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중화의학유전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406
  • 国内刊号: 51-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163
  • 曾用名: 遗传与疾病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张思仲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嵌合型环状X染色体Turner综合征一例

    作者:马骞;江淼;鲁宁;武锦琳;孔祥东

    患者25岁,女,因“原发性闭经,结婚4年未孕”来我院生殖中心咨询.体格检查:身高158 cm,智力正常.面部左右对称,口唇、鼻、耳无畸形.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杂音,四肢活动自如,无颈蹼、盾胸、肘外翻等Turner综合征体征.两乳头小而相距较远,乳头位于锁骨中线外,乳腺发育不全.B超检测示子宫发育不全,未检测到卵巢,内外生殖器官呈幼稚型.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G显带,核型为45,X[37]/46,X,r(X)(p22.3q28)[3](图1).

    关键词:
  • 染色体平衡易位六例

    作者:于凤娜;李琳

    例1男,30岁,结婚3年,其妻两次妊娠均于40天左右胚胎停止发育.患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为非近亲结婚,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妻子月经规律,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Y,t(2;7)(2qter-2p11∷7q36→7qter;7 pter→7q36∷2p11→2pter),见图1A.其妻表型、染色体核型均正常.患者姐姐已结婚生子,曾自然流产1次,未行染色体检查.

    关键词:
  • 4号环状染色体合并多条染色体微缺失一例

    作者:余红;钱磊;吴志强

    患儿 女,8个月,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900 g,出生时无窒息.就诊时体重5.7 kg,身长62 cm,头围39.1 cm,均低于正常参考值2个标准差以上.面部除双眼睑下垂外,无特殊异常(图1).双手通贯掌,扶站时下肢不能撑重,拉坐时头后滞,不会独坐.盖泽尔发育评估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个人社会、语言发育商分别为73、44、80、80、57.头颅磁共振扫描未见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怀孕期间未上班,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否认家族史.

    关键词:
  • 染色体平衡易位两例

    作者:赵丽娟

    例1男,28岁,表型正常,因其妻婚后4年有2次不良孕产史来医院就诊.其妻第1次孕40天左右出血过多自发流产;第2次孕6个月B超显示多发畸形后引产.妇科检查未见异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否认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72 h,染色体制备、胰酶消化G显带分析.显微镜下分别计数3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5,XY,t(12;13)(12pter→12q24.3∷ 13q22→ 13qter;13pter→ 13q22∷ 12q24.3→ 12qter),der(14;21)(14qter→14q10∷21q10→21qter)(图1).其妻子及父母亲染色体核型正常.

    关键词:
  • 复杂性染色体结构重排六例

    作者:薛会丽;李丽英;徐两蒲;陈雪美;李英;张敏;林娜;郑琳;何德钦

    例1女,24岁.G1P0,31+周宫内妊娠.夫妻表型、智力均未见异常,非近亲婚配,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孕期无感冒、服药等情况.我院产前检查彩超提示:胎儿双侧脑室前角融合(叶状全前脑待查);胎儿股骨长度、肱骨长度测值小于同胎龄平均值2个标准差.夫妻双方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孕妇知情同意后选择在B超引导下行脐静脉穿刺术,常规制备脐血染色体.同时常规制备孕妇夫妇外周血染色体.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t(4;5;10)(4pter→ 4q13∷10q24→10qter;4qter→ 4q13∷5p15→5qter;10pter→10q24∷5p15→5pter),见图1A;孕妇夫妇核型正常.

    关键词:
  • 平衡易位染色体核型两例

    作者:刘建生

    例1女,42岁.因高龄于孕22+5周进行产前检查.患者怀孕3次,在24岁时足月顺产第一胎女孩,表型正常;39岁时第2次妊娠,孕5个多月时彩超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育滞后3周引产;此次为第3次妊娠.夫妻双方无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学检查:经夫妇双方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20 mL细胞培养并染色体制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t(6;12) (6pter-6q13∷12q22-12qter;12pter-12q22∷6q13-6qter)(图1A).夫妻双方未做染色体检查.

    关键词:
  • inv(1)(q25q42)伴不良孕史一家系

    作者:朱海波;尹伶;熊伟;张静;邓建平

    先证者男,36岁,表型正常,因“近3年妻子未孕”来我院不孕不育科就诊.其妻第1胎妊娠生育一女,现年16岁,无明显异常;第2胎于孕5~6月时选择引产;第3胎怀孕2个月左右时自然流产;第4胎生育一男,6岁时发现眼斜流涎、走路不稳、易摔倒,头部CT检查提示脑桥肿瘤,3个月后死亡.其妻否认孕期有特殊用药史.非近亲结婚.先证者精液常规结果正常,精液支原体培养呈阳性;妻子性激素、甲状腺功能、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结果均正常,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培养呈阳性.先证者父母均已死亡,先证者的3个哥哥、3个姐姐均无异常表型,均生育子女,先证者二姐有1次流产史,其他均无流产史.

    关键词:
  • 涉及4号和10号染色体的插入易位一家系

    作者:王亚凡;封纪珍;魏淑彦;杨会欣

    先证者 女,32岁,孕3产2,两个女儿分别为8岁和2岁.大女儿智商较同龄人明显偏低,站立、行走时双膝弯曲,小心翼翼状,时常自言自语.二女儿表型、智力均正常.此次妊娠于孕17周时行产前筛查,提示21三体高风险(1/169).先证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我院接受羊水穿刺,抽取羊水20 mL进行产前诊断.细胞遗传学检查提示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N,der(4) (4pter→ 4q21∷10q24→ 10q21.2∷4q21→4qter) mat(图1).

