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중화의학유전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406
  • 国内刊号: 51-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163
  • 曾用名: 遗传与疾病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张思仲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插入易位致10q部分三体综合征一家系

    作者:江志军;张小珍;霍小春;郭智彬;乐萍;黎文婷

    患儿 男,11天,因“反应差、哭声小、皮肤黄染”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1产,孕41+3周因羊水偏少经剖宫产出生,无宫内窘迫史,羊水无污染.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7分,5min为6分.出生体重2250 g,出生时颜面青紫、呼吸表浅、哭声低、反应差,有窒息抢救史.患儿父母为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关键词:
  • 罕见嵌合型男性Turner综合征一例

    作者:马骞;陈义兵;孔祥东

    患者 26岁,男,因“无精,结婚两年其妻未孕”来我院遗传中心咨询.体格检查:身高165 cm,体重68 kg,智力正常.面部左右对称,口鼻、耳无畸形.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见病理杂音.四肢活动自如.无颈蹼、面部异常、心血管畸形等Turner综合征体征.双侧睾丸体积小,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关键词:
  • t(2;5)平衡易位伴反复自然流产一例

    作者:夏宁宁;蓝信强

    患者 女,33岁,结婚5年,3次妊娠均于两个月左右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来我院就诊.12岁月经初潮,月经规律,第二性征发育正常,智力正常.查体:身高161 cm,体重53 kg.B超示子宫后位,形态规则,大小47 mm×39 mm×32 mm(正常参考值:50~70 mm×40~50 mm×20~30 mm),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内分泌检查:雌二醇273.1 pmol/L(正常参考值:81.9~1251 pmol/L),卵泡生成素5.39 U/L(1.7~7.7 U/L),促黄体生成素9.43 U/L(1.0~11.4 U/L),孕酮1.8 nmol/L(5.3~86nmol/L),垂体泌乳素0.47 nmol/L (0.22~1.05 nmol/L),睾酮1.26 nmol/L(0.29~1.67 nmol/L).患者3次妊娠孕期均无感染及其他病史,无服药史,无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夫妻非近亲结婚.拒绝做家系调查.

    关键词:
  • X染色体缺失异常核型四例

    作者:张浩;李磊磊;张洪洋;杨潇;张红国;刘睿智

    例1 女,19岁,因原发性闭经就诊.查体:身高142 cm,体重43 kg,乳房发育不明显,智力正常.生殖激素检测:泌乳素0.94 nmol/L(正常参考值:0.22~1.07 nmol/L),卵泡刺激素87.51 U/L(正常参考值:3.5~12.5 U/L),促黄体生成素22.74 U/L(正常参考值..2.4~12.6 U/L),孕酮1.06 nmol/L(正常参考值:0.64~4.77 nmol/L),睾酮0.17 nmol/L(正常参考值:0.22~2.9 nmol/L),雌二醇<18.35 pmol/L(正常参考值:45.88~609.22 pmol/L).

    关键词:
  • Y染色体微缺失合并性染色体嵌合四例

    作者:刘志娟;刘倚然;武爽;段玲;韩锐

    例1 男,24岁,因婚后2年未育就诊.患者父母为非近亲结婚,共生育3男1女,患者父母及兄弟姐妹均健康,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查体:身高167 cm,体壮,有胡须、阴毛、腋毛,喉结不明显,外生殖器发育正常,睾丸大小、形态均正常.性腺B超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精液检查提示无精子;内分泌检查:泌乳素0.41 nmol/L(正常参考值范围0.12~0.6 nmol/L),促卵泡生成素11.55 U/L(正常参考值范围1.27~19.26 U/L),睾酮9.10 nmol/L(正常参考值范围6.1~27.1 nmol/L),促黄体生成素6.62 U/L(正常参考值范围1.24~8.62 U/L),雌二醇133.71 pmol/L(正常参考值范围73.4~172.5 pmol/L).

    关键词:
  • t(2;3)平衡易位伴反复胚胎停育一例

    作者:陈小丽;李世言;蓝信强

    患者 男,27岁,结婚2年,因其妻发生两次胚胎停育来我院就诊.夫妇平素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查体:身高171 cm,体重68kg,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精液检查结果:精液量2 mL,精子总活力92.11%(正常参考值≥40%),向前运动力79.61%(正常参考值≥32%),精子浓度144.18×106/mL(正常参考值≥15×106/mL),精子总数288.35×10 6(正常参考值≥39×10 6),正常形态精子率6.48%(正常参考值≥4%).

    关键词: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三家系六例

    作者:刘涛;李琳

    家系1 先证者,女,25岁,结婚3年,两次妊娠均于2个月左右胚胎停止发育.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查体: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关键词:
  • 47,XX,t(1;9),+9/46,XX,t(1;9)嵌合体一例

    作者:岳发贵;姜雨婷;潘袁;郭巍;刘睿智;朱继红

    孕妇 31岁,孕5产0,因“携带染色体平衡易位以及胚胎停育1次”就诊.平素月经正常,否认有毒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夫妻表型正常,家系成员中无遗传病或畸形患者.孕19周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取25 mL羊水进行原代培养,收获细胞后行G显带染色,镜下计数50个核型,分析3~5个核型,羊水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胎儿核型为47,XX,t(1;9)(q44;q22),+9[12]/46,XX,t(1;9)(q44;q22)[38],见图1A、1B;孕妇染色体核型为46,XX,t(1;9)(q44;q22),见图2.于孕23周自主决定引产.

