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采集20例患者的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对PAH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共发现致病突变15种,根据其构成比的高低分别为p.R243Q(27.5%)、p.Y356X(10.0%)、p.R111X(7.5%)、IVS4+ 2T>A(7.5%)、p.V399V(7.5%),主要涉及外显子7、11、3和内含子4、11的剪切位点.共发现数据库中未收录的突变6种,包括错义突变1种(c.59A>C、c.60G>C)(p.Q20P);插入突变2种:c.690-691insG(S231fsX51)和c.1119-1120insT(I374fsX20);剪接突变3种:c.441+ 2T> A(IVS4+ 2T>A)、c.842+4A>T(IVS7+4A>T)和c.1200+ 1T> G(IVS11+ 1T> G).结论 云南地区汉族PAH基因突变特点与中国北方人群较相似,以p.R243Q突变占首位,但其他突变类型及频率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异性.

  • 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武培松;孟巳琦;周贤惠;许国军;李晋新;张宇;孙凌;邢强;孙帅

    目的 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单位1基因(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1,VKORC1)-1639G/A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维吾尔族房颤患者100例,汉族102例,无房颤者维吾尔族103例,汉族11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结果 维吾尔族病例组和对照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KORC1基因-1639G/A是维吾尔族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2.085,95%CI:1.067~4.072,P=0.031);汉族病例组和对照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病例组与汉族病例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中,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与房颤存在相关性,在汉族人群中,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与房颤无相关性,维吾尔族与汉族房颤患者之间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存在民族差异.

  • USP8基因多态性与四川地区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丁敏;李凌霄;丁显平;任华英;钟容

    目的 探讨USP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四川地区男性不育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阵列技术分别对316例男性不育患者[包括244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72例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组)]和149名已生育的男性人群(对照组)USP8基因的4个SNP位点(rs2241769、rs11857513、rs7174015和rs3743044)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单体型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USP8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所有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发现,单体型CAAG的频率在非梗阻性无精症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USP8基因rs2241769、rs11857513、rs7174015和rs3743044多态性位点与四川地区男性不育可能无相关性,而单体型CAAG可能降低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的患病风险.

  • 南方汉族人群HLA-DPA1及-DPB1基因多态性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关联研究

    作者:赵军;祝天辉;何柳媚;申晓丽;王彦君;邓志辉

    目的 探讨HLA-DPA1和-DPB1基因多态性与南方汉族人群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osner-Schlossman syndrome,PSS)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组为确诊为PSS的南方汉族患者100例,对照组为南方汉族健康志愿捐血者128名.应用测序分型法对全部血样进行HLA-DPA1和-DPB1基因第2外显子双向测序.用Assign 3.5 HLA测序分型软件判定等位基因型,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HLA-DPA1和-DPB1等位基因及单倍体的频率.结果 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分别检出6个及4个HLA-DPA1等位基因,实验组HLA-DPA1*02:01等位基因频率(4.5%)显著低于对照组(12.109%)(x2=8.124,P=0.004);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分别检出16个HLA-DPB1等位基因,实验组HLA-DPB1*14:01及-DPB1*17 01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PB1*14:01:1.00% vs.4.688%,x2=5.130,P=0.024;DPB1*17:01:0% vs.2.344%,x2=3.897,P=o.048);实验组及对照组DPA1-DPB1单倍体数量分别为23种及25种,实验组DPA1*02:01-DPB1*14:01及DPA1*02:01-DPB1*17:01单倍体的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DPA1*02:01-DPB1*14:01及DPA1*02:01-DPB1 *17:01单倍体可能为南方汉族人群PSS发病的保护因素.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

    作者:魏萍;李运星;陈春;曾兰;秦胜芳;汪雪雁;席娜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的价值和自然流产患者中染色体非整倍体比例.方法 对81份自然流产组织标本进行13、21和16、22及18、X、Y三组染色体探针的FISH检测.结果 81份自然流产组织中成功标记80份,检测成功率98.77%,其中异常标本35例,异常检出率43.75%,分别为常染色体三体19例,性染色体单体6例,三倍体9例,四倍体1例.结论 FISH技术用于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FISH分析可满足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的需要;早期的自然流产病例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占较大的比例.