    关键词:
  • 48,XXXX伴继发性闭经一例

    作者:左娟;刘洁;朱瑾;李朝晖

    患者女,24岁,未婚,18岁月经初潮,但经期不规则.因停经1年半就诊,诊断为继发性闭经.体格检查:身高1.72 m,智力低下.长脸,发际略低,小下颌,下颌前突,蹊颈,无肘外翻,乳房发育正常,挤压双乳头未见泌乳;外阴阴毛稀少,处女环完整.B超检查:子宫39 mm×35 mm×24 mm,幼稚子宫,宫壁回声均匀,子宫内膜线居中,内膜厚5 mm,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双侧卵巢内卵泡数目少,盆腔未见积液,膀胱充盈良好,内未见异常回声.实验室检查:卵泡生成素升高(73.55 U/L;正常参考值:1.79~22.51 U/L),黄体生成素、垂体泌乳素、雌二醇、孕酮及睾酮均在正常范围内.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妹妹和弟弟表型正常.

    关键词:
  • 新生儿Wolf-Hirschhorn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勤;程秀永;陈永宁;王喜鸽;路杰

    患儿男,4天,因“生后少哭、反应差4天”入院,第1胎第1产,胎龄40+1周,出生体重2300 9,当地医院顺产出生,胎盘、脐带、羊水均正常,Apgar评分不详,生后全身发绀,哭声短、直、声音低弱,啼哭次数少,刺激后反应差,至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转至我院.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无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128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76/50 mmHg,身长45 cm,头围30 cm,阳性体征:弹及足底不哭,皮肤稍黄,弹性差,前囟3 cm×3 cm,平坦,前额突起,眼距宽,双侧眼球稍突出,双眼凝视,瞳孔呈针尖样大小,对光反射存在,但不灵敏,人中短,下颌短小,四肢肌张力减弱,双足内翻,阴囊内未触及睾丸样物,尿道下裂,觅食反射及吸吮反射弱,握持反射及拥抱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查血气分析未见酸中毒,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传染病检查无异常.心脏超声:先天性心脏病,左房三房心,房间隔缺损,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压力48 mmHg,动脉导管未闭,脑MRI(图1):双侧小脑半球显示较小,小脑下蚓部未见显示,考虑不典型Dandy-Walker畸形,胼胝体部分缺如.染色体核型46,XY,del(4)(p15.2)(图2).

    关键词:
  • 抑癌基因p15反义RNA高表达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频发事件

    作者:廖于峰;乐东海;竺展坤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抑癌基因p15反义RNA(p15AS)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单链特异引物逆转录的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AML细胞系存在p15AS,分析43例AML患者和21例良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骨髓p15AS和p15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15AS的表达量与AML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和对照组骨髓中p15蛋白的表达.结果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存在p15AS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AML患者p15AS表达增加而p15 mRNA表达下调(t=41.45,P=0.000;t=-24.76,P=0.000).AML组骨髓细胞中p15蛋白的表达[13.2%(10.2%~18.50%)]较对照组[84.5%(80.25%~86.8%)]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2,P=0.000).P15AS表达水平与AML患者的性别、年龄、FAB分型、初诊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骨髓增生程度和细胞遗传学预后分组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p15AS高表达可能是AML的常见事件,并可能在抑癌基因p15表观遗传沉默中具有重要作用.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ADAR1基因两个新突变

    作者:刘一平;张正中;牟韵竹;熊芬;陈星;杨浩;杨萍;刘林莉

    目的 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1个家系和1例散发病例的ADAR1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收集1个DSH家系及1例散发病例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正常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应用PCR反应扩增ADAR1基因的15个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ADAR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在DSH家系患者ADAR1基因的第8外显子检测到c.2638delG(p.Asp880ThrfsX15)移码突变;而DSH散发病例ADAR1基因的第10外显子检测到c.2867C>A(p.Ser956X)无义突变,经查阅国内外文献两个突变均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100名正常对照未检测出上述两个位点突变.结论 ADAR1基因c.2638delG(p.Asp880Thr fsX15)突变和c.2867C> A(p.Ser956X)突变可能分别是DSH家系和散发病例发病的原因.

  • 一个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家系CTSC基因的突变鉴定

    作者:刘翠娴;田智慧;阳奇;马倩倩;徐湘民;熊符

    目的 对一个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和CTSC基因突变检测,揭示其分子机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临床表型、口腔检查等进行临床诊断.用PCR扩增CTSC基因的外显子,之后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突变筛查,随后用PolyPhen-2和SIFT软件进行突变有害性预测,同时用Swiss-Port软件预测CTSC蛋白的三级结构,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患者及其父母的CTSC基因的mRNA进行定量分析,用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CTSC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患者CTSC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901G>A(p.G301S)纯合错义突变,其父母均为突变携带者.该突变位于酶的高度保守区,有害性预测结果显示为有害,导致蛋白三级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影响组织蛋白酶C的活性.CTSC基因突变型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与野生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CTSC基因c.901G>A突变可导致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扩展了CTSC基因的突变谱.