    关键词:
  • 46,XY,t(9;11)(p13;p11.2)伴不育一例

    作者:马翠花;王晓旭;王术艺

    患者 男,31岁,汉族,因结婚9年、妻子从未怀孕来我院就诊.患者身高177 cm,体重72 kg,表型及智力均正常,外生殖器无异常,否认腮腺炎或睾丸外伤史.精液检查显示少精、弱精,其妻4年前曾接受输卵管疏通术.否认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关键词:
  • 12个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

    作者:项延包;李焕铮;徐雪琴;徐晨阳;陈冲;林小玲;唐少华

    目的 对浙江南部地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耳聋家系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及突变类型分析,探讨其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12个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共38名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对其家系成员进行SLC26A4基因全编码区、GJB2基因编码区、GJB3基因c.538C>T、c.547G>A位点以及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m.1555A>G、m.1494C>T位点测序分析,结合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检测对10个家系的胎儿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 在12个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先证者中,共检出SLC26A4基因双突变11例,单杂合突变1例;所有家系均存在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其中4个家系(33.3%)复合有c.2168A>G突变,另检出IVS5-1G>A、c.946G>T、c.1607A>G、c.2167C>G等4种罕见突变;家系3先证者配偶为GJB2基因c.235delC/c.299-300delAT双突变携带者,家系5先证者另存在c.109G>A杂合突变.产前诊断发现10个家系胎儿中有2例存在SLC26A4基因双突变,6例为杂合突变携带者,2例未检出突变.结论 浙江南部地区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SLC26A4基因突变以IVS7-2A>G和c.2168A>G为常见.对SLC26A4基因全编码区序列进行分析可明确绝大部分该类耳聋患者的遗传学病因,这将有助于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 山东省临沂地区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特点

    作者:李华锋;李永丽;张力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临沂地区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儿基因突变的特点,构建该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的突变谱.方法 应用Sanger测序法对51例PKU患儿及其父母PAH基因的全部13个外显子及侧翼的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51例患儿的102个等位基因中,共检测到102个突变位点,共31种突变.常见的突变依次为R243Q(17/102,16.67%)、IVS4 1G>A(9/102,8.82%)、R241C(8/102,7.84%)、R111X(8/102,7.84%)、以及V399V(8/102,7.84%).D101N、345-347del突变既往未见报道.突变的类型包括错义突变(19种)、无义突变(4种)、缺失突变(4种)、剪接突变(4种),主要集中在第7(29,28.43%)、第11(18,17.65%)、第3(16,15.69%)和第12(13,12.75%)外显子.结论 临沂地区PAH基因的突变主要集中于第7、11、3外显子中,其中突变频率高者为R243Q.发现了两个新的突变位点,即D101N、345-347del.

  • 五个睑裂狭小综合征家系FOXL2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杨晓文;李汶;杜娟;袁诗敏;何文斌;张前军;钟昌高;卢光琇;谭跃球

    目的 对5个先天性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上睑下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and 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家庭进行FOXL2基因突变检测,分析FOXL2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为这些家庭的生育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其中2个家族性BPES中的3例患者及3例散发BPES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6例患者FOXL2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随后进行Sanger测序,并对发现的突变进行文献回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家系1先证者和患者(Ⅳ14)及家系2先证者FOXL2基因均存在c.672_701dup30(p.Ala225_ Ala234dup)杂合突变,3例散发患者FOXL2基因分别存在c.462_468del(p.Pro156Argfs* 113)杂合突变、c.251T>A(p.Ile84Asn)杂合突变和c.988_989insG(p.Ala330Glyfs* 204)杂合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文献回顾,本研究发现的4种突变均为致病突变.结论 明确了3例家族性及3例散发BPES患者的致病原因,为其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FOXL2基因c.462 468del突变和c.988_989insG突变为未曾报道的新突变,丰富了FOXL2基因突变谱.

  •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技术在生长迟缓患儿遗传学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罗仕玉;付春云;张淑杰;王锦;范歆;罗静思;陈荣誉;胡旭昀;覃海松;李川;欧珊;李奇霏;陈少科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在生长迟缓患儿遗传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1例生长迟缓的患儿,采用Illumina Human Cyto SNP 12微阵列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检测,结合查询国际病理性CNVs数据库(ClinGen、ClinVar、DECIPHER、OMIM)、正常人基因组变异数据库(Database of Genomic Variants,DGV)以及PubMed文献数据库等对检出的CNVs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47例变异阳性患儿,检出率约26%,其中包括已知的微缺失/重复综合征12例(占26%)、明确致病的CNVs(非综合征)10例(21%)、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6%)、染色体非平衡易位3例(6%)、致病性嵌合4例(9%)、临床意义不明的CNVs 15例(32%).剔除染色体水平明显可见的数目与结构异常后,共检出15例小于5 Mb的明确致病性CNVs,这是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所无法检出的.此外,还检出3例包含已知或预测为印迹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患儿以及2例亲本可能存在血缘关系的患儿.结论 SNP-array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是生长迟缓患儿遗传学诊断的有力工具.