  • 家族性及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表面积的差异及其与COM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作者:李寅飞;邓伟;王强;李名立;李娜;雷威;李喆;马小红;刘协和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脑表面积损伤情况及其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n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的相关性,并探索家族性精神分裂症(familial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FPS)和散发性精神分裂症(sporadic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SPS)两亚型之间受损模式的差异.方法 纳入98例首发及未治疗的SZ患者(58例SPS、40例FPS),78名正常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对受试者进行COMT基因分型.采集3.0T磁共振图像,应用Freesurfer软件分析SP和对照脑表面积的差异及其与COMT基因型的相关性.比较FPS、SPS和对照等3组的脑表面积.对多重比较结果进行Monte Carlo(P<0.05)校正.结果 SZ患者左前额叶和右枕叶脑区表面积减少,两组脑表面积与COMT基因型均无相关性.SPS患者左前额叶表面积低于FPS患者和对照;SPS患者右侧枕叶表面积低于对照.FPS与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Z患者存在脑表面积损害,但与COMT基因型不相关.SPS患者受损大于FPS患者,提示两种SZ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 一例9p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作者:张建林;李海波;姜胜华;李红;张玉泉

    目的 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核型可能为46,XY,der(9)t(9;14)(q13;q11.2),父亲核型可能为46,XY,t(9;14)(q13;q11.2),患儿母亲核型未见异常,MLPA验证与核型分析预期结论一致.结论 患儿衍生的9号染色体来源其发生了平衡易位的父亲,患儿的异常表型归因于9p11.2-p24.3重复.细胞遗传学联合MLPA等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 P1Pk血型系统中一例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作者:马开荣;蓝小飞;许先国;洪小珍;陈舒;刘瑛;应燕玲;何吉;朱发明

    目的 分析P1Pk血型系统中1例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其5个家系成员红细胞血型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PCR扩增编码P1Pk的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编码区及侧翼非翻译区后进行测序分析,并通过克隆测序法鉴定先证者父母A4GALT基因单体型.结果 血清学实验证实先证者为罕见的p表型,其血清中含有抗-Tja抗体,而家系成员为常见的P2表型.DNA测序显示,先证者的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1026-1029insC纯合突变,该处C碱基的插入可引起多肽链的移码突变,导致变异型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比野生型多92个氨基酸残基;而其他家系成员在A4GALT基因该位点均为杂合性插入或野生型.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因A4GALT基因1026-1029insC导致的p表型,该表型携带有抗-Tja抗体.

  • 子痫前期患者环氧合酶2基因-765G>C和-1195G>A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任荣梅;高淼;范平;刘兴会;刘瑞;马蕾;陈一虹;刘宇;白怀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基因变异是否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成都地区205例子痫前期患者和276名健康孕妇COX2基因-765G>C和-1195G>A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COX2基因-1195位点G、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子痫前期组为48.54%、51.46%,在正常孕妇组为40.40%、59.60%;-765位点G、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子痫前期组为94.15%、5.85%,在正常孕妇组为94.38%、5.62%.-1195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携带者在患者组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34% vs 35.15%),AA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P=0.047,x2=4.233,95% CI:0.444~0.982).进一步对轻度和重度子痫前期亚组进行分析,未见两组之间上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此外,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COX2基因两位点基因型对血压水平未见显著影响.结论 成都地区汉族人子痫前期和对照人群COX2基因-1195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有差异,未见-765G>C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

  • 两例胎儿新发Y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遗传学分析

    作者:章卫国;张蔚卿;潘映秋;杨欢利;戴美珍;陈雪娇;章鸯

    目的 对两例羊水细胞Y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病例进行分析,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对两例羊水细胞进行培养,采用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及多重PCR技术扩增Y染色体长臂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结果 两例羊水FISH检测提示为46,XY,染色体核型核型为46,X,del (Y)(pter→q11∶),C显带证实无异染色质,Yq末端缺失,孕妇丈夫外周血细胞染色体46,XY,C显带有异染色质.例1孕妇羊水所扩增的STS只有AZFa区sY82、sY84、sY86有特异扩增条带,其余12个STS均未见特异扩增条带,提示AZFb、AZFd、AZFc区缺失,其丈夫未见AZF区缺失.例2孕妇羊水15个STS均见特异扩增条带,未见AZF区缺失,其丈夫未见AZF区缺失.结论 常规染色体检查与FISH技术及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联合应用,对孕妇羊水Y染色体AZF微缺失进行检测,可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帮助.