  • 两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郝秀萍;金艳慧;程晓丽;杨丽红;朱丽青;王明山

    目的 对两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2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A)、抗凝血酶抗原(antithrombin antigen,AT∶Ag)、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诊断.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AT基因全部外显子、侧翼及5 '、3 '非编码区,PCR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寻找基因异常位点,并通过反向测序及银染色进行验证.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辅助分析突变对蛋白的影响.结果 先证者1的AT.Ag正常但AT:A降低至30%,其大儿子、小儿子、小女儿AT∶A在正常值的50%左右;AT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5外显子分别存在杂合错义突变c.235C>T(p.Arg47Cys)和两个多态性位点(c.981G>A、c.1011G>A),同样突变也见于其大儿子、小儿子和小女儿.先证者2的AT∶A、AT:Ag分别为39%和103 mg/L,其父亲为57%和114mg/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AT基因第3外显子发生杂合缺失突变g.5890-5892delctt,导致p.Phe121丢失,其父亲亦携带该突变位点.SIFT和PolyPhen-2程序对c.235C>T分析表明,错义突变Arg47Cys会对AT蛋白功能产生影响;spdbv软件和PIC程序对g.5890-5892delCTT分析显示,缺失突变导致Phe121与Ala124、Lys125的氢键连接以及与Lys125、Arg47的阳离子-π作用力消失,从而影响蛋白稳定性.结论 先证者1表现为Ⅱ型AT缺陷,先证者2表现为Ⅰ型AT缺陷;两例先证者抗凝血酶水平可能与错义突变p.Arg47Cys及缺失突变g.5890-5892delCTT有关.

  • 应用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检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致病突变

    作者:王玉国;林颖;罗春玉;梁栋;季修庆;蒋涛;马定远;许争峰

    目的 建立基于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的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 TSC1/TSC2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Ion Torrent PGM测序仪对2个TSC家系的患者及1例散发型TSC患者进行TSC1/TSC2基因测序,筛选致病突变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同时对1例胎儿的TSC1/TSC2基因的相应位点进行检测以明确受累情况.结果 家系1患者TSC2基因检测到c.311-312insGCTG移码突变,为可疑致病突变;家系2患者TSC2基因检测到c.1790A>G(p.His597Arg)错义突变,亦为可疑致病突变,其胎儿未携带同样的突变.结论 建立了基于Ion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的TSC基因诊断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并对1例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成骨不全患儿COL1A1基因第45外显子两个突变位点的筛查及分析

    作者:鞠明艳;张天可;白雪;任秀智;李克秋;李光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polymease chain reaction-high-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PCR-HRMA)技术筛查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者COL1A1/COL1 A2基因的突变,并探讨突变位点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集家系成员(患儿、患儿父母)以及50名正常对照的血液样本,应用PCR-HRMA技术筛查患儿家系及正常对照者的COL1A1/COL1A2基因突变,并用基因测序验证.应用蛋白预测软件PolyPhen、SIFT及Align GVGD对两个杂合突变进行预测.结果 该患儿及其父母COL1A1基因第45外显子区域的PCR-HRMA结果显示异常,标准熔解曲线和差异熔解曲线与正常对照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测序结果显示,患儿COL1A1基因第45外显子区域发生两个杂合突变(c.3235G>A、c.3247G>A),临床诊断为Ⅳ型OI.c.3235G>A来源于患有OI的父亲,使α螺旋结构域1079位氨基酸由甘氨酸(Gly)突变为丝氨酸(Ser).c.3247G>A来源于表型正常的母亲,使1083位氨基酸由丙氨酸(Ala)突变为苏氨酸(Thr).5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这两种突变.3种蛋白预测软件PolyPhen、SIFT及Align GVGD均预测c.3235G>A突变可能影响蛋白的功能.而c.3247G>A突变,PolyPhen软件预测其可能为良性.结论 COL1A1基因第45外显子上同时存在c.3235G>A、c.3247G>A突变的病例在人类胶原突变数据库中未见报道.COL1A1基因c.3235G>A突变可能是导致该患儿成骨不全的主要原因.

  • 一个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中MUT基因两个新突变的鉴定

    作者:谢波波;罗静思;范歆;陈荣誉;王锦;张淑杰;李旺;陈少科

    目的 对一个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 PCR结合Sanger测序方法对先证者MUT、MMAA、MMAB 3个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旁侧序列进行分析,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采用Polyphen2、SIFT、HSF、DNAMAN 6.0和Swiss-PdbViewer4.1.0等软件对检测到的新的基因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 先证者MUT基因检测到两个杂合突变,分别为c.581C>T(p.P194L)和c.1219A>T(p.N407Y),家系分析显示,前者遗传于母亲,后者遗传于父亲.Polyphen2和SIFT软件预测这两个突变均可能致病.这两个位点所在的密码子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均位于MCM结构的底物结合区——(β,α)8 barrel结构域,这两个突变可能通过影响MCM空间构象,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结论 两个新的MUT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的致病原因.