  • 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巨血小板减少症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作者:廖文君;罗晓成;张学;陈萍;吴华裕;舒伟;袁志刚

    目的 探讨一个MYH9相关综合征(MYH9-related disorders,MYH9-RD)家系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血常规,用血涂片法检查血小板和包涵体.提取外周血mRNA和基因组DNA,用PCR扩增MYH9基因的片段,用克隆测序和酶切实验确定突变位点和类型.结果 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包涵体和巨大血小板,但患者之间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家系中所有8例患者的MYH9基因第41外显子第37碱基G杂合性缺失(c.5803delG),导致移码突变,造成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ⅡA (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Ⅱ A,NMMHC-Ⅱ A)C端杆状尾部26个氨基酸改变(p.Ala1935Profs* 13).而家系和非家系正常人均无此突变.结论 c.5803delG突变是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患者的临床表现提示发生在NMMHC-ⅡA蛋白C端杆状尾部的突变所导致的症状较轻.该突变为新突变,国际上尚未见报道.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异常

    作者:王焕萍;徐欢;陈志妹;楼基余;金洁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分子遗传学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ISH技术,用CLL组套探针(D13S319/13q14、ATM/11q22、P53 /17p13、CEP12)对105例初诊的CLL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分子遗传学异常率及异常与Binet分期的关系,并分析异常对预后的价值.结果 在105例CLL患者中,81例存在分子遗传学异常,异常率为77.1%,其中以D13S319/13q14缺失发生率高,共49例,占46.67%;12号三体24例(22.86%);ATM/11q缺失21例(20.00%);P53 /17p缺失12例(11.43%).Binet分期ABC期与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10个月,死亡11例(10.5%),13q-患者具有预后较好的趋势,P53缺失患者有预后较差的趋势,各异常患者之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可以检出CLL的常见遗传学异常;D13S319/13q14缺失是CLL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分布与Binet分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不同遗传学异常患者之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两个粘多糖贮积症Ⅰ型家系IDUA基因的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作者:杨欣雨;梅世月;孔祥东;赵振华;蔡奥捷;姚佳梦;李奕颖;秦智

    目的 对两个粘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家系α-L-艾杜糖醛酸酶(α-L-iduronidase,IDUA)基因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为家系中的高危胎儿提供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分别对两个粘多糖贮积症Ⅰ型家系的先证者及其父母IDUA基因的14个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确定后,抽取绒毛样本对家系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存在IDUA基因第1外显子c.46-57delTCGCTCCTGGCC(p.Ser16_Ala19del)和第8外显子c.1147delC (p.Arg383Alafs* 57)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为c.46 57delTCGCTCCTGGCC杂合突变携带者,先证者母亲为c.1147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先证者两个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前者为已知突变、后者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产前诊断显示胎儿携带c.46-57delTCGCTCCTGGC杂合缺失突变.家系2先证者存在IDUA基因第6外显子c.721T>C(p.Cys241Arg)和第10外显子c.1491delG(p.Thr497fs27)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为c.721T>C错义杂合突变携带者,父亲为c.1491delG缺失杂合突变携带者,先证者的两个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均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产前诊断显示胎儿携带c.721T>C杂合错义突变.结论 IDUA基因突变是2个粘多糖贮积症Ⅰ型家系的致病原因,我们的结果丰富了IDUA基因突变谱,为家系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无创产前DNA检测次要结果中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临床意义

    作者:柯玮琳;赵卫华;揭深秋;陈晴晴;黎青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DNA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除了常规检测目标外,其次要结果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hromosomal 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在预防和降低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患儿出生率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自愿参与NIPT检测的孕妇14 235例,对NIPT检测结果显示存在基因组CNV并愿意进行产前诊断的15例孕妇行羊水穿刺,应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对NIPT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并对所有进行NIPT产前诊断病例进行常规随访.结果 在14 235份NIPT样本中,检测到唐氏综合征18例、18三体4例、13三体2例,还检出CNV 24例,其中15例(微缺失11例、微重复4例)行进一步产前诊断,13例与CMA验证结果吻合,阳性符合率为86.7%,假阳性率为13.3%,这13例中7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漏诊率为46.2%,另有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发现9号染色体存在部分倒位.结论 NIPT作为一种筛查手段,对CNV筛查的阳性结果准确性较高,但因技术尚未完善,更多是一种提示的作用,目前尚未达到产前诊断的要求.