  • 一个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家系致病基因COL2A1突变的研究

    作者:李红倬;纪爱芳;马良;王宝柱;李园;崔云

    目的 对一个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congenital,SEDC)家系的4位患病成员的COL2A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分析突变形式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骨骼影像学,该家系被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SEDC.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对该家系的所有成员进行COL2A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家系中的4例患者均携带COL2A1基因的一个新的错义突变(c.2224G>A;p.Gly687Ser),而家系中的正常个体和50名正常对照则未发现相同的变异.Polyphen-2和SIFT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高度支持该变异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COL2A1基因c.2224G>A突变可能导致SEDC.来自同一家系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

  • 异常血红蛋白合并东南亚型α地中海贫血一例的家系分析及产前诊断

    作者:杜丽;吴菁;秦丹卿;王继成;骆明勇;郭浩;袁腾龙;张艳霞;王奕霞

    目的 对1例异常血红蛋白合并东南亚型α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引起的重度贫血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及毛细管电泳进行血红蛋白分析;外周血及羊水采用裂隙聚合酶链反应以及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方法及DNA测序方法进行珠蛋白基因突变的鉴定.结果 检测到异常血红蛋白(Hb Zurich Albisrieden)合并东南亚型α地贫引起的重型贫血1例,并对该家系进行了分析及产前诊断,检测到胎儿为异常血红蛋白(Hb Zurich Albisrieden)合并东南亚型α地贫患者.结论 异常血红蛋白病合并地贫引起的贫血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对高风险家庭进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胃肠道肿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作者:葛嘉欣;庞倩倩;郭俊明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不参与编码蛋白质,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转录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lncRNAs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增生、血管形成、转移和耐药等.本文在总结胃肠道肿瘤相关lncRNAs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其与胃肠道肿瘤发生、诊断和治疗的关系.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幼萍;杨正林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视网膜光感受器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RP在遗传和临床表型上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可分为非综合征型RP和综合征型RP,常以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隐性及X连锁方式遗传,目前已鉴定的非综合征型RP致病基因有63个,这些基因主要在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本文就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Notch信号通路与骨形成和骨疾病

    作者:马宏炜;吴亚琼;张海锋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影响细胞命运的信号转导途径,可通过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胚胎发育与组织更新,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近期研究发现该信号在骨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的分化具有调节作用.其功能失调将导致多种骨发育和骨代谢疾病,并与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 5150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的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者:马光娟;王丽霞;刘璇;薛淑媛;杨艳;刘宁;古丽娜孜

    目的 分析孕中期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的关系.方法 对5150位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无菌条件下由B超定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G显带,核型分析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50份羊水标本培养成功率100%.占产前诊断指征比例高的是高龄孕妇(≥35岁)(2369位),其次血清筛查高风险(1557位).共检出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144例,异常率为2.80%,其中数目异常100例,结构异常4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的产前诊断指征是B超异常,检出率7.76%(35/451).144例异常核型中占比例高的是高龄孕妇(≥35岁),共检出48例(33.3%),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高.其次是血清筛查高风险,共检出36例(25.0%),超声检查异常检出35例(24.3%),不良孕产史共检出22例(15.3%).胎儿染色体异常主要是来源于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衍生.结论 对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 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吴艳花;陈英剑;包慧;胡成进

    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生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外周血培养,制片,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分析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中异常核型的发生率.结果 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70例(11.1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者102例(3.06%),Turner综合征1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者89例(2.68%),性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染色体易位68例、倒位7例、复杂异常9例;染色体多态性174例(5.23%),Y染色体多态性82例;性反转5例(0.15%).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及精液异常等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 47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分析