  • 纤维蛋白原γ链Arg275His突变所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分析

    作者:闫婕;邓东红;邓雪连;罗美玲;程鹏;廖林;林发全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了解其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抽取家系18名成员外周血,进行凝血指标检测;提取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SDS-PAGE电泳;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FGG基因所有外显子以及侧翼序列.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确定突变位点.结果 先证者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正常,但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明显降低,而抗原浓度在正常范围,先证者母亲、弟弟及侄子的表型检测结果与其相似.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弟弟及侄子FGG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了g.5877G>A杂合突变,导致275位的精氨酸(Arg)被组氨酸(His)取代.FGG基因第8外显子g.5877G>A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结论 纤维蛋白原γ链Arg275His错义突变为该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致病原因.

  • 广西地区血红蛋白Q-Thailand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作者:李友琼;陈治中;梁亮;李荣海;梁裕华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血红蛋白Q-Thailand(Hb Q-Thailand)的血液学和分子特征,为血红蛋白病筛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应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51 088份样本,对筛查出Hb Q-Thailand的样本分别进行血细胞分析和DNA测序.采用跨越缺口-PCR、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α和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广西地区人群Hb Q-Thailand的携带率为0.06%.28例Hb Q-Thailand杂合子的血液学参数指标(HGB、MCV、MCH、Hb Q-Thailand、Hb A2、Hb QA2)分别为(125.60士22.30)g/L、(78.22±4.81)f1、(25.79±2.14)pg、(27.37±2.72)%、(1.89士0.22)%和(0.69±0.16)%.2例Hb Q-Thailand杂合子合并β地贫为(125.00±18.39)g/L、(69.65±5.02)fl、(22.0士0.0)pg、(14.80±0.71)%、(4.45±0.07)%和(0.95±0.71)%.两组数据比较,除了表型血红蛋白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地区人群Hb Q-Thailand以杂合子多见,未见纯合子.Hb Q-Thailand杂合子有部分红细胞参数正常,但通过血红蛋白电泳可以检出.当合并其他类型地贫时,Hb Q-Thailand杂合子可表现出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或不同程度贫血.

  • 一个先天性副肌强直家系SCN4A基因新突变

    作者:李汶;陈倩婷;张前军;李秀蓉;杜娟

    目的 对1个先天性副肌强直家系的SCN4A基因突变进行分析,为患者家系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资料,抽取先证者及7名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SCN4A基因突变的检测;同时在家系的3例患者、4名正常家系成员和100名无血缘关系的对照中对发现的突变进行检测.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功能影响,并比对突变位点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结果 先证者及家系中3例患者的SCN4A基因第24外显子均存在c.4427T>C(p.Met1476Thr)杂合突变,而家系中4名表型正常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经检索HGMD和SNP数据库证实该突变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突变可能影响蛋白结构和功能,突变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结论 SCN4A基因的c.4427 T>C(p.Met1476Thr)突变可能是该先天性副肌强直家系的致病原因.先天性副肌强直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基因突变检测是确诊该病的有效方法.

  •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2000例儿科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袁海明;朱钧萍;邓小燕;陈梦帆;李欣蔚;李秋丽;吕芬

    目的 讨论出生缺陷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以及染色体微阵列(chromosomal microarrayanalysis,CMA)在儿科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评估的出生缺陷患儿外周血样本2000例,应用CMA进行分析.结果 在2000例出生缺陷患儿中,522例找出了致病原因,检出率达26.1%.其中24例为非整倍体,11例为嵌合体,11例为单亲二倍体,其余476例为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这些异常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很难检出.结论 相对于染色体核型分析,CMA可显著提高出生缺陷患儿的检出率.

  • 应用Ion Torrent测序技术检测一个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的致病突变暨产前诊断

    作者:李璃;马定远;孙云;张菁菁;王玉国;蒋涛;许争峰

    目的 对一个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致病突变,为家系成员再生育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对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MUT、MMACHC、MMAA和MMAB基因同时进行检测,筛选致病突变位点,并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同时对患儿双亲进行基因检测.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时进行产前基因检测,以明确胎儿受累情况.结果 患儿MMACHC基因编码区存在c.609G>A(p.Trp203X)杂合无义突变、c.658_660del AAG(p.Lys220del)杂合缺失突变.患儿母亲携带c.658 660del AAG突变,父亲携带c.609G>A突变.产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未遗传父母携带的MMACHC致病突变.结论 应用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快速筛查到一个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的致病突变,可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准确的依据.

  • 一例ABO血型A亚型个体的ABO基因序列分析与家系调查

    作者:刘衍春;陈妍;马玲;史丽莉;郑凌;孙俊

    目的 分析1例A亚型献血者的ABO血型血清学特性及相关的血型基因.方法 用试管凝集法检测样本的ABO血型表型;用尿二苷酸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实验确定血型糖基转移酶的活性;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血型分泌型物质;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序列通过PCR扩增后直接测序分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该例表型为A亚型的先证者为非分泌型,血浆中无α-1、3N-乙酰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DNA测序结果显示在第6外显子为nt.261del/G、297A/A,第7外显子为nt.467C/T、806T/C和1009A/G杂合,克隆测序显示一个等位基因为A205,另一个为O01等位基因并有nt.806T>C,该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205/Onew(806T>C).后者经比对为新的突变,新序列被提交至GenBank(序列号为KP341759).家系调查结果显示其父亲基因型为Onew(806T>C)/O02,母亲基因型为A101/A205.先证者的新等位基因来自其父亲.结论 该标本A抗原性减弱的原因为A205亚型等位基因引起,并存在一个新的O等位基因.