  • 产前BoBs快速诊断技术与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作者:牟凯;刘轶;魏欣

    目的 研究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BACs-on-BeadsTM,BoBs)快速诊断技术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1048例单胎孕妇采集羊水,同时进行羊水细胞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和产前BoBs分析,对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常见微缺失综合征进行诊断.结果 排除1例羊水细胞培养失败样本,余下1047例样本中,产前BoBs技术成功检测出43例常见的染色体三体、3例嵌合染色体和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3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未被核型分析检出;除了额外检出1例罗伯逊易位,核型分析对其他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出结果均与BoBs一致;此外,核型分析还额外检出8例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和2例低比例嵌合染色体.结论 产前BoBs快速诊断技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相互补充和验证,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和常见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超声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胡婷;王嘉敏;张竹;朱红梅;刘洪倩;张雪梅;张海霞;杜泽;李玲萍;王和;刘珊玲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y analysis,CMA)在超声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7例已排除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超声异常胎儿羊水样本进行CMA检测,并用ChAS v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477例超声异常胎儿羊水样本中,CMA共检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tion,pCNV)24例,检出率为5.03%.其中62例多系统结构异常胎儿中检出pCNVs 6例,检出率为9.68%;147例单系统结构异常胎儿中检出pCNVs 11例,检出率为7.48%;268例超声软指标异常胎儿中检出pCNVs 7例,检出率为2.61%.结论 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相比,CMA可以明显提高超声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尤其对于超声结构异常胎儿,CMA可作为有效的产前诊断方法.

  • α-1,3-D-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第7外显子562C>T突变导致Bw39亚型一例

    作者:王笔金;史丽莉;王琳;刘衍春;马玲;张若洋

    目的 对1例ABO亚型标本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和ABO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试管法鉴定ABO表型;应用尿二苷酸半乳糖转移法检测糖基转移酶活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先证者ABO血型基因,并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序列进行双链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 先证者标本血清学正定型无A、B抗原,反定型抗-B抗体减弱;血清中未检出α-1,3-D-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存在B、O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在B基因第7外显子562位有新突变为C>T,导致氨基酸第188位精氨酸变成半胱氨酸.结论 发现一个新B等位基因,被BGMUT数据库命名为Bw39等位基因.

  • 一例由EXT1基因新的剪接突变c.1164+1G>A导致的多发性骨软骨瘤

    作者:郭小艳;陈文旭;林名瑞;施腾飞;黄殿华;王志红

    目的 对1个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EXT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探索其致病机制.方法 PCR-测序分析家系成员外周血DNAEXT1/EXT2基因编码区及邻近序列;计算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筛查、TA克隆-测序分析先证者血组织的EXT1基因转录本,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比较其异常转录本数与正常对照的差异以探讨变异的致病机制.结果 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EXT1基因第3内含子5'剪接位点存在一新的杂合性点突变(c.1164+1G>A),而正常个体未发现该突变;计算机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突变位于保守区并可导致第3外显子跳跃或异常剪接;TA克隆测序及统计分析表明,与正常对照相比,先证者含第3外显子跳跃的转录本数出现增加(P<0.05).结论 c.1164-+ 1G>A导致较多拷贝的EXT1基因转录本第3外显子跳跃,导致具有肿瘤抑制功能的拷贝数减少,从而引起多发性骨软骨瘤的发生.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一家系COL4A5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张静;杨静;胡章学

    目的 分析1个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家系的遗传学特征,探讨Ⅳ型胶原基因突变与FSGS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1例经临床与肾脏病理诊断为FSGS先证者的相关致病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发现的疑似致病性突变在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按ACMG指南分析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家系先证者的COL4A5基因第28外显子存在1个c.2215C>G(p.Pro739Ala)半合子错义突变,先证者母亲为c.2215C>G杂合突变携带者.c.2215C>G突变为FSGS的可能致病突变.结论 COL4A5基因c.2215C>G(p.Pro739Ala)错义突变可导致Alport综合征,也可能导致FSGS,提示Ⅳ型胶原基因突变存在肾脏疾病表型异质性.

  • 一例5p15.33微缺失胎儿的产前诊断

    作者:沈学萍;何平亚;方嵘;姚娟;李雯雯

    目的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1名生育过Prader-Willi综合征患儿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SNP-array技术对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筛查,分析芯片检出的所有CNVs,并与其他研究中芯片检出的染色体5p微缺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NP-array检测显示胎儿染色体5p15.33(113 576-457 213)缺失344 kb,缺失片段临床意义不明确;母亲染色体5p15.33相同位置缺失344 kb,父亲的芯片检测结果正常,表明胎儿的5p15.33微缺失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孕妇选择继续妊娠,足月顺产一表型正常男婴,随访未发现异常.结论 通过该病例基本排除了染色体5p15.33(113 576-457 213)缺失344 kb与猫叫综合征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研究中芯片检出的5p微缺失大小、位置及患者表型,为建立5p微缺失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一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的SLC26A4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孙东兰;穆卫红;张艳华;高虹;方芳;于湄;赵丽娟;张静;米冬青;常立甲;曹琴英

    目的 对1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进行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分析,以明确其突变类型和突变形式,并探讨其突变来源和传递规律.方法 收集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及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进行SLC26A4基因的全序列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应用Sequencing Analysis Software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对.结果 测序结果提示患儿为SLC26A4c.1522A>G和c.1229C>T的复合杂合突变,父亲为SLC26A4 c.1522A>G杂合突变,母亲为SLC26A41229C>T杂合突变.结论 SLC26A4 c.1522A>G变异可能是该患儿的致病基因突变,本研究结果对于该家庭的再生育及患儿将来的婚育有指导意义.