    作者:孙惟佳;陈少科;刘天盛;费冬梅;欧珊;黄红倩;欧阳鲁平

    目的 探讨47例罕见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1 698份外周血或脐血标本进行常规接种、培养、收获和G显带.每份标本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发现异常时加大计数.结果 共发现47例罕见染色体核型,其中外周血32例、羊水10例、脐血4例、绒毛1例;平衡易位41例,占87.2%,倒位2例,其他数目、结构异常及衍生染色体核型4例.在32例外周血异常核型中,习惯性流产占21例(65.6%),不孕不育3例、不良孕产史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发育迟缓3例.结论 核型分析可有效检出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对于明确病因、干预、再生育指导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陈雪娇;孙玲;戴美珍;章卫国;章鸯;潘映秋;吴志强;石卫武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sex chromosomal aneuploidies,SCA)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362名传统产前筛查高中危孕妇及高龄孕妇等采集外周血,抽提胎儿游离DNA,在Hiseq2000上应用大规模并行技术进行测序.对测序高危的孕妇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 在3362份样本中筛查出性染色体异常10例,筛查的阳性率为0.30%.2例无法追踪,其余8例的产前诊断结果:4例XO高危中3例确诊为嵌合体(分别为X、XXX及dup(Y)(q12q11.1)×2的嵌合体)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3例XXY高危中2例被确诊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1例XXX被确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SCA的准确率为6/8(75%)(若排除2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和胎儿嵌合体核型不一致的样本,准确率为50%).羊水中胎儿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出率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开展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孕妇血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胎儿SCA是可行的,但需进一步确诊.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一家系八例

    作者:姜海鸥;全庆丽;唐根云;李莎莉;王义旺

    先证者(Ⅳ2) 男,45岁,侗族.从20岁左右开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纯音测听显示:左耳的听力为80分贝,右耳的听力为82分贝.患者表现为双耳先以高频下降为主后累及全频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查体: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均正常.X射线断层扫描未见耳蜗异常.除耳聋之外,无其它器官系统疾患,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型耳聋.

    关键词:
  •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

    作者:钟洁平;杨天华;徐严明

    先证者(Ⅱ1)男,70岁.因“眼睛不能闭合60年,肢体无力萎缩30年”来我院就诊.60年前发现不能完全闭合眼睛,别人发现其睡眠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未予重视.30年前出现上肢无力,上抬、穿衣、吃饭费力.28年前累及下肢,行走力弱,上楼困难.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肌肉萎缩,以上肢近端明显.近8年来无力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困难.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双眼闭合露白5 mm,可见Bell征,吹口哨露齿差.四肢肌肉萎缩,近端明显,小腿肌肉肥大,肌力近端2~3级,远端3~4级,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辅助检查: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显示肌纤维动作电位时限变窄,波幅变小,呈现肌源性损害.结合临床特点,先证者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关键词:
  • Marfan综合征一家系

    作者:耿钰

    先证者(Ⅲ3)女,42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乏力前来就诊.患者神志清醒,智力及神经系统无异常,身材高瘦,身高171 cm,中指距180 cm,四肢及手指细长,中指8.6 cm,掌骨长8.6 cm,拇指征及腕征阳性,鸡胸,因活动后胸闷、心悸、乏力、自汗1周.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0/80 mmHg,双眼稍突,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区可闻及2/6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胸片示左心室扩大.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根部内径增宽为62mm;左房、室内径明显增大,主动脉瓣环增大,胸骨上窝探及主动脉弓部内径稍增宽(30 mm),降主动脉内径正常(23 mm).

    关键词:
  • 先天性手指屈曲挛缩畸形一家系七例

    作者:全庆丽;黄雪霜;唐根云;李莎莉;姜海鸥

    先证者(Ⅲ5) 男,57岁.患者自出生起除双手拇指外其余8手指均不能伸展,呈不同程度的屈曲,其中以食指和小指为甚.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小,虎口张口大角度小于45度,其余八指掌指关节伸展正常,近侧指关节屈曲挛缩,远侧指关节呈轻微屈曲,近侧指关节大(图1),双手呈对称性畸形.体查:先证者红血球沉降速率为9 mm/1 h,C反应蛋白浓度为2 mg/L,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素抗体、抗核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为阴性,初步排除患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病情无进行性变化且关节无疼痛感.

    关键词:
  •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癫痫一家系

    作者:岑志栋;谢非;尹厚民;罗巍

    先证者(Ⅱ1)男,48岁,因“双手不自主抖动伴发作性抽搐5年余”就诊.患者自述于43岁时自觉双手不自主抖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为主,精神紧张或运动劳累后可加重,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同年,先证者首次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约1 min后停止.当时未重视,未就诊,后自述双手不自主抖动加重不明显,其后两年未有癫痫发作.近两年,先证者癫痫发作逐渐变得频繁,平均每年5~6次,每次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1~2 min后可自行缓解,劳累或生气可能诱发,发作前有头晕及空间旋转的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适中,四肢腱反射(++),双侧巴宾斯基征(一),感觉检查无殊,双手存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中间夹杂手指肌阵挛样抽动,双侧指鼻试验(+),其余共济检查无殊.辅助检查: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中华医学遗传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