  • 12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作者:荆源;林樉;姜凤;王芳婷;方美云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R显带技术对122例初治MDS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应用GLP CSF1R/ D5S23,D5S721探针、GLPEGR1/D5S23、D5S721探针、GLP D7S486/CSP7探针、GLP D7S522/CSP7探针、GLP D20S108探针、CSP8探针及CSP x/Y探针对122例MDS患者进行FISH检测.结果 122例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54.9%.核型异常涉及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其中以涉及3种及3种以上的复杂染色体异常多见,占16.4%;其次为+8,占14.8%;-7/7q-染色体异常占7.4%;-5/5q-染色体异常占5.7%;20q-染色体异常占2.5%;-Y在男性患者中占5.0%.2例RAEB-Ⅱ患者染色体核型检出t(8∶21),应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FISH检测结果显示:54例MDS患者FISH检测结果阳性,阳性检出率为44.3%,其中CSP8扩增阳性率高,占30.3%;其次为GLP D7S486 /CSP 7和GLP D7S522/CSP 7基因缺失,阳性率占12.3%;GLP CSF1R/D5S23,D5S721和GLP EGR1/D5S23,D5S721基因缺失阳性率为9.8%;GLPD20S108基因缺失阳性率为7.4%;CSPX/Y基因缺失在男性患者中占5%.结论 对MDS患者进行染色体R显带分析可发现54.9%的异常,因此该技术依然是MDS的细胞遗传学检查的基础;FISH检测可以提高部分异常的检出率,但尚不能针对每条染色体进行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FISH技术可完善MDS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检查,成为该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不可或缺的检测技术.

  • 应用SNP array诊断一例5p缺失综合征合并11q部分三体胎儿

    作者:史珊珊;潘观玉;杨艳东;闫瑞玲;李玮璟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在胎儿5p缺失综合征合并11q部分三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例多发畸形胎儿行羊水G显带核型分析及SNP array分析,以明确染色体异常情况.胎儿父母行外周血G显带核型分析以确定胎儿异常染色体的来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验证核型分析的结果.结果 羊水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为46,XY,der (5)(?∷p15→qter).SNP array分析结果显示胎儿5p15.33p15.2 (chr5:113 576-14 020 561)缺失,大小为13.907 Mb,缺失区域与5p缺失综合征区域重叠;11q23.3q25 (chr11:116 684 627-134 938 470)重复,大小为18.254Mb,未覆盖已知的疾病综合征.胎儿母亲染色体核型为46,XX;胎儿父亲染色体核型为46,XY,t(5;11)(p15;q23).父亲外周血中期分裂相三色FISH结果验证了5p和11q相互易位.结论 SNP array可以鉴别G显带无法完全辨别的胎儿5p缺失综合征合并11q部分三体,并精确定位断裂点,从而促进表型相关的关键区域定位和候选致病基因的筛选和鉴定,为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分析积累数据.

  • 一例非典型缺失型神经纤维瘤Ⅰ型胎儿的产前诊断

    作者:林少宾;吴坚柱;张志强;纪媛君;方群;陈宝江;罗艳敏

    目的 探讨1例胎儿非典型缺失型神经纤维瘤Ⅰ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基因型与异常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对1例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双足内翻的孕妇进行脐血穿刺.对获取的脐血样本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检测,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SNP array的检测结果.对患儿父母进行外周血FISH检测,以明确胎儿基因组变异的来源.结果 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脐血SNP array结果显示染色体17q11.2区存在3.132 Mb的基因组片段缺失.该缺失区域覆盖了NF1微缺失综合征区域.对胎儿及其父母的FISH检测则提示胎儿携带的17q11.2微缺失为新突变.结论 胎儿足内翻可能是不典型缺失型NF1的超声异常表现之一.SNP array可以在胎儿期准确地诊断缺失型NF1.

  • 江苏汉族DEL表型个体的分子机制

    作者:陈青;王思思;肖建宇;李平;黄成垠;姚根宏

    目的 研究中国江苏地区RhD阴性人群DEL表型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吸收放散法从57名RhD阴性献血者筛选出DEL型,用试管法检测其C、c、E和e抗原,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HCE基因型.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方法对DEL表型个体RHD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检出DEL型10例,占RhD阴性人群17.54%;DEL个体以RhCcee为主(80.0%),而RhD阴性个体Rhccee表型多(61.7%).10例DEL个体RHD基因第9外显子的1227位点G均突变为A.结论 常规方法鉴定的RhD阴性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个体为表达突变RHD基因的DEL型.RHD* 1227A是江苏省汉族人群常见的DEL分子机制.

  • 一例45,X/46,X,Yqh-混合型生殖腺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作者:王珊珊;李海波;苏敏;杨晓清;黄华;张玉泉;李红;张建林

    目的 探讨1例混合型生殖腺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激素水平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应用多重PCR检测Y染色体SRY基因及无精症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 a、b、c区域缺失情况、SRY全基因测序;全腹CT和肿块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患者血清激素检测结果均正常;染色体核型为45,X/46,X,Yqh-;多重PCR结果显示SRY、ZFY及AZFa区无缺失,AZFb区和AZFc区均缺失;SRY全基因测序未见突变;全腹CT示盆腔巨大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为精原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LAP、CD117均阳性.结论 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及遗传学的分析,初步诊断患者为混合型生殖腺发育不全;腺体发生恶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为精原细胞瘤.45,X/46,X,Yqh-患者其精原细胞瘤风险与SRY基因的存在具有相关性.