  • 一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的SLC39A4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牟韵竹;张正中;杨萍;杨浩;刘一平;刘林莉;陈星

    目的 检测1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SLC39A4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DNA,同时选取100名无关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用PCR扩增SLC39A4基因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测序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其母亲SLC39A4基因的第6外显子存在c.1110InsG (p.Gly370GlyfsX47→TGA)新的移码突变,患者和其父亲、祖母SLC39A4基因的第5外显子存在新的c.958C>T(p.Q320X)无义突变.100名正常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突变.结论 来源于母亲的c.111oInsG(p.Gly370GlyfsX47→TGA)移码突变和来源于父亲的c.958C>T(p.Q320X)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发病的原因.

  • 一个点状掌跖角皮症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贾月琴;王少伟;朱应玉;骆丹

    目的 分析一个中国汉族人点状掌跖角皮症家系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鉴定其致病基因,提供疾病及遗传咨询.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分析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对家系内2例临床表型显著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锁定候选基因;对家系内另外3例患者及第2、3代正常成员及120名正常对照进行Sanger法DNA测序验证.结果 患者表现为掌跖迟发性、进行性增多、增大的角化性丘疹;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糜蛋白酶样弹力蛋白酶1(chymo-trypsin like elastase family member 1,CELA1)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c.419delC杂合移码突变;Sanger法DNA测序证实该家系内患者携带该突变,正常家系成员及120名正常对照均不携带该突变,符合基因型与表型共分离.结论 CELA1基因c.419delC杂合移码突变可能是该家系致病突变位点.

  •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家系PKD1基因的突变研究

    作者:梅瑾;王敏;王昊;张丽丹;章潘

    目的 对一个多囊肾病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从基因水平确定其病因,进而分析其临床特点,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临床检查和B超检查结果确诊家系中的3例多囊肾病患者.采用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基因筛查目标捕获测序芯片,通过高通量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突变分析,并在所有家系成员中对检出的遗传变异进行一代测序验证.用SIFT和NCBI等网站对突变进行致病性与保守性分析,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 基因芯片捕获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和胎儿PKD1基因存在一个尚未报道的新突变c.11333C>A(p.T3778N).进一步的一代测序结果证实该家系中3例患者均存在同样的突变,而家系中正常成员无此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错义突变使第3778位上的苏氨酸变为天冬氨酸,该位点区高度保守,突变后可能致病.结论 发现了一例PKD1基因的新突变引起的多囊肾病.该家系的新突变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临床表型相关,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有效的产前基因诊断.

  • 一例累及CRKL基因的中间缺失型22q11.2微缺失胎儿的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作者:林少宾;郑晓和;顾恒;李铭臻

    目的 分析22q11.2微缺失综合征的表型效应,探讨22q11.2区域CRKL基因与心脏畸形的关系.方法 对1例产前超声提示为法洛四联症的胎儿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锄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对22q11.2缺失断裂点进行基因组定位,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父母行SNP array分析以明确胎儿基因组变异的来源.结果 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脐血SNP array结果为arr[hg19]22q11.21(20 716 876-21 465 659)×1,即22q11.21存在749 kb缺失,该区域覆盖CRKL基因,未覆盖TBX1、HIRA、COMT及MAPK1基因.基因组定位分析明确该缺失属于中间缺失型22q11.2微缺失.父母外周血SNP array结果均未见22q11.21微缺失,表明胎儿22q11.21微缺失为新发变异.胎儿脐血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提示22q11.21区域缺失,验证了SNP array的结果.结论 中间缺失型22q11.2微缺失是导致本例胎儿心脏畸形的分子病因,其中CRKL基因的缺失可能是导致胎儿心脏畸形的关键原因.

  • h328(nt328G>A)突变致类孟买血型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作者:耿微;高欢欢;刘培燕;冯智慧

    目的 对1例类孟买型个体进行血清学方法鉴定,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确定先证者的红细胞血型,用PCR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FUT1和FUT2基因全编码区域,并分别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血清学实验结果表明先证者为类孟买血型Ah-分泌型.测序结果显示ABO基因型为A102/O01;FUT1基因的328位点由G突变为A,导致110位丙氨酸(Ala)被苏氨酸(Thr)置换.结论 FUT1基因编码区nt328(G>A)错义突变可能是本例类孟买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一例BP3∶BP3重排inv dup(15)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作者:钟福春;兰风华;张晓;林宇翔;林炎鸿;严爱贞;涂向东

    目的 联合多种遗传学技术鉴定1例标记染色体,并分析其基因组重排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G显带核型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标记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 G显带核型分析为47,XX,+mar.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分析提示15q近端重复.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5号染色体,含双着丝粒.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显示15q11-13增加了两个拷贝数,重复区域位于20 161 372-29 071 810.结论 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关键区拷贝数增加可能是导致BP3∶BP3重排inv dup(15)异常表型的主要原因.