  • 二例散发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NF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张佳;李明;姚志荣

    目的 对2例无家族史、主要表现为多发咖啡斑、怀疑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患儿进行NF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抽取2例患儿及其表型正常父母的血液样本,同时采集正常对照血样100份,应用PCR技术对NF1基因全部编码区进行扩增,并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直接测序结果显示例1 NF1基因第12外显子存在1个新的c.1948delT(p.Leu650TyrfsX38)移码突变;例2 NF1基因第4b外显子存在1个已报道的c.541C>T(p.Gln181X)无义突变.二者的父母检测均为阴性,在100份正常对照也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应用基因突变检测确诊2例散发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例.NF1基因突变分别为c.1948delT和c.541C>T.

  • 一例6q部分三体1q部分单体患儿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秦凤金;路晓燕;冯亚佩;唐培红;牛刚;李樊;张建海

    目的 确定1例多发畸形患儿的核型,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其分子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G显带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三者进行测序分析,确定其异常染色体片段的大小及来源,并用Mate-pair及PCR确定其是否来源于父母.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核型为46,XX,add(1)(q44)dn,其父母核型正常;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6q24.3-q27三体,并将断裂位点定位于6q24.3,此外还发现患儿1号染色体存在一约2.5 Mb的微缺失,其父母二代测序结果正常;Mate-pair及PCR分析提示上述部分三体为新发畸变.结论 患儿的异常表型可能与6q部分三体有关.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相比,二代测序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确性的优点.

  • 一例发育迟缓合并智力低下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作者:白楠;刘一凡;梅世月;孔祥东

    目的 确定1例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的染色体非平衡易位患儿异常核型的来源,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 array)技术在染色体异常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方法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应用SNP array对患者及其母亲的全基因组DNA进行高分辨率分析.结果 患儿核型为45,XY,-15,der(12),t(12;15) (p13.3;q13)mat.患儿父亲染色体核型正常;母亲为平衡易位携带者,核型为46,XX,t(12;15)(p13.3;q13).患儿继承了母亲的1条衍生的12号染色体,丢失了平衡易位的15号染色体,导致非平衡易位的发生.SNP array分析结果显示患儿12p13.31-p13.33存在6.25Mb的缺失,15q11.2-q13.2存在9.3Mb的缺失,患儿染色体缺失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未发现患儿母亲携带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结论 母源性12号和15号染色体非平衡易位是导致患儿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通过检测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可明确异常的类型,和确定患儿异常染色体的来源,高分辨率的SNP array技术能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染色体信息,有助于评估染色体异常的再发风险.

  • 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对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作者:叶飞;李运星;侯明霞;熊东升;曾兰

    目的 探讨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与精子DNA损伤、精子形态以及胚胎发育质量的相关性,评价其在辅助生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437例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不育男性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率,分析核蛋白组型转换率与精子异常形态率、精子DNA损伤率、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受精第3天(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以及优质囊胚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核蛋白组型转换正常A组(异常率≤30%,135例)与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B组(30%<异常率<60%,170例)相比,精子正常形态率、精子DNA损伤、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C组(异常率≥60%,132例)精子异常形态率、精子DNA损伤、正常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D3优质胚胎率、优质囊胚率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可能与精子DNA损伤、精子形态以及胚胎发育密切相关.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前,对男性的精子核蛋白组转换进行评估有临床价值.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研究

    作者:王燕;金虎;黄时伟;戴振宇

    目的 探讨中国浙江南部地区汉族人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rs216293位点T/G与rs1063857位点T/C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及其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246例冠心病患者和156例无冠心病对照组人群vWF基因的rs216293及rs1063857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探讨不同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冠心病患病风险及病变血管支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vWF基因rs216293位点G等位基因和rs1063857位点C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均高于对照组(30.3%vs.23.7%,x2=4.107,P=0.043;7.7%vs.4.2%,x2=4.066,P=0.044),冠心病组rs216293位点G等位基因和rs1063857位点C等位基因携带率也高于对照组(53.7% vs.41.0%,x2=6.098,P=0.014;15.4% vs.8.3%,x2=4.361,P=0.03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发现rs216293位点G位基因携带者和rs1063857的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冠心病的风险仍高于对照组(OR=1.625,95%CI:1.060~2.492,P=0.026;OR=2.305,95%CI:1.142~4.654,P=0.040),冠心病患者冠脉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组之间vWF基因rs216293与rs1063857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rs216293 T/G与rs1063857 T/C多态性与中国浙江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易感性相关;vWF基因rs216293G等位基因、rs1063857C等位基因可能是浙江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遗传风险因子.

  • 合并重度脂肪肝的迟发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分析

    作者:代东伶;文飞球;周少明;陈淑丽

    目的 对一例青少年期发病的迟发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ultiple ae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MAD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ETFDH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Sanger直接测序法对患儿家系的3名成员进行ETFDH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患儿发病年龄为13岁10个月,除一过性乏力外无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酶、乳酸升高,血串联质谱分析发现多种酰基肉碱增高,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示异戊二酰甘氨酸增高.肝脏磁共振氢谱示重度脂肪肝,病理学符合脂肪肝改变.基因检测发现ETFDH基因存在两个杂合错义突变,分别为c.250G> A(p.Ala84Thr),c.353 G>T(p.Cys118Phe).患儿被确诊为迟发型MADD.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2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结论 c.250G>A杂合突变是导致迟发型MADD的热点突变之一,而c.353G>T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临床上,对于有乏力等活动能力减低、肝酶及血脂异常等表现者,需警惕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可能性.

  •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STK11及FHIT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毛旭燕;张亚飞;王海丰;毛高平;宁守斌

    目的 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STK11基因)与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基因)突变情况,明确基因突变与PJS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对STK11及FHIT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已知的正常序列比较.结果 16例具有典型的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先证者中,9例检测出STK11基因外显子区致病性突变,1例已有报道,余8例及另1例发生FHIT基因第10外显子非编码区杂合突变,未见相关报道.相关直系亲属均未检测到以上突变类型.发生STK11基因突变的患者未见FHIT基因突变.PJS患者STK11基因突变率高达56.25%.结论 无论有家族史或散发PJS患者均以STK11基因突变为主要病因,少数存在FHIT基因突变,两基因突变间无明显相关性.FHIT基因可能参与了PJS疾病的发生.

  • 18q缺失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作者:冯杰彬;郝建锁;陈亦阳;黎凡;韩瑾;李茹;张永玲;雷婷缨;陈斐斐

    目的 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分析18q缺失综合征患者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选取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18q缺失的胎儿样本2例及患儿样本6例,按照美国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CytoScanTM 750K芯片的标准操作流程,对样本DNA进行CMA分析,并用计算机软件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CMA在8例样本中均检测到染色体18q的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缺失片段长度介于6.612 Mb到22.973 Mb之间,涉及多个疾病易感基因,其中NFA TC1、MBP、GALR1、MBP、SALL3和TSHZ1基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生长发育迟缓以及腭裂的可疑致病基因.结论 CMA技术能精确定位18q缺失的断裂点,有助于识别可疑致病基因并确定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为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提供依据.

  • 应用定量荧光PCR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

    作者:武真真;刘宁;赵勇江;赵振华;孔祥东

    目的 探讨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对于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价值.方法 因自然流产而清宫的绒毛组织标本177份,应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绒毛标本中DNA,针对13、15、16、18、21、22号和X、Y染色体行QF-PCR分析.结果 在177份标本中,成功检测176份(99.4%),QF-PCR检测均在48 h得出结果.其中检测结果正常114份(64.2%),检测出异常信号63例(35.8%),其中3例13-三体、3例15-三体、14例16-三体、2例18-三体、7例22-三体、3例21-三体、13例45,X、1例47,XXX、2例47,XXY、2例单倍体、11例三倍体、1例16-和22-三体、1例21-和22-三体.早期胚胎流产物常见的非整倍体异常依次为16-三体(22.22%)、45,X(20.63%)、三倍体(17.46%)和22-三体(11.11%).结论 QF-PCR技术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出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为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信息.

  •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秀兰;刘昊天;张丁丁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是儿童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在PCG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对PCG的相关基因CYP1B1、MYOC、LTBP2及FOXC1等进行了研究,但尚未发现确切的致病基因.现对PCG的研究技术以及相关基因的筛查作一综述.

  • 阿尔兹海默病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进展

    作者:杨楠楠;魏阳;徐倩;唐北沙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以记忆力受损为初始症状的渐进性的认知功能丧失,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结节.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老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老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均可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影响AD的发病.本文对AD发病机制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早期产前筛查中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挺;郭莉;陈汉彪;胡晶晶

    目的 探讨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NT)与胎盘绒毛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对139例孕11~13+6周且早期超声检查提示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2.5 mm的单胎孕妇行胎盘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按NT厚度2.5~2.9、3.0~3.4、3.5~4.4、≥4.5 mm分成4组,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在139例NT增厚的孕妇中,发现41例有胎盘绒毛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29.5%.各组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5.6%(5/32)、24.1%(7/29)、25.6%(10/39)、48.7%(19/39),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且发生率随NT的增厚而升高.检出的绒毛染色体异常中,包括21三体综合征20例(含2例易位型21三体)、18三体综合征5例、13三体综合征4例、Turner综合征3例.结论 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的增加与绒毛染色体的异常存在相关性,且随着NT厚度的增加,其异常率也升高.在产前咨询中,如NT≥3.0 mm,应建议孕妇直接行介入性检查,以确认胎儿有无染色体异常.