  • 一例线粒体复合物Ⅲ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及UQCRB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张婷;洪芳;钱古柃;童凡;周雪莲;黄晓磊;杨茹莱;黄新文

    目的 探讨1例线粒体复合物Ⅲ缺陷症患儿的临床、生化代谢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应用高通量平台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核基因的二代测序,可疑位点经父母一代测序验证,杂合缺失经染色体芯片技术定位并由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患儿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呕吐、气促伴发热、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及低血糖,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急性发作期血中丙氨酸及多个酰基肉碱增高,酮性双羧酸尿;体格生长及智力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测序结果显示患儿UQCR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一个等位基因缺失/一个等位基因小缺失致移码突变c.306_309delAAAA (p.Arg105Lysfs* 22)],其中移码突变已有文献报道,而缺失突变为首次报道.结论 明确了UQCRB基因突变引起的线粒体复合物Ⅲ缺陷症患儿的临床、生化代谢及基因突变特点.

  • 一个婴儿恶性石骨症家系的TCIRG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王敏;陈天平;金玲;屈丽君;汪俭;李艳;程杰;许喆;王成军;高珊

    目的 通过对1例婴儿恶性石骨症先证者的T细胞免疫调节因子1 (T cell immune regulatory factor 1,TCIRG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及新一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可能的致病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先证者出生后4个月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血小板少、肝脾肿大、方颅,影像学表现为骨骼密度广泛增高硬化.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TCIRG1基因存在第8外显子c.796G>T(p.E266X)和第12外显子c.1372G>A(p.G458S)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祖母为c.796G>T(p.E266X)杂合突变携带者;先证者母亲为c.1372G>A(p.G458S)杂合突变携带者.因此,先证者的c.796G>T突变和c.1372G>A突变分别源自其父母.经检索PubMed、ClinVar数据库和文献均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结论 TCIRG1基因的c.796G>T和c.1372G>A复合杂合突变为该家系婴儿恶性石骨症先证者发病的原因.我们的结果丰富了TCIRG1基因突变谱,为家系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一例ABO亚型Bx10/O01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杨亮;杜勇;梅传亮;梁伟

    目的 探讨1例ABO亚型Bx10/O01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常规方法对先证者进行血清学定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sequence-specific 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SSP)检测ABO基因型,再用PCR分别扩增先证者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并进行测序分析,同时采集先证者父母的标本进行血清学实验和ABO基因第6~7外显子的序列分析.结果 先证者红细胞存在B抗原,血清中存在抗B,唾液中未检出B血型物质.PCR-SSP结果显示其ABO基因型为B/O;直接测序提示其第6外显子261 delG/G、297A/G杂合,第7外显子526C/G、657C/T、703A/G、796C/A、803C/G、829G/T、930A/G杂合,可指定为Bx10/O01基因型.家系分析显示先证者的Bx10等位基因遗传自母亲.结论 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第829位G→T突变可导致Bx10表型.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CFHR1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王俊;于微;许佳章;冯里茹;刘小立

    目的 基于补体因子H(complement factor H,CFH)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高表达以及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1(complement factor H related protein 1,CFHR1)序列和功能与CFH的相似性,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CFHR1的表达量及其基因序列多态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30名.对其血浆样品在前处理后进行多肽脱胶电泳,利用Nano HPLC-Chip-MS/MS系统对按等电点分离的多肽样品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和质谱鉴定,筛选差异蛋白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对CFHR1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测定.提取样本的基因组DNA,对CFHR1基因的6个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比较其多态性位点的差异.结果 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验证,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的CFHR1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2.78×1011).CFHR1基因第5外显子的rs12406079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92,P=0.017).结论 CFHR1的表达量及其基因多态性位点在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FHR1可能与2型糖尿病相关.

  • 一例B糖基转移酶基因缺失导致Bel变异型的分子机制

    作者:应燕玲;洪小珍;陈舒;许先国;马开荣;蓝小飞;何吉;朱发明

    目的 探讨1例ABO血型Bel变异型的分子机制.方法 血清学方法检测样本的红细胞和血清;用PCR扩增其ABO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的内含子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通过克隆进行单体型分析,并模建分析其糖基转移酶的三维结构.结果 吸收放散实验检出样本红细胞上有表达极弱的B抗原,血清学表现为Bel.直接测序分析发现ABO基因第6外显子261del/G杂合,第7外显子297 A/G、484del/G、526C/G、657C/T、703G/A、796C/A、803G/C、930G/A杂合.单倍型克隆测序发现有1个O01等位基因和1个新的B等位基因.与B101参考序列相比,新的B等位基因序列中存在484delG,并被红细胞血型抗原基因突变数据库(dRBC NCBI)命名为B120.484delG可导致B糖基转移酶阅读框发生改变而提前终止,三维结构分析显示其蛋白仅保留部分N端结构区域,为不完整的转移酶蛋白.结论 B转移酶基因第484位缺失G可引起酶活性缺失或显著减弱,从而导致Bel表型.

  • 一例9p正向重复伴末端缺失综合征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作者:史珊珊;林少宾;楼湘莹;李玮璟

    目的 应用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鉴定1例G显带核型分析无法完全辨别的胎儿9号衍生染色体,探讨其重排的机制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采集1例超声提示胎儿异常的孕妇的羊水样本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分析其亲代外周血的染色体核型.通过脐血穿刺术获取胎儿脐血样本进行NGS检测.结果 胎儿羊水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der(9)(?∶∶p21→qter),其父母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胎儿脐血的NGS检测发现9p21.3p24.2(4 454 279-25 126 275)重复和9p24.2p24.3(10 001-4 442 364)缺失,长度分别为20.67 Mb和4.43 Mb.前者覆盖9p重复综合征的致病区域,后者与9p缺失综合征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并覆盖了46,XY sex reversal 4的致病区域.将测序数据通过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提示9p21.3p24.2重复为正向重复.回顾分析9p21.3p24.2片段重复的形态特征,也证实9p21.3p24.2重复为正向重复.因此,胎儿的核型终被确定为46,XX,der(9) dir dup(9)(p21.3p24.2),del(9)(p24.2p24.3).结论 将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与NGS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鉴定dir dup del(9p).分析dir dup del(gp)的形成机制及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可以为临床遗传咨询和再发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低覆盖度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检测15号环状染色体患儿一例

    作者:潘琼;张丽;张峰婷;金鑫;胡月;朱立彦;程龙飞;张其刚;宁颖

    目的 分析1例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用低覆盖度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low-coverage massively parallel CNV sequencing,CNV-seq)进行DNA拷贝数变异分析,然后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双亲核型正常,患儿核型为46,XX,r(15)(p13q26.3),CNV-seq和SNP array拷贝数变异分析结果均显示患儿15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缺失区域为15q26.2-q26.3,片段大小约3.60 Mb,包含已知的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的IGF1R等基因.结论 15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染色体区带缺失部位和缺失大小相关.该患儿的15q26微缺失导致IGF1R基因单倍剂量不足与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表型相关.

  • 一例1q部分三体综合征患儿的表型及遗传学研究

    作者:吴东;张卉;王红丹;侯巧芳;王涛;李涛;杨艳丽;廖世秀

    目的 明确1例智力低下伴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及来源,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结果 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add(1)(p36.3),其父母核型正常.aCGH检测结果显示患儿的1号染色体1q42q44区存在25.1 Mb的重复,其父母则未见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结论 患儿染色体1q42q44区域微重复可能由低拷贝重复序列通过非等位同源重组机制产生,该重复为新发突变,可能是患儿异常临床表型的原因.

  • 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一例

    作者:沈玉燕;黎剑;肖刚

    患儿 女,47天,因皮肤黄染1月余入院.患儿为第3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200 9,出生时情况可,无窒息及抢救史.生后1周出现皮肤黄染,生后20天在当地医院予以茵栀黄口服退黄处理,皮肤黄染仍未完全消退,遂来我院门诊以“黄疸消退延迟”收住入院.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食奶可,入睡可,大小便正常.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疾病史.入院体查:T36.5℃,P140次/分,R30次/分,头围37.3 cm,体重4500 9.

    关键词:
  • 尼曼-匹克病一例

    作者:赵丽萍;潘耀柱;白海;张茜;吴涛;史敏;程国山

    患者 女,37岁,因“头晕、乏力2年余”入院.父母为非近亲结婚,无类似疾病家族史.查体: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肝肋下未及,脾脏肋下10 cm,质中等硬,边缘钝,无触痛.病理性神经反射未引出,智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64×109/L,血红蛋白85 g/L,血小板40×109/L.肝肾功正常.肝炎系列及自身抗体均阴性.胸部X光检查:心肺未见异常.B超:脾门处厚6.0 cm,脾长20 cm,实质回声均匀.

    关键词:
  • 罕见Joubert综合征伴视觉异常一例

    作者:谢文美;赵小荣;王强;周凤娟

    患儿 男,3个月,系第一胎,足月自然分娩,无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史,出生体重2.9 kg,头围及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患儿父母为非近亲婚配,母亲无孕期射线及污染物暴露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患儿3个月时因肌张力及右眼运动明显异常前来就诊.眼科检查示双眼水平震颤,右眼斜视,无法随物体移动,上睑抬举乏力,但眼底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视网膜色素异常.视盘正常.患儿四肢肌张力偏低,同时伴有生长发育滞后.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小脑蚓部发育不全,显示“磨牙征”,双侧小脑半球间可见“裂隙”样脑脊液填充,小脑上脚增厚、延长,上抬并几乎垂直于桥脑背侧,脚间池变深(图1).患儿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染色体检查显示正常核型.患儿存活至6个月.

    关键词:
  • TXNDC5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李健;常晓天

    TXNDC5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家族,可催化二硫键的重排,并且作为分子伴侣减少异常蛋白质的合成.它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形成、参与细胞炎症、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物功能.研究表明,TXNDC5在宫颈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同时也与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肝脂肪变性、白癜风等疾病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TXNDC5的生化作用、与疾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单基因遗传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任一昕;乔杰;闫丽盈

    目前已知的单基因遗传病超过7000余种,大多数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辅助生殖与遗传诊断相结合的一项技术,是产前诊断的一种早期形式.它通过对植入前胚胎的遗传分析,挑选正常的胚胎移植,可以避免单基因疾病遗传给后代.目前PGD技术已在临床上成功应用20余年.本文针对单基因遗传病的PGD方法进行综述.