  • 荧光原位杂交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自然流产查因中的应用

    作者:吴坚柱;谢英俊;林少宾;陈宝江;张志强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自然流产查因中提高异常核型检出率的作用.方法 对216例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1)流产绒毛的培养成功率为85.2%(184/216),染色体分析异常核型检出率为46.7%(86/184),其中常染色体非整倍体56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13例、三倍体12例、四倍体2例、结构异常3例,异常核型以16三体、22三体、X单体、21三体和三倍体为主.(2)216例流产绒毛均获得FISH检测结果,成功率为1oo.0%,异常核型检出率为42.1%(91/216),其中常染色体非整倍体59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13例、三倍体13例、四倍体4例、三体嵌合体2例.(3)在培养失败的32例流产绒毛标本中,FISH检测的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1.9%(7/32).1例核型为47,XY,+16,FISH检测结果为嵌合型16三体,XY/16二体,XX;1例核型为47,XY,+18,FISH检测结果为嵌合型18三体,XY/18二体,XY;1例2三体和1例9号倒位FISH检测结果正常;1例核型为罗氏易位型13三体,1例核型为罗氏易位型21三体,FISH检测结果分别为13三体和21三体.结论 FISH技术能快速、简便地检测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的非整倍体和多倍体数目异常,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能提高异常核型的检出率.

  • 1226例男性不育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苏京荣;李琳

    目的 探讨临沂地区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种类和发生率,为患者的诊断、治疗、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帮助.方法 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对特殊核型者进行家系调查和深入研究.结果 1226例男性不育患者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121例(不包括多态变异),检出率为9.87%(121/1226),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78例,结构异常35例,性发育障碍8例.78例数目异常患者中,包括克氏综合征70例,超雄综合征8例;其中无精子症患者73例,少精子症患者5例.35例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中,包括罗伯逊易位7例,相互易位10例,倒位9例,del(Y)7例,psu idic(Y)2例;其中无精子症12例,少精子症23例.结论 临沂地区男性不育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比例较高,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非常必要.

  • 天津汉族帕金森病患者VPS35基因Asp620Asn突变的筛查

    作者:刘崴;王钰;赵鹏;朱晓冬;张本恕

    目的 对天津汉族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和正常对照的VPS35基因c.1858G>A(p.Asp620Asn)突变进行筛查.方法 收集散发PD患者330例,对照组250名的临床资料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病例-对照方式研究,应用SNapShot技术检测患者及对照组的VPS35基因Asp620Asn突变情况.结果 在PD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VPS35 Asp620Asn突变.结论 VPS35Asp620Asn并非天津汉族帕金森患者的突变位点.

  •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一家系九例

    作者:张国强;任明媛;王正想;胡彩霞;程毅;高顺强

    先证者女,23岁.因鼻唇沟丘疹、无自觉症状11年就诊.11年前无明显诱因鼻唇沟出现2~3个约针尖大小、正常皮肤颜色的丘疹,散在、互不融合,无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扩展至鼻颊沟,类似皮疹数目逐渐增多,部分增大,不见消退,少量皮疹融合,但始终无自觉症状.既往体健,无其他特殊病史.体格检查:体格、智力正常,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鼻唇沟、鼻颊沟、双颊可见散在多发、米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结节,呈半球形或圆锥形、半透明、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左右对称分布(图1),无瘢痕和毛细血管扩张.

    关键词:
  • 两个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家系的基因检测及手术治疗

    作者:龚艳萍;朱精强;龚日祥;李志辉;魏涛

    家系1 先证者,女,33岁.因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5月入院.查体:甲状腺右叶肿块直径约3.0 cm,质中,边界较清,表面光滑,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彩超提示右叶肿块呈稍弱囊实混合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大小约27 mm×17 mm×36 mm,左叶查见大小约13 mm×7 mm×7 mm弱回声团,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双颈部2-3区查见数个长大淋巴结,左侧大者16 mm×3 mm,右侧大者17 mm×4 mm,左侧部分皮髓质分界不清.左叶穿刺查见非典型细胞,建议临床排除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可能.甲状腺功能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 5.35mU/L(正常参考值:0.27~4.2 mU/L),其余检测结果正常.

    关键词:
  • 寻常型鱼鳞病一家系11例

    作者:全庆丽;吴帆;姜海鸥

    先证者(Ⅳ3)男,20岁.自出生起除面部、掌跖皮肤外,其余部分被覆细薄鳞屑,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以小腿伸侧为明显,屈侧相对较轻,腿部皮肤毛囊化丘疹较其他部位明显,青春期后发展成胸腹、四肢以及头部皮肤分布白色鳞屑,腋窝、肘窝、腘窝及腹股沟等部位的皮肤无明显异常,鳞屑样皮肤斑块中间附着、边缘上翘、常呈多角形或菱形,病情在干燥季节加重.先证者掌纹较常人多、深且乱.先证者系足月顺产,发育、营养以及智力均正常,皮肤检查结果为寻常型鱼鳞病.

    关键词:
  • 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两例

    作者:魏倩倩;欧汝威;商慧芳

    先证者女,13岁,因“四肢无力、关节活动受限7年”就诊.先证者系第1胎,足月顺产,幼时生长发育良好,6岁时出现进行性四肢乏力,伴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以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及颈椎受累为主,行走时步态异常.病情进行性加重,关节出现挛缩畸形,行走困难加重,易摔跤,体重明显下降,消瘦.查体:消瘦体型,营养不良,强迫体位,胸廓对称,心肺腹未见异常.颈部各方向活动轻度受限.双上肢抬举轻度受限,脊柱轻度侧弯,活动轻度受限.双侧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中度受限,伴关节挛缩,足背屈畸形.四肢肌肉对称性萎缩,尤以双下肢为著.四肢肌力4+级,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无感觉障碍.血清肌酸激酶升高(451 U/L)(正常参考值:19! 226 U/L),其他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关键词:
中华医学遗传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