  • 携带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不育症夫妇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分析

    作者:何瑶;刘东云;张孝东;沈小力;文建庆;叶虹;黄国宁

    目的 探讨携带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对于不育症夫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 以53对一方为inv(9)(p11q12)携带者的不育症夫妇为研究组,1897对双方染色体均正常的不育症夫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正常受精率、正常受精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自然流产率、活产率等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结局,同时比较不同性别inv(9)(p11q12)携带者助孕结局的差异.结果 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正常受精率、正常受精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自然流产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率较对照组略高(20.75% vs.12.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inv(9) (p11q12)携带者的2PN率、2PN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早期自然流产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inv(9)(p11q12)携带者的精液质量与染色体正常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v(9)(p11q12)对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及妊娠结局无显著不良影响;不同性别inv(9)(p11q12)携带者助孕结局无显著差异.

  • 5622例高龄孕妇妊娠中期羊水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夏蓓;刘之英;秦利;赖怡;魏杨君;陈久容;刘洪倩

    目的 探讨高龄孕妇妊娠染色体异常胎儿的风险.方法 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来本院产前诊断中心的5622名高龄孕妇行孕中期羊膜腔穿刺术及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5622份羊水标本培养成功5555份,成功率为98.8%.共检出染色体异常212例,检出率为3.77%(212/562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68例,检出率为2.99%(168/5622);染色体结构异常44例,检出率为0.78%(44/5622).染色体多态性288例,检出率为5.12%(288/5622).结论 高龄孕妇通过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测出胎儿染色体异常,避免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

  • 101例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核型和临床指征分析

    作者:徐玲玲;毛倩倩;施丹华;张莉超;王振宇;周颖;鲁莉萍;卢文波

    目的 分析101例胎儿产前诊断中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发生率、遗传率,并探讨各种临床指征对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提示价值.方法 对8974名有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孕中期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细胞遗传学检查,诊断为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胎儿父母随后接受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结果 8974份标本中发现羊水染色体结构异常101例(1.13%),包括相互易位39例(0.43%)、罗氏易位21例(0.23%)、倒位13例(0.14%)、缺失9例(0.10%)、衍生9例(0.10%)、标记染色体10例(0.11%).101例病例中,遗传性结构异常69例,占68.3%,新发性结构异常32例,占31.7%.101例结构异常病例的产前诊断指征包括血清学筛查高风险54例,高龄妊娠28例,不良生育史10例,胎儿超声异常9例.将101例病例分成遗传组和新发组,对两组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和产前诊断指征上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中期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多样,致畸风险与产前诊断指征、异常核型类型、是否新发等有关,在遗传咨询中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 荧光原位杂交与改良多重荧光PCR毛细管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的价值评估

    作者:陈铁峰;毛倩倩;鲁莉萍;卢文波

    目的 评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改进后的多重荧光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multiplex fluorescence advance polymereas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F-aPCR-CE)对胎儿5种染色体(13、18、21、X和Y)非整倍体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1525份孕中期羊水细胞样本,分别采用FISH和MF-aPCR-CE技术进行检测,同步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两种技术检测结果与羊水细胞核型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它们的应用价值.结果1525份羊水样本中,26例非整倍性染色体异常3种方法均检出;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的标记染色体3例,FISH技术未能检出,而MF-aPCR-CE技术提示这3例为Y染色体的结构缺失;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的结构异常核型15例和多态性核型73例,FISH和MF-aPCR-CE两种技术未能梭出.结论FISH技术和MF-aPCR-CE技术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是进行快速产前诊断染色体非整倍性异常较好的方法.与FISH相比,MF-aPCR-CE技术具有通量更高、操作更简单和分析结果提示更加全面的优势,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检测,在产前诊断实验室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Ⅲ型一家系

    作者:耿钰

    先证者(图1,Ⅲ7) 男,43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不稳,逐渐加重,走路常跌倒,双手动作笨拙、缓慢,双手取物不准.近1年来症状明显加重,无法独立行走,需搀扶,言语欠流畅,偶有饮水呛咳.查体:意识清楚,步基增宽,醉酒步态.

    关键词:
  • 寻常型鱼鳞病一家系13例

    作者:王雅琴;张成秋

    先证者(Ⅳ 4) 女,3岁,出生时皮肤无明显异常,6个月左右逐渐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自面部、腹部开始,先后累及小腿胫前、臀部及背部直至全身大部分皮肤,病损皮肤逐渐增厚,呈鱼鳞状,部分皮肤合并皮疹,自觉瘙痒,情绪烦躁,夜间入睡困难,进食鱼、虾、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后瘙痒加重.就诊时中度营养不良、黑眼圈、全身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呈淡褐色鱼鳞状多角形鳞屑,双上肢伸侧皮肤呈苔藓样变,周围散在丘疹、斑丘疹,表面有脱屑、抓痕和血痂,Hb9.2 g/L(正常参考值范围12~14 g/L),血清IgE416 U/L(正常参考值范围20~200 U/L),血清IgE明显高于正常.给予脱敏奶粉增加营养、抗过敏、维甲酸外用及口服、补充维生素A治疗,1个月后瘙痒症状缓解,体重及血红蛋白逐渐恢复.

    关键词:
中华医学遗